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间传统工艺

佤族民间传统工艺

一、佤族民间传统科技(论文文献综述)

鲍艺[1](2021)在《沧源岩帅地区佤族音乐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佤族是一个跨界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的西南地区,其中居住于沧源岩帅地区的佤族自称“布饶”。在佤族族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用来表述文化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也就是“音乐”,并在具体的音乐事象中存在着特有的复杂因素。“音乐”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佤族人历史生活的写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本研究主要通过深描沧源岩帅地区佤族村寨的历史族源、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聚焦音乐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论域“音乐行为”,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在岩帅地区佤族村寨进行了长期的参与式观察,对沧源岩帅地区擅长歌唱佤族传统民歌和操弄佤族传统乐器的群体进行深度的访谈,从音乐文化生态环境、音乐社会行为、音乐样式到音乐习得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以此呈现“传统~当代”的时空境遇中西南边境重要的跨界族群佤族,其音乐行为的发生方式及背后所蕴藏的深层音乐观念。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目的及内容、研究理论及方法,并对主体内容涉及到的研究现状、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将田野考察点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与地理环境中进行勾勒,以便为正文部分佤族音乐行为的描述做出可寻的学术依据。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述如下:第一章,岩帅地区佤族人文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境遇。沧源佤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族群记忆,高山深谷、密林陡坡不仅造就了佤族先民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独特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他们团结友善、热情淳朴的性格。为此本章主要是对沧源佤族岩帅地区传统与现代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概括和梳理,同时对沧源佤族族群迁徙历程与节庆活动进行描述。第二章,岩帅地区佤族传统音乐的时空境遇。民歌与乐器在沧源岩帅地区佤族的传统宗教与传统民俗活动中有着诸多重要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功能,而不同意义与功能中所表现出的音乐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呈现了佤族内部的音乐观,也透射出佤族族性心理把握世界的宇宙观念。这些观念也在无形之中作用于佤族人的歌唱与乐器操弄行为。本章以沧源岩帅地区佤族传统的歌唱样式及乐器种类为线索,对沧源岩帅地区佤族传统音乐发生续存过程中的现象(即身体行为、言词行为、社会行为、习得行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详细描写、阐释佤族音乐行为的历时演进过程。第三章,沧源岩帅地区佤族当代音乐的时空境遇。在当代文化变迁中,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得佤族人的代表性节庆活动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呈现出现代性社会特有的文化融和、文化跨界及个体化与多元关系交织而成的复杂立体态势。因此,本章主要论述在当前社会语境下,沧源岩帅地区的佤族在糅杂了许多外部影响下,社会生活及节庆活动中音乐事象的发生、组织(身体行为、言词行为、社会行为、习得行为)等方面来解析当代语境下沧源岩帅地区佤族村寨多样性的音乐行为。第四章,沧源岩帅地区佤族音乐行为的交互共生与文化认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佤族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逐渐消失,现代化社会语境下的佤族音乐是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音乐事象的发生行为、音乐创造、音乐组织及表演皆以一种多样化的方式运行于佤族社会生活中。在源于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运用当代音乐的创编手法、音乐元素的重置生成、音乐文化的跨界思维等方式重构佤族音乐生态,并最终反哺于沧源岩帅地区的佤族社区。因此,本章主要对当代佤族在经历外来文化的冲刷下,在音乐观念、发生场域、习得行为等较为复杂的选择轨迹、心路历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对佤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如何互融而存的样态以及佤族音乐的文化认同进行分析研究。

赵秀兰[2](2021)在《佤族“司岗里”史诗异文的边界》文中提出"司岗里"是中缅佤族重要的口头传统(狭义),主要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三种文类,"司岗里"史诗基本整合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从其生成语境和具体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察,阿佤方言区阿佤支系和巴饶方言区巴饶支系各自演述的"司岗里"史诗应该属于不同的异文,两者之间既具有共性,同时也形成比较清晰的边界。

