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刺无性系生长配置与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珍稀濒危植物刺无性系生长配置与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一、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克隆生长构型与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道龙[1](2021)在《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西鄂尔多斯荒漠被誉为内蒙古高原和亚洲中部植物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等珍稀植物以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了这里干旱贫瘠的生境。探索这些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共生生物学特征、菌根结构、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它微生物的多样性,对揭示这些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以珍稀和特有分布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和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等灌木类植物群落、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研究区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菌根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形态分类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多重分析方法,研究植物根系的AM菌根共生生物学特征以及AM真菌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借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AM真菌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群落中植物共有11科22属27种,其中菊科占物种数22.22%,禾本科占物种数14.81%,蒺藜科占物种数11.11%。通过对多样性指标分析发现,样地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四合木核心区样地>杭锦旗巴拉贡样地>棋盘井样地>千里山样地。2)蒺藜科的三种植物四合木、白刺和霸王植物根系没有发现丛枝结构,但有泡囊和菌丝结构,其中四合木和霸王根段上还有微菌核(microsclerotia)特化结构。绵刺植物的AM菌根结构极为典型,发育了泡囊、丛枝等结构。在半日花植物根段上除了发现泡囊、胞间菌丝和微菌核等结构外,还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丝特化结构。沙冬青植物根段上有胞间菌丝、泡囊和菌丝圈等结构。除此之外,通过测定优势植物菌根侵染率发现,AM真菌更偏好于与油蒿(Artemisia eriopod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蒙古葱(Allium mongolic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这些植物共生。3)依据土壤中AM真菌无性孢子的形态学特征,从6种植物根际土壤分离鉴定出AMF孢子形态物种8属25种,包括Acaulospora、Claroideoglomus、Diversispora、Funeliformis、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和Scutellospora属;其中G.hyderolabadensis、Sep.constrium、Sep.deserticola、A.spinosa和R.intraradices等为优势菌群;通过对这些植物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发现不同植物根际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半日花(BRHS)>白刺(Nts)>沙冬青(SDQS)>绵刺(MCS)>霸王(Sxs)>四合木(Tms)。4)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种植物根系AMF、细菌和真菌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1)六种植物根系测得OTU(Optical Transform Unit)可注释6科9属29种AMF,包括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为优势种。分析表明,六种植物根系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各不相同,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绵刺(MCR)>半日花(BRHR)>四合木(Tmr)>沙冬青(SDQR)>白刺(Ntr)>霸王(Sxr)。(2)注释的真菌类群包括Agaricomycetes、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和Eurotiomycetes等,四合木、白刺和半日花根系Sordariomycetes丰度最高,其相对丰度分别是52.07%、29.07%和22.91%。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0.791-3.153,Simpson指数为0.081-0.67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Ntr>SDQR>MCR>Sxr>Tmr。(3)六种植物根系细菌物种多样性注释纲水平上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半日花、沙冬青和绵刺根系中Actinobacteria丰度较高,分别占29.94%、47.27%和36.59%。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2.053-5.864,Simpson指数为0.007-0.446,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SDQR>MCR>Tmr>Ntr>Sxr。5)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了6种植物根际AMF、真菌和细菌遗传多样性(1)六种植物根际土壤测得164个OTU,6科10属32种AMF,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C.claroideum为优势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属的相对丰度均不同。AMF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56-2.67,Simpson指数为0.664-1.23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Sxs>BRHS>MCS>Nts>SDQS>Tms。(2)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纲水平主要有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Saccharomycetes、Eurotiomycetes、Tremellomycetes和Pezizomycetes等。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丰度差异各不相同。四合木、霸王、沙冬青和绵刺根际土壤中Dothideomycetes丰富度均最高。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186-4.115,Simpson指数为0.036-0.117,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Sx>MCS>Nts>SDQS>Tms。(3)从纲水平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类主要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等。四合木、霸王和半日花根际土中Alph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928-5.632,Simpson指数为0.038-0.335,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MCS>Sxs>Tms>Nts>SDQS。6)六种植物根际土壤p H值介于8.01-9.06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珍稀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偏碱性。