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3名自考考生获奖

湖北省3名自考考生获奖

一、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论文文献综述)

郑瑶[1](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郑祚艳[2](2019)在《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民办高校的教育不仅在增进教育供给、提高教育效率、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更是国内教育发展格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逐渐增长以及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国内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重要性更加明显。民办高校现在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以公办高校为主的现状,激发了社会各界办学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办教育的总体投入,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逐步形成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存在、协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局面。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办学所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社会认知度较低、办学经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还不尽人意、生源结构和素质较差等。民办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呢?本文以H民办学院作为研究对象。H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高校,学校从最初设立,到后来的摸索发展,以及到现在规模的扩张阶段,都面临着各种危机和困惑。H学院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本论文先回顾了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梳理,并在分析H民办学院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工具,对H学院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指导其进行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通过走访省属同类型民办高校,分析他们的办学优势,专业特色,人性化管理等。结合H学院自身的特点,提出H学院应该具备远大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平台的作用和优势,积极扩大办学规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与口碑,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办学层次。期待H学院能办出有自己特色,同类型民办高校中具有较高水平,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同时,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可以作为国内其它同类型的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提供实例参考,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加入到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研究中,促进国内民办高校持续、健康、稳定、高效地发展。

叶璐[3](2017)在《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以天文教科书为中心》文中认为西方天文学在19-20世纪期间对我国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天文学主要服务于历法制定、星占预卜等,并与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相依表里。随着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入华,西方近代天文学作为“通天捷径”始入中国,但囿于宫廷之中,仅面向皇帝、朝堂大臣等上层阶级。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文学科的西学东渐开始呈现强劲势头,以中西学堂、教科书、报纸、文学作品等多维度流向晚清民众,推动中国天文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笔者通过参阅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晚清天文书籍,并结合“全国报刊索引”、“申报(雕龙平台)”等网络数据库,对晚清天文专着及报刊专栏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在爬梳整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晚清天文着作及相关教育活动进行一系列探讨,以期描述晚清天文知识启蒙与时人思想变革。为了使本文逻辑清晰,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对晚清教科书进行叙述和分析,并将每一个特征时间段内的着作展开详细说明,以阐述其对晚清近代教育与时人启蒙之果效。正文部分除绪论、结语外,另包括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鸦片战争至“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立期间,传教士携来早期天文教科书的雏形。此时的天文知识作为地理、圣经教义、英语的辅助内容,不足以构成近现代天文教育的载体。而另一本专门介绍天文学知识的《谈天》,鉴于其计算艰深繁琐,内容深奥难明,其影响力仅限于部分学者之中,难以达到晚清社会天文启蒙之高度。第二章主要介绍“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立早期,一系列体系化、学科化的西方科学普及丛书移译入华。其中,文章重点对《格致启蒙》丛书之《天文启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天文启蒙》两个中译本与底本的比对,指出此期西书中译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该书所传播的新知识及影响。总体而言,该书代表着天文学科的西书中译逐步开始规范化、体系化。第三章主要介绍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立之后,尽管国内天文教科书译着工作得到了规范化和体系化,但是直到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建立,国内天文学走向实用教学层面。天文算学馆为洋务派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产物,其课程教授、考试设定、星台建造等均以“实用”为初衷,其天文教科书《星学发轫》亦教授天文仪器的操作规范与测量原理,天文测量的方法与计算等实用天文学内容。然而,无论馆中教学还是教科书,其影响力均颇为有限。第四章主要论述登州文会馆的天文教育教学活动,重点探究天文教习赫士编译的《天文揭要》、《天文初阶》,以及在两书基础上参考多部西方天文着作、融合西方较新的天文观测和理论编纂而成的《天文新编》。登州文会馆的天文教学,基于上述具备逻辑性、时效性、系统性的教科书,为我国近现代天文工作培育诸多人才,文会馆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天文教育的鼻祖。第五章“国人自编和创作的天文启蒙读物”,是国人对西方天文学科认识逐步深化的表征和结果。本章主要介绍国人自编和创作天文启蒙读物的起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开始主动传播科学文化,不仅自编天文教材,且识字、歌谣、名物等读本内容换为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同时,创办的儿童报纸、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囊括近代天文知识,这些均成为一种启蒙儿童甚至国人的有益形式。第六、七章为晚清天文启蒙成效研究。第六章以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为研究视角,针对社会各阶层对此特殊天象的反响展开群像研究。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之际,钦天监的记录,各地政府颁布的官牍,众多有识之士的观测、行文甚至学堂学生的演讲,对此天象均秉持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这些文字语言皆向大众传播有关彗星的客观观测记录、基本科学知识等,逐步取代传统彗星占中的迷信之语。第七章以中国本土传教士黄伯禄的中西历日工作为切入点,他自制的中西对照历表不仅时间跨度长,并包含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王位纪年、闰月等中国传统计时体系中的特殊符号,而且换算优于西方,准确性得以验证。该历表不仅为当时及后世学者编制历表提供蓝本和范式,还为研究中国天文、宗教等领域的西方学者提供信息参考,成为天文启蒙卓有成效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探讨晚清时期天文学从宫廷发展至民间的传播历程,旨在梳理天文教科书由西书中译转至国人自编的脉络、天文教育从宫廷神学至学堂课程的路径。进而,加深有关晚清时期天文知识逐步脱离四书、五经的过程以及传教士“科学传教”演变过程的理解,增进对于晚清时期天文教育和知识启蒙的思考和认知。

