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村环卫“三建”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天津市农村环卫“三建”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一、天津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欣[1](2020)在《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京津沪渝四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并比较各市之间存在的差异,论证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与传染病健康结果间的关系,分析当前监测系统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提高传染病监测系统的运用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监测系统的运用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并探索一种高效可行的监测系统运用程度评价方式。方法:穷尽2004-2017年基于传染病监测系统发布的传染病风险识别、预测预警、提出干预措施、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的各类公开信息、研究文献,运用综合量化的方法通过加权测算得出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运用spearman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系统运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横向比较结果显示,2017年北京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为31.10%,四市最高,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分别为18.68%、14.09%、8.70%;纵向比较结果显示,2004-2017年四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北京市2017年为31.10%,较2004年的2.59%提高了28.51%,上海市2017年为18.68%,2004年为4.77%,提高了13.91%,天津市2017年为14.09%,2004年为1.02%,提高了13.07%,重庆市2017年为8.70%,2004年为0.03%,提高了8.6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京津沪监测系统运用程度均与传染病发病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0.890和-0.851,方程解释程度分别为81.0%、26.1%和70.8%,重庆市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与健康结果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P<0.05),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监测系统运用程度未对传染病发病率产生影响(P>0.05)。结论:京津沪渝四市对于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工作均已开展,且运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有待完善之处;由于传染病信息资源更新及时程度、信息互联共享程度和有效利用程度、新发传染病和其他类传染病以及医源性感染类传染病的监测识别水平、预测预警能力有限等原因,使监测系统运用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的提升应从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利用入手,各部门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定期及时发布机制,充分发挥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的辅助功能,强化新发传染病检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对其他传染病、医源性感染两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多部门共同努力致力于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的提升。

杨玲[2](2019)在《常州卫生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卫生人才引进逐渐成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主要有引进来、走出去、项目导向联合三种模式。其中,“引进来”模式是通过现行人才政策,来完成引才引智工作,以政策福利吸引卫生人才来工作;“走出去”模式是当“引进来”的模式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后,鼓励优秀人才“走出去”,以此来形成“引进来”是基础、“走出去”是目标的良性结合;“项目导向联合”模式则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对于卫生人才引进的相关研究,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规范、统一的模式,仍旧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上也未见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引进卫生人才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投入不足、科研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人才引进存在盲目性、缺乏引进后续机制等。针对这些较为热门的问题,摸索解决它们的的途径。卫生人才引进,作者前期先进行了文献研究,对于所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然后对于目前的卫生人才引进问题、现状进行概括性的阐述与分析,最后以个案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对个人所在的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内部开展访谈,并结合问卷调查,对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卫生人才引进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卫生人才引进的成效、问题以及问题可能形成的原因。针对卫生人才引进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卫生人才引进当前阶段的实际问题,应用有关理论模型,结合个人在工作中最直接、深入的感受,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长远战略目光并规划、加强完善医院的人才考评制度、增加员工归属感、提高吸收人才主动性,拓宽引进渠道等。

张海红[3](2015)在《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和收集天津市2008-2013年卫生事业发展政策和历程,对天津市卫生资源现状进行研究,以天津市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天津市卫生统计资料(2008-2013)》为基础,对近六年天津市卫生资源总量、结构、资源和服务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近几年来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天津特色的卫生发展思路、理念和模式,对天津卫生资源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利益的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十三五规划”阶段卫生资源配置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卫生机构资源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天津市卫生机构、人力、床位和设备的数量、区域分布、卫生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等)以及2008-2013年的卫生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描述;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门诊服务、住院服务及病床利用)情况进行描述;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获得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求)、潜在需求和利用情况;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收集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结果:(1)与2008年底数据相比,截至201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12所,其中医院增加8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826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9所。卫生机构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民营医院增幅比例超过公立医院,达到52.9%,公立医院157个,较2008年增加4个,民营医院176个,较2008年增加108个,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私营卫生机构比例在逐步上升。(2)2013年末,全市卫生人员总数达10.7万人,比2008年增加约2.1万人,在卫生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达8.1万人,增加近1.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万人,增加近0.6万人,注册护士3万人,增加近0.8万人。(3)医疗机构床位总数持续增加,201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5.8万张。与2008年底比较,床位增加1.2万张,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4.65张上升到5.74张。(4)医疗服务。全市医疗服务量继续增长,诊疗人次数突破一亿人次,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门诊和住院工作量。2013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525.7万人次,医院6305.6万人次(占6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55.7万人次(占37.6%),其他医疗机构264.4万人次(占2.4%)。2008年全市诊疗人次为5207.9万人次,医院2930.8?人次(占56.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32万人次¥占23.7%)与2008帴相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3374.8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3723.7万人次。(5)医院医师工作负荷。2013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8人次和住院1.9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5人次和住院2.0床/日。与2008年比较,医院医师日均工作负荷增加。(6)病床使用。2013年,全市医院病床使用率84.8%,其中:公立医院89.9%。与2008年比较,因病床数增加,医院病床使用率有所降低,百姓住院难有所缓解,但三级医院的住院压力依然比较大,病床使用率接近100%。2013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9日,其中:公立医院11.3日。与2008年比较,医院平均住院日减少0.8天;但公立医院缩短0.2天。(7)甲、乙类传染病:2013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下降,由2008年的253.25/10万下降为149.06/10万。(8)婴儿死亡率:2013年天津市婴儿死亡率为4.94%,其中:城市4.81%,农村5.14%;新生儿死亡率3.39%,较2008年降低了0.26个百分点。(9)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略有所提升,由2008年的7.26上升到2013年的8.77,提高了1.51个10万分点,控制在10/10万以内,保持在全国前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0)平均期望寿命:2008-2013年间天津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79.79上升至81.20,比2008年提高了1.41岁。(11)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46.6%,与上次调查比有大幅度提高;其中,高血压患病率24.77%,糖尿病7.93%。两周患病率36.22%,两周就诊率17.41%。调查还初步显示:居民住院治疗首选为县级县以上(二级及以上)医院,比例达到93%以上,门诊呈现基层卫生机构所占比例逐步增加的趋势。结论:天津市卫生资源总量丰富且逐年提高,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北京、上海等地比较还相对较低,城乡资源配置尚有差距,基层卫生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慢性病仍然是危害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居民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量均有所增加,对卫生资源配置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继续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加快和优化卫生资源增量和存量调整的步伐,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利用的有效性,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建设高质量的卫生人才队伍。

