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三讲”教育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从高校“三讲”教育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一、从高校“三讲”教育看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龙[1](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王娟娟[2](2017)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生产与交汇的前沿战场,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关涉到思想、队伍、课程、阵地、校园文化、机制各个方面,关涉到党的领导、经济发展、文化自信、科学管理、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必须统筹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从而汇聚起强大工作合力以完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因此,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每一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重要命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合力的理论为指导,立足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以何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为逻辑起点,在具体解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内部(学校)合力与外部(社会、家庭)合力的基础之上,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力何以合为逻辑终点,提出形成强大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策略优化方案。本文由引言部分和五个章节构成: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概况;最后,介绍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一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概述。首先,分析了自然科学物理学中力、合力的概念,通过将其引申并借用至社会科学领域,进而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加以诠释,划分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其次,揭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具有方向性、熵变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最后,论述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两大功能,即主导功能、最优功能。第二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理论基础与继承借鉴。首先,耙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力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思想;其次,在全面地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教育学、政治学、系统论、传播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阐释与吸收,以及相关文件中关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思想的表述;最后,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古代德育合力思想、国外德育合力思想进行了科学地继承与批判地借鉴,为本文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有益成果。第三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解析。首先,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视为一个系统,阐明了其主要由思想要素、队伍要素、课程要素、阵地要素、校园文化要素和机制要素构成;其次,审视了这些要素的现实状态,发现了无论是构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系统的各主要要素,还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都存在着尚未实现最优化的问题;最后,从高校自身角度思考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办学定位偏差、相关制度缺位、教工信仰迷失这三个方面。第四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解析。首先,阐明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系统主要是由五大要素构成,即党的领导要素、经济发展要素、文化自信要素、科学管理要素和家庭教育要素;其次,审视了五大要素的现实状态,发现了其均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正向”合力有着不一致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和家庭角度探研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忽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失衡、顶层设计缺失及家庭教育观念片面。第五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策略优化。在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系统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系统进行了深度解析后,从其实然角度出发探寻了其应然状态,提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优化路径:首先,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应从着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维度开始;其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在孤立中进行的,还应着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维度;最后,随着这两个维度的不断强化,共同推进了强大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形成以服务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任务。

管立国[3](2017)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善于学习、勤于服务、敢于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维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论断,使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学习、服务、创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要目标,这既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全面和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相继出台,从政策层面为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明晰了前进方向,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党组织中掀起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的党建高潮。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工作机制、丰富工作载体,我们党在“三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下,党的组织建设既面临严峻考验也面临重要机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抓住时机有力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对于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至关重要。同时,以高校为基点,加快推进和建成“三型”党组织,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打造样板工程,形成引领和示范,对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本论文将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置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质量提升的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政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主要线索,展开对高校“三型”党组织的内涵、主要特征和建设定位、原则、依据等问题的系统分析,尝试在建设目标、内容、路径和机制等维度给出建议,力求为深入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包括了五章内容。第一章是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对“三型”党组织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进行阐述,重点对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尝试界定“创新型”党组织的概念和阐释其主要特征;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观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目标理论及国外相关组织建设的经验借鉴三个视角探求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围绕高校党的组织建设,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时期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概括和总结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最后指出新时期高校建设“三型”党组织,是落实“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提高高校党的建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第三章探讨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定位、原则及依据。论文提出:在建设定位上,要着眼于高校党组织建设全局、服务于高校建设发展全局、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在建设原则上,要知行统一,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要牢记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协调推进,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职能转变的需要及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发展的优势和特殊性。第四章是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及内容。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校“三型”党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促进学术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引领社会建设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最终目标。在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内容方面,笔者尝试从“三型”党委、“三型”教工党支部、“三型”学生党支部这三个重要主体为对象,探讨其建设的主要内容,为高校进行“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第五章是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首先,论文指出高校在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侧重把握好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把握好“三型”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建设好“三型”党组织的重要前提,也是“三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次,论文提出在“三型”党组织建设上,要以学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在分别侧重的基础上,实行“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最后,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领导体制、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

