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理论试卷(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婕[1](2021)在《见证冠军的诞生:一场向技艺巅峰的攀登——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全记录》文中认为这是关键性的时刻,529名行业中的佼佼者蓄势待发,向顶峰发起冲刺;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传统和现代技术第一次在同一舞台交互碰撞;这是见证性的时刻,不论是场内职工还是场外观众、不论是赛场裁判还是技术指导、不论是技术工人还是青年学生,都流连于这场技术盛宴……技术工人闪耀的时刻,值得铭记。
王永战,易舒冉[2](2021)在《掌握过硬本领 立足岗位建功》文中认为核心阅读近日,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四川成都举行。大赛设置了钳工、焊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砌筑工等6个工种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台竞技,切磋技艺。获各工种决赛前5名的选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周富春,潘飞[3](2020)在《践行工匠精神 助推行业发展——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鞋类)》文中研究指明开幕·竞技篇10月28-3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河南省睢县人民政府、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河南省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委员会承办,河南省睢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独家冠名的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鞋类)在河南省睢县隆重举行。
刘凤文竹[4](2020)在《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能及其与组织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技能传递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现代工厂发展的重要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能传递成为影响中国国企培养技术工人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新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制造业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在总结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与政府制度性力量的推动,我国诸多行业内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在国企工厂中尤为典型,它是集传艺带徒、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性组织,其出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也对工人技能形成与传递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对C市某高铁制造企业K厂若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野调查,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及有效运转所依托的社会性,循着“环境—组织—关系”的研究框架,努力从总体上和多角度地对这一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并对技能短缺背景下中国国企组织内部形态变迁及其对技能形成与传递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提炼与概括。首先,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展开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依托于一定地方性组织经验,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此外,大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嵌入于企业既有制度体系之中并与之互补与融合共生的: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集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技能提升平台,其嵌入有助于厂内既有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技能等级分层与提升而进行差异化激励的;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需要嵌入既有制度并与组织内部分配问题、升迁问题及职业流动等问题关联后才得以发生最大效用,由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缺乏有效劳动激励的局限,激发了工人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进了大师工作室的制度活力与影响力,在适应既有制度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均得到了整合与升级。其次,在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追问和回答宏观制度环境对形塑其生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上注意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非是工厂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工作团队,而是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组织,并与厂内既有“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发生着复杂的关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工厂普遍实行以“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对工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成为工人技能培训与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导致技能传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生产单元内进行,技能资源相对单一,传递边界较为封闭。伴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企业内既有的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师工作室是将原有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技师及以上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其着眼点在于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该模式更具多元主体性;第二,从技能传递方式上看,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水平工人的团体,不仅能够对一线工人进行“拔高式”的培养,并能够以工作室的名义集中工人技能资本承接工厂重要的技能攻关项目、帮助行政部门举办技能大赛,还能通过资源引入的方式突破以往班组培训模式的相对单一性,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第三,从组织属性上看,该重层模式是将带有行政性质的纵向结构与带有非行政性质的工作室有机结合,使传统的纵向体系逐步转化为纵横联合的、具有交叉性的复杂格局,这种模式对于以往的组织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多方资源引入与重组生成了一种具有平台性质与整合能力的组织,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共同体”也使得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技能传递中明显凸显,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最后,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笔者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受到宏观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群体的行为选择等多元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将环境、组织与关系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析框架,才有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分析。在这一意义上,本文通过“环境—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全面认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现为代表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迁,并在此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组织模式变迁对于技能形成与传递有效性的影响。
