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

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

一、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宁刚[1](2021)在《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高密度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作为潜藏着巨大可能的公共空间自带源源不断人流量,而商业综合体则是承接消化客站人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城市节点的不二选择。而2020年9月正式发布《城市轨道TOD综合开发项目通用技术规范》中正式定义了枢纽型TOD项目的概念,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不仅对高密度城市交通枢纽突破功能的局限性有重大意义,还因其高流量、强互动的特性拥有极高的商业开发潜力,正吸引着多方投资的目光。本文试图以消费者视角的消费活力研究切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级逐级论述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在理性开发及建造方面的建议,为打造与时代和城市共生的建筑体提供驱动力。本文文章结构可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第一、二章节,意在厘清核心概念,通过对中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发发展的商业空间发展脉络的梳理归纳,总结出宏观规划、中观街区、微观建筑及使用者心理认知层级的差异,并据此引出中国城镇化背景下,该类特定场域内的商业综合体多元化探索的方向。第二部分为文章第三至六章节,意在对多类别消费者商业行为探究的基础上,对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在城市规划、街区结构、单体建筑三个层面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城市规划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对项目前期选址定位规模的理性研判确定土地开发强度、解决轨道原生弊端与城市结构转型的冲突。街区结构方面,借助中日大量优秀案例拆解并总结出站点与商业综合体间的组合模式与接驳流线设计,总结商业综合体与复杂多样的站点间的融合策略。单体建筑方面,通过分析该类建筑体的革新需求提出空间优化、功能整合、视觉化追求、文化性塑造四大策略,帮助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内部各子系统协同运作。第三部分为文章第七章节,意在将之前论述的方向进行概括整理,以期对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略尽绵薄之力,同时论述论文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张政[2](2021)在《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商业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不断促进着商业建筑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网上购物的占比不断加重,另一种消费方式——体验式消费悄然兴起,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不仅仅局限于购物的层面上,吃饭、看电影、做手工、插花、娱乐休闲等等开始逐渐取代购物成为消费的主要形式。这些变化使得商业功能趋于复杂,商业的载体逐渐演变成了商业综合体。同时随着公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多,商业综合体开始更加注重在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打造,为消费者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消费体验。这样,屋顶作为以前不被重视的部分,开始成为为消费者提供不一样消费体验的地方,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应运而生。由此,本文将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从各个方面对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影响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和使用的各个要素,然后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开放式屋顶空间的设计重点,最后得出相应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项目,完善各个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前两章,是对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的基础论述。首先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象等,接着对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的发展现状、发展沿革和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一定的归纳。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是对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详细分析。主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应的实际案例,增加分析的可信度和可理解度。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是对合肥地区现有的三个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进行满意度评价调查。将第三章分析的各个构成要素翻译为普通的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的不同的主观态度,了解消费者的侧重点,作为前文的研究补充。第四部分为第五章,是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的设计策略总结和一些实际应用。基于前文的分析总结得出合适的设计策略,并在笔者参与过的实际项目中体现出来。

胡佳雨[3](2020)在《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地矛盾的存在,日本城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了立体化的发展方式,而地下公共空间是立体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7年日本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介入立体城市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历程。本研究将其演变历程按照时间的维度分为“现状分析”、“发展阶段”和“演变趋势”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日本地下公共空间与立体城市的理论与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对“立体城市”的理论构建,得出指导实地调研的原则,筛选出7个调研城市,40余个地下街作为实地调研的对象,然后得出对于日本立体城市中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报告。在了解其现状之后,通过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立体城市发展为线索,以地下公共空间与立体城市的关系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作为立体城市功能附属的起步阶段”、“作为立体城市空间延伸的扩张阶段”、“作为立体城市安全隐患的停滞阶段”和“作为立体城市公共属性的重塑阶段”。之后总结了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机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通过立体化的城市片区的六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呈现的空间集约化、复合化和共享化三个典型趋势。回顾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本文总结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创新与机遇。最后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地下公共空间的启示。

