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中医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一、祖国传统医学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昱坤[1](2021)在《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文中认为阴阳五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作为一种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出现在2016年由科技部、中宣部颁发的《基准》文件中,引发了一场争议性的热点事件。双方在争论中围绕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承认科学是否具有多元文化性以及中国传统“科学”融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等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明显分歧。本文即聚焦于此展开讨论。首先,文章对阴阳五行的含义及其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以此追溯了目前社会中唯西方的一元论科学观占主流现象的历史成因。其次,对比分析了西方科学哲学视野下科学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如何在研究实践中落实科学的文化多元性的理论取向,进而在多元维度下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科学”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在此基础上,面对目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分析了与我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是如何关照本国传统文化。最终以日本的实践经验为今天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一些积极的启发。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详细分析了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引发争议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争论双方观点的解读、阴阳五行的科学价值梳理并追溯了产生争议问题的历史原因,旨在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理解传统知识与科学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则用历史的维度考察了西方科学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发展脉络,并揭示了目前西方学界对于非西方知识存在的合理性的研究取向,进而立足于今天的科学多元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知识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反思,以便更深刻的去认识科学多元文化观的价值与意义。第四章则通过介绍日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重视弘扬传统的优秀经验,最后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给出了积极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一定时期内在古人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当今世界倡导科学多元文化的潮流中,以阴阳五行为重要思想基础的中国传统“科学”也能够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对于自然界本质有限认知的一种重要补充。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与价值,理应作为一种科学素质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事实上,对于西方科学知识、方法等的有限性的认知正是科学素质更为本质、核心的内涵。从这场争论的分析来看,在这一点上,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似乎有更多可做的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今后需要加强科学的文化多元性的理论建设的同时,科普工作则也需要探索更多元的方式、途径把中国传统知识的科学性解读纳入到当前科学传播进程中。上述认识对于未来更好的建设我国本土特色的公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何娟娟[2](2021)在《戴表元散文研究》文中指出元代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而元代的诗词、散文就是使有元一代变得更加徇烂。鉴于元代文学中元散文研究的不足,笔者在此将重点放在对元散文的研究上,通过对元代散文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元代文学。而戴表元作为宋元之际朝代更替的见证者,其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故将戴表元散文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其散文内容的研究与了解,深入挖掘宋末元初之际遗民文人的心态与整个社会背景以及戴表元散文所表达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特别是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对于《戴表元散文研究》,从科学以及技术意义上来说,重点是要研究其存在于世的作品。因此笔者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作品集《戴表元集》中对460篇散文的研究上,通过通读、细读来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作品和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戴表元的生平经历和《戴表元集》的文献留存情况。其中,生平经历包括“仕宦无忧的青少年时代”、“宋元之际的中年遗民”和“出仕蒙元的老年阶段”三个阶段,简要叙述了戴表元一生的经历。以及在第二部分对戴表元的诗文作品集《戴表元集》的版本流传情况作了介绍。第二章是对戴表元散文思想内容的研究。主要以《戴表元集》中460篇散文分四大类进行研究,包括“序记类”“题跋类”“传记类”和“杂体类”。又把“序记类”分为文学思想、社会生活和风物胜景三类;“题跋类”分为题诗词文类、题图画类、题书帖类、题谱志类和其他;“传记类”分为哀祭文和史论两类。第三章是对戴表元散文艺术特色的研究,分表达特色、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三节。第一节表达特色情景结合,理胜于文,分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叙议结合,重于议论两个部分;第二节结构特色体制灵活,句式多变,分善于用典,旁征博引和长于修辞,叙事摹人两个方面;第三节语言特色为语言简洁,骈散结合。分三个小节对戴表元散文艺术特色做了分析。通过对其散文内容和特色的研究,从中看出戴表元的故国之思和离乡之恨以及看到整个宋末元初的社会生活及遗民文人的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戴表元散文的历史承传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永嘉文派的演变开始论述,到宋末元初以致明清对其散文的承传。最后一部分为结语部分,为本文的一个总结。

展玥[3](2019)在《养生思想影响下的宋代园林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时代呼声和“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将建筑、园林学科与医药、养生学科相联系的研究是社会的趋势。本文从文人养生需求和养生思想出发,以建筑人类学为基本方法,以图史互证为解题策略,通过发掘园林与养生的历史渊源,探索养生思想与造园的关系。对于养生思想下宋代园林特征研究,不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应对,也是对园林历史的深入探索与补充,是对传统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探索。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二章为研究背景。首先通过研究缘起、研究对象范围、相关研究综述梳理当前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作为跨学科研究,以某个单一学科或资料汇总的研究较多、现象研究较多思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确定以基于养生思想对园林形态模式、基于社会背景和文人思想的研究策略。第二章对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背景进行阐述。继而从文人的变化辐射到园林领域文人化、普及化与养生领域生活化、伦理化时代特征。第三章分析了宋代五种养生思想和三种养生特征,确定研究影响园林养生思想的范畴。采用文献梳理、案例实证等研究方法,探讨园林与养生的共通性,揭示文人园居以养生的理想。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园林中养生的四种模式:起居养生、饮食养生、休闲养生、精神养生。第四章引入案例,将养生这一概念泛化为归老、退养、终老、调养身心、寿、奉亲、孝亲等。通过分别建于北宋、南宋,分属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乐圃、德寿宫、独乐园、白鹤居、艮岳五个园林为案例,从“养形”、“养神”两方面园林中的空间特征,并验证了园林中养生的四种模式,为下一章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养生思想梳理和园林案例验证,第五章以起居养生空间、饮食养生空间、休闲养生空间、精神养生空间分类,总结出基于养生的十二种园林空间并分别分析各空间的营建特征。在第六章总结出养生思想影响下的宋代园林空间山、水、建筑、植物四要素分别的营建特征。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和学科交叉,本文总结了独具特色的园林养生模式,为宋代园林研究提供新视角,也具有探索中国人居生存环境的现实意义

