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周边植树活动

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周边植树活动

一、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屯四旁植树(论文文献综述)

樊宝敏,李晓华,杜娟[1](2021)在《中国共产党林业政策百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林业的百年光辉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历史学、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林业政策史做了简明梳理。研究表明: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富强美丽的国家战略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平均山权林权的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前,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百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林业公有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和"大砍大造"的政策,林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政策,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新时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行依法保护、系统治理、生态扶贫三者相结合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林业取得重大成就,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2020年底的23.04%,昔日的濯濯童山变为绿水青山。总结历史经验,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守美丽目标、因宜施策、法策并举、善用市场的政策。展望未来,前程美好,任务艰巨:林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注重提升以林长制为基础的治理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业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护林员制度。

容怀钰[2](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冯雪[3](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随着天保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面临支柱产业缺失、经济增长缓慢的困境,以木材采伐和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营方式开始由木材生产向森林资源培育转变,林区亟需寻找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支柱产业是林区发展的关键。生物质能源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是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需要,有助于改变高度依赖木材生产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虽然有丰富农林剩余物资源,有广阔的生物质能源需求市场,但生物质能源产业仍然发展缓慢、集约化程度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进行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明晰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理论模型,提出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DPSIR”分析范式。以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为研究起点,分析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所处的状态,研究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林区产生的影响,提出响应措施。从生物质能源资源状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状况两方面,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表明:2005-2017年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稳步上升,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展较快。其次,明确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基于“DPSIR”分析范式,界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的理论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再次,评价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识别出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探究影响因素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作用。建立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评价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005-2017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由“低等水平-中等水平-较高等水平”的发展过程;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率、资金投入、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5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了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演进流程,构建了农作物秸秆原料收储运体系。

袁聪[4](2019)在《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性转换一直都是国内外翻译专家及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先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英译汉翻译,而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信息型文本中的汉译英翻译上。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原文的语言特点,基于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说明词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中国林业2011-2015》节选部分的英译为例,探讨了词性转换在信息型文本英译过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词性转换的定义以及词性转换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必要性。随后,作者结合《中国林业2011-2015》节选部分的英译实践,细分了汉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转译情况。在信息型文本汉译英时,鉴于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特点、上下文语境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文本功能、准确性和可读性三个方面,在翻译时灵活采用词性转换,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译出准确流畅的译文。本论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第三部分是关于词性转换的简介以及具体词性转换的实例分析;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实践心得、问题与不足。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程晓琳[6](2018)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建森林城市,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分析创建森林城市的可行性,并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和检验森林城市的建设水平。本文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SWOT分析。(1)优势:自然基础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区域经济基础雄厚;林产建设蓬勃发展;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劣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3)机遇: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居民广泛关注。(4)挑战: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通过SWOT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具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优势,可以进行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2.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森林管理、森林建设、生态文化3个支持系统、7个层次以及28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值。经计算,森林管理指标权重值为0.2139、森林建设0.6449、生态文化0.1412。这与建设森林城市的意义和内涵都比较一致。3.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分析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影响。通过该县在获批省级森林城市前后各项指标的评价值分析,可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生态文化影响明显,对森林管理影响非常明显。4.综合评价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经计算,2015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评价值为4.288,处于I级水平。表明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但还存在部门配合不紧密、档案建设不规范、城乡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根据该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综合影响和评价结果,提出未来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城市工作重点要长期规划、完善森林网络,加强村屯绿化,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等对策和建议。

何金全[7](2017)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原植树造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时期,从最初的栽植行道树,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体系工程。广东省珠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建设平原绿化的树种较多,具备开展平原绿化建设的优越条件。因此,建设符合国情、民情的平原绿化工程,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绿化水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整体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检索法、实证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研究,通过充分查阅、归纳、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林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系统论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现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并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从点、线、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划分出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论文将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运用到了平原绿化树种择优中,对适合珠江三角地区平原绿化的188个树种进行了择优排序;提出三种植物配置形式、六种植物配置方式;论文为适地适树、合理栽植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大趋势,根据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运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树种择优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和方式,提炼了33个集用材、生态、景观、碳汇等多功能于一体,分别适用于城镇绿化、村庄(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荒地绿化的平原绿化配置模式。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

