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

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

一、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罗艺[2](2021)在《《青溪遗稿》为基点的程正揆艺术观念及绘画风格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对于明末清初时期的艺术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在明清画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们推进了明清画史的发展,成为画坛的引导风向标。然而对于在同时期也十分优秀但并没有那么有名的艺术家,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艺术家由于缺少人们的关怀,没有被系统地研究和提及。若想完整地了解明清艺术文化发展的情形,除了了解这些有名的优秀艺术家个体,同时也需要考虑对当时画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的艺术家们。基于以上这个原因,笔者对这些同样优秀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对程正揆的艺术观念及绘画风格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明清时期画坛大环境进行梳理以及对程正揆本身在绘画上的理念及风格等相关问题的探究,探索程正揆值得研究的艺术观念,并且解析其以《江山卧游图》为题创作五百余幅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思想,最终总结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都有哪些研究价值。本文以《青溪遗稿》为基点,探究程正揆艺术观念及绘画风格为主要内容,主要运用文献收集、作品风格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程正揆艺术观念的产生及影响和阶段性绘画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本文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对程正揆生活背景和艺术创作背景进行解读。其次,对《青溪遗稿》中程正揆师承、思想上的转变以及他对艺术不同的观念进行深度剖析和论证。然后,从构图、笔墨、意境等绘画表现方面对程正揆阶段性画作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论述了明末清初时期程正揆在画坛中的影响与地位,并且阐述了笔者本人在山水画学习中更加理解师法自然的重要性。程正揆的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都显映着那个时代大环境对大多数文人画家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随波逐流,对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精神无论在当时亦或是现在的艺术创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李敏[3](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答光明[4](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指出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夏钦钦[5](2020)在《张鼐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明文人张鼐作品卷秩浩繁、文体丰富,从明代以来,张鼐散文,尤其是小品文便被人关注,但相关评论零散不成系统,尚待全面深入地研究。通过全面仔细地梳理张鼐的家世、经历、交游和着述情况,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张鼐散文各方面的思想、风格及成就。首先,在思想方面,纵观张鼐全部的散文作品,可知其思想中儒、释、道三家皆有,而尤以释、儒二家思想为主。张鼐简澹虚静的人生观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散文风格。同时,张鼐散文也反映出了他反对党争、不立门户的政治思想,学求有用、“神理在心”的治学思想。其次,在散文的艺术风貌方面,张鼐的散文创作文体丰富,风格多样,从其散文清雅淡泊、婉转生姿的创作风格、长于议论、结构严谨的表达方式和骈散并重、情动于中的语言特色三方面表现出来。再次,在文学批评方面,张鼐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时文和“性灵”之文,深受公安派文学影响。从以上各类的讨论中,可以较客观地总结出张鼐在科场、政坛、学术和文学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易春[6](2020)在《施闰章诗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施闰章是清初诗坛最有影响力诗人之一,与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尽管施闰章并无文学理论批评专着,但是我们从其《施愚山集》中可以窥见他对诗歌创作、风格、功能方面独到的见解,在一定意义上充实了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内容。本论文是以施闰章的诗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的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文学浪潮等方面着手,以期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整理、分析、研究和阐述,从而客观评价他在中国诗学思想史的地位。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笔者就选题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笔者在选题的研究动态给予了大量笔墨,最后就选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施闰章的诗歌创作思想。随着经世致用、倡导实学的文学浪潮不断高涨,不少文人倡导实学与学术的救世济人,而施闰章也在这股浪潮中逐渐成长,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反对这种空疏学风。一方面,施闰章强调诗人应该广泛积累,认为阅历有助于诗人的诗歌创作,并主张诗人应该注重学问的积累与修炼,学古但不能盲目学古,并推崇诗人从古人中汲取精华之处。其次,施闰章强调逆境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最后,施闰章建议诗人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文采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施闰章的诗歌风格思想。首先,施闰章推崇温柔敦厚,在施闰章看来,诗歌应该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而不是咄咄逼人、疾声厉色,并认为温和的性情有助于温柔敦厚诗歌风格的形成。其次,施闰章欣赏诗歌中自然空灵的气度。施闰章认为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应该把“自然”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准则,并且推崇盛唐时诗歌的“大气空灵”。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施闰章的诗歌功能思想。一方面,施闰章认为诗歌可以反映人的性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人动容移情,缓解忧虑与抑郁。另外一方面,施闰章认为诗歌起到了教育感化民众、观察社会民情的社会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是结语,主要是从当时经世致用、倡导实学的文学浪潮背景下论述施闰章诗学思想,客观审视了他的诗学观念对当时所处时代的诗学观念的影响。

