实用文学常用词集

实用文学常用词集

一、实用文常用词语集释(论文文献综述)

潘雨菲[1](2021)在《统编本中学教材中传记类文本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秦晓旭[2](2021)在《初中作文教学“意-言”转换的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迪芬[3](2021)在《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实用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接触到的实用类文本越来越多。实用类文本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新时期语文教育大变革中,实用类文本在国际阅读测评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鉴于此,我国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在同年,我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新增了“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一重要内容,且在2017年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实用类文本也开始作为必考内容。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所需要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正是通过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来培养的能力。因此,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文学类文本”,轻“实用类文本”的现象。鉴于此类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课堂观察等,基于“价值”的角度,分别从原生价值、教材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用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并针对当前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系列现状,分别从实用类文本的教材选文、教师为教学应该做的准备以及阅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对实用类文本的研究资料文献进行了分析概括。第二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主要是对实用类文本的含义和特性进行了阐述,并把实用类文本进行了分类以及区分了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区别。第三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笔者用调查问卷以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分别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高考考察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主要从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以及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第五部分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笔者以《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新闻体裁的实用类文本为例,并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上落实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第六部分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当前的实用类文本的现状出发,分别在语文教材的选文种类、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方面提出丰富实用类文本选文种类、明确教材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文内容更加具有现代性的策略;在教师应该为实用类文本做好准备方面提出师范高校重视文章学课程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方面提出识体而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实用类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帮助。结语部分除了对本研究做了总结概述之外,还反省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季[4](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提出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贾韬[5](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郑茗尧[6](2019)在《“实”及“实”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 ——兼及“实”的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说明