陈丽洁[4](2012)在《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1997年以来天津市卫生发展历程、天津市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政策,研究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实施的条件与动因,探讨卫生政策与卫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卫生事业绩效评价指标对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十几年来天津市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政策思路、政策理念,归纳和提炼具有天津特色的卫生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思路,为天津市今后的卫生改革与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1997年以来国内与本市以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发布的各项政策、法规、条例、政令和综合配套措施,检索和查询国内及本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献。(2)专家咨询:根据研究主题对天津市的卫生政策出台的背景、目标,卫生政策执行的成效,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等进行咨询和研讨。(3)结构—过程—结果研究方法:研究卫生系统资源分布和组织结构等结构特征,通过过程特征的变化,掌握卫生系统的结果特征。(4)多维度组合评价法:从多个维度、层次利用卫生事业绩效评价指标对天津市卫生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健康状况及就医行为: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在14年间有了很大改善,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80.27岁,比1997年提高了6.73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76%;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较1997年孕产妇死亡率降低了12.07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降低了3.86个千分点。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两周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两周患病就诊率则缓慢下降;住院率呈缓慢上升趋势,2008年天津市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为24.58%.,城市地区的住院率高于农村地区。2008年天津市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率为18.45%,农村地区应住院未住院率高于城市地区,分别为20.09%、17.63%。(2)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状况:从卫生筹资情况来看,1997-2010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起伏变化,201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3.86%;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相对稳定;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51.16%下降到2002年的35.96%,随后稳步上升,2010年为41.02%;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8.40%上升到2002年的47%,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降为35.74%。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天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均不断增加,人均筹资水平不断提高。(3)居民满意度和卫生系统反应性:居民对天津市卫生行业的满意率不断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综合起来是表示满意的;2008年天津市卫生服务调查地区居民对门诊服务的就诊医院最不满意的三方面依次是:医疗费用高(12.50%)、等候时间长(9.02%)、药品种类少(4.51%);对住院服务的就诊医院最不满意的三方面依次是:医疗费用高(18.93%)、手续繁琐(5.99%)、设备环境差(5.3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就诊时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看法,在门诊服务方面,天津调查地区居民对就诊时未告知相关疾病的保健知识、在医院候诊所花时间较长或很长、就诊路途所花时间较长或很长三方面较不满意;在住院服务方面,对就诊设施或环境舒适度差或很差、医生向患者征求治疗方案的意见差或很差、就诊不满时投诉方便度差或很差三方面较不满意。结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津市居民健康水平、防范疾病风险能力和居民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天津卫生改革与发展基于健康和谐的发展理念、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客观正确的发展战略、先进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使天津卫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天津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卫生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把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加速推进全市各项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朱晓丽[5](201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展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切入点,分析其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进程。研究内容:本研究分析各地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策实施、筹资、服务能力建设以及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实施现状和进展;各地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对策。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检索卫生部网站、各地政府网站、卫生政策门户以及万方数据库等,了解目前各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法、资源配置、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等;通过现场调研,自行设计调查表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样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具体做法、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公平性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运用主体框架法归纳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主要结果:(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的进展1.各地经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增加,明确资金拨付方式和补偿模式,建立资金拨付与绩效考核的挂钩方式;2.2006-2009年,全国每千非农业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不断增加,地区间分布日益均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稳定,地区间分布较公平;3.不同地区间妇幼保健等传统服务项目Gini系数均小于0.1;东部地区(以无锡市、天津市为例)城乡间服务项目(如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等)Gini系数均小于0.2,城乡差异较小;4.各地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目的、具体内容、主体、方法、程序和结果的应用等。(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补助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地方存在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或将经费滞留在机构或挪作他用等问题;2.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比例较低;3.区域间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等新项目Gini系数接近或超过0.3,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安阳市为例),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Gini系数大于0.3;各服务项目见发展不平衡,传统项目实施情况好于慢性病管理等新项目;大部分地区服务项目的质量尚未达到相应要求;4.绩效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的目的、考核制度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结论:1.总体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2.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好于农村;3.基层卫生服务人员配置日益均衡,但是数量和结构仍有完善的空间;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地区间仍存在差异,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存在资金挪用或沉淀等问题;5.服务项目开展不平衡,妇幼保健等传统项目开展较好,而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新项目开展相对落后;6.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但考核目的、具体内容、方法、程序和结果应用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建议: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法可依;2.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政府问责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财权和事权匹配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3.政府应加强资金监管,确保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专款专用;4.