陈永福[4](2016)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野和框架下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个功能定位、三个动力系统”的有机整体,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举措。论文考察、分析、对比了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坚持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适应本国需要的中国特色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并总结了经验和启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深入探析其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论证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三校一地”改革方案,从精准定位、突出治理、厘清职权、把握全面、突出特色、民生为重、接轨国际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应对举措。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剖析,从树立法治思维、加快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法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分析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从党建政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创新形式与提升内涵相结合、严明纪律与服务师生相结合、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途径。总结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应系统、协调、全面推进。

李贵海[5](2016)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作为党成立的策源地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党的建设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征程,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启迪。目前世情、国情、党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都呈现了的深刻变化,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党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在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对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论文总体上有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分析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几方面内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科学地总结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高校党的建设经历了1921—1937年、1937—1949年、1949—1978年、1978年至今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二章在系统揭示了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三章在深入分析和解读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蕴含的价值判断、目标要求。第四章紧密结合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常态,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对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结语部分在总揽全篇的基础上,得出五点思考: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治校理念的科学化、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制度作保障、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来推进、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重视高校党组织自身生命力来源以及自我更新机制的科学化。

郝明宇[6](2015)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否按照科学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否有力,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坚定,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基于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党的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整体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日趋规范、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快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程度,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加强对大学生党建科学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笔者认为,要重点探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考察问题、现实审视问题和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索是以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定义为理论起点,通过概念分析、研究综述等,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支撑、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第一章)作以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大学生党的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建设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组织建设重点、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作风建设重点、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制度建设重点的基本经验,以及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第二章)。从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制度、大学生党员发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入手,概述了当前大学生党的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并且从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党建队伍方面,探寻了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因素(第三章)。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度为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三个维度,阐述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指导,从制度体系、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搭建科学制度保障体系,提出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等科学方法,并强调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方法(第四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吸收借鉴了管理学、系统论等相关研究方法,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马千[7](2011)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对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生态位、生态竞争和绩效的有关思想和观点,结合德育理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竞争理论、教育绩效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等理论学说,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生态分析等分析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归纳与演绎相融合、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从生态位的视阈出发,对高校德育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与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选题意义,重点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介绍了论文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总体概括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国内外有关德育理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竞争理论、教育绩效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方面的理论学说。阐述了早期理性主义德育理论、洛克“绅士教育”德育理论、黑格尔“辩证统一”德育理论、费尔巴哈“道德黄金律”德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与德育生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国内外各种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不同学术观点;探讨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以及五项基本理论;对主流竞争理论和新兴竞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透视了生态竞争理论的特点和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教育绩效理论的研究现状;概括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都是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三,对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含义、特征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与客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并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模型、生态位宽度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和生态位进化模型,为高校德育的生态位评价奠定了数学模型上的基础。同时,结合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理论和生态位的态势理念,建立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静态”、“动态”、“态势”评价模型,为高校德育评价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第四,在确定数学模型和选取对象指标的基础上,于江苏省范围内进行了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实证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对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高校德育单元生态位的“态”的变化呈“S”型曲线,“势”的变化则呈不规则的波形的发展变化规律。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对选取的江苏省25个高校德育单元进行了生态位的测量及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高校德育单元在所测量的几项要素在生态位上处于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能够发现高校德育教师和教职工的发展是否与本校学生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运用Levins公式中的Simpson指数公式和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以及其Pianka种群竞争公式中的竞争系数a,来进行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测算,并就江苏省12个高校德育单元对五项德育资源的利用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和结论为高校德育管理者正确认识其在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他热爱高校德育评价的学者和工作者提供借鉴。第五,在厘清了绩效、生态位、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校德育生态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并分析了构建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成,包括其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步骤等。对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重点论述,引入生态位和绩效的理念,以期为高校德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作出一定的贡献。第六,通过我国高校德育目前出现的低绩效化现象进行分析,透视高校德育绩效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生态位和绩效理念的指引下,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生态位的视角给出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几项对策:树立以生态位理念为特点的高校德育绩效观念,结合高校德育要素的生态位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建立科学、生态、合理的高校德育制度,适应并营造适合高校德育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期为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全新理念和契机。