张彦龙[7](2018)在《论《文子》对儒道思想的修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子通过对儒道的修正建构了自己的思想。文子将老子“超越”的“道”下降而为具体的“物”,又将“道”当做实现“功名利禄”的“工具”和“手段”,这既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又偏离了老子主张的人向“本真”的“根”处回归。文子突出强调“理”和“时”,“理”是事物的规律,“规律”不能脱离“物”,这等于将“万物”与“道”的联系割断了,认识万物不再从“超越”的“道”处看,因而作为“道”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的“自然”、“无为”、“自为”就一概隐没不见。看不到高处的“道”,就只好依归“君”,自然就走上支持君主集权之路。文子的“理”又偏指“物”的质性和功能,这就着眼于“物”之“用”了,但在“物”之“用”——“物”的“工具价值”层面“人”与“物”根本无法彻底区别开来。文子的“时”与儒道的“常道”相对待,“时”与“现实”紧密相关,而“常”与“理想”密切关联,强调“时”就甩开了儒家带有“理想”性质的“仁义”,也背离了道家“人人自为”的“理想”,却向与时代主流密切相关的“富国强兵”迈进了。三皇五帝承载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儒家的价值符号,但文子将三皇五帝具体化为历史人物,从而与道义原则撇清了关系。文子将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具体化为“气化宇宙论”,将老子强调的“平等”和“自主”引向了“规律”和“法则”,将“天道”具体化为阴阳四时刚柔,从而引出治国之道,这就将老子的“道”变成了“术”。老子的“道”由“精神”的感悟而获得,文子的“道”则由“气”的修养而实现,并使“心”成为致“气”的工具。文子从“精气为人”的观念出发,以“气”的多少论“人”与“物”的区别,这与孟子从“仁义”论“人”与“物”的区别根本不同。文子主张“性静”,这与孟子的“性善”不同,动静着眼于“物”的自然运动,而善恶则是价值判断,性静论反智、反积累财富,意图使人“均弱”、“均贫”,“性静”的本质是“性恶”。文子突出强调了“一”,将老子“道生万物”思想所蕴含的平等和自主观念转变成了君主之“一”掌控众庶之“多”的君主集权思想。“执一”又指君主掌握绝对化的权力,在掌握绝对化权力的基础上,文子提出君无为臣有为的“君臣异道”思想,这在本质上使君超越于官僚体系之上,不受任何限制,使整个官僚体系都成为君王的工具。“无为”的本质是以“法”治国,“法”是君王治理天下的“工具”,绝对化的君权保证“法”的实施,反过来“法”又强化君权。“法”发挥着“齐同”百姓的作用,在暴力胁迫与利益引诱的双重作用下,人性中“好利恶害”的一面就会发生作用,百姓自然会将自己的意志“上同”于君主意志,所以黄老将“法治”称作“自然之治”。文子主张重民,但重民的本质是利用民,使民成为君王“富国强兵”的“工具”和“手段”。总之,儒道超越于现实功利之上,其思想有理想和超越的一面,而黄老则一切从现实功利出发,主张法治,支持君主集权。

宁江英[8](2018)在《汉代休闲生活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文中从休闲生活的主体、休闲时间、休闲活动、休闲观念四个方面对两汉时期的休闲生活进行了探讨。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比先秦时期范围有所扩大,包括皇帝、诸侯王、权贵官吏、富商大贾、中等富人或家财殷实的小富之家,部分隐士、部分平民,亦可归入此类。有闲阶层通过奢侈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衣食住行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身份。代理有闲的存在更进一步彰显了有闲阶层的财富、地位和荣誉。在汉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几乎都拥有闲暇时间。当然,不同休闲生活主体的闲暇时间长短以及休闲生活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汉代中央到地方官吏、边卒休假时间的长短与等级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其休假方式和时间长短取决于官吏边卒的工作性质。平民的闲暇时间大多集中在了农闲和节日。人们闲暇时间的生活不仅用来消闲娱乐,还会受到社会风俗和舆论导向的影响,具有教化和教育作用。两汉时期的“游戏”是休闲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士人们虽然对博弈评价不高,但博弈类“游戏”已深入人心并持续发展。“角抵”的休闲娱乐属性发端于战国末年至秦代,汉代“角抵”有时可以指代百戏,并发展出指代具有一定情节的“角抵戏”。投壶在汉代虽然娱乐属性增强,但仍以礼的形式存在,故投壶未被时人以“戏”相称,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种“游戏”活动而存在的事实。有些“游戏”如“斗兽”、汉昭帝“弄田”等是否属于休闲活动值得商榷。“水戏”被研究游艺的学者们所忽略。两汉与异域休闲娱乐文化的交流与政治交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异域休闲娱乐活动得到了时人的喜爱并逐渐本土化,原有的休闲娱乐活动也逐渐渗入了一些异域元素。两汉士人对休闲活动比较关注,时人对与政治关系比较疏远的休闲活动形成了一些看法。王充所论休闲生活目的不在于“求食”更为合理。休闲是符合人类本性的行为,但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沉溺于休闲活动而累及正业的现象,促使大部分士人认为休闲活动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因此,有时有节的休闲生活得到肯定。休闲生活为帝王君主所喜爱,最受欢迎的当属“田猎”,又被称为“游田(畋)”、“游猎”等。士人从各种角度对皇帝的休闲生活进行劝谏。休闲活动与国家政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庶民不疲乏、有余暇开展休闲活动是政治稳定的象征。在皇帝生病或国丧期间是不允许娱乐的。在饥荒年,取消部分休闲娱乐活动,禁酒也属此类。对外交往中的休闲活动也应该以展示大汉之礼为主。

