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打造“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

甘肃打造“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

一、甘肃 建设“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萍[1](2020)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而工业结构优化水平是判断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通过资源消耗、牺牲环境、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的粗放型增长已成为过去式。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工业省份,甘肃工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相比,还存在资源依赖、生态环境破坏、工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结构重型化等问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甘肃省如何按照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得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旨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甘肃工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描述了甘肃工业发展的历程,发展现状,工业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本章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对2008-2017年甘肃工业结构优化水平进行了纵向分析,其次将其与西部其他省区做横向比较分析,从而找出甘肃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西部地区的差距。第五章是基于前面几章的分析而提出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路径。第六章是基于以上分析而得出的主要结论。

魏霞[2](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贵州工业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启示》文中指出贵州工业发展的四十年历程,得益于贵州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要素支撑,着力抓好融资和人才需求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贵州持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许捷[3](2018)在《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构建资本回报率测算方法对1978—2016年中国省际、省际三大产业的资本回报率进行测度;其次,分析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和趋势变化;复次,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和探索;再次,探索消除不确定性的资本回报率测算方法,同时进一步分两个层次考察中国的投资过度问题;最后,从资本回报率的视角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本、劳动等要素“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并揭示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测算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回报率在20%以上的结论存在高估风险。全国层面与区域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时间趋势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收敛性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回报率在全国范围内的收敛并不明显。但是,1994年之后存在十分明显的收敛态势。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回报率嬗变的原因是资本错配的变动、资本深化的变动、技术进步的变动和金融危机冲击的综合作用。对投资是否过度判断表明,已达第二层次投资过度的省份有河南、江西等9省,接近第二层次投资过度的省份有福建等12省,除去上述省份其余8省没有第二层次的投资过度。对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发现,资本回报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将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资本回报率通过直接效应显着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间接效应并不显着。最终得出结论,中国资本回报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但是呈现一定程度的收敛趋势,不过收敛速度极为缓慢,因此,缩小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可移动要素“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虽然,中国并没有达到全面的投资过度,但是投资过度问题呈现出一种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矫正资本、劳动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扭曲,实现要素资源的再配置,才能实现资本回报率的区域间较快速的收敛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

