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蛋白对小鼠辐射损伤影响的研究

硒蛋白对小鼠辐射损伤影响的研究

一、硒蛋白对小鼠抗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赢[1](2021)在《新型靶向配体CL429防治辐射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在辐射损伤防治研究领域,重度电离辐射损伤的救治一直是放射医学研究的重点难题[1,2]。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性科学问题:一是缺乏作用机理明确的辐射防护新靶点,二是缺乏高效、低毒的治疗辐射损伤的辐射防护剂。目前国际上效果最好的是美国FDA批准的抗辐射药物WR-2721,并且已经装备美军,但因其毒副作用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WR-2721的使用[3,4];我军配备的辐射损伤防护药物主要有两大类:雌激素类衍生物(500注射液、523片)和茜草提取物(408片),但这些药物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疗效不佳且毒副作用大;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多数辐射防护药物存在效应不明确、机制不清或毒性反应大等缺点。因此,深入研究辐射损伤机理,寻找辐射损伤治疗更为高效低毒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在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我国大剂量辐射损伤的防治水平符合国家安全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防价值。2008年,Science杂志首次报道了Burdelya LG等利用TLR5的改良型激动剂CBLB502激活TLR5信号分子,进而活化NF-κB在辐射损伤动物模型中发挥了极强的辐射防治效果[5]。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辐射损伤防治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使得TLRs受体家族在辐射损伤防治研究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了辐射防治研究领域的新热点[6,7]。继TLR5之后,TLRs家族受体其它成员(如TLR2[8-10],TLR4[11-14]和TLR9[15-19]等)的辐射防护作用也相继被发现和深入研究,目前TLR2和TLR4通路在电离辐射损伤防护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已经证实TLR2和TLR4是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重要新靶点[11,20],并且陆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被报道出来。但是目前仍有两大问题制约靶向TLR2/4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一是目前报道的TLR2/4靶向配体不能同时兼顾高效和低毒这两方面;如TLR4配体LPS防护效价高但是毒性也高[11],如果进行各种修饰改进则会出现减毒减效的情况,而TLR2配体Pam2,Pam3虽然毒副作用小但是本身防护效价较弱等;二是这些靶向配体在受照射前预防使用效果良好,但受照后使用治疗效果较差,不能满足重度辐射损伤治疗的需要。因此,关于TLR2/4通路的报道虽然为辐射防护研究带来良好前景,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解决治疗重度电离辐射损伤的技术难题。针对以上两大问题,为寻找具有显着的辐射损伤防治作用且毒性较低的TLR2或/和TLR4靶向配体,本课题通过前期文献检索、理论分析和大量预实验,从TLR2/4相关配体中筛选到一种对电离辐射损伤具有明确防护和治疗作用的新型TLR2/NOD2双靶向配体CL429[21,22]。其不仅具有照前给药的预防作用也有照后给药的治疗作用,而且还兼顾了高效与低毒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本课题开展了CL429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首先,从整体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确认了CL429较低的毒副作用,并分别摸清CL429在小鼠和细胞的最佳给药剂量;然后通过小鼠急性放射病模型,分别比较了CL429与WR2721和LPS的照前预防和照后治疗效果,以及CL429与TLR2配体Pam3、NOD2配体MDP、Pam3+MDP联合给药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进一步从辐射敏感的组织器官骨髓造血组织和小肠组织的层面多角度明确了CL429的辐射防护效果。在辐射防护效应明确的前提下,从TLR2和NOD2信号通路的角度在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揭示了CL429发挥辐射防护作用可能主要依赖TLR2经典的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23,24],部分依赖于NOD2,并且CL429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TLR2和NOD2的m RNA表达水平来发挥辐射防护作用。最后,通过RNA测序鉴定CL429防护辐射损伤中新关键效应分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热图、KEGG富集通路分析对CL429辐射防护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成功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以及预实验筛选出新型TLR2/NOD2双靶向配体CL429,它不仅具有辐射损伤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同时还兼顾了高效与低毒;其次,从细胞、组织以及整体动物水平全方位探索了CL429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效应及规律;最后,证明了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主要依赖TLR2,部分依赖NOD2,进一步通过RNA测序成功筛选出CL429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相关的信号通路(TLR2-My D88-NF-κB)以及关键作用分子(S100A9等),为辐射损伤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途径。二、研究目标1.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理论分析以及预实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新型TLR2/NOD2双靶向配体CL429,并从整体动物水平和体外细胞水平摸清其毒性剂量,为CL429成为潜在的新型辐射损伤防护剂研究奠定基础。2.探明整体动物水平CL429最佳的辐射防护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从整体动物和辐射敏感组织器官两个层面明确CL429的辐射防护效应。为CL429成为可能的高效低毒的辐射防护剂提供实验依据。3.阐明CL429调控TLR2/NOD2信号通路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科学依据;通过二代测序寻找CL429防护辐射损伤的新靶点分子,从多个角度一起阐明CL429防治辐射损伤的作用机制,为电离辐射损伤防护研究这一重点问题探索新的研究路径。三、研究内容1.新型双靶向配体CL429的筛选及其对细胞和小鼠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1)新型双靶向配体CL429的筛选:通过前期文献调研、理论分析选中TLRs家族成员相关的13种靶向配体,选用HIEC细胞给药后8Gy照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CL429细胞急性毒性试验:对数生长期的HIEC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CL429(细胞培养基中CL429的浓度分别为0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1600μg/ml、3200μg/ml),培养24小时后采用CCK-8法检测OD值来评价细胞活力。(3)CL429小鼠急性毒性试验: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分为2组(n=6):LPS组和CL429组。两组都通过腹腔注射给药,给药量均为25mg/kg体重(500μg/只),然后连续观察给药后48小时内小鼠存活情况。2.CL429对整体动物的辐射防护效应(1)CL429小鼠辐射防护最佳给药剂量的摸索:6周龄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分为8组(对照组、1μg/只+1μg/只、5μg/只+5μg/只、10μg/只+10μg/只、20μg/只+20μg/只、50μg/只+50μg/只、100μg/只+100μg/只、200μg/只+200μg/只),照前分两次腹腔注射给药,分别为照前24小时和照前2小时。连续观察照后(7.5Gy)30天小鼠存活情况(2)CL429与WR2721和LPS辐射损伤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比:6周龄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在两个照射剂量点(7.5Gy和9Gy),每组(CL429(2.5mg/kg)、WR2721(150 mg/kg)、PBS对照组和LPS(2.5 mg/kg))分别接受照前24小时和2小时两次腹腔注射给药或者照后立即1次给药,连续观察照后30天小鼠存活情况。(3)CL429与Pam3、MDP以及Pam3+MDP辐射损伤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比:6周龄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在9Gy照射剂量点,每组(CL429、Pam3(50 ng/kg)、MDP(5 mg/kg)、Pam3+MDP以及PBS对照组)分别接受照前24小时和2小时两次腹腔注射给药或者照后立即1次给药,连续观察照后30天小鼠存活情况。3.CL429对骨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防治效应(1)骨髓HE染色病理分析:CL429组和PBS对照组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接受7.5Gy全身照射,在照后第1、5、10天取股骨头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2)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凋亡检测: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分别接受7.5Gy和9Gy的全身照射,于照后24小时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骨髓组织有核细胞的凋亡率。(3)CL429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比例的影响:雄性C57BL/6小鼠7.5Gy全身照后24小时取小鼠骨髓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流式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中造血干细胞(Lin-c-Kit+Sca-1+,LKS+)和造血祖细胞(Lin-c-Kit+Sca-1-,LKS-)的比例变化情况。(4)小鼠骨髓移植后脾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给药后接受4Gy全身照射的雄性C57BL/6供体鼠,在照后24小时将其骨髓有核细胞(1×105个细胞/鼠)移植到接受7.5Gy全身照射的受体鼠体内,观察骨髓移植9天后小鼠脾结节的情况。4.CL429对肠道组织辐射损伤防治效应(1)小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分析:CL429组和PBS对照组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接受9Gy全身照射,在照后第1、3.5、5天取小肠组织做HE染色病理学分析。(2)小肠隐窝免疫组化Ki67细胞增殖检测:CL429组和PBS对照组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接受9Gy全身照射,在照后第3.5、5天取小肠组织做免疫组化Ki67染色检测小肠隐窝细胞凋亡。(3)小肠隐窝免疫组化TUNEL染色隐窝细胞原位凋亡检测:CL429组和PBS对照组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接受9Gy全身照射,在照后24小时取小肠组织做免疫组化TUNEL染色检测小肠隐窝细胞原位凋亡。(4)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雄性C57BL/6小鼠取小肠隐窝进行类器官培养,并给予类器官CL429刺激,12小时后给予类器官6.0 Gy照射,照后继续培养类器官7天,对类器官的大小及出芽情况做统计学分析。5.CL429防治辐射损伤作用的初步机制探讨(1)基因敲除小鼠CL429给药并照射后生存期影响:野生型小鼠给药PBS组(WT+PBS)、野生型小鼠给药CL429组(WT+CL429)、NOD2敲除小鼠给药PBS组(NOD2 KO+PBS)、NOD2敲除小鼠给药CL429组(NOD2 KO+CL429)、TLR2敲除小鼠给药PBS组(TLR2 KO+PBS)、TLR2敲除小鼠给药CL429组(TLR2KO+CL429)、TLR2/NOD2双敲小鼠给药PBS组(TLR2/NOD2 DKO+PBS)、TLR2/NOD2双敲小鼠给药CL429组(TLR2/NOD2 DKO+CL429)。