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缅怀知平原先生

深深缅怀知平原先生

一、深切缅怀平原直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肖雅茗[1](2021)在《吕潜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吕潜因“诗书画三绝”而被世人称颂,他的绘画、书法深受历代书画家宝爱,其名常载于艺术类典籍。相较之下,其诗名长久以来湮没不显,目前学界尚未对吕潜诗歌进行系统性研究。吕潜家世清贵,早披宫锦,其诗今存四百余首,多作于甲申之后,取材广博,风格多样,诗本性情,情感深挚,穷而益工。本文主要以吕潜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吕潜在战乱中被迫流落他乡,亲身经历了朝代鼎革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下层劳动人民发声,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下启蒙思想的影子。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吕潜诗歌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首先,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对吕潜诗歌进行辑佚和考辨。其次,以各类方志史籍为主干,以吕潜诗歌为材料支撑,补写完善其生平行迹和交游状况,其中交游着墨最多,试图从吕潜与友人的交往中探究其丰富细腻的遗民心理,揭示清初汉人士大夫观念的流变,并依托诗歌文本确定吕潜的遗民类型。吕潜之诗总体上呈现雅健清新的面貌,还有的以沉着翔实的笔调详述明末战乱时期的历史故实,描摹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欲归无路而不得不依栖于治安之境的士绅阶层明遗民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吕潜之诗是人生经历和江山血泪写就,现实主义特色鲜明,以诗补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吕潜诗歌的主题倾向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为巴蜀文学文献、巴蜀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佐证材料。另外,本文以吕潜诗歌为依据考辨部分方志史籍之失,或为史籍的记载提供更丰富的文献支撑。最后,详细分析吕潜诗歌的诗学趣尚、诗歌风格特色以及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将吕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案,考察时代变迁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展开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明代遗民生活图景,进一步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

邱春美[2](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刘广利[3](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杨瑞[4](2021)在《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提出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着名的遗民,被顾炎武誉为“关中声气之领袖”。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事件对其影响颇深:一为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这使他丧失了故国家园,也消解了其用世之心;一为康熙十七年被迫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此为清廷利用高压政策强迫其易志出仕。在出处进退之间,王弘撰毅然选择隐居不仕,坚守明遗民气节,得到士林一致赞誉。王弘撰既不肯做清廷臣子,便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名士,不仅使自身声名远播,而且也沟通了关中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个案研究,王弘撰作为“关中声气之领袖”,也是明末清初关中明遗民的典型代表,在时代的变革中,其人生轨迹、隐士心态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弘撰的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展现易代之际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为明遗民研究和明末清初关中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体事例。正文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二章)为王弘撰生平、交游考。第一章为生平考述,主要以赵俪生《王山史年谱》为参照,对谱中讹误之处进行考证,缺脱之处加以添补,力图厘清王弘撰的行年事迹,展现其交游和生活状态。第二章为交游考。王弘撰在鼎革后曾四上京师,五下江南,一赴岭南,而在关中地区,也多次往来于西安、延安、三原、富平等地。在长期的漫游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人有明宗室、清廷官员、乡宦士绅、遗民群体、林下隐士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或互道对明故国的深情,或进行诗文切磋和学术交流,或赏玩金石书画,或宴饮雅集、共享友朋之乐。王弘撰深厚的家学渊源,仗义疏财、笃于朋友的人格特点,平心静气、不存门户之见的治学观念,坚守明遗民气节、不作两截人的忠贞节操,以及广泛游历以联络南北声气的桥梁作用,不仅使他获得了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而且使自身声名远播,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编(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着述考。王弘撰一生着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故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其现存各书的成书及版刻情况详加考述,以使读者明了其创作情况。此外,王弘撰工诗,然因其诗集前此未见,故学界关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甚少,论文第六章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对王弘撰诗作的内容、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使学界对其诗歌作出恰当的定位。综合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对王弘撰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的考察,认为他的一生行迹展现了清初关中地区明遗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关中地域文学研究和明遗民研究不无裨益。

