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个主要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个主要问题

一、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顺[1](2019)在《智慧校园物业管理热点问题冷思考》文中认为智慧校园与物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智慧校园建设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高校逐步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这一进程所带来的机会吸引了社会各方积极介入,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服务商,IBM、用友、金蝶等软件开发商,均宣称投入智慧校园的开发与运营。而作为从事高校后勤支撑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更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这需要高校与物业服务企业供需双方冷静思考。

刘亚平[2](2019)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继续教育转型呼声中,普通高校进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观念引领、思想启蒙对教育转型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些仅是活跃在意识里的起点,要想教育转型能够顺利开展并将最终结果落实稳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制度变迁。可以说,继续教育转型实际上是以继续教育制度转型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一面,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地区高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社会进步进程中,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变迁、办学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探讨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是对满足新时代人民之所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在高校领域中的发展轨迹,明确其进步与缺陷,提出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其次以宁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为例,梳理该校继续教育主要负责部门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的各方面制度建设举措。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在制度创新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度创新中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力资源缺乏、学院自主权小、奖惩机制不完善、外部需求不足、文化建设薄弱。并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工具,从政府、高校、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分析困境原因。最后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从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外部环境、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环境的两大层面,提出助力区域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王晨曦[3](2018)在《专业化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从公寓视角分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公寓工作的推动,以及目前遇到的资金、人才、节能、安全等困难,提出通过师生满意度调查直接了解学生需求,引进社会企业的专业化服务,逐步实现"一步一脚印,用发展促改革"的目标。

凌贤郅[4](2017)在《高校转型进程中学校酒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园府酒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转型发展作为当前新建本科高校的主题,是新建本科高校获得生存土壤,增强竞争力的发展方向。高校转型,是学校整体的转型,是学校软硬件各方面全方位的转型。作为高校后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酒店,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酒店的定位是承担校内外餐饮、住宿和会议等主要活动,是校内公务接待活动的主要负责部门。可以搞不夸张的说,高校酒店其实也是高校形象的一块名片,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园府酒店经营为样本,在新形势下,把高校酒店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转型发展的理念,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转型发展的新举措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高校的酒店管理,凸显出转型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首先分析当前转型发展概况,以及转型发展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冲击和促进作用。其次,分析作为高校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园府酒店管理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园府酒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通过实践探索,最后提出促进园府酒店建设发展的建设及意见。理论上有助于丰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实践上对高校酒店自身的发展,以及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营造转型发展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公茂强[5](2017)在《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持。高校微信公众号通过对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的传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言行举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高校一级(官方)微信公众号、高校内单位及其下属组织机构开设的高校二级微信公众号,还包括高校三级微信公众号中由高校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感染教育法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总结和归纳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一是思想引领功能,在学生中唱响主旋律,构筑大学生精神高地;第二是舆论引导功能,发挥主流、权威的媒介影响力,正确引导校园舆论走向;第三是教育服务功能,在服务中加强思想引导,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本文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的方式研究影响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和原因。通过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最喜爱的微信公众号与热文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知情况;通过个案访谈对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进行采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号已经充分地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同时也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有待提高,高校热文中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微信公众号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得力的运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动性,以及西方错误思潮不断通过微信向大学生进行渗透。提出三条对策:一要完善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要加强高校微信公众号联盟建设、配齐坚强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队伍、加强高校微信环境的舆情监控与引导。二要重视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研究,要明确定位、把握大学生成长特点和互动需求、加强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三要加强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要提高高校微信公众号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占比例、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本文研究,为如何积极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了参考。

李金龙[6](2015)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计划”不仅是一项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教工程,更是一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行动指引的国家战略。它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结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在人才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具有共同的使命与诉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共同使命,在协同创新空间中实现联合培养基本目标;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同路径,在协同创新氛围内实现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共同诉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现联合培养内源发展。其中,“机制改革”将成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政产学研等主体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联合培养事业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共经历“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培养定位等方面总体呈现四种发展趋势。(2)基于“2011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协同创新战略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在“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四种模式。(3)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研访谈法深入系统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宏观调控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系列问题。(4)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耦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整体运作模型、政府调控机制模型、沟通协调机制模型、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和科学评价机制模型,并依据各机制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设想。