照前24小时和照前2小时分两次给药(CL429给药剂量2.5mg/Kg)。接受7.5Gy全身照射后观察照后小鼠30天生存情况。(2)敲低细胞系CL429给药后细胞活力检测:对数生长期的HIEC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3000转染试剂盒分别构建si-TLR2、si-NOD2以及si-TLR2+si-NOD2细胞系,CL429给药后接受8Gy照射,采用CCK-8照后24小时检测细胞活力。(3)CL429对TLR2 KO小鼠照后骨髓和小肠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C57BL/6小鼠和TLR2 KO小鼠分为4组:WT+PBS、WT+CL429、TLR2 KO+PBS、TLR2 KO+CL429。照后3.5天分别取小鼠骨髓和小肠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4)骨髓细胞TLR2及NOD2成员m RNA表达水平RT-PCR检测:CL429组和PBS对照组雄性C57BL/6小鼠两次给药后取骨髓有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LRs家族及NODs家族各成员m RNA表达水平。(5)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检测:对数生长期的HIEC细胞给予CL429刺激后,分别在0、2、4、8、12、24小时抽提HIEC细胞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来检测TLR2、NOD2、MYD88、p-IKK等蛋白的表达量水平。(6)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含量检测: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CL429给药后接受7.5Gy全身照射后,24小时后取小鼠外周血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照后小鼠血清中IL-6、IL-11、IL-12以及TNF-α等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7)RNA测序法鉴定CL429防护辐射损伤中新关键效应分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CL429给药后接受7.5Gy全身照射,照后24小时取小鼠骨髓细胞以及脾脏,照后72小时取小肠组织,液氮速冻后委托上海欧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RNA质检及测序。分析出与对照组相比CL429组表达差异的基因,筛选出表达差异最大的可能的靶效应分子,并进一步通过热图、reads分布图、KEGG富集通路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分析。(8)潜在效应分子定量PCR验证: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L429组。照前两次给药后接受7.5Gy全身照射,照后24h取骨髓、脾脏、小肠组织抽提m RNA进行定量PCR检测潜在效应分子S100A8、S100A9、Wnt5a、Igf2bp3、Ccl2、Ccl3、Ccl4、Ccnb1、Ccnb2、Ccnd1、Ccne1、Ccne2、Cdk1。(9)小鼠原代骨髓和脾脏细胞给予重组蛋白并照射后细胞活力检测:取C57BL/6小鼠原代骨髓和脾脏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CL429组、S100A8组、S100A9组、Wnt5a组、Igf2bp3组(重组蛋白给药浓度50ng/ml)。给药后立即接受7.5Gy照射,照后24h CCK-8检测细胞活力。(10)CL429对S100A9 KO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照后生存期的影响:杂合子S100A9KO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分为4组(n=6):WT+PBS组,WT+CL429组,S100A9KO+PBS组,S100A9 KO+CL429组。两次给药后小鼠接受9Gy全身照射,观察照后小鼠30天存活情况。6.对研究结果采用SPSS 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mean±SD来表示,判断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t检验。小鼠生存期试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比较两组小鼠存活情况的差异,实验数据的作图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绘图分析。四、研究结果1.新型双靶向配体CL429的筛选及其对细胞和小鼠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1)新型双靶向配体CL429的筛选:本课题通过前期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并通过HIEC细胞给药后8Gyγ射线照后CCK-8试验检测细胞活力发现,新型TLR2/NOD2双靶向配体CL429组的细胞活力略低于LPS,但是显着高于其它各TLRs家族成员相关靶向配体。(2)CL429细胞急性毒性试验:对数生长期的HIEC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梯度终浓度的CL429后,培养24小时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发现CL429给药浓度低于400μg/ml时,细胞活力随着CL429给药浓度的提高逐步上升,当给药浓度为800μg/ml时,与400μg/ml组相比细胞活力出现轻微下降但仍然高于空白对照组,到了1600μg/ml组细胞活力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仍然高于对照组,而3200μg/ml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且低于空白对照组,显示出了CL429的药物毒性。而CL429细胞水平辐射防护的最佳给药浓度为40μg/ml,因此可以认为CL429在此最佳浓度下对细胞是安全的或者是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3)CL429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给药(25mg/kg)后48小时内连续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发现CL429组全部存活,而LPS组小鼠在36小时全部死亡。2.CL429对整体动物的辐射防护效应(1)CL429小鼠辐射防护最佳给药剂量的摸索:通过梯度浓度分两次腹腔注射给药并接受7.5Gy全身照射后连续观察照后30天小鼠存活情况,发现CL429进行小鼠体内辐射防护试验的最佳给药剂量为2.5mg/kg,其给药剂量为前面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给药量的1/10,因此可以认为CL429在小鼠最佳给药剂量是安全的的或者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2)CL429与WR2721和LPS辐射防护效果对比:7.5Gy照前预防给药条件下CL429组与LPS组小鼠存活率均为100%,明显好于WR2721组的80%;9Gy照前预防给药条件下CL429组存活率依然是100%,好于LPS组的90%以及WR2721组的70%;7.5Gy照后治疗给药条件下CL429组存活率100%好于LPS组的80%以及WR2721组的60%;9Gy照后治疗给药条件下CL429组存活率显着下降到50%,好于LPS组的30%以及WR2721组的0。(3)CL429与Pam3、MDP以及Pam3+MDP辐射防护效果对比:9Gy照前预防给药条件下CL429组存活率依然是100%,预防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CL429>Pam3+MDP>Pam3>MDP>PBS;9Gy照后治疗给药条件下CL429组存活率显着下降到50%,治疗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CL429>Pam3>Pam3+MDP>PBS>MDP。3.CL429对骨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防治效应(1)骨髓HE染色病理分析:与PBS组相比,CL429组在骨髓腔空虚、血窦损伤等方面的损伤明显减轻,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统计也显示CL429组高于PBS组。(2)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凋亡检测: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各组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率都明显升高,但是CL429组的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低于PBS组。(3)CL429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比例的影响:与PBS对照组相比,CL429给药组无论是造血干细胞还是造血祖细胞的比例都有显着提高。(4)小鼠骨髓移植后脾集落形成单位测定:CL429组小鼠脾结节无论是数量还是体积均明显好于PBS对照组。4.CL429对肠道组织辐射损伤防治效应(1)小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分析:照前给药9Gy全身照后,PBS对照组与CL429组相比,小肠绒毛数目减少、形态异常、黏膜变薄、隐窝上皮细胞减少,小肠绒毛的长度也明显变短。(2)小肠隐窝免疫组化Ki67细胞增殖检测:照前给药9Gy全身照后,CL429组小肠隐窝阳性细胞率要显着高于PBS对照组。(3)小肠隐窝免疫组化TUNEL染色隐窝细胞原位凋亡检测:照前给药9Gy全身照后,PBS对照组小肠隐窝细胞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CL429组。(4)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提取小肠隐窝细胞类器官培养,给予CL429刺激和6.0 Gy照射后,观察发现,与PBS对照组相比,CL429给药组小肠隐窝细胞形成类器官数目以及单个类器官出芽数目更多、体积更大。5.CL429防治辐射损伤作用的初步机制探讨(1)基因敲除小鼠CL429给药并照射后生存期影响:照前两次给药接受7.5Gy全身照射后,各组小鼠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WT+CL429组100%存活率>NOD2KO+CL429组50%存活率>TLR2 KO+CL429组20%的存活率。(2)HIEC敲低细胞系CL429给药照后细胞活力检测:对数生长期的HIEC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3000转染试剂盒分别构建TLR2 KD、NOD2 KD以及TLR2KD+NOD2 KD敲低细胞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 RNA敲低后的TLR2和NOD2蛋白表达量均有显着的表达下调,进一步细胞给药后接受8Gy照射并通过细胞活力检测结果发现(与PBS对照组相比):si-NC组>si-NOD2组>si-TLR2组>si-TLR2+si-NOD2组。(3)CL429对TLR2 KO小鼠照后骨髓和小肠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与PBS照射组相比,CL429能够有效减轻野生型和TLR2 KO小鼠骨髓和小肠辐射损伤;在CL429给药组内部,野生型小鼠骨髓和小肠辐射损伤减轻程度要好于TLR2 KO小鼠。(4)骨髓细胞中TLR2及NOD2成员m RNA表达水平RT-PCR检测:与PBS对照组相比,CL429能够显着上调TLR4、7,8,11和13的m RNA水平,但是TLR2和NOD2的m RNA水平没有明显上调,甚至略有下调。(5)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检测: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方法检测蛋白表达量,结果发现:CL429刺激照射后TLR2、NOD2以及MYD88等蛋白表达量均先出现明显的表达上调,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量慢慢降低,而p-IKK没有出现上调,它的表达量随着时间推移一直慢慢降低。(6)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含量检测:小鼠照后24小时取血清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4种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予PBS+照射组中IL-6和TNF-α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的下调,IL-11和IL-12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上调;在CL429给药照射组中IL-6、IL-11、IL-12以及TNFα表达量都出现了显着的上调。(7)RNA测序法鉴定CL429防护辐射损伤中新关键效应分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CL429给药后接受7.5Gy全身照射,照后24小时取小鼠骨髓细胞以及脾脏,照后72小时取小肠组织,液氮速冻后委托上海欧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RNA质检及测序。分析出与对照组相比CL429组表达差异的基因,筛选出表达差异最大的可能的靶效应分子,并进一步通过热图、reads分布图、GO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分析。