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一、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王黎,张晨,赵宏光[1](2021)在《广藿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文中指出考察影响广藿香挥发油出油率的因素,优选最佳工艺条件。以提取时间、蒸汽流量、投料量和冷凝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挥发油出油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60 min,蒸汽流量8.33 L/h,投料量2.0 kg,冷凝温度2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的出油率1.34%,提取率84.28%。该研究优化的广藿香挥发油提取方法工艺稳定,重复性较高。

杨馥源[2](2021)在《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酸枣仁中富含黄酮、生物碱、皂苷和脂肪酸类成分,具有改善睡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作用,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极高。课题组前期对市售17批酸枣仁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发现斯皮诺素含量均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0.08%要求。酸枣为野生资源,没有归属权。近年来,酸枣仁“抢青”现象较为严重,农民从非适宜采收期阳历7月份便进行大规模采摘酸枣青果,进行晾晒,脱果肉和果核后,销往全国各地。采收期的差异将带来药材质量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推测“抢青”可能是导致酸枣仁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含水量过高及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本课题从性状评价和理化评价角度,整合HPLC和GC-MS多种技术全面分析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积累量、色泽度、水分含量和次级代谢物及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山西主产地酸枣仁适宜采收期的确立提供依据。目的:以山西产酸枣仁为研究对象,将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素作为评价指标,整合HPLC、GC-MS技术对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2019年于山西7月、8月和9月实地考察酸枣的生长环境、采收酸枣,并进行晾晒、浸泡、手工脱果肉及烘干枣核砸碎得到酸枣仁样品。采用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27 nm和335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105℃;空气体积流量为2.5 L/min。分别以木兰花碱、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为特征峰,建立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以乌药碱、木兰花碱、维采宁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为指标成分,建立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中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2)2020年7月、8月、9月和10月于山西榆次区采收酸枣,计算出仁率和百粒重;采用色度仪测定色度值;测定水分含量和黄曲霉毒素;采用已建立的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皮尔逊法对色度值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索氏提取器提取酸枣仁脂肪油,并计算出油率,进而采用GC-MS的SIM模式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本实验考察了山西酸枣主产地生长环境,临汾大宁、晋中榆次、运城闻喜的经纬度相近,其中榆次产地海拔最高,同一采收期内气温最低。从定性的角度建立了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结果显示在HPLC-UV 227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生物碱类成分相似度为1,在HPLC-UV 335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黄酮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79~0.991。在HPLC-ELSD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皂苷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95~0.999,显示各批次样品之间所含生物碱类和皂苷类成分相似度极高,结果表明山西产酸枣仁均一性良好,为今后山西产酸枣仁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了一种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7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能够更有效的分离酸枣仁中黄酮类和皂苷类中的同分异构体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产地因素对评价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2)于2020年晋中榆次7月底到10月中旬采摘酸枣,从性状色泽和生物积累量(出仁率、百粒重)以及化学成分(水分、黄曲霉毒素、次生代谢物和脂肪酸)含量综合评价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品质变化规律。从性状色泽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亮度值(L*)、红度值(a*)以及黄度值(b*)最优,种仁饱满富油性;从生物积累量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9月底出仁率(4.4%)和百粒重(52.4 g)达到最高值;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和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适宜采收期与抢青采收期酸枣在短时间浸泡(24 h)条件下,均不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是直接关联并促进酸枣仁亮度值和红度值升高的成分。综合以上指标判断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应当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结论:本研究针对酸枣仁存在“抢青”现象,斯皮诺素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系统开展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且不同产地因素和采集植株不一致因素对品质评价影响较大。通过以上研究,为山西产酸枣仁的道地性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酸枣仁采收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编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对山西省酸枣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罗可可[3](2021)在《5-氮杂胞苷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DNA甲基化参与表观遗传过程,在真核生物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对生长发育的调节、控制基因的表达、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等;本论文旨在探讨DNA甲基化对广藿香形态和化学型的影响,以阐明DNA甲基化在化学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使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对广藿香进行去甲基化处理,采用传统方法观察和测量广藿香的农艺性状,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观察,分析广藿香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广藿香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Methyl RAD-seq(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进行甲基化测序分析,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1、5-azaC处理广藿香后,均显着抑制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生长发育,但对醇型广藿香影响更显着;广藿香组培苗出现植株变矮、叶片变小、冠幅变小等现象,且随着5-azaC处理浓度增大,叶片逐渐变黄、卷缩变皱,并且浓度过大会造成叶子部分褐化,高浓度处理组组培苗逐渐趋于死亡,解除抑制后生长状态有所恢复。