曲晓燕[4](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认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任子茹[5](2020)在《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激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激活,作者主要通过分析中国与日本部分一线城市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生存现状,结合城市与商业综合体衔接方式,内部空间,业态,消费者等进行研究。前期对有关文献进行归纳收集,对现存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进行细致的实地调研,采用文献阅读、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激活进行了深入探索,归纳出适合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内部空间激活方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基础研究。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框架以及内容。第二章分别对复合交通体系,接驳空间以及多首层做了基础研究,归纳总结了定义、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为激活和设计策略以及项目实践,属于主要研究内容,是本文的核心篇章。第三章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国内外案例,对国内外12个实际案例进行梳理和研究,从城市选址,公共接驳,空间组织,业态布局四个方面总结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激活的一般策略。第四章对应四个层面激活策略,结合对若干标杆案例及已完成案例调研,针对每个策略提出1~2个方面的深化策略,共20条策略。第三部分为第五、六章,为策略实践部分以及总结展望。第五章根据前文的策略进行项目实践,第六章对全文的总结与对未来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设计的展望。通过以上的方法,探讨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激活策略及方法,以此为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的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以及可行性建议。

陈鑫[6](2020)在《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以泉州台商投资区商务营运中心为例》文中认为城市综合体是在紧凑城市理念下,城市功能分区界限不断模糊,土地更加集约开发、生活效率不断提高的产物。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体在城市发展中已经日益普遍,并逐渐呈现特色化、多样化、社区化等特点。所谓“船小好调头”,在大型城市综合体逐渐饱和之后,小型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进入了快速轨道。相比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具有建设规模小、调整灵活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尤其适合应用于小城镇、社区等。本文以小型城市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城市综合体的共生关系。尝试将“共生理念”引入小型城市综合体设计开发建设领域,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确立了研究的框架。对小型城市综合体影响要素的梳理,提出了从宏观再到微观的共生设计策略。在宏观层面,分别从区位影响、交通、空间、生态环境等角度展开共生策略归纳;在微观层面,从内部功能、内部交通、空间等层面入手,总结出具有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探索其立体化、生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下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最后,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以泉州台商投资区商务运营中心为例,从项目的共生环境分析、选址分析,再到后面的设计深化,过程中将“共生”设计策略运用到项目之中,帮助整个建筑的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落地。

纵旻清[7](2020)在《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其引发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激化了各大城市的资源供需矛盾,存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登上历史舞台。在追求地面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同时,合理、有序地利用地下空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城市枢纽地区作为城市门户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城市枢纽区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是城市资源高效集中的关键一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完善枢纽区设施配置、引导其功能复合、实现站城一体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穿插在地下空间用地规划与地下建筑这两个规模层级差别较大的领域,没有形成针对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独立研究体系。针对地下空间的城市设计暂无概念、意义的明确界定,在理论研究和具体项目实践方面都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站城一体化为研究视角,以城市枢纽区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控制要素及相应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以“背景研究、基础研究、要素研究、策略研究、实践论证”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背景研究,对研究对象与范畴、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包括对城市区域发展理论、站域空间模型、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对站城一体化、城市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等概念进行解读,对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管控内容、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要求进行了整理总结,并提出了目前枢纽区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同时依据法规政策进行鼓励与制约条件的梳理,为后文要素与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要素研究,通过城市设计中地下空间部分的管控内容和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要求,确定核心要素的主要类别,并通过对实践案例的设计内容的研究充实各类别要素框架,筛选后梳理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核心管控要素,并对照现有的主要针对地上部分的城市设计编制管控内容进行要素的修正;策略研究为第四部分,首先确定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策略一体化、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建构方法,并对开发意向、用地规划、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景观环境五大核心要素详细展开设计策略的内容论述;最后为实践论证,将前文的设计策略运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0101街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中。