吴成业[3](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邵笑[4](2021)在《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世居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诗歌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诗歌与他们的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和现代汉语诗歌的流行,红土地上的歌者开始从田野、山谷慢慢走进书房,用笔记录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是指出生在云南,且在云南有较长生活经验,具有云南某一少数民族族别的女性诗人,她们与云南少数民族男性诗人一起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吟唱,共同书写着内心浪漫的诗情。新时期以来,云南的地方杂志上陆续出现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身影。八十年代中后期,她们跻身于更大的诗歌舞台,开始在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二十一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创作群体。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她们在诗歌中表达着对故乡、民族的热爱,对现代都市的恐惧。她们勇敢地在诗歌中表现对女性,对自我的思考。论文将从以上几个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汉语诗歌进行研究。对爱情的执着书写、对故乡情的歌唱、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她们诗歌中共同的创作主题。其次,她们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地域风格,并表现为对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书写。处在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诗人同样承担着现代性的后果,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城市的恐惧与逃避、存在的虚无和意义的缺失、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烦闷浮躁等情绪。除此之外,诗歌中还体现着诗人萌动的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她们对孤独、死亡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最终,这些现代情绪都投射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于是故乡成为了医治现代疾病的一剂良方。最后,她们诗歌中对女性经验的书写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在“黑夜”中的自我独白与思考。诗歌中的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谭钦[5](2021)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西南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沉淀,在此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滇西南园林成果丰硕,是我国重要地方园林。本文以滇西南多元文化为研究背景,滇西南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分类归纳、对比研究等方法,首先对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进行分析,探讨滇西南多元文化类型及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梳理出滇西南地区园林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停滞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同时,根据滇西南园林的隶属关系和功能将其划分为宗教园林、公共园林、土司园林、名人故居、纪念性园林五种园林类型,并列举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案例深入探讨多元文化对其造园的影响。然后从多元文化角度入手,对滇西南地区各类园林的园林选址、空间布局、造园元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园林造园总特征为以下四点: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虽然滇西南地区园林是由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但是在表达上仍有主次之分,彼此互不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提出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本文研究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云南地区园林史研究空白,同时为滇西南园林如何发展、园林艺术如何传承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杨立新,熊远祥[6](2020)在《沧源佤族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沧源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又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如诗如画,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积淀深厚。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及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重要机遇,这里吸引着外界的目光,成了大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本文从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了沧源县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挖掘、创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佤族文化"走出去"。

吴晶[7](2020)在《构建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必要性 ——以云南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佤族民间舞蹈是佤族悠久历史的印记和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便作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代表纷纷呈现于国内外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佤族舞蹈文化需要更科学、更系统的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构建适用于云南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云南中专)的佤族民间舞教材,其目的是提升云南中等专业舞蹈特色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民族文化,以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为有效传播途径,通过舞蹈课堂教学的艺术形式,对佤族舞蹈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传承与保护。该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由研究背景与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和研究视角与方法组成。第二部分正文:笔者首先对云南佤族的历史脉络和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概述,在了解佤族概况之后对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其次是对云南中专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教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通过教材运用的优势和教材建设的现状分类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围绕构建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必要性价值展开。一方面,从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谈及地域性教材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围绕佤族民间舞教材的组合内容展开,将组合定位为单一类训练组合、复合类训练组合和综合类训练组合,分别阐明组合的设计与典型化动作的编创,及其训练价值与文化功能,从而综合论证构建该教材对于推动地域性特色教材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第三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为当下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发展提供一份新的思考。