王哲[4](2019)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文化论争研究》文中认为学衡派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一支文化保守主义学术流派,其成员多有留学经历,学问贯通中西,他们勇于指摘提倡新文化者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偏谬之处和揭露西方近代文明的缺陷,提倡一种中国文化精华和西方优秀文化融合的文化模式。学衡派的核心思想是一战之后反思西方的新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德意识相结合的“人文精神”,而新文化派的核心思想则表现为盛行于西方近代要求锐意进取、竞存救亡的“进化精神”。基于核心理念的分歧,两派在文学、史学、人生观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两派的观点主张都有可取之处和缺陷之处,两派的结局也都各有所失所得。两派的文化论争不单纯是两种学说的学理性论争,论争过程中彰显出近代中国寄希望于文化改革达到自由富强的强烈诉求。新文化派追求的是时代价值,关注时代问题的解决,最终发展至高峰,转向革命,完成了他的时代任务,但他的启蒙主张被救亡所压倒,暂时中断;而学衡派追求的是永恒价值,关注对人的关怀,虽然在论战当时败下阵来,但是中国文化渐渐以学衡派所追求的中西融合的方式发展,越来越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对人的关怀。

NGUYEN KHOA HUY(阮科辉)[5](2018)在《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大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出现了罗盘、火药、造纸术等当时非常先进的科技发明,这些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中国还是许多伟大哲学家的故乡,在这里诞生了很多学派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影响,尤其是在越南。在越南的封建王朝中,阮朝受先秦儒家思想影响最深。阮朝早期(1802—1858),先秦儒家思想在越南兴起,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不过通过研究、收集资料及阅读这两个国家(中国与越南)的文献,本人发现关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问题还没有人研究。因此,作为一个在中国留学的学生(越南留学生),基于以上几个初衷,本人认为这一主题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文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比较、综述、现场调查等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过程中,首先,论文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面貌和内容。其次,概述了其在越南前阮时期的传播与演变过程,并将这个过程分为传入、发展和衰弱三个阶段。到越南阮朝早期,原本细微的先秦儒家思想重放光芒,再次于越南社会崛起并占据独尊地位。论文概括了先秦儒家思想在阮朝早期重新兴起的条件与主要特征。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本文给读者提供了客观、全面的观点,越南阮朝早期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使其更加适应阮朝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同时,肯定了在这个时期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论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政治道德、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与宫廷音乐思想方面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政治道德的影响。首先,先秦儒家思想赋予越南阮朝各皇帝道德规范。其次,先秦儒家思想对官员道德也产生了影响。本论文通过分析材料发现,尽管先秦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被越南阮朝各皇帝剪裁,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它还是对越南阮朝早期政治道德发展带来重要价值,促进了阮朝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在阮朝早期,中国和越南不断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导致先秦儒家思想不仅对越南阮朝早期政治道德产生影响并且对越南阮朝早期经济思想也产生了影响。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经济思想的影响,尽管阮朝早期的经济受到越南传统文化的制约,但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经济生活还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思想具有可贵的实践性。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于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不单单局限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甚至在教育方面与宫廷音乐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从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早期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中可以发现,虽然阮朝早期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大,但是相对以前已经有进步。在阮朝早期,师生与官员的数量、质量相比从前都有非常明显提高。在这时代,出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同时,这时期的学生也很尊敬与感恩老师。这些观念为后来越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宫廷音乐方面,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阮朝早期的礼乐制度和宫廷音乐。先秦儒家的礼乐制度不仅在阮朝时期具有深厚的教化价值,对于今天的越南人来说,它依旧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返回到过去历史中的经典片段,对其进行再探索、再评估,无疑是对于今天甚至是未来发展蓝图的最好参考。此次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及其对世界尤其是对越南的影响,而且还能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21世纪,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新变动、新趋势,其中也包括越南。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回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积极观念,重塑社会道德体系,重拾先秦儒家的高贵品质。

张丽红[6](2018)在《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一项社会化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这项实践活动称作公民教育。进入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为明确、内容更加规范,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统治阶级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不同、同一时期受众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要反映这些现实而有不同。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冲刺关键期,能否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功能的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界集中攻关的课题,而教育效度归根结底体现为“说服人”,“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提升教育效度还要侧重在内容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总的宏观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同教育对象的微观内容也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应当具有与其他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特色。但在实践中,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学内容中,还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教育内容中,几乎没有针对医学生这个特定教育对象、反映医学教育特色的个性内容,其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为研究课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探索,是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根本途径之一。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根据文献研究总结的理论成果情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规律,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一般系统论方法,从基本概念界定着手,研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发展状况,古今中外可供继承、借鉴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的挑战与建构机遇、建构的原则,以内容整合的静态构建、内容具体呈现的动态构建相辅相成完成内容建构。论文研究共分七个章节展开。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与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成果进行综述,说明关于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初步概括论文研究情况。第2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界定了论文中使用的医学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述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理论依据,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教育学德育内容理论、道德心理发展理论、一般系统论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借鉴(话语理论、认同论、传播学理论)等。为后续内容研究做前提铺垫。