(8)潜在效应分子定量PCR验证:通过对RNA测序筛选出的CL429辐射损伤防护潜在效应分子S100A8、S100A9、Wnt5a、Igf2bp3、Ccl2、Ccl3、Ccl4、Ccnb1、Ccnb2、Ccnd1、Ccne1、Ccne2、Cdk1进行定量PCR验证,进一步筛选出上调倍数较大且稳定的四个分子S100A8、S100A9、Wnt5a、Igf2bp3。(9)小鼠原代骨髓和脾脏细胞给予重组蛋白并照射后细胞活力检测:通过CCK-8检测重组蛋白S100A8、S100A9、Wnt5a、Igf2bp3对小鼠原代骨髓和脾脏细胞照射后细胞活力发现:在骨髓原代细胞里细胞活力:S100A9>CL429>Wnt5a>S100A8>Igf2bp3>con;在脾脏原代细胞里细胞活力:CL429>S100A9>S100A8>Wnt5a>Igf2bp3>con。(10)CL429对S100A9 KO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照后生存期的影响:观察小鼠照后30天生存曲线可以看出与S100A9 KO+PBS组相比,给予CL429后S100A9 KO小鼠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有一定程度提高,CL429能够部分挽救S100A9 KO小鼠的辐射损伤,但是CL429对S100A9 KO小鼠的辐射防护效应远低于野生型小鼠。五、研究结论我们首先从一众TLRs和NODs家族配体中成功筛选到新型TLR2/NOD2双靶向配体,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确认其毒性水平显着小于LPS和WR2721,但是无论其预防还是治疗效果均好于LPS、WR2721以及TLR2配体Pam3、NOD配体MDP以及Pam3+MDP联合使用,这为CL429成为潜在的高效低毒的辐射防护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从辐射敏感的骨髓造血组织和小肠组织的组织器官水平证实CL429的辐射防护效应,CL429能够缓解骨髓腔空虚、血窦损伤,抑制骨髓有核细胞凋亡,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对骨髓造血组织辐射损伤后的恢复重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肠组织CL429能够减缓辐射引起的小肠绒毛断裂变短和数目减少、形态异常改变、黏膜变薄以及隐窝上皮细胞的减少,促进小肠隐窝细胞的增殖,抑制小肠隐窝细胞的凋亡,通过小肠类器官培养也证实CL429能够有效促进小肠隐窝细胞形成肠道类器官及其进一步的增殖与分化。最后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CL429防护电离辐射损伤的初步作用机制。首先分别从整体动物水平和体外细胞水平证实CL429防治辐射损伤可能主要依赖于TLR2,部分依赖于NOD2。照后TLR2和NOD2的m RNA表达量并没有被照前给药CL429上调,这证明了CL429可能并不是通过在转录水平来激活TLR2和NOD2的活性。进一步通过检测经典的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发现TLR2、NOD2以及My D88均先出现明显的表达上调,而p-IKK没有出现上调。这提示我们CL429可能通过激活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辐射损伤防护作用。通过对照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发现CL429能够显着上调IL-6、IL-11、IL-12以及TNFα等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综合来看,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主要依赖TLR2,部分依赖NOD2,它通过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并上调IL-6、IL-11、IL-12以及TNFα等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接下来我们通过RNA测序筛选出相关的信号通路TLR2和NOD2信号通路,这说明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作用与这两条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同时筛选出潜在关键分子,通过小鼠骨髓、脾脏及小肠定量PCR验证以及关键分子重组蛋白给药后小鼠原代骨髓和脾脏细胞活力检测成功锁定1个关键分子S100A9,最后通过S100A9基因敲除小鼠生存期试验证实S100A9在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部分依赖NOD2,主要依赖TLR2通过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并上调IL-6、IL-11、IL-12以及TNFα等辐射防护性细胞因子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同时我们也成功锁定并证实S100A9在CL429发挥辐射损伤防护效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辐射损伤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途径。

蔡爽[2](2021)在《富硒绿豆肽的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抗辐射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营养素,在体内主要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构成25种硒蛋白的活性中心而发挥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学作用。来源于食物中的生物活性肽也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等生理活性,但目前,关于多肽与硒螯合实验探究极少。因此,本论文以绿豆为载体,通过添加亚硒酸钠溶液富硒,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富硒绿豆蛋白,通过碱性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联合酶解获得富硒绿豆肽(SeMBPs),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富硒绿豆肽的抗氧化与抗辐射活性,并与普通绿豆肽(MBPs)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富硒处理后,SeMBPs中的硒含量达29.3μg/g,较MBPs硒含量(0.5μg/g)显着升高。酶解后,SeMBPs的蛋白含量达83.16%,主要分子量集中在1000Da以下。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SeMBPs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同浓度下MBPs。2.过氧化氢损伤HepG2细胞实验表明,0.8mg/m L的SeMBPs预处理细胞24h,细胞存活率提升最高,并且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活性氧含量、MDA含量,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GSH-Px、SOD与线粒体膜电位以减轻过氧化氢造成的损伤,改善效果好于同浓度下的MBPs。3.X射线辐照损伤小鼠实验表明,SeMBPs与MBPs干预可延长小存活时间。200mg/kg.BW的SeMBPs与MBPs预给药C57BL/6小鼠2周后,可以升高小鼠的脾脏指数,提高小鼠血清、肝脏、脾脏GSH-Px、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骨髓微核率;辐照后继续干预1周,200mg/kg.BW的SeMBPs与MBPs均可以通过升高小鼠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数以及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提高血清、肝脏、脾脏GSH-Px、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骨髓微核率来改善辐照损伤。其改善效果二者无明显差别。

黄丽[3](2020)在《富硒螺旋藻的生物分布及其含硒蛋白的抗炎症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富硒螺旋藻作为补硒功能性食品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消费者的认可。然而,富硒效果受到培养方式、地区等因素影响,难以获得硒含量高且稳定的富硒螺旋藻,且硒对螺旋藻蛋白代谢影响的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以钝顶螺旋藻为原料,通过外源添加亚硒酸钠培养获得富硒螺旋藻,借助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硒对螺旋藻蛋白种类和代谢的影响,进而探索不同种类含硒蛋白的功能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螺旋藻的富硒效果及硒在藻体中的分布。在含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 mg/kg、10 mg/kg、15 mg/kg、30 mg/kg)的培养基中培养钝顶螺旋藻,其中30 mg/kg亚硒酸钠对螺旋藻富硒效果最好,可使藻体中有机硒达52.94 mg/kg,且蛋白、多糖和核酸的硒含量分别占总有机硒的51.26%、1.11%和0.23%。此外,SDS-PAGE表明硒胁迫影响螺旋藻蛋白质分子量的分布,其中富硒螺旋藻蛋白(Se-SP)在48 k Da、34-30 k Da上调,在25 k Da下调。同时,依据蛋白分子量范围进行切胶消化回收纯化,发现60%的硒分布于45 k Da分子量以下的蛋白,且硒与不同蛋白质的结合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2)以总还原能力、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和Hep G2肿瘤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发现有机硒可进一步提高螺旋藻蛋白质(SP)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增殖作用,其中Se-SP和SP清除DPPH的IC50分别为0.804mg/m L和1.031 mg/m L。当蛋白浓度为2 mg/m L时,Se-SP和SP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7.90%和49.94%。(3)基于TMT技术分析硒胁迫对螺旋藻蛋白代谢的影响。采用TMT定量技术鉴定出948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金属结合与离子转运和硫化合物代谢等代谢通路。其中,硒胁迫可有效降低与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光能作用速率减弱;而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中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和糖异生途径等相关代谢的关键酶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是螺旋藻响应能量缺乏的调节机制。此外,与硒的转运和代谢相关的硝酸盐ABC转运蛋白和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发生显着上调,而硫酸盐ABC转移蛋白和硫化合物代谢发生显着下调。(4)比较分析不同含硒蛋白抗炎活性的差异性。在最优分离纯化条件下:p H7.0、洗脱梯度0.12 M、0.2 M、0.4 M、0.6 M和0.8 M,样品浓度3.0 mg/L以及细长柱(2.5cm*60 cm),富硒粗蛋白可被分离纯化为5个主要蛋白组分(Se-SP1、Se-SP2、Se-SP3、Se-SP4、Se-SP5),其中Se-SP3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且Se-SP3可通过调控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的增殖、抑制细胞因子NO、IL-6、TNF-α、和IL-1β的分泌、抑制胞内酶MDA及提高GPX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郝云涛,珠娜,李勇[4](2020)在《天然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放射性技术及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及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和辐射损伤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与此对应,各种辐射防护剂的研究受到重视。然而抗辐射的化学药物往往具有研发成本高、有效剂量时毒副作用等问题。因此,源于天然活性物质的辐射防护剂的研发与应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该文以国内外相关报道为基础,对多种天然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天然辐射防护剂提供参考。

