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2003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一、200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男[1](2022)在《2021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文中提出年会于2021年12月18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台佳空调协办,会议主题为"双碳引领、绿色健康",来自湖北省暖通空调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

周瑞芳[2](2020)在《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公共建筑中合理地使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利于构建经济、节能、环保型的建筑环境设备系统。但是由于目前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评价指标不成体系,这种现象阻碍了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弥补评估体系的缺陷,本论文研究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模糊评价理论结合邀请专家评审的方法,建立新型的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常规能源式、蓄能、地源热泵技术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分别从经济因素、能源因素、环境因素三种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参照模糊评价理论,确定评价指标优度矩阵与权重的模型;从两家建筑设计院各邀请1位暖通总工程师对评价体系的主体模型进行论证;然后邀请行业内21位专家、学者对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分析模糊评价理论与专家打分结果,得到评级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2)以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建筑作为工程案例,对新建的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检测。利用HDY-SMAD4.0软件模拟计算全年逐时负荷,根据负荷的特性,构建六种不同能源形式的建筑环境设备系统: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A5-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对A1~A6系统,利用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有如下发现:1.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提高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优度的潜力。在本课题中,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A4、A5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大于A1、A6。2.当峰谷电价比较低或蓄能率参数设置不合理时,蓄能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比常规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在本课题中,采用蓄能技术的A2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于A1、A6。3.利用该评价体系可以对蓄能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在本课题中,针对A4系统研究发现,当蓄能率区间为30%~40%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评价优度,蓄能率低于30%或高40%时,A4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于蓄能率区间为30%~40%时的综合评价优度。4.利用该评价体系可以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在本课题中,当由地源系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为20%~30%时,A5系统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优度值增长相对平缓。当由地源系统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在30%~60%时,A5系统具有较大的综合评价优度值。5.综合评价体系对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本课题中的案例建筑由于没有进行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直接采用初投资最低的A1系统。如果采用综合优度值为0.303的A4系统,虽然初投资增加6.5%,但是年运行费用降低32.5%,寿命周期年总费降低26.5%,一次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降低10.5%。如果采用综合优度值为0.180的A5系统,虽然初投资增加48.3%,但是年运行费用降低29.2%,寿命周期年总费降低17.2%,一次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降低22.6%。本文建立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一个工程案例,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检测。利用评价体系对A1~A6进行对比分析,对蓄能、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本文对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合理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周广[3](2019)在《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因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同时,又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s,简称DOAS)受到广泛关注。但无论是系统设计形式、新风处理技术还是热回收方式,其研究均有待深入和完善。建模仿真可以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改变双温冷源DOAS的结构、设备参数和控制,以较低的成本预测系统性能,为优化系统设计与控制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DOAS的建模仿真研究较少系统地介绍其热流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且热流物理系统模型不完善;大多数DOAS仿真研究的重点也不在控制,控制系统模型理想化。另外,传统的建模仿真平台采用命令式编程语言和因果建模方式,模型方程与数值求解方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存在建模效率低、技术门槛高、缺乏标准化组件接口及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研究的局限,本课题针对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及双温冷源DOAS,探索采用基于方程、面向对象的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的DOAS模型库的方法,并按照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双温冷源DOAS模型进行实例研究。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变工况适应性强的双表冷器双旁通新风机组FHU-A。设计了喷雾蒸发冷却排风,然后通过板翅式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预处理的热回收系统。基于不同新风处理方式,设计了三种双温冷源DOAS。根据双温冷源DOAS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制定了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2)介绍了Modelica语言建模的技术路线。系统地研究了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oedelica语言建立了DOAS热流系统对象模型库。其中,一方面建立了比现有模型更快速高效、精度更高的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FTHE)湿工况新模型。另一方面,新建了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PFHE)干工况模型。新PFHE模型也可用来模拟其它空气-1空气换热器的传热,只要换热器两侧的结构和几何尺寸一致,传热因子j=c1c2Rem(或者努塞尔数Nu= CRen),且不考虑冷凝。新FTHE和PFHE模型均不需要提供换热器几何数据、传热系数和性能数据文件,只需名义工况数据,就能预测换热器性能。(3)阐述了双温冷源DOAS控制系统对象建模方法。系统地提出接近工程实际的基于气象分区的工况划分方法,各工况对应的新风控制量算法与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各子系统设备的本地控制策略及算法。采用Modelica语言建立了双温冷源DOAS的控制系统对象模型库。(4)基于上述DOAS模型库,建立了三个双温冷源DOAS仿真模型。其特点是计算管网压力分布,可测试局部和监督控制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系统更接近工程实际;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物理系统一致。选取典型高湿地区广州市的某办公楼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与双温冷源DOAS及其模型库,按仿真模型架构建立的三个DOAS仿真模型完全可以按预定控制策略和目标运行;系统设计和控制的改进措施改善了控制品质,有效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FHU-A设备造价及各系统能耗。可推广应用的普适性规律:选择高效冷水机组对降低系统能耗十分关键;采用高压泵加雾化喷头的蒸发冷却或加湿方式是十分节能的方案;热回收系统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在广州地区不宜采用;高温冷水机组不仅承担了系统的全年大部分冷负荷,还可以承担全年湿负荷,对节能有利;在广州地区,新风处理系统有必要设置双旁通风道,以降低新风处理能耗。研究表明,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的DOAS模型库,可帮助用户在设计阶段快速进行DOAS模型搭建和仿真,创建一个可以灵活地改变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的DOAS虚拟实验平台,为预测系统性能,优化系统设计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后续更多的研究创新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周传辉[4](2018)在《2017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与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2月23日,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及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湖北省设计院所、高等院