土壤中总氮含量介于0.174-0.273mg/g,总磷含量介于0.170-0.233 mg/g,有机质含量介于3.342-7.212 mg/g。半日花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绵刺,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植物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EGG)含量为0.319-0.389 mg/g,总球囊霉素(T-GRSP)的含量为0.323-0.347 mg/g,植物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7)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有机质直接积极地影响细菌和真菌多样性。AMF的遗传多样性与不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表现不同,速效磷(AP)、有效钾(TK)、有机质(OM)和p H是影响AMF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AMF形态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碱性磷酸酶、有机质、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呈正相关(P<0.01),细菌群落与p H值、铵态氮含量、总磷和酸性磷酸酶含量呈正相关(P<0.01)。综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可知,西鄂尔多斯荒漠植物普遍存在与AM真菌共生的现象,六种主要的珍稀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都具有丰富的AMF多样性,且随植物种类不同呈现丰富的变化。土壤微生物(AMF、细菌和真菌)与这些植物共生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开展荒漠珍稀植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荒漠珍稀植物的保护及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丁颖慧[2](2021)在《西鄂尔多斯荒漠灌木植物适应逆境生理生态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荒漠地区面临着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荒漠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严重生态问题,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开展荒漠地区植被调查,进行荒漠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探究,对于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及植被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的典型荒漠灌木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生理生态观测与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荒漠灌木植物进行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转录基因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鄂尔多斯荒漠灌木植被组成相对简单,以灌木为主要优势种,珍稀濒危植物较多。西鄂尔多斯地区植被组成相对简单,蒺藜科、豆科等植物的数量占比较高,常形成以单一物种为优势种的群落,且由于土壤、盐碱度、植物间相互作用等的关系,不同类型植被构成不同。其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为主,生态型多为旱生灌木植物。2.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在适应极端环境下具有相似适应策略,光合速率午间普遍较低,以非气孔限制调节为主。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速率呈现相同趋势。在干旱、高温为主的极端环境下,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大多呈现“双峰型”曲线,即采用“光合午休”的方式来适应逆境环境,在午间11:00-13:00时,光合作用降低受非气孔限制调节。在水分生理生态方面,荒漠灌木主要通过午间降低光合速率,调节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其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存在一定差异。3.蒺藜科三种荒漠灌木植物以及不同年龄蒙古沙冬青的差异基因表达具有显着差异,其适应环境变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明显不同。(1)蒺藜科三种灌木植物的差异基因多富集在细胞组成、氨基酸合成等方面,说明即使同为蒺藜科植物但在细胞组成、氨基酸合成等方面的基因调控存在一定差异。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通路中,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2)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发育阶段蒙古沙冬青叶片转录水平的差异表达基因均存在明显不同。夏季(7月)和冬季(1月)不同环境中,不同发育阶段的蒙古沙冬青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受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其中光反应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体现在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植被、个体生理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探讨了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木植物的植被特征及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和分子机制,可为荒漠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及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候艳青[3](2020)在《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西鄂尔多斯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的“避难所”,其中沙冬青、四合木、霸王、半日花、蒙古扁桃、绵刺和红砂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是该地区的代表性植物,七种植物自然更新困难且速度较慢,种群呈现退化状态,如何人工促进其更新是保护的关键问题。扦插育苗是一种物种更新简便而快捷的方法,可满足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需要。本研究通过七种植物进行扦插实验研究,拟找出最适宜的扦插方法提高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复壮,为西鄂尔多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保护与种群扩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1)扦插基质选择沙土最优,符合其原生土壤类型,取材方便且造价低,不易受霉病污染,生根率高。相同管理条件下沙土的发霉时间为10d,叶片脱落时间为14d,而草炭土基质发霉时间为5d,叶片脱落时间为4d。(2)绵刺、四合木、红砂和半日花插后生根速度最快,四合木6d就可以长出嫩根,蒙古扁桃和霸王生根速度较慢,蒙古扁桃37d开始生根,霸王24d开始生根。出新叶速度绵刺最快,1d即可长出,半日花和红砂较慢,需要24d。(3)三种激素NAA、ABT、IBA处理中,对插穗生根率促进效果最好的为NAA和ABT,其中在激素ABT1500mg/L的处理下,绵刺植物插穗生根率最高可达92%,霸王生根率最高为83%,在激素NAA1000mg/L的处理下,四合木生根率最高为80%,在激素ABT1500mg/L的处理下,红砂生根率最高为72%。但沙冬青扦插生根和成活均困难。(4)7月和9月扦插实验表明,7月扦插效果更佳。(5)对插后的不同插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表明,不同激素类型和浓度处理下各种植物插穗生根率差异显着,插穗体内的淀粉与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插穗的生根率呈现显着性相关。插穗体内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是插穗生根过程中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能量和物质来源,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插穗生根过程对可溶性糖、淀粉需求相一致,含量升高对插穗生根有利。