高晓卿[8](2011)在《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转型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经济成分组成多元化、利益关系纷争不断、道德评价标准复杂化、价值信仰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产生强烈冲击,原来以单向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受到严峻挑战。高校持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困难、教学管理改革,学分体制下学生有了“60分万岁”的思想,家庭困难同学数量不断增多,无论在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量”,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挑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团体工作方法中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及专业、科学的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既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又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步伐,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理论上讲,社会团体工作方法的应用,可以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从实践上讲,社会团体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客服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李强[9](2011)在《公立医院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估》文中提出目的:中共中央指出,目前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006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探索建立了医院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党委书记开展党的建设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运行5年来,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央新的精神有待贯彻到医院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指标的量化程度有待提高;少数指标各医院已较好完成,不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等。本研究旨在构筑一套符合中央精神和医院党建需求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从公立医院党委书记主要职责出发,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现行的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并以“服务医院中心工作成效、党建重点工作成效和党建基础工作情况”为主要考核内容。方法:①用文献评阅法对现存的医院党委书记和医院党建工作考核指标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草拟本课题的备择指标;②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现行的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作为构筑新的指标体系的依据之一;③用特尔斐法对本课题的备择指标进行评分,作为构筑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④用特尔斐法确定本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⑤资料的一般性描述方法: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离散度以变异系数表示。⑥构成比的差异用卡方检验;和谐性分析或一致性分析采用Kendall’s w检验;测评体系的内在结构效度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评体系的区分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结果:1.对申康党委现有的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量化性、实效性、完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的163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调查对象涵盖职能部门干部、一线医务人员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工种,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②调查对象对评价体系了解率达87%;③81%的被访对象对现有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持肯定顾态度:④超过92%的被访对象都认为现有指标体系需要完善。2.利用德尔菲法在申康党委现有的党委书记业绩考核体系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建立新考核体系:①纳入研究的28名专家对本研究积极系数(93.33%-100%),权威系数0.84,提示专家选择合理具有代表性。②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得出由3大类8项指标组成的新体系,各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意见非常统一,1级指标Kendall=1.00,二级指标Kendall=0.79。③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整体3大类8项指标的在评价体系中应占的权重意见已经非常统一,1级指标Kendall=0.96,二级指标Kendall=0.72。④新建测评体系维度由原先的5个变为现在的3个维度,2级指标由22个精简为8个。3.从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三个方面对新测评体系的再评价:①对两套测评体系测评结果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两套测评体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3年测评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8),且两套体系测评结果的相关性从2006年的0.810到2008年的0.947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提示新测评体系更适应党委工作的进展,更适合用来测评最近的业绩。②信度评价结果显示:新测评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5位专家的再测信度高度一致(Kendall=0.949),间隔1月两次重复测评所的业绩结果高度一致(r=0.989),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③对内在效度的主成份分析,从8个二级指标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其贡献率达到了70.01%,二级指标所提取的公因子对各自变量的方差贡献(共同度)在0.532-0.919之间,且因子分析的结果与预设的三大类指标相近。④对测评体系区分度的聚类分析结果与14家医院当年实评等级相符。结论:1、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以及简洁明快的公立医院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是本研究的基石,量化性和可得性原则贯穿于新的指标体系建立的全过程,文献研究法可以全、多、广地为本指标体系的建立收集信息,专家咨询法可以保证本指标体系的适用性。2、通过本研究,建立了直属医院党委书记年度业绩考核新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保留了原有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部分被实践证明较科学、合理、有效的指标,也删除了部分各医院党委普遍已经做到、不再具有考核意义的指标,同时增加了部分符合当前中央、市委精神的考核指标,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更与时俱进。考核指标也进一步量化,尽可能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3、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设置,权重更加符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上级主管单位的对医院党的工作的导向要求,也更加合理。4、通过专家咨询,保留的部分指标的计分办法继续沿用原有的计分办法,新增加的指标的计分办法则具有通用性、易得性、确定性等优点。5、通过对新的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再评价,新指标体系体系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和原有体系相比更能适应新时期公立医院党的工作发展实际,更能切实反映当前公立医院党委书记的真实业绩,且与原有体系具有较好的衔接性,经过适当的试运行,并征求各方意见适当改进后可应用于实践考评。但是随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研究所形成的指标体系尚有待于持续实践、改进和完善。

王晓丽[10](2011)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高校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高校在90多年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扎根青年学生头脑,而且深入社会民众心中,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我们夺取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论文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系统科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全面阐述了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内容、特点、路径、经验、目前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对策等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由7章内容构成,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框架结构和创新观点等问题。第2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背景。包括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论述和实践,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和条件等。第3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依据时代主题的更迭变化、中国政权执掌主体的变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把1919年到现在,历经90多年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时期(1919-1927)、深入时期(1927-1949)、发展时期(1949-1978)和稳定时期(1978-现在)。此外,按照每个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对象和途径等不同,做了具体的阶段划分。第4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特点。内容主要包括对青年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点概括为理论传播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理论普及工农大众相结合,理论提高与党性教育相结合。第5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功范例。路径主要包括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托校园文化氛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范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型代表:艾思奇和《大众哲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第6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对苏联、越南、古巴等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高度重视借鉴国外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建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重队伍;营造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环境;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推进形式。第7章阐述了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力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推进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青年学生信仰危机普遍存在;宣传普及内容单调枯燥;推进方法形式简单平淡。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建立素质精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队伍;健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在理论创新中探索多样的推进方式。