项祎[5](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赖鑫[6](2021)在《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沈从文按自己的理解认知挖掘抒情浪漫的本真人性和乡土情感,延续了明代性灵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姿态。他认为小说并非是僵硬的文学表达方式,而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包括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前者主要是完善小说的社会使命,后者是诗意抒情的叙述手段。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沈从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梦境描写和梦幻叙述,作者用“梦”重构自然与人事,在缥缈独特的梦意象中倾注丰沛的情绪,“梦”成为叙事风格的标出特征,是艺术创造的内驱。诗意与浪漫离不开“梦”,“梦”为小说内容和结构的完善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梦”的出现是沈从文对湘西封闭世界的生命形式与生存状态的隐晦思考,反映了他对命运困境和理想追求的体悟与认知。本文是在以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为研究对象的视域下,试图分析小说中“梦”涵盖的文学理想、“梦”的艺术特色、“梦”的功能、写“梦”的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作品的提炼整合,系统探寻其“梦”现象,从而关注沈从文对生存、生命、命运的思考。并结合沈从文创作的心态变化,回归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探究作者用“梦”承载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小说研究热潮中被遮蔽的“梦”现象做新的体察和审视。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的是沈从文小说中“梦”书写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创新性和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是对本文研究价值的探讨,并集中论述了沈从文对“梦”的看法,分别阐述了沈从文对作家与“梦”的关系、小说与“梦”的关系的认识,揭示出沈从文写“梦”的独特底色和特殊情怀。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是对沈从文研究、沈从文小说“梦”研究现状的分类梳理,在归纳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小说“梦”研究的方向和存在不足的原因。研究的创新性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研究对象的界定是对“梦”的界定,取义从梦境描写延伸到梦幻叙述。正文由二到六章构成:第二章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梦”的主题脉络:传达文学理想。沈从文是织“梦”的佼佼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梦”,彰显出作家流动的思绪力和精彩的审美力。从文本细读和知人论世的方式着手,将文本和文化、历史相结合,准确把握住作家写“梦”的意图,透过表层的“梦”牵引出叙事主题。第三章探究沈从文小说写“梦”的艺术特色:内容特色和表达特色。以细微的“深度描写”来把握“梦”的内容特色,分别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比较了沈从文小说写“梦”与传统文学写“梦”、同时代的现代作家写“梦”的区别,把握作家在继承传统梦文学素养、革新现代小说梦幻叙事两个层面上的立异求新;又围绕“超越艺术常规”衍生出的新颖的语言和怪诞的风格来掌握“梦”的表达特色,体会作家个性化的创作尝试。第四章论述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功能:表现功能、组织功能和文体功能。从“梦”是沈从文艺术加工后的文学符号入手,发现“梦”具有强烈的生发性和表意性、在结构上发挥独特的功能、具备超越一般叙述的特性,表现了沈从文奋力建构文体的理想化试验。以此总结出小说“梦”在表情达意、组织情节和文体建构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五章探析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原因。从作家自身的幻想天性与幻思气质、萦绕着“五四”新文学精神的社会背景、“抽象的抒情”的审美趣味来还原作家幽深的梦情结;从“常”与“变”的深刻思维、“破”与“立”的复杂情感来分析“梦”承担的承载作家变动的文化意识的重任。明晰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情绪意识是积极的,是为建构文学理想而服务。第六章重点讨论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而言,文学价值是“梦”对命运困境的揭露,主要从“梦”映射的生存困境、文化困境和道德困境三个层面来分析。美学价值是“梦”对加速抒情风格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包括以“梦”描绘浪漫的传奇故事、以“梦”抒发浓郁的乡土情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寻小说“梦”的文学化、审美化处理路径。结语部分是站在反思沈从文小说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回溯小说“梦”的流变。将其放在文学史视野中进行考察,“梦”不仅是沈从文个性化的艺术结晶,也是二十世纪现代小说“造梦”的重要范式。而沈从文小说的“梦”书写到后期逐渐走向简单化、萎顿化、框架化,这是由作家人生经历和创作心态决定的。不同阶段的小说有不同样态的梦幻成分启示我们要用思辨和客观的评判思维去解读作家笔下的“梦”。