田恬[8](2020)在《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源自西方,传入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具有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作用的体育样式,体育舞蹈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民族特色的缺乏是体育舞蹈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民族化成为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融入则是体育舞蹈民族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融入,不仅在丰富体育舞蹈表现形态、强化体育舞蹈健身价值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对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论文以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对策,从而促进民族体育舞蹈的发展以及创新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传承方式。体育舞蹈民族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既要注重形式层面的应用,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民族服装、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也要深入地发掘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文化内涵,使体育舞蹈成为彰显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体育舞蹈则是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应用的产物。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界定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体育舞蹈概念,在深入分析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内涵、特征以及体育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录像分析法等为研究工具,解读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现实困境,包括传承主体不足、资源开发薄弱、运用方法陈旧、推广工作不力,从主客观两个角度阐释了困境的成因,将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环境的转变作为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传承困境的主要因素。其次,论文分析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特点、论述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与体育舞蹈的共生性,从丰富体育舞蹈的开发资源、创新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传承方式、壮大体育舞蹈运动群体、提高体育舞蹈审美效果、探索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入体育舞蹈的意义,并从民族服饰元素、民族音乐元素、民族舞蹈元素三个角度探讨了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运用的形式。最后从拓展运用主体、丰富运用资源、创新运用方法、加强推广实施四个角度提出了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运用的对策,主张以非遗传承人、体育舞蹈演员、体育舞蹈教师为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运用的主体,从加强民族舞蹈元素资源搜集、做好民族元素资源归类、细分民族舞蹈运用元素三个角度丰富运用资源,从以需求为导向、以编排为重点、以融合为目标出发创新运用方法,并以学校、社区为推广对象,重点发挥好网络推广的价值。

木拉迪力·木拉提[9](2020)在《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研究已经接近百年。在中国鼠婚故事的研究中,“老鼠嫁女”话题从其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从梳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分类研究开始,在回顾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故事的界定划出范围,即本文研究具有“强中自有强中手”特征的鼠婚故事。本文以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来源《五卷书》及《卡里来和笛木乃》作为开篇,运用民间文学和故事学的分类及研究方法,在先前已搜集的“老鼠嫁女”故事异文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该故事在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异文。进而,运用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搜集到的“老鼠嫁女”故事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其中以中国的“老鼠嫁女”故事流变为主,其他地区的“老鼠嫁女”故事流变为辅。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在中国的传布形态丰富、分布广泛,故事情节中增添了老鼠嫁猫的灭鼠结局,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总体上来看,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流变不仅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关,还与当今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有关。在文化意蕴上,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流变具有与新时代人文精神相符合的特征,即世界各地的人民在发展各自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改编“老鼠嫁女”故事,不约而同地走向审美共识这一文化进程。

朱霞琳[10](2019)在《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内部都将本民族语作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基于我国复杂的语言情况,国家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满足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却依然有近15万人基本不懂国家通用语。尤其是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居民的普通话普及率极低,加上本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经济结构单一,与现代社会接轨困难等问题,也使得直过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深且广。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许多学者都认为贫困群众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提升教育水平。而本文的研究摸清了“直过民族”佤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提升路径提出参考依据;助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语言脱贫,促进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本文以社会语言学、语言统计学及语言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指导,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观察等调查方法,选取了云南边陲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单甲乡嘎多村和勐董镇龙乃村进行调查布点,针对“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状况、普通话认同、以及传播媒介及传播信息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将调查数据分别与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变项等诸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的交叉分析,以探讨“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现状与各个社会变项的关系,从而发现“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沧源佤族地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整体偏低且质量有待提高;普通话在佤族地区的中小学使用率最高,而在其他场所的使用率都持续偏低;佤族地区的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将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的意识薄弱;佤族使用普通话与外族人交流的频率明显高于与本族人交谈,且大多数对使用普通话与本族人交谈持消极情绪。整体上,佤族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都是非常支持的,且有着很高的认同度。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再以语言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再针对各成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环境等四个方面针对性地对佤族地区普通话提升路径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

二、佤族民间传统科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佤族民间传统科技(论文提纲范文)