与现有的国内外同类选题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篇学位论文的创新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论文依据时代主题的更迭变化,中国政权执掌主体的变化及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成果特征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这在目前学术界还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虽然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透射出作者试图从全新角度开展研究,创新研究思路,由此而引发的认同和争议,都将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第二,论文创造性地概括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而且还阐述了如何借助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过程。在加强全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定内容上的阐述更是抓住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贡献,对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第三,论文以国际化的视野,创造性地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依托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中国进行了对比研究。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极为鲜见,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成败得失,可以为中国提供参考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中,突显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让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西方敌对势力感到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坚不可摧。

二、从高校“三讲”教育看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高校“三讲”教育看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内研究概况
        (二) 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概述
    第一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诠释
        一、力与合力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
    第二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特点
        一、方向性特点
        二、熵变性特点
        三、间接性特点
    第三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功能
        一、主导功能
        二、最优功能
第二章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理论基础与继承借鉴
    第一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力思想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合力思想论述
    第二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学科阐释、知识成果吸收及相关文件表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阐释
        二、知识成果吸收
        三、相关文件中关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思想表述
    第三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继承与借鉴
        一、中国古代德育合力思想的继承
        二、国外德育合力思想的借鉴
第三章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解析
    第一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的构成
        一、思想是起始力
        二、队伍是战斗力
        三、课程是引领力
        四、阵地是控制力
        五、校园文化是渗透力
        六、机制是贯通力
    第二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的现实审视
        一、起始力有待统一
        二、战斗力有待提升
        三、引领力有待聚焦
        四、控制力有待拓展
        五、渗透力有待延伸
        六、贯通力有待顺畅
    第三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办学定位偏差
        二、相关制度缺位
        三、教工信仰迷失
第四章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解析
    第一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的构成
        一、党的领导是保障力
        二、经济发展是推动力
        三、文化自信是凝聚力
        四、科学管理是牵引力
        五、家庭教育是辅助力
    第二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的现实审视
        一、保障力有所弱化
        二、推动力有所不足
        三、凝聚力有所涣散
        四、牵引力有所偏离
        五、辅助力有所偏移
    第三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忽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二、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失衡
        三、顶层设计缺失
        四、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第五章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策略优化
    第一节 着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内部合力
        一、着力增强思想的起始力
        二、着力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三、着力增强课程的引领力
        四、着力增强阵地的控制力
        五、着力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六、着力增强机制的贯通力
    第二节 着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学校外部合力
        一、着力增强党的领导的保障力
        二、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着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
        四、着力增强科学管理的牵引力
        五、着力增强家庭教育的辅助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一)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二)对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三)对高校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的重难点
        (一)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目标
        (二)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三)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三)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理论概述
    一、“三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二)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三)创新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目标理论
        (三)国外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借鉴
第二章 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必要性
    一、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年)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年)
        (三)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二、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不断加强建设党的思想理论
        (二)准确把握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三)着力加强高校的干部队伍建设
        (四)推进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五)稳步发展和壮大高校党员队伍
    三、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章 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定位、原则及依据
    一、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定位
        (一)着眼于高校党组织建设全局
        (二)服务于高校建设发展全局
        (三)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二)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三)坚持在建设过程中协调推进的原则
    三、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依据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二)依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依据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发展的优势和特殊性
第四章 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一、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
        (一)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直接目标
        (三)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长远目标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一)高校“三型”党委建设
        (二)高校“三型”教工党支部建设
        (三)高校“三型”学生党支部建设
第五章 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与机制
    一、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三型”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学习型”为基础着力提升“三型”党组织的创新能力
        (二)以“服务型”为导向,着力提高“三型”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三)以“创新型”为动力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学习成效和先进性
        (四)“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
    三、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
        (一)高校“三型”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建设
        (二)高校“三型”党组织的考评机制建设
        (三)高校“三型”党组织的保障机制建设
        (四)高校“三型”党组织的监督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高等教育改革道路选择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
        一、部分国家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考察
        二、走中国特色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启示
第二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要求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第二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系辨析
        一、理论层面的遵循与引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始终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实践层面的手段与目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结构层面的局部与整体: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好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挑战
第三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
    第一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