王安[5](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杨建鑫[6](2020)在《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虫草多糖(CSP)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理,为虫草多糖作为有效的辐射保护剂或减少辐射损伤的替代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的多糖,利用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测定实验小鼠30 d的存活率,检测实验小鼠外周血象、脏器指数、骨髓DNA含量、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组织病理形态学等相关指标以及MAPK家族中相关酶的表达。存活率实验中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氨磷汀,150 mg/kg)、CSP低剂量组(100mg/kg)、CSP中剂量组(200 mg/kg)、CSP高剂量组(400 mg/kg)。CSP低、中、高剂量组于每日灌胃(20 ml/k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正常对照组和辐射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进行辐照,阳性对照组小鼠于辐照前30 min腹腔注射氨磷汀溶液。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辐照剂量为8 Gy,辐照后连续观察30 d小鼠的生存状态及死亡情况。指标及相关机理测定实验中动物分组及给药同存活率实验,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辐照剂量为5 Gy,观察辐照前后小鼠的体重变化及辐照后第1、3、5 d外周血象的变化,辐照后第5 d测定小鼠胸腺及脾脏指数、骨髓DNA含量、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观察胸腺、脾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ELISA和q PCR方法测定辐照后第5 d小鼠肝脏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35%,改良后的苯酚硫酸法测得吸光度稳定、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CSP能够改善辐射损伤小鼠体征并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经8 Gy X射线辐照后,辐射模型组小鼠饮食饮水减少、皮毛光泽减退、行动迟缓且精神萎靡,部分小鼠眼睛出现出血肿胀现象,较正常对照组30 d内存活率显着下降50%;CS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征有所改善,30 d内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显着提高,其中CSP中剂量组小鼠较辐射模型组存活率显着升高80%。指标测定实验结果显示,CSP能够显着改善辐射损伤小鼠的外周血象。经5 Gy X射线辐照后,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中剂量组小鼠辐照后第3d WBC和LYM数目分别显着升高59.65%和70.00%,CSP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小鼠GRA数目在辐照后第5 d分别升高100.00%和71.43%,CSP低剂量组小鼠在辐照后第3 d和第5 d PLT数目显着降低22.84%和24.43%。同时,CSP能够显着提高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其中以CSP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与辐射模型组相比,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分别升高69.62%和30.00%。但CSP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DNA的含量无显着影响,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各组骨髓D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另外,CSP能显着改变辐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组织中SOD活力分别显着升高64.71%、52.36%和44.07%,GSH-Px活力分别显着降低11.29%、18.16%和22.37%,CAT活力分别降低6.24%、10.88%和17.95%,CSP低剂量组MDA含量显着减少32.22%,中、高剂量组无显着性变化。病理学结果表明CSP能明显改善辐射造成的胸腺及脾脏损伤,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各组中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病理变化均有改善。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SP能使辐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ERK1、JNK1和p38 MAPK的蛋白和m RNA表达发生显着变化。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中、高剂量组ERK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16.42%和32.70%,CSP低剂量组ERK1蛋白表达降低9.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P高剂量组JNK1的蛋白表达下降了47.98%,CSP低、中剂量组JNK1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17.25%和14.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P低、中、高剂量组p38 MAPK的蛋白表达分别显着降低了18.95%、24.10%和34.73%。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低、中、高剂量组ERK1的m RNA表达分别降低了60.92%、52.87%和63.22%;CSP低、中、高剂量组JNK1的m RNA表达分别下降66.77%、53.23%和57.54%;CSP低、中、高剂量组p38 MAPK的m RNA表达分别显着下降71.06%、61.89%和55.30%。结论: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推测该作用与提高机体免疫、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APK信号传导途径减轻辐射诱导的机体损伤。

程明霞[7](2020)在《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作用于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慢性髓系原代白血病细胞,通过Wnt/β-catenin、Caspase信号通路研究其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凋亡的影响机制,为秦巴硒菇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CCK8法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原代细胞增殖抑制率,不同浓度的FA-2-b-β(0、1.2、1.5、1.8、2.1、2.4mg/mL)作用于K562细胞、原代细胞24、48h、72h,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原代细胞凋亡率、周期;RT-q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β-catenin的表达,凋亡蛋白β-catenin、BCL-2、BAX、CD44、CyclinD1、LEF/TCF-4、C-Jun、MMP的表达;建立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观察模型小鼠体重、血细胞计数、生存曲线,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化、RT-q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信号通路中相关凋亡蛋白、基因Bcl-2、CytochromeC、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研究结果:体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CK8法检测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FA-2-b-β作用于K562细胞、原代细胞24、48、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其r值为:rK562-24h=-0.9111、rK562-48h=-0.9067、rK562-72h=-0.9213、r原-24h=-9082、r原-48h=-9442、r原-72h=-9546;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FA-2-b-β(1.2,1.8 and 2.4 mg/mL)作用于K562细胞、原代细胞24、48h后,K562细胞的调亡率依次为1.18/0.11%、9.91/25.21%、79.49/71.83%、93.4/95.74%;原代细胞凋亡率依次为3.94/10.7%、17.8/30.4%、49.21/52.89%、81.13/79.81%;不同浓度FA-2-b-β(1.2,1.8 and 2.4 mg/mL)作用于K562细胞、原代细胞24、48h后,K562细胞周期变化为加药组G1百分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依次为33.73%/37.18%、34.94%/37.01%、37.36%/43.09%和41.53%/60.64%,原代细胞GI期百分比依次为33.73%/37.65%、37.01%/45.07%、56.95%/53.11%和58.99%/60.66%;S期细胞百分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K562细胞S期百分比依次为46/46%、54/49%、58/27%和46/46%,原代细胞S期百分比依次为:46/46%、49/40%、27/29%和26/31%;RT-qPCR法检测结果发现抑制凋亡基因β-catenin,BCL-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促凋亡基因BAX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示抑制凋亡蛋白β-catenin、BCL-2、CD44、CyclinD1、Lef/Tcf-4、CJun、mmp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促凋亡蛋白BAX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体内实验结果检测发现实验组(FA-2-b-β)和阳性对照组(IM)组相比,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均可延长模型小鼠生存期,并升高血细胞数,体重恢复至正常,尽管白细胞数治疗后仍高;促凋亡基因、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上调,抑制凋亡基因、蛋白Bcl-2、CytochromeC、Caspase8、Caspase9表达下降。结论: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可以抑制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诱导K562细胞、原代细胞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DNA合成期,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Caspase信号通路有关。

