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与处理

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与处理

一、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苟中坤,吴泉玲,赵崇伟,闫松,高超,董玮[1](2021)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趾腓侧皮瓣供区九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趾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对收治的9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应用趾腓侧皮瓣修复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趾供区,趾腓侧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3.0 cm×2.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积5.5 cm×3.0 cm~3.5 cm×2.5 cm。趾腓侧皮瓣的动脉、神经、皮下静脉与伤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皮下静脉吻合和缝接。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动脉、伴行静脉、皮神经与趾供区的趾固有动脉、皮下静脉、趾固有神经吻合和缝接。小腿腓动脉穿支皮瓣供区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伤口愈合情况、趾及手指外形和功能、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瘢痕情况等。结果 9例腓动脉穿支皮瓣及9例趾腓侧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因静脉吻合口血栓形成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取2.0 cm足背浅静脉长血管移植后皮瓣成活,所有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腓动脉穿支皮瓣、趾腓侧皮瓣外形良好,趾供区伤口瘢痕增生不明显,患者行走步态正常,无跛行及疼痛不适,小腿第二供区仅遗留线状手术瘢痕。趾腓侧皮瓣感觉恢复至S3+级6例、S3级3例;腓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8例、S1级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1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9例。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趾腓侧皮瓣供区切取方便,质地好,减少了供区伤口瘢痕增生,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临床效果好。

金文虎,张子阳,吴祥奎,祁建平,魏在荣,王达利[2](2021)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6例, 女2例;年龄23~60岁[(39.6±5.7)岁]。缺损面积为10.0 cm×4.5 cm~21.0 cm×9.0 cm, 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皮瓣覆盖患肢创面, 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式交叉吻合, 其中旋股外侧动脉皮瓣6例, 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 背阔肌肌皮瓣1例, 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或任意皮瓣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 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 带蒂皮瓣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 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3±1.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 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5±6.9)分、(51.0±1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7±9.8)分、(84.8±8.1)分(P<0.01)。结论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 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 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 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 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刘重,张朝,马宁,焦健,石宇,郭永明,滕云升[3](2021)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文中提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若处理不当, 易导致感染、创面经久不愈、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常规治疗为Ⅰ期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 待软组织修复完成后更换为内固定, 而Ⅱ期更换内固定时骨折复位困难并有感染的风险。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收治的25例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刘春,杨学林,胡福兴,王强[4](2021)在《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7例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6~65岁[(39.2±9.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10.5 cm×7.5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根据检查结果及创面情况设计个性化皮瓣。Ⅰ期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0例,Ⅱ期扩创后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7例。比较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血管危象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患者足部功能。术后6个月依照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评定皮瓣修复效果,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等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6±2.3)个月]。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0±7.9)分,高于术前的(51.3±8.2)分(P<0.05),其中优12例,良5例。术后6个月皮瓣厚度与周围皮肤平齐,不影响穿鞋,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7±2.3)分,效果均满意;依照BMRC感觉功能评价标准,皮瓣感觉功能持续改善,10例患者达到S3~S4水平,两点辨别觉达(10.2±2.0)mm;7例患者达到S2水平。供区切口均获得良好愈合,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肢体无关节运动功能受限。结论对于足部软组织缺损,3D-CTA辅助血管定位可术前个体化、精确化设计腓动脉穿支皮瓣并快速准确切取皮瓣,可促进软组织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患者满意度高。

杨亮,巨积辉,周荣,郭礼平,王健[5](2021)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着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胡浩良,陈宏,李苗钟,李学渊[6](2021)在《CT血管造影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6~63岁[(42.0±8.9)岁]。缺损部位:前臂15例,手部13例,小腿15例,足踝部8例。缺损面积为9 cm×6 cm~18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6 cm~20 cm ×12 cm。33例术前行CTA+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CTA组),18例术前仅应用多普勒超声定位(多普勒组)。所有患者Ⅰ期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Ⅱ期均行以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记录CTA组术前穿支血管蒂管径及长度、两组术中穿支血管蒂管径及长度、皮瓣切取时间;术后1周观察两组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皮瓣修复的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1±1.5)个月]。CTA组术前LCFA斜支血管蒂管径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管蒂长(12.3±2.1)cm,大于术中的(10.9±2.2)cm(P<0.05)。两组术中LCFA斜支血管蒂管径、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组皮瓣切取时间为(38.5±6.2)min,显着短于多普勒组的(51.4±8.4)min(P<0.05)。术后1周两组皮瓣均成活,CTA组2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手术探查后1例成活,1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多普勒组1例出现动脉危象并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P>0.05)。末次随访时,CTA组疗效满意度评分为(8.5±1.5)分,高于多普勒组的(7.4±2.0)分(P<0.05)。结论以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相比,术前CTA检查可准确获取穿支血管解剖学信息,节省皮瓣切取时间,皮瓣修复的疗效更满意。