        一、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三、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贯彻全面依法治国
        四、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和目标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凸显中国特色和遵循教育规律相统一
        二、坚持主动适应服务和持续改革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围绕目标引领与突出问题导向相统一
        四、坚持运用系统思维与推进协同发展相统一
        五、坚持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相统一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展望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小康社会建设回顾
        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互相促进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审视
        一、全面服务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还不够凸显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够匹配
        三、自主创新能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够适应
        四、社会服务职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够契合
        五、文化传承创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够同步
    第三节 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
        四、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建设
第五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态势
        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目标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实瓶颈
        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融入性”有待加强
        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治理力”有待提升
        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性”有待体现
        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协同性”有待形成
        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依归性”有待凸显
        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国际化”有待拓展
    第三节 基于“三校一地”改革方案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启示
        一、“三校一地”综合改革方案比较
        二、基于“三校一地”改革方案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动力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法治支撑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支撑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贯彻依法治国的历史回顾
        二、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契机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要求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困境
        一、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法治思维亟需确立
        二、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法制体系亟需完善
        三、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法治实践亟需自觉
        四、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法治教育亟需深化
        五、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法治人才培养亟需变革
    第三节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全面树立法治思维,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
        二、全面加快章程建设,完善依法治校法制体系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教
        四、全面创新培养机制,适应法治人才培养需求
        五、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大力建设高校法治文化
        六、全面融入社会发展,提升服务依法治国质效
第七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
    第一节 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组织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推进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三、全面从严治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标准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
        一、综合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与从严治党大局如何协同发展
        二、综合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与回归学术组织如何实现统一
        三、综合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与抓好重点环节如何相得益彰
        四、综合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与应对国际挑战如何无缝衔接
        五、综合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与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互相促进
    第三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党建政绩和立德树人相结合,落实党要管党责任
        二、坚持理想信念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夯实思想建设根基
        三、坚持按照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切实从严管理干部
        四、坚持创新形式和提升内涵相结合,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五、坚持严明纪律和服务师生相结合,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六、坚持制度建设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完善反腐倡廉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一) 1921年-1937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二) 1937年-1949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三) 1949年-1978年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四) 1978年至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二、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领导
        (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章 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掀起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学习的新高潮
        (二) 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动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进程
        (三) 不断改革和加强了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 大力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治校理政能力
        (五) 积极推动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开辟了高校党建科学化新境界
    二、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一)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 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章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一、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一)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动因
        (二)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要求
        (一) 切实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政治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建设创新化
        (二) 高校育人、党建为魂,实现思想建设入本化
        (三) 始终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党风建设清廉化
        (四) 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实现选人用人制度化
        (五) 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实现领导管理规范化
第四章 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思考
    一、切实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
        (一) 进一步强化形势教育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
        (二)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党建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三)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 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以弘扬先进文化、继承光荣传统为重点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切实坚持以科学制度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一) 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形成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二) 健全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三) 建立和完善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不断拓展和增强制度反腐的广度和力度
        (四)不断加强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师生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切实坚持以科学方法激发高校党建工作生机活力
        (一) 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二) 以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为基础,切实提高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关键,推动形成以党风促校风带学风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 以创优争先为实践抓手,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
        (五) 以信息网络化建设为突破点,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广泛性和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究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建科学化相关论述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借鉴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四)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第二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的简要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二)建国以来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二)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三)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大学生党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大学生党建必须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