赵慧宏,曾新德,张有佳,王承勋,李威龙,许芳荣,贾斌斌,张杰[4](2017)在《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物种生态位特征,以期明确绵刺群落各物种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关系,为绵刺群落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分析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绵刺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结果】(1)在绵刺群落中,绵刺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都明显高于群落中其他物种,为群落优势种。(2)在整个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绵刺、珍珠猪毛菜、蒙古韭、蝎虎驼蹄瓣、细叶骆驼蓬、短叶假木贼等。(3)在整个绵刺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和与绵刺生态位重叠度都较大的物种是珍珠猪毛菜和蝎虎驼蹄瓣。(4)绵刺群落中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偏低,只有个别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结论】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绵刺、珍珠猪毛菜、蒙古韭、蝎虎驼蹄瓣、细叶骆驼蓬、短叶假木贼等在绵刺群落中生态幅较宽,在植物群落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绵刺生态位重叠度也大。绵刺与珍珠猪毛菜、蝎虎驼蹄瓣等对生境的要求比较相近,首先与这些物种发生竞争。

曾新德,张有佳,王承勋,薛斌瑞,李威龙,张杰,李锐[5](2016)在《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文中认为在对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由10科27属30种植物组成,单科单属种占绵刺群落植物种类的50%,科属组成分散,植物种类单一。灌木的密度和盖度明显大于多年生草本和1年生草本。群落密度山间谷地最大,沙砾质荒漠最小;群落盖度沙砾质荒漠和山间谷地相差不大,山前洪积扇地最小。绵刺为群落优势种,在沙砾质荒漠上密度和盖度最大,在山前洪积扇地密度和盖度最小。绵刺群落在山前洪积扇地和山间谷地物种比沙砾质荒漠相对较丰富。从物种多样性特征来看,绵刺群落在山间谷地上分布的绵刺群落相对稳定,在山前洪积扇地和沙砾质荒漠的分布稳定性较差。

陈婕[6](2016)在《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珍稀濒危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存和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中国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分布着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等古地中海孑遗植物。这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是植物长期适应进化形成的,而植物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受到其自身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因此,研究这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对于保护西鄂尔多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维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西鄂尔多斯荒漠珍稀濒危植物四合木、沙冬青、绵刺、半日花及其非濒危植物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um)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结构和植物生理生态学特征和环境因子(降水量、温度等)及多元线性混合模型等手段,分析判定了这5种植物的水分来源,定量阐明了这5种植物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植物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阐明其水分利用策略。得出主要结论如下:西鄂尔多斯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方程(LMWL)为δD=7.287δ18O+1.170(R2=0.937,n=38);降水量效应显着,温度效应不显着;夏季降水受西风气团、局地蒸发气团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气团的影响。西鄂尔多斯荒漠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小雨(0 mm<降水量≤10mm)影响010 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对表层土壤(010 cm)的贡献率在30%以上;中雨(10 mm<降水量≤20 mm)影响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大雨(20 mm<降水量≤30 mm)和特大暴雨(>30 mm)影响010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降水对100150 cm深层土壤水影响不显着。在土壤剖面中,010 cm表层土壤水受降水的直接影响明显,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影响逐渐减小,贡献率逐渐降低;40 cm以下深层土壤水δD变化较小,趋于稳定。在西鄂尔多斯荒漠,小雨时,降水入渗具有自上而下活塞式下渗的特征;随着降水量的增大,降水以优先流的形式入渗,补给更深层土壤水分或浅层地下水。四合木、沙冬青、霸王植物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与80150 cm深层土壤水,而绵刺、半日花主要依赖于降水。小雨(0 mm<降水量≤10 mm)时,四合木、霸王和沙冬青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降雨量越大,这3种植物倾向于利用由降水补给的上层土壤水(040 cm)。植物对不同强度降水的利用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绵刺>半日花>沙冬青>四合木、霸王。降水强度越大,植物对降水的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四合木、沙冬青、霸王、绵刺和半日花植物的生长。小雨时,四合木、沙冬青和霸王有竞争土壤水分的现象。沙冬青、四合木、霸王、绵刺和半日花植物叶片δ13C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沙冬青(-23.3‰)>四合木(-25.2‰)>霸王(-25.8‰)>绵刺(-26.6‰)>半日花(-26.8‰)。这五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沙冬青(5.4 mmol CO2·mol-1 H2O)>四合木(4.8 mmol CO2·mol-1 H2O)>霸王(4.6 mmol CO2·mol-1 H2O)>绵刺(4.3 mmol CO2·mol-1 H2O)>半日花(4.2 mmol CO2·mol-1 H2O)。光合速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绵刺>半日花>霸王>四合木>沙冬青。四合木、沙冬青、霸王、绵刺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具有单峰、双峰两种类型;半日花叶片光合速率同时存在单峰、双峰和三峰曲线类型。蒸腾速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绵刺>半日花>霸王,四合木>沙冬青。沙冬青、四合木、绵刺和霸王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具有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半日花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深根植物沙冬青、霸王和四合木具有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特点,为耐旱型水分利用策略;而浅根绵刺和半日花具有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为避旱型水分利用策略。濒危植物四合木比同科非濒危植物霸王的水分利用效率稍高,但光合速率较低、蒸腾速率相似,可见,四合木仍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濒危植物四合木和同科非濒危植物霸王的水分利用策略相似,二者共存有竞争土壤水分现象。建议在日后进行西鄂尔多斯荒漠地区植被恢复时,应尽量避免同时种植四合木和霸王。土壤蒸发水、土壤水和植物水受到强烈的蒸发作用而在当地大气降水线之下。植物水除了来源于大气降水外,主要还来自土壤水中的混合水。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变化幅度小,较稳定,主要来自于当地降水的补充,几乎没有受到蒸发分馏作用的影响,其补给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降水通过土壤缓慢渗入地下水,二是降水以“优先流”形式入渗到地下水。