袁年侠,张春枝[5](2017)在《国内土壤源热泵技术研究成果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地源热泵技术因具有可再生性、高效节能以及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在建筑的暖通空调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倍受青睐。近年来,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和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成果中土壤源热泵技术的研究成果居多。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网络搜索并阅读大量文献,用数据说明我国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具体项目参考,为后来研究者指引方向。

代允闯[6](2016)在《空调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冷冻站包括冷机、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等大型机电设备,是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大户。冷冻站设备的安全稳定、高效节能运行对中央空调系统至关重要,冷冻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当前冷冻站集中式的树状分层的控制系统架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面临实用性差、通用性不好等问题,导致实际运行的冷站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普遍偏低,冷冻站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统相关的文献研究并未重点关注和切实解决这一痛点。在无中心智能建筑平台的技术架构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机电设备的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设计简单直接的规则对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即插即用地完成无中心控制系统的搭建;开发不依赖于冷冻站具体配置的通用的无中心优化控制算法,使冷冻站各智能设备通过自主协同工作高效地实现控制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冷站机电设备自身的运行需求以及冷站系统层面设备之间的协作需求,研究定义各类智能机电设备的标准化信息模型,并制定了智能设备之间的的组织连接与通信识别规则。通过“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分析,将各智能设备基于不同的功能组织形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设备模块”,同时使冷冻站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解耦;进一步分析无中心冷冻站模块内和模块之间的功能,抽象出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中两类典型的优化问题,即设备模块内部的分配优化问题和设备模块之间的扩散优化问题。重点研究了控制系统底层的模块内分配优化问题,基于数学分析指导设计无中心算法求解,通过不同设备模块的算例应用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建立典型冷冻站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证明该算法可以得到近似最优解;对设备模块之间的扩散优化问题,引入了罚参数法进行等价转化分解,利用数学算例对该算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探讨。基于已有的无中心平台,对无中心算法进行了移植开发,并搭建硬件仿真环境完成了算法的硬件测试。通过研究成果的工程案例实践应用,包括冷机模块和“带负载”的水泵模块的无中心控制,验证了无中心控制系统敏捷开发、快速部署、即插即用等特点,且可以实现优化控制。

