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与探索

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与探索

一、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及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谢刚,陈立武,程一斌[1](2021)在《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文中提出研究选择了与电大关联紧密的5本CSSCI来源期刊,选取试点期间有关"开放大学"主题文献,进行文献统计和计量分析作为研究分类的启示,从试点溯源、试点比较、试点探索、试点实践、试点成效和试点展望等六个维度,寻求与开放大学联系紧密的关联主题和与高频关键词联系密切的关联文献,分析不同维度视角下相关主题文献的研究观点和思想聚焦。通过研究认为,试点的结束是开放大学"顺势而为"的阶段成绩小结,是体系办学"水到渠成"的工作成效展现,在开放大学发展前行的征途中,虽有荆棘和困难,但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代韶男[2](2021)在《近十年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1年到2020年间由中文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收录的726篇开放大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包括:论文数量、来源期刊、研究群体、研究热点和高被引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热度总体下降、研究范式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组成、研究成果多产自成人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团队和学者、研究领域逐渐拓展。最后从加强国内开放大学独特性和功能性研究、构建国内开放大学理论研究体系、优化国内开放大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强化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孙朝霞,陈丹燕[3](2021)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在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支持服务来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为主题,选取相关期刊于1999—2019年发表的271篇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发现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支持范围,从E-Learning走向U-Learning;支持手段,从服务群体转化为以个性化服务为主;支持方式,从非实时支持扩展到实时与非实时并重;支持内容,从以学术支持为主扩展到学术与非学术并重。通过比较国外同类研究,目前我国研究还存在着本土化的理论探索与创新相对薄弱、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优质服务体系和模式仍需完善、技术应用有待探索等问题。结合未来终身教育服务的需求,还需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本土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实践探索;拓宽研究范围,关注社区和老年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面向优质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智能技术,助力学习者实现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

孙娇珺[4](2021)在《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助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而提供充足的高水平综合性人才。反过来,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的发展,也会给教育带来很多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新,教育也因为互联网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过去局限在教室、局限在45分钟的传统课堂教学被打破了界限,通过现代远程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教育,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突破。因此,深入研究远程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成效,是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教育研究方向。本文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也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探讨提出了如何有效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助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措施建议,希望对新时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赵宏,陈丽,王小凯,林世员,张文梅,李爽[5](2021)在《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及问题分析》文中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自1999年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以来,网络教育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起步最晚但发展速度最快的办学形式。各试点高校在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政策不健全。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1999年至2020年间41份现代远程教育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分析现代远程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政策的重点和导向。本文基于以上分析,获得了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各阶段特征,归纳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新时代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

益西邓珠[6](2021)在《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K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以远程直播教学为特色的一批学校。远程直播教学模式是将发达地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时传送给教育相对薄弱的远端学校。通过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输至教育薄弱地区,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了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远端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了教育公平的进程。而在远程直播教学中,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以及其在远程直播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直接影响了远程直播教学的效果好坏。本文旨在研究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驱动力,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层面对其驱动力进行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远程直播教学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力,找寻其本质属性。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缘起,进而进行了文献综述,确立了民族地区、远程直播教学以及驱动力三个核心概念,然后对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进一步阐释,从而确定了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的探讨,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基础细化对驱动力的分类即内部驱动力,包含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提高内驱力;外部驱动力,包含附属内驱力以及其他外部驱动力。并对教师学生的驱动力构成和作用进行解释。在研究方法上,从三个维度,对远程直播教学的认知和态度、对远程直播教学的参与行为、远程直播教学中的驱动力进行了问卷的设立,同时依据问卷确定访谈提纲和内容。笔者以甘孜藏族自治州K中学的远程直播教学班为例,通过考察高中远程直播教学应用现状,结合对远程直播教学班和非远程直播教学班的问卷调查、访谈了解远程直播教学驱动力的现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远程直播教学中学生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难度大、节奏快、难适应;同时对比发现在远程直播教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低;在学习驱动力上发现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差异水平较大,教师的外部驱动力不稳定。针对这些现状,依照之前的维度划分深入挖掘其背后学生教师展现的学习和教学驱动力产生的原因,从现实层、判断层、理论层三个层面对其力源进行探索,找到了其驱动力差异和不平衡的根源以及民族地区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的来源。最后通过提供部分的策略建议,探寻民族地区远程直播教学的应然状态。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它针对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陈丽,林世员,赵宏,张文梅[7](2021)在《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文中提出高校网络教育特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部署的试点工作,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即第三代远程教育,简称"网络教育"。新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对网络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面临新挑战。本文深刻剖析了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在战略层面大胆提出网络教育"两个服务"的新定位;在战术层面提出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新时期网络教育"两个服务"新定位;网络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网络教育供给服务新模式;网络教育新体制与新机制。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网络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主要矛盾、改革动力和创新方向。

林世员,陈丽,赵宏,张文梅[8](2021)在《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从1999年试点开始,经过20余年发展,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化办学的试点发展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更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实践。本文采纳历史分析视角,从高校网络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定位、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质量保障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变化背后的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力图呈现出高校网络教育试点过程的发展全貌,呈现其开拓创新,更揭示其问题与不足,以期明确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起点,助力高校网络教育在互联网+教育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供给服务,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陈洁[9](2021)在《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计算思维也逐渐被确立为继阅读、写作和算术等能力之后的第四种能力,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也纷纷制定了儿童编程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措施。然而,虽然有一系列的编程教育相关文件政策,我国编程教育却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教材研发等都还存在资源的短缺,特别是针对实体编程开展的相关课程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设计开发小学生实体编程课程并进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编程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载体,其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展开:一是“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有哪些?二是对于适合小学生学习且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实体编程课程,应该如何设计与开发?三是所开发的课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计算思维及编程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及教学策略、计算思维的评估方法以及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特点、小学阶段的编程教育课程的特点,作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针对目前实体编程的课程及实证研究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思维的五要素——算法思维、分解、抽象、概括、评估,对小学实体编程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资源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并设计开发了小学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初阶课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法将所设计开发的课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反馈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及对课程开发与授课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为学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实体编程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及指导策略。