        (三)大学生党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第三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成绩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逐渐规范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建设理念片面化
        (二)方式方法的形式化
        (三)制度建设的内卷化
        (四)考核评价的低质化
    三、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因素剖析
        (一)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带来的影响
        (二)党建工作转型带来的影响
        (三)党建队伍能力低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原则
        (三)整体与局部相促进的原则
        (四)渐进与突破相协调的原则
    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
        (三)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借鉴
    三、坚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
        (一)健全严密的科学制度体系
        (二)构建科学管用的领导体制
        (三)完善科学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四、坚持以科学方法促推进
        (一)继承发展行之有效的党建方法
        (二)借鉴其他组织管理经验
        (三)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
        (四)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高校德育的思考
        1.1.2 研究高校德育绩效及其评价的原因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
        2.1.1 高校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2.1.2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
        2.1.3 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
        2.1.4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2.2 德育理论概述
        2.2.1 近代西方德育理论及其源头
        2.2.2 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2.2.3 生态德育理论与德育生态理论
    2.3 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2.3.1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2.3.2 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2.3.3 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2.3.4 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2.4 教育生态理论研究
        2.4.1 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2.4.2 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及应用
        2.4.3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5 竞争理论概述
        2.5.1 现代与当代的主流竞争理论学说
        2.5.2 新兴的竞争理论
        2.5.3 生态竞争理论
    2.6 教育绩效理论的研究现状
    2.7 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7.1 第一代教育评价理论——测量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2.7.2 第二代教育评价理论——描述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2.7.3 第三代教育评价理论——判断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2.7.4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建构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
    2.8 本章小结
3 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研究及生态竞争分析
    3.1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概论
        3.1.1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3.1.2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3.1.3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3.1.4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3.1.5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
    3.2 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3.2.1 从生态位到教育生态位理论
        3.2.2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内涵
        3.2.3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多重维度
    3.3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数学模型
        3.3.1 生态位态势模型
        3.3.2 生态位进化模型
    3.4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3.4.1 静态模型——三层评价结构
        3.4.2 动态模型——三维评价结构
        3.4.3 态势模型——三元评价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分析与研究
    4.1 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
        4.1.1 数学模型的确定
        4.1.2 对象指标的选择
        4.1.3 数据获取与模型求解
    4.2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态势变化
    4.3 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的实证研究
        4.3.1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在校生生态位
        4.3.2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招生生态位
        4.3.3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毕业生生态位
        4.3.4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教职工生态位
        4.3.5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专任教师生态位
        4.3.6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生态位综合比较分析
    4.4 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重叠的实证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概述
        5.1.1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5.1.2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原则
        5.1.3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功能
        5.1.4 构建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意义
    5.2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成
        5.2.1 评价目标
        5.2.2 评价主体与客体
        5.2.3 评价标准
        5.2.4 评价内容与形式
        5.2.5 评价步骤
    5.3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5.3.2 建立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5.3.3 选取与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5.3.4 高校德育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5.3.5 评价指标权重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6.1 高校德育绩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1.1 高校德育的低绩效化现象
        6.1.2 高校德育绩效存在的问题
        6.1.3 成因分析
    6.2 生态位视角下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6.2.1 树立以生态位理念为特点的高校德育绩效观念
        6.2.2 结合高校德育要素的生态位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6.2.3 建立科学、生态、合理的高校德育制度
        6.2.4 适应并营造适合高校德育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6.3 本章小结
7 回顾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团体工作概述
        1.2.2 社会团体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现状
        1.2.2.1 社会团体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2.2 社会团体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作用研究
        1.2.2.3 社会团体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研究
        1.2.3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2.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模糊
        2.2.2 崇尚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减弱
        2.2.3 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抵触
        2.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巩固不够持久
        2.2.5 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2.2.6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2.3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2.3.1 社会因素
        2.3.1.1 国际因素
        2.3.1.2 国内因素
        2.3.2 教育者
        2.3.3 受教育者
        2.3.3.1 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存在误区,功利主义较为浓重
        2.3.3.2 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2.3.3.3 固有的认知水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3章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3.1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
        3.1.1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比较
        3.1.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3.1.1.2 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
        3.1.2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原则比较
        3.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原则
        3.1.2.2 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
        3.1.3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比较
        3.1.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
        3.1.3.2 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
        3.1.3.2.1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