建议鼓励和引导人才到基层工作;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岗位培训;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5.建议完善服务规范,创新服务提供模式;加大整体规划力度,推进信息化进程;6.建议应加强监督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评级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王丽君[6](2011)在《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中坚力量,在解决农村就医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与当时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一并成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农村卫生的辉煌。集体经济组织解体以后,乡镇卫生院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推向市场后,其发展收到重创。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建设和发展乡镇卫生院已成为农村卫生改革的首要内容。但是长期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作用下得以延续的乡镇卫生院,投入缺口大、设备不足、人才短缺、效益低下,乡镇卫生院改革面临诸多难题。本研究以乡镇卫生院自身功能定位、服务产权性质为立足点,对其公益性进行界定,并结合适宜医疗设备的提出,探讨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模式配置的模型及相关对策。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服务产权进行分析,为政府采取市场化模式配置提供理论根据。其次,结合乡镇卫生院现状,分析出采用市场化模式配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探讨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融资租赁模式,重点分析了此模式运行的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卫生院应对市场化模式的几点建议:一是明确自身功能定位,保证医疗设备配置适宜性;二是引入市场化模式,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是综合评估设备效益,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四是转变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五是引入PPP和BPR管理模式,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行能力。最后,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是必然是采取市场化模式的主体,如何对政府责任进行定位,本文作了初步探讨,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李文中[7](2011)在《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我国筹资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失衡导致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下降,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有研究指出卫生体制改革既失去了效率也丧失了公平的背景下对我国建国以来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综合运用了基尼系数、集中系数、Kakwani指数和直接对比等方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健康保障筹资公平、健康状况公平等进行了测度;运用时间序列DEA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算。计量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9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后,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政府先后大规模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才明显改善。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实现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条件和路径,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健康保障融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分三步走建成“覆盖全民、层次多样、家庭互济、供需协调、运转高效”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张普[8](2010)在《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与需求量预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研究,了解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各地区之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异以及存在问题,并建立预测模型,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目标年(2010年和2015年)预测,以期为合理配置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以2008年卫生人力普查数据为基础,将河南省108个县依人均年收入分为三个等级的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各类地区分别抽取7个县,共21个样本县,整理分析样本县的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普查数据。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和配置上存在的问题;以1999-2008年数据为基础,选择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目标年(2010年和2015年)预测。结果河南省乡镇卫生院的主要技术力量是中青年,所占比例平均达73.5%;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但经济好的地区好于经济差的地区;无任何卫生执业资格而从事卫生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无执业资格的卫生人员相对其他地区少,但也接近50%;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学历和技术职称偏低,主要学历构成为职业中专,无任何职称的卫生人员占很大比例,经济好的地区卫生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相对要高。通过运用1999-2008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灰色系统模型法的误差均方最小,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中、远期预测显示,三类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为6856、7691,5012、6154和6237、7458。结论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因经济水平不同区域分布不平衡,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尤其明显,应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灰色模型法的预测精度最高,为较合理的预测模型,对2010年三类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量进行预测,结果分别为6856人、5012人和6237人,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10人、391人和508人,对2015年三类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量进行预测,结果分别为7691人、6154人和7458人;与2008年相比,三类地区分别增长了1245、1533和1729人。

宋春燕[9](2010)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通过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安排,向国民提供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新医改对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从理论上来说,农村常见病的诊治应该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下机构完成,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在县级及以上机构完成,农村三级医疗网应该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卫生资源结构也应该与农民健康需求的结构基本一致。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引发的农村地区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过度而乡镇卫生院服务不足已成为严重问题,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和患者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转诊制度的缺位也使由高层级医疗机构向低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几乎难以实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骨干作用,促进农村医疗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流。医疗服务分流是指在不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情况下,由适当层级的医疗机构对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向上分流和向下分流。医疗服务合理分流是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宏观结构不合理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医疗服务提供在各级医疗机构分布的重新调整,利用资源跟着病人走的方式,可以促进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卫生资源投向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合理分流,对于缓解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过度和乡镇卫生院服务不足现象、合理配置农村医疗服务资源、使农村居民更好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医疗服务分流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研究,缺少对农村医疗服务分流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乏在系统制度安排条件下的农村医疗服务分流研究,我国农村地区县、乡医疗机构中有哪些疾病和医疗服务可以分流,可分流的比例有多大,可分流的疾病有哪些,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分流,分流的标准如何确定,从体系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实现农村医疗服务分流需要制定哪些政策措施和相关的保障制度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各层级医疗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流向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可分流的空间、可分流的内容,并且结合专家访谈等定性研究的结果,深入分析目前影响山东省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主要因素,探讨分流的具体模式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研究方法:论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现场调查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项目基线调查,选取了即墨、平阴和嘉祥三个县作为样本,每个样本县选取当地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4个乡镇卫生院及每个乡镇卫生院下设的4个村卫生室作为样本。