由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更加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深彻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机制设计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化解横亘于多元组织间的利益分配、评价标准、共享交流等诸多矛盾,广泛促进各主体自愿、主动、长效联动,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协同发展情境下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与创新素养。因此,注重机制设计与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深入、系统地对之研究,才能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事业的内源性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使其真正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袁尚会[7](2014)在《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文中提出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德育制度)。自1952年创立以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有制度断裂时期,但屡经修改和完善,延续至今。高校辅导员制度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政治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学生成长、高校发展和国家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了,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批评不断增多。面对质疑,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固步自封还是勇敢变革?拒绝变革,高校辅导员制度就会走向毁灭;积极创新,高校辅导员制度才能继续向前发展。经过认真分析各种负面意见,我们发现对高校辅导员制度批评和质疑的焦点集中在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否有效,是低效还是无效,应该重构还是废除三个方面。本研究将这一焦点确定为研究议题,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制度主义、制度伦理和现代大学共同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制度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为一般研究方法,围绕研究路径“评估制度的有效性一反思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因素一构建提高制度有效性的路径”,对高校辅导员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整体性反思与研究。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演化的产物。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萌芽(1924-1948年)、初创(1949-1960年)、形成(1961-1965年)、破坏(1966-1976年)、恢复(1977-1983年)、强化(1984-2003年)和发展(2004年至今)等七个发展阶段。那么,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至今,有效性究竟如何呢?本研究引入了制度有效性概念,确定了评判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的四项标准,即目标科学性、过程合理性、目标达成度和结果长效性,并按照这一标准分学生、教师设计了“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调查问卷”,尔后在湖北部属985高校、211高校、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省属独立学院和省属高职高专等各1所共5所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获知了学生和教师对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的量化性态度,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的等级为“一般”。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有效性虽未完全否定,但满意度不高,制度低效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辅导员制度低效的问题表征有哪些呢?制度的理论基础相对落后、制度的法制化程度比较低下、制度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缺失、辅导员队伍工作方法陈旧、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不强等六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畸形发展,更让高校辅导员制度变成了一种强制性教育制度。高校辅导员制度低效的原因何在?本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受苏联经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中国独特文化传统和中国政府机构等带有强烈政治化意味变量的影响而呈现出政府主导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强制性特点正是其低效的内在原因;而其狭隘的效率性目标跨过了制度对合法性的要求、片面的工具性价值压制了制度对合理性的诉求、简单的行政化方式忽略了制度对治理性的需要和扭曲的功能观遮蔽了制度对发展性的渴望则是其低效的外在原因。弄清楚制度低效的原因只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第一步,寻找制度创新的困难所在和有利优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困难之处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制度逻辑诱使它坚定抵抗外界的变革努力;而中国教育改革重启提供的创新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提供的创新活力、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供的创新动力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提供的创新助力,无疑是它成功创新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高校辅导员制度成功创新还要有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合适的创新模式支撑。坚守“重视公民教育论”的高等教育功能观、构建“教育行政有限化”的高等教育管理观、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应该坚持的理念。“自上而下启动创新议程、中体西用获取创新资源、多元共振推动创新进程、返本开新探索创新之路”这一模式无疑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制度顺利重构。从本质上来讲,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就是实现强制性高校辅导员制度向自主性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跃迁,从而最终提升学生幸福指数。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法制化,全面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机制,认真加快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步伐,着力推动学生的自治化进程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王欢欢[8](2013)在《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发展对策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各国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各国致力于发展各自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创新更是首当其冲。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教育部在2012年5月4日时,颁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首次提出通过构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此改革高校机制体制,促进高校创新方式的转变,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聚集和培养,研发重大标志性成果,使高等教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粘合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研究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协同创新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主要探讨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下,地方高校发展的对策,并通过宁波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文章在结构上共分7章,其中第1章为导论;第2章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概述;第3章为地方高校基本情况及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第4章为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其经验借鉴;第5章为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措施;第6章为案例分析:宁波大学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受大环境的影响。笔者针对上述原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公立及私立高等院校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推进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措施:政府部门的改革;地方高校管理体制的转变;创新整合地方高校内部、外部资源要素;构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侯长林[9](2013)在《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学逐步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刻变革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本研究采取系统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高校校园文化本质、结构、价值、发展、建设五大基本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构建了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体系。本研究从时代背景出发提出问题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尤其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的内涵及其研究的依据进行了讨论,理清了五大基本理论之间的内部联系。要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本质,得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谈起,然后从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校园文化本质进行研究,得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化人”即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主体结构、层次结构、状态结构等。本研究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价值时,首次将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和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力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两种价值表现形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潜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力是高校校园文化显价值,功能与文化力的关系,就是潜价值与显价值的关系。本研究既讨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变迁,也阐释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从发生学的角度认为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内生型”,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外生型”,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矛盾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本研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逻辑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重点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主要包括:一是进行总体规划,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理性自觉;二是丰富校园心灵结构,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发展;三是引入生态化理念,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发展;四是实施社会控制,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五是建设创新文化,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水平;六是打造文化特色,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竞争力。