邹虎[9](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丁静[10](2018)在《汉晋颂文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秦汉魏晋颂文为研究对象,侧重于颂的“文本”细读与解析,分析研究重点作家及作品,并结合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探讨不同发展阶段颂文的创作特征及艺术风貌。论文从具体的文本切入,企图揭示出颂文之于士人追寻社会文化价值、抒发个体心灵感受,寄寓人生理想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兼以纵向的动态考察,对由汉而晋的颂文进行历时性的整体观照,探索颂文发展、演变的趋势与规律。通过以上的研究,全面把握汉晋颂文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发展线索,正确评价其在古代颂文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本文包括《绪论》、结语和六章正文:《绪论》:在梳理归纳了古今学者对于“颂”体特点的认识、述评古今学界既有颂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颂”与赋、赞、铭等相近文体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先秦及汉晋创作的文本实际,界定了“颂”的文体特征及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内容,也明确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颂”的渊源与“颂文”的形成》:首先,在叙论古今学人探讨“颂”体起源的学术成果的同时,着重考辩了《国语》《左传》《周礼》《毛诗序》等文献资料对“颂”的解释及记载,简要地阐明了颂文的起源问题。接着,论述了《诗经》中的“颂诗”及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和对后世颂文的影响。然后,对战国时期《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颂”进行辨析,得出“国颂”章不是“颂体”之文、“有焱氏之颂”是庄周论道之辞的看法。最后,重点论述屈原《橘颂》为第一篇以“颂”名篇的颂文作品,并且奠定了颂文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及文体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标志着颂文的正式形成。第二章《秦及西汉颂文的兴起》:秦刻石文内容上“祗颂秦德”,艺术上有着“质而能壮”、“文泽有疏通之美”的文学价值,是颂文史上一次重要的变迁;受时代思潮、社会文化以及文体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汉代的赋、颂两体出现相互交叉、互渗的情况。西汉颂文虽然不多,但是在题材、表现手法、功能等方面开拓了很多。董仲舒《山川颂》以经学的方式抒写山水之德,作者在颂扬山川的时候,也阐释了儒家的思想和观念。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歌颂了圣主与贤臣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全篇使用说理文的常用手法,以论为主,寓情于理。扬雄《赵充国颂》和刘向《列女传颂》,与王褒之颂一样,内容上以歌颂贤臣及列女为主,在形式上沿袭《诗经》“颂诗”的四言句式,而语言古朴、风格庄重典雅。第三章《东汉颂文的发展》:东汉颂文在“颂汉”的思潮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此时期臣僚文人积极创作,颂文类型丰富多样。首先,班固、傅毅、崔骃等人的征巡颂是东汉前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班固的征伐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打破了传统颂文的立言之体,“备颂别格”,而且极尽笔墨描写战争,“变为序引”。崔骃《四巡颂》以一组完整系列的作品呈现,在创作体制和艺术表现上,代表了巡狩颂创作的最高水平;其次,崔瑗《南阳文学颂》注重序文的文辞,正文简短,而马融《广成颂》以劝谏为题旨,写法上“以铺为颂”,有着“雅而似赋”的艺术特色。东汉中后期,碑刻之风盛行,王升《石门颂》长于写序,正文语言华丽丰腴,具备此类颂文的典型特征;最后,汉末蔡邕不仅将歌颂对象由帝王将相推广至民间的贤人君子,进一步扩大了写作对象,而且还创新了颂文的写作体例,注重颂文的叙事技巧,融入了较多的感情色彩。第四章《三国颂文的衍变》:三国时期,主要是曹魏时期,颂文在两汉的基础上,内容题材又有所扩展延伸,凸显作家的个人情感,且作者越来越注重颂文的形式美,逐渐开始讲究辞藻、音律等方面。本章重点分析了曹植的颂文,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有着“因物制巧、随变生趣”的创作特征,以及“文义相扶,音情顿挫”的艺术特色;三国时期,美物颂增多,如曹魏的王粲、繁钦、何晏及吴国的薛综等人的祥瑞颂,歌颂一些自然现象或珍稀的动植物,并赋予其高尚的品德和神化色彩,是美物颂的衍变;魏晋之际,刘伶《酒德颂》以“解嘲”为“颂”,题旨新颖,想象奇特,在诙谐幽默中蕴含深意,寄托作者情志。而江伟《襄邑令傅浑颂》则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与烘托,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融情于景,感人至深。这些作品对颂文的革新及衍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章《晋代颂文的繁荣》:晋代颂文作者及作品繁多,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同类作品争相斗艳,艺术手法臻于成熟,呈现出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繁荣景象。西晋陆机、陆云颂文的成就最为显着。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体式宏大,辞采纷呈,有着“褒贬杂居”、“文繁理富”的创作特征,对后世颂文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陆云的古今人物颂乃鸿篇巨制,辞采华丽繁缛,讲究韵律,更倾向于语言形式美的追求;还有傅咸、潘尼等祭圣典礼的释奠颂,挚虞、张载的平吴征伐颂,以及东晋孙绰、慧远、苏彦及辛萧等的人物、佛法及美物等不同题材的颂,通过对以上各类颂文分析比较,深入把握晋代颂文“辞藻绮靡,繁富密丽”的整体创作特征与艺术风貌。