肖艳紫[7](2014)在《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及节能优化运行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对实际的建筑空调系统在不同调节方式下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化的运行方式。分析了世界能源及我国能源的发展情况、我国建筑能耗的发展情况以及优化控制理论,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建模,并在相关软件平台上进行模拟研究,分析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对空调系统各主要耗能部件以及系统总能耗的影响,进而选取最优化的控制方式来实现最节能、最经济的运行。通过对数学模型编程建模并进行相对误差检验,可知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均有很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实际工程的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建立空调冷源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在不同调节方式下的能耗情况,并以制冷季系统能耗最低为目标函数,选取最优化的运行方式。在冷却水定流量的情况下,系统总能耗随着冷凝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冷却水泵的合理选取对总能耗的影响最大。在冷却水变流量下冷水机组的能耗比在定流量下约节约能耗11.7%。冷却水泵的运行能耗比定流量约节约68.5%。冷却塔的运行能耗与定流量时很接近。空调系统的运行总能耗比定流量约节约能耗35.9%。故空调系统在变流量的情况下,系统的能耗主要消耗在冷水机组上,冷水机组的合理选择有助于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通过对本实际工程的分析,建议采用冷却水变流量的方式来对空调系统的运行进行相关的控制,从而对系统运行进行必要的优化,进而实现系统最节能、最经济、最环保的运行目的。

周传辉[8](2014)在《201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与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2月20日,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及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在武汉中南花园饭店召开。武汉科技大学倪红卫副校长、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朱志勇副总经理、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梁鸣副理事长和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杜贤交秘书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周传辉[9](2012)在《2011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文中认为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及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1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于2011年12月16-17日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暖

周传辉[10](2007)在《2007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以及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于2007年7月13日~14日在武汉召开。中国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陈秉林理事长、武汉科技大学孔建益校长和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黄光碧秘书长等出席会议并

二、200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2)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现状研究
        1.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评价指标现状研究
        1.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1.6 论文架构
第二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2.1 模糊评价方法概述
    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2.2.1 现行国家标准中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评价指标研究
        2.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2.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专家论证
    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2.3.1 根据模糊理论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
        2.3.2 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
    2.4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优度矩阵
    2.5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3.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经济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3.1.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初投资
        3.1.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年运行费用
        3.1.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寿命周期年总费用
    3.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中能源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3.2.1 由地源热泵系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
        3.2.2 蓄能系统转移高峰负荷率
        3.2.3 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3.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中环境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实例研究
    4.1 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建筑逐时空调负荷模拟
        4.1.1 实际工程案例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概况
        4.1.2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1.3 室内外计算参数
        4.1.4 空调系统运行时间设定
        4.1.5 全年逐时空调负荷模拟结果
    4.2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4.2.1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4.2.2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3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4.3.1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4.3.2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4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4.4.1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4.4.2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5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4.5.1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经济因素
        4.5.2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6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4.6.1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经济因素
        4.6.2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7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4.7.1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经济因素
        4.7.2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4.8 A1~A6 系统评价指标汇总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实例研究
    5.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蓄能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5.1.1 蓄能评价标准研究
        5.1.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5.1.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蓄能评价对比分析
    5.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5.2.1 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标准研究
        5.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5.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对比分析
    5.3 A1~A6 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5.4 利用评价体系对蓄能系统优化研究
    5.5 利用评价体系对地源热泵系统优化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情况