        3.1.3.2.2 社会个案工作方法
        3.1.3.2.3 社区工作方法
    3.2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2.1 借助社会团体工作方法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2.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团体工作的多样化探索
        3.2.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3.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3.3.1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
        3.3.2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创新
        3.3.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4章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优势
    4.1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和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4.1.1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4.1.1.1 实例描述
        4.1.1.2 实例分析
        4.1.1.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4.1.2 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4.1.2.1 实例描述
        4.1.2.2 案例分析
        4.1.2.3 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4.2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优势
        4.2.1 社会团体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4.2.1.1 社会团体工作的主要理念和原则
        4.2.1.2 社会团体工作的实施原则
        4.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4.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探讨
        4.3.1 以班级为依托,介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
        4.3.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4.3.3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和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4.4 社会团体工作辅导的具体设计与过程
        4.4.1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4.4.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内容
    4.5 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展望
        4.5.1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应加强理论型社会团体的建设
        4.5.2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应推进社会团体规章制度的健全
        4.5.3 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完善社会团体的绩效评估体系
        4.5.4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寻求虚拟社会团体工作方法
        4.5.5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应重视对社会团体工作方法的宣传
        4.5.6 把社会团体工作方法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公立医院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相关概念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对申康中心党委现有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对申康中心党委现有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新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再评价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及方法
    模拟测试的结果及分析
四、讨论
结论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1 普通高等学校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4.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4.4 选题的研究对象
    1.5 论文框架和创新观点
        1.5.1 论文框架
        1.5.2 创新观点
第2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背景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和实践
        2.1.1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实践
        2.1.2 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实践
    2.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条件
        2.2.1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社会进步的群体
        2.2.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所是传承思想文化的阵地
        2.2.3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是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第3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3.1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时期(1919-1927)
        3.1.1 第一阶段(1919-1922)
        3.1.2 第二阶段(1922-1923)
        3.1.3 第三阶段(1923-1927)
    3.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时期(1927-1949)
        3.2.1 第一阶段(1927-1937)
        3.2.2 第二阶段(1937-1945)
        3.2.3 第三阶段(1945-1949)
    3.3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时期(1949-1978)
        3.3.1 第一阶段(1949-1957)
        3.3.2 第二阶段(1957-1966)
        3.3.3 第三阶段(1966-1978)
    3.4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稳定时期(1978-现在)
        3.4.1 第一阶段(1978-1982)
        3.4.2 第二阶段(1982-1992)
        3.4.3 第三阶段(1992-2002)
        3.4.4 第四阶段(2002-现在)
第4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特点
    4.1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4.1.1 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4.1.2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与认同
        4.1.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4.1.4 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4.2.1 理论传播与现实需要相结合
        4.2.2 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4.2.3 理论普及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4.2.4 理论提高与党性教育相结合
第5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功范例
    5.1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5.1.1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1.2 依托校园文化氛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1.3 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1.4 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人物和成功范例
        5.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型代表——艾思奇和《大众哲学》
        5.2.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
第6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6.1 重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6.1.1 苏联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6.1.2 越南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6.1.3 古巴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6.2 建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重队伍
        6.2.1 建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师队伍
        6.2.2 培育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生骨干
    6.3 营造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环境
        6.3.1 落实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针政策
        6.3.2 完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6.4 采取“三贴近”的推进形式
        6.4.1 贴近社会实际
        6.4.2 贴近生活实践
        6.4.3 贴近青年学生
第7章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 存在的问题
        7.1.1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7.1.2 推进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
        7.1.3 青年学生信仰危机普遍存在
        7.1.4 宣传普及内容单调枯燥
        7.1.5 推进方法形式简单平淡
    7.2 解决对策
        7.2.1 建立素质精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队伍
        7.2.2 健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
        7.2.3 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
        7.2.4 在理论创新中探索多样的推进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从高校“三讲”教育看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研究[D]. 王娟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5)
  • [3]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D]. 管立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陈永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5]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D]. 李贵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6]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D]. 郝明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7]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 马千.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8]社会团体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D]. 高晓卿.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5)
  • [9]公立医院党委书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估[D]. 李强. 复旦大学, 2011(01)
  • [10]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 王晓丽.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从高校“三讲”教育提高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