第六章《汉晋颂文的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汉晋颂文虽然是一种以褒扬功德为题旨的实用文体,但是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一方面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汲取文学艺术的营养,呈现出新颖独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铺陈描写,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以及庄重典雅,绮丽丰腴的语言风格等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晋颂文不仅具备多样的功能价值,丰富了文学题材和语言形式美,而且对四言诗、楚辞、汉赋、骈体文、碑铭等文体有着重要的影响。颂文所继承和发扬的美颂传统,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奋斗的力量,在当代文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结语:汉晋颂文在实际的发展中,一方面遵循文体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秦及西汉的兴起,东汉的蓬勃发展,三国时期的衍变,到晋代的繁荣,汉晋颂文不断吸取前代成果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开拓变革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实用文常用词语集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文常用词语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含义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分类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第二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现状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现状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现状
    第四节 学生学习的现状
    第五节 高考考查的现状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育价值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第四章 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
    第一节 《短新闻两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选文分析
    第二节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在本节课中体现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教材选文的策略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二、研究内容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三、研究目的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阅读
        (二)阅读策略
        (三)古诗文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文本分析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一、诵读识字
        二、字形识意
        三、虚词断句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7)论《文子》对儒道思想的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子》思想研究综述
    (三)过往《文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基本思路
一、儒道思想的超越性与黄老思想的功利性
    (一)儒道思想的超越性
    (二)黄老思想的功利性
    (三)结语
二、道
    (一)文子修正老子的玄虚之“道”
    (二)文子修正老庄的齐物思想
    (三)文子修正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理与时
    (一)文子的“理”对老子“道”的修正
    (二)文子的“时”对儒道“常道”的修正
四、气与心
    (一)文子的“气”对老子“道生万物”的修正
    (二)文子的“心”对儒道思想的修正
五、性静
    (一)性静与性恶
    (二)性静与反智
六、论《文子》中的“一”
    (一)“道”、“一”、“君”
    (二)“执一”和“齐一”
七、君臣异道
    (一)无为
    (二)因循
    (三)用众
八、法治
    (一)道与法
    (二)法治与反智
    (三)法治与人性
结语
    (一)对黄老“采儒墨之善”的探讨
    (二)对黄老“重民”“爱民”“民本”的探讨
    (三)对《老子·一章》的一些看法
附录
    一、平王文子考
        (一)有关平王诸说的辨析
        (二)有关文子诸说的辨析
        (三)平王、文子为齐襄王、田文考
        (四)论襄王与田文对话之时间
        (五)附论“朝请”
    二、今本《文子》之形成:以“经传体”为核心
        (一)驳书说
        (二)伪书说
        (三)伪多真少说
        (四)真书说
        (五)《老子》之“传”说
        (六)从“经传体”的角度解释今本《文子》之问题
        (七)古本《文子》的可能整理者
        (八)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汉代休闲生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三、研究方法及旨趣