李格[8](2017)在《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森林城市的建设也被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建设森林城市,不仅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更符合十八大“四个着力”的新目标,重庆市荣昌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增长、建设林水相依的生态河流、挖掘城市森林保健功能、发展森林游憩产业、建设网络化生态廊道、保护和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挖掘森林生态文化、构建多元化的科普模式等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荣昌区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位置,对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鉴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理论及经验,针对重庆市荣昌区的地域特点、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对基础资料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分析重庆市荣昌区森林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结合GIS图像的提取,分析重庆市荣昌区的城市森林发展潜力,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指标和实地调研情况,对重庆市荣昌区全域范围进行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以“一轴、两核、三区、四中心、两网、多极、多点”的市域总体布局,结合中心城区的“两屏、两楔、三廊、三带、七片区、多点”布局,突出“海棠香国美丽荣昌区,宜居宜业幸福森林城”的建设理念,通过森林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构建一座宜居宜业的森林城市。最后,对重庆市荣昌区建设规划的结果进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和评价,对国内外森林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胡健全[9](2014)在《我国四旁树资源的状况与发展建议》文中提出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在对我国四旁树资源现状、分布、特点以及管理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选择树种、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地力、实行定向培育,健全绿化机制、完善林业政策等发展建议。

陈柯[10](2013)在《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基层林业站是在乡镇设立的具有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论文从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改革与建设模式、建设目标与内容、建设途径和办法、保障体系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站发展各阶段及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林业站建设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具有很大影响,建设中的行政命令手段起很大作用;在建设中往往强调硬件建设而职能建设滞后,注重投资建设而疏于内涵提升;由于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林业站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低下;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基层林业站建设亟待破解的两大难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既有管理体系不顺、组织系统欠完善、硬件设施落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低效工资待遇、机构不稳定等内在原因,也有乡村社会环境恶化等外在原因。对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既符合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乡村林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在确立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模式基础上,从综合目标体系和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设定基层林业站改革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有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要对目前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职能完备、运行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要注重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系统相互作用,将行为制度化,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基层林业站有效发挥职能。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途径、建设方法、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强化各级政府与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行资金投入渠道与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采用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建设、监督检查和投资制约、优化乡村社会环境等办法,实施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通过净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优化政策环境为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提供政策法律保障,通过指导管理、控制监督、技术支撑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配置结构为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办公条件改善为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社会意识保障;实施有偿服务和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基层林业站职能有效发挥。

