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提质——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管理提质——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一、科学管理 提高质量——关于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黄彦榕[1](2021)在《乡镇高中教育激励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为例》文中认为

李雅聪[2](2021)在《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融合校长研究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Y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创造期六个阶段,对Y自身的成长历程及其初心嬗变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影响其初心嬗变与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Y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资源与能力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幼年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初心的萌芽;长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在中师教育与师范本科教育中坚定着初心;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磨砺与更新着初心;在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中不忘初心;在自身的成长中积累优势,实现自我渐进式成长,又于渐进式成长中丰富初心的内涵与意蕴,产生嬗变。本研究根据Y的成长历程,形成生命轨迹图,并构建初心嬗变图。研究发现,初心嬗变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校长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校长,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在本研究末由校长自身与外部保障两各层面提出校长成长与自我初心丰富的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校长自身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在驱动力;校长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团队的领导力与向心力;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创新校长培训工作,完善校长成长外部保障四种路径推动校长初心的嬗变,校长自身的成长。

韩叙[3](2021)在《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1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做出的顶层设计。《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以名师工作室等为代表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培训。在这个政策大背景下,全国掀起一股创建名师工作室的热潮,各地区内有一定综合实力和名师资源的学校纷纷效仿。但在已有研究中,对成功的名师工作室典型的个案研究居多。而在工作室哪些具体措施对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真正起效,还尚无针对性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甘肃省白银市一所地方知名高中建立的校级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进行质性研究。与此同时,本文探究分析了校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形式如何影响对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的校级名师工作室运行规范。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在各项校级名师工作室已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组内常态课观摩和定期集体教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聆听国内一线名师讲座,这三项活动的开展是最有利于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措施。第二,一个有效运转的校级名师工作室对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名师在课题研究上有好项目供青年教师协助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了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名师在优质课评比上有好课例供青年教师模仿学习,筑牢了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名师在师德引领上有典型事迹和榜样力量供青年教师领悟感受,树立了师德师风的优秀典范。第三,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为青年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统一的交互平台,分别是资源高度共享平台、知识深入交流平台以及教学持续创新平台。通过这个统一的交互平台,真正实现了青年化学教师与名师的互学互鉴,并最终促进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的快速成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校级名师工作室运行中暴露出的例如学员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培训和高质量教研成果少、学员工作量核算和量化奖励等问题,本文对已经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学校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和解决办法。

凌琳[4](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提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秦照华[5](2020)在《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S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现象及行为通过数据化后再依托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能够超越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方式的局限,可以助力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精准地解读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学习共同体,对学生个体社会化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级高效运行离不开科学精准的管理,班级精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班级学生评价机制,运用数据支撑班级学生评价,能够有效的提升班级管理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班级有序优质地运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成果中,研究大数据与教育、研究班级管理的文献很多,成果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将大数据与教育结合,研究教育大数据运用于高校管理、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班级管理的主体、环境、过程等,针对班级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将数据与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学生评价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的研究比较少见,笔者期于将此作为一个创新点,形成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包括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管理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问题分析以及策略四个部分。在理论基础部分,一是要厘清班级及学生、评价及班级学生评价、数据与数据支撑的班级学生评价这三组基本概念;二是要阐述本文的重点理论支撑,数据科学引导班级学生评价主体的教育数据素养养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为班级学生评价提供方向指引、发展性评价理论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班级学生评价提供学理支持。