慕星星[8](2019)在《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萎陵蕨麻(Potentilla anserine L.)的干燥块根,入药性平味甘,有健脾胃、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之功效。蕨麻作为一种常用藏药及滋补佳品,一直以来仅仅被作为壮阳通便的补药,甚至只是被产区的居民当做普通的食品食用,蕨麻及其多糖的开发研究受到生产地域的位置及文化经济的限制,因此急需提高蕨麻多糖的深加工与利用水平。本文以课题组前期分离纯化的蕨麻多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来优化工艺,调控制备因素合成不同硒含量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上述研究,迄今未见相同文献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作为抗辐射药品奠定必要的实验基础。结果如下:(1)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34.84 min,温度78.39℃,催化剂量49.37 mg,投料比(蕨麻多糖:H2Se O3)=1:0.81,此条件下制备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硒含量可达到8518.81μg/g,较大程度提高了产物的硒含量;对硒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催化剂量>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比。(2)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XPS分析,证明制备出的五种硒含量的蕨麻亚硒酸酯结构中均含有Se=O键和Se-O键,即实现了蕨麻多糖的硒化;使用尺寸排除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仪及热重分析仪表征样品,发现硒含量越高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分子量越小、热稳定性越低;使用GC-MS测定Se PAP1-5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发现各样品均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其中Se PAP1-3中含有少量半乳糖,且随着各样品硒含量的增加,样品中的甘露糖含量有所上升,葡萄糖含量有所下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在溶液中的形貌,发现其在低浓度(0.01μg/m L)下形成由分支的聚合链,当浓度升至0.05μg/m L时聚合链黏集形成球状体和絮状体,当浓度升至0.1μg/m L时,黏结成体积更大的球状体和不规则粗链。(3)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样品清除·O2-的能力,采用水杨酸法测定样品清除·OH的能力,通过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比较,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O2-、·OH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清除速率与样品浓度成一定的剂量关系,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清除能力整体强于蕨麻多糖,且与硒含量成正比。说明硒化修饰提高了蕨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选择6 Gy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辐射损伤细胞模型,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应。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均能提升辐射损伤RAW264.7细胞的SOD活性,且SOD活性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同时能显着降低辐射损伤细胞的MDA含量,且MDA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还能显着提高辐射损伤细胞的GSH含量,且GSH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表明蕨麻多糖亚硒酸酯能够对60Coγ-射线照射导致的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修复作用;且整体上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果优于蕨麻多糖,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硒化修饰能增强蕨麻多糖的抗辐射活性。

王隆琼[9](2018)在《硒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和昆明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平硒(Se)的添加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SPF级昆明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其可能机制。试验一:Se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应激缓解效应及机制分析本试验旨在考察LPS免疫应激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硒蛋白基因表达影响,分析硒蛋白基因在免疫调控中的可能作用。采用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免疫应激,在此基础上,细胞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5、1.0、1.5和2.0μmol/L,SS)预处理2 h,再采用LPS处理3 h,收集细胞,考察24个硒蛋白基因和9个炎性相关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100 ng/mL LPS有效的诱导了(P<0.05)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并上调(P<0.05)细胞中9个炎症相关基因表达;2)LPS(100 ng/m L)免疫应激下调(P<0.05)RAW264.7细胞中18个硒蛋白基因,上调(P<0.05)2个硒蛋白基因(TXNRD1和TXNRD3)的表达;3)LPS免疫应激条件下,培养基中添加SS预处理不同程度下调(P<0.05)7个(COX-2、ICAM-1、IL-1β、IL-6、IL-10、iNOS和MCP-1)、上调(P<0.05)2个(IFN-β和TNF-α)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1.5μmol Se/L SS表现出最佳保护作用;4)与此同时,SS预处理呈剂量依赖性恢复(P<0.05)3个硒蛋白基因(GPX1、SELENOH和SELENOW)的表达,而5个硒蛋白基因(SELENOK、SELENOM、SELENOS、SELENOT和TXNRD2)只在高浓度Se水平(2.0μmol/L)添加是才能恢复其表达(P<0.05)。总体而言,LPS免疫应激普遍下调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硒蛋白基因表达,SS的添加主要通过调控少数几个硒蛋白基因表达而缓解细胞免疫应激,其中GPX1、SELENOH和SELENOW值得关注。试验二:新型有机硒(Se O)对LPS诱导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脾脏组织硒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研究试验二考察LPS免疫应激对昆明小鼠组织中硒蛋白基因表达影响,并考察日粮中新型有机硒(硒代蛋氨酸羟基类似物,Se O)不同水平添加是否可以缓解小鼠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试验选用90只3周龄9.5-11 g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预饲3 d,随机分成5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5个处理组为:对照组、LPS组、0.15 mg Se/kg+LPS组、0.30 mg Se/kg+LPS组、0.45 mg Se/kg+LPS组。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上添加不同水平Se O。分别于14 d、28d腹腔注射LPS(3 mg/kg BW)一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8 d注射6 h后,采集血液样和组织样。试验结果如下:1)LPS注射可有效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激:降低(P<0.05)21 d BW和(P<0.05)14-21 d ADG,引起脾脏组织氧化应激,增加(P<0.05)28 d脾脏指数和(P<0.05)血浆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含量,上调(P<0.05)28 d肝脏和脾脏中8个炎性相关基因(COX-2、ICAM-1、IL-1β、IL-6、IL-10、iNOS、MCP-1和TNF-α)表达;2)LPS诱导的小鼠免疫应激伴随着肝脏中17个,脾脏中16个硒蛋白基因下调(P<0.05)表达,肝脏和脾脏中3个硒蛋白基因上调(P<0.05)表达;3)在LPS免疫应激条件下,日粮中Se O的添加不同程度缓解了小鼠免疫应激,与LPS组相比,Se O添加一定程度增加了小鼠14-21 d ADG、降低(P<0.05)了28 d脾脏指数、增加(P<0.05)了脾脏GSH-Px活性,降低(P<0.05)血浆中炎性因子表达,并不同程度下调(P<0.05)肝脏中4个(COX-2、IL-1β、iNOS和TNF-α)和脾脏中5个(COX-2、ICAM-1、IL-6、MCP-1和TNF-α)炎性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0.05)肝脏中3个(IL-6、IL-10和MCP-1)和脾脏中2个(IL-10和iNOS)炎性相关基因表达。其中0.30 mg Se/kg Se O添加组缓解免疫应激效果最佳;4)与LPS组相比,日粮中Se O的添加不同程度上调了(P<0.05)肝脏中4个(GPX1、SELENOF、SELENOM和SELENOT)和脾脏中8个(DIO2、GPX1、GPX3、SELENOF、SELENOI、SELENOK、SELENOS和SELENOT)硒蛋白基因的表达。总体而言,LPS免疫应激普遍下调小鼠肝脏和脾脏硒蛋白基因表达,Se O的添加主要通过调控肝脏和脾脏中少数几个硒蛋白基因表达而缓解小鼠免疫应激。

任丽丽[10](2016)在《耐辐射奇球菌TAT-PprI蛋白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耐辐射奇球菌是目前地球上辐射抗性最强的原核生物之一。该菌极端的辐射抗性与其DNA损伤应答(DDR)和修复系统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其中Ppr I蛋白是一种关键的修复蛋白调控因子。本课题组近年的研究表明,耐辐射奇球菌pprI基因转染对人离体细胞和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具有非常显着的辐射防治作用,表明该原核蛋白可能成为高等真核生物放射损伤的一种有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在此基础上,我们成功地在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菌中高效表达并分离出Ppr I蛋白,并证实PprI蛋白和具有TAT跨膜结构的PprI蛋白(TAT-PprI蛋白)对受致死剂量照射的人离体细胞具有显着的抗辐射作用。然而,真核系统表达的耐辐射奇球菌TAT-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迄今尚未见国内外报道。因此,本课题主要深入研究TAT-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辐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理,为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厚实的实验资料。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对本课题组保存的含有pHBM905A-His-PprI载体和pPICZαA-TAT-Ppr I载体的两种毕赤酵母菌株进行培养,以便获得大量真核系统表达的耐辐射奇球菌PprI蛋白和TAT-PprI蛋白。将纯化的PprI蛋白和TAT-PprI蛋白注入纯品种BALB/c小鼠体内,以生理盐水注射组小鼠作为对照组,应用γ射线照射,观察受照小鼠的体重变化、血细胞计数、血生化及存活率;观察受照小鼠肝脏、肺脏、小肠、睾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应用小动物成像仪观测TAT-PprI蛋白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照小鼠骨髓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应用抗氧化试剂盒检测受照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1.成功获得了大量纯化的真核系统表达的耐辐射奇球菌Ppr I融合蛋白和TAT-PprI融合蛋白。2.PprI蛋白注射剂量筛选结果小鼠受照后第7天,当PprI蛋白注射剂量为600ug/kg时,小鼠体重恢复较快,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7×109/L、0.71×109/L、164.33×109/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及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2%、30.3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tat-ppri蛋白注射剂量筛选结果小鼠受照后第7天,当tat-ppri蛋白注射剂量为800ug/kg时,小鼠体重恢复较快,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0.84×109/l、0.18×109/l、178.67×109/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为31.41%,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脾淋巴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小鼠辐射死亡率的变化小鼠受照后,死亡多集中在1020天,照前及照后蛋白注射组在照后30天内小鼠死亡率分别为50%和70%,明显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90%的死亡率。5.小鼠体重变化小鼠受照后,体重从第4天开始增加,照前注射组和照后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小鼠体重增加较多。6.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照前注射组小鼠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总数,在照后第7天分别为0.61×109/l、0.26×109/l、211.00×109/l,显着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在照后第14天分别为0.95×109/l、0.69×109/l、257.33×109/l,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照后注射组小鼠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总数,在照后第14天分别为0.70×109/l、0.62×109/l、482.25×109/l,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01)。