苟国旗[10](2013)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这使得尚处于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面临严峻挑战,极易变得迷茫和困惑。因此,如何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理论总结、现状分析、时代课题、战略构想、路径选择五大部分展开论述。具体而言,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内容总结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问题、原因的分析中提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和作用;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五个方面阐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本质、目标、内容、原则、维度五个层面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构想;从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路径、组织建设路径、校园文化路径、网络技术路径、社会实践路径五个方面提出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第一,梳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中国化的历程。第二,解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历史轨迹。第三,阐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面临的时代课题。第四,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体系。第五,凝练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内容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上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体系,通过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培育的路径选择,力图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见解。

二、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校园物业管理热点问题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后勤需求的演变和物业管理转型升级的关系
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物业的关系
高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与物业服务标准化的关系
短期招标带来的无序竞争与高质量发展需持续投入的关系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物业服务企业联盟的关系

(2)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继续教育制度创新
        (二)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现实紧迫性
        (三) 制度创新关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成败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 制度变迁理论
        (二) 委托代理理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继续教育
        (二) 制度创新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制度变迁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1966)
        (二)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8)
        (三) 整顿促发阶段(1989-1991)
        (四) 制度化发展阶段(1992-2000)
        (五) 深化管理阶段(2001-至今)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制度问题分析
        (一) 制度建设滞后
        (二) 路径依赖现象严重
        (三) 高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一) 内生驱动力——消解教育矛盾
        (二) 根本原因——矫正制度缺陷
        (三) 外部驱动力——调整利益追求
第三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分析
        (一)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背景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
    二、A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创新因素分析
        (一) 整体状况评价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三)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阻力因素分析
        (四)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迟缓原因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 政府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代理关系
        (二) 制度供给中的“政府缺陷”
    二、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行为分析
        (一) 高校继续教育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二)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限制”
        (三)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成本估计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个人与集团行为分析
        (一) 人的有限理性
        (二) “搭便车”与集团定位
第五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优化
    一、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
        (一) 坚持制度创新的全局观
        (二) 坚持制度创新的长效观
        (三) 坚持制度创新的人本观
    二、优化制度创新外部环境
        (一) 框架政府管理权限:政府指导、高校主导
        (二)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区域创新活动的统筹者
        (三) 加强政府兜底责任:让制度创新“有底”
    三、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
        (一) 唤醒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二) 加强学院办学自主权
        (三) 构建开放的组织结构
        (四) 克服“搭便车”心理
        (五) 注重人才多样化建设
        (六)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专业化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后勤实体与学校的经济关系
    1.2 后勤资产的界定和保值增值
    1.3 经营模式的规范化法制化
    1.4 后勤人事制度的特殊性
    1.5 利益关系的定位
2 专业化社会服务:逐步引进、持续改善
    2.1 开设自助洗衣房
    2.2 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2.3 配置空调
    2.4 安装智能充电桩
3 专业化社会服务的优势
    3.1 维护资金投入
    3.2 技术人员外包
    3.3 主动服务
    3.4 节能减负
    3.5 用电安全警示
    3.6 服务价格合理
4 专业化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服务质量与承诺不一致
    4.2 市场竞争不充分
    4.3 服务商退出机制不成熟

(4)高校转型进程中学校酒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园府酒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概念界定
        1. 高校转型
        2. 高校后勤社会化
        3. 高校酒店
        4. 酒店文化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经验研究法
二、园府酒店管理现状
    (一) 高校转型
    (二) 园府酒店面临的挑战
        1. 园府酒店的基本概况
        2. 园府酒店的管理体制
        3. 园府酒店面临的挑战
三、园府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园府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酒店设施严重滞后
        2. 酒店服务混乱无序
        3. 酒店员工流失严重
        4. 管理者观念陈旧
        5. 管理人员执行力低下
    (二) 园府酒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高层给予酒店的关注度不够
        2. 酒店管理者转型决心不坚定
        3. 酒店管理模式缺乏前车之鉴
        4. 酒店待遇不高、员工招聘难度大
四、评鉴园府酒店管理成效指标体系
    (一) 服务目标定位明确
    (二) 服务观念与时俱进
    (三) 管理机制要创新
    (四) 管理团队要有执行力
五、分析与对策
    (一)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管理意识
        1. 转变观念从例会开始
        2. 布置管理人员的硬性“作业
        3. 加强部门协作
        4. 导入目标管理
        5. 试行绩效工资
    (二)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
        1. 建立客户档案
        2. 完善《经营服务协议书》
        3. 出台《园府酒店十项管理规定》
        4. 制定《酒店员工劳动管理细则》
        5. 制定《酒店大宗物资供应制度》
        6. 制定《酒店月度营业奖惩制度》
        7. 制定《园府酒店出品质量管理规定》
    (三) 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标准化运作
        1. 服务工作流程化
        2. 绩效考核常态化
        3. 现金管理规范化
        4. 销售管理程序化
        5. 安全管理科学化
        6. 岗位职责明确化
    (四) 调整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1. 成立“联合营销部”
        2. 整合“机动采购部”
        3. 缩小核算单位
        4. 无缝对接信息
    (五) 完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1. 抓好全员教育培训