共抽取了3个县人民医院、3个县中医医院、3个县妇幼保健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48个村卫生室,通过抽样调查获取了样本机构一定时间段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门诊和住院病历信息。第二部分是请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已获得的实际病历理论上应该由哪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做出判断,选取了嘉祥、曲阜两个县作为样本,每个县选择县医院、县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作为调查场所,共2所县医院,2所县中医院和12所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为县级医疗机构各主要临床科室中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乡镇卫生院各主要科室年资最高的临床医生。数据采用Microsoft access二次录入系统录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访谈资料来源于对所调查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访谈。主要结果:(1)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患者中有67.25%的患者应当分流到低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有23.15%的患者应该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在乡镇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几乎没有应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的患者;乡镇卫生院诊治门诊患者中只有6.38%的患者应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住院患者中有17.77%的患者应当在上级医疗机构诊治。(2)县级医疗机构最应优先分流的门诊疾病和医疗服务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产前检查、胃炎、气管炎、糖尿病、一般外伤、阴道炎、疱疹性咽峡炎、高血压、早期妊娠、冠心病、肺炎、人工流产、湿疹、妇科检查、健康查体、腰痛、荨麻疹、肠炎、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皮炎、淋巴结炎、盆腔炎、腹泻和泌尿道感染,共24种疾病,占所有常见病门诊量的55.95%,这些病种的患者实际上只有16.89%是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最应优先分流的住院疾病和医疗服务有正常分娩、各类外伤、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痔疮、急性阑尾炎、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斜疝、人工流产、脑震荡、贫血、慢性胃炎、扁桃体炎,共15种疾病,占住院常见病的50.43%,这些病种的患者实际上只有20.86%是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3)门诊就诊率前15位的病种,县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均低于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住院常见病中就诊率前15位的病种,县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也低于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都是一些病情严重程度差别较大,必须根据病情确定诊治层级的疾病,例如冠心病、肺炎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的都是一些治疗难度较低或较高的病种。有23.91%的县级医疗机构医生不愿意将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4)常见门诊疾病和医疗服务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费用在绝对数值上明显高于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医疗费用,但是这种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多数住院疾病或服务在医疗费用的绝对数值上也高于乡镇卫生院,县、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存在显着性差异的疾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另一类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疾病,例如痔疮、急性阑尾炎、剖腹产术、子宫肌瘤等。(5)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适宜分流的有67.25%,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能够承接的只有48.45%,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适宜分流的有23.15%,乡镇卫生院实际能够承接的只有16.50%。62.39%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人才,人才问题中80.95%的调查对象认为,引进不了高技术专业人才是最主要的问题。(6)关于医疗服务分流模式,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多种转诊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流。主要观点有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恢复程度等,确定每一级医院相应的转诊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及奖惩措施;鉴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确实有限,应该由县级医疗机构负责对疾病的诊断,而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更多的疾病治疗和康复工作。讨论和政策建议: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存在较大的可分流空间或潜在可分流空间,在制定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相关政策时,应把加强对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的向下分流、引导门诊患者在基层就诊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有:(1)县、乡医疗机构经济利益对立以及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疾病分流判断的认知差异;(2)同病种在县、乡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费用差异;(3)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不足。现阶段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模式可以考虑按病种、按疾病病程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方式为根据各地常见病、多发病情况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诊治能力,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当转诊的疾病名单和具体病种的规范化诊疗程序作为转诊的标准。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应该采取由县级医疗机构明确疾病诊断的方式,由县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决定患者应当在哪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由县级医疗机构制定诊疗方案以后再由乡镇卫生院执行治疗方案,也更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对此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由县级医疗机构承担更多的疾病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功能,而乡镇卫生院则应更多地承担明确了诊断和治疗方案后的后续治疗工作以及对进入康复阶段疾病的治疗功能。(2)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包括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解决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对立的问题,通过制度安排使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由全面竞争的关系转变为协作的关系;加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制度建设,促使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严格按照当地的转诊病种和病种服务流程对病人实施转诊,以医疗服务分流为导向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根据确定的分流病种和病种服务流程,按照治疗要求为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相应的人员、设备等。(3)各地卫生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确定当地主要可转诊病种和可转诊病种的规范化诊疗程序和转诊标准,并要求医疗机构及临床医生严格按照此程序和标准及时转诊病人。(4)拉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乡医疗机构诊疗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的差距,差别至少要超出20%以上。(5)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转诊能够实现;根据各地的转诊病种和疾病规范化诊疗流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相应疾病知识和服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承接转诊病例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管,对转诊病种的后续治疗结果进行监督考核,确保患者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黄琼[10](2007)在《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正面临着要求变革的巨大压力。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疗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医疗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对医疗服务的载体——医疗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医疗建筑不得不通过各种新建、改造和扩建的手段以及相关技术措施对医疗设施进行不断的更新。医疗建筑是所有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和特殊的建筑类型之一,正是这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医疗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形成了独特的专业设计领域。本课题研究医疗建筑改建与扩建,在掌握医疗建筑设计科学、系统的理论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和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寻求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问题与矛盾所在、协调与解决的途径,以及建筑师的立场和对策。论文从策划、总体布局规划、单体设计这三个主要阶段来研究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同时深入分析各个阶段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途径,以及医疗建筑改扩建中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技术支持。同时系统论述了医疗建筑改扩建应该贯穿始终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改造,强调要充分考虑医疗建筑自身的环境设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医疗建筑的改扩建不仅是完善医疗功能、改善医疗环境,而且是能节约社会资源和对环境负责任的建设行为。