第一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
    第一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构成
        一、远离生产性劳作的有闲阶层
        二、伴随生产性劳作的休闲生活主体
    第二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衍生阶层——代理有闲阶层
        一、成年后的部分世家子弟
        二、有闲阶层的部分女眷
        三、有闲阶层的奴婢
    第三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特征
        一、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与社会阶级分层并不完全吻合
        二、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对休闲生活的参与度高低不一
        三、占汉代休闲生活主体主要构成部分的“有闲阶层”的特征
    小结
第二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时间基础
    第一节 汉代官吏的闲暇时间
        一、汉代官吏的闲暇时间
        二、汉代官吏闲暇时间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农夫的闲暇时间兼及闲暇活动——基于《四民月令》的考查
        一、农闲
        二、非农闲期的闲暇时间
    第三节 汉代闲暇时间的支配方式
        一、社会风俗、舆论导向下的闲暇生活
        二、相对自由的消闲生活
    小结
第三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含义
        一、战国末期至东汉语辞意义上“游戏”含义的变迁
        二、种类繁多的“游戏”活动
    第二节 深入人心的博弈类“游戏”
    第三节 “角抵”的变迁
        一、“角抵”源自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
        二、角抵的休闲娱乐属性发端于战国末年至秦代
    第四节 先秦秦汉时期投壶的演变
        一、投壶源自射礼的观点有待商榷
        二、王沟东周墓所出提梁壶腹“投壶图”性质对投壶渊源的启示
    第五节 “游戏”研究偏颇之处例考
        一、“斗兽”性质考
        二、汉昭帝“弄田”性质考
    第六节 被忽视的“游戏”——“水戏”
    第七节 汉代休闲活动中的外来因素
        一、政治交往与休闲文化交流之间的联系
        二、中原休闲活动与异域文化
    小结
第四章 汉代的休闲观
    第一节 士人对与政治关系疏远的休闲生活的看法及其影响
    第二节 士人对帝王休闲活动的看法及影响
        一、备受皇帝、诸侯王青睐的休闲活动
        二、士人对皇帝休闲生活的看法及劝谏
        三、士人对与国家政务关系密切的休闲活动的看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10)汉晋颂文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颂”的文体特点及其研究范围
    二、汉晋颂文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颂”的渊源与“颂文”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今学人对于“颂”体起源的探讨
        一、《周礼》“六诗”及《毛诗序》对“六义”之“颂”的解释
        二、《国语》《左传》记载西周至孔子之前已有“颂”诗之称
        三、现当代研究者关于“颂诗”起源的探讨
    第二节 《诗经》的“颂诗”及其影响
        一、“颂之正体”:告神敬祖的《商颂》与《周颂》
        二、“颂之变体”:“奚斯颂僖”的《鲁颂》
        三、《诗经》“颂诗”的句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节 《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颂”辨析
        一、《管子·牧民》“国颂”章不是“颂体”之文
        二、《庄子·天运》“有焱氏之颂”当是庄周论道之辞
    第四节 屈原《橘颂》以“颂”名篇的意义
        一、“江陵千树橘”与《橘颂》的产生
        二、颂橘与颂人相融汇的情感内容
        三、“美橘”与“喻德”并重的艺术特点
        四、屈原《橘颂》以“颂”名篇的文体意义
第二章 秦及西汉颂文的兴起
    第一节 “只颂秦德”的秦代刻石文
        一、秦始皇巡游与李斯“秦德颂”的创作
        二、东巡之《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三、东游之《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
        四、秦始皇晚年南游越地之《会稽刻石》
        五、仆射周青臣《进颂》及淳于越、李斯的评议
        六、秦刻石文“质而能壮”而“文泽有疏通之美”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西汉颂文的创作概况
        一、汉代“赋、颂”关系考辨
        二、西汉颂文创作概况及其题材的扩展
    第三节 董仲舒《山川颂》及东方朔《旱颂》
        一、董仲舒颂山水之德的《山川颂》
        二、东方朔《旱颂》与贾谊《旱云赋》的关联
    第四节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及其《甘泉宫颂》
        一、王褒颂文的创作背景
        二、《圣主得贤臣颂》“蕴理博喻”的艺术成就
        三、《甘泉宫颂》及《碧鸡颂》
    第五节 扬雄《赵充国颂》和刘向《列女传颂》
        一、扬雄《赵充国颂》
        二、刘向《列女传颂》等颂文