        2.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环境
        3. 多种方式加强员工交流
        4. 发挥Q群的重要作用
        5. 凝练酒店文化精神
        6. 凝聚员工力量
    (六) 加强硬件建设,升级基础设施
    (七) 依据自身优势,打造经营特色
        1. 注重产品研发
        2. 提升个性化服务
        3. 打造经营服务优势
    (八)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酒店竞争力
        1. 管理岗位竞争选聘
        2. 提升管理者素质
        3. 培养骨干队伍
        4. 重视服务员队伍建设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化媒体相关研究
        1.2.2 高校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
2 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涵义和特征
        2.1.1 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公众号
        2.1.2 高校微信公众号
        2.1.3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特征
    2.2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2.1 思想引领功能
        2.2.2 舆论引导功能
        2.2.3 教育服务功能
    2.3 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2.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3.2 感染教育法理论
        2.3.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3 影响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
        3.1.1 大学生最喜爱的微信公众号及热文分析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3 个案访谈的技术方法
    3.2 高校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分析
        3.2.1 高校微信公众号已经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3.2.2 高校微信公众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3.3 影响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3.3.1 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3.3.2 高校微信热文缺少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3.3.3 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认可度不高
    3.4 影响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3.4.1 高校微信公众号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得力的运营队伍
        3.4.2 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动性
        3.4.3 西方错误思潮不断通过微信向大学生进行渗透
4 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对策
    4.1 完善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
        4.1.1 加强高校微信公众号联盟建设
        4.1.2 配齐建强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队伍
        4.1.3 加强高校微信环境舆情监控与引导
    4.2 重视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研究
        4.2.1 明确高校微信公众号定位
        4.2.2 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互动需求
        4.2.3 加强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
    4.3 加强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4.3.1 提高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占比重
        4.3.2 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协同创新
        1.3.2 联合培养
        1.3.3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1.3.4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2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析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3.1.2 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3.1.3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3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5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4.1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曲线
        4.1.1 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4.1.2 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4.1.3 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
        4.1.4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4.2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4.3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4.3.1 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4.3.2 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4.3.3 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3.4 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5.1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5.1.1 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2 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3 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5.2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5.2.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2.2 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5.3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5.3.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3.2 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5.4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5.4.1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5.4.2 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6.1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6.2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6.3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6.3.1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6.3.2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6.4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7.1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7.1.1 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7.1.2 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7.2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7.2.1 研发知识耦合
        7.2.2 培养方案耦合
        7.2.3 课程设置耦合
    7.3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7.3.1 双导师制耦合
        7.3.2 奖助制度耦合
        7.3.3 管理内容耦合
        7.3.4 质量控制耦合
        7.3.5 中介服务耦合
    7.4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1.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8.1.2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2.1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8.2.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3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3.1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8.3.2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4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4.1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8.4.2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9.1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9.1.1 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9.1.2 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9.2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9.3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9.3.1 核心概念
        9.3.2 模式构建
        9.3.3 模式评价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7)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需要
        (三) 个人经历
    二、概念界定
        (一) 高校
        (二) 辅导员
        (三) 制度
        (四) 高校辅导员制度
    三、文献述评
        (一) 关于国内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 关于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 关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作用
    五、思路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现有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理论缺陷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统领意义
        (一) 政治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
        (二) 经济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
        (三) 社会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