二、天津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对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价
        3.2 对运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3.3 提出改善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的优化策略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1 理论基础
        1.1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1.2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
    2 概念界定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文献资料
        1.2 政策文件资料
        1.3 公开信息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内容分析法
        2.2 因果分析法
        2.3 小组讨论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1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风险识别程度的变化情况
    2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预测预警程度的变化情况
    3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提出干预措施程度的变化情况
    4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提出应急措施程度的变化情况
    5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程度的变化情况
    6 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的变化情况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四市风险识别程度逐步提升,增速较快
        1.2 对传染病风险进行预测预警程度较低,仍需加强
        1.3 提出干预措施工作已有所改善,可进一步优化
        1.4 运用监测系统提出应急措施的程度较低
        1.5 干预效果评估信息发布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1.6 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仍有待提高
    2 建议
        2.1 加强传染病信息的数据挖掘和有效利用
        2.2 打破信息壁垒,提高部门间的互联共享
        2.3 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定期发布机制
        2.4 充分发挥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的辅助功能
        2.5 强化新发传染病检测、应急处置能力
        2.6 提高对其他传染病、医源性感染两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常州卫生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卫生人才引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卫生人才
        2.1.2 卫生人才引进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2.2.4 成就需要理论
3 医院引进卫生人才的现状和问题
    3.1 医院引进卫生人才常规模式
        3.1.1 “引进来”模式
        3.1.2 “走出去”模式
        3.1.3 项目导向联合模式
    3.2 医院引进卫生人才当前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对人才、科研投入不足
        3.2.2 薪酬不高导致人才流失
        3.2.3 渠道单一、盲目引进导致人才引进见效缓慢
        3.2.4 医院本土人才受到冲击
4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引进个案
    4.1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及人才引进概况
        4.1.1 引进人才相关政策文件
        4.1.2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引进人才概况
    4.2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引进工作成效
        4.2.1 完善重点专科平台搭建
        4.2.2 开展多方交流弥补自身不足
        4.2.3 临床科研并重
    4.3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卫生人才引进的问卷调查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发放
        4.3.2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
        4.3.3 结果
5 完善引进卫生人才的建议
    5.1 立足长远战略目光并规划
        5.1.1 政府重视引进人才并增加保障性投入
        5.1.2 医院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战略性规划
    5.2 加强完善医院的人才考评制度
        5.2.1 医院给予员工直接激励
        5.2.2 加强完善医院的考评制度
    5.3 增加员工归属感
        5.3.1 生理与安全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5.3.2 社交需求: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5.3.3 尊重需求: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5.3.4 自我实现需求:为引进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与空间
    5.4 提高吸收人才的主动性,拓宽引进渠道
        5.4.1 拓展引才荐才渠道
        5.4.2 强化内部人才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卫生人才引进调查问卷
致谢

(3)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1.2.2 天津市卫生资源和服务需要(求)和利用现状分析
        1.2.3 政策分析
    1.3 研究目的、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结果
        1.5.1 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增加。
        1.5.2 医疗机构床位总数持续增加
        1.5.3 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量。
        1.5.4 病人医药费用
        1.5.5 甲、乙类传染病
        1.5.6 婴儿死亡率
        1.5.7 孕产妇死亡率
        1.5.8 平均期望寿命
        1.5.9 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情况
第二章 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天津市卫生机构配置情况
        2.2.2 天津市卫生床位及大型医疗设备总量分析
        2.2.3 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分析
        2.2.4 全市卫生总费用情况
        2.2.5 2013年天津市卫生资源主要指标与其它直辖市比较
    2.3 讨论
        2.3.1 调整卫生资源,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2.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3.3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人才的合理分布是优化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核心体系
        2.3.4 卫生总费用简要分析
        2.3.5 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中仍存在的问题
        2.3.5.1 政府卫生投入支出有待提高
        2.3.5.2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4 小结
第三章 天津市卫生资源、服务需要(求)和利用现状分析
    3.2
        3.2.1 2008-2013 年天津市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3.2.2 居民健康状况
        3.2.3 居民门诊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
        3.2.3.1 居民两周就诊情况
        3.2.3.2 居民两周就诊单位构成情况
        3.2.4 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
        3.2.5 居民满意度情况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政策分析
    4.1 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主要政策分析
        4.1.1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调整的宏观调控机制
        4.1.2 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增长速度和服务水平
        4.1.3 打破条块分割的卫生资源管理体制,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
        4.1.4 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4.1.5 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提供有效经费保障,调整卫生费用分配结构
        4.1.6 调整医疗机构病床配置,提升病位使用率,满足居民住院需求
        4.1.7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卫生人才队伍
        4.1.8 针对重点问题加强卫生资源建设
        4.1.9 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建设,改善基层服务条件
    4.2 政策建议
        4.2.1“十三五”期间卫生资源调整的建议
        4.2.1.1 继续打造高水平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诊疗中心,以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
        4.2.1.2 继续强化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4.2.1.3 调整城乡医疗资源布局
        4.2.1.4 继续加强儿童医院卫生人才培养,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
        4.2.1.5 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
        4.2.1.6 提升滨海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4.2.1.7 调整中医资源配置格局
        4.2.1.8 调整专业人才结构,加大卫生人员人才培养
全文结论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内外卫生资源配置与区域卫生规划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卫生政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卫生政策研究现状
        1.2.3 天津市卫生政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2.1 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环境与背景
    2.2 天津市基本情况和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2.2.1 天津市基本情况
        2.2.2 天津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2.3 天津卫生发展面临的问题、需求与挑战