刘伟[7](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指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隋军[8](2021)在《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文中指出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主要是指以陕(北部和中部)、甘、宁、青、藏、新和内蒙古为主体的“文化西部”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体现的审视并思考审美对象的思维角度。其中陕甘宁三省的创作极具代表性,可作为研究的中心。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造就了西部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创作底色。在二十一世纪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中,西部乡村风貌则表现出迅速而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西部作家新的审美对象,并同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一起,促使西部作家进行新的审美思考和审美表达,创造出具有民俗学和传播学意义的作品。通过分析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可发现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至少具备三类七种审美维度。第一类为现实维度,意为面向现实的思维角度,包括以下三种:一、批判现实维度,有批判传统文化和批判现代事物两个向度,倾向于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针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式书写,饱含对西部村民的深切同情;二、实录生活维度,倾向于以客观态度回忆童年乡村、感怀女性生活和书写当下家乡,力图记录即将消失的乡村生活常态,表现家乡人在不同时代的酸甜苦辣;三、昭彰模范维度,意在刻画以西部独有的血性和刚柔相济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被作家视为模范的场景,但这些方式皆因局限性太大而成为理想。第二类为理想维度,即畅想理想世界的思维角度,包括以下两种:一、点染桃源维度,倾向于选择现实中的积极因素搭建理想世界;二、创构神域维度,偏好构想超现实的积极因素并以之创造超现实的理想世界。第三类为探索维度,包括以下两种:一、引介神力维度,致力于思索并展现超现实积极因素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二、求法桃源维度,侧重于探索现实中的积极因素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三类七种审美维度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构成了审美维度的使用范例。除探索维度的两种之外,其余审美维度都具有或长或短的历史,经历过一系列的嬗变。但不论何种审美维度,背后都存在着“现实主义精神”,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色彩倾向,因为不同审美维度倾向的内容结构存在差异,不同审美维度感性和理性的强弱也有所不同。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作家采用的审美维度并不固定,甚至同一部作品都可能表现出多种审美维度。在不同作品中,作家的叙事技巧使用也具有多样性特征,原因为叙事技巧皆为思想表达服务,这其中又涉及到思想感情、前形式、内容、叙事材料以及叙事技巧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诗意性,丰富了“诗意性”的内涵。在分析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的过程中,同时还发现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与乡村、人与文化及自然环境、“精英”与群众并非绝对对立,而如同中国的多民族一般,是对立中有统一的共同体。

张承志[9](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唐欣[10](2020)在《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凤翔府曾作为周秦时期的国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唐代凤翔府东临长安,西接陇右,南连巴蜀,位于三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行旅往来极盛,地理景观众多。悠久的文化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凤翔府成为关照广大士人心路历程,以及窥探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追溯凤翔府的历史文化带给唐人的想象与追忆,探究唐人凤翔书写中的神话元素。周之“凤鸣岐山”的传说成为唐人缅怀西周,追忆文王,渴望治世的载体,“鸣凤”、“岐山”、“岐阳”等意象饱含了唐人对仕途、对明君、对贤臣的追寻与向往。秦之“萧史弄玉”的故事也在唐人的笔下生发出别样的情致。通过数量统计得知,初唐时期的文人最喜引用萧史典故,萧史故事华丽的背景正符合了初唐时期的文学审美。第二章选取太白山与大散关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景观来探索唐代文学中的凤翔地理书写。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太白山上交流融合,太白山不仅为唐代士人提供隐居、游览的场所,还为唐传奇的写作提供了想象的材料与创作的蓝本。大散关扼守川陕要路,见证了往来于长安与巴蜀间士人的欢喜悲愁。第三章将凤翔府的文人分为行旅文人、幕府职官、从驾士人三类,关注凤翔文学中的文人情怀。其一是行走在长安-凤翔,凤翔-陇右,凤翔-巴蜀之间的行人,羁旅惆怅是自然,不同的是在从凤翔到陇右的路程中,羁旅之愁并没有完全占据文人的内心,在一部分士人心中,踏上这一段路程,正是踏上跨马提枪,杀敌报国的新征程。其二是与凤翔幕相关的士人群体,在幕府送别诗与对凤翔节度使李晟、李愬、李玭的赞美诗中,抗击吐蕃、收复河湟故地成为了其诗歌中的主旋律。其三是从驾士人,以杜甫和韩偓为主要代表。杜甫奔凤翔是战乱时期的人臣表率,而韩偓追随昭宗至凤翔,则是晚唐士人对忠义的最后坚守。