陈宁千[4](2017)在《“知心人”或“训导者”:《知音》的故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内刊行量第一位的新闻纪实类刊物,《知音》既没有精美的封面以及精致的纸张,也完全不同于那些以思想性、知识性为主的期刊杂志,而是以情感类题材作为故事内容的主要来源,并且直截了当地以市场为导向,同时配合着偏离新闻规范的故事写作手法叙述事件。可是,从期刊市场的销售份额数量来看,《知音》却创下了一番“发行神话”。这本定价为5元的杂志又于2012年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私人领域”视野内所发生的故事,便是《知音》着重关注的话题,它往往指向人们的私人生活、家庭关系、婚姻情况等一系列敏感问题。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知音》杂志的编者通过文本中富有正义感的言辞教导人们,其显功能是使本刊免于政治立场错误,并起到震慑与教化读者的作用,潜功能则是努力地迎合读者。笔者发现,《知音》有许多富有规律性的特征,如强调“公”大于“私”,赞扬女性的“大义”精神,在刑事案件面前对知识分子网开一面,“没有面孔”的弱势群体以及被“情”唤醒的医疗奇迹等。为何这些特征没有在时代的变迁中淘汰,相反愈加显现?又如《知音》明知普通百姓与影视明星的生活鸿沟如此之大,不是每个人仅仅凭靠自身努力就都可以获得富人的生活,可它却一方面鼓励人们在稳定的传统框架内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毫不吝啬的塑造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他者”生活,使得在一本杂志内,同时展现穷人在深渊,富人在欢愉的不可交融的景象。上述提到《知音》存在的种种矛盾,主要反映在了价值观中的某些二元对立,比如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上流社会与草根阶级、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男性女性等等。本文以时代为背景,归纳了《知音》在三十年一的历史中“变”与“不变”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性的特征,试图揭示以往被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所遮盖或忽略的某些事物。

傅宁军[5](2012)在《大学生从军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子大学,崇尚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海纳百川胸怀古今的传承之地。理性解读,应该是一个以聚集人才、提升科技、传播知识为己任的教育殿

林菲[6](2011)在《孙汀娟:大爱无声 阳光有情》文中研究表明她是一名优秀的电视工作者。二十二年来,一直奋斗在"一线"——记者、编导、策划、外景采访、内景主持,对她来说,都不陌生,镜头前的她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打动了无数观众朋友的心。她还是一名公益慈善工作者。十二年来,她带领她的团队为社会弱势群体筹集