金芳玉[7](2014)在《绵刺的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适应性的关系》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特有植物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a Maxim.)为研究对象,在绵刺整体分布区内选取13个采样点。用切片与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13个野生绵刺居群的根、茎、叶解剖结构进行观测,通过SPSS软件和隶属函数法分析了13个样地绵刺居群的抗旱能力,探讨了绵刺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绵刺的叶片通过缩小表面积、密布表皮毛、增厚角质层、气孔下陷、全栅型等面叶等结构特征来适应干旱生境。其根和茎均具有发达的维管组织,周皮厚且易脱落。在根和茎的次生结构中均可发现两层环状的特异结构包围着维管组织,其细胞扁平、细胞壁加厚且染色较深。这与其他双子叶植物的次生结构有显着差异,初步认为是复合木栓层。这是绵刺长期适应干旱生境而产生的特化器官,可以防止水分流失,防止动物、病原体或风蚀侵害。由此可见,绵刺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其生存的干旱环境是相适应的。2.13个样地绵刺居群的聚类分析:(1)根据根的解剖数量指标特征,对13个居群聚类为3类。1类为1、4号居群,2类为3、5、6、7、9、11、12、13号居群,3类为2、8、10。(2)根据茎的解剖数量指标特征,聚为3类。1类为9号居群,2类为1、6、10、11居群,3类为2、3、4、5、7、8、12、13。(3)根据叶的解剖数量指标特征,聚为3类。1类为10、11、12、13居群,2类为1、3、4、5、7、8号居群,3类为2、6、9号居群。3.13个绵刺居群抗旱能力综合评价:1号居群=11号居群>9号居群>12号居群>13号居群>6号居群=10号居群>4号居群=5号居群>7号居群>3号居群>8号居群>2号居群(数值相等的居群表示其抗旱能力相似)

扈顺[8](2014)在《四合木繁殖特性及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濒危植物四合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含量变化、克隆构型和克隆构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扦插生根解剖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该植物种群在适应干旱环境过程中的繁殖对策和种群更新策略以及扦插生根的机理,对保护荒漠植被及荒漠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四合木种子较小,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含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四合木种子体积小且自身储存高能量物质是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2.四合木种皮对种子吸水不具有阻碍作用,但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种皮韧性较大,同一粒种子不同部位和不同种子之间的种皮厚度有明显差异。萌发过程中,种皮薄,韧性小的种子先萌发;反则萌发慢,种皮可使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连续萌发以降低个体死亡风险,维持四合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3.四合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趋势是一直下降,可溶性糖是先升后降,SOD总体呈下降趋势,POD是先升高再下降。四合木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与SOD、POD活性之间呈显着相关性。4.经解剖可知:四合木种子萌发所需的能量依次由胚根、胚轴和子叶中的蛋白质的分解转化成淀粉粒而来,揭示了四合木这种超旱生植物在其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消耗规律。5.四合木叶为等面叶;表皮具薄的角质层,上下表皮均分布有气孔;叶肉结构为环栅型,部分近为全栅型;网状脉序,叶脉自基部分叉,主脉自叶基逐渐变细。茎的髓由较大的厚壁细胞组成,具有贮水作用。初生根为二原型;根中无髓,次生根的薄壁细胞有“质壁分离”现象,且含有晶体,部分根的次生韧皮部存在细胞壁加厚的细胞,呈不连续的环状,还有部分根形成分离的维管柱。根和茎的导管数量多且孔径大,木纤维细胞壁极厚。茎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粒和蛋白质,叶中有少量分布,根中几乎没有。可见四合木营养器官的内部构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相适应。6.四合木具有典型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茎的皮层内未发现厚壁组织。四合木茎次生结构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粒和蛋白质。四合木茎插穗内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诱生根原基是由愈伤组织自身的薄壁细胞反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是孕育不定根的前提,四合木扦插生根属于愈伤组织生根类型。四合木扦插生根过程可分为愈伤组织与根原基的诱导阶段、根原基发育阶段和不定根的分化伸长阶段3个连续阶段。7.扦插后,淀粉粒在茎的木栓层和维管形成层之间的薄壁细胞内积累,至愈伤组织发育初期达到高峰,随着愈伤组织的继续发育,淀粉粒逐渐减少;蛋白质在茎的木栓层和维管形成层之间的薄壁细胞内逐渐减少,至愈伤组织形成后,细胞内含少量蛋白质。蛋白质和淀粉粒主要分布于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不定根原基细胞、不定根细胞及其附近细胞内。蛋白质和淀粉粒为四合木不定根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和能量。8.四合木具有独特的丛生克隆生长能力,且有根枝双重克隆器官,由丛生克隆生长形成的间隔物较短的密集型、根克隆形成的间隔物较长的游击型和由克隆枝条形成的典型的游击型等3种克隆生长构型,其克隆构型相关特征在不同生境差异较大。四合木克隆构件与土壤因子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土壤矿质养分,速效钾、pH等是影响四合木克隆构件的关键因子。四合木的克隆生长,使其种群耐贫瘠和抗旱能力非常强,因而适应不同生境的能力也强。

汪之波,周向军,马全林[9](2009)在《珍稀濒危植物绵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绵刺是一种古老残遗的单种属植物,被国家列为首批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以及绵刺生长的适应性和濒危原因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珍稀濒危植物绵刺的研究情况,最后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万永超[10](2008)在《西鄂尔多斯荒漠克隆灌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西鄂尔多斯荒漠地区具有克隆性的灌木的种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克隆灌木的克隆构型和克隆格局,并以地表环境为资源维,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公式等测度公式对这些灌木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在西鄂尔多斯荒漠地区共有14种克隆灌木,占西鄂尔多斯地区灌木总数的17.95%,其中四合木、藏锦鸡儿、红沙、长叶红沙、木本猪毛菜、红花海绵豆、沙木蓼、白刺、珍珠、中亚紫菀木、绵刺、矮锦鸡儿和半日花13种克隆灌木具有密集型克隆构型,绵刺、矮锦鸡儿、四合木、野丁香4种克隆灌木具有游击型克隆构型,而绵刺、矮锦鸡儿、四合木3种克隆灌木同时兼备两种克隆构型。