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大蒜管理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鑫鑫[1](2018)在《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广大市民的消费水平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效应,给整个农业生产的相关产业链带来重大影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农业保险产品日益丰富,农户的保险意识提升迅速,各类指数类保险产品相继出台并试点,其中就包括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作为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分散和化解价格风险的功能。山东省是我国最早试点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的几个省市之一,目前共有七市十三县进行了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的作物包括大白菜、马铃薯、大蒜、蒜薹和大葱等五种蔬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肥城市、滕州市、金乡县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农户和当地蔬菜批发市场,走访当地物价局、农业局和保险公司,了解当地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的运行情况和运作方式,分析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以山东省物价局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对山东省现有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进行系统的成效分析,针对试点的区域分布、参保的蔬菜品种、规模、蔬菜种植户的投保情况、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三个试点区县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每个调研区县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个试点区县的具体运行情况,并将调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每个试点区县进行了成效分析。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孙金荣[2](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提出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程志强,李政杨,王慧云,罗晓丹,范君龙,郭岩,王喜林,姚秋菊[3](2021)在《设施薹蒜、玉菇甜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文中认为开封地区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和成熟的技术,设施大蒜种植简单,冬季不担心冻害问题,易丰产丰收。在蒜薹采收后连续定植2茬玉菇类型厚皮甜瓜,1茬蒜薹、2茬玉菇一年三熟模式667 m2收益在3.5万元左右。该模式是适合开封地区特点高效设施种植模式,值得在当地推广。
苏福振,程军艳,张姝燕,刘奎成,孙哲[4](2021)在《金乡县“双辣”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大蒜和辣椒的连作是金乡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创新栽培模式。金乡县大蒜每公顷均产1.5万kg,近3年大蒜均价4.3元/kg,每公顷收益6.6万元;辣椒每公顷均产4 800 kg,市场近3年交易均价11.2元/kg,每公顷收益约5.4万元。鱼山街道大蒜种植面积为0.3万hm2,辣椒种植面积为0.09万hm2,每年"双辣"作物产值约为24.7亿元,年每公顷产值在12万元。大蒜和辣椒是金乡县主导产业,大蒜和辣椒的春季田间管理是实现全年丰收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金乡县大蒜和辣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
翟晨风[5](2019)在《湖南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是猕猴桃的毁灭性病害,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加上湖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该病害在湖南省发生情况严重,而且所有品种、砧木,不同树龄、地域的果园均受感染,很多果园因死树率太高而导致农民砍树毁园,损失惨重,已经成为了制约湖南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就目前研究阶段,并没有完全抑制溃疡病发生的技术,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没发病的园区要及时预防,已发病的园区要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最大化的降低溃疡病所带来的危害。本研究通过对凤凰、吉首、怀化、张家界、常德、浏阳等湖南省猕猴桃主要栽培地区进行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总结其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并进行了5种抑菌药剂的筛选以及田间试验。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出一套针对于湖南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2019年通过对湖南各个猕猴桃种植区的溃疡病发生调查,包含红阳、东红、金艳、米良一号等主栽品种,结果表明品种红阳的发病率最高,平均为50.97%,其次为东红,平均为42.96%,发病率最低的是米良一号,平均为5.33%。2.调查表明对于相同的品种,不同海拔的种植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例如红阳,海拔400米左右的地区发病率平均为38.26%,而海拔800米左右的地区发病率平均为57.66%。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种药剂中噻菌铜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3.1mm。其中800倍液的浓度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为14.0mm;中生菌素、禾奇正中药肥、多抗霉素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多抗霉素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差。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菌铜、春雷霉素、溃腐灵、大蒜油、禾奇正中药肥5种防治药剂中,效果最好是溃腐灵,达到了70%,无论是叶面喷施、刷干、灌根、刮除病斑或者综合防治这几种防治措施,都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春雷霉素和噻菌铜防治效果也较好,平均为59.5%。而大蒜油和禾奇正中药肥防治效果较弱,平均为48.3%。