段瀚[4](2016)在《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乡镇企业已逐步从社区式的范围经济转化形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从农村地区演化形成的新产业区,其内生性的柔性特质与外部性的嵌入发展共同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工深化与网络组织。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地区传统的“二元”结构,尤其是西部后发县域地区的发展引擎动力不足,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亟需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的路径锁定,形成基于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论文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目标性、可行性与地域性为逻辑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整体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认为分工与融合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统一体,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产业分工的演进而不断形成的一种从分离、协同到融合的状态。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农村地域形成的产业区,伴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的累积效应提高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然后,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研判。当前,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典型类型主要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类产业园区;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的涉农类产业园区;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但由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运用AHP法,分析得出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成型期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部分初步迈入了成熟发展期。其次,论文以融合目标—发展阶段(AHP)—地域现实的逻辑,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测度。总体上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基本属于临近融合失调、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严重融合失调以及极度融合失调等类型,主要集中于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的区间。而不同典型类型的工业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工业类产业园区存在以上所述各种类型;涉农类产业园区,主要为轻度融合失调型,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基本属于轻度融合失调与中度融合失调等类型。同时,通过结合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典型类型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出了适宜的产业路径选择,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工业类产业园区应当分别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升级路径,并形成相应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涉农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关键路径,并形成以“农”为核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生态园区为转型路径,并形成多元构成的城乡产业联动机制。最后,论文认为县域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是融入全球、国内以及区域价值链的重要优势。作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会不断促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更会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整个县域地区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单元的产城空间群落,并根据与核心单元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不同,形成相应的关联单元、协调单元。而基于工业集中区发展过程中产城的动力转换,论文针对关中不同类型典型园区探索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尝试性的从空间规划目标、空间规划路径及规划编制重点三个方面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框架,同时对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曾光,周吉[5](2015)在《中国地区工业强省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构建了包括规模质量、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和资源环境在内的工业强省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计算各地的工业技术进步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规模质量指数和综合指数。分析表明,我国工业强省指数总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和"东强西弱"空间布局;三大子指数具有不同步性,工业技术整体落后于工业化和产业规模扩张。经过两次聚类分析,31个省份大致可分为综合强省、工业化强省、规模强省、中等水平省、欠发达省和非工业化省6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李炎亭[6](2015)在《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定的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特定的能源消耗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决定着区域污染排放水平。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低,经济发展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能源消费量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低,进而导致碳排放水平越高。相反,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经济发展越接近工业化后期,则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能源消费量相应减少,加上技术进步的作用,产业发展导致的碳排放水平会不断降低。现有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碳排放水平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未来我国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实证层面考察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产业发展影响碳排放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以及探索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基础的梳理到实证研究的分析,论述了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全面梳理产业结构演变与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第二,详细考察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碳排放现状;第三,以Kaya恒等式的扩展形式为基础,运用对数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对甘肃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第四,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分析方法判断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等变量与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等因素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受到主要影响因素的冲击反应,并运用方差分解分析方法进一步判断各相关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和相对重要性。从长期与短期不同角度考察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影响;第五,以甘肃14个市州规模以上企业分行业、分品种的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进行省域内各区域碳排放核算,并将其作为变量引入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工业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工业领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行业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对各工业产业的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分析:第六,基于Hansen(1999)面板门槛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结构碳排放效应的面板门槛分析模型,对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的过程中都具有显着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回归系数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第七,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在碳排放约束下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结构升级步伐、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以新能源发展为契机改善能源结构以及制定差异化碳减排对策等。第八,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从甘肃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来看,经济结构、经济规模以及人口规模的变动从整体上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而能源强度的变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则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其中,经济规模效应对甘肃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效应为正,表明甘肃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节能减排,未来还需要加快对产业结构及其内部能源消耗结构的调整。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处于弱脱钩或强负脱钩,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较为明显。通过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的研究发现,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以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碳排放的增加,同时产业结构的不断高度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从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冲击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碳排放的冲击效应短期变化剧烈,但长期趋于稳定,总体呈现为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短期呈现负向波动效应,而长期呈现为正向促进效应。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不太明确,但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正向影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甘肃工业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基本显示为“倒U形”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造成的碳排放随着劳均工业产值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劳均工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由工业发展造成的碳排放将会呈现出下降趋势。进一步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变系数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会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存在着影响方向上的显着差异。对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GDP水平都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碳排放效应的重要门槛变量。其中,产业规模具有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加,以产出规模衡量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业结构具有双重门槛特征,随着二产产值与三产产值比重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为微弱抑制效应,进而迅速提高,然后在一定阶段后开始缓慢下降。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具有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进而又抑制的变动趋势。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基于Hansen (1999)的面板门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模型,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变化过程中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存在的门槛效应问题,为解释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非线性的、结构突变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二,以甘肃省14个市州2003-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分品种的能源消耗数据核算了甘肃省内各区域工业碳排放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工业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的面板回归分析和门槛效应分析,从而丰富了省域内碳排放的研究案例。第三,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提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在不同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

时保国[7](2012)在《60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一个追溯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60年来,甘肃省部署实施了若干经济发展战略,按时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计划体制和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下,以经济体量扩张和高速增长为特征实现经济的外延式增长,这一时期奠定了甘肃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也确立了甘肃在全国交通布局中的枢纽地位,促进了甘肃大规模水土资源的开发。这一阶段的战略存在不遵循经济规律、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符合省情等局限。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并趋向成熟的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组织不力、战略实施不彻底等局限。在总结甘肃60年来经济发展战略演化,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开发开放战略是甘肃应该继承和发展的经典战略,把这一战略坚持好、实施好,对甘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本书编写组,石玉亭,罗梁波,王胜国,王建军,蔡小平,吕文广[8](2012)在《“学习政策 运用政策 落实政策 谋划项目——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研究”要义节选》文中研究说明"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甘肃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交给甘肃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份考卷。如何向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全省每个干部和广大党员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精心谋划的重大问题。作为全省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机构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甘肃行政学院紧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主动贴近干部培训实际,适时编写了《学习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谋划项目——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汇编》和《学习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谋划项目——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研究》两本即时性教材。教材整理政策全面,研究问题深入,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提升学习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和谋划项目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广大干部在学习使用教材过程中,要吃透精神实质,着力把握框架体系和层次时序,着力把握系统性和导向性,着力把握对接点和着力点,真正把各级各类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作为、建功立业!——摘自本书序言。