(1)沧源岩帅地区佤族音乐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佤族音乐方面的研究
        2.关于音乐行为的研究
        3.关于音乐文化重构的研究
    (三)研究理论及方法
        1.理论研究
        2.研究方法
一、岩帅地区佤族历史进程中的生存境遇
    (一)佤族传统社会中的历史人文生境
        1.历史记忆与部落迁徙
        2.社会经济与日常交往
        3.敬神崇拜与节日欢歌
    (二)当代视阈下佤族的族群流动与习俗衍变
        1.村落族群与生活语境
        2.宗教信仰与习俗活动
        3.日常生活与融合创造
二、岩帅地区佤族传统音乐的时空境遇
    (一)岩帅地区“咯给布饶”的考察与叙事
        1.“咯给布饶”的类别与发生场域
        2.“咯给布饶”的文化功能与歌唱禁忌
    (二)岩帅地区“根给布饶”的探寻与叙说
        1.“根给布饶”的类别与结构
        2.“根给布饶”的文化功能
三、岩帅地区佤族当代音乐的时空境遇
    (一)佤族“斋”
        1.活动流程
        2.表演内容
    (二)佤族“卧”
        1.节庆筹备
        2.表演场域
    (三)佤族“摸你黑”
        1.“摸你黑”的传说
        2.表演内容
    (四)日常生活中的“乐(yue)”
        1.“搞宽”
        2.“奔给用”
四、岩帅地区佤族音乐行为的交互共生与文化认同
    (一)“传统~现代”视阈下音乐的发生与音乐观
        1.不同视角下音乐的发生
        2.不同视角下音乐的行为与观念
    (二)“传统~现代”不同视阈下音乐的传承与传播
        1.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
        2.佤族现代音乐的传播
    (三)“传统~现代”视阈下佤族音乐的互融共存与认同心理
        1.佤族“传统~现代”音乐的互融共存
        2.“传统~现代”音乐的认同心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佤族“司岗里”史诗异文的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司岗里”史诗的语境
二、佤族不同支系的“司岗里”史诗
    (一)阿佤方言区阿佤支系的“司岗里”史诗
    (二)巴饶方言区巴饶支系的“司岗里”史诗
三、巴饶人“歌谣”的史诗特质
四、结语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主题研究
    第一节 对爱情的执着书写
    第二节 对故乡情的歌唱
    第三节 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
    第四节 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
    第二节 佤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在传说和历史间流淌的迁徙文化
        二、永恒的木鼓
        三、丛林里的狩猎文化与英雄崇拜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现代情绪”
    第一节 在现代世界的绝望与颓丧
    第二节 萌动的生命意识
    第三节 对故乡的向往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女性经验书写
    第一节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
        二、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黑夜”中的私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背景
        1.1.2 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综合归纳法
    1.5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1 多元文化下的园林相关研究
        1.5.2 滇西南园林相关研究
        1.5.3 存在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概述
    2.1 多元文化概念解读
        2.1.1 多元文化的内涵
        2.1.2 多元文化的特征
        2.1.3 多元文化的意义
    2.2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人文环境概况
    2.3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类型
        2.3.1 宗教文化
        2.3.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2.3.3 土司文化
        2.3.4 红色文化
        2.3.5 外来文化
        2.3.6 地域文化
    2.4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特征分析
        2.4.1 一体多元: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
        2.4.2 开放包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同发展
        2.4.3 和谐稳定: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脉络及类型分析
    3.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历史脉络
        3.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萌芽期
        3.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期
        3.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成熟期
        3.1.4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停滞期
        3.1.5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繁荣期
    3.2 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对比
    3.3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分析
        3.3.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
        3.3.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
        3.3.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
        3.3.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
        3.3.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造园特征分析
    4.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1 南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2 汉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3 文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1 选址分析
        4.2.2 空间布局分析
        4.2.3 造园要素分析
    4.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3.1 选址分析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造园要素分析
    4.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造园特征分析
        4.4.1 选址分析
        4.4.2 空间布局分析
        4.4.3 造园要素分析
    4.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5.1 选址分析
        4.5.2 空间布局分析
        4.5.3 造园要素分析
    4.6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总结
        4.6.1 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
        4.6.2 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
        4.6.3 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
        4.6.4 园林文化表达有主次之分,但互不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脉络
        5.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
        5.1.3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
    5.2 对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2.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2 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分析表
附录 C:滇西南地区园林统计表