万丽君[7](2011)在《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制约与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悟艺术真谛,发展艺术技能,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负担沉重的大国来说,却并非易事。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面向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找到实施方法、途径和解决对策。基于此,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艺术教育管理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2、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包括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等等。3、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涵盖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等内容。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第二,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四个吸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构建为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希冀由此可以引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面向全体、实现优质、走向公平。

朱树好[8](2010)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校通过借助社会资源来增强办学能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来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依托系统论和协同论,归纳、构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进一步研究得出:(1)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是高校与社会双赢的可选择模式;双方合作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高校的外部动因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竞争力越来越大;高校的内部动因主要有6个:①获得资金支持;②获得更多的参赛机会;③扩大高校知名度;④扩大就业渠道;⑤优秀教练员共享;⑥扩大招生渠道。社会组合的外部动因是国家政策提倡社会与高校资源共享,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社会组织的内部动因主要有5个:①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②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训练水平;③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④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⑤高校场馆资源共享。(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宁波大学乒乓球队等高校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显着,这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模式可供借鉴;(3)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把高校和社会组织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归纳为:校校合作模式、校体合作模式和校政合作模式;(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合作理念不同,主要表现在: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为育人目标和只注重运动竞赛成绩为育人目标的差异;②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和进行浅层次合作之间的差异。合作制度方面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合同文本不规范,文本内容不够详细;②共育人才的专业设置设置不合理,修业年限短,造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在竞技水平高峰时期离开校园;日常教学训练管理存在“学、训矛盾”。操作方面,①组织领导机构不完善或没有建立;②共育模式运作机制落后。(5)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从合作理念、合作制度和具体操作进行分析;(6)完善“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建议: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②统筹兼顾,完善共育模式的制度,形成共育机制;③形成资源整合机制、监管机制、激励机制。

吴益民[9](2008)在《合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基于黄石有色一中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从义务教育阶段向高中教育阶段积极推进,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同时也遇到一些阻力,反映出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存在着与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实践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教育需求不仅是社会需求,更是个体需求,个体需求不仅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更为个体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现实所激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初中和高中都存在现实的升学压力,加之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升学压力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应试教育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学生人格健康发展问题等等,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普通高中尽管其条件、声誉、师资等都较薄弱,但是她同样承载着广大莘莘学子的拼搏和梦想,承载着众多家庭的希望与期待,也承载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追求,普通高中的师生比优质高中的师生相比,其占有的教育资源少,但付出的努力却更多,他们总是在恶性循环和自然淘汰中不屈地抗争,普通高中必须直面困难和问题,积极思变,更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办学理念,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来谋求学校的全面发展。摆在普通高中面前的问题很多,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学生差异,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第一中学(简称有色一中,下同),在顺应教育改革形势,深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以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立足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教育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合适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有色一中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重点分析有色一中推广合适教育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并对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关注和研究,并希望能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合适教育的内涵第二部分:合适教育是普通高中切合实际的选择第三部分:有色一中合适教育的主要举措第四部分:有色一中合适教育的反思

王耀京[10](2002)在《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文中研究表明 近日,由湖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向全国考办推荐的武汉理工大学助学班学生、武汉市“见义勇为”大学生荣誉证书获得者张浩,东风公司汽车报社、60多岁的退休义务编辑蒋清生,荆州市电力

二、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论文提纲范文)