石玉亭[9](2011)在《将甘肃设立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将甘肃努力建设成为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战略目标。因此,甘肃应按照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家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申请将甘肃设立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推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周克全[10](2009)在《西部生态脆弱省区工业强省战略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以甘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强省战略在甘肃等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相继提出并已实施多年,但由于这些省区在生态上具有的特殊性,在其工业发展中必然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工业强省战略应该在这些省区实施多久以及如何才能使这些省区的工业强省战略持续贯彻,是这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甘肃 建设“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 建设“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重点与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2.1.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基础
        2.2.2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2.3 高质量发展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2.3.1 高质量发展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2.3.2 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措施
第三章 甘肃省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1 发展历程
        3.1.1 工业体系形成时期(1949年-1957年)
        3.1.2 工业快速发展时期(1958年-1978年)
        3.1.3 工业调整与充实时期(1979年-1999年)
        3.1.4 工业结构优化时期(2000年—至今)
    3.2 发展现状
        3.2.1 工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3.2.2 分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3.3 工业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3.3.1 工业产业结构特征
        3.3.2 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4.1.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方法
    4.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测度分析
        4.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4.2.3 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4.2.4 甘肃与西部十个省区工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比较
        4.2.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5.1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
        5.1.1 平衡轻重工业比例,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5.1.2 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搞活非公有制经济
        5.1.3 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
        5.1.4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
    5.2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
        5.2.1 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5.2.2 推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5.3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高效化的路径
    5.4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绿色化的路径
    5.5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创新化的路径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贵州工业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贵州工业发展实践及成就
    (一) 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1978-1984年)
    (二)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阶段 (1985-1991年)
    (三)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1992-2000年)
    (四) 西部大开发阶段 (2001-2010年)
    (五)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阶段 (2010年至今)
贵州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 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高度统一
    (二) 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四) 强化要素支撑
    (五) 着力抓好融资工作
    (六) 努力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3)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相关实证研究
    2.3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3.1 省际资本回报率测算
    3.2 省际三大产业资本回报率测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与趋势分析
    4.1 省际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与趋势分析
    4.2 省际三大产业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异与趋势分析
    4.3 省际资本回报率收敛性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资本回报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5.2 资本回报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与投资过度
    6.1 资本回报率与投资过度的理论方法
    6.2 资本回报率与投资过度的实证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与区域经济发展
    7.1 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7.2 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成果

(4)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区域发展理论
        2.1.2 产业集群理论
        2.1.3 空间组织理论
        2.1.4 城乡发展理论
        2.1.5 城乡规划理论
    2.2 县域经济及“农三化”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2.2.2 县域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2.2.3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2.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进展
        2.3.1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理的相关研究
        2.3.2 城市与工业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
        2.3.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
        2.3.4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4.1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2.4.2 相关研究对象的“多个类型”
        2.4.3 产城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
    2.5 本章小结
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经验
    3.1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3.1.1 分工的思想与逻辑
        3.1.2 分工与融合的辨析
        3.1.3 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
        3.1.4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3.2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
        3.2.1 分工细化、深化与产业集群
        3.2.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区重构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产业化
        3.2.4 区域多样化与地方网络效应
    3.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
        3.3.1 政策制度
        3.3.2 社会协同
        3.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设施
    3.4 国内外典型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3.4.1 日本筑波科学城
        3.4.2 寿光农业科技园
        3.4.3 德国鲁尔工业区
    3.5 本章小结
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审视
    4.1 研究区域本底概况
    4.2 关中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4.2.1 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4.2.2 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末
        4.2.3 进入新世纪以来
    4.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
        4.3.1 产业发展
        4.3.2 空间特征
        4.3.3 基本类型
        4.3.4 阶段判识
    4.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审视
        4.4.1 产业规模效应
        4.4.2 社会发展水平
        4.4.3 相关困境制约
    4.5 本章小结
5 产城融合视域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发展评价
    5.1 评价思路与评价流程
        5.1.1 评价思路
        5.1.2 评价流程
    5.2 指标体系设计与原则
        5.2.1 相关文献梳理
        5.2.2 指标设计原则
        5.2.3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5.3.1 评价方法
        5.3.2 评价标准
    5.4 产城融合发展评价
        5.4.1 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价
        5.4.2 工业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3 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6.1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机遇与目标导向
        6.1.1 区域发展机遇
        6.1.2 区域产业网络
        6.1.3 产业空间结构
    6.2 工业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2.1 产业升级路径
        6.2.2 产业互动机制
        6.2.3 典型实践研究
    6.3 涉农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3.1 产业发展路径
        6.3.2 产业融合机制
        6.3.3 典型实践研究
    6.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4.1 产业转型路径
        6.4.2 产业联动机制
        6.4.3 典型实践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模式
    7.1 工业集中区规划实践及范式转变
        7.1.1 规划发展与实践
        7.1.2 规划认识的更新
        7.1.4 规划转型的机制
    7.2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7.2.1 空间布局与形态
        7.2.2 产城空间的组织群落
        7.2.3 典型类型的空间模式
    7.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框架
        7.3.1 空间规划目标
        7.3.2 空间规划路径
        7.3.3 典型类型探讨
    7.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7.4.1 加强协同发展
        7.4.2 统筹产业政策
        7.4.3 完善服务平台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件1 陕西省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览表
附件2 功效函数计算数据
图表目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5)中国地区工业强省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综述
2工业强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工业强省指数的计算
    3.1数据来源及说明
    3.2因子分析
        3.2.1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3.2.2因子提取
        3.2.3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因子命名
        3.2.4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3.3工业强省指数的计算
4分类及对策建议