2、不同浓度5-azaC处理醇型广藿香后发现百秋李醇的含量变化不大,50μmol/L和100μmol/L处理组的广藿香酮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上调;100μmol/L处理组广藿香酮与百秋李醇差值最大,其次为50μmol/L处理组;解除抑制后,处理组的广藿香酮含量显着增加,百秋李醇含量显着降低,广藿香酮含量升高的同时百秋李醇含量下降,二者的总和无显着性差异;不同浓度5-azaC处理酮型广藿香后发现百秋李醇的含量显着上调,但是随着处理浓度增大广藿香酮含量会显着下调。5-azaC处理会导致醇型广藿香百秋李醇与广藿香酮含量的比值显着变小,酮型广藿香百秋李醇与广藿香酮含量的比值极显着变大;酮型广藿香中两种化学成分配比变化比醇型广藿香的要大。3、HPLC最佳分析条件:流动相为10 mM己烷磺酸钠:三乙胺(99.8:0.2,V/V)pH 6.9,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方法学考察发现该条件下样品峰型尖锐且分离度好,且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等结果非常好,适用于广藿香DNA甲基化的检测。检测结果发现,5-azaC处理后,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DNA甲基化水平随5-azaC浓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解除抑制后,处理组的DNA甲基化水平显着回升,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另外,醇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比酮型广藿香的下降幅度要大。4、使用Methyl RAD-seq(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进行甲基化测序分析,结果发现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间区、内含子、上游和下游区域,其中基因间区的甲基化位点数目远远高于其他基因元件,内含子、下游区域和上游区域的甲基化位点数目差异不大;另外,CG甲基化位点数目显着多于CWG,其中基因转录起始位置(TSS)和转录终止位置(TTS)区域的CG和CWG甲基化位点数目显着低于其他区域,而基因区的CG甲基化位点数目显着高于其他区域,CWG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上游和基因区。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不同比较组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酮型与醇型广藿香(LT-CK与HN-CK)组内比较,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调节生长发育和正常机体活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相关通路。醇型广藿香处理组与对照组(HN-50与HN-CK)比较,发现组内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调节机体生命活动、基因表达调控和萜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等过程相关通路。酮型广藿香处理组与对照组(LT-50与LT-CK)组内比较,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与光合作用、转录和翻译、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等过程相关通路。两种化学型广藿香(LT-CK与HN-CK)组间差异甲基化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二萜的生物合成、维生素B6代谢、叶酸的生物合成、剪接体、糖代谢等途径,影响着广藿香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翻译过程以及萜烯类物质的合成。醇型广藿香处理组与对照组(HN-50与HN-CK)组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氮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等代谢过程相关途径,影响着广藿香生长发育和萜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酮型广藿香处理组与对照组(LT-50与LT-CK)组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泛酸脂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剪接体等相关通路,影响广藿香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萜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5、本分析完成12个样本的有参转录组测序,并对4个差异分组的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和差异筛选,得到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15660、15254、33500、35263。GO富集分析发现5-azaC处理广藿香后,与DNA整合、DNA重组、细胞分裂素激活信号的负调控、色氨酸代谢过程的调节相关的基因均上调,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磷酸盐的吸收相关的基因均显着下调;与核酸结合、RNA定向DNA聚合酶活性、肽链内切酶活性、内切酶活性相关的基因均显着上调;与光合作用、叶绿体、叶绿体类囊膜、叶绿醇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相关的基因显着下调。KEGG富集分析发现广藿香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叶酸的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下调,会导致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无法及时传导,间接抑制广藿香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均显着下调,并且氨基酸代谢和降解使得广藿香无法利用氨基酸,间接影响广藿香的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DNA甲基化对广藿香的生长发育和化学型的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外施5-azaC会导致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并造成多种基因的表达差异,从而影响广藿香的生长发育和化学型的形成。

李聪,黄诗雨,陈丽华,刘红宁,高玲,管咏梅,吴璐[4](2020)在《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挥发油质量的稳定性是其发挥临床疗效及确保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由于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受到入药部位、药材产地、药材采收期、提取工艺、炮制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挥发油的出油率或所含化学成分出现差异,影响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均一性,进而影响挥发油的疗效。因此,如何把控挥发油的质量是中药挥发油发挥作用的关键。分析了药材不同入药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影响,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有挥发油成分的196味中药按药用部位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入药部位、产地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及中药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安鑫[5](2020)在《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多维度品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药材的品质是中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与贸易中,单独利用某一种品质评价方法(如性状鉴定、分子鉴定等),较难实现中药材品质的全面合理评价。理想的中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应将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分子生物评价三者相结合,实现对中药材的多维度准确评价,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是着名的“十大南药”之一,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甚佳,亦是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中的重要中药。