    三、制度伦理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重要影响
    四、现代大学共同治理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基本作用
第三章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1924-1948)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60)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阶段(1961-1965)
        (四)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破坏阶段(1966-1976)
        (五)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阶段(1977-1983)
        (六)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强化阶段(1984-2003)
        (七)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2004-至今)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理论建构必须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政策完善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服务定位必须适应大学生成长和辅导员发展的需要
    三、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经验提炼与可能借鉴
        (一) 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实现辅导员工作人本化
        (二)变革工作理念,实现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发展协作化
        (三) 实施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发展之路,实现辅导员工作专业化
        (四) 构建科学完整易操作工作法规,实现辅导员工作法制化
第四章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调查项目
        (四) 调查方法
        (五) 调查时间
        (六) 调查实施
    二、调查数据采集
        (一) 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定型
        (三) 问卷发放对象
        (四) 问卷发放数量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第五章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实困境反思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低效的问题表征
        (一) 制度的理论基础相对落后
        (二) 制度的法制化程度比较低下
        (三) 制度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
        (四)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缺失
        (五) 辅导员队伍工作方法陈旧
        (六) 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偏低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低效的内在原因分析
        (一) 苏联经验的影响
        (二) 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 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 教育效率目标的影响
        (五) 政府机构的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制度低效的外在原因把握
        (一) 狭隘的效率性目标跨过了制度的合法性边界
        (二) 片面的工具性价值压制了制度的合理性诉求
        (三) 简单的行政化方式忽略了制度的治理性内涵
        (四) 扭曲的教育功能观遮蔽了制度的发展性效用
第六章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策略建构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终极目的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困难所在
    三、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
        (一) 中国教育改革议程的重启提供了创新潜力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创新活力
        (三)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创新动力
        (四)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创新助力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理念准备
        (一) 坚守“重视公民教育论”的高等教育功能观
        (二) 构建“教育行政有限论”的高等教育管理观
        (三) 树立“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
    五、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
        (一) 既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述评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模式建构
    六、高校辅导员制度创新的实践方法
        (一) 实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法制化运作
        (二) 构筑全员育人的新机制
        (三) 加快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四) 推进大学生的自治化进程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缺陷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图表清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参研课题、获得奖项情况
致谢

(8)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发展对策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概述
    2.1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与协同创新的背景
        2.1.1 高等教育改革历程
        2.1.2 协同创新的背景
    2.2 协同创新的涵义和特点
    2.3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2.3.1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论
        2.3.2 市场供求理论
        2.3.3 利益分配理论
        2.3.4 系统科学理论
    2.4 协同创新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3章 地方高校基本情况及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地方高校发展概况
    3.2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3.2.1 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3.2.2 地方高校外部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3.3 地方高校进行协同创新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政府体制及政策缺失
        3.3.2 地方高校自身管理模式的缺陷
        3.3.3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3.3.4 地方高校缺乏适用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第4章 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着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4.1.1 国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分类创新
        4.1.2 建立跨学科独立机构
    4.2 我国公立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模式
        4.2.1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4.2.2 搭建创新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4.2.3 融入区域经济推进成果转化
        4.2.4 培养高端人才建设科技强校
    4.3 我国私立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宁波诺丁汉大学模式
        4.3.1 组织机构管理创新
        4.3.2 独特的学生培养模式
        4.3.3 完善的就业管理体系
    4.4 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经验带来的启示
        4.4.1 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创新
        4.4.2 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
        4.4.3 探索新式的学生培养模式
        4.4.4 构建融合市场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5章 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措施
    5.1 改革政府部门对地方高校的管理制度
        5.1.1 改变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实行不同的考核制度
        5.1.2 各级政府改变体制,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
    5.2 创新地方高校内部资源要素
        5.2.1 组织管理机构协同创新
        5.2.2 人才管理协同创新
        5.2.3 学生培养协同创新
    5.3 创新地方高校外部资源要素
        5.3.1 建立产学研之间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模式
        5.3.2 建立政府引导型产学研之间的外部需求驱动机制
        5.3.3 制定科技资源标准规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
        5.3.4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5.4 建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
        5.4.1 建立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
        5.4.2 建立协同创新的监督体系
    5.5 其他配套措施
第6章 案例分析:宁波大学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6.1 宁波大学简介
    6.2 宁波大学改革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6.3 宁波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3.1 特色办学定位问题
        6.3.2 机构设置不合理,协同不足,效率低下
        6.3.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协同困难
        6.3.4 学生培养问题
        6.3.5 科研组织管理协同存在的问题
        6.3.6 政府投入不足,学校负担过重
    6.4 宁波大学协同创新的进程及发展模式的选择
        6.4.1 借助“省(市)部共建”东风,构建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
        6.4.2 积极创新组织机构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制度性条件
        6.4.3 学生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
        6.4.4 扩大境外交流合作的协同创新,发展侨资办学特色
        6.4.5 产学研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引导协同创新的发展路线