何宁风[8](2020)在《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我国“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持续推进,大多数省份将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铁站周边区域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关注地区。但目前国内针对高铁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一种适宜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导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西安高铁新城作为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下简称“三个经济”)和“空港、陆港、高铁港”(以下简称“三港”)经济辐射核心区域以及大西安北跨发展战略实施的中心区域,将肩负打造国际商贸服务、国际科教合作、国际产能合作、滨水绿色生态的重要承载平台。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作为高铁新城建设的先导区以及核心发展引擎,亟需与其自身发展特征高度匹配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交通组织等适宜发展模式。通过合理确定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影响范围基础上,针对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开展实地调研,评估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现状条件,并借鉴国内外典型高铁站周边地区发展模式,提出适宜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综合发展规划策略,将对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明确界定相关概念,引介相关基础理论,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高铁站周边区域的相关研究进展。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合理确定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影响范围,基于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发展现状,构建站点周边区域发展现状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并从发展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对发展基础进行审视。其次,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高铁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从产业发展模式、空间布局模式、交通组织模式三个方面对典型高铁站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剖析,并深入比较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势。最后,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主导模式,构建“商务服务+商业贸易+休闲体验”的产业发展模式,基于“依附共生-组团式”模式,构建“单核侧心+多功能组团围合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基于“双环-放射式”模式,构建车站地区“双环-放射状-高密度”棋盘式路网的交通组织模式。通过对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环境品质提升、设施配套完善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发展规划策略。

刘冲[9](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以重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立体复合化公共空间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来探究站点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要点。以精选国内外优秀站城一体化建设案例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在完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满足居民对于舒适便捷交通出行的需求、功能上与出行及相关城市生活的互动、环境景观上与居民城市体验的契合等设计手法上,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笔者根据本次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把论文概括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认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演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站点区域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并着重探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认识到国内外理论研究层面的差距。第二部分,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体验,通过不同站点区域的功能使用特点、人性化换乘接驳需求等,分析不同状况下的空间组织模式、人流与车流组织特点,并就其功能与布局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的属性、类型及形式进行了分类,探究其空间特性,并就站点区域公共空间多元化的发展提出了笔者的见解。第三部分,概括了深圳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以及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着重结合案例找寻当前深圳站点空间发展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对比优秀案例中站域空间的特点,总结站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形态特点。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立体复合化站点空间体系的形成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关系,以及该体系是如何与城市各项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渗透结合的。第五部分,综合以上四个部分的研究要点,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功能布局、接驳换乘以及人文环境等层面的设计要点,提出整合设计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蒋志伟[10](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机动车或公共轨道为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互博下的社会背景