受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加工方法等影响,各地所生产的广藿香在外观形态、化学成分、基因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品质也有相应的差别,从而造成了广藿香品种混乱,分类方法复杂等问题。近年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促使广藿香的混伪品涌现,对消费者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及健康危害。因此,在当前南药资源大开发的背景下,准确评价不同栽培品种及化学型的广藿香,对于这一岭南名药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广藿香主含的挥发油成分是评判其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腺毛是挥发油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有研究表明,植物腺毛的形态特征不仅是植物分类的可靠依据,其生长发育状态甚至可影响中药材的整体品质。基于以上事实,本研究针对广藿香这一分类混乱、混伪品难以区分的中药,探索建立“性状评价+化学评价+分子评价”三者结合的中药材多维度品质评价体系,从广藿香表皮毛微形态特征、挥发油中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和DNA分子鉴定等多角度出发,对传统评价和分类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更加客观准确地鉴评其真伪优劣,实现中药“辨状论质”的科学阐释;同时,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以区分广藿香及其混伪品,保障消费者权益及临床用药安全,为中药质量控制以及探讨广藿香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性状及微性状鉴别评价:基于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以8个不同品种来源,2个采收期(6月末和10月末)的广藿香叶片为材料,通过肉眼及体视镜观察叶片形态特征,水合氯醛透化法制片观察叶表皮毛特征,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整理统计数据,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叶表皮毛密度、腺毛直径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样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相比较,以实现广藿香的“辨状”。2.化学成分鉴别评价: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来源广藿蕾香甲醇提取部分的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含量,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整理数据,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平均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对广藿香样品的化学型进行分类,以实现广藿香的“论质”。将结果与表皮毛密度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性状表型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3.分子鉴定: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样品的ITS2序列及matK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基于二代测序技术,使用SPAdes基因组组装软件、GeSeq基因注释软件、mVISTA基因组全局比对软件对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比对分析。4.正品与混伪品的特异性分子鉴别:基于ITS2序列,使用Primer3.0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优化特异性PCR反应条件,鉴别广藿香及其混伪品。结果:1.基于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叶表皮毛密度和直径),可将8个不同品种来源,2个采收期的广藿香分为了 4大类,与传统分类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2.基于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甲醇提取部分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含量,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将8个不同品种来源,2个采收期的广藿香分为3种化学型,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3.DNA条形码测序分析结果表明,8个不同品种来源的样品均为广藿香。获得了8个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8个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均较为保守,并筛选出了其中的3个高变区(rbcL、ndhB、rrn23)。4.基于ITS2序列所设计的鉴别引物特异性良好,在优化的PCR反应条件下,广藿香原植物、饮片及中成药均出现清晰明亮的特异性电泳条带,混伪品无条带。结论:1.基于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广藿香分类方法,补充了表皮毛特征这一植物表型在广藿香品种分类中的应用,证实了表皮毛特征在广藿香分类中的作用。2.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无需提取广藿香挥发油,大大提高了品质评价的实效性;各样品化学成分含量与表皮毛特征的关联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初步证实了广藿香腺毛特征与其质量之间的相关性。3.验证了各样品基源的准确性;与多年前的研究报道结果相对比,发现不同产地及品种来源广藿香经过多年栽培引种,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变异。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中3个变异较大的区域(rbcL、ndhB、rrn23)可作为候选DNA条形码用于其栽培品种及化学型的鉴别。4.建立了一种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以准确鉴别广藿香及其混伪品,此方法对降解程度较严重的广藿香干燥药材及中成药同样适用,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的观察分析,有效成分化学含量测定及分子鉴定,建立了一种“性状评价+化学评价+分子评价+混伪品鉴别”的中药材多维度品质评价体系;获得了 8个不同品种来源的广藿香叶绿体全基因组,为广藿香的超级DNA条形码研究提供了基础;验证了广藿香表皮毛特征与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广藿香的品种分类及优劣评价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方法,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药材“辨状论质”这一传统经验进行了初步阐释,也为相关中药材品质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吴婕[6](2020)在《广东省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药材质量比较及产地初加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广藿香药效指标建立药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检测广东省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质量,筛选优质生产地;确定广藿香的干燥方式及优化药材产地初加工工艺,为广藿香规范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检测方法和含量要求,测定广东省内7个产地共36批次广藿香药材样品的药典常规检查项(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与浸出物)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获悉各项指标含量范围及达标率。2.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所有样品的挥发油,测定油体积并计算得率范围;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所有样品的百秋李醇与广藿香酮含量,获悉含量范围及百秋李醇含量达标率。3.叠加挥发油得率、百秋李醇与广藿香酮总含量、药典常规检查项达标率、5种重金属含量达标率、农药残留量达标率等5个指标值得出质量综合评分,比较各个产地药材的差异性并得出最优产地。4.