(6)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应用
    2.1 产业结构基本演变规律
        2.1.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1.2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2.1.3 霍夫曼定律
        2.1.4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2.1.5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2.1.6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2.2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3 低碳经济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清洁生产理论
        2.3.3 绿色经济
        2.3.4 生态经济理论
        2.3.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4 产业结构影响碳排放的深层原因与作用机理
        2.4.1 碳排放的决定机制
        2.4.2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
        2.4.3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
第三章 甘肃产业结构演进与碳排放历史考察
    3.1 研究区域社会生态现状
        3.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
        3.1.2 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
        3.1.3 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3.1.4 区域经济发展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3.2.1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演变
        3.2.2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3.2.3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3.2.4 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3.3 甘肃产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费
        3.3.1 甘肃能源供求总体状况
        3.3.2 甘肃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3.4 甘肃碳排放现状分析
        3.4.1 碳排放计算方法说明
        3.4.2 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情况
        3.4.3 碳排放强度分析
        3.4.4 人均碳排放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因素分解分析
    4.2 甘肃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Kaya恒等式及其扩展形式
        4.2.2 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
    4.3 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
        4.3.1 脱钩理论及其应用
        4.3.2 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测度
第五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分析
    5.1 VAR模型设定
    5.2 指标选择
    5.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平稳性检验
        5.4.2 Johansen协整检验
        5.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4.4 脉冲响应分析
        5.4.5 方差分解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设定
    6.2 模型假设检验
        6.2.1 固定效应的检验
        6.2.2 随机效应的检验
        6.2.3 Hausman检验
    6.3 实证分析
        6.3.1 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6.3.2 数据说明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3.4 面板协整检验
        6.3.5 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6.4 甘肃工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设定
        6.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4.3 碳排放的产业间分布
        6.4.4 分解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
    7.1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模型
        7.1.1 模型基本形式
        7.1.2 模型的估计过程
        7.1.3 模型假设检验
        7.1.4 多重门槛模型估计
    7.2 实证分析
        7.2.1 模型构建
        7.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7.2.3 门槛值的检验
        7.2.4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碳排放约束下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8.2.1 加快结构升级步伐
        8.2.2 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
        8.2.3 以新能源发展为契机改善能源结构
        8.2.4 分产业、分地区制定差异化碳减排对策
第九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9.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9.2 论文的不足
    9.3 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60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一个追溯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1949—1978年甘肃经济战略的演化与反思
    (一) 在这一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 甘肃经济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低基数、高增长阶段:
        2.波荡起伏的缓慢发展阶段:
    (二) 1949—1978年, 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
        1.奠定了甘肃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
        2.确立了甘肃在全国交通布局中的枢纽地位。
        3.大规模开发水土资源, 短期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三) 1949—1978年, 甘肃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
        1. 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没有从省情出发。
        3.缺乏科学管理制度。
三、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
    (一)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
    (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1.产业发展战略始终是甘肃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2.由非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 甘肃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不断明晰。
        3.由区域到整体, 甘肃经济发展战略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
        1.纵向比较, 成就较大;横向比较, 差距明显。
        2.多头并进, 战略重点不突出。
        3.深入不足, 战略体系不完整。
        4.组织不力, 战略落实不彻底。
        5.流于形式, 经典战略不持续。
四、结论
    (一) 甘肃的历次腾飞都与国家宏观战略导向有密切关系
    (二) 纵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横向—存在较大差距
    (三) 实施的战略有成功之处, 也有局限
    (四) 甘肃必须坚持走开放开发战略
    (五) 坚持战略的持续性
五、讨论
    (一) 对开发内涵的分解
        1.推进区域开发。
        2.加快资源开发。
        3.促进产业开发。
        4.加快小微企业开发。
        5.注重消费潜能的开发。
    (二) 对开放内涵的分解
    (三) 开放开发战略下对甘肃及其毗邻省区协调、合作发展的讨论