        1.1.2 公共轨道交通与TOD综合体互惠互利的经济背景
        1.1.3 填补我国TOD领域团体标准空白的规范及标准问世的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基于TOD理论在中国高密度城市下再应用的理论意义
        1.2.2 基于城市交通模式更新下的商业综合体演进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3.1 枢纽型TOD项目
        1.3.2 场域
        1.3.3 商业综合体
        1.3.4 特定场域内的商业综合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商业综合体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研究评析
        1.4.2 TOD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研究评析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1 欧美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2 欧美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类型特征
        2.1.3 日本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4 日本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类型特征
    2.2 中国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3 中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综合体类比归纳
        2.3.1 宏观规划层级
        2.3.2 中观街区层级
        2.3.3 微观建筑层级
        2.3.4 使用者心理认知层级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者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的消费活力研究
    3.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类别
        3.1.1 进出站乘客
        3.1.2 城市居民
    3.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需求的初步调研
        3.2.1 实地观察法
        3.2.2 调查问卷法
    3.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消费活力的逐级激活策略
        3.2.1 前往的可能性——商业综合体的可达性提升
        3.2.2 消费意愿的助推——潜在消费者向实际消费者的转换
        3.2.3 用户黏度的培养——体验式购物情景的建构
4 城市规划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调配穿刺策略
    4.1 基于城市开发视角下的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概况
        4.1.1 城镇化进程下的轨交枢纽现状
        4.1.2 多核规划导向下的开发诉求
        4.1.3 多元矛盾下的潜在契机
    4.2 中外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对比
        4.2.1 我国新建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
        4.2.2 日本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
    4.3 基于城市不均衡发展下的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基本定位
        4.3.1 城市中心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3.2 城市更新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3.3 城市副中心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4 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规模的逐级确定
        4.4.1 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研判土地供求关系
        4.4.2 整理区域信息形成密度分区模型
        4.4.3 结合具体地块要素及修正因子精细化确定开发强度
    4.5 城市规划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调配穿刺策略
        4.5.1 把握TOD项目开发的3D原则
        4.5.2 破除土地与轨道交通之间的开发壁垒
        4.5.3 结合区域特色精准定位
        4.5.4 正确践行开发紧凑度
        4.5.5 修补城市被割裂的土地
5 街区结构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有机融合策略
    5.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的对话
        5.1.1 影响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布局的显性因子
        5.1.2 影响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布局的隐性因子
    5.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对话
        5.2.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关系拆解
        5.2.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关系拆解
    5.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组合模式
        5.3.1 临空类TOD站点
        5.3.2 地面类TOD站点
        5.3.3 地下类TOD站点
    5.4 枢纽型TOD站点与商业综合体接驳流线中核心空间的布局策略
        5.4.1 点式接驳空间
        5.4.2 线性接驳空间
        5.4.3 立体接驳空间
    5.5 本章小结
6 单体建筑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空间动态化策略
    6.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革新需求
        6.1.1 潜在人群的高效转化
        6.1.2 业态功能的变异重置
        6.1.3 公共空间的泛商业化
        6.1.4 实体商业与网络消费的和谐共生
    6.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优化策略
        6.2.1 空间腾挪引入多首层平台
        6.2.2 空间场景构建打造多义空间
        6.2.3 空间体验线索驱动漫游行为发生
        6.2.4 空间边界模糊激活复合型街区
        6.2.5 空间人性化打造适老型消费环境
    6.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整合策略
        6.3.1 宏观层级城市规划选址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3.2 中观层级周边用地属性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3.3 微观层级业态价值相互关系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4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视觉化追求
        6.4.1 同质化危机与主题性设计
        6.4.2 建筑形象的动态化与非物质感
        6.4.3 立面材质的暖昧化与呼吸感