宫宣[5](2018)在《国之焊枪悍将,决胜巅峰之上》文中指出灰铸铁中的碳主要以片状石墨的形式分布于金属基体中,其断口呈什么颜色?这是今年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理论考试中的一道问答题,令我们满头雾水的问题,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1名"焊将"们却对答如流。8月28日,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盛京杯焊工决赛在沈阳开幕。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京华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赛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杨忠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利
范绍林[6](2016)在《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决赛点评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军民融合(焊工、冷作钣金工、无损探伤员与三个工种的混合编组竞赛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历时5天,已于2016年10月26日在山西省太原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落下帷幕。笔者有幸参与了大赛的准备工作与竞赛的全过程,并担任竞赛焊工决赛裁判长。深刻的体会到本届竞赛从组织到项目的设定,从理论考试到实际操作的保密程序,
张兰[7](2015)在《“制造强国”急需工匠精神——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落幕》文中认为2015年10月30日11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国·株洲动力谷杯"焊工决赛在湖南省株洲市职业教育科技园·智谷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举行。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一类技能比赛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赛事,从2003年至今已举办四届。本届大赛于2015年4月启动,共设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焊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及动画绘制员五个工种。其中,焊工是自2003年
张远温[8](2014)在《感悟圆梦励练 绽放精彩人生——中国技能大赛湖北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暨湖北省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侧记》文中指出由湖北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经信委、省团委和省妇联联合主办;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一冶钢构有限公司和湖北省职工焊接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中国技能大赛湖北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暨湖北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于2014年9月2528日在一冶集团钢构公司隆重举行并圆满谢幕。来自全省各地市州、大型企业和部分高职院校的35个代表队99名
许梦醒[9](2014)在《技能竞赛助力职工成长——揭秘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至今,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共涉及数控、电工、钳工、理财规划师、邮政投递员、邮政分拣员、焊工、燃气具安装维修工、汽车驾驶员、形象设计师、烹饪、调酒师、洗衣师、插花员等64个工种,影响面近千万人,覆盖面达620万人,参与人数近105万人,参赛职工达13万人。如今,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工展现技能、创新技术、提升职业素质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选拔、激励、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卓[10](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理论试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理论试卷(论文提纲范文)
(1)见证冠军的诞生:一场向技艺巅峰的攀登——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全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启新 |
竞技 |
改变 |
(2)掌握过硬本领 立足岗位建功(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阅读 |
紧扣人才培养需要 |
设工业机器人项目 |
搭建技艺交流平台 |
促进职工提升本领 |
弘扬培育工匠精神 |
为行业发展添动能 |
(3)践行工匠精神 助推行业发展——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鞋类)(论文提纲范文)
开幕·竞技篇 |
闭幕·颁奖篇 |
“百丽”三朵金花包揽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组前三名 |
1 |
2 |
3 |
裁判长李玉中总结点评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
竞赛组委会领导高度重视,确保竞赛成功举办 |
全行业广泛参与,首次设立院校组 |
竞赛主题新颖,创意发挥自由度得以提升 |
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
媒体关注度高,行业和社会影响大 |
国家级裁判点评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
轻工大国工匠陈国学深度点评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
一、创意设计的效果图绘制 |
1.效果图绘图设计中的整体概念 |
2.竞赛中选手们设计的效果图具有新创意、新构思,能突出主题 |
3.选手们对鞋楦主要数据做到了基本掌握 |
4.选用鞋用新材料,产品功能设计构思有很多创新亮点 |
5.创意设计符合市场的流行趋势 |
二、结构设计的样板制作技能 |
1.选手在设计帮面样板中能和自己绘画的效果图保持一致性 |
2.选手在设计帮面样板中能合理处理样板的取跷方法 |
3.选手在帮样板设计中能清楚地标出样板上的标记点,在样板上留出接口余量和搭位 |
4.选手在样板设计制作中,技能高超,做工精致 |
5.选手能在样板设计中注重整套样板的完整性 |
(4)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高技能工人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
1.1.2 技能供需矛盾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诞生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技能传递”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
1.3.2 “技能大师”的界定 |
1.3.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概念与分类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安排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
2.1.1 工作室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研究 |
2.1.2 不同学科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 |
2.2 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
2.2.1 关于技能的差异性理解 |
2.2.2 从劳资斗争探讨技能问题:西方劳动过程理论 |
2.2.3 师徒制研究的三种路径 |
2.2.4 技能形成的国家(地区)体系与国际比较 |
2.3 工厂制度下组织和关系变迁研究综述 |
2.3.1 关于组织模式变迁的总体研究 |
2.3.2 西方工厂制度下的组织研究 |
2.3.3 苏联的工厂组织模式研究 |
2.3.4 中国国企组织模式研究 |