以广藿香药材的水分、挥发油得率、百秋李醇与广藿香酮含量总和、酮醇比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日晒后堆闷”、“低温干燥后堆闷”、“常温干燥后堆闷”三种产地初加工方式的优劣性及最佳干燥方式所需的温度与时间参数,以“发汗”温度、单次“发汗”时间、处理次数为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产地初加工的最佳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1.36批次药材的杂质含量(%)范围为0.09~0.60,达标率100%;水分含量(%)范围为5.60~13.78,达标率100%;总灰分含量(%)范围为3.72~13.56,达标率88.89%;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范围为0.02~3.43,达标率100%;醇浸出物含量(%)范围为2.35~14.37,达标率97.22%;铅元素含量(Mg/kg)范围为0.00~10.99,达标率44.44%;镉元素含量((Mg/kg)范围为0.03~0.14,达标率0%;砷元素含量((Mg/kg)范围为0.00~1.02,达标率97.22%;汞元素含量(Mg/kg)范围为0~0.04,达标率91.67%;铜元素含量含量(Mg/kg)范围为2.68~26.72,达标率0%;农药残留量均未检出,达标率100%。2.36批次药材的挥发油得率(%)范围为0.90~3.10;百秋李醇含量(%)范围为0.13~0.66,达标率100%;广藿香酮含量(%)范围为0.02~0.20。罗定市药材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电白区药材的百秋李醇含量、酮醇含量总和最高,罗定市药材的挥发油得率、广藿香酮含量最高,电白区药材的质量综合评分最高。2.所有药材的挥发油得率(%)范围为0.90~3.10;百秋李醇含量(%)范围为0.13~0.66,达标率100%;广藿香酮含量(%)范围为0.02~0.20;酮醇含量总和(%)范围为0.23%~0.83%。罗定市药材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电白区药材的百秋李醇含量、酮醇含量总和最高,罗定市药材的挥发油得率、广藿香酮含量最高,电白区药材的质量综合评分最高。3.“低温干燥后堆闷”加工方式下广藿香药材各项指标值最高,参数为40℃/5h的低温干燥条件下广藿香药材的指标综合评分值最高,参数为30℃/10h/4次的堆闷条件下,广藿香药材的指标综合评分值最高,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的最佳工艺为:40℃低温干燥5h,在30℃条件下堆闷10 h,反复4次。结论1.广东省广藿香药材存在总灰分超标、浸出物不足与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现象。2.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药材质量存在差异,检测结果表明电白区药材的质量最优,有效物质含量最高,重金属超标问题程度最轻。各产地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在组分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含量间存在差异性。3.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方式的三个考察因素中,处理次数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探究出的广藿香产地初加工方式和最佳加工工艺均可为广藿香药材生产技术规范的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安鑫,吴文如,来慧丽,黄玉瑜,吴小燕,陈镇舟,谭新宁[7](2020)在《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叶表皮毛特征作为药用植物的"微性状"特征,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植物学分类研究中,表皮毛的生长发育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药材的整体品质。广藿香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叶表皮毛中的腺毛是其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分泌场所,而非腺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影响其长势和产量。为了探讨叶表皮毛特征在广藿香品种鉴别方面的意义,该研究以8个不同品种来源以及2个采收期(6月末和10月末)的广藿香的顶叶、第4对生叶及底叶为材料,采用水合氯醛透化法制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叶表皮毛密度、腺毛直径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来源,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叶表皮毛密度有显着性差异,6月末采收的广藿香叶表皮毛密度显着低于10月末采收的;根据叶表皮毛(非腺毛、头状腺毛、盾状腺毛)密度及腺毛直径,可将相同采收期的8个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分为4类,且可以将已知品种来源的南香、肇香和牌香分开,与传统分类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叶表皮毛密度和腺毛直径在广藿香的分类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为广藿香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常怡雪,甘君妍,王玮哲,寇新宇,冯志攀,李普旺,杨子明,陈煜[8](2019)在《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广藿香是我国道地南药之一,具有芳香化浊、祛暑化湿、和胃止呕的功效,是治疗暑湿感冒和消化系统疾病时的常用中药。对广藿香的种植概况、成分分析、功效作用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广藿香的特点性状、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影响因素;整理归纳了广藿香的药理功效;阐述了广藿香的主要加工提取物广藿香精油的应用途径,对其在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陈赫[9](2018)在《海南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及FPS、PTS、HMGR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百秋李醇(Patchoulialcohol)作为广藿香挥发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其为评定广藿香药材与广藿香挥发油质量的指标成分,因其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病毒的功效以及独特的香味,故被广泛用于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作为提取百秋李醇的主要生物来源,其挥发油中百秋李醇含量相对较低,故限制了对百秋李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因而需对广藿香中百秋李醇生物合成途径展开研究。广藿香叶片中百秋李醇的含量相较于其它部位更高,且生长初期与成熟阶段百秋李醇的含量差异明显,因此本试验采用转录组测序与分析技术,比较幼苗期(扦插后60d)与成熟期(扦插后240d)2个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3个百秋李醇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即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Fam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百秋李醇合成酶基因(Patchoulol synthase,PTS)和 HMG-CoA 还原酶基因(HMG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表达存在差异。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广藿香FPS基因保守区片段,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分析FPS、PTS、HMGR基因在广藿香幼苗期与成熟期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藿香叶片中挥发油并对其进行GC-MS检测。幼苗期与成熟期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5%和1.13%,呈显着性差异。挥发油中百秋李醇含量在成熟期相较幼苗期提高了 10.43%,与此同时其它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通过对广藿香幼苗期与成熟期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了 63,751,826和 65,949,390 条 Clean reads,平均读长为 90 nt,De novo 组装后将 All-Unigene 分别注释到NR、KOG、GO、KEGG数据库,对每个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数目统计后结果共有162,509条Unigene有对应的功能信息,其中105,430条Unigene被注释到NR数据库,显示与芝麻(Sesamum indicum)有69.87%的相似度。