第三章 东汉颂文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颂文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背景下的“汉颂”之风
        二、臣僚文士的热情创作与丰富多样的颂文类型
    第二节 班固、傅毅、崔骃等征巡颂
        一、班固《东巡颂》《南巡颂》等颂文
        二、傅毅《西征颂》及《显宗颂》等颂文
        三、崔骃《四巡颂》及《明帝颂》等颂文
        四、班固、傅毅、崔骃等三篇同题《窦将军北征颂》的比较
        五、史岑及其《出师颂》考述
    第三节 崔瑗《南阳文学颂》与马融《广成颂》等颂文创作
        一、崔瑗的《南阳文学颂》
        二、马融《广成颂》“雅而似赋”的艺术特色
        三、马融《东巡颂》与《西第颂》
    第四节 王升《石门颂》和东汉中后期的碑刻颂
        一、东汉中后期的碑刻颂文
        二、王升的《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三、碑刻颂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 汉末蔡邕别具一格的贤臣清官颂
        一、当朝名臣之颂——《胡广黄琼颂》
        二、地方良吏之颂——《京兆樊惠渠颂》
        三、祖先盛德之颂——《祖德颂》
        四、蔡邕对颂体文学的贡献
第四章 三国颂文的衍变
    第一节 三国颂文内容题材的变化
        一、内容题旨驳杂
        二、注重抒怀叙志
        三、美物颂明显增多
    第二节 曹植因物制巧、随变生趣的颂文
        一、讽谏讥评之作:《皇太子生颂》《宜男花颂》《柳颂》
        二、抒怀叙志之作:《社颂》《郦生颂》《学宫颂》
        三、歌颂赞美之作:《孔子庙颂》《冬至献袜颂》《母仪颂》等
        四、曹植颂“文义相扶,音情顿挫”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魏王粲、繁钦、何晏和吴国薛综的祥瑞颂
        一、王粲及其《太庙颂》《灵寿杖颂》
        二、繁钦《砚颂》及阙名氏《柑颂》
        三、何晏与他的《瑞颂》
        四、吴薛综的《麟颂》《凤颂》等
    第四节 魏晋之际刘伶《酒德颂》及江伟《襄邑令傅浑颂》
        一、魏晋名士刘伶与酒
        二、《酒德颂》以“解嘲”为“颂”的特色及创新意义
        三、江伟《襄邑令傅浑颂》
第五章 晋代颂文的繁荣
    第一节 晋代颂文的主要特征
        一、作者及作品繁多
        二、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同类作品争相斗艳
        三、艺术手法臻于成熟
    第二节 西晋陆机“褒贬杂居”的《汉高祖功臣颂》
        一、“文繁理富”:绘写汉初建国功臣“三十一人”群英谱
        二、“褒贬杂居”:叙事述功状貌论德再现历史人物生动形象
        三、《汉高祖功臣颂》对后世颂文创作的艺术影响
    第三节 陆云鸿篇巨制的古今人物颂
        一、揄扬汉高祖刘邦辉煌帝业的《盛德颂》
        二、追美东吴重臣名将功勋的《祖考颂》《张二侯颂》
        三、赞颂古今神仙隐逸登仙的《登遐颂》
        四、陆云颂文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四节 傅咸、潘尼叙赞祭圣典礼的《释奠颂》
        一、傅咸的《皇太子释奠颂》
        二、潘尼的《释奠颂》
    第五节 挚虞、张载歌颂平吴征伐的《太康颂》与《平吴颂》
        一、挚虞的《太康颂》
        二、张载的《平吴颂》
    第六节 东晋孙绰、慧远、苏彦及辛萧等人的颂文
        一、人物颂:孙绰《聘士徐君墓颂》等
        二、佛法颂:慧远《襄阳丈六金像颂》等
        三、美物颂:苏彦《女贞颂》和辛萧《芍药花颂》等
第六章 汉晋颂文的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汉晋颂文的艺术价值
        一、新颖独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
        二、铺陈描写,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
        三、庄重典雅,绮丽丰腴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 汉晋颂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颂文的功能价值
        二、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三、美颂传统的发扬
结语
    一、颂文在自身的革新演变中不断发展
    二、颂文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实用文常用词语集释(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中学教材中传记类文本教学研究[D]. 潘雨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作文教学“意-言”转换的实践探究[D]. 秦晓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D]. 陈迪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实”及“实”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 ——兼及“实”的对外汉语教学[D]. 郑茗尧.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7]论《文子》对儒道思想的修正[D]. 张彦龙. 兰州大学, 2018(02)
  • [8]汉代休闲生活若干问题研究[D]. 宁江英. 西北大学, 2018(02)
  • [9]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汉晋颂文考论[D]. 丁静. 湖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实用文学常用词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