照前注射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总数,在照后第7天显着高于照后注射组(p<0.01)。7.外周血肝功能变化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的小鼠血液alt、ast含量在照后第28天分别为45.41iu/l、133.92iu/l,显着低于照后注射组及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8.外周血肾功能变化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的小鼠血液urea含量在照后第14及28天分别为6.00mmol/l、6.43mmol/l,显着比生理盐水注射组减少(p<0.05)。照后注射tat-ppri蛋白的小鼠血液crea含量在照后第7天为7.03mmol/l,比生理盐水注射组及照前注射组均较低(p<0.05)。照前蛋白注射组小鼠血液urea含量在照后第28天明显低于照后注射组(p<0.01)。9.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无论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还是照后注射tat-ppri蛋白,均减轻了小鼠肝脏、肺脏、小肠、睾丸等组织的急性辐射损伤,并加快了各组织的恢复。10.小动物成像观测tat-ppri蛋白注射后5min到24h,在小鼠各组织器官中可见荧光信号的分布。11.骨髓细胞、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变化照后第328天,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无论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还是照后注射tat-ppri蛋白均降低了小鼠骨髓细胞的凋亡率(p<0.01)。照前注射组及照后注射组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7天比生理盐水注射组明显减少(p<0.001)。照前注射组骨髓细胞的凋亡率在照后第3、7天,比照后注射组更低(p<0.05)。12.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变化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照前注射组小鼠肝组织中sod活力在照后第7天明显增加(p<0.05),mda的含量在所有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5)。照后注射组小鼠肝组织中cat活力在照后第7、14天显着增加(p<0.01),mda的含量在第3、14天也显着减少(p<0.05)。照前注射组小鼠肝脏sod活力在照后第3、28天显着高于照后注射组(p<0.05)。结论:1.成功获得了真核系统表达的耐辐射球菌ppri融合蛋白和tat-ppri融合蛋白,经纯化定量获得了较大量蛋白质。2.ppri蛋白和tat-ppri蛋白有效注射剂量范围分别为400-600μg/kg,600-800μg/kg;最佳注射剂量分别为600μg/kg、800μg/kg。3.tat-ppri蛋白可显着降低γ射线致死剂量照射小鼠死亡率,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效果更明显。4.tat-ppri蛋白可显着增加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体重。5.tat-ppri蛋白可显着减轻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程度,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效果更好。6.tat-ppri蛋白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血液alt、ast含量影响不大,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加快了alt、ast含量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肝功能。7.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降低了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血液urea含量;照后注射tat-ppri蛋白降低了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血液crea含量,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8.tat-ppri蛋白显着减轻了小鼠肝脏、肺脏、小肠、睾丸组织的急性放射病理学损伤,并加快了损伤的修复,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效果更明显。9.TAT-PprI蛋白经静脉或肌肉注射可快速分布到小鼠各组织器官中。10.TAT-PprI蛋白显着降低了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凋亡率,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抗细胞凋亡效果较好。11.TAT-PprI蛋白增加了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SOD酶、CAT酶的活性,降低了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但对SOD酶的活性影响不大,照前注射TAT-PprI蛋白抗氧化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真核系统表达的TAT-PprI原核蛋白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放射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护和治疗作用,该作用与其抗氧化、抗凋亡的机制密切相关,TAT-PprI蛋白的防护作用比其治疗作用更显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二、硒蛋白对小鼠抗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硒蛋白对小鼠抗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靶向配体CL429防治辐射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CL429 对整体动物的辐射防护效应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结果讨论
第二部分:CL429 对骨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防治效应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结果讨论
第三部分:CL429 对肠道组织辐射损伤防治效应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结果讨论
第四部分:CL429 防治辐射损伤作用的初步机制探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结果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模式识别受体与电离辐射损伤防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与专利
致谢

(2)富硒绿豆肽的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抗辐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硒的简介
        1.1.1 硒的存在形式
        1.1.2 硒的吸收与代谢
        1.1.3 硒的摄入、缺乏与过量
        1.1.4 硒蛋白
        1.1.5 硒的生理活性
        1.1.6 富硒食品研究现状
    1.2 富硒多肽的研究现状
        1.2.1 富硒多肽的制备
        1.2.2 富硒多肽的分离纯化
        1.2.3 富硒多肽的结构鉴定
        1.2.4 富硒多肽的生物学特性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SeMBPs的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eMBPs的制备
        2.3.2 SeMBPs的基本成分测定
        2.3.3 SeMBPs的脱盐处理
        2.3.4 SeMBPs的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2.3.5 SeMBPs的氨基酸组成
        2.3.6 SeMBP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讨论
        2.5.1 SeMBPs的基本组成
        2.5.2 SeMBPs的脱盐
        2.5.3 SeMBPs的相对分子质量
        2.5.4 SeMBPs的氨基酸组成
        2.5.5 SeMBPs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绿豆肽对H2O2 损伤HepG2 细胞的保护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SeMBPs与 MBPs
        3.2.2 细胞
        3.2.3 试剂与仪器
        3.2.4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CCK-8 法检测SeMBPs对 HepG2 细胞的毒性
        3.3.2 H2O2 损伤HepG2 细胞模型建立
        3.3.3 SeMBPs对 H2O2 损伤HepG2 细胞的活力评价
        3.3.4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HepG2 细胞凋亡情况
        3.3.5 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ep G2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
        3.3.6 Rhodamine123 探针法检测Hep G2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3.3.7 GSH-Px、SOD、CAT活性与MDA含量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SeMBPs对 HepG2 细胞的毒性评价
        3.5.2 H2O2 损伤HepG2 细胞模型的建立
        3.5.3 SeMBPs减轻H2O2对HepG2 细胞的损伤
        3.5.4 SeMBPs减少HepG2 细胞的凋亡
        3.5.5 SeMBPs减少HepG2 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
        3.5.6 SeMBPs升高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3.5.7 SeMBPs升高GSH-Px、SOD活性及降低MDA含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硒绿豆肽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1 SeMBPs与 MBPs
        4.2.2 实验动物
        4.2.3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分组
        4.3.2 给药方法
        4.3.3 辐射损伤模型建立
        4.3.4 体重测定
        4.3.5 脏器指数测定
        4.3.6 外周血常规测定
        4.3.7 血清、肝脏、脾脏抗氧化酶与MDA测定
        4.3.8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生存状态与存活率的影响
        4.4.2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体重的影响
        4.4.3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4.4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常规的影响
        4.4.5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体内SOD的影响
        4.4.6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体内GSH-Px的影响
        4.4.7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体内MDA的影响
        4.4.8 SeMBPs与 MBPs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微核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富硒螺旋藻的生物分布及其含硒蛋白的抗炎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硒的研究进展
        1.1.1 硒的存在形式