有83,369条Unigene被注释到KOG数据库,根据功能将其分为25类。有12,261条Unigene与GO数据库中的基因具有相似性,将其归为3大类中49个功能组。有79,053条Unigene被注释到KEGG的代谢通路中,分属于124类代谢通路,包括次生代谢物质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花青素生物合成等。(3)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广藿香FPS基因序列片段长为1177 bp,其中包含1个长度为105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由34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与其它已知FPS氨基酸序列的唇形科植物一致性高达93.10%,属于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家族。预测FPS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0.09kD,理论等电点(pI)为5.34,推测其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且不含信号肽。(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PS、PTS及HMGR基因在广藿香幼苗期与成熟期叶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成熟期叶片中表达量均高于幼苗期,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中基因表达上调一致。本研究为阐明百秋李醇在广藿香中合成的分子机制,从转录水平分析参与百秋李醇合成途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调控百秋李醇合成的关键酶奠定基础。

刘信丹[10](2018)在《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累积产生的次生倍半萜类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中化学结构繁多且大都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随着倍半萜类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手段的代谢工程有望成为提高植物体内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刺蕊草属Pogostemon,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广藿香累积产生的广藿香油具有抗氧化、镇痛、抗炎、抗菌、抗真菌、抗血栓、抗抑郁等众多的生物活性。广藿香油像其他精油一样具有成分复杂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即所含组分多为倍半萜类成分。广藿香醇合成酶(Patchoulol synthase,PTS)是广藿香油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限速酶,可催化倍半萜前体法尼基焦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DP)转化形成包括广藿香醇在内的多达14种不同的倍半萜化合物,尤其以广藿香醇的含量最高。本研究采用RACE、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q PCR等技术,以广藿香为材料,克隆得到PTS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克隆得到了PTS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该c DNA序列全长为1939 bp,其中包括1659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共编码552个氨基酸;同时含有61 bp的5′非翻译区(5′UTR)和219 bp的3′非翻译区(3′UTR),Gen Bank登录号为MG386648。2.将PTS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鉴定,确认为广藿香醇合成酶,命名为Pc-PTS1。该原核表达载体序列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713 bp,编码5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5.77 k D,等电点为5.4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c-PTS1与其他萜类合成酶的同源性介于45%–63%之间,且含有植物萜类合成酶特有的6个高度保守序列和被子植物倍半萜合成酶特有的6个保守序列。跨膜区分析表明,Pc-PTS1不属于信号肽,说明其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预测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Pc-PTS1蛋白中主要的结构元件。三维结构模型分析表明,Pc-PTS1与来自本木棉的(+)-δ-杜松烯合成酶同工酶XC1结构最相似。3.PTS在不同栽培型广藿香中的时空表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海南-1和海南-2广藿香中,PTS在叶、茎中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在石牌-1和石牌-2广藿香中,PTS在叶中的表达均为8月份最高,而在茎中的最高表达有异:在石牌-1广藿香中,PTS在11月份表达最高,在石牌-2广藿香中,PTS在9月份表达最高;在印尼-1和印尼-2广藿香中,PTS在叶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在茎中的最高表达有异:在印尼-1广藿香中,PTS在10月份表达最高,在印尼-2广藿香中,PTS在11月份表达最高;在高要广藿香中,PTS在叶、茎中的表达均为11月份最高。4.不同栽培型广藿香PTS的表达水平与广藿香油活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TS的表达量与叶、茎中相应的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均不存在相关性。5.在1天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PTS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达峰分别出现在1:00 h,5:00 h,7:00 h,9:00 h,16:00 h,19:00 h和22:00 h这7个时间点,且其在夜间有更高的震荡频率和转录丰度。综上,通过对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T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广藿香倍半萜的生物合成机理,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倍半萜化合物提供潜在的指导,这不仅有益于广藿香药物资源保护,而且为其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藿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
        1.1.2 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广藿香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1.2.2 广藿香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2.3 广藿香挥发油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藿香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
    2.2 提取时间对广藿香挥发油出油率的影响
    2.3 蒸汽流量对广藿香挥发油出油率的影响
    2.4 投料量对广藿香挥发油出油率的影响
    2.5 冷凝温度对广藿香挥发油出油率的影响
    2.6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2)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酸枣仁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2.1.1 酸枣仁的古代品质评价
        2.1.2 酸枣仁的现代品质评价
        2.1.3 总结与展望
    2.2 采收期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2.2.1 采收时间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2.2.2 中药材采收期研究方法与技术
        2.2.3 展望
第三章 山西产酸枣仁HPLC-UV-ELSD特征图谱的建立及7种成分含量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药材
    3.3 实验方法
        3.3.1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观察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4 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采收产地环境评价