二、深切缅怀平原直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切缅怀平原直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吕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吕潜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吕潜的生平及着述概况
    第二节 吕潜交游考
        一、吕潜与其族亲的交游
        二、吕潜与明遗民及隐士的交游
        三、吕潜与仕清汉臣的交游
        四、吕潜与方外之人的交游
第二章 吕潜诗歌题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 题画诗
    第二节 纪游诗
    第三节 即事感怀诗
        一、羁旅之愁忧时伤世
        二、安稳闲适隐居生活
        三、思念亲人怀念家国
    第四节 凭吊诗
    第五节 咏物诗
第三章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诗学渊源
    第一节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赡博浑融的用典和化用
        二、比拟新奇,诗本性情
    第二节 吕潜诗学渊源分析
        一、家学渊源
        二、清初“陶、杜并举”诗学观
        三、效慕王维,推尊唐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弘撰相关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上编:王弘撰生平、交游考
    第一章 《王山史年谱》补正
        凡例
        第一节 王弘撰家族世系
        第二节 《王山史年谱》补正
    第二章 王弘撰交游考
        第一节 居乡:与关中名士名宦的交游
        一、关中名士
        二、治陕名宦
        第二节 北行:与京晋冀豫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一、北行途中论学取友
        二、与在京名士交游论学
        第三节 南游:与江南名人雅士的交游
        一、江南遗民士人
        二、其他江南名士
        第四节 与入关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第五节 “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交游的影响
下编:王弘撰着述考
    第三章 王弘撰经部着述考
        第一节 《周易图说述》版本考略
        第二节 《周易筮述》版本考述
        第三节 王弘撰在清代关中易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王弘撰子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题跋》版本考述
        第二节 《山志》成书及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 《正学隅见述》版本源流考
        第四节 其他子部着述
    第五章 王弘撰集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考
        第二节 清抄本《待庵稿》考述
        第三节 三种日札版本考
        第四节 《砥斋文录》述略
        第五节 其他集部着述
余论王弘撰的诗歌创作——以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
    第一节 《待庵稿》的内容
    第二节 王弘撰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弘撰诗歌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弘撰诗文辑佚
附录二 友朋赠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6)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的创新性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叙事主题
    2.1 建造“人性小庙”
    2.2 探寻“爱与美”
    2.3 重铸民族品德
3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艺术特色
    3.1 内容特色:细微的“深度描写”
        3.1.1 突出的“现代性”和刻意的“向内转”
        3.1.2 显着的“地域性”与精彩的“审美力”
    3.2 表达特色:“超越艺术常规”
        3.2.1 运用新颖的语言:隐喻、象征
        3.2.2 构建怪诞的风格:夸张、变异
4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功能
    4.1 小说“梦”的表现功能
        4.1.1 制造陌生化效果:转换视角
        4.1.2 铺叙深层情感:揭示心灵
        4.1.3 意义指向梦外:左顾言他
    4.2 小说“梦”的组织功能
        4.2.1 打造叙述节奏:间隔叙事
        4.2.2 促进情节发展:预知未来
        4.2.3 创设多重时空:虚实相生
    4.3 小说“梦”的文体功能
        4.3.1 建构散文化体式小说
        4.3.2 构造诗化体式小说
5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原因探析
    5.1 沈从文浓厚的“梦情结”
        5.1.1 作家自我:楚文化造就的幻思气质
        5.1.2 社会因素:“五四”新文学精神的推动
        5.1.3 审美趣味:“抽象的抒情”文学观的坚守
    5.2 承载沈从文变动的文化意识
        5.2.1 “常”与“变”的思维变奏
        5.2.2 “破”与“立”的情感交织
6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深远影响
    6.1 文学价值:传达作家对命运困境的思考
        6.1.1 生存命运: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6.1.2 文化命运:旧文明的悲剧抗争和被迫臣服