通过对S高中班主任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分析目前数据支撑班级评价的实施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结果显示,多数班主任和学生支持并在采用数据支撑式的班级学生评价制度、对用于班级学生评价的数据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评价实施的过程总体显现民主管理的色彩、评价实施过程中能一定程度的运用数据、学生整体对数据支撑的班级评价认可度较高;但受教育技术条件、班主任阅历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基于数据支撑的班级学生评价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不全面、操作过程中对数据界定偏窄、数据收集分析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制度的延续性弱、在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部分学生公平感缺失的情况、评价主体间互动性差和发展性评价体现不够等问题。基于实际,针对现实暴露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一是明确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二是深化对数据的认知,以数据思维引领班级评价制度的建立;三是深度挖掘数据,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实施机制;四是用好数据资源,促进班级良性优质运行、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李斯荃[6](2020)在《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团省委、省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省级实施细则;2018年4月,合肥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出台《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细则》。因为多重因素,改革工作在合肥市的推进并不十分顺利,在“全团抓学校”的大背景下,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推动工作开展、强化工作力量。本文围绕中学共青团改革,在研究国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当前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情况和改革推进情况,具体说明合肥团市委在改革推进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改革工作推进成果。从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团员先进性建设有待加强、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等4个方面分析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提炼本地特色做法、吸取相关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4个方面对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提出建议,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机构设置的变更和人员职责的调整理顺教育团工委的运行,如何提升团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中学生志愿服务、中学生社团等实践育人工作,以及如何加强专、兼职团干部以及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试图从改革组织的结构、技术与任务、人员几个方面探索出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有益路径。

刘伟[7](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战亚红[8](2019)在《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NS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仍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在中学班级管理方面,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一人承担,科任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参与班级管理,二者如何共同合作,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分析教师合作的现状和原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质性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本人进入NS学校观察发现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种类型是个人主义型,班主任偏重管理,科任教师重绩轻德,偏重教学,较少关注德育;第二种类型是“山头主义”型,班主任对其科任团体的认可度,科任教师对班主任所带领团队的认可度,科任教师之间的认可度决定了合作的效果;第三类是硬造合作型,由行政命令催生的一种合作方式,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合作易流于形式;第四种是主从型,班主任过度强调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地位,科任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较少参与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个人因素而言,科任教师德育管理能力欠佳,教师缺乏专业认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缺乏沟通,班级管理理念的冲突,职业倦怠周期延长,价值认同感缺失,权限范围界定不明;学校对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重视不够,学校管理制度的束缚;国家政策过于强化班主任的职责,教育管理方式传统。通过对NS学校的观察研究,认为解决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的策略从三大维度考虑:一是个人方面,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角色定位准确;二是学校管理层面的对策,教师团队类型的确立,力量整合,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建立定期交往机制。三是国家层面,建立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应对新挑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政策先行,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徐颖[9](2014)在《高三文科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当前背景之下,合作学习之于现代教学尤其有其特殊意义.在高三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合作学习促进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社会发展、数学教学理念、教学实际需求等角度分析了高三文科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背景,在理论分析影响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后,从利用合作学习梳理知识、评讲试卷中的合作学习、用于自我管理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批改试卷等角度研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操作问题.作者通过教学实践的尝试,并辅以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等手段进行监控与调节,获得合作学习在高三文科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在整理研究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本文一一提出解决方案,以便更好的促进合作学习在高三文科数学教学中顺利开展.文章的结论是,在高三文科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可行的、有效果的,策略包括: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传授合作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合作时机;引导与调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实施时需要注意:个别较差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后应及时给其个别辅导并鼓励其努力加入到合作中去;教师的准备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学生需要更多的总结和概括.