        3.4.2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评价
        3.4.3 特征图谱
        3.4.4 含量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评价
    4.1 引言
    4.2 酸枣仁的采收加工流程
        4.2.1 酸枣样品采收
        4.2.2 酸枣样品预处理
    4.3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毒素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 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5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色度值与7 种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4.6 基于GC-MS技术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脂肪酸类成分的研究
        4.6.1 实验材料
        4.6.2 实验方法
        4.6.3 结果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初级代谢物的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5-氮杂胞苷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广藿香资源鉴定研究
    1.2 广藿香化学成分研究
    1.3 广藿香药理作用研究
    1.4 广藿香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
    1.5 百秋李醇合成相关基因与途径研究
    1.6 植物表观遗传与DNA甲基化
    1.7 5-氮杂胞苷在DNA甲基化研究中的应用
    1.8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1.9 广藿香表观遗传研究
    1.10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5-AZAC对广藿香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材料
        2.1.2 实验仪器、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以及试剂的配制
        2.2.2 广藿香组培苗培养
        2.2.3 5-AZAC处理广藿香
        2.2.3.1 不同浓度5-AZAC处理醇型广藿香
        2.2.3.2 50μmol/L 5-AZAC处理两种化学型广藿香
        2.2.4 农艺性状测量
        2.2.4.1 株高测量
        2.2.4.2 茎粗测量
        2.2.4.3 冠幅测量
        2.2.4.4 叶宽测量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5-AZAC处理浓度的筛选
        2.3.1.1 不同浓度5-AZAC对醇型广藿香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2 不同浓度5-AZAC对醇型广藿香叶片的影响
        2.3.1.3 解除抑制后醇型广藿香生长变化情况
        2.3.2 5-AZAC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影响
        2.3.2.1 50μmol/L 5-AZAC对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农艺性状影响
        2.3.2.2 50μmol/L 5-AZAC对不同化学型广藿香植株形态的影响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5-AZAC对广藿香指标性成分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广藿香主要化学成分提取
        3.2.2 GC-MS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3.2 5-AZAC对醇型广藿香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3 解除抑制前后醇型广藿香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
        3.3.4 5-AZAC对酮型广藿香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5 同一浓度5-AZAC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百秋李醇/广藿香酮比值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HPLC检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标准溶液和流动相的配制
        4.2.2 DNA提取与检测
        4.2.3 DNA水解方法优化
        4.2.4 HPLC分析条件
        4.2.5 HPLC方法学考察
        4.2.6 DNA总甲基化水平的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4.3.1.1 专属性
        4.3.1.2 线性关系考察
        4.3.1.3 精密度试验
        4.3.1.4 重复性试验
        4.3.1.5 稳定性试验
        4.3.2 不同浓度5-AZAC对醇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4.3.3 解除抑制前后醇型广藿香的DNA甲基化水平
        4.3.4 不同浓度5-AZAC对酮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4.3.5 同一浓度5-AZAC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5-AZAC处理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材料
        5.1.2 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酶切和简化基因组测序
        5.2.2 原始数据过滤与质控
        5.2.3 组间甲基化水平的定量和比较
        5.2.4 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参考基因组比对
        5.3.2 DNA甲基化位点的分布
        5.3.2.1 甲基化位点在基因组不同功能元件上的分布
        5.3.2.2 甲基化位点在TSS、Genebody、TTS区的分布
        5.3.3 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5.3.3.1 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位点聚类分析
        5.3.3.2 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位点在基因组不同功能元件上的分布
        5.3.4 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差异表达甲基化基因分析
        5.3.4.1 .不同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基因统计分析
        5.3.4.2 两种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基因的GO富集分析
        5.3.4.3 两种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两种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基因的GO富集分析
        5.4.2 两种化学型广藿香差异甲基化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第六章 5-AZAC处理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样品材料
        6.1.2 仪器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RNA提取、文库建立和测序
        6.2.2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转录组测序质量
        6.3.2 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6.3.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GO富集分析
        6.4.2 KEGG富集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5-氮杂胞苷对广藿香生长发育的影响
        7.1.2 5-氮杂胞苷对广藿香指标性成分的影响
        7.1.3 HPLC检测广藿香DNA甲基化水平
        7.1.4 5-AZAC处理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