陈星宇[7](2020)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今文学优劣之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旨在比较古今文学之间孰优孰劣,文论家对古代文学和当下的文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有“崇古”、“崇今”和“古今各有千秋”这三种观点。现有的文学研究大多从“古今观”、“复古运动”、“古今之争”等方面进行分析。“古今观”实质是一种历史观念,“复古运动”只涵盖了“崇古”这一种观点,“古今之争”是西方文学论争的概念,而“古今文学优劣之辨”与上述几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现有的研究中,真正意义上探讨“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相关的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和描述,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概述。论文主体内容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的概念阐述。首先对“古今文学优劣之辨”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将“古今文学优劣之辨”与“古今观”、“复古运动”和“古今之争”进行概念辨析。第二章是“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历史发展。首先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涉及“崇古”、“崇今”、“古今各有千秋”三种文学观点的具体文论进行阐述。然后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找出其发展的内核特点。文论家们持有“崇古”观点较“崇今”、“古今各有千秋”观点的现象更为普遍。“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具有客观性、时代性、稳定性、历史性、独立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第三章是“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评判标准。古今文学优劣的评判标准虽不唯一,但我们从中能够梳理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我们分别探讨“崇古”、“崇今”和“古今各有千秋”三种观点的具体评判标准。其中“崇古”的评判标准最为复杂,因此从“重道”、“重质”和“重真”入手。最后总结出“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评判标准的特点。第四章是探究“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价值。首先探究“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出于阐述自身的文学观点,二是出于改革文弊的目的,三是出于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然后明确“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出现的必然性,三种文学观点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最后从“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纵向时间对比的方法论明确其价值。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研究成果,陈述本论题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意义。

舒凤梅[8](2020)在《塞尚、王原祁画面构成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西绘画在各自的发展史中,当绘画形式和风格积累到一定量时,都会出现后人对前人的总结,并发展出新的样式取而代之。王原祁和塞尚分别在中西绘画史中,担任了总结传统精华,将古法为今所用的史命。因此,他们在毕生的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均存在诸多相似性。一是仿古的相似性:塞尚追求古典主义普桑式风景画那样坚实的结构,力求通过自然再现普桑;王原祁对“元四家”的不懈仿摹,以求得古人之精髓。其次是画面构成方法和绘画目标的相似性:塞尚在绘画实践中对母题的持久钻研,对画面构成方法的不断总结,最终目的是想把对自然的感觉熟练的表达于画面,希望人们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认知自然;王原祁对黄公望笔意的仿摹和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产生了“龙脉”说这一山水画构图理论,最终实现了对心中山水的自由表达,进而完成了对正统派山水画树立典范,指引人们选择正统绘画。塞尚和王原祁的绘画理论均强调画面构成的整体性,并将各自的绘画元素有秩序的布置于画面中与整体呼应。最后是古为今用的相似性:塞尚和王原祁的画面构成性理论方法均来源于古典和传统,但他们都在古典和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总结和革新,古为今用。这在塞尚和王原祁所处的画史境况中都是一种新方式,是对古典的创新。

李青刚[9](2019)在《万端“文”气皆修养——从郭沫若书法审视当下文人书法与人文书法兼论当代四川书法创作的人文学养》文中研究指明郭沫若先生作为蜀地文人的杰出代表,为我们树立了文人书法和人文书法的标杆,也为当下四川书界学习书法给出了新的美学标准。他的书法作品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集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化为与其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境界,以书法艺术形式展现给后人。

李泊潭[10](2019)在《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文中提出书法形式与书家情感在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来解释书法形式为什么可以表达书家情感,书家情感如何影响书法形式生成的根本原因。全文第一章梳理对于书法抒情思想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观念。第二章逐层论述书法形式表达情感的原理。首先辨析传统书法抒情理论的局限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在解释形式与情感关系上的优越性。其次抽绎出形式可以表达情感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倾向性的力。再次,论证格式塔心理学在书法领域中的适用性问题。最后论证书法形式因素(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中都包含有可以表达情感的核心要素:具有倾向的力。该结论作为后文讨论形式与情感关系的依据。第三章从创作角度,运用情绪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关于情感的认识,提出书法创作情感启动的两种基本模式。辨析创作理论中“心”和“手”的主要内容,情感打破心手隔阂的两种方式:忘情和激情,并辨析两者特点与异同。第四章从欣赏角度,论述五种书体的形式因素表达情感状态的异同,探究狂草中情感改变形式的现象。最后以实例说明不同的形式因素对于风格的影响。第五章以情感的不同状态为依据,将书法创作模式分为四种。四种创作模式是情感状态和形式表现的统一。