杜建群[10](2012)在《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文中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自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探索以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面临如何实现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问题。由于已有研究更多偏重于对课程实施的个别或局部问题的研究,而对问题的本质及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在此,以马克思实践哲学方法论为指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从实践层面把握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及本质。一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重庆和贵州两地的559位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特点,并对各种变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二是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对选取的9位中小学校校长和12位中小学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到9所中小学进行课堂观察,对访谈和观察得出的结果向受访者反馈并得到同意后,再运用于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中小学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小学与中学在课程的开设情况、师生的课程认知、活动资源开发、活动方法运用、课程保障机制、课程主体参与度六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师生的课程认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最为关注的,依次为主体参与力、实施方法、资源开发、保障机制,这表明了课程主体因素在课程实施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研究呈现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开设上存在着“计划”与“执行”分离;师生的课程认知上存在着“熟知”与“真知”同一;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维”与“多维”分离;课程实施方法上存在着“单一”与“多样”分离;课程保障机制上存在着“制定”与“监督”缺失。其根源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了课程计划落实;教师的感性直观认识的片面性影响教师的课程认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力的局限导致课程内容分离;传统教学思维定势使师生在活动方式上缺乏创新;未纳入升学考试科目导致课程保障机制缺失。其次,运用理论思辨方法,一是从马克思实践哲学本体论出发,依据课程的性质和教育价值来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及“何以存在”。按照思维结构与系统演化规律,围绕“知识”、“能力”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论发展的逻辑体系。在实践中,认清人们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绝对化、虚无化、理想化的片面认识。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生活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的哲学、教育学、课程和教学理论基础。透过教育实践的需要,从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目的定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对课程本体的界定和目的定位,向人们呈现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为人们形成完整的课程认知提供了基础。再次,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一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主客体观为理论依据,以此定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性质,构建课程内在结构体系。具体以课程决策主体、监督管理主体、研究主体、实施主体、协作参与主体、评价主体在内的多主体统一,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方法、资源等多维客体统合,建立主客体之间的“校内”、“校与校”、“校与社”多层统合,使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二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论意识淡漠,方法研究不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论归为:指向理论研究的课程研制方法论和实践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法论两方面。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不仅应注重哲学方法论一系统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教育科学方法论一课程方法论的纵向指导和影响;还应重视与学科课程方法论的横向联系和借鉴,形成纵横交错的方法论立体体系。在实施层面,探讨了实施的方法论原则,并分别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多维主题融合、“学校+基地"内外资源整合、多种活动方法分级运用模式,然后进行模式整合,形成课程实施的动态复合模式。在一定的原则和模式指导下,提出国家宏观层面和学校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利用Second Life虚拟空间设计制作综合实践活动平台,能让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学生快速及时地模拟完成活动的开发实施,以弥补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不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最后,在具备了完整的课程内在结构和合理的方法论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系统性思维为立论基础,不断实现主客体要素的整体性生成。由于课程内外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整体性生成又处在变动之中,由此建构综合实践活动多元动态生成模式,提出了以课程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观念路径、行为路径和发展路径来保障课程的整体性生成。这一模式和策略已通过实践案例,在一定范围内验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科学管理 提高质量——关于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管理 提高质量——关于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呼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自我解惑:面临着不同的声音
        (三)范式转型:校长成长的实然迫求
        (四)自身情结:解读笔者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初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校长成长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初心
        (二)嬗变
        (三)选择、教师职业选择
        (四)校长成长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视角
        1.生命历程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个体成长的适切性
第1章 溯源:少年成长的积累
    一、孕育:年少的境遇与后来的选择
        (一)出生环境:农民家庭
        (二)成长环境:中师热潮
    二、播种:灵活的课堂与心灵的向往
    三、生根:冥冥的注定与被动的取舍
        (一)父亲的执意坚持
        (二)倾心相助的老校长
    四、小结
第2章 选择:成为理想的自己
    一、毕业之际的“硬”选择
    二、初任教师的“软”发展
        (一)合格的新手教师
        (二)G市小有名气的教师
    三、教而优则仕
        (一)初次结缘行政工作:年级组长
        (二)再次选择接受教育:去读研了
    四、小结
第3章 寻觅:磨砺中经历变迁
    一、艰难中前行:经历着职业倦怠
        (一)工作失意:未能如愿执教高中
        (二)无奈选择:再次担任班主任
        (三)分身乏术:压力重迫想辞职
    二、前行中突破:第一次当校长
        (一)机缘巧合:D学校的副校长
        (二)举荐有成:初任校长
        1.初任期等于不适应期
        3.困境中的启发
    三、小结
第4章 交融:突破中走向未来
    一、Z小学:全新的工作领域
        (一)新官上任:三步规划
        (二)打消质疑:校长上语文课
        (三)亲近关系:校长餐桌与校长下午茶
        (四)加入新基础教育:丰富办学理念
    二、且歌且行:入选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
    三、共生养成:家庭与“我”,“我”与Z小学的山水
    四、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生命历程理论下Y的成长
        (二)Y成长历程中的初心丰富与蜕变
    二、研究启示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内在要求
        (二)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长初心嬗变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的办学理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制胜法宝