        1.1.2 硒与人体健康
        1.1.3 硒的生物有机化研究进展
    1.2 富硒螺旋藻的研究进展
        1.2.1 藻类对硒的吸收和代谢
        1.2.2 藻类中硒的分布和形态
        1.2.3 富硒螺旋藻的生物学效应
    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技术简介
        1.3.2 蛋白质组学在藻类耐硒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螺旋藻富硒及硒的形态分布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富硒螺旋藻的培养
        2.2.2 样品中硒含量的测定
        2.2.3 含硒蛋白的提取与硒含量的测定
        2.2.4 硒核酸的提取与硒含量的测定
        2.2.5 硒多糖的提取与硒含量的测定
        2.2.6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分析(SDS-PAGE)
        2.2.7 富硒螺旋藻蛋白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8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抗肿瘤增殖活性
    2.3 结果
        2.3.1 不同Na_2SeO_3添加量对螺旋藻富硒效果的影响
        2.3.2 硒在螺旋藻大分子的分布
        2.3.3 硒在螺旋藻蛋白质中的分布
        2.3.4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2.3.5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抗肿瘤增殖活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旋藻响应硒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质的提取、消化酶解和TMT同位素标记
        3.2.2 High pH Reversed-Phase肽段分级
        3.2.3 LC-MS/MS分析与数据采集
        3.2.4 蛋白质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
        3.3.1 质谱数据质量分析
        3.3.2 蛋白质的鉴定及分析
        3.3.3 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和KEGG富集
    3.4 讨论
        3.4.1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3.4.2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3.4.3 蛋白代谢合成相关蛋白
        3.4.4 硒的转运和代谢相关蛋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炎症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DEAE Sepharose FF分离富硒螺旋藻蛋白的优化
        4.2.2 富硒螺旋藻蛋白分离组份的抗氧化活性
        4.2.3 富硒螺旋藻蛋白分离组份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增殖影响
        4.2.4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炎症模型研究富硒螺旋藻蛋白的抗炎活性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果
        4.3.2 富硒螺旋藻蛋白分离组份的抗氧化活性
        4.3.3 富硒螺旋藻蛋白分离组份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富硒螺旋藻蛋白的抗炎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天然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辐射防护剂
    1.1 油脂
    1.2 多糖
    1.3 蛋白质和肽类
    1.4 生物碱
    1.5 多酚类化合物
        1.5.1 黄酮类化合物
        1.5.2 类黄酮
        1.5.3 白藜芦醇
        1.5.4 茶多酚
    1.6 维生素和矿物质
    1.7 褪黑素
    1.8 皂苷类化合物
    1.9 甲基黄嘌呤
    1.1 0 中草药辐射防护剂
    1.1 1 曲酸
2 结语

(5)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4 结语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3 结语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3 结语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
    1.2 辐射防护剂研究现状
    1.3 多糖辐射防护作用研究现状
    1.4 虫草多糖的研究进展
        1.4.1 虫草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4.2 虫草多糖的理化性质、组成及结构分析
        1.4.3 虫草多糖的生物活性
第2章 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2.1 材料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线性关系考察
        2.2.4 精密度
        2.2.5 稳定性
        2.2.6 重复性
        2.2.7 加样回收率
        2.2.8 样品的含量测定
    2.3 结果
        2.3.1 线性关系考察
        2.3.2 精密度
        2.3.3 稳定性
        2.3.4 重复性
        2.3.5 加样回收率
        2.3.6 样品的含量测定
    2.4 讨论
第3章 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动物分组
        3.2.3 给药方法
        3.2.4 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3.2.5 存活率测定
        3.2.6 指标测定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存活率测定
        3.3.2 体重测定
        3.3.3 外周血象测定
        3.3.4 脏器指数测定
        3.3.5 骨髓DNA含量测定
        3.3.6 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及MDA含量的测定
        3.3.7 胸腺及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3.4 讨论
第4章 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MAPK家族表达的影响分析
    4.1 材料
        4.1.1 药物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动物分组
        4.2.3 给药方法
        4.2.4 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4.2.5 ERK1、JNK1和p38 MAPK蛋白表达的测定
        4.2.6 ERK1、JNK1和p38 MAPK m RNA表达的测定
        4.2.7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ERK1、JNK1和p38 MAPK蛋白表达的测定
        4.3.2 ERK1、JNK1和p38 MAPK m RNA表达的测定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实验材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2 无菌操作技术
        2.1.3 CCK8 法测定药物对白血病细胞敏感性
        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1.6 慢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1.7 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体重检测
        2.1.8 RT-PCR法检测K562、原代细胞,模型小鼠脾脏组织相关凋亡基因表达
        2.1.9 Western-blot法检测K562、原代细胞,模型小鼠脾脏组织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2.2 模型小鼠HE、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体外实验
        3.1.1 FA-2-b-β对 K562/原代细胞的增值抑制率的影响
        3.1.2 FA-2-b-β诱导K562、原代细胞凋亡
        3.1.3 FA-2-b-β对 K562、原代细胞周期的影响
        3.1.4 RT-q PCR 检测 K562、原代细胞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中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
        3.1.5 Western-blot 检测 K562、原代细胞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中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
    3.2体内实验
        3.2.1 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生存期影响
        3.2.2 模型小鼠血细胞数、体重的检测
        3.2.3 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
        3.2.4 RT-qPCR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
        3.2.5 Western-blot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8)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蕨麻的研究概况
        1.1.1 蕨麻的分布
        1.1.2 蕨麻的营养价值
        1.1.3 蕨麻的药用价值
        1.1.3.1 抗缺氧作用
        1.1.3.2 抗氧化作用
        1.1.3.3 抑菌抗病毒作用
        1.1.3.4 增强免疫力
        1.1.3.5 降血脂减肥作用
        1.1.3.6 补血作用
        1.1.4 蕨麻的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
        1.1.4.1 经济价值
        1.1.4.2 民俗意义
    1.2 硒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硒多糖的分类
        1.2.1.1 天然硒多糖
        1.2.1.2 合成硒多糖
        1.2.2 硒多糖的表征
        1.2.2.1 硒含量测定
        1.2.2.2 分子量测定
        1.2.2.3 红外光谱
        1.2.2.4 XPS分析
        1.2.3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1.2.3.1 抗辐射作用
        1.2.3.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1.2.3.3 抗肿瘤作用
        1.2.3.4 增强免疫力
        1.2.3.5 抑菌作用
        1.2.3.6 拮抗重金属作用
        1.2.3.7 其他生物活性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4.1 SePAP的合成方法
        2.2.4.2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2.2.4.3 单因素实验
        2.2.4.4 响应面设计实验
        2.2.4.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1.1 反应时间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2 反应温度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3 投料比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4 催化剂量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2 响应面设计结果
        2.3.2.1 回归方程拟合及方差分析
        2.3.2.2 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2.3.2.3 响应面实验的验证