        6.4.4 视觉界面的催化处理
    6.5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文化性塑造
        6.5.1 地缘文化的再认知
        6.5.2 入世文化的双向演进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消费者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B 图片及表格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价值
        1.3.1 经济价值
        1.3.2 社会价值
        1.3.3 生态价值
        1.3.4 文化价值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范围与对象
        1.5.1 南方地区
        1.5.2 商业综合体
        1.5.3 开放式屋顶空间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相关基础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1 国外现状研究
        2.1.2 国内现状研究
    2.2 发展沿革
        2.2.1 国外发展沿革
        2.2.2 国内发展沿革
    2.3 制约因素
        2.3.1 气候与微气候
        2.3.2 城市规划要求
        2.3.3 基地所在区位定位
        2.3.4 开发、管理、经营理念
        2.3.5 现代建造水平
        2.3.6 建筑设备管线
        2.3.7 城市规范限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要素分析
    3.1 空间要素分析
        3.1.1 空间形态分析
        3.1.2 空间结构分析
    3.2 交通流线要素分析
        3.2.1 交通流线构成要素
        3.2.2 交通组织形式
    3.3 功能业态要素分析
        3.3.1 功能业态的类型
        3.3.2 功能业态的协调
        3.3.3 功能业态对人流的吸引方式
    3.4 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3.4.1 热环境分析
        3.4.2 风环境分析
        3.4.3 景观绿化分析
    3.5 设备细部要素分析
        3.5.1 采光天窗
        3.5.2 空调机电设备
        3.5.3 无障碍设计
        3.5.4 公共休息设施
        3.5.5 灯光照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案例问卷调查及满意度评价研究
    4.1 问卷调查前期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1.3 评价主体的确定
        4.1.4 评价方法
    4.2 满意度调查
        4.2.1 评价主体基本信息
        4.2.2 评价主体行为特征与类型
        4.2.3 满意度平均值的获取
        4.2.4 满意度评价分析
        4.2.5 满意度评价结果小结
    4.3 因子分析
        4.3.1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4.3.2 主要成分的确定
        4.3.3 主要成分的归纳分类
        4.3.4 公共因子结果分析
        4.3.5 因子分析评价小结
    4.4 访谈分析
        4.4.1 对使用者的访谈分析
        4.4.2 对经营者的访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5.1 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策略
        5.1.1 交通整合策略
        5.1.2 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5.1.3 空间协调策略
        5.1.4 功能业态组织策略
        5.1.5 细部优化策略
    5.2 设计实践项目概况
        5.2.1 项目总体情况
        5.2.2 前期调研
        5.2.3 设计思考及理念
        5.2.4 方案设计生成
    5.3 设计实践分析
        5.3.1 交通整合设计
        5.3.2 景观环境优化设计
        5.3.3 空间协调设计
        5.3.4 功能业态组织设计
        5.3.5 细部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2 满意度评价问卷结果数据
附录3 设计文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立体城市——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1.1.2 城市复合空间——立体城市的核心特征
        1.1.3 地下公共空间——城市复合空间的重要部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2 相关概念阐释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2.1 立体城市理论的基础研究
        2.1.1 立体城市理论的提出背景
        2.1.2 立体城市理论的内涵特征
        2.1.3 立体城市理论的发展线索
    2.2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2.2.1 现状调查的基本原则
        2.2.2 内部空间业态
        2.2.3 空间要素分类
        2.2.4 空间连接方式
    2.3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2.3.1 内涵界定与空间构成
        2.3.2 空间数量与位置分布
        2.3.3 空间类型与形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阶段
    3.1 阶段划分的前提分析
        3.1.1 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思
        3.1.2 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3.2 作为立体城市功能附属的起步阶段
        3.2.1 起步阶段的社会背景
        3.2.2 起步阶段的发展动因
        3.2.3 起步阶段的特征分析
    3.3 作为立体城市空间延伸的扩张阶段
        3.3.1 扩张阶段的社会背景
        3.3.2 扩张阶段的发展动因
        3.3.3 扩张阶段的特征分析
    3.4 作为立体城市安全隐患的停滞阶段
        3.4.1 停滞阶段的社会背景
        3.4.2 停滞阶段的发展动因
        3.4.3 停滞阶段的特征分析
    3.5 作为立体城市公共属性的重塑阶段
        3.5.1 重塑阶段的社会背景
        3.5.2 重塑阶段的发展动因
        3.5.3 重塑阶段的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趋势
    4.1 立体城市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机制
        4.1.1 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4.1.2 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4.1.3 与法制发展相协调
    4.2 空间集约化
        4.2.1 集中布局提高效率
        4.2.2 空间置换节约土地
    4.3 空间复合化
        4.3.1 城市客厅多元体验
        4.3.2 城市门户站城一体
    4.4 空间共享化
        4.4.1 共享空间服务周边
        4.4.2 共享游憩激活城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思与启示
    5.1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存量空间老化
        5.1.2 增量空间不足
        5.1.3 发展韧性不足