第3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历程。分初创时期、曲折时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和宏观内容变迁中考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分析内容发展趋势,总结内容建构的经验。第4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借鉴。首先纵向梳理古代中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可继承、可借鉴的资源,其次横向概述当代几个国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可借鉴资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做资料准备。第5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时代发展、医学人才培养、医患关系反思、医学生个人成长需要都对现有内容提出了挑战,同时历史方位转变、意识形态建设、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修正又为内容建构提供机遇和条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临着现实紧迫性与有利的社会背景、条件。第6章,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体系。首先分析了内容建构的目标;其次论述了内容建构的原则;最后从基础性内容、医学人文性内容、医学生发展性内容、医患和谐性内容四个方面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静态体系。这个内容体系还要在具体呈现的实践路径中获得动态建构,才能最终完成内容建构的任务。第7章,实现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路径优化。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落实推进“课程思政”精神及社会实践等其他场域作用,实现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动态建构。并从领导体制、队伍建设、财力保障、社会协作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保障内容建构的实现以及长远发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研究以时代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内容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分支,应当有更多的分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更准确的作用于教育对象,实现教育效度目标。

黄超[7](2018)在《赣州市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增长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物质保障,但另一方面也引发出令人担忧的副作用。在高频、高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人们身心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身体状况日益下降,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并趋向于年轻化,亚健康一词已成为热点词汇。设计出一处能满足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享受自然的园林空间,已成为园林专业的研究热点。本案所在地赣州市南康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地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休闲养生旅游的生态优势,基于此契机下,笔者通过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入,打造出满足当代人需要的休闲养生空间。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设计与实践结合法。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休闲养生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得出儒、道、禅、医四大家的养生思想特点、养生实践方式、养生环境营造等相关理论;通过对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相关理念的研究,掌握休闲养生园规划相关知识。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对其成功之处加以借鉴。最后以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为例,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园区规划设计当中,探讨其打造手法、空间布局、项目规划等主要内容。园区以“养身、养性、养心、养形”为设计理念,打造具有传统养生文化特色的休闲养生园,探索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新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总结出休闲养生园规划要有明确的养生主题,项目开发应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注重养生功效,加强对内部资源以及住客私密性方面的保护。养生项目开发不仅要从身体层面出发,更要从精神方面入手,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延续地域文化的同时,应适当引入外来文化,加大周边差异性,避免同质化现象,从而延长园区生命周期。

王慧如[8](2018)在《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各历史时期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的框架,比较各时期构建病因概念以及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的异同,分析各时期医家构建病因概念以及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梳理病因理论内涵形成与变化的特点和内在原因。方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搜集现存文献及现行教材以及着作,对文献资料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1.历史研究法:主要以“邪”、“邪气”、“因”、“源”、“病源”、“病因”、六淫(以寒为例)、七情(以怒为例)、饮食、劳伤(劳倦)、外伤、虫兽、痰饮、瘀血为关键词,考察不同时期医学着作中病因的形成、陈述方式、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内容。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理出病因理论体系变化的历史线索,即纵向的研究视角。2.对比研究法: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病因理论体系框架进行对比,找出各时期病因体系框架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原因。3.在此两种逻辑思维层面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内容分析法、阐释法来进行具体实现。结果:本研究发现,病因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先秦至东汉《难经》成书以来,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成书至宋以前,宋明清,民国至现代。先秦至东汉《难经》成书以来,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邪正观”基础上的以“邪”、“邪气”为主要内涵,注重天人一体观;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构建了运气、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伤的主要病因所属范畴;病机主要以气的运动变化来体现;分类法主要按照归类的模式,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分类。东汉末年,从《伤寒杂病论》成书以来至隋唐,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源流观”基础上的以“病源”为主要内涵,代表着注重疾病变化发展的态势;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继承秦汉时期病因主要所属范畴的同时,不断精细发展,并未涉及系统分类;病机从分析功能与脏腑部位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到脏腑归因的病机探讨模式,同时出现了脏腑与虚实、寒热的组合;分类方法主要按照归类的模式,按脏腑五行属性进行分类。宋明清时期,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因果观”基础上的以“病因”为主要内涵,代表着注重疾病的原始病因,以及分析疾病由因及果的过程;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并未将病因所属范畴进一步扩大,而是继承秦汉时期病因主要所属范畴的同时,对其进行重新分类,经历了从“三因说”至“外感”“内伤”说的演变;病机理论更进一步,开始探讨同种疾病的共有病机,以及形成脏腑与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组合模式。民国至现代,病因的内涵是吸西学概念思维,与西医学“致病因素”相等同,代表更注重可感知的具体因素;直至现行6版教材,病因与病机理论完全独立;其所属范畴在遵循宋明清时候的外感内伤分类法,又加入痰、瘀、结石等病理产物性病因,与先天体质病因,形成外感、内伤、其他三大范畴;病机理论形成脏腑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主流分析模式,同时引进西医解剖基础的病理特性。结论:中医病因理论所属范畴的演变具有约-博-约的特点,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特点具有模糊与缓慢的特点,其核心范畴未有大的改变,但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理论内涵以及重心有所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由于主导思维方式、医家的主体作用与临床实践的驱动。意义:本研究详细阐述了病因内涵、病因理论体系及其主导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并对该演变与发展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体系变化的梳理,总结病因理论体系的变化特点,提出现行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的混乱是不同思维方式交叉的结果。中医病因理论体系发展的范式是“经典传承式”,继承了核心理念,核心理念之外的理论结构则呈现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对现行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提出,第一,现行病因理论体系中病因、病机、发病的分离是导致现行病因理论体系疾病动态演变观、病因相对性重视程度减弱的原因。第二,现行中医病因理论需要提炼出成形的线索,指引我们如何思考与对待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具重要地位。它亦是建立关系的一个确实有效的思维方法。如何运用阴阳五行之间的动态关系去认识症状、认识疾病,将阴阳五行理论,整体的、运动的、发展的观念贯穿于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中也应是教材乃至现今病因体系需要重视的内容。