        (四)持续的学习观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名师的研究
        1.2.2 名师作用的研究
        1.2.3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
        1.2.4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名师工作室
        2.1.2 教研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2 群体动力学理论
3 对校级名师工作室内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调查
    3.1 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工具
        3.1.3 调査对象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2 学员教师加入工作室的方式
        3.2.3 学员教师加入工作室的动因
        3.2.4 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情况
        3.2.5 校级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成效
        3.2.6 对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需求调查
    3.3 访谈结果分析
        3.3.1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访谈结果分析
        3.3.2 学员访谈结果分析
4 化学校级名师工作室的个案研究
    4.1 组建背景
    4.2 组成与选拔
        4.2.1 校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选拔条件
        4.2.2 校级名师工作室协研员的选拔条件
        4.2.3 校级名师工作室学员的选拔条件
    4.3 职责任务
        4.3.1 培养、培训教师
        4.3.2 课题研究
        4.3.3 教学指导
        4.3.4 成果辐射
        4.3.5 在线研讨
    4.4 程序建立
        4.4.1 确定校级名师主持人
        4.4.2 选拔学科协研员
        4.4.3 挂牌运行
        4.4.4 招收工作室学员
        4.4.5 资料完善
    4.5 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计划
        4.5.1 交流培训活动
        4.5.2 课堂教研活动
        4.5.3 教学实践活动
    4.6 名师工作室学员的教研能力发展典型个案
5 校级名师工作室在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5.1 注重青年化学教师交互平台的构建
        5.1.1 课例资源共享平台
        5.1.2 思维智慧互鉴平台
        5.1.3 教学持续创新平台
    5.2 名师引领对青年化学教师快速成长的作用
        5.2.1 树立良好榜样
        5.2.2 从行动中受益
        5.2.3 鼓励科研创新
6 问题及建议
    6.1 问题
        6.1.1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6.1.2 活动时间及形式安排不合理
        6.1.3 关注和培训程度欠缺
    6.2 建议
        6.2.1 持续改进工作室运行机制
        6.2.2 创新活动形式
        6.2.3 重视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校级名师工作室对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深度访谈框架式提纲
附录3 **中学名师工作室学员考核表
致谢

(4)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5)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S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班级的相关研究
        2.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的相关研究
        3.关于数据支撑班级学生评价的研究
        (1)数据支撑评价的价值
        (2)数据采集与整理的技术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班级及学生
        2.评价及班级学生评价
        3.数据
        4.数据支撑的班级学生评价
    (二)理论基础
        1.聚焦数据科学背景下的教育数据素养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指引
        3.发展性评价理论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学理支持
二、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2.问卷设计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1.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当前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问题分析
    (一)评价主体对数据的界定过窄、知行不一致
    (二)数据采集、鉴别和整理的执行机制缺乏科学性、高效性
        1.学生参与程度不够,民主型班级评价未能很好的一以贯之
        2.未充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家校联动较差
        3.支撑评价的技术手段低效且单一
        4.价值判断的方式缺乏全面性
        5.涉及数据支撑的评价制度延续性不强,对高考的指导功能欠缺
    (三)数据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中利用不够,评价的诊断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1.师生互动不畅影响班级合力和目标达成
        2.班级学生评价激励效用发挥不够
        3.学生公平感影响其对班级评价制度的认可度、重视度
四、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策略
    (一)坚持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2.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二)深化数据认知,以数据思维引领班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
        1.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班主任要及时更新知识以提高数据素养
        2.定量数据以加权赋分的形式呈现
        3.定性数据以过程性档案袋的形式呈现
        4.两类数据协调统一,有机整合
    (三)深度挖掘数据,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实施机制
        1.加强沟通,形成评价制度的实施合力
        2.依托“互联网+班级管理”,打造数据收集、积累、分析和共享的平台
        3.建立全员评价主体制度,多维度获取数据
        4.有效整合数据,得到评价总结的第一手资料
    (四)用好数据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1.运用数据及时诊断,做好过程性评价,指导实践
        2.运用数据定期回顾,做好总结性评价,奖优纠偏
        3.运用数据对接高考,做好前瞻性评价,服务大局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改革路径
        1.3.2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1.3.3 团员先进性与团员意识教育
        1.3.4 团员思想引领工作
        1.3.5 团干部队伍建设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特色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1.2 中学共青团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
        2.2.2 组织变革理论
第三章 中学共青团改革论述
    3.1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
        3.1.1 群团改革的形势发展需要
        3.1.2 团中央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部署要求
        3.1.3 中学共青团工作力量薄弱的现实
    3.2 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
        3.2.1 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
        3.2.2 增强团员先进性方面的改革
        3.2.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
        3.2.4 中学团干部选配使用和发展机制的完善
        3.2.5 对有关保障机制的强化
第四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工作现状与改革推进情况
    4.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现状
        4.1.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基本情况
        4.1.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特色工作
    4.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推进情况
        4.2.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举措