    5.2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应对的挑战
        5.2.1 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5.2.2 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5.2.3 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5.3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创新与机遇
        5.3.1 空间——自然化、健康化、立体化
        5.3.2 城市——安全性、经济性
        5.3.3 人——趣味性、探索性、科普性
    5.4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4.1 立体发展整体规划
        5.4.2 公私合营高效管理
        5.4.3 制度保障与时俱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日本地下街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5)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激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需求背景
        1.1.4 背景总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现存研究的分析评价
    1.4 研究方法、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合交通与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概念辨识
    2.1 城市复合交通体系相关概述
    2.2 城市复合交通体系分类
        2.2.1 动态交通分类
        2.2.2 静态交通分类
        2.2.3 步行系统与商业接驳空间
    2.3 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相关概述及对象界定
        2.3.1 商业综合体的定义和分类
        2.3.2 商业综合体多首层出现原因
        2.3.3 多首层商业综合体首层发展概况
        2.3.4 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概念的界定
    2.4 复合交通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需求探讨
        2.4.1 建城一体的发展需求
        2.4.2 经济利益的驱动需求
    2.5 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现存问题
        2.5.1 商业定位引发的社会问题
        2.5.2 交通政策引发的经济问题
        2.5.3 建筑主导引发的设计问题
        2.5.4 问题小结
    2.6 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首层的激活类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现状调查及策略初探
    3.1 多首层商业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及内容
        3.1.2 调查范围限定
    3.2 城市环境
        3.2.1 城市现状
        3.2.2 城市激活分析
    3.3 交通接驳
        3.3.1 国内商业综合体公共接驳空间
        3.3.2 国外商业综合体公共接驳空间
    3.4 商业空间
        3.4.1 空间组织分析
        3.4.2 空间界面分析
        3.4.3 空间序列分析
    3.5 业态布局
        3.5.1 国内商业综合体首层布置及业态布局分析
        3.5.2 国外商业综合体首层布置及业态布局分析
        3.5.3 业态激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多首层激活策略及研究
    4.1 城市策略深化
        4.1.1 规模合理化
        4.1.2 核心立体化
        4.1.3 城市激活策略总结
    4.2 接驳策略深化
        4.2.1 方式多元化
        4.2.2 换乘便捷化
        4.2.3 接驳激活策略总结
    4.3 空间策略深化
        4.3.1 组织差异化
        4.3.2 界面细节化
        4.3.3 序列韵律化
        4.3.4 空间激活策略总结
    4.4 业态策略深化
        4.4.1 传统主导化
        4.4.2 互动体验化
        4.4.3 体验化类型
        4.4.4 运营模式分析
        4.4.5 业态激活策略小结
    4.5 消费者策略分析
        4.5.1 人群差异分析
        4.5.2 消费心理分析
        4.5.3 消费行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首层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实践
    5.1 项目概述
    5.2 接驳方式
    5.3 空间打造
    5.4 业态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以泉州台商投资区商务营运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主要范围
    1.4 研究综述
        1.4.1 共生理论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综合体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共生”理论
        2.1.1 “共生”的起源
        2.1.2 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
    2.2 城市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2.2.1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背景
        2.2.2 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趋势
        2.2.3 城市综合体存在的问题
    2.3 共生理论与小型城市综合体的契合
        2.3.1 小型城市综合体与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区别
        2.3.2 共生理论与小型城市综合体的耦合性
    2.4 小型城市综合体现状调研及其分析
        2.4.1 调研案例选取与分类
        2.4.2 调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型城市综合体共生设计策略研究
    3.1 影响要素
        3.1.1 宏观要素
        3.1.2 微观要素
    3.2 共生系统分析
        3.2.1 共生要素
        3.2.2 共生原则
    3.3 共生设计策略之一——宏观
        3.3.1 与城市环境共生
        3.3.2 与城市交通共生
        3.3.3 与邻接空间共生
        3.3.4 与自然环境共生
        3.3.5 与地域文脉共生
    3.4 共生设计策略之二——微观
        3.4.1 多样性的功能布局
        3.4.2 复合化的空间设置
        3.4.3 全时效的空间利用
        3.4.4 共享化的交通设施
        3.4.5 一体化的绿化景观
        3.4.6 可持续的技术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共生”理念的设计实践
    4.1 项目选址
        4.1.1 总体情况
        4.1.2 定位分析
        4.1.3 选址比较
    4.2 项目策划
        4.2.1 项目定位
        4.2.2 业态研究
    4.3 项目概况
        4.3.1 设计思路
        4.3.2 成果展示
    4.4 共生设计策略在项目中的应用