(1)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发展战略的定义
        2.1.2 战略管理的定义
        2.1.3 高校战略管理的特征
        2.1.4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2 国内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
        2.2.1 国内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2.2.2 国内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3 H民办学院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H民办学院的基本概况
        3.1.1 H学院简介
        3.1.2 H学院办学宗旨
        3.1.3 H学院办学成果
        3.1.4 H学院教学单位组织架构
    3.2 H民办学院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H民办学院的SWOT分析
        3.3.1 H学院的内部优势
        3.3.2 H学院的内部劣势
        3.3.3 H学院的发展机遇
        3.3.4 H学院面临的挑战
        3.3.5 H学院的SWOT矩阵分析
4 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4.1 H民办学院学生来源、师资来源及行政机构组织架构
        4.1.1 H学院学生来源
        4.1.2 H学院师资队伍来源
        4.1.3 H学院行政机构组织架构
    4.2 战略制定的原则与思路
        4.2.1 办学指导思想
        4.2.2 发展思路
        4.2.3 办学定位
    4.3 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4.3.1 质量立校战略
        4.3.2 人才强基战略
        4.3.3 科研兴校战略
        4.3.4 品牌传校战略
        4.3.5 特色亮校战略
    4.4 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
        4.4.1 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特色建设
        4.4.2 加强人才保障的建设
        4.4.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4.4 加大教学改革
        4.4.5 个性化培养学生素质优化
        4.4.6 科研能力提升
        4.4.7 积极转换人才培养动能
        4.4.8 提升学生工作质量
        4.4.9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3)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以天文教科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晚清早期着作中的西方天文知识
    第一节 传教士着作中的天文知识
        一、玛吉士的《新释地理备考全书》
        二、合信的《天文略论》及《博物新编》
        三、麦嘉缔的《平安通书》
    第二节 英华书院外语教学中的天文知识
        一、袁德辉的《问答体学生用书》
        二、理雅各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
    第三节 第一本天文学译着—《谈天》
        一、《谈天》中的系统天文知识
        二、《谈天》的“普及”程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普及丛书中的天文译着
    第一节 西方科学普及丛书概况
        一、傅兰雅的“格致系列”
        二、《格致启蒙》丛书
    第二节 《格致启蒙》之《天文启蒙》考
        一、《天文启蒙》与底本的比较
        二、中译本中的新知识
    第三节 科学普及丛书在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师同文馆的实用天文学教育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的天文教学活动
        一、京师同文馆之天文算学馆筹建始末
        二、天文算学馆的课程
        三、天文算学馆观象台的建立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天文教习:以骆三畏为例
        一、天文算学馆天文教习概述
        二、骆三畏的生平简介
        三、骆三畏的天文着作
        四、其他天文工作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的实用天文教科书—《星学发轫》
        一、天文仪器的操作与原理
        二、天文测量的方法与计算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天文教育与教科书的传播与影响
        一、《星学发轫》传播有限
        二、京师同文馆天文教育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登州文会馆的高等天文教育
    第一节 登州文会馆的天文教学活动
        一、登州文会馆的创办及发展
        二、赫士生平简介
    第二节 登州文会馆的早期天文教科书
        一、《天文揭要》
        二、《天文初阶》
    第三节 高等编译教科书—《天文新编》
        一、《天文新编》的内容来源
        二、《天文新编》“新”内容
        三、《天文新编》“新”编纂思想
    第四节 登州文会馆天文教学的影响
        一、登州文会馆发展出来的中国天文算学系
        二、登州文会馆走出的天文学家—王锡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人自编和创作的天文启蒙读物
    第一节 晚清以前天文启蒙读物概况
    第二节 蒙学启蒙读物的兴起与发展
        一、晚清蒙学启蒙读物的发展契机
        二、晚清天文启蒙读物出版概况
        三、三本主要的国人自编教科书
        四、识字、歌谣、名物等形式的天文启蒙读物
    第三节 国人自办报刊中的天文知识
        一、儿童报刊《蒙学报》及其天文知识
        二、儿童画报《启蒙画报》及其天文知识
    第四节 国人自创文学作品中的天文知识
        一、本土小说文本中的天文知识
        二、西来科学小说中的天文知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天象祛魅成效:以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的社会反响为例
    第一节 哈雷彗星回归的相关报道
        一、哈雷彗星回归前期的预测报道
        二、哈雷彗星回归之时的实况报道
    第二节 中央地方的天象辨谬
        一、钦天监不主吉凶
        二、地方政府发文祛惑
    第三节 晚清世人的真实反应
        一、文人官员观测热度高涨
        二、有识之士撰文登报
        三、学堂学生科学应对
    第四节 伴随哈雷彗星的“末世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学人启蒙成效:以黄伯禄的中西历日工作为例
    第一节 黄伯禄生平及着作
    第二节 黄伯禄历表的体例和特点
        一、体例:长时间维度的历表
        二、内容:中国历法元素的全覆盖
        三、计算:符合中国历史的中西历换算
    第三节 黄伯禄历表的准确性判定
    第四节 黄伯禄中西历工作在中西方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近代天文教育发端于晚清
        一、西译与国人自编的天文教科书逐步增多
        二、引介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
        三、天文学成为晚清教育的一门科目
    第二节 天文启蒙初显成效
        一、晚清时人理性看待天文学
        二、科学观测方法和仪器指导实际观测
        三、科学传播力量壮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知心人”或“训导者”:《知音》的故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选题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1、选题的价值
        2、研究方法
    (二) 选题的研究背景
二、《知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塑造《知音》性别形象的研究
    (二) 关于《知音》经营管理的研究
    (三) 关于《知音》内容与叙事手法的研究
    (四) 关于消费文化方面的研究
    (五)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1、公共领域
        2、私人领域
        3、《知音》的私人领域公共化
三、“变”:场景与人物的更迭
    (一) 文本由知识走向故事
    (二) 纷繁复杂的女性身份
四、“不变”:构建场景与人物的“舞台”
    (一)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 女性的大义与奉献
    (三) “没有面孔”的弱势群体
    (四) 富有传奇色彩的“诈尸”
    (五) 无厘头的“大团圆”结尾
    (六) 避重就轻的话语指向
五、《知音》具体分析
    (一) 性别——摇晃着的女性身份
    (二) 阶层——无法抹去的鸿沟
    (三) 道德——是宗教还是病毒?
    (四) 人性——戏剧化的因果报应
    (五) 伦理——以“圣母般地”为名义
六、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大学生从军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 抉择
    一、从缓征到应征
    二、只要祖国需要
    三、舍弃中的担当
    四、准备与无准备
    五、入学就是入伍
第二章 砥砺
    一、“大笨”并不笨
    二、跌倒了爬起来
    三、坚持就是胜利
    四、双赢在于情商
    五、从校园里起步
第三章 跨越
    一、赶上变革潮头
    二、自信才有自我
    三、战场没有第二
    四、假如明天打仗
    五、心与心有多远
    六、只对战争负责
第五章 重塑
    一、大学生当军嫂
    二、两棵并肩的树
    三、给他一个后方
    四、我家就是兵站
    五、与军人的缘分
第五章 兵魂
    一、足以终生铭记
    二、当兵要当枪王
    三、没什么干不了
    四、岁月激情燃烧
    五、根深才能叶茂
    六、勇敢源自使命
后记 军人不是天生的