        2.3.1 天津卫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3.2 天津卫生发展的需求与挑战
第三章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主要政策和措施
    3.1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3.1.1 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模式
        3.1.2 坚持政府主导指挥
        3.1.3 加强卫生全行业宏观管理
    3.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卫生服务能力
        3.2.1 初步探索阶段
        3.2.2 全面发展阶段
        3.2.3 深化提高阶段
    3.3 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3.3.1 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3.3.2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3.3 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全民覆盖
        3.3.4 关注城乡弱势群体,建设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第四章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评价
    4.1 健康状况及就医行为
        4.1.1 健康水平
        4.1.2 患病情况及就医行为
    4.2 防范疾病经济风险状况
        4.2.1 卫生总费用及其筹资构成情况
        4.2.2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情况
    4.3 居民满意度和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情况
        4.3.1 居民满意度
        4.3.2 患者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评价
第五章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5.1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5.1.1 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5.1.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进
        5.1.3 卫生资源布局“散、低、偏”的问题得到改善
        5.1.4 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健全
        5.1.5 卫生发展的公平性有所改善
    5.2 天津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2.1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循证决策、科学管理
        5.2.2 注重政策和制度设计,推进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2.3 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保障
第六章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1 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涉及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完善
        6.1.2 居民疾病负担较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6.1.3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仍需加强
        6.1.4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尚需加强
        6.1.5 关系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相对落后
    6.2 政策建议
        6.2.1 进一步提高卫生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6.2.2 改革与完善卫生筹资结构,增强政府在卫生筹资中的作用
        6.2.3 进一步完善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
        6.2.4 卫生系统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观念
        6.2.5 构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体系
        6.2.6 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增强居民自身健康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发展理念
        7.1.2 发展战略
        7.1.3 发展模式
        7.1.4 发展思路
    7.2 卫生改革与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1 国家卫生改革发展文件目录
    附录2 天津市卫生改革发展文件目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展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
    (五)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展
        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策措施
        2.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投入、管理和使用
        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的服务能力
        4.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5.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监督与考核管理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费补助标准存在差异,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2.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健全,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
        3. 地区间、城乡间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4.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5. 部门之间关系难以协调
        6. 绩效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讨论
    (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进展的原因分析
        1. 政府执政理念转变,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公平公正
        2. 创新制度,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3. 加大投入和支持,保障项目实施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法律制度不健全,投入缺乏稳定性
        2.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差异较大
        3. 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城乡差异的根源
        4.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影响服务数量和质量
        5.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影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6. 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影响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法可依
        2. 明确政府职责,改革体制机制
        3. 加强资金监管,保证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4. 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5. 创新服务提供模式,推进信息化进程
        6. 建立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各省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
附录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查表
附录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进展和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附件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6)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概述
    第一节 新形势下乡镇卫生院政策发展回顾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现状
    第三节 适宜医疗设备的提出
第二章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理论分析
    第一节 乡镇卫生院市场化模式认识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阐述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配置模式
    第一节 融资租赁概述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模式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方案分析
    第四节 乡镇卫生院融资租赁适宜医疗设备风险与防范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中政府责任定位
    第一节 政府筹资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政府的监管作用
第五章 乡镇卫生院应对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的策略
    第一节 明确自身功能定位,保证医疗设备配置适宜性
    第二节 引入市场化模式,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节 综合评估设备效益,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第四节 转变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引入PPP 和BPR 管理模式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行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健康保障、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
        1.2.1 健康保障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1.2.2 卫生保健和健康保障制度
        1.2.3 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制度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界定
        1.4.1 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
        1.4.2 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
        1.4.3 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
    2.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理论
        2.1.1 旧福利经济学
        2.1.2 新福利经济学
        2.1.3 奥肯漏桶原理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哲学伦理学理论