        4.4.1 业态的共生
        4.4.2 交通的共生
        4.4.3 功能的共生
        4.4.4 空间的共生
        4.4.5 与自然共生
        4.4.6 文脉的共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及范畴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领域
        1.4.2 研究视角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与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区域发展理论
        2.1.2 站域空间模型
        2.1.3 城市设计管控相关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读
        2.2.1 “站城一体化”
        2.2.2 城市枢纽地区
        2.2.3 城市设计
    2.3 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发展
        2.3.1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发展历程
        2.3.2 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管控内容
        2.3.3 地下空间规划内容要求
    2.4 现存问题
        2.4.1 政策法规:亟待综合性、体系化指导
        2.4.2 编制成果:科学性和管控力不足
        2.4.3 内容表达:系统性薄弱与平面化
        2.4.4 开发挑战:高效益与高成本并存
        2.4.5 实施桎梏:公众参与渠道待创新
    2.5 鼓励与制约条件分析
        2.5.1 鼓励条件清单
        2.5.2 制约条件清单
        2.5.3 总结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要素分析与归纳
    3.1 控制要素类别研究
        3.1.1 核心控制要素类别的确定
        3.1.2 案例选取及分析内容
        3.1.3 要素细化及特征研究
    3.2 用地规划分析
        3.2.1 规模容量
        3.2.2 平面布局
        3.2.3 竖向布局
    3.3 公共空间分析
        3.3.1 公共休闲空间
        3.3.2 流线空间
        3.3.3 步行网络
    3.4 公共设施分析
        3.4.1 类别内容
        3.4.2 设施布局
    3.5 控制要素归纳
        3.5.1 控制要素推导逻辑
        3.5.2 核心要素生成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4.1 基本原则与建构方法
        4.1.1 基本原则
        4.1.2 设计策略建构方法
    4.2 开发意向策略
        4.2.1 预判未来城市变革
        4.2.2 分期分区滚动建设
        4.2.3 政-企-民多方协作
    4.3 用地规划策略
        4.3.1 多维控制规模容量
        4.3.2 依托圈层实现复合
        4.3.3 功能催化竖向联系
    4.4 公共空间策略
        4.4.1 构建立体公共空间网络
        4.4.2 多样流线空间引导人流
        4.4.3 立体步行系统贯穿站城
    4.5 公服设施策略
        4.5.1 围绕枢纽核心集聚
        4.5.2 强调灵活机动布局
        4.5.3 创新多元文化设施
    4.6 景观环境策略
        4.6.1 自然环境提升场所魅力
        4.6.2 节点细部凝聚空间个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北京副中心0101街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
    5.1 实践背景
        5.1.1 北京城市副中心
        5.1.2 0101街区
        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
    5.2 前期分析
        5.2.1 实践概况
        5.2.2 地下空间规划要求
        5.2.3 地面城市设计方案
    5.3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用地规划
        5.3.3 公共空间
        5.3.4 公服设施
        5.3.5 景观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铁站周边区域
        2.1.2 综合开发
        2.1.3 规划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触媒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TOD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范围界定
        3.1.1 核心功能区域
        3.1.2 周边影响区域
    3.2 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展历程
        3.2.2 发展现状
    3.3 高铁客流特征及需求分析
        3.3.1 高铁站客流特征分析
        3.3.2 高铁站客流需求分析
    3.4 多维视角下的评价及审视
        3.4.1 发展水平评价
        3.4.2 发展审视
    3.5 本章小结
4 典型高铁客站案例及其发展模式剖析
    4.1 国外典型案例剖析
        4.1.1 京都站
        4.1.2 大阪站
        4.1.3 新横滨站
        4.1.4 特征总结
    4.2 国内典型案例剖析
        4.2.1 上海虹桥站
        4.2.2 杭州东站
        4.2.3 特征总结
    4.3 典型发展模式分析
        4.3.1 产业发展模式
        4.3.2 空间布局模式
        4.3.3 交通组织模式
    4.4 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4.1 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4.2 空间布局模式比较分析
        4.4.3 交通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的发展模式选择
    5.1 模式选择思路
    5.2 发展目标定位
        5.2.1 定位依据
        5.2.2 战略定位
        5.2.3 发展目标
    5.3 发展模式选择
        5.3.1 产业发展模式
        5.3.2 空间布局模式
        5.3.3 交通组织模式
    5.4 关键路径探索
        5.4.1 产业发展路径
        5.4.2 空间布局路径
        5.4.3 交通组织路径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策略
    6.1产业体系构建策略
        6.1.1 产业选择思路
        6.1.2 推进科技创新
        6.1.3 发展商贸服务
        6.1.4 培育文创产业
    6.2 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2.1 布局优化思路
        6.2.2 空间总体布局
        6.2.3 核心区域引领
        6.2.4 多区协调联动
    6.3 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6.3.1 架构生态廊道
        6.3.2 完善绿地体系
        6.3.3 融合绿色理念
    6.4 设施配套完善策略
        6.4.1 高效立体的交通组织
        6.4.2 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高铁北客站旅客出行特征调查问卷
致谢

(9)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1.1.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影响增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3.1 基本概念与范畴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