常久[9](2017)在《《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养生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热点问题。传统医学在我国现今的养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与之渊源甚深的道家养生学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没能充分发挥其价值。道家养生理念非常符合现代健康观念,道家养生学中还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养生方法,在养生工作中具有很大价值,亟待挖掘并加以分析和利用。成书于北宋的《云笈七签》为张君房辑录《大宋天宫宝藏》的精华内容而成,被称为“道教百科全书”和“小《道藏》”。《云笈七签》在道教典籍的整理和道教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书中还对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包含了大量的道家养生方法,如中药养生、导引术、按摩术、呼吸吐纳、存思静坐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道家、道教养生学以及服务现今的医药养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说,《云笈七签》是有待道家养生研究者们悉心挖掘的知识宝库,应充分重视对其中养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养生从广义而言是保养生命、促进健康,在现今中医养生学与健康管理理论结合紧密。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里的健康进行全面地监测、分析和评估,以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与中医养生学有相近的目标和理念。而道家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正可以运用于当今的健康管理工作中,丰富其内容,为人们提供更多保障健康的手段。另外,女性生育健康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关,也与心理健康有关,而自身价值及社会地位得到尊重也关系到心理健康。充分挖掘道家养生学中对女性生育健康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为现代女性带来益处。基于以上种种,本文试整理并分析《云笈七签》中的养生资料,并探讨其在现代健康管理事业以及调适不孕女性心理问题中的价值,并拟定基于道家养生思想的相应对策,使其中的宝贵资料能被充分运用。研究方法:通读和梳理《云笈七签》一书,分类整理其中的养生资料,并运用多元研究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与中医药理论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试总结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分类讨论其中的养生方法,总结并分析其中特色方药。不只局限于讨论其中的养生资料本身,对如何将其中的知识运用于现今的健康事业参考交叉学科的知识也进行了展望。结论及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笈七签》中收录了大量与养生相关的文献,亟待挖掘和利用;(2)道家养生的思想和方法,是古人对生命探索的智慧结晶,在《云笈七签》中主要的养生思想观点是以德养生、心中虔诚,爱形保神、动静相兼,贵气固根、谨养慎护,少私寡欲、清净修持等;(3)《云笈七签》中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气法养生、形体养生、服饵养生、丹功养生、起居养生、禁忌养生等几类,包括了存思、存神、守一、坐忘、内观、导引、呼吸吐纳、服饵、辟谷、内丹、外丹等等具体方法;(4)《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文献对现在人们认识生命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以及传统医学中的内求法等等,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医药理论,并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其中的特色方药可以进一步研究,丰富中药的运用思路;(5)道家养生着眼于人的身心及外界环境,在解决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上具备很多优势,符合现今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工作的需求,又道家养生方法众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故而其现代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本研究认为道家养生方法在健康管理和心理调适中具有很大价值,可以直接服务于相关工作,如在健康管理的个体信息采集、健康评价、实施干预手段等环节,加入道家养生学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道教修行者的诸多方法多是基于其宗教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成仙目标,《云笈七签》中收录的大量道教典籍大多用词隐晦,玄之又玄,一些典籍的书写也有其政治目的。虽然瑕不掩瑜,但其记载的养生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客观看待。本研究首次对于《云笈七签》中的道家养生思想和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形成了以下的创新点:(1)本研究选题以及对于《云笈七签》文献底本的选择,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运用,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文献内容,填补了道教养生思想研究中对《云笈七签》讨论的空白;(2)本研究对以《云笈七签》为核心的道家养生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分析了相关文献中对生命、疾病、养生方法、养生思维的特点,并对此作了归纳和整理;(3)本研究对《云笈七签》为代表的道教养生思想方法的现代临床运用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道教养生思想方法的现代应用提出了相关尝试。

邹彭莹[10](2017)在《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文中提出道教养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时代,道教文化的养生资源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对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考察中发现,道教组织自身已经逐步认识到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且在逐步恢复生气之后,开始零星组织一批道教养生的项目。其中,常州茅山乾元观自2013年举行首次“体道班”之后,每年不间断举行,至今已举行8次成人班,3次儿童少年班,1次成人女子体道班。这是国内道观目前为止最系统的道教宫观养生项目。此外,龙虎山老子学院很早就开设了盈利性质的辟谷养生项目,且经营时间也较长。而从2014年开始,国内很多道教宫观热衷于通过“夏令营”的形式开展一些活动,为了吸引参与者,每个宫观都将道教养生作为必选的项目之一。这些宫观开设的养生项目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道教养生术的方方面面。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考虑到暑假这个全国性的悠长假期,各大宫观从“夏令营”的形式做起,力图弘扬和发展道教文化。这种形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道教养生是一套技术性很高的养生术,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长时期的从事并且真正形成各个道观自己独特的养生项目,我们很难相信通过假期的方式能真正弘扬道教文化,能让普通民众学到真正的养生。另外,除了较少的道教宫观在从事养生外,现在从事道教养生更多的是一些社会商业机构,而他们开展的这种养生项目多以各种名目繁杂的噱头吸引民众。这类养生项目品质参差不齐,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难以真正发扬优秀养生资源的作用。而道教作为人类历史上研究和实践养生最丰富的载体,如果在当今社会不好好利用这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方面无法正本清源为中国民众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无法籍此弘扬道教文化自身,会流失大好的机会,也会使得道教养生资源蒙尘。通过考察,本研究认为,道教养生资源丰富,不管是养生理论资源还是实践手段,都是一整套极为完善的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当前道教内部尚未认识到道教养生资源对于道教的重大意义。所以,整个道教内部开展道教养生项目的宫观寥寥可数。而个别开设了养生项目的宫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主体意识不足,养生人才匮乏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如果有志于发扬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宏观而言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必须充分尊重道教宫观在养生事业开展中的主体地位,赋予法律给予的合法权利;二是道教自身必须认真审视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重大价值,逐步从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探索、完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二、祖国传统医学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祖国传统医学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问题意识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准》引争议:焦点及其历史成因