        2.3.4 不同硒含量SePAP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ePAP的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3.2.3.2 SePAP分子量的测定
        3.2.3.3 SePAP的紫外扫描
        3.2.3.4 SePAP的红外扫描
        3.2.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3.2.3.6 Se PAP的 XPS分析
        3.2.3.7 SePAP的热重分析
        3.2.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ePAP的硒含量
        3.3.2 SePAP的分子量
        3.3.3 SePAP的紫外光谱
        3.3.4 SePAP的红外光谱
        3.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3.3.6 Se PAP的 XPS分析
        3.3.7 SePAP的热重分析
        3.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ePAP的抗氧化及抗辐射活性
    4.1 引言
    4.2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O_2~-清除率的测定
        4.2.2.2 ·OH清除率的测定
        4.2.2.3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2.2.4 数据处理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PAP/Se PAP对·O_2~-的清除效果
        4.2.3.2 PAP/Se PAP对·OH的清除效果
        4.2.3.3 PAP/Se PAP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4.2.4 讨论
    4.3 SePAP的抗辐射活性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1.1 实验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购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4.3.1.2 实验试剂
        4.3.1.3 实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2.1 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及复苏
        4.3.2.2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4.3.2.3 样品处理
        4.3.2.4 PAP/Se PAP的细胞毒性检测
        4.3.2.5 实验分组及操作
        4.3.2.6 CCK-8法测细胞存活率
        4.3.2.7 SOD活性的测定
        4.3.2.8 MDA含量的测定
        4.3.2.9 GSH含量的测定
        4.3.2.10 数据处理
        4.3.3 结果与分析
        4.3.3.1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4.3.3.2 PAP/Se PAP细胞毒性检测
        4.3.3.3 PAP/Se PAP对辐射损伤RAW264.7 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4.3.4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5.1.2 SePAP的结构表征
        5.1.3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硒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和昆明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免疫应激的产生
        1.1 免疫应激的概念
        1.2 免疫应激对畜禽的影响
        1.3 免疫应激在机体内的作用
        1.4 免疫应激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免疫应激与巨噬细胞、肝脏和脾脏的关系
        1.5.1 免疫应激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1.5.2 免疫应激与肝脏和脾脏的关系
        1.6 脂多糖与免疫应激
        1.6.1 免疫应激模型的建立
        1.6.2 脂多糖的结构及作用
    2 硒(Se)
        2.1 Se的发现与来源
        2.2 Se的生物利用率
        2.3 Se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2.3.1 Se对机体免疫的调节
        2.3.2 Se对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
        2.3.3 日粮Se对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 硒蛋白
        3.1 硒蛋白的概念
        3.2 硒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3.2.1 硒蛋白的种类
        3.2.2 硒蛋白的功能
第二章 有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有待研究的问题
    2 试验目的和意义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意义
    3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水平硒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设计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试验培养液
        2.5 RAW264.7细胞的培养
        2.5.1 细胞复苏、常规培养及冻存
        2.5.2 细胞试验的接种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1 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的测定
        2.6.2 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LPS诱导RAW264.7细胞应激浓度筛选
        4.2 LPS对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4.3 LPS对RAW264.7细胞炎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LPS对硒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Se水平的添加对免疫应激细胞中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水平硒代甲硫氨酸羟基类似物(SeO)对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试验设计
        2.4 日粮配方
        2.5 饲养管理
        2.6 采集样品
        2.7 测定指标
        2.7.1 平均日增重指标
        2.7.2 免疫指标
        2.7.3 基因的测定
        2.7.4 抗氧化指标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体重和日增重的影响
        4.2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3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血浆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1 血浆抗氧化指标
        4.3.2 肝脏抗氧化指标
        4.3.3 脾脏抗氧化指标
        4.4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血浆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4.5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组织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4.5.1 肝脏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4.5.2 脾脏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变化
        4.6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组织中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6.1 肝脏中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4.6.2 脾脏中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5 讨论
        5.1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5.2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5.3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血浆和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血浆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5.5 日粮SeO添加对免疫应激小鼠组织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5.6 日粮SeO水平对免疫应激小鼠组织中硒蛋白表达的影响
        6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耐辐射奇球菌TAT-PprI蛋白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耐辐射奇球菌DNA损伤的修复功能
    二、耐辐射奇球菌PprI蛋白的发现及其结构分析
    三、耐辐射奇球菌PprI蛋白的功能研究现状
    四、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耐辐射奇球菌PPRI和TAT-PPRI蛋白注射剂量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AT-PPRI蛋白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防护和治疗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AT-PPRI蛋白抗放作用机理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耐辐射奇球菌抗辐射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中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致谢

四、硒蛋白对小鼠抗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靶向配体CL429防治辐射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程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富硒绿豆肽的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抗辐射活性研究[D]. 蔡爽.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富硒螺旋藻的生物分布及其含硒蛋白的抗炎症活性研究[D]. 黄丽. 广西大学, 2020(07)
  • [4]天然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J]. 郝云涛,珠娜,李勇.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3)
  • [5]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杨建鑫. 青海大学, 2020(02)
  • [7]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D]. 程明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D]. 慕星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3)
  • [9]硒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和昆明小鼠免疫应激的缓解效应及机制分析[D]. 王隆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10]耐辐射奇球菌TAT-PprI蛋白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任丽丽. 苏州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硒蛋白对小鼠辐射损伤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