二、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青溪遗稿》为基点的程正揆艺术观念及绘画风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特色和预期结果
第2章 明末清初文人画发展概况及程正揆生平
    2.1 明末清初文人画发展概况
    2.2 程正揆的生平
        2.2.1 程正揆的生活经历
        2.2.2 程正揆的艺术创作背景
第3章 《青溪遗稿》中绘画艺术内容分析
    3.1 《青溪遗稿》中程正揆艺术精神的演变
        3.1.1 程正揆艺术思想起源——师承董其昌
        3.1.2 程正揆艺术思想演变——对董其昌思想的延伸
    3.2 《青溪遗稿》中程正揆思想和身份上的转变
        3.2.1 程正揆思想的精神寄托——儒、释、道之间的转变
        3.2.2 多重身份的转换与集合
    3.3 《青溪遗稿》中绘画理论及艺术观念
        3.3.1 铁杆银勾老笔翻,力能从减意能繁
        3.3.2 眼界尽古人神髓
        3.3.3 足迹尽天下名山
第4章 卧游江山——程正揆山水画风格呈现
    4.1 宦游前期——“画风师古”
    4.2 罢官回乡——“造化山水”
    4.3 绘画风格转变
第5章 程正揆明末清初画坛评价及对笔者的影响
    5.1 程正揆在明末清初画坛评价
    5.2 程正揆自身价值及对笔者自身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其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5)张鼐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张鼐的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张鼐的家世
    第二节 张鼐的经历
        一、家贫求学
        二、入选翰林
        三、宦海浮沉
    第三节 张鼐的交游
        一、陶望龄、周汝登等师长辈
        二、祁承?、陈继儒等同年友人辈
        三、周宗建、夏允彝等门生后学辈
        四、袁应泰、熊廷弼等官员同僚辈
    第四节 张鼐的着述
        一、张鼐的着述总况
        二、《宝日堂初集》三十二卷
        三、《宝日堂杂钞》、《陈谣杂咏》等其他着作
第二章 张鼐散文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
        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二、虔诚的佛教信仰
    第二节 简澹虚静的人生思想
    第三节 反对党争,不立门户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学求有用”,“神理在心”的治学思想
        一、学求明道,文期适用
        二、知月废指,神理在心
第三章 张鼐散文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张鼐散文创作概述
    第二节 长于议论、简明浅近的表达方式
        一、长于议论
        二、文期适用
        三、简明浅近
        四、结构严谨
    第三节 骈散并重、言语敦厚的语言特色
        一、骈散并重、喜用排偶
        二、言语敦厚、情动于中
    第四节 清雅淡泊、婉转生姿的创作风格
        一、幅短神遥、清雅淡泊
        二、婉转生姿、旁逸斜出
第四章 张鼐散文中的文学批评与主张
    第一节 时文观
        一、举业德业合一论
        二、时文之“性灵”
    第二节 对公安派的吸收和批评
        一、求真与适俗
        二、写趣与反奇
        三、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晚明文人张鼐行年考》
    附录二 :《张鼐作品收录与着录统计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施闰章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2 施闰章的诗歌创作思想
    2.1 诗人应该广增阅历与积累学识
    2.2 逆境促进诗人创作
    2.3 诗歌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
3 施闰章的诗歌风格思想
    3.1 推崇温柔敦厚
    3.2 推崇自然空灵
4 施闰章的诗歌功能思想
    4.1 诗歌可以反映性情与怡情解郁
    4.2 诗歌具有教化观政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的概念阐述
    第一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
    第二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历史发展特点
第三章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评判标准
    第一节 “崇古”的评判标准
    第二节 “崇今”的评判标准
    第三节 “古今各有千秋”的评判标准
    第四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评判标准的特点
第四章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的价值
    第一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第三节 “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背后的方法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塞尚、王原祁画面构成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向古人学习——师古而不泥古
    第一节 塞尚对传统绘画的仿摹
        一 仿摹鲁本斯、普桑和德拉克罗瓦
        二 库尔贝、马奈和毕沙罗的影响
    第二节 王原祁对前人的仿摹
        一 仿摹“元四家”
        二 与董其昌、王时敏一脉相承
    第三节 塞尚和王原祁向古人学习之比较
        一 学习古人典范
        二 学习多家精华
第二章 向自然学习——探寻自然秩序
    第一节 塞尚:自然现象深处的几何结构与色彩
        一 塞尚眼中的古典自然风景画
        二 塞尚风景画中的几何结构与色彩
        三 塞尚风景画中的整体构成性
    第二节 王原祁:山水画中的自然规律与笔墨设色
        一 王原祁眼中的南宗正统派山水画
        二 王原祁山水画中的山水树石与笔墨设色
        三 王原祁山水画的整体构成性
    第三节 塞尚、王原祁向自然学习之比较
        一 毕生绘画实践之比较
        二 画面的整体构成性比较
第三章 古为今用
    第一节 塞尚最终所求:通过感觉表达自然
    第二节 王原祁最终所求:理、气、趣的统一
    第三节 塞尚、王原祁绘画所求之比较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万端“文”气皆修养——从郭沫若书法审视当下文人书法与人文书法兼论当代四川书法创作的人文学养(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郭沫若书法艺术的争议与思辨
    1. 多方面成就卓着,不以书法家自居。
    2.颠倒主流与支流,笼统地将人物评价置身时代漩涡。
    3.文人书法的认同不足,人为割裂书法生态。
    4.缺乏理论传承与理解,把书法与文化、艺术对立。
郭沫若书法文化内涵及当下四川书法创作的启示
    1.以古化新,回归传统的典范。
    2. 追本溯源,师承与创新并举。
    3. 诗文做基,倡导人文书法气质。
    4.涉猎广泛,成就文人书法大家。
文化大繁荣下对当代四川书法的人文学养反思
    1.不仅要字如其“型”,更要字如其“人”。
    2.艺术道德及艺术学养的双重提升。
    3.真正确立“百家争鸣”的艺术批评新常态。
    4. 书法理论素养不能被遗弃和鄙夷。
    5. 重视人文积累与创作内容的自主丰富。
后记