        2.2.1 功利主义
        2.2.2 罗尔斯的正义论
        2.2.3 平均主义
        2.2.4 诺齐克的权利理论
    2.3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3.1 管子和老子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2.3.2 儒家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2.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4.1 毛泽东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4.2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和健康保障制度
        2.4.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回归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传统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3.1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3.1.1 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1.2 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
        3.1.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1.4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3.2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3.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3.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3.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3.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3.3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3.3.1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3.3.2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3.3.3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4.1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4.1.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4.1.2 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4.1.3 城乡居民健康的变化情况
    4.2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4.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4.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4.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4.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4.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4.3.1 健康保障制度的总体效率评价
        4.3.2 城市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4.3.3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路径
    5.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基本理论分析
    5.2 健康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落脚点
    5.3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偏离机制
        5.3.1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的因素分析
        5.3.2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因素分析
        5.3.3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因素
    5.4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标志
        5.4.1 行为一致性基础上的分离均衡
        5.4.2 均衡在一定区间内得到实现
        5.4.3 均衡应该以社会成本最小为条件
        5.4.4 均衡的重点应该是机会公平
        5.4.5 均衡要求交易不存在制度性障碍
    5.5 健康保障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路径
        5.5.1 建立健全同健康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规范
        5.5.2 增加政府对卫生机构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5.5.3 加强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5.5.4 提高信息透明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5.5.5 统一社会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5.6 本章小结
6 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1 健康保障制度的主要参与人和信息不对称
        6.1.1 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三方四角"关系
        6.1.2 信息不对称损害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及其治理
        6.2.1 患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增长较快
        6.2.2 医方的逆向选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3 医方的信息传递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4 治理医方逆向选择,改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
        6.3.1 医方的道德风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2 医疗责任风险与医方道德风险
        6.3.3 市场声誉对医方行为的影响
        6.3.4 医药合谋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5 治理医方道德风险,提高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4 医疗保险机构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4.1 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同医方谈判的能力更强
        6.4.2 医疗保险机构使信息搜集成本降低
        6.4.3 医疗保险机构能够形成对医方的有效威慑
    6.5 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5.1 医疗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逆向选择
        6.5.2 医疗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6.5.3 医疗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治理
    6.6 本章小结
7 健康保障融资和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7.1 筹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7.1.1 我国卫生投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7.1.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公平性分析
        7.1.3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效率分析
    7.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7.3 本章小结
8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民健康保障的发展
    8.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促进公平与效率
        8.1.1 实现全民健康保障,促进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8.1.2 全民医保和社会经济领域的公平与效率
    8.2 我国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设想
        8.2.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8.2.2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特征
        8.2.3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结构安排
    8.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健康保障制度发展的路径
        8.3.1 第一步(2011-2015年):促进制度衔接,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8.3.2 第二步(2016—2020年):初步建立国民医疗保险制度
        8.3.3 第三步(2020—2025年):建成多层次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8.4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在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8)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与需求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与附表清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
    3.2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结构分析
    3.3 卫生技术人员需求量预测
4 讨论
    4.1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4.2 卫生人员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区域差别较大
    4.3 无执业资格而从事卫生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4.4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技术职称区域差别较大
    4.5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学历总体水平较低,并有区域差别
    4.6 卫生技术人员需求量预测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前言
    二、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合理分流的必要性
        (一) 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二) 农村医疗服务利用不足,病人流向不合理
        (三) 近年来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得到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利用开始回 升
        (四) 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定位仍不明确,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 贵”问题仍旧存在
        (五) 小结
    三、医疗服务分流的研究现状
        (一) 基本概念