        6.1.3 道德命运: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6.2 美学价值:加速小说抒情风格的形成
        6.2.1 以“梦”描绘浪漫的传奇故事
        6.2.2 用“梦”抒发浓郁的乡土情感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8)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概述
    第一节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
        一、地理背景
        二、时代背景
        小结
    第二节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审美维度的内涵与内容
        一、审美维度的内涵
        二、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审美维度的内容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实维度
    第一节 批判现实维度
        一、批判传统文化
        二、批判现代事物
        小结
    第二节 实录生活维度
        一、回忆童年乡村
        二、感怀女性生活
        三、摹写家乡现状
        小结
    第三节 昭彰模范维度
        一、血性侠情范式
        二、侠义守望楷模
        三、刚柔相济圭臬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维度
    第一节 点染桃源维度
        一、勾勒理想传统
        二、展现纯美人情
        小结
    第二节 创构神域维度
        一、晕染神性时空
        二、搭建超时空神域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探索维度
    第一节 引介神力维度
        一、神力无奈退守
        二、探索于交错时空
        小结
    第二节 求法桃源维度
        一、诉诸修心无果
        二、受制于碎片化时空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重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 文学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一、重审技巧与思想的关系
        二、审美维度的嬗变
        三、揭示感性、理性与作品色彩
        四、审美维度的体系性、作家审美的复杂性与泛化的诗意性
        小结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一、呼应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
        二、彰显文学的民俗学和文化传播价值
        三、昭示五组共同体
        小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唐代凤翔府
    2.选题缘起及意义
    3.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议
        3.1 地域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3.2 凤翔府研究
    4.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唐人凤翔书写中的神话元素
    1.1 凤集岐山阳——唐人的文化追忆
        1.1.1 唐前关于“凤鸣岐山”的书写
        1.1.2 唐人对于岐下的缅怀
    1.2 楼梦古秦嬴——唐人的神话感怀
        1.2.1 唐人所接受之萧史故事的发生地及传播形态
        1.2.2 唐代涉及萧史典故诗歌的分析
    小结
第二章 唐人凤翔书写中的地理景观
    2.1 凤翔府地理区位与历史变迁
    2.2 唐代凤翔府的地理景观概述
        2.2.1 自然形胜
        2.2.2 人文景观
        2.2.3 军事要地
    2.3 太白山书写
        2.3.1 太白山的佛教文化
        2.3.2 太白山的道教文化
        2.3.3 太白山与士人的隐逸风尚
        2.3.4 太白山与游览诗人的创作
    2.4 大散关书写
        2.4.1 大散关的历史地理考察
        2.4.2 风光描绘下的大散关
        2.4.3 行旅感怀下的大散关
        2.4.4 国运体察下的大散关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凤翔书写中的文人情怀
    3.1 行旅文人的文学创作
        3.1.1 羁旅到西州:长安-凤翔
        3.1.2 褒斜烟雾深:凤翔-巴蜀
        3.1.3 秋气陇头来:凤翔-陇右
    3.2 军镇幕府的文学创作
        3.2.1 幕府送别
        3.2.2 节帅李晟
    3.3 从驾士人的文学创作
        3.3.1 杜甫:安史之乱期间的人臣影像
        3.3.2 韩偓:晚唐士人的最后坚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深切缅怀平原直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吕潜诗歌研究[D]. 肖雅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4]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D]. 杨瑞. 西北大学, 2021(12)
  • [5]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6]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书写[D]. 赖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D]. 隋军.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9]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D]. 唐欣. 西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深深缅怀知平原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