        6.4.6 构建产学研体系的绩效和监督体系,为协同创新保驾护航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高校校园文化本质论
    2.1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
    2.3 高校校园文化本质是“化人”
3 高校校园文化结构论
    3.1 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结构
    3.2 高校校园文化层次结构
    3.3 高校校园文化状态结构
4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论
    4.1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内涵
    4.2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分类
    4.3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
5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
    5.1 高校校园文化起源
    5.2 高校校园文化变迁
    5.3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
    6.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逻辑辩证关系
    6.2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6.3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出版着作、主持课题、获奖情况目录

(1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方法和结构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综合方法的运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特征
        2.1.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2.2.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诉求
        2.2.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
        2.2.3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2.2.4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
    2.3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4.1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4.2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4.3 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4.4 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培育的现实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信度和效度讨论
        3.1.3 问卷发放和统计
    3.2 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状
        3.2.1 注重自我实现,主体意识增强
        3.2.2 讲求务实奋进,创新奉献
        3.2.3 理想与现实有机整合,理性客观定位价值目标
    3.3 当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3.3.1 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
        3.3.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内容深度不够
        3.3.3 教育途径与载体相对单一
        3.3.4 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削弱
    3.4 培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3.4.1 是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理论的创新
        3.4.2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3.4.3 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支柱
        3.4.4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新要求
    4.1 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4.1.1 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4.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新内容
    4.2 多元文化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4.2.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4.2.2 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4.3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政治民主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结合
        4.3.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4.3.2 政治民主化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4.3.3 政治文明建设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
    4.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
        4.4.1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4.4.2 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提出的新时代准则
    4.5 生态文明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
        4.5.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视阈下的生态文明要求
        4.5.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生态价值及其实现
        4.5.3 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构想
    5.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多重维度
        5.1.1 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
        5.1.2 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扬弃
        5.1.3 对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5.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5.2.1 服务社会进步与促进学生发展相结合
        5.2.2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5.2.3 先进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
        5.2.4 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
        5.2.5 系统教育与全面渗透相互贯穿
    5.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5.3.1 基本目标
        5.3.2 主导目标
        5.3.3 理想目标
    5.4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5.4.1 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5.4.2 基本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5.4.3 精神核心:民族思想与时代精神
        5.4.4 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
        5.4.5 远大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5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5.5.1 树立坚定的价值信仰
        5.5.2 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
        5.5.3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5.5.4 践行科学的价值规范
        5.5.5 培育理性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5.5.6 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途径作用
        6.1.1 设计教学体系
        6.1.2 创新课堂教学
        6.1.3 开展专题讲座
    6.2 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作用
        6.2.1 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
        6.2.2 班级组织的建设
        6.2.3 学生社团的建设
        6.2.4 学生宿舍的思想建设
    6.3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6.3.1 校园文化路径的可行性
        6.3.2 多种形式实施校园文化路径
        6.3.3 校园文化路径的保障体制
    6.4 发挥网络引导作用
        6.4.1 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机制
        6.4.2 建立健全网络传播机制
        6.4.3 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
    6.5 注重社会实践效果
        6.5.1 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6.5.2 加强教学实习,深入生产一线践行核心价值观
        6.5.3 普及“三下乡”活动,传播核心价值观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四、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校园物业管理热点问题冷思考[J]. 李茂顺. 城市开发, 2019(13)
  • [2]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刘亚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专业化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势[J]. 王晨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1)
  • [4]高校转型进程中学校酒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园府酒店为例[D]. 凌贤郅.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5]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公茂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6]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7]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袁尚会.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8]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发展对策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D]. 王欢欢. 南昌大学, 2013(07)
  • [9]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侯长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4)
  • [1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研究[D]. 苟国旗.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个主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