    2.1 争论:“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引热议
        2.1.1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台背景
        2.1.2 争议事件回顾
    2.2 追因:“阴阳五行”引争论诱因分析
        2.2.1 反对方:科学要满足逻辑化、实证化、定量化
        2.2.2 支持方:西方科学不是唯一途径,阴阳五行自有立足点
        2.2.3 争论原因分析
    2.3 溯源:旧说之评述与争议历史根源浅析
        2.3.1 “阴阳五行”之评述
        2.3.2 争议的历史根源浅析
第3章 当代西方科学观念的多元转向与思考
    3.1 科学划界:各种划界标准及其变迁
        3.1.1 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及影响
        3.1.2 科学划界标准的转变
    3.2 科学文化观的多元转向:理论与实践表现
        3.2.1 理论:“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兴起
        3.2.2 实践:非西方科学的研究现状
    3.3 中西科学关系:多元视角下的再反思
第4章 日本:多元科学观下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发
    4.1 日本公民科学基准建设情况
        4.1.1 日本国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过程
        4.1.2 《综合报告书》的整体认识
    4.2 日本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建设的优秀理念
        4.2.1 日本基准建设重视融入本国的文化传统
        4.2.2 科学技术的整体性理念:多领域知识的“融合”
        4.2.3 面向未来:落实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4.3 日本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经验对中国的启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戴表元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戴表元生平交游及《戴表元集》
    1.1 生平经历及社会背景
        1.1.1 仕宦无忧的青少年时代
        1.1.2 宋元之际的中年遗民
        1.1.3 出仕蒙元的老年阶段
    1.2 《戴表元集》版本流传情况
第二章 戴表元散文思想内容的研究
    2.1 戴表元散文内容简述
    2.2 序记类
        2.2.1 论文学思想
        2.2.2 记社会生活
        2.2.3 写风物胜景
    2.3 题跋类
        2.3.1 题诗词文
        2.3.2 题图画
        2.3.3 题书帖
        2.3.4 题谱志
        2.3.5 其它
    2.4 传记类
        2.4.1 哀祭文
        2.4.2 史论
    2.5 杂体类
第三章 戴表元散文艺术特色的研究
    3.1 表达特色:情景结合,理胜于文
        3.1.1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1.2 叙议结合,重于议论
    3.2 结构特色:体制灵活,句式多变
        3.2.1 善于用典,旁征博引
        3.2.2 叙事摹人,长于修辞
    3.3 语言特色:语言简练,骈散结合
第四章 戴表元散文的历史承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1 永嘉文派散文承传线索
    4.2 宋末元初散文传承
    4.3 对明清文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养生思想影响下的宋代园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
        1.2.1 核心概念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时代背景
    2.1 宋代之前的历史流变
        2.1.1 “生命”流变的意识
        2.1.2 “长生”表达的园林
        2.1.3 早期园居以养生
    2.2 宋代时代背景
        2.2.1 政治:文治的开启
        2.2.2 经济:私有制发展
        2.2.3 文化:里程碑时代
        2.2.4 科技:井喷式发展
    2.3 宋代文人特征
        2.3.1 名家辈出的时代:文人荟萃
        2.3.2 阶层跳跃的实现:地位提升
        2.3.3 空前丰硕的成果:文化生产
        2.3.4 园林与养生融合:共同主体
    2.4 文人养生发展
        2.4.1 当局政策的推动:重视医养
        2.4.2 新兴职业的诞生:儒医兴起
        2.4.3 宗教发展的必然:三教合一
        2.4.4 文人生活的联系:日常养生
        2.4.5 文字书写的承载:养生笔记
    2.5 文人园林发展
        2.5.1 园林技术的突破:叠山造石
        2.5.2 品味风格的转变:文人园林
        2.5.3 经济发展的影响:造园普及
        2.5.4 文人生活的联系:园居生活
        2.5.5 文字书写的承载:园林笔记
    2.6 本章小结
3 宋代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
    3.1 养生的思想
        3.1.1 顺应四时、起居调摄
        3.1.2 注重饮食、习医问药
        3.1.3 闲情养生、调和情志
        3.1.4 小劳不疲、动静结合
        3.1.5 形神兼养、养形养神
    3.2 养生的特征
        3.2.1 以“儒道”为指导思想
        3.2.2 以“预防”为养生宗旨
        3.2.3 以“理性”为养生理念
    3.3 养生的实践
        3.3.1 盛行的风气
        3.3.2 诗画的体现
        3.3.3 园林的承载
        3.3.4 精神的超脱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养生的园林案例特征分析
    4.1 朱长文之乐圃
        4.1.1 概况
        4.1.2 起因:为父归老退养己身
        4.1.3 养形:起居调摄宅园结合
        4.1.4 养形:山林植物药用植物
        4.1.5 养形:动静结合小劳步道
        4.1.6 养神:修身养德景名命名
        4.1.7 小结
    4.2 宋高宗之德寿宫
        4.2.1 概况
        4.2.2 起因:皇帝退位娱老养生
        4.2.3 养形:夏季避暑清凉空间
        4.2.4 养神:修身养德景名命名
        4.2.5 小结
    4.3 司马光之独乐园
        4.3.1 概况
        4.3.2 起因:政治失利安居归老
        4.3.3 养形:夏季避暑清凉空间
        4.3.4 养形:种植药圃研习花药
        4.3.5 养神:清幽虚静建筑空间
        4.3.6 小结
    4.4 苏轼之白鹤居
        4.4.1 苏轼养生思想与成就
        4.4.2 起因:谪居偏远规作终老
        4.4.3 养形:药圃菜圃饮食调理
        4.4.4 养神:思无邪斋修心养心
        4.4.5 小结
    4.5 宋徽宗之艮岳
        4.5.1 概况
        4.5.2 起因:多男之地寿命绵长
        4.5.3 养形:药庄药寮采药制药
        4.5.4 养形:诗书画茗文人雅趣
        4.5.5 养神:道教意境得道成仙
        4.5.6 小结
    4.6 本章小结
5 养生影响下的园林特征
    5.1 起居养生空间
        5.1.1 模山范水
        5.1.2 四时之赏
        5.1.3 夏季空间
        5.1.4 冬季空间
    5.2 饮食养生空间
        5.2.1 草药栽种
        5.2.2 茶事空间
    5.3 休闲养生空间
        5.3.1 游园聚会
        5.3.2 闲情雅趣
        5.3.3 停停走走
    5.4 精神养生空间
        5.4.1 修贤题名
        5.4.2 虚静空间
        5.4.3 四向而望
        5.4.4 道教仙游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1.1 宋代园林养生的双层背景
        6.1.2 建立“养生理论——园林营建”的基本思路
        6.1.3 基于“养生理论——园林营建”理论下的宋代园林特征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宋代园林与养生文献摘录
    C.参考古籍资料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传统与变革之间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文化论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学衡派历史背景研究
        2.关于《学衡》杂志及其作者研究
        3.关于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关系研究
        4.关于学衡派文化观研究
        5.关于新文化派进化文化观的研究
        6.学衡派与新文化派论争研究
一、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概况
    (二)思想的启蒙——新文化运动
    (三)西方思想的反思——新人文主义
    (四)新人文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珠联璧合——学衡派
        1.学衡派的知识背景
        2.学衡派的酝酿
        3.学衡派的形成
二、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文化建构理路之争
    (一)不同的文化观:进化论与体用论
    (二)不同的文化建构路向:反传统而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三)两派文化建构理路之争的终极体现——时代价值与永恒价值之争
三、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文化建构方案之岐
    (一)文学
        1.文学的载体:白话与文言
        2.文学的内容:自由解放的“人的文学”与文以载道的“人间文学”