(3)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双温冷源DOAS的设计形式
        1.2.2 DOAS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1.2.3 建模仿真平台综述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温冷源DOAS设计及仿真模型基本架构
    2.1 概述
    2.2 新风处理系统的设计
        2.2.1 双表冷器新风处理机组
        2.2.2 喷雾蒸发冷却排风式热回收系统
    2.3 独立双温冷源DOAS原理图
        2.3.1 FHU-A-DOAS
        2.3.2 FHU-B-DOAS
        2.3.3 HR-DOAS
    2.4 DOAS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
    2.5 模型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流物理系统对象建模
    3.1 概述
    3.2 机房系统模型
        3.2.1 冷水机组模型
        3.2.2 水泵模型
        3.2.3 冷却塔模型
    3.3 新风机组模型
        3.3.1 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模型
        3.3.2 新风机组模型
    3.4 热回收系统模型
        3.4.1 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干工况模型
        3.4.2 热回收器模型
        3.4.3 喷雾蒸发冷却器(喷雾加湿器)建模
    3.5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5.1 干风柜(干风机盘管)模型
        3.5.2 末端空气处理与送风系统模型
        3.5.3 房间模型
        3.5.4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1 概述
    4.2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的建立
        4.2.1 工况划分与新风控制量
        4.2.2 系统运行模式
        4.2.3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
    4.3 本地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1 机房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2 新风机控制器建模
        4.3.3 热回收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4 末端供冷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5 其它控制器模型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分析
    5.1 概述
    5.2 建筑概况
        5.2.1 外形尺寸
        5.2.2 围护结构
    5.3 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5.3.1 负荷计算
        5.3.2 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
    5.4 DOAS仿真模型
    5.5 仿真
        5.5.1 参数设置
        5.5.2 仿真结果
    5.6 设计改进
        5.6.1 改进措施
        5.6.2 新仿真模型
        5.6.3 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新 FT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B.1 接触因子ζ的推导
    B.2 (UA)_0的计算
    B.3 和的计算
    B.4 模型验证
        B.4.1 实验
        B.4.2 模型验证
附录C 新 PF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C.1 h_i与h_(i,o)关系式的推导
    C.2 x_i的计算
    C.3 Υ的求解
    C.4 (UA)_0的计算
    C.5 模型验证
        C.5.1 验证实验简介
        C.5.2 验证结果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国内土壤源热泵技术研究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1 论文方面
    1.2 专利方面
    1.3 基金方面
    1.4 标准方面
2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成果
    2.1 关于地埋管的研究成果
    2.2 关于输送能耗和机组性能的研究成果
    2.3 关于建筑负荷的研究成果
    2.4 关于后期运行的研究成果
    2.5 关于区域应用的研究成果
    2.6 关于混合式系统的研究成果
3 结语