(6)沧源佤族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文化资源,将特色作为佤族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前提
    (一)沧源山清水秀,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二)沧源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积淀深厚
二、改革文化体制,将创新作为佤族文化“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一)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二)文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三)文艺创作全面繁荣
三、注重文化传承,将精品作为佤族文化“走出去”的产业基础
    (一)文化保护力度空前加大
    (二)优质文化产品推陈出新

(7)构建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必要性 ——以云南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佤族舞蹈的概述
    (一)佤族的发展历史脉络
        1、佤族的起源
        2、佤族的发展形成
    (二)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分析
        1、生态环境对佤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2、宗教文化对佤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二、云南中专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教材的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教材的运用情况
        1、《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运用情况
        2、自编教材的运用情况
    (二)民族民间舞教材的建设现状
        1、使用教材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2、民间舞教材建设的地域性优势不够凸显
三、云南中专舞蹈教育中构建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必要性
    (一)推动地域性特色教材的发展
        1、国家层面——民族文化
        2、学校层面——办学特色
        3、教师层面——教学科研
        4、学生层面——全面发展
    (二)佤族民间舞教材的训练价值
        1、解放肢体功能
        2、塑造人物形象功能
    (三)佤族民间舞教材的文化功能
        1、认知佤族舞蹈文化
        2、承传佤族民间舞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类
    三、网址类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成果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实践演出

(8)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民族舞蹈
        1.4.2 体育舞蹈
        1.4.3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时代特征
    3.2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传承模式
        3.2.1 基于家庭式的传承模式
        3.2.2 基于师徒制的传承模式
        3.2.3 基于团体式的传承模式
        3.2.4 基于政府部门的传承模式
    3.3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传承与运用的瓶颈解读
        3.3.1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传承主体缺失
        3.3.2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资源开发薄弱
        3.3.3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方法陈旧
        3.3.4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推广力度羸弱
    3.4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传承与运用瓶颈的因素分析
        3.4.1 主观因素分析
        3.4.2 客观因素分析
    3.5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在体育舞蹈中运用的意义与实践
        3.5.1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与体育舞蹈的共生性
        3.5.2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3.5.3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实践
    3.6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对策
        3.6.1 拓展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主体
        3.6.2 大力开发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资源
        3.6.3 创新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方法
        3.6.4 加强民族体育舞蹈元素的推广实施
    3.7 民族体育舞蹈的推行实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故事梗概、分类及界定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来源
    第一节 《五卷书》中的“老鼠嫁女”故事
    第二节 《卡里来和笛木乃》中的“老鼠嫁女”故事
第二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流变
    第一节 中国“老鼠嫁女”故事流变
    第二节 国外“老鼠嫁女”故事流变
第三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蕴意
    第一节 “老鼠嫁女”故事的传播路径
    第二节 “老鼠嫁女”故事的文化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起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一、普通话应用能力研究综述
        二、“直过民族”佤族研究综述
        三、语言传播研究综述
    第三节 课题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课题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原则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对象样本情况
第二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现状
    第一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标准程度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学习状况
    第二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
        一、沧源佤族的普通话听说能力
        二、沧源佤族的普通话使用状况
    第三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认同调查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期望认同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情感认同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行为认同
        四、沧源佤族普通话价值认同
第三章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调查结果及成因
    第一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结果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结果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的认同调查结果
    第二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结果的成因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成因概述
第四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第一节 从传播主体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一、从接受者角度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二、从传播者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第二节 从传播信息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一、从信息量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二、从信息质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第三节 从传播媒介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一、从传播媒介类型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二、从传播媒介功能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第四节 从传播环境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一、从客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二、从主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论文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佤族民间传统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 [1]沧源岩帅地区佤族音乐行为的研究[D]. 鲍艺.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佤族“司岗里”史诗异文的边界[J]. 赵秀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D]. 邵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D]. 谭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沧源佤族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J]. 杨立新,熊远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7]构建佤族民间舞教材的必要性 ——以云南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吴晶.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8]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运用研究[D]. 田恬. 西南大学, 2020(01)
  • [9]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D]. 木拉迪力·木拉提.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10]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D]. 朱霞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佤族民间传统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