(8)“学习政策 运用政策 落实政策 谋划项目——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研究”要义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一) 《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二) 《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1. 明确了甘肃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2. 确定了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3. 明确了甘肃发展的战略布局
        4. 明确了甘肃发展的具体任务
        5.《若干意见》内容的几个亮点
    (三) 落实《若干意见》的体会和建议
        1. 对甘肃面临的机遇与发展模式的认识
        2. 落实《若干意见》的三个关键点
二、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新任务和新举措
    (一) 甘肃从何处来——历史无尚荣光的甘肃而如今默默无闻
    (二) 甘肃未来向何处去——甘肃发展的新机遇、新任务和新举措
    (三) 甘肃如何向未来去——以转型跨越推进甘肃发展
    (四) 甘肃向未来如何去——以事功改革担待甘肃工作
三、学习政策
    (一) 政策是甘肃转型跨越的命脉
    (二) 当前学习政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三) 学习、研究政策是贯彻落实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四) 学习好政策重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四、运用政策的路径选择
    (一) 在科学发展中用好政策
        1.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2. 全面发展重点推进
        3.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二) 在解放思想中用活政策
        1. 继续解放思想是运用政策的前提
        2. 深化改革开放是运用政策的动力
        3、创新精神能力是运用政策的活力
    (三) 在理论学习中用准政策
        1. 运用政策需要具备理论素养
        2. 理论学习提高运用政策能力
        3. 运用政策强化学习理论水平
    (四) 在干部培训中用实政策
        1. 变简单管理为用对政策
        2. 变机械运用为用活政策
        3. 变一般号召为用够政策
    (五) 在抢抓项目中用够政策
        1. 抢抓项目, 开发开放
        2. 抓大项目, 重点突破
        3. 抓好项目, 确保成效
    (六) 在联系群众中用足政策
        1. 深入群众吃透政策
        2. 深入基层研究政策
        3. 深入实际把握政策
五、如何落实政策
    (一) 吃透政策, 明确落实政策的方向
    (二) 分析政策, 确定落实政策的战略
    (三) 找准项目, 创新落实政策的载体
        1. 找准项目, 要在吃透政策上下功夫
        2. 找准项目, 要在吃透省情上下功夫
    (四) 分解和整合政策, 明确落实政策的途径
    (五) 提升能力, 打造落实政策执行力
        1. 抓住关键, 着力提升领导执行力
        2. 整合力量, 着力打造团队执行力
六、谋划项目的路径选择
    (一) 寻找项目与区域政策的对接点
    (二) 寻找项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接点
    (三) 寻找项目与民族及扶贫政策的对接点
    (四) 寻找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对接点
    (五) 寻找项目与循环经济及生态政策的对接点
    (六) 寻找项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点
    (七) 寻找项目与地方特色优势的对接点

(9)将甘肃设立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甘肃设立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一) 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是维护边疆稳定, 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 是推动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 是彻底破解西部发展瓶颈, 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突破口
    (五) 是全面探索建立健全西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二、西部大开发甘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模式
    (二) 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科学路径
    (三) 探索西部欠发达省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利用与管理战略
    (四) 探索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西部大开发甘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基本思路
    (二) 基本原则
        1.“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2. 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相统一原则
        3.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
        4. 生态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统一原则
    (三) 生态发展目标
    (四) 生态建设目标
    (五) 西部大开发甘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布局
五、建立西部大开发甘肃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措施

(10)西部生态脆弱省区工业强省战略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以甘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理论年限
二、影响工业强省战略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
    2、政府领导更替
    3、资源枯竭
    4、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5、经济增长方式
    6、环境保护
    7、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和水平
    8、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水平
    9、非公经济发展水平
三、西部生态脆弱省区工业强省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1、依法保障“战略”之稳定
    2、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功能区划分,制定全省各市 (州) 产业发展规划
    3、成立生态补偿与保护的专门机构
    4、地方政府应摒弃“资源大省”的传统观念
    5、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地方法规和政策
    6、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
    7、制定地方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推广循环经济
    8、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
    9、逐步压缩“两高一资”型产业规模,实现支柱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1 0、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

四、甘肃 建设“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甘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王丽萍. 兰州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贵州工业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启示[J]. 魏霞. 新西部, 2018(31)
  • [3]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研究[D]. 许捷. 厦门大学, 2018(07)
  • [4]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D]. 段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5]中国地区工业强省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 曾光,周吉. 工业技术经济, 2015(10)
  • [6]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李炎亭. 兰州大学, 2015(12)
  • [7]60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一个追溯的视角[J]. 时保国. 开发研究, 2012(05)
  • [8]“学习政策 运用政策 落实政策 谋划项目——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研究”要义节选[J]. 本书编写组,石玉亭,罗梁波,王胜国,王建军,蔡小平,吕文广.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02)
  • [9]将甘肃设立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J]. 石玉亭.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 [10]西部生态脆弱省区工业强省战略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以甘肃为例[J]. 周克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甘肃打造“工业强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