        (二) 以往对医疗服务分流情况的研究
        (三) 国外转诊制度的研究与实施
        (四) 国内医疗服务分流的政策沿革与成效
        (五) 现阶段国内医疗服务分流及转诊制度研究
    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现场调查
        (三) 资料分析方法
    四、质量控制
        (一) 调查阶段
        (二) 数据录入阶段
第三部分 主要结果
    一、样本机构门诊、住院病历基本信息
        (一) 病历数量
        (二) 患病状态分布
        (三) 疾病种类分布
    二、门诊、住院患者可分流空间
        (一) 判断分流结果的临床医生的基本信息
        (二) 样本机构门诊、住院患者可分流空间
    三、门诊、住院常见病可分流病种及其在样本医疗机构中的现实 分布
        (一) ICD-10标准疾病分类
        (二) 门诊常见疾病分流结果
        (三) 住院常见病分流结果
    四、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差异
        (一) 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门诊常见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比较
        (二) 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住院常见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
    五、县、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比较
        (一) 县、乡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比较
        (二) 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比较
    六、关于乡镇卫生院实际服务能力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七、关于医疗服务分流模式及标准的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和政策建议
    一、讨论
        (一) 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存在较大的可分流空间或潜在可分流空间
        (二) 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可分流疾病的病种探讨
        (三) 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
        (四) 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模式及标准探讨
    二、政策建议
        (一)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二) 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建设
        (三) 规范转诊病种的医疗服务流程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导向
        (五) 相关制度建设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范围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1.3 相关概念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2.1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现状
        1.2.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综合背景
        1.3.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1.3.2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的改革与发展
        1.3.3 我国医疗建筑所面临的发展和变革
        1.3.4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现状
        1.3.5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现存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第二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研究
    2.1 建筑策划通用体系
        2.1.1 建筑策划的概念
        2.1.2 建筑策划的内容和程序
        2.1.3 建筑策划的方法
    2.2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概述
        2.2.1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
        2.2.2 医疗建筑策划改扩建的重要性
        2.2.3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的特殊性
    2.3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的主要内容
        2.3.1 策划前的可行性研究
        2.3.2 医疗建筑改扩建目标的确定
        2.3.3 环境因素的策划
        2.3.4 功能因素的策划
        2.3.5 发展因素的策划
        2.3.6 经济因素的策划
    2.4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存在问题及成功案例
        2.4.1 我国目前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 成功案例——丹东市第一医院改扩建策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
    3.1 医疗建筑总体布局规划发展演变和有机更新理论的确立
        3.1.1 医疗建筑总体布局规划发展演变概述
        3.1.2 现代医疗建筑布局模式及改扩建可能性分析
        3.1.3 医疗建筑发展更新模式和更新理论
        3.1.4 医疗建筑进化论
    3.2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3.2.1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涉及的内容
        3.2.2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方式
        3.2.3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原则
    3.3 实例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
        3.3.1 项目概况和设计条件分析
        3.3.2 规划设计方案
        3.3.3 综合评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建筑单体改造研究
    4.1 医疗建筑单体改扩建设计类型
    4.2 医疗建筑单体改扩建的基础研究
        4.2.1 环境疗法和医疗建筑环境研究
        4.2.2 医疗建筑发展趋势研究
        4.2.3 医疗建筑设计原理研究
    4.3 医疗建筑主体功能区域的改造
        4.3.1 门诊部门的改造
        4.3.2 医技部门的改造
        4.3.3 住院部门的改造
    4.4 医疗建筑的外立面改造
        4.4.1 现代医疗建筑形象设计趋向
        4.4.2 医疗建筑立面改造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4.4.3 我国医疗建筑立面改造实例及存在问题
    4.5 医疗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建筑单体扩建和弹性、可持续的单体设计研究
    5.1 医疗建筑单体扩建中的功能衔接和优化设计
        5.1.1 中庭空间的运用
        5.1.2 使用功能的整合
        5.1.3 交通流线的优化设计
    5.2 医疗建筑扩建中新旧建筑形象的协调
        5.2.1 新旧建筑整合与共生的相关理论
        5.2.2 医疗建筑扩建中新旧建筑并置模式
    5.3 改造和扩建相结合的医疗建筑设计
        5.3.1 改造和扩建相结合的医疗建筑设计方法
        5.3.2 医疗建筑综合改扩建中的注意事项
    5.4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5.4.1 医疗建筑动态发展模式
        5.4.2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5.4.3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实践——天津市标准化乡镇医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生态理念与设计策略
    6.1 生态建筑与生态医疗建筑概述
    6.2 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节能理念
        6.2.1 医疗建筑的能源消耗
        6.2.2 关于医疗建筑节能研究
        6.2.3 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节能理念
        6.2.4 我国医疗建筑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6.3 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节能体系
        6.3.1 更新模式的选择
        6.3.2 总体发展规划
        6.3.3 医疗建筑自身的节能
        6.3.4 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
        6.3.5 设备的节能
        6.3.6 医疗建筑改扩建节能设计实例
    6.4 医疗建筑改扩建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6.4.1 基址内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6.4.2 自然采光和通风
        6.4.3 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
        6.4.4 绿化的重要性
        6.4.5 减少建筑垃圾
        6.4.6 加强对于污染物的控制
        6.4.7 可再生能源在医疗建筑中的利用
    6.5 本章小结
结语:技术的进化和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天津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系统布局规划说明
致谢

四、天津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D]. 刘嘉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2]常州卫生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为例[D]. 杨玲.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3]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的研究[D]. 张海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1)
  • [4]天津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分析[D]. 陈丽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展和对策研究[D]. 朱晓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6]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设备市场化配置模式研究[D]. 王丽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 李文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12)
  • [8]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与需求量预测[D]. 张普. 郑州大学, 2010(02)
  • [9]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宋春燕. 山东大学, 2010(09)
  • [10]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D]. 黄琼.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天津市农村环卫“三建”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