密集型是该区域普遍的克隆构型。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测得的西鄂尔多斯荒漠克隆灌木的生态位宽度在同一指标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且生态位宽度值、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较大。生态位宽度值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相对较大,而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物种也可能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其中野丁香在海拔资源轴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而在地表土壤结构资源轴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小,说明其对土壤结构的变化很敏感;红花海绵豆无论是在海拔资源轴还是综合资源轴上,其生态位宽度均为最小,对环境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结论中克隆灌木物种多样性、克隆构型和克隆格局的多样性,体现了克隆灌木在西鄂尔多斯荒漠地区的重要性;克隆灌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关系,为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二、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克隆生长构型与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克隆生长构型与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珍稀植物研究进展
        1.2.2 丛枝菌根真菌
        1.2.3 土壤微生物
        1.2.4 AM真菌鉴定方法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貌特征
    2.4 植被类型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群落及菌根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植被采集和土壤取样
        3.2.2 植物AMF侵染率、菌根类型及结构调查
        3.2.3 多样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珍稀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植物生长指标
        3.3.2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
        3.3.3 鄂尔多斯荒漠植物AM菌根共生及侵染特征
    3.4 讨论
        3.4.1 影响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3.4.2 珍稀植物的共生结构和菌根类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鉴定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AMF孢子分离与鉴定
        4.2.2 AMF群落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珍稀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类
        4.3.2 不同珍稀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分析
        4.3.3 珍稀植物AMF相对多度和分离频度
    4.4 讨论
        4.4.1 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差异
        4.4.2 AMF与珍稀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的 DNA提取
        5.2.2 根系与根际其他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遗传多样性
        5.3.2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真菌遗传多样性
        5.3.3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
    5.4 讨论
        5.4.1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5.4.2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多样性与根际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6.2.2 根际土壤酶含量测定
        6.2.3 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培养
        6.2.4 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6.3.2 土壤酶和可培养微生物
        6.3.3 土壤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
        6.3.4 AMF与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相关性分析
        6.3.5 AMF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6.3.6 土壤因子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AM真菌之间相互关系
        6.4.2 环境异质性与AMF遗传多样性关系
        6.4.3 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论文选题来源

(2)西鄂尔多斯荒漠灌木植物适应逆境生理生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植被组成结构研究
        2.2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3 植物组学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荒漠灌木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3 光合作用日变化测定
        2.4 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荒漠灌木植被特征
    1. 荒漠灌木植被组成
    2 荒漠灌木植物重要值
    3. 荒漠灌木植被结构分析
    4. 荒漠植物区系分析
    5. 荒漠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
    6. 讨论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荒漠灌木植物生理生态特征
    1. 不同荒漠灌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
        1.1 荒漠灌木植物光合作用
        1.2 荒漠灌木植物蒸腾作用
        1.3 荒漠灌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1.4 讨论
    2. 不同年龄蒙古沙冬青生理生态特征
        2.1 蒙古沙冬青光合作用
        2.2 蒙古沙冬青蒸腾作用
        2.3 蒙古沙冬青水分利用效率
        2.4 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叶片差异基因分析
    1. 不同荒漠灌木植物转录组测序分析
        1.1 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叶片样品质量检测
        1.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1.3 转录组的组装
        1.4 组装质量评估
        1.5 基因功能注释
        1.6 PCA主成分分析
        1.7 样品表达量聚类
        1.8 差异基因数目统计
    2. 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叶片差异基因GO分类和富集分析
        2.1 白刺与四合木差异基因GO分类和GO富集分析
        2.2 白刺与四合木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3 白刺与霸王差异基因GO分类和GO富集分析