(6)空调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1.1.2 冷冻站是中央空调系统的用能大户
        1.1.3 实际运行中的冷冻站自动化水平普遍偏低
    1.2 冷站控制系统的架构与建造过程
        1.2.1 冷站控制系统架构
        1.2.2 冷站系统建造流程
        1.2.3 建造流程的改进:集成冷站
    1.3 问题成因分析
        1.3.1 集中式系统架构导致大量组网配置工作
        1.3.2 系统建模困难阻碍优化算法实际应用
        1.3.3 冷站控制系统和控制算法需要逐例开发
        1.3.4 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机制脱节
        1.3.5 小结
    1.4 冷冻站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1“设定值”控制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设备”控制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硬件系统研究文献
        1.4.4 研究现状小结
    1.5 无中心智能建筑平台
        1.5.1 基于空间分布的无中心系统架构
        1.5.2 无中心平台的基础:CPN节点
        1.5.3 CPN节点的标准化信息集
        1.5.4 无中心操作系统TOS
        1.5.5 小结
    1.6 空调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
        1.6.1 智能机电设备
        1.6.2 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
        1.6.3 小结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7.1 研究内容
        1.7.2 课题创新点
        1.7.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冷站无中心控制系统中智能设备的组织与识别
    2.1 冷站无中心系统中的智能设备
    2.2 智能设备的标准信息模型是无中心系统通用性的基础
    2.3 冷冻站各类智能设备的标准信息模型
        2.3.1 冷机
        2.3.2 水泵
        2.3.3 冷却塔
        2.3.4 换热器
        2.3.5 切换阀
        2.3.6 混水阀
        2.3.7 冷冻水协调控制器
    2.4 智能设备的组织与识别
        2.4.1 智能设备的组织
        2.4.2 智能设备的识别
    2.5 无中心控制系统的生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站典型的优化控制问题
    3.1 无中心冷站系统的模块化分析
        3.1.1 冷站设备模块的划分
        3.1.2 基于模块化的功能分析与问题抽象
    3.2 问题抽象及其数学描述
        3.2.1 设备模块之间:扩散优化问题
        3.2.2 设备模块内部:分配优化问题
        3.2.3 两类典型控制问题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站典型控制问题的数学分析及无中心算法
    4.1 分配优化问题
        4.1.1 问题特性分析
        4.1.2 无中心算法设计:传递算法
        4.1.3 水泵算例分析
        4.1.4 冷机算例分析
        4.1.5 冷却塔算例分析
    4.2 扩散优化问题
        4.2.1 罚函数优化算法
        4.2.2 算例分析
    4.3 并联变频水泵转速优化问题的理论分析
        4.3.1 水泵的相似工作点不变的条件
        4.3.2 并联水泵工作点的最优分配
        4.3.3 并联水泵的最优转速比值
        4.3.4 准则的实例应用与验证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中心算法的模拟验证与硬件测试
    5.1 无中心算法的模拟验证
        5.1.1 水泵模块
        5.1.2 冷机模块
        5.1.3 冷却塔模块
    5.2 无中心算法的硬件测试
        5.2.1 嵌入CPN的智能机电设备
        5.2.2 测试环境搭建
        5.2.3 测试结果及特点
        5.2.4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践案例
    6.1 冷机模块的无中心控制案例
        6.1.1 案例背景及系统介绍
        6.1.2 系统运行现状
        6.1.3 无中心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6.1.4 施工安装
        6.1.5 实际运行结果分析
        6.1.6 运行结果与最优算法结果对比
        6.1.7 小结
    6.2“带负载”的水泵模块的无中心控制案例
        6.2.1 案例背景及系统介绍
        6.2.2 无中心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6.2.3 施工安装
        6.2.4 运行结果分析与最优化算法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及节能优化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1.2 我国能源的发展趋势
    1.2 我国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发展
    1.3 最优控制理论的简介
        1.3.1 最优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所用的主要方法
        1.3.3 优化方法
        1.3.4 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1.3.5 优化方法的发展
        1.3.6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实际工程简介
    2.1 光谷软件园简介
    2.2 集中能源站的简介
    2.3 光谷软件园集中能源站介绍
    2.4 本文研究的实际工程对象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空调冷源系统各耗能设备的数学模型
    3.1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模拟
        3.1.1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非线性函数表达式
        3.1.2 离心式冷水机组的个性化工程应用模型
        3.1.3 参数拟合
    3.2 冷却塔的模拟
        3.2.1 冷却塔的数学描述
        3.2.2 冷却塔的性能曲线的建立
    3.3 水泵的模拟
        3.3.1 水泵的数学模型
        3.3.2 水泵模型的拟合参数
    3.4 本章小结
4.建筑空调冷源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4.1 空调冷源系统在冷却水恒定时的能耗分析
        4.1.1 制冷机组冷凝器进水温度对制冷机组的影响
        4.1.2 空调冷源系统的节能分析
    4.2 空调冷源系统的冷却水变流量时能耗分析
        4.2.1 冷却水变流量对冷水机组的影响
        4.2.2 冷却水变流量对冷却水泵能耗的影响
        4.2.3 冷却水变流量对冷却塔能耗的影响
        4.2.4 空调冷源系统的节能分析
    4.3 空调冷源系统在两种调节方式下的能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I 空调冷源系统建模程序
    附录 II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四、200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J]. 李冠男. 暖通空调, 2022(01)
  • [2]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周瑞芳. 东南大学, 2020(01)
  • [3]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 周广. 广州大学, 2019(01)
  • [4]2017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与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J]. 周传辉. 暖通空调, 2018(01)
  • [5]国内土壤源热泵技术研究成果综述[J]. 袁年侠,张春枝. 建筑节能, 2017(08)
  • [6]空调冷冻站“无中心控制”系统研究[D]. 代允闯. 清华大学, 2016(12)
  • [7]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及节能优化运行分析[D]. 肖艳紫. 武汉纺织大学, 2014(12)
  • [8]2013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与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J]. 周传辉. 暖通空调, 2014(01)
  • [9]2011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召开[J]. 周传辉. 暖通空调, 2012(01)
  • [10]2007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J]. 周传辉. 暖通空调, 2007(08)

标签:;  ;  ;  ;  ;  

2003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