        7.1.5 5-AZAC处理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按入药部位分类
2 不同入药部位对挥发油的影响
3 不同产地中药提取挥发油的差异
4 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的影响
5 讨论

(5)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多维度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广藿香品种分类研究现状
    1.2 广藿香传统品质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1.2.1 性状及显微鉴别
        1.2.2 化学分析法鉴别
    1.3 广藿香的分子鉴定研究概况
        1.3.1 分子标记技术
        1.3.2 DNA条形码
        1.3.3 叶绿体基因组——超级DNA条形码
        1.3.4 位点特异性PCR
    1.4 植物表皮毛在植物分类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概况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叶表皮毛特征的广藿香分类探讨
    2.1 仪器与材料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广藿香叶片微性状观察
        2.2.2 广藿香叶表皮毛显微特征观察
        2.2.3 广藿香表皮毛密度的测量
        2.2.4 广藿香头状腺毛及盾状腺毛直径的测量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产地广藿香叶片微性状
        2.3.2 广藿香叶表皮毛显微特征
        2.3.3 同一品种来源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表皮毛特征比较
        2.3.4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表皮毛密度比较
        2.3.5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片小腺毛及盾状腺毛直径比较
        2.3.6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片表皮毛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2.3.7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蕾香的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叶表皮毛特征多样性可用于广藿香品种分类
        2.4.2 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多样性与药材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藿香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表皮毛特征关联分析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2.3 方法学考察
    3.3 样品含量测定
    3.4 广藿香有效成分含量与叶表皮毛特征关联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5.2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
        3.5.3 广藿香化学成分含量与叶表皮毛特征关联分析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DNA条形码及超级条形码测序分析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4.2.2 DNA条形码片段的扩增、测序、分析
        4.2.3 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与注释
        4.2.4 叶绿体全基因组mVISTA全局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因组DNA及目的片段电泳检测结果
        4.3.2 DNA条形码测序结果分析
        4.3.3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4.3.4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局比对
        4.3.5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TS2序列位点特异性PCR鉴别广藿香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1 广藿香ITS2序列分析
        5.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5.2.3 构建系统发育树
        5.2.4 设计特异性引物
        5.2.5 PCR引物特异性筛选
        5.2.6 特异性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5.2.7 检出限测试
        5.2.8 电泳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ITS2序列广藿香及其混伪品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5.3.2 PC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筛选
        5.3.3 PCR反应引物用量的优化
        5.3.4 检出限测试
        5.3.5 扩大样本量测试引物特异性
        5.3.6 特异性引物PCR扩增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广东省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药材质量比较及产地初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广藿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1.1.1 挥发性成分
        1.1.2 非挥发性成分
    1.2 广藿香药理作用研究
        1.2.1 抗菌作用
        1.2.2 抗病毒作用
        1.2.3 保护胃肠道作用
        1.2.4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1.2.5 镇吐、止咳、化痰作用
        1.2.6 其他作用
    1.3 广藿香主产区域的分布
        1.3.1 道地产区的概况
        1.3.2 广东省内产区总概况
        1.3.3 广东省内各产区种植概况
    1.4 广藿香生产种植技术研究
        1.4.1 广藿香的种苗繁育技术
        1.4.2 广藿香的栽培技术
        1.4.3 广藿香药材的贮藏
        1.4.4 广藿香的产地加工
    1.5 广藿香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1.6 问题的引出
        1.6.1 广藿香质量评价的指标有待完善
        1.6.2 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方式尚不明晰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广东省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品质分析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处理
        2.2.2 杂质检查
        2.2.3 水分测定
        2.2.4 总灰分测定
        2.2.5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2.6 醇浸出物含量测定
        2.2.7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
        2.2.8 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检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批次广藿香药材药典检测项分析
        2.3.2 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药典检测项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广东省内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挥发油得率的测定
        3.2.2 有效物质含量的测定
        3.2.3 药材质量的综合性评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批次广藿香药材挥发性成分含量测定分析
        3.3.2 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挥发性成分含量测定分析