(10)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立论依据
    三、研究现状
    四、本文主要内容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传统情感观念及审美演变
    第一节 儒家“节情”观
        一、孔子对情的态度
        二、孟子对情的态度
    第二节 道家“无情”观
        一、老子对情的态度
        二、庄子对情的态度
    第三节 屈骚“狂情”观
    第四节 佛教“去情”观
第二章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的中介:力
    第一节 书法形式概念的内涵
        一、梳辨书法“形式”概念的必要性
        二、书法“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历时性范畴
        三、代表性形式观念简述
    第二节 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特点及阐释空间
        一、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的特点
        二、传统书法情感理论的阐释空间
    第三节 书法形式表现情感的现代心理学阐释
        一、代表性情感表现理论及其局限
        二、格式塔心理学情感理论:“力”生“情”
        三、格式塔心理学在书法表情论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书法形式因素中的力
        一、笔法是力的作用
        二、字法是力的架构关系
        三、墨法体现轻重、引斥、进退诸力
        四、章法是力群节奏化呈现
第三章 书法创作中情感影响形式生成
    第一节 影响书法形式生成的四个维度
    第二节 情感的定义、内涵与核心要素
        一、西方情绪理论的发展与情绪的定义、核心内容
        二、中国传统情感观念
    第三节 书法情感生成原理与启动模式
        一、书法情感生成基本原理
        二、书法情感启动两种模式
    第四节 书法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一、创作论中“心”的含义
        二、创作论中“手”的内容
        三、心手关系
        四、书法情感打破心手隔阂
第四章 书法欣赏中形式表现情感
    第一节 五体书情感表现方式
        一、笔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二、字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三、章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四、墨法相异致五体书表情不同
    第二节 形式表现情感的极致——狂草
        一、狂草创作状态特点
        二、狂草创作形式特点
        三、狂草“形”省“情”存的视觉心理依据
        四、狂草“情使形变”现象
    第三节 书法形式与风格
        一、传统书法风格理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二、形式对于书法风格的影响
第五章 形式与情感的统一:书法创作模式举隅
    第一节 “中和”式创作模式
        一、“中和”观念渊源及内涵要求
        二、“中和”创作模式的形式及情感特点
    第二节 “狂狷”式创作模式
        一、“狂狷”观念的审美内涵
        二、“狂狷”创作模式的形式及情感特点
    第三节 “以理御情”式创作模式
        一、理学之“以理御情”创作模式
        二、形式规律之“以理御情”创作模式
    第四节 “无情”式创作模式
        一、道家“无情”观对创作形式的影响
        二、佛教“去情”观对创作形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成果
致谢

四、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青溪遗稿》为基点的程正揆艺术观念及绘画风格探究[D]. 罗艺. 沈阳大学, 2021(10)
  • [3]“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5]张鼐散文研究[D]. 夏钦钦. 暨南大学, 2020(04)
  • [6]施闰章诗学思想研究[D]. 易春.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古今文学优劣之辨”现象研究[D]. 陈星宇. 扬州大学, 2020(02)
  • [8]塞尚、王原祁画面构成性比较[D]. 舒凤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万端“文”气皆修养——从郭沫若书法审视当下文人书法与人文书法兼论当代四川书法创作的人文学养[J]. 李青刚. 现代艺术, 2019(10)
  • [10]形式·力·情感 ——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D]. 李泊潭.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向古人学习批评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