        2.4 白刺与霸王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 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3.1 白刺与四合木对照组差异基因分析
        3.2 白刺与霸王对照组差异基因结果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白刺与四合木对比组的差异基因分析
        4.2 白刺与霸王对比组的差异基因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年龄蒙古沙冬青叶片差异基因分析
    1. 不同年龄蒙古沙冬青叶片差异基因GO分类和富集分析
        1.1 夏季蒙古沙冬青差异基因GO分类和GO富集分析
        1.2 冬季蒙古沙冬青差异基因GO分析和GO富集分析
    2. 不同年龄蒙古沙冬青叶片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1 夏季蒙古沙冬青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2 冬季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 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差异分析
        3.1 夏季蒙古沙冬青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3.2 冬季蒙古沙冬青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夏季蒙古沙冬青叶片差异基因分析
        4.2 冬季蒙古沙冬青叶片差异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冬青无性繁殖的研究
        1.2.2半日花无性繁殖的研究
        1.2.3 霸王无性繁殖的研究
        1.2.4 扁桃无性繁殖的研究
        1.2.5 绵刺抗旱机理的研究
        1.2.6 红砂无性繁殖的研究
        1.2.7 四合木无性繁殖的研究
        1.2.8 插穗扦插生根生理方面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植物资源概况
    2.2 扦插材料的准备
        2.2.1 插条采集
        2.2.2 插条剪截
        2.2.3 插条催根激素配制
    2.3 实验设计
        2.3.1 不同扦插基质对比试验
        2.3.2 不同激素处理下嫩枝与硬枝对比试验
        2.3.3 不同环境下硬枝扦插实验
        2.3.4 插后管理
        2.3.5 数据测定
    2.4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2.4.1 实验材料的采取
        2.4.2 方法和原理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扦插基质对沙冬青插穗的影响
    3.2 七月份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2.1 插穗插后生长状况变化
        3.2.2 不同激素处理对绵刺萌生新叶的作用
        3.2.3 不同激素处理对插穗的影响
        3.2.4 七月份绵刺与四合木不同插穗年龄对生根率的影响
        3.2.5 七月份扦插温湿度的记录
        3.2.6 七月份扦插光强与二氧化碳浓度记录
    3.3 九月份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3.1 不同处理对插穗的影响
        3.3.2 九月份扦插温湿度的变化
    3.4 扦插时间的不同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5 影响生根率的因素
        3.5.1 不同激素种类对生根率的影响
        3.5.2 激素浓度对生根率的影响
        3.5.3 植物种类对生根率的影响
        3.5.4 植物体内淀粉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生根率的关系
    3.6 七种植物扦插过程中体内物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1 绵刺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2 半日花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3 四合木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4 蒙古扁桃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5 霸王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6 沙冬青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7 红砂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8 七种植物之间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差异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布设及调查
        1.2.2 指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刺群落物种重要值
    2.2 生态位宽度
    2.3 生态位重叠度
        2.3.1 绵刺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度
        2.3.2 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度
3 讨论

(5)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2 统计指标及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绵刺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区系
    3.2 绵刺群落物种的数量特征
    3.3 绵刺群落不同样地类型生活型数量特征
    3.4 绵刺群落物种重要值
    3.5 绵刺群落中绵刺的数量特征
    3.6 绵刺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3.7 绵刺种群分布格局
4 讨论与结论

(6)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珍稀濒危植物水分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1.2.2 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中研究进展
        1.2.3 西鄂尔多斯荒漠五种植物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
        2.1.4 植物群落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和设置
        2.2.2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2.2.3 土壤结构调查
        2.2.4 气象因子的观测
        2.2.5 同位素样品采集及测定
        2.2.6 土壤含水量测定
        2.2.7 光合特性参数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9 水汽来源模型
第三章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3.2 降水氢氧同位素的降雨量效应
        3.3.3 降水氢氧同位素的温度效应
        3.3.4 过量氘
        3.3.5 水汽来源轨迹模拟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土壤水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含水量随采样时间的动态变化
        4.3.2 土壤水氢稳定同位素值随采样时间的动态变化
        4.3.3 降水在土壤剖面的垂直迁移运动规律
        4.3.4 降水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水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物根系分布
        5.3.2 植物水氢稳定同位素值随采样时间的动态变化
        5.3.3 植物的水分利用率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值随采样时间的动态变化