        4.2.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成效
第五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
        5.1.1 教育团工委的设置作用有限
        5.1.2 中学、中职共青团隶属关系未梳理清楚
        5.1.3 校级团代会的制度没有落实
        5.1.4 初中少先队工作依然薄弱
        5.1.5 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尚未推动
    5.2 团员先进性建设改革有待加强
        5.2.1 团员入团工作把关不严
        5.2.2 仪式教育的“仪式感”效果有限
        5.2.3 班团一体化设置未起到应有作用
        5.2.4 “最美学生”等评选活动涉及范围有限
    5.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5.3.1 思想引领作用未在活动开展中得到体现
        5.3.2 中学生团校开展不规范
        5.3.3 中学生志愿服务仍停留于传统形式
        5.3.4 中学生社团工作尚未成熟
        5.3.5 权益维护工作融入不畅
    5.4 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
        5.4.1 团干部选配使用情况并未改善
        5.4.2 专职团干的职称评聘并不通畅
        5.4.3 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缺乏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建议
    6.1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6.1.1 加强团教协作,深化教育团工委制度的改革
        6.1.2 理顺中学、中职团组织隶属关系
        6.1.3 推动团代会的规范开展
        6.1.4 让初中少先队工作焕发光彩
        6.1.5 推动常态化直接联系服务青年
    6.2 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
        6.2.1 严把团员“入团关”
        6.2.2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
        6.2.3 强化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
        6.2.4 选树出真正优秀的团员青年
    6.3 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6.3.1 变“活动团”为“政治团”
        6.3.2 提升中学生团校规范化和专业化
        6.3.3 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实用性
        6.3.4 推动中学生社团规范化
        6.3.5 畅通学生利益诉求渠道
    6.4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
        6.4.1 改善团干部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
        6.4.2 提升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致谢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N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国外相关研究
    (五)概念界定
    (六)研究过程
    (七)相关理论资源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二、中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合作存在问题的类型
三、中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个人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国家政策因素
四、促进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个人方面的对策
        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2.科任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对策
        1.教师团队类型的确立
        2.力量整合,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3.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4.强化学校德育主体地位
    (三)国家层面的对策
        1.建立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应对新时期的新挑战
        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激励机制
        3.政策先行,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三文科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背景
        1.1.2 现代数学教学的理念背景
        1.1.3 教学实际的需要
        1.1.3.1 江苏数学高考的基本要求
        1.1.3.2 高三文科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 课题的价值
        1.2.1 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2 促进高三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1.2.3 促进数学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关于合作学习的综述
        2.1.1 合作学习的内涵
        2.1.2 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2.2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内涵
    2.3 高中文科生的界定
    2.4 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5 理论依据
        2.5.1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理论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3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3章 高三文科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3.1 文科生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目的
    3.2 教学实践的假设
    3.3 教学对象
    3.4 教学实践过程设计
        3.4.1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3.4.2 传授合作技能,培养合作意识
        3.4.3 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合作时机
        3.4.4 独立思考与多向合作相结合
        3.4.5 引导与调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4.6 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第4章 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调节与监控
    4.1 学生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样本构成
        4.1.3 问卷预测
    4.2 课堂观察
    4.3 学生访谈
        4.3.1 访谈目的
        4.3.2 访谈对象及提纲设计
第5章 对教学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反思
    5.1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问卷调查的分析
        5.1.2 课堂观察的分析
        5.1.3 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访谈的分析
    5.2 关于教学实践结果的讨论
        5.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2 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能力
        5.2.3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5.2.4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缺点
    5.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推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深化课程理论研究的必然选择
        (三)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现实需要
    二、概念界定
        (一) 实践哲学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 活动课程
        (四) 实践
        (五) 课程实施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述评
        (二) 国内研究述评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视角及框架
        (五) 研究价值
    五、研究的创新
        (一) 研究角度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实践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实样态及本质分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设计