张成[6](2018)在《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地域特征的自然景观是城市文化和风貌的体现,想要更好的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需要更加注重地域性景观的建设;在借鉴和研究西方设计师作品时,发现他们大多通过对本国农业景观的引用来体现地域特征。可见,农业景观要素是表征地域景观特征的重要来源之一。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滋养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需要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好的表现出景观的地域特色。目前国内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研究较少,且大多是从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以及美学等为出发点对农业景观进行分析,少有从景观设计语言的角度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展开详细研究的论述。因此,本文首先以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实地调研为基石,详细地描述总结成都平原农业景观中农作物、人工构筑物、聚落、农田色彩、农田肌理以及农田景观格局等几种主要的景观要素,然后从设计语言的角度量化农业景观要素的设计特征,并尝试利用图示的方法将归纳的农业景观要素转化为易于解读和传递的图形语言,为农业景观项目实践提供可引用借鉴的素材,最后以具体的项目为例,探索农业景观在城市绿道中的规划设计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农业景观设计语汇在项目实践中的引用和借鉴过程。论文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1)在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要素中农作物、人工构筑物、聚落、农田色彩、肌理以及景观格局的地域性特征。(2)利用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要素中的聚落要素、农田肌理要素以及农田景观格局要素;通过分析组成农田景观格局形式的景观词汇和句法,并依据农田形态的不同,将成都平原的农田景观格局划分为七种主要的形式。(3)通过案例实践,探索出农业景观在城市绿道中的规划设计方法,分析了设计语汇对于农业景观创作和实践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穆大伟[7](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李文娟,武华军,冯丽红,冯盼[8](2016)在《新和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和县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林果业的迅速发展,种植林果已成为新和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但随着已成型果园树冠的不断增大,部分林间空地已不适宜继续种植棉花、小麦、复播玉米等作物。为有效利用果园水土资源,筛选适合果园中生长的作物种类,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自2012年开始,开展林下经济作物套种试验。现结合试验结果,对新和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建议:一、林下经济作物筛选遵循原则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强敏[10](2010)在《青棒玉米、大蒜、苋菜高效栽培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溧阳市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食作物与蔬菜多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发展了菜篮子工程。其中青棒玉米、大蒜、苋菜一年三熟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产量和丰厚的经济效益,笔者介绍了该栽培模式的特点、产量与效益、茬口安排以及栽培要点,以供其他地区借鉴。
二、春季大蒜管理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季大蒜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市场风险 |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 |
2.1.3 种植业保险 |
2.1.4 蔬菜目标价格保险 |
2.1.5 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数法则 |
2.2.2 对价交换理论 |
2.2.3 农业再保险理论 |
2.2.4 农业保护理论 |
2.2.5 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 |
2.3 小结 |
3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的产生背景 |
3.2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发展的成效 |
3.2.1 区域分布与各品种规模情况 |
3.2.2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投保情况 |
3.2.3 山东省各地市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理赔情况 |
3.3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过度依靠地方财政补贴,大范围推广难度较大 |
3.3.2 目标价格定价机制还需完善 |
3.3.3 参保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保险产品设计简单 |
3.3.4 缺少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
3.3.5 农户的投保意识淡薄,投机心理严重 |
3.4 小结 |
4 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代表性个案 |
4.1 案例Ⅰ:肥城市大白菜目标价格保险 |
4.1.1 产生背景 |
4.1.2 运行情况 |
4.1.3 效应分析 |
4.2 案例Ⅱ:金乡县大蒜目标价格保险 |
4.2.1 产生背景 |
4.2.2 运行情况 |
4.2.3 效应分析 |
4.3 案例Ⅲ:滕州市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 |
4.3.1 产生背景 |
4.3.2 运行情况 |
4.3.3 效应分析 |
4.4 小结 |
5 促进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农户层面 |
5.1.1 提高农民的风险预防意识 |
5.1.2 提高农民的农业保险投保意识 |
5.2 保险公司层面 |