二、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屯四旁植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屯四旁植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林业政策百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 建党初期对林业问题的探索
    2.2 根据地的山林分配和林业建设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1 社会主义林业制度的建立
    3.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砍大造”
    3.3“文化大革命”中林业遭受挫折
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4.1 改革开放前期林业法制建设
    4.2 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探索
    4.3 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道路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5.1 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5.2 国家公园和林业草原融合发展
6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主要经验
    6.2 政策成效
    6.3 未来展望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能源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DPSIR理论模型
        2.2.2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发展概况
        3.1.3 社会发展概况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3.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现状
        3.2.2 农作物秸轩能源资源量现状
        3.2.3 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现状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3.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3.3.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3.3.3 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政策
        3.3.4 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4.1 战略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3.4.2 技术市场化转变能力弱
        3.4.3 融资渠道拓展难度大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4.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
        4.1.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4.1.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思路
    4.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驱动力因素(D)
        4.2.2 压力因素(P)
        4.2.3 状态因素(S)
        4.2.4 影响因素(I)
        4.2.5 响应因素(R)
    4.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3.1 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
        4.3.2 理论模型构建
        4.3.3 影响因素间的假设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结构方程模型述评
        5.2.2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5.2.3 数据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测量模型检验
        5.3.2 结构模型检验
    5.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检验结果及分析
        5.4.1 模型检验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6.1 指标体系构建
        6.1.1 研究思路
        6.1.2 指标体系确立
    6.2 研究方法
        6.2.1 权重确定方法
        6.2.2 TOPSIS模型
        6.2.3 障碍度模型
    6.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3.1 生物质能源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6.3.2 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6.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6.4.1 子系统结果分析
        6.4.2 指标层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
        7.1.1 编制长远战略规划
        7.1.2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7.1.3 健全产业激励机制
        7.1.4 实施政策执行绩效考核
    7.2 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7.2.1 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7.2.2 组建技术科研团队
        7.2.3 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
    7.3 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7.3.1 加大政府融资支持
        7.3.2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7.3.3 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7.3.4 建立产业专项基金
    7.4 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7.4.1 构建市场信息平台
        7.4.2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7.4.3 确立市场运行模式
    7.5 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
        7.5.1 开展生物质能源资源详查
        7.5.2 优化原料供应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原始数据
附录B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及发展水平测度的原始数据
附录C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产业发展水平计算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Corpus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2 Re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Chapter 3 Word-Class Conversion and its Case Analysis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1.1 Definition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1.2 The Necessity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2 Conversion of Chinese Verbs
        3.2.1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3.2.2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2.3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Prepositions
    3.3 Conversion of Chinese Nouns
        3.3.1 Translating Chinese Nouns into English Verbs
        3.3.2 Translating Chinese Noun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4 Conversion of Chinese Adjectives
        3.4.1 Translating Chinese Adjectives into English Nouns
        3.4.2 Translating Chinese Adjectives into English Adverbs
    3.5 Conversion of Chinese Adverbs
        3.5.1 Translating Chinese Adverb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5.2 Translating Chinese Ad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森林城市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1.3.2 国家森林城市研究
        1.3.3 辽宁省森林城市研究
        1.3.4 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研究地概况
    3.1 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矿产资源
        3.1.5 土地资源
        3.1.6 森林资源
    3.2 社会概况
    3.3 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第四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
    4.1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优势(S)
        4.1.1 自然基础良好
        4.1.2 人文底蕴深厚
        4.1.3 区域经济基础雄厚
        4.1.4 林产建设蓬勃发展
        4.1.5 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4.2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劣势(W)
        4.2.1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4.2.2 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
        4.2.3 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
    4.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机遇(O)
        4.3.1 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
        4.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
        4.3.3 地方政府和市民响应创森建设
    4.4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挑战(T)
        4.4.1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
        4.4.2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4.4.3 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
    4.5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建立原则
        5.1.2 指标筛选
        5.1.3 指标体系构成
        5.1.4 指标计算
        5.1.5 指标权重值计算
        5.1.6 结果分析
    5.2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2.1 综合评价评分过程
        5.2.2 综合评价值等级标准
        5.2.3 综合评价模型
    5.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综合影响
        5.3.1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5.3.2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的影响
        5.3.3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生态文化的影响
    5.4 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4.1 综合评价结果
        5.4.2 综合评价值分析
        5.4.3 森林城市建设现存问题
        5.4.4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是珠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内林业中心工作
        1.1.2 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建设目标之一
        1.1.3 广东省平原绿化建设概况
        1.1.4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有利条件
        1.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不利条件
        1.1.6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趋势预判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农田林网绿化模式
        1.4.2 道路与水系绿化模式
        1.4.3 荒地绿化模式
        1.4.4 城镇绿化模式
        1.4.5 村庄(屯)绿化模式
        1.4.6 平原绿化发展阶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范围及对象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1.4 生态建设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原绿化类型确定
        3.1.1 城镇绿化(点)
        3.1.2 村庄(屯)绿化(点)
        3.1.3 农田林网绿化(线)
        3.1.4 道路绿化(线)
        3.1.5 水系绿化(线)
        3.1.6 荒地绿化(面)
    3.2 绿化树种选择
        3.2.1 评价树种的确定
        3.2.2 指标的确立过程
        3.2.3 平原绿化类型与指标侧重
        3.2.4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3.2.5 综合评价结果
    3.3 植物配置
        3.3.1 植物配置形式
        3.3.2 植物配置方式
    3.4 配置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划分了六种平原绿化类型
        4.1.2 确定了绿化树种择优顺序
        4.1.3 提出了33种平原绿化配置模式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TOPSIS法陆地型树种量化指数(评价矩阵)
附表 2 陆地型树种矩阵标准化变换
附表 3 陆地型TOPSIS计算结果