(7)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界定
    三、研究问题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二) 走向公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行动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调查法
        (三) 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思路与过程
        (一) 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六、研究目的与价值
        (一) 研究目的及重点、难点
        (二) 研究价值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一) 艺术教育价值的文献综述
        (二) 外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三)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三、农村艺术教育文献研究
        (一) 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研究
        (二) 农村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三) 农村艺术教师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四) 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研究
    四、教育公平理念下的农村艺术教育研究
第三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调查
    一、调研方案
        (一) 调查内容
        (二) 调研时间
        (三) 调研地区和对象
        (四) 调查形式
        (五) 问卷设计
        (六) 抽样方案
        (七) 调研方式
    二、调查问卷的回收处理与数据整理
        (一) 技术设计
        (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三) 调查内容的处理
        (四) 数据统计
    三、调查情况和问卷质量
        (一) 调查情况
        (二) 问卷质量
        (三) 数据的调整
    四、调查的基本情况
    五、调查的关键数据统计结果与比较分析
    六、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结果
        (二) 问题分析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管理的行动研究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四川省南部县案例分析
        (二) 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提高艺术教育管理水平——河南省新密市案例分析
        (三) 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注重特色——福建省上杭县案例分析
        (四) 注重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重庆市綦江县案例分析
第五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
        (一) 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
        (二) 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三) 课外活动的调查结果
        (四) 课外活动的问题分析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案例分析
        (二)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案例分析
        (三) 构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研究——江苏靖江市案例分析
        (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上海金山区案例分析
    三、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打造课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山西省侯马市案例分析
        (二) 如春天里的杜鹃花一般绚烂的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案例分析
第六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配备与培训问题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师资现状调查
        (一) 调查结果
        (二) 问题分析
    二、农村艺术教师师资配备和培训的行动研究
        (一) “归转聘培”四结合,打造高素质艺术教师队伍——湖南省桃江县案例分析
        (二) 实施“一把手工程”,推进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山西太谷县案例分析
        (三) 固本培源,整体推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江西宜丰县案例分析
        (四) 建设一支适应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广西北流市案例分析
        (五) 广开门路拓宽渠道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安徽省砀山县案例分析
        (六) 健全机制,骨干引领,点面结合的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省平昌县案例分析
第七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与开发农村地方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管理开发的行动研究
        (一) 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校园文化——云南昆明市石林县案例分析
        (二) 因地制宜优化资源促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案例分析
        (三) 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拓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云南玉龙县案例分析
        (四) 依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江苏建湖县案例分析
结论、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一) 公平之基:构建全面宏观的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体系
        (二) 公平之法:形成确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
    二、思考
    三、展望
        (一) 面向全体
        (二) 实现优质
        (三) 走向公平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后记