5.2.1 商业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产品设计水平 |
5.2.2 进一步简化承保和理赔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
5.2.3 强化产品的宣传和指导工作 |
5.3 政府层面 |
5.3.1 完善各级政府保费补贴政策 |
5.3.2 加快建立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
5.3.3 完善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主要观点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
结论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
十一、《风土记》 |
十二、《字林》 |
十三、《永嘉记》 |
十四、《广州记》 |
十五、《郭子》 |
十六、《淮南万毕术》 |
十七、《家政法》 |
十八、《声类》 |
十九、《食经》 |
二十、《三仓》 |
二十一、《范子计然》 |
二十二、《邺中记》 |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
二十四、《广志》 |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
三十、《养鱼经》 |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
三十二、《交州记》 |
三十三、《东方朔传》 |
三十四、《吴录》 |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
三十六、《荆州记》 |
三十七、《湘州记》 |
三十八、《诗义疏》 |
三十九、《林邑国记》 |
四十、《南越志》 |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
四十二、《吴记》 |
四十三、《游名山志》 |
四十四、《晋起居注》 |
四十五、《仓颉解诂》 |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
四十七、《皇览》 |
四十八、《齐地记》 |
四十九、《西河旧事》 |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
五十一、《南方记》 |
五十二、《吴氏本草》 |
五十三、《异物志》 |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
一、“有”、“无”之辨 |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
三、银、钱、根之辨 |
四、“妨”字衍缺之辨 |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
二、时间价值差异 |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
小结 |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结语 |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设施薹蒜、玉菇甜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薹蒜备播 |
1.1品种选择 |
1.2挑选种蒜 |
1.3施肥整地 |
1.4播种 |
1.4.1播种时间 |
1.4.2种蒜处理 |
1.4.3播种量和播种密度 |
1.4.4播种方法 |
1.5田间管理 |
1.5.1大棚通风 |
1.5.2棚内覆膜 |
1.5.3幼苗破膜 |
1.5.4田间管理 |
1.5.5病虫害防治 |
1.6采收 |
2春季玉菇甜瓜种植 |
2.1 品种选择 |
2.2 茬口安排 |
2.3 育苗 |
2.4 大棚灭菌处理 |
2.5 整地施肥 |
2.6 定植 |
2.7 整枝与留果、套袋 |
2.8 水肥调控 |
2.9 病虫害防治 |
2.1 0 采收 |
(4)金乡县“双辣”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
1.1 检查地膜 |
1.2 喷施叶面肥 |
1.3 保证肥水供应 |
1.4 综合防治病虫害 |
1.4.1 及早防治根部病害 |
1.4.2 预防叶部病害 |
1.4.3 防治地下害虫 |
2 辣椒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
2.1 准备种子 |
2.1.1 选种 |
2.1.2 准备苗床 |
2.2 苗床管理 |
2.2.1 温度管理 |
2.2.2 肥水管理 |
2.3 移栽前病虫害防治 |
2.4 苗期问题及解决对策 |
2.4.1 出苗不均匀 |
2.4.2 辣椒高脚苗 |
(5)湖南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猕猴桃栽培现状 |
1.1.1 栽培区域 |
1.1.2 种植面积和产量 |
1.1.3 主栽品种 |
1.1.4 我国猕猴桃栽培模式现状 |
1.1.5 我国猕猴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
1.2 湖南猕猴桃发展现状 |
1.2.1 湖南栽培品种现状 |
1.2.2 湖南猕猴桃栽培分布及栽培面积 |
1.2.3 湖南猕猴桃发展模式现状 |
1.2.4 湖南猕猴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3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研究现状 |
1.3.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和危害 |
1.3.1.1 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 |
1.3.1.2 猕猴桃溃疡病的危害 |
1.3.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分布 |
1.3.3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原研究进展 |
1.3.3.1 病原菌的分类 |
1.3.3.2 菌落形态与性状表现 |
1.3.3.3 病原菌的侵染 |
1.3.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流行规律 |
1.3.5 影响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因素 |
1.3.5.1 种植品种因素 |
1.3.5.2 气候条件因素 |
1.3.5.3 果树树龄因素 |
1.3.5.4 管理技术因素 |
1.4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 |
1.4.1 化学防治 |
1.4.2 生物防治 |
1.4.3 农业防治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湖南地区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方法 |
2.1.4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湖南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
2.2.1.1 不同品种间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情况 |
2.2.1.2 不同海拔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 |