    (二)史学
        1.求真的“疑古”史学
        2.致用的“信古”史学
    (三)人生观
        1.科学的人生观
        2.道德的人生观
四、学衡派与新文化派论争的结局
    (一)新文化派趋向革命
    (二)学衡派黯然退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论
    五、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及其在越南前阮时期的演变历程概述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概述
        一、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二、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在越南前阮时期的演变历程概述
        一、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传入
        二、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三、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衰弱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越南阮朝早期的中国先秦儒家思想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在越南阮朝早期的兴起条件
        一、阮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条件
        二、前阮时期的思想条件
        三、中-越关系对阮朝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在越南阮朝早期的主要特征
        一、独尊儒家但不彻底
        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三、儒家与天主教的冲突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早期政治道德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皇帝道德规范的影响
        一、皇帝要尊天重道
        二、皇帝应以民为本
        三、皇帝要使臣以礼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官员道德规范的影响
        一、官员必须忠于皇帝
        二、官员内部要群而不党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早期经济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在经济价值取向中注重“义”
        二、在经济关系中注重“信”
        三、在经营活动中注重“智”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土地管理政策规范化
        二、税收政策合理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早期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师生观念的影响
        一、老师要恪守为师之道
        二、学生要遵守为生之道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教育对象与方法的影响
        一、倡导有教无类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阮朝早期宫廷音乐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宫廷音乐地位与作用的影响
        一、重视音乐在宫廷中的地位
        二、发挥音乐修身养性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音乐表演形式与内容的影响
        一、注重礼乐合一
        二、歌颂忠君与孝道
    第三节 小结
余论
    一、阮朝儒家文化在后期殖民时代的没落
    二、从阮朝儒家文化的演变看越南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越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学生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1.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2.2.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理论依据
        2.3.1 思政教育内容理论
        2.3.2 教育学德育内容论
        2.3.3 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2.3.4 一般系统论的理论
        2.3.5 其它相关理论借鉴
第3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历程
    3.1 初创阶段时教育内容的探索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
        3.1.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确立
    3.2 曲折阶段时政治运动的替代
        3.2.1 高校非正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2.2 “左”的路线影响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 发展阶段时科学规范的指向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恢复与发展
        3.3.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第4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借鉴
    4.1 中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继承与借鉴
        4.1.1 中国传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1.2 国外古代至近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 国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借鉴
        4.2.1 美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2 日本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3 新加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4 苏联(俄罗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5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5.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的挑战
        5.1.1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内容的时代特色
        5.1.2 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内容的人文特色
        5.1.3 医患关系反思需要内容的职业特色
        5.1.4 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内容的发展特色
    5.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面对的机遇
        5.2.1 历史方位转变:实现新时代两个百年目标
        5.2.2 意识形态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5.2.3 医学教育改革:突出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5.2.4 医患关系修正:恢复医患关系的应然状态
第6章 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体系
    6.1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目标
        6.1.1 打造全程育人的理论工具
        6.1.2 形成特色鲜明的内容体系
        6.1.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6.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原则
        6.2.1 马克主义理论引领原则
        6.2.2 系统协调原则
        6.2.3 层次递进原则。
        6.2.4 医学人文性原则
    6.3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体系
        6.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6.3.2 医学生个体发展相关性内容
        6.3.3 与医学人文教育结合性内容
        6.3.4 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性内容
第7章 实现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路径优化
    7.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7.1.1 教学内容整合与呈现
        7.1.2 选修内容选择与安排
        7.1.3 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7.2 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7.2.1 明确教育工作内容
        7.2.2 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7.2.3 培育理论教育社团
    7.3 推进“课程思政”基本精神的落实
        7.3.1 开发非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资源
        7.3.2 推进教师整体政治素质培养与提升
        7.3.3 设计教书育人优质课程的教学环节
    7.4 扩大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场域
        7.4.1 心理咨询服务
        7.4.2 社会实践活动
        7.4.3 校园文化建设
    7.5 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保障机制