        3.3.3 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质量的综合性评分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方式的确立
        4.2.2 探究“发汗”前低温干燥处理的最佳条件
        4.2.3 探究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最佳工艺
    4.3 结果分析
        4.3.1 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方式的确立
        4.3.2 探究“发汗”前低温干燥处理的最佳条件
        4.3.3 探究广藿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最佳工艺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广藿香叶表皮毛显微特征观察
        1.3.2 广藿香表皮毛密度的测量
        1.3.3 广藿香头状腺毛及盾状腺毛直径的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藿香叶表皮毛显微特征
    2.2 同一品种来源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表皮毛特征比较
    2.3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表皮毛密度比较
        2.3.1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顶叶表皮毛密度
        2.3.2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第4对生叶表皮毛密度
        2.3.3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底叶表皮毛密度
    2.4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片小腺毛及盾状腺毛直径比较
    2.5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片表皮毛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2.6 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聚类分析
        2.6.1 表皮毛密度特征聚类
        2.6.2 腺毛直径特征聚类
        2.6.3 表皮毛密度及直径特征聚类
3 讨论与结论
    3.1 叶表皮毛特征多样性可用于广藿香品种分类
    3.2 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多样性与药材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8)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藿香的种植情况
2 广藿香成分分析
    2.1 挥发油成分
    2.2 挥发油的影响因素
    2.3 非挥发性成分
3 广藿香的功效作用
    3.1 抗菌抗毒
    3.2 开胃止呕
    3.3 消炎止痛
    3.4 清热解暑
    3.5 杀虫增效
    3.6 其他作用
4 广藿香的应用价值
5 总结及展望

(9)海南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及FPS、PTS、HMGR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广藿香研究进展
    1.2 百秋李醇研究进展
    1.3 百秋李醇生物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
        1.3.1 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
        1.3.2 百秋李醇合成酶基因(Patchoulol synthase,PTS)
        1.3.3 HMG-CoA还原酶基因(HMG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广藿香叶片挥发油提取
        2.2.2 GC-MS检测挥发油中百秋李醇含量
        2.2.3 广藿香叶片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2.4 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
        2.2.5 转录组数据过滤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2.2.6 广藿香FPS基因片段克隆
        2.2.7 FP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FPS、PTS、HMGR基因qRT-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藿香挥发油中百秋李醇含量检测
    3.2 广藿香叶片总RNA提取及检测
    3.3 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
        3.3.1 转录组测序产量与组装质量分析
        3.3.2 广藿香叶片转录组All-Unigene的CDS预测
        3.3.3 广藿香叶片转录组Uigene的功能注释
    3.4 广藿香FPS基因片段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广藿香FPS基因片段克隆
        3.4.2 广藿香FP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广藿香FPS、PTS、HMGR基因在幼苗期与成熟期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广藿香挥发油中百秋李醇等含量差异
    4.2 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应用
    4.3 广藿香FPS基因片段的克隆
    4.4 广藿香FPS、PTS、HMGR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5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10)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倍半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2 倍半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相关酶
    1.3 不同栽培型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1.4 广藿香醇合成酶的研究概况
    1.5 植物代谢生物钟的研究概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藿香patchoulol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广藿香patchoulol合成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及与倍半萜类成分累积的相关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广藿香patchoulol合成酶基因的生理钟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藿香叶和茎挥发油的GC-MS图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藿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J]. 刘勇,王黎,张晨,赵宏光.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4)
  • [2]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D]. 杨馥源. 山西大学, 2021(12)
  • [3]5-氮杂胞苷对两种化学型广藿香的影响研究[D]. 罗可可.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J]. 李聪,黄诗雨,陈丽华,刘红宁,高玲,管咏梅,吴璐. 中草药, 2020(20)
  • [5]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的多维度品质评价[D]. 安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广东省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药材质量比较及产地初加工研究[D]. 吴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比较分析[J]. 安鑫,吴文如,来慧丽,黄玉瑜,吴小燕,陈镇舟,谭新宁. 广西植物, 2020(07)
  • [8]广藿香功效及应用进展[J]. 常怡雪,甘君妍,王玮哲,寇新宇,冯志攀,李普旺,杨子明,陈煜. 热带农业科学, 2019(12)
  • [9]海南广藿香叶片转录组测序及FPS、PTS、HMGR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D]. 陈赫. 海南大学, 2018(08)
  • [10]广藿香倍半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刘信丹. 暨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