2.2.1.3 不同树龄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抑菌药剂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药剂 |
3.1.2 培养基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抑菌试剂毒力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牛津杯法试验结果 |
3.2.2 抑菌试剂毒力测定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2 试验药剂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数据测定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面喷施防治处理结果 |
4.2.2 刷干防治处理结果 |
4.2.3 灌根防治处理效果 |
4.2.4 刮除病斑防治处理结果 |
4.2.5 综合防治处理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 |
5.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 |
5.1.1 建园时苗木的选择 |
5.1.2 选择抗性好的猕猴桃品种 |
5.1.3 合理修剪,控制产量 |
5.1.4 果园清园 |
5.1.5 合理施肥,改善土壤 |
5.1.6 预防低温冻害 |
5.2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方案 |
5.2.1 溃疡病预防方案 |
5.2.2 溃疡病控制方案 |
5.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地域性景观研究 |
1.1.2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 |
1.1.3 天府绿道项目农业景观设计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
1.3.1 国外农业景观研究概述 |
1.3.2 国内农业景观研究概述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农业景观及相关概念阐释与内容界定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景观 |
2.1.2 农业及农业景观 |
2.1.3 农业景观其他相关概念 |
2.2 相关内容界定 |
2.2.1 农业景观调研部分界定 |
2.2.2 农业景观要素界定 |
2.2.3 农业景观图示内容界定 |
2.3 农业景观的特点 |
2.3.1 生产与生活性 |
2.3.2 季相性 |
2.3.3 文化性 |
2.3.4 地域性 |
第三章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调查与研究 |
3.1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3.1.1 调查范围及概况 |
3.1.2 调查对象、内容、相关资料的收集 |
3.2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现状调查 |
3.2.1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调研 |
3.2.2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现状总结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设计语汇 |
4.1 农业景观物质要素 |
4.1.1 农业用地要素 |
4.1.2 农作物要素 |
4.1.3 人工构筑物要素 |
4.1.4 道路要素 |
4.1.5 聚落要素 |
4.2 农业景观艺术要素 |
4.2.1 色彩要素 |
4.2.2 肌理要素 |
4.2.3 农田景观格局形式要素 |
4.3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景观设计语汇在锦城绿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
5.1 锦城绿道农业景观总体规划 |
5.1.1 项目背景 |
5.1.2 规划定位 |
5.1.3 架构主题 |
5.1.4 四态支撑 |
5.2 锦城绿道首期开工段农业景观设计 |
5.2.1 首期开工段项目背景 |
5.2.2 设计目标 |
5.2.3 现状分析 |
5.2.4 绿道农业景观方案设计 |
5.3 农业景观设计语汇的引用分析 |
5.3.1 青龙湖段 |
5.3.2 白鹭湾段 |
5.3.3 中和湿地段 |
5.3.4 玉石段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新和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林下经济作物筛选遵循原则 |
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1.林经间作模式 |
2.林菜间作模式 |
3.林草间作模式 |
4.林肥间作模式 |
三、总结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青棒玉米、大蒜、苋菜高效栽培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与效益 |
2 模式特点 |
3 茬口安排 |
4 栽培要点 |
4.1 青棒玉米 |
4.1.1 品种选择。 |
4.1.2 播种育苗。 |
4.1.3 整地施肥。 |
4.1.4 适时移栽。 |
4.1.6 及时防治病虫害。 |
4.1.7 适期收获。 |
4.2 大蒜 |
4.2.1 品种选择。 |
4.2.2 适期播种。 |
4.2.3 田间管理。 |
4.2.4 采收。 |
4.3 苋菜 |
4.3.1 品种选择。 |
4.3.2 整地作畦。 |
4.3.3 抢早播种。 |
4.3.4 田间管理。 |
4.3.5 病虫害防治。 |
4.3.6 采收。 |
四、春季大蒜管理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蔬菜目标价格保险研究[D]. 孙鑫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2]《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3]设施薹蒜、玉菇甜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J]. 程志强,李政杨,王慧云,罗晓丹,范君龙,郭岩,王喜林,姚秋菊. 中国瓜菜, 2021(12)
- [4]金乡县“双辣”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 苏福振,程军艳,张姝燕,刘奎成,孙哲.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05)
- [5]湖南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翟晨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调查研究[D]. 张成.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8]新和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 李文娟,武华军,冯丽红,冯盼. 农村科技, 2016(04)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青棒玉米、大蒜、苋菜高效栽培模式探讨[J]. 强敏. 上海农业科技,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