        1.4.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3 中外文献研究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5.3 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特性研究
    2.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属性
        2.1.1 城市系统的空间节点
        2.1.2 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
        2.1.3 节点与场所的双重属性
        2.1.4 一般型社区
    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类型及形式
        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
        2.2.2 按空间功能分类
    2.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多元发展
        2.3.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和集中
        2.3.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集聚效应
        2.3.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
    3.1 轨道交通一号线站点公共空间的建设概况
        3.1.1 沿线城市空间的整合
        3.1.2 站点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
        3.1.3 站点公共空间的建设
    3.2 站点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3.2.1 城市内外联系的通道——罗湖站、机场东站
        3.2.2 城市商业空间——老街站
        3.2.3 城市综合区——车公庙站
    3.3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缺少具有整合作用的核心节点
        3.3.2 尚未做到利用站点空间接驳各种交通、方便性差
        3.3.3 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空间效果较差
        3.3.4 各相关利益方各自为政
        3.3.5 自上而下的营造模式,市民主体性欠缺
        3.3.6 空间的后期运营与管理有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整合设计的案例研究
    4.1 日本轨道站域公共空间概况
        4.1.1 城市中心区再开发——涩谷车站
        4.1.2 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无缝贴合——大阪站
    4.2 香港九龙站域空间
        4.2.1 项目概况
        4.2.2 站点空间中的交通布局
        4.2.3 开放交融、和谐共生的环境营造
        4.2.4 多维空间协同
    4.3 巴黎列·阿莱地区地铁站域公共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整合设计的优化建议
    5.1 深圳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考
        5.1.1 问题剖析
        5.1.2 解决思路
    5.2 站点空间中城市综合体的互联互通
        5.2.1 建立立体化的步行网络系统
        5.2.2 相同性质的功能、空间高效整合
    5.3 延续和完善城市空间环境
        5.3.1 建立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5.3.2 站点与城市空间的过渡衔接
        5.3.3 建立具有整合作用的城市空间节点
        5.3.4 完善空间导向设计
    5.4 人文环境的塑造
        5.4.1 从市民参与到以市民为主体
        5.4.2 传统地域文化的表征
    5.5 管控机制的完善
        5.5.1 设计管控
        5.5.2 实施管控
        5.5.3 运营管控
    5.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调研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2.1 区域卫生规划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2.4.1 五疾病
        2.4.2 医疗圈的划分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2.4.7 小结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策划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3.2.1 选址策划
        3.2.2 功能策划
        3.2.3 规模策划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3.3.1 医院总体布局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3.4.2 门诊区
        3.4.3 急诊区
        3.4.4 医技区
        3.4.5 住院区
        3.4.6 公共区
        3.4.7 办公辅助区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3.5.1 病床数的计算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疾病因素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4.3 需求因素
        4.3.1 三种类型需求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4.4 不同国家因素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4.5.1 互联网的发展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5.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目录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四、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D]. 宁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商业综合体开放式屋顶空间设计研究[D]. 张政.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D]. 胡佳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复合交通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空间激活研究[D]. 任子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以泉州台商投资区商务营运中心为例[D]. 陈鑫. 华侨大学, 2020
  • [7]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D]. 纵旻清.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西安高铁北客站周边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何宁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 刘冲. 深圳大学, 2020(01)
  • [10]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日本大阪的城市交通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