(8)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校
        1.2.2 社会组织
        1.2.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
        1.2.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
    1.3 文献综述
        1.3.1 体教结合研究
        1.3.2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1.3.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3.4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1.3.5 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依据
        1.5.1 系统论
        1.5.2 协同论
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建立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动因分析
        2.1.1 外部动因
        2.1.1.1 国家政策要求
        2.1.1.2 高校间竞争压力
        2.1.2 内部动因
        2.1.2.1 获得资金支持
        2.1.2.2 获得更多参赛机会
        2.1.2.3 扩大高校知名度
        2.1.2.4 扩大就业渠道
        2.1.2.5 优秀教练员共享
        2.1.2.6 扩大招生渠道
    2.2 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的动因分析
        2.2.1 外部动因
        2.2.1.1 社会发展需要
        2.2.1.2 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2.2.2 内部动因
        2.2.2.1 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2.2.2.2 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训练水平
        2.2.2.3 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
        2.2.2.4 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
        2.2.2.5 共享高校场馆资源
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
    3.1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优势资源分析
    3.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框架
    3.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3.3.1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
        3.3.2 宁波大学乒乓球队
        3.3.3 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
        3.3.4 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
    3.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类型分析
        3.4.1 校校合作模式
        3.4.2 校体合作模式
        3.4.3 校政合作模式
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及原因
    4.2 合作制度上的问题及原因
    4.3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
        5.1.1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5.1.2 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
    5.2 统筹兼顾,完善共育制度,形成共育机制
        5.2.1 建立共育领导组织机构
        5.2.2 规范合同文本
        5.2.3 形成共育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合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基于黄石有色一中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合适教育及其内涵
二、合适教育是普通高中切合实际的选择
    (一) 高中教育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中“炼狱”
    (二) 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窘境
    (三) 合适教育是普通高中明智的选择
三、有色一中合适教育的实践
    (一) 有色一中校情分析
    (二) 有色一中合适教育的主要举措
四、有色一中合适教育的反思
    (一) 合适教育的成效
    (二) 合适教育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论文参考文献)

  • [1]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 郑祚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3]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以天文教科书为中心[D]. 叶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4]“知心人”或“训导者”:《知音》的故事策略研究[D]. 陈宁千. 云南大学, 2017(05)
  • [5]大学生从军报告[J]. 傅宁军. 中国作家, 2012(14)
  • [6]孙汀娟:大爱无声 阳光有情[J]. 林菲. 社会与公益, 2011(12)
  • [7]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 万丽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8]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D]. 朱树好. 宁波大学, 2010(02)
  • [9]合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基于黄石有色一中的经验[D]. 吴益民.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9)
  • [10]湖北省三名自考生获殊荣[J]. 王耀京. 湖北招生考试, 2002(02)

标签:;  ;  ;  

湖北省3名自考考生获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