2.4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4.1 学术贡献 |
2.4.2 研究局限 |
第三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 |
3.1 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 |
3.1.1 技能短缺痼疾之源 |
3.1.2 国企内外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
3.2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 |
3.2.1 “类工作室制度”的地方性探索 |
3.2.2 国家介入: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及制度性推广 |
3.2.3 国家对技能大师的身份建构 |
3.3 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 |
3.3.1 早期探索: 工人自发组织“高铁技术沙龙” |
3.3.2 工作室雏形: 企业建立“金蓝领工作室”及“首席操作师工作站” |
3.3.3 国家授牌: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 |
第四章 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 |
4.1 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 |
4.1.1 性质定位: 非行政建制性创新团队 |
4.1.2 平台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复合性与生产嵌入性 |
4.1.3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激励与弱退出机制 |
4.2 制度关联: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
4.2.1 分层与晋升机制: “操作师”与“技能专家”评聘制度 |
4.2.2 激励机制与导师带徒绩效化 |
4.3 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 |
4.3.1 一种“柔性制度”: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属性的理解 |
4.3.2 与企业技能晋升制度关联: 由“身份性才报酬”到“行为性才报酬” |
4.3.3 企业的技能提供制度: 国企与国家在培训上的同一性 |
第五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 |
5.1 班组制: 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 |
5.1.1 班组制下技能传递的具体形态 |
5.1.2 班组权力结构、动员能力与技能传递 |
5.2 “班组+工作室”模式: 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 |
5.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多元主体结构 |
5.2.2 作为“平台”的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班组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
5.3 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 |
5.3.1 “跨界兼职”: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的多元性 |
5.3.2 从“班组制”到“班组+工作室”模式转换的影响 |
5.3.3 对工人主体性的发挥与“技能共同体”的营造 |
第六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
6.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
6.1.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传统关系 |
6.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的变动 |
6.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
6.2.1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
6.2.2 工作室成员与工作室外普通工人的关系 |
6.2.3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和互动 |
6.3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
6.3.1 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徒关系: 从“二元关系”到“发展性网络” |
6.3.2 技能传递的“公”“私”分离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企业组织形态变动与技能传递模式的变迁 |
7.2 “环境—组织—关系”框架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
7.3 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K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统计名单及情况汇总 |
附录二:访谈者编码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合同样本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6)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决赛点评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届大赛难度高、涉及面广 |
1. 理论考试办法新 |
2. 大赛的重要性 |
3. 焊接技能考试项目难度大,焊接方法涉及面广、技术亮点多 |
(1)钢板对接加障碍焊(焊条电弧焊) |
(2)钢管对接水平固定焊(TIG+药芯焊丝联焊) |
(3)铝合金管垂直固定焊接(TIG焊) |
(4)项目混合编组 |
4. 鼓励焊工创新 |
5. 创新钢板试件评分标准 |
二、试件出现的焊接缺陷及原因 |
(1)对接加障碍试件 |
(2)钢管对接水平固定焊试件 |
(3)铝合金管试件 |
三、赛后点评与思考 |
四、结语 |
(9)技能竞赛助力职工成长——揭秘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大赛吸引力强, 选手竞争激烈 |
注重人才培养, 鼓励技能创新 |
联合社会力量, 拓宽竞赛通道 |
2013年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 (工种) 冠军选手名单 |
(10)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前人研究状况 |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
2.2.1 初始环节 |
2.2.2 准备环节 |
2.2.3 实施环节 |
2.2.4 赛后反馈环节 |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3.1.1 题目的应用性 |
3.1.2 题目的综合性 |
3.1.3 题目的开放性 |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理论试卷(论文参考文献)
- [1]见证冠军的诞生:一场向技艺巅峰的攀登——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全记录[J]. 马梦婕. 中国工人, 2021(11)
- [2]掌握过硬本领 立足岗位建功[N]. 王永战,易舒冉. 人民日报, 2021
- [3]践行工匠精神 助推行业发展——2020“睢县杯”全国皮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鞋类)[J]. 周富春,潘飞. 北京皮革, 2020(12)
- [4]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 刘凤文竹. 吉林大学, 2020(01)
- [5]国之焊枪悍将,决胜巅峰之上[J]. 宫宣. 当代工人(C版), 2018(06)
- [6]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决赛点评与思考[J]. 范绍林.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6(24)
- [7]“制造强国”急需工匠精神——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落幕[J]. 张兰.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5(22)
- [8]感悟圆梦励练 绽放精彩人生——中国技能大赛湖北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暨湖北省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侧记[J]. 张远温.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4(22)
- [9]技能竞赛助力职工成长——揭秘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过程[J]. 许梦醒. 当代劳模, 2014(04)
- [10]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