(8)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
        1.1.2 国内外森林城市研究
        1.1.3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重庆市荣昌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2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3 规划前期分析
    3.1 SWOT分析
    3.2 指标及潜力分析
4 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及建设依据
    4.1 建设理念
    4.2 建设原则
    4.3 规划期限
    4.4 建设目标
    4.5 规划依据
5 总体布局
    5.1 布局依据
    5.2 布局框架
6 生态体系建设
    6.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6.1.1 中心城区
        6.1.2 重点镇街
        6.1.3 其他镇街
        6.1.4 森林乡村建设
    6.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6.2.1 绿道建设
        6.2.2 道路林网建设
        6.2.3 水岸林网建设
    6.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6.3.1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6.3.2 生态公益林
        6.3.3 退化防护林提质改造
    6.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6.4.1 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
        6.4.2 建设工程多样性保护
7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7.1 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建设
    7.2 麻竹生物产业基地提质建设
    7.3 用材林基地建设
    7.4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
    7.5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
    7.6 生态休闲产业建设
8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8.1 城市生态物质文化建设
    8.2 城市生态精神文化建设工程
9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9.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9.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9.3 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9.4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10 投资估算
    10.1 估算范围
    10.2 估算依据
    10.3 投资构成
    10.4 资金筹措
11 效益分析
    11.1 效益计算方法
    11.2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11.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11.4 社会效益分析及评价
12 结论与讨论
    12.1 规划成果
    12.2 经验总结
    12.3 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我国四旁树资源的状况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四旁树资源现状
2 四旁树资源的分布
3 四旁树资源的特点
    3.1 四旁树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
    3.2 四旁树资源在平原区森林资源中地位突出
    3.3 发展模式多样化, 个人所有林木得到迅速发展
    3.4 平原区四旁树资源以杨树为主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大部分地方发展四旁树资源缺乏科学规划
    4.2 四旁植树的树种组成不合理
    4.3 四旁树资源管理粗放
5 发展建议
    5.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5.2 合理选择树种, 提高管理水平
    5.3 充分利用地力, 实行定向培育
    5.4 健全绿化机制, 完善林业政策

(10)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概述
    2.1 林业站基本概念
        2.1.1 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1.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关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基层林业站建设与发展历程
    3.1 基层林业站建立和缓慢发展期
        3.1.1 基层林业站建立初期
        3.1.2 基层林业站的缓慢发展
    3.2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时期
        3.2.1 国家提出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战略
        3.2.2 林业部加快林业站建设的措施
        3.2.3 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支持
        3.2.4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情况
    3.3 基层林业站建设的巩固提高时期
        3.3.1 基础设施建设
        3.3.2 人员稳定与素质提升
        3.3.3 制度建设与职能发挥
        3.3.4 创办经济实体
    3.4 基层林业站重点建设时期
        3.4.1 投资建设资金大幅增加
        3.4.2 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4.3 稳定机构与从业人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
        4.1.1 全国林业站管理体系现状
        4.1.2 全国乡镇林业站数量 设置形式及管理体制
        4.1.3 全国乡镇林业站从业人员总体状况
        4.1.4 全国乡镇林业站硬件设施总体状况
        4.1.5 全国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
    4.2 中国基层林业站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
        4.2.1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
        4.2.2 服务能力不足
    4.3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及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体系欠完善
        4.3.2 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滞后
        4.3.3 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4.3.4 工资待遇低
        4.3.5 机构缺乏稳定性
        4.3.6 社会环境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目标
    5.1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必要性及客观需求
        5.1.1 强化基层林业站职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5.1.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现实需求
    5.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
        5.2.1 综合目标体系
        5.2.2 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
    5.3 本章小结
6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
    6.1 组织体系建设
        6.1.1 改革调整现有相关部门和机构
        6.1.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
    6.2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6.2.1 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6.2.2 目标责任制度建设
        6.2.3 素质提升制度建设
        6.2.4 项目公开制度建设
        6.2.5 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6.2.6 管理制度体系的效用分析
    6.3 管理机制建设
        6.3.1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6.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3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途径与办法
    7.1 建设途径
        7.1.1 调整组织职能 推动林业站建设
        7.1.2 改革投资路径 优化投资办法
        7.1.3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建设工作
    7.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实施办法
        7.2.1 分区域分类型建设
        7.2.2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
        7.2.3 监督检查,投资制约
        7.2.4 优化乡村环境
    7.3 本章小结
8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相关政策建议
    8.1 职能发挥保障体系
        8.1.1 政策法规保障
        8.1.2 组织系统保障
        8.1.3 资金投入保障
        8.1.4 技术人才保障
        8.1.5 硬件设施保障
        8.1.6 社会意识保障
    8.2 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服务职能的主要政策建议
        8.2.1 有偿服务政策建议
        8.2.2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补贴奖励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二 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国林业站本底调查汇总表

四、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屯四旁植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林业政策百年回顾与展望[J]. 樊宝敏,李晓华,杜娟. 林业经济, 2021(12)
  •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D]. 冯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袁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 程晓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D]. 何金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D]. 李格.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我国四旁树资源的状况与发展建议[J]. 胡健全. 华东森林经理, 2014(04)
  • [10]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D]. 陈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村周边植树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