        6.3.2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6.3.3 植物光合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各水体转化关系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7.3.2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关系
        7.3.3 降水-土壤水-植物水转化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绵刺的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适应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旱生植物结构与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1.1.1 根形态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研究
        1.1.2 茎形态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研究
        1.1.3 叶形态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研究
        1.1.4 旱生植物特异结构的研究进展
    1.2 绵刺的研究概况
        1.2.1 绵刺简介
        1.2.2 绵刺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
        1.2.3 绵刺生态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1.2.4 绵刺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1.2.5 绵刺繁殖策略、繁殖格局方面的研究进展
        1.2.6 绵刺群落及种内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石蜡切片法
        4.3.2 徒手切片法
        4.3.3 扫描电镜观察
        4.3.4 光学显微镜观察
    4.4 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
        4.4.1 绵刺根解剖结构的观测
        4.4.2 绵刺茎解剖结构的观测
        4.4.3 绵刺叶的解剖结构观测
        4.4.4 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绵刺根的形态解剖特征与抗旱性关系
        5.1.1 根的形态结构特征
        5.1.2 根结构的数量性状比较
        5.1.3 根的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5.1.4 根的抗旱指标筛选
        5.1.5 根解剖结构抗旱性评价
    5.2 绵刺茎的形态解剖特征与抗旱性关系
        5.2.1 茎的形态结构特征
        5.2.2 茎结构的数量性状比较
        5.2.3 茎的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5.2.4 茎的抗旱指标筛选
        5.2.5 茎解剖结构抗旱性评价
    5.3 绵刺叶的形态解剖特征与抗旱性关系
        5.3.1 叶的形态结构特征
        5.3.2 叶结构的数量性状比较
        5.3.3 叶的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5.3.4 叶的抗旱指标筛选
        5.3.5 叶解剖结构抗旱性评价
    5.4 13个居群绵刺抗旱性综合评价
6 讨论
    6.1 绵刺形态学特征与抗旱性关系
    6.2 绵刺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
        6.2.1 根的结构与抗旱性关系
        6.2.2 茎的结构与抗旱性关系
        6.2.3 叶的结构与抗旱性关系
        6.2.4 绵刺特异结构与抗旱性关系
    6.3 保护策略的提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8)四合木繁殖特性及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四合木研究进展
        1.1.1 四合木种质资源概述
        1.1.2 四合木分布区及生物学特性
        1.1.3 四合木分类地位的研究
        1.1.4 四合木生态学特征研究
        1.1.5 四合木繁殖特性的研究
        1.1.6 四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
        1.1.7 四合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1.8 四合木植株化学成分的研究
    1.2 荒漠植物繁殖特性的研究进展
        1.2.1 荒漠植物种子繁殖的研究
        1.2.1.1 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1.2.1.2 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1.2.1.3 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1.2.1.4 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变化
        1.2.2 荒漠植物克隆繁殖特性的研究
        1.2.2.1 荒漠植物克隆繁殖特性
        1.2.2.2 荒漠植物克隆生长的研究
        1.2.2.3 荒漠克隆植物生态适应性及意义
    1.3 扦插繁殖特性的研究
        1.3.1 不定根发生机理概述
        1.3.2 扦插不定根发生的解剖学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四合木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种子的大小和千粒重的测定
        2.1.2.2 种子萌发鲜重的变化及形态观察
        2.1.2.3 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1.2.4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2.5 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测定
        2.1.2.6 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的测定
        2.1.2.7 种子萌发营养物质动态观察及解剖学研究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合木种子形态解剖研究
        2.2.1.1 种子的形态和千粒重
        2.2.1.2 成熟四合木种子解剖结构特征及物质积累情况
        2.2.2 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解剖观察
        2.2.2.1 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2.2.2.2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淀粉粒分布的动态变化
        2.2.3 四合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研究
        2.2.3.1 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
        2.2.3.2 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2.3.3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2.2.3.4 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
        2.2.3.5 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2.2.3.6 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特性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2.3 讨论
        2.3.1 种子解剖结构与旱生环境的适应
        2.3.2 种皮对四合木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3.3 种子萌发的形态特征
        2.3.4 四合木种子萌发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2.3.5 四合木种子萌发保护酶的变化
        2.3.6 四合木种子萌发组织化学研究