王珍,金文虎,张子阳,吴祥奎,魏在荣,王达利[7](2021)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下肢复杂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9岁[(42.2 ± 3.7)岁]。创面位于小腿7例,足踝部7例,足背11例。单处宽大不规则创面15例,缺损面积10 cm × 9 cm~18 cm × 12 cm;2~3处创面10例,每处缺损面积4 cm × 3 cm~12 cm × 5 cm。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直接闭合。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与质地、供区瘢痕形成情况及患肢行走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分级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 7~30个月[(12.1 ± 1.8)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患肢可以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BMRC分级S3、S4级为23例,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 < 0.01);VSS评分为4~8分[(6.0 ± 1.3)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7~13分[(9.9 ± 1.6)分](P < 0.01)。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皮瓣外形、质地及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刘少华,李有斌,范嘉文,王磊,陈勇,吴羽,韩伟[8](2021)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 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 女2例, 年龄19~47岁), 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 待创面干净后, 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 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皮瓣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 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 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 平均10.4个月, 皮瓣成活良好, 外形美观不臃肿, 无需二次手术修整, 质地柔软, 耐磨, 无色素沉着, 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 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 平均90.55分;优8例, 良2例, 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 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 外形良好, 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踝部组织缺损,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刘军,吴永伟,王建兵,马运宏,周明,刘浩,康永强,王亚朋,王鹏,顾珺,贾雪原,芮永军[9](2021)在《四种膝周非主干血管作为游离组织瓣受区血管的选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龙航,田坚,黄银浩,徐佳丽,陈飞艳,朱珠,王玉波[10](2021)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8月—2019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9例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69岁(平均61.1岁),左侧6例、右侧3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例,火焰烧伤1例,车祸伤1例,摔伤2例,火炉烫伤4例。创面缺损面积6.0 cm×7.0 cm~12.0 cm×15.0 cm,均伴有髌骨、髌韧带、关节囊及其周围腱性组织外露。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面积7.0 cm×9.0 cm~13.0 cm×16.0 cm;皮瓣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术后随访时记录皮瓣色泽、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及观察患者行走状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0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与膝部皮肤组织相近,感觉功能恢复情况:3例S3、2例S3+、4例S4;膝关节活动范围:伸0°、屈120°~135°,行走不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且携带感觉神经,用于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外形满意,是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二、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四、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趾腓侧皮瓣供区九例[J]. 苟中坤,吴泉玲,赵崇伟,闫松,高超,董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6)
  • [2]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J]. 金文虎,张子阳,吴祥奎,祁建平,魏在荣,王达利.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0)
  • [3]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J]. 刘重,张朝,马宁,焦健,石宇,郭永明,滕云升.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0)
  • [4]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J]. 刘春,杨学林,胡福兴,王强.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9)
  • [5]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J]. 杨亮,巨积辉,周荣,郭礼平,王健.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9)
  • [6]CT血管造影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 胡浩良,陈宏,李苗钟,李学渊.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9)
  • [7]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疗效[J]. 王珍,金文虎,张子阳,吴祥奎,魏在荣,王达利.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8)
  • [8]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 刘少华,李有斌,范嘉文,王磊,陈勇,吴羽,韩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07)
  • [9]四种膝周非主干血管作为游离组织瓣受区血管的选择探讨[J]. 刘军,吴永伟,王建兵,马运宏,周明,刘浩,康永强,王亚朋,王鹏,顾珺,贾雪原,芮永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06)
  • [10]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龙航,田坚,黄银浩,徐佳丽,陈飞艳,朱珠,王玉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03)

标签:;  ;  ;  ;  ;  

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术后观察与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