        7.5.1 协调内容建构的领导保障机制
        7.5.2 支持内容建构的队伍保障机制
        7.5.3 鼓励内容建构的财力保障机制
        7.5.4 推动内容建构的协作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赣州市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养生的定义
        2.1.2 休闲养生的定义
        2.1.3 休闲养生园的定义
        2.1.5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定义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内研究概述
        2.2.2 国外研究概述
3 传统养生文化概述
    3.1 传统养生文化特征
        3.1.1 道法自然,崇尚遵循自然规律
        3.1.2 形神共养,侧重涵养内在精神
        3.1.3 天人合一,注重万物有机联系
        3.1.4 修身治国,强调社会人的培养
    3.2 养生思想
        3.2.1 道家养生思想
        3.2.2 儒家养生思想
        3.2.3 禅宗养生思想
        3.2.4 医家养生思想
    3.3 养生实践
        3.3.1 道家养生方法
        3.3.2 儒家养生方法
        3.3.3 禅宗养生方法
        3.3.4 医家养生方法
    3.4 养生环境营造
    3.5 小结
4 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
    4.1 休闲养生园功能
        4.1.1 养生保健功能
        4.1.2 休闲游赏功能
        4.1.3 科普教育功能
    4.2 休闲养生园的特点
        4.2.1 保健功能突出
        4.2.2 服务对象明确
        4.2.3 注重动静结合
    4.3 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原则
        4.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3.2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
        4.3.3 明确的养生主题、注重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
    4.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4.1 国内案例研究
        4.4.2 国外案例研究
5 赣州市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总体规划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规划范围
        5.1.3 场地现状分析
        5.1.4 地形地貌分析
        5.1.5 森林植被分析
        5.1.6 内部资源分析
        5.1.7 外部资源分析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理念
    5.4 规划原则
    5.5 打造手法
    5.6 总体规划
        5.6.1 总平面图
        5.6.2 整体鸟瞰图
        5.6.3 总体布局
        5.6.4 道路系统规划
        5.6.5 环卫设置规划
        5.6.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7 分区规划设计
        5.7.1 综合服务区
        5.7.2 中药养身区
        5.7.3 密林健身区
        5.7.4 田园休闲区
        5.7.5 清修养心区
        5.7.6 怡情养性区
    5.8 专项规划
        5.8.1 种植配置思路
        5.8.2 建筑风貌改造
        5.8.3 导视系统设计
        5.8.4 道路风貌指引
        5.8.5 夜色景观指引
        5.8.6 主要用地平衡表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的历史与发展概述
        1.1 “病因”一词的出现
        1.2 古代“病因”体系发展概述
        1.3 民国时期“病因”发展
        1.4 近现代“病因”体系发展
    2. 中医病因体系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概述
        2.1 病因的概念
        2.2 病因的认知角度
        2.3 病因的认知方法
        2.4 病因的分类法
        2.5 病因学的发展方向
        2.6 小结
    3. 中医病因理论文献类研究的方法概述
        3.1 近现代以前中医病因理论研究之方法概述
        3.2 近现代以来中医病因理论研究之方法
        3.3 小结
    4. 引入定性研究法
    5. 引入框架理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步骤
一、先秦至东汉,以“邪”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框架
    1. 先秦至东汉“邪”的内涵及所属范畴的考察
        1.1 《黄帝内经》中以“邪”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
        1.2 《难经》以“邪”为重点的病因理论体系
        1.3 “邪”的产生是由于气机的异常变化
        1.4 邪正致病观分析
    2. 以“邪”为重点的病因分类
        2.1 《内经》中的邪气分类体系
        2.2 《难经》中“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的邪气分类体系
    3. 天人一体的思想是形成以“邪”为重点的病因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
        3.1 天人一体思想的产生
        3.2 天人一体思想与“气机变化”的“邪”之原因的关系
        3.3 天人一体思想与“邪正”致病观的关系
    4. 小结
二、东汉至隋唐,以“源”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框架
    1. “病源”的内涵及所属范畴的考察
        1.1 病因、病位、病势结合的发病示图的凸显
        1.2 “病源”仍重视气的异常变化
        1.3 “病源”所属范畴的发展
    2. “病源”内涵中的病机理论发展
    3. 以“源”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探讨
    4. 小结
三、宋至清末,以“因”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
    1. “因”的内涵及所属范畴的考察
        1.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创“病因”概念
        1.2 医家着作中“因”的内涵
        1.3 “因”的所属范畴增加疫疠学说
    2. 以外感内伤分类病因是以“因”为特点的病因理论的特点之一
        2.1 《三因论》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病因分类法
        2.2 刘完素内外病由分类法
        2.3 李东垣辨“外感”与“内伤”
        2.4 张介宾明确病因内外分类法
    3. 以“机要”为因的病因理论体系特点
        3.1 以“机要”为因的疾病探讨模式的形成
        3.2 明确内因致病的“机要”为脏腑虚损
        3.3 形成脏腑-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病机讨论模式
    4. 以“因”为重点的病因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探讨
        4.1 “以病分门”促进疾病归因的发展
        4.2 理学“格物致知”影响导致对病机的重视
        4.3 临床实践的驱动
    5. 小结
四、近现代以“致病因素”为特点的病因理论体系
    1. 病因概念等同于致病因素,分类延续外感内伤
        1.1 民国时期的六淫气候说
        1.2 现代将病因等同于“致病因素”
        1.3 “内生五邪”的产生
    2. “致病因素”病因内涵导致的病因与病机理论的互相独立
    3. “致病因素”病因内涵下病因辨证的提出
    4. “致病因素”病因内涵影响下的病机内容的发展
        4.1 民国时期实体病位的讨论在病机中占比逐渐增高
        4.2 现行中医病机理论中对脏腑病机的重视
        4.3 现行中医病机理论对实体性病机的重视
    5. “致病因素”内涵下的病因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探讨
        5.1 西医分科体系对现行中医病因理论体系框架形成的影响
        5.2 以《全体新轮》为代表的西学生理解剖理论对中医病因学的影响
    6. 小结
五、结果
六、讨论
    1. 中医病因理论发展的主线
        1.1 邪-源-因-物的病因内涵的演变
        1.2 病因、病机的统论的病因内涵至病因与病机完全独立
        1.3 思想文化转变与病因理论体系变化的内在联系
    2. 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特点总结
        2.1 中医病因理论具体范畴经历约-博-约的演变形式
        2.2 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特点具有缓慢性和模糊性
        2.3 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内在原因总结
    3. 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启示
        3.1 对现行中医病因理论的思考
        3.2 对中医病因理论演变与发展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云笈七签》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方面的研究
        2 校对整理方面的研究
        3 编排体例方面的研究
        4 基本内容方面的研究
        4.1 对思想观点的提炼
        4.2 对养生资料的总结和分析
        4.3 对炼丹材料的研究
        5 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6 市场价值方面的研究
        7 小结
    综述二 道家养生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