    2.4 小结
3 四合木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及利用关系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合木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2.2 四合木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2.3 四合木根的解剖结构特征
        3.2.3.1 根的初生结构
        3.2.3.2 根的次生结构
        3.2.4 侧根的形成
    3.3 讨论
        3.3.1 四合木营养器官与抗旱特性相适应的解剖特征
        3.3.2 四合木利用方面相适应的解剖特征
        3.3.3 四合木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3.4 小结
4 四合木茎扦插繁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四合木茎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4.2.1.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4.2.1.2 四合木插穗根原基的诱发和不定根形成过程
        4.2.2 四合木扦插生根过程中淀粉粒和蛋白质积累动态研究
    4.3 讨论
        4.3.1 茎的解剖结构与不定根的关系
        4.3.2 生根类型、生根部位及起源分析
        4.3.3 愈伤组织与生根的关系
        4.3.4 四合木扦插繁殖的一些建议
        4.3.5 不定根发生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动态变化
        4.3.6 不定根发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分布动态变化
    4.4 小结
5 四合木克隆繁殖特性的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试验方法
        5.2.1 野外试验调查方法
        5.2.2 室内实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四合木研究区群落概况分析
        5.3.2 四合木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3.3 四合木克隆特性分析
        5.3.3.1 四合木根克隆特性的研究
        5.3.3.2 四合木枝克隆特性的研究
        5.3.4 四合木克隆参数的比较
        5.3.5 四合木克隆形态构件间以及与土壤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3.5.1 四合木根克隆形态构件间以及与土壤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3.5.2 四合木枝克隆形态构件间以及与土壤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讨论
        5.4.1 四合木克隆构型的可塑性和独特性
        5.4.2 四合木克隆形态构件间的关系
        5.4.3 四合木克隆形态构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5.4.4 四合木繁殖对策研究
    5.5 小结
6 结论
    6.1 四合木种子解剖与荒漠环境的适应性
    6.2 种子萌发的形态和营养物质动态变化的环境适应性
    6.3 四合木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研究
    6.4 四合木营养器官解剖与荒漠环境的适应性
    6.5 四合木扦插生根解剖研究
    6.6 四合木克隆繁殖与荒漠环境的适应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珍稀濒危植物绵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解剖学
2 绵刺的生理生化特征
    2.1 水分生理特性
    2.2 光合生理特性
    2.3 生化特性
3 繁殖方式
4 绵刺生长的适应性
5 绵刺濒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6 研究展望

(10)西鄂尔多斯荒漠克隆灌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克隆的提出和发展
        1.1.1 植物的克隆生长和克隆构型
        1.1.2 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1.1.3 克隆植物重要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2 生态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2.1 生态位测度
        1.2.2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
        1.2.3 生态位重叠值的计算
        1.2.4 生态位相似比例的计算
        1.2.5 综合资源维生态位宽度的计算
    1.3 研究进展
        1.3.1 西鄂尔多斯地区植物研究进展
        1.3.2 克隆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
    2.5 植被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克隆多样性
        3.1.2 克隆灌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
        3.1.3 克隆灌木生态位的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克隆构型的测定
        3.2.2 生态位资源维的选择及划分
        3.2.3 生态位测度指标的选择
        3.2.4 生态位测度公式的选择
4 结果与分析
    4.1 西鄂尔多斯荒漠克隆灌木种类分析
    4.2 克隆构型与地表环境的关系
    4.3 克隆灌木的生态位研究
        4.3.1 海拔资源轴上的克隆灌木生态位宽度
        4.3.2 土壤结构资源轴上克隆灌木生态位宽度
        4.3.3 综合资源轴上克隆灌木生态位宽度
        4.3.4 海拔资源轴上的克隆灌木生态位重叠
        4.3.5 土壤结构资源轴上克隆灌木生态位重叠
        4.3.6 生态位相似比例
5 讨论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克隆生长构型与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徐道龙. 内蒙古大学, 2021
  • [2]西鄂尔多斯荒漠灌木植物适应逆境生理生态特征[D]. 丁颖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D]. 候艳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J]. 赵慧宏,曾新德,张有佳,王承勋,李威龙,许芳荣,贾斌斌,张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5)
  • [5]石羊河下游绵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J]. 曾新德,张有佳,王承勋,薛斌瑞,李威龙,张杰,李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11)
  • [6]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珍稀濒危植物水分利用策略[D]. 陈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7]绵刺的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适应性的关系[D]. 金芳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8]四合木繁殖特性及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D]. 扈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9]珍稀濒危植物绵刺的研究进展[J]. 汪之波,周向军,马全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5)
  • [10]西鄂尔多斯荒漠克隆灌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D]. 万永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珍稀濒危植物刺无性系生长配置与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