        (三) 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状况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研究相关分析
        (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研究回归分析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及归因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东部地区调查结果分析
        (二) 中部地区调查结果分析
        (三) 西部地区调查结果分析
        (四) 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四、调查研究的总体结论及问题域
        (一) 量化研究结论
        (二) 质化研究结论
        (三) 研究呈现的问题及本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追根溯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阐释
    一、课程本体论及其定位
        (一) 本体与本体论的语义演变
        (二) 课程本体论界定
        (三) 课程本体定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界定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的词源学语义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定位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表征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论发展的逻辑体系
        (一) 体系构建原则
        (二) 体系的逻辑构建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论的几种片面认识
        (一) 绝对性认识
        (二) 虚无性认识
        (三) 理想性认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性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论视野
    一、课程“目的”论争
        (一) A班主题活动引发的“目的论”思考
        (二) 课程“目的”的基点:教育实践
        (三) 课程“目的论”视野:实践取向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论的合理性分析
        (一) 多重理论基础为指导的合理性认证
        (二) 符合课程实践需要的合理性体认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定位
        (一) 回归教育本真,力求现实生活体验
        (二) 强化“公民”身份,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三) 遵从课程伦理,释放学生个人意志
        (四) 重视探究和研究,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要素统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动态平衡
    一、课程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一) 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二) 课程主客体及辩证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及关系分析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主体定位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维客体并列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关系分析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的现实分裂
        (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体缺席
        (二)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体被遮蔽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的现实分裂
    四、综合实践活动主客体多层动态统合
        (一) 综合实践活动主客体校内统合
        (二) 综合实践活动主客体“校与校”统合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校与社”统合
        (四) 综合实践活动主客体的动态平衡关系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客体统合策略案例检视
        (一) 案例主题:低碳行动从点滴做起
        (二) 主题活动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策略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论及立体体系
    一、方法论研究与课程发展
        (一) 方法与方法论内涵界定
        (二) 方法论研究对课程发展的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面临方法论困境
        (一) 方法论意识淡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难突破
        (二) 方法论研究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受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论定位及体系构建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定位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立体体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定位及策略探讨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定位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原则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动态复合模式
        (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法的现实扩展——基于网络视角
        (一) Second Life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二) Second Life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多元—动态”平台设计
        (三) Second Life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虚拟平台应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意义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维度及路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的立论基础
        (一) “预设”到“生成”:课程范式转换的必然
        (二) 系统性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的立论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维度及生成模式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维度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模式及分析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路径
        (一) 自觉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的观念路径
        (二) 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的行为路径
        (三) 自我反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的发展路径
    四、综合实践活动生成的实验案例与评析
        (一) 活动主题:“含羞草感震运动和震动大小”的实验
        (二) 实验案例结果评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四、科学管理 提高质量——关于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高中教育激励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为例[D]. 黄彦榕.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D]. 李雅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D]. 韩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数据支撑的高中班级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S高中为例[D]. 秦照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6]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D]. 李斯荃. 安徽大学, 2020(02)
  •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NS学校为例[D]. 战亚红. 青岛大学, 2019(02)
  • [9]高三文科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D]. 徐颖. 苏州大学, 2014(05)
  • [10]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 杜建群. 西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科学管理提质——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