        1.1 对经典着作中道家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1.2 对名人名家道家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1.3 对某一道派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1.4 对某类养生方法的研究
        1.5 对道家养生和中医养生关联性的研究
        2 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3 相关的Meta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养生的概念
        2.2 道家养生与道教养生
    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空白
    4 研究思路及预期结果
    5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张君房与《云笈七签》的成书
    1 编者张君房
    2 《云笈七签》成书背景
        2.1 《云笈七签》成书时期的道教发展情况
        2.2 《云笈七签》成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 《云笈七签》版本
    4 《云笈七签》的编排特点
    5 小结
第二部分 《云笈七签》养生资料的文献学初探
    1 研究版本的选定
    2 《云笈七签》养生内容的分类
    3 养生资料的分布情况
        3.1 张君房对本书的编排
        3.2 《云笈七签》中养生文献的种类
    4 引用《云笈七签》的古代医籍举隅
        4.1 《养生类纂》
        4.2 《遵生八笺》
        4.3 《医灯续焰》
        4.4 《张氏医通》
        4.5 《养生随笔》(《老老恒言》)
        4.6 《松峰说疫》
        4.7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4.8 《中国医籍考》
        4.9 《医述》
        4.10 《程杏轩医案》《程杏轩医案续录》
        4.11 《神农本草经赞》
        4.12 《医林琐语》
        4.13 《时病论》
        4.14 《温病正宗》
    5 小结
第三部分 《云笈七签》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
    1 《云笈七签》中的道家生命观与疾病观
        1.1 生命观
        1.2 《云笈七签》中的疾病观
    2 《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思想
        2.1 以德养生,心中虔诚
        2.2 爱形保神,动静相兼
        2.3 贵气固根,谨养慎护
        2.4 少私寡欲,清净修持
    3 《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方法
        3.1 精神养生
        3.2 气法养生
        3.3 形体养生
        3.4 服饵养生
        3.5 丹功养生
        3.6 起居养生
        3.7 禁忌养生
    4 有关《云笈七签》养生方药特点的探析
        4.1 养生与方药的运用
        4.2 关于胤丹及与胤丹相关的方剂的应用探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方法的应用展望
    1 道家养生与健康管理
        1.1 现代健康管理概况
        1.2 道家养生方法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1.3 如何在健康管理中运用道家养生方法
    2 道家养生与女性心理—以不孕不育女性的心理问题为例
        2.1 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问题
        2.2 道家养生对于不孕女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3 小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关于道教养生文化的研究
        1.1.2 关于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研究
        1.1.3 关于其他宗教文化事业的研究
        1.1.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2 概念辨析
        1.2.1 事业与产业概念界定
        1.2.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概念
        1.2.3 本研究所指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概念
        1.2.4 本研究所指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主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有助于社会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1.4.2 有助于道教的发展和传承
        1.4.3 促进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1.4.4 有助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
    1.5 研究价值
        1.5.1 理论价值
        1.5.2 实践价值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7 本选题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文化资源与养生内容
    2.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文化资源
        2.1.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理论资源
        2.1.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方法资源
    2.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基本内容
        2.2.1 学术教育事业
        2.2.2 文化传播事业
        2.2.3 饮食养生事业
        2.2.4 导引按摩事业
        2.2.5 内丹辟谷事业
        2.2.6 精神调养事业
        2.2.7 养老事业
        2.2.8 养病调理事业
第3章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现状
    3.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开展的总体情况
    3.2 道教宫观开展的养生项目
        3.2.1 体道班项目
        3.2.2 夏令营养生项目
    3.3 相关组织开展的养生项目
        3.3.1 气功类养生项目
        3.3.2 太极和八段锦等导引术
        3.3.3 辟谷类养生项目
    3.4 道教宫观组织开展的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3.4.1 道教养生专题会议的开展情况
        3.4.2 其他类会议涉及到的道教养生事业的开展情况
第4章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与道教组织对道教养生文化事业的价值认识不足
        4.1.2 相关政策(包括法律)有待建设
        4.1.3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实践与理论建设问题
        4.1.4 人才培养问题
        4.1.5 项目产品开发运作问题
    4.2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4.2.1 政府与道教相关组织应提高对相关事业的思想认识
        4.2.2 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4.2.3 建立高水平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
        4.2.4 加强道教养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4.2.5 高度重视项目产品开发与运作
第5章 个案研究:武当山宫观养生文化事业考察
    5.1 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基本情况
        5.1.1 武当山道教概述
        5.1.2 教派
        5.1.3 武当山宫观
        5.1.4 武当山道教协会
        5.1.5 武当山道教学院
    5.2 武当山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5.2.1 丰富而独特的养生文化资源
        5.2.2 武当山道教养生文化事业开展的情况
    5.3 促进武当山宫观道教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5.3.1 当前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3.2 促进武当山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祖国传统医学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D]. 朱昱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戴表元散文研究[D]. 何娟娟. 西藏大学, 2021
  • [3]养生思想影响下的宋代园林特征研究[D]. 展玥. 重庆大学, 2019(01)
  • [4]传统与变革之间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文化论争研究[D]. 王哲. 青岛大学, 2019(02)
  • [5]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影响研究[D]. NGUYEN KHOA HUY(阮科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D]. 张丽红. 吉林大学, 2018(12)
  • [7]赣州市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规划研究[D]. 黄超.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研究[D]. 王慧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D]. 常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D]. 邹彭莹. 西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中医方法的几个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