王美月[10](2021)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用户交流体验,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虚拟社区以Research Gate、Mendeley、Academia.edu、经管之家、小木虫、丁香园等为主流平台,允许用户根据专业领域、兴趣等组建科研共同体,形成跨越时空、多领域交叉的学术社交网络,并通过社会化交互活动扩散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社区持续运营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学术虚拟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用户活跃度低、社交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知识流转效率。如何激发用户积极的参与交互,分享和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升社区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虚拟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第一、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知识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情感动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动机模型,解释了4种动机对社会化交互行为的驱动作用;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包括领域专家、普通用户和用户社群;客体要素,包括平台提供信息、用户分享信息以及用户生成信息;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技术要素,包括网络稳定性、系统安全性、知识融合技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中社交关系网和知识关系网的形成,剖析了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三方关系结构、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基于S-O-R模型,揭示了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从刺激识别阶段(S)—信息加工阶段(O)—行为反应阶段(R)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O-R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特征,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刺激因素(S)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有机体(O)是用户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化交互态度、社会认同感知、自我效能感;反应(R)即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典型学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社会化交互态度进而影响社会化交互行为;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结强度正向影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于社会化交互行为。此外,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网络密度与社会认同感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第三、挖掘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分别从宏观层—整体网络结构、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微观层—个体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体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用户节点间距离较远,关联性不强,网络存在多个分散游离的个体和子群。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呈现出低密度与低层次特征、中心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关系网络结构脆弱特征;内部子结构网络二方关系分析中,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缺失,没有形成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且多数交互内容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三方关系分析中,多数用户形成星状拓扑结构,用户更愿意向核心用户聚集,这就导致资源的高度集中,信息通道单一;凝聚子群分析显示子群间交互相对稀疏,有多个孤立子群存在,核心区用户交互频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控制力。边缘区与核心区用户间没有联系,交互意愿较弱;个体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发现,社会化交互网络核心节点用户较少,有92.13%用户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中心节点距离较远,用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网络联通性不佳。网络中有36位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结构洞,是网络中潜在领袖人物。个体网络下用户的社会化交互行为具有不对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交互特征。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以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情感交互和概念交互4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指标权重、关联函数,判定小木虫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小木虫社区整体交互水平处于“一般”倾向于“良好”等级(特征值为2.56),说明社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本文通过提取敏感性指标,利用客观赋权法验证了物元可拓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文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平台环境层面、网络结构层面、用户感知—认知层面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本研究挖掘出影响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因素,推演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充分了解社会网络背后用户交互行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术虚拟社区服务主体整体把握用户需求与行为演化路径,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通过知识杠杆作用,加速知识流转效率,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及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
    (二)文献筛查与选取
    (三)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一)试点研究基本情况
        1.试点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2.试点研究主题时序分析
        3.试点研究社会网络分析
    (二)试点研究文献考察
        1.试点溯源:英国开放大学
        2.试点比较:国际品牌建设
        3.试点探索:办学改革与创新
        4.试点实践:教学质量与模式
        5.试点成效:办学成果与经验
        6.试点展望:未来发展与目标
三、结论与启示

(2)近十年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 文献计量分析法
        2. 统计工具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数量分析
    (二)来源期刊分析
    (三)研究群体分析
        1. 高发文作者分析
        2. 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四)研究热点分析
    (五)高被引文献分析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高质量研究总体呈现降温趋势
        2. 研究范式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3. 研究成果多产自成人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学者
        4. 研究领域逐渐拓展
    (二)研究展望
        1. 加强国内开放大学独特性和功能性研究
        2. 构建国内开放大学理论研究体系
        3. 优化国内开放大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4. 强化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3)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基本特征分析
        1. 文献年度分布。
        2. 学术期刊分布。
        3. 作者共现网络。
        4. 学术机构合作情况。
    (二)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主题的演变分析
        1. 支持范围:
        2. 支持手段:
        3. 支持方式:
        4. 支持内容:
    (三)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成果的集中领域
        1. 学习支持服务的宏观理论研究。
        2. 学习支持服务的对象研究。
        3. 学习支持服务的体系和模式研究。
        4. 学习支持服务的技术应用研究。
        5. 学习支持服务的其他研究。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1. 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本土学习支持服务理论与实践探索。
        2. 拓宽研究范围,关注社区和老年人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研究。
        3.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面向优质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4. 应用智能技术,助力学习者实现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

(4)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助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何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助推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教学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远程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不够成熟,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所需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条件不足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远程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促使教师用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二)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高质量的软硬件环境,促进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四、总结

(5)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
三、政策文件总体情况分析
    (一)颁布部门和时间分布
    (二)颁布类型和内容分布
    (三)政策使用情况分析
        1. 政策使用的整体情况
        2. 不同政策的逐年响应情况
        3. 政策文件中指向不同办学环节的情况
        4. 针对不同办学环节政策使用情况
四、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阶段
    (一)启动部署阶段(1999—2002年)
        1. 政策重点是宏观调控
        2. 提倡探索创新
        3. 强调质量管理
        4. 尝试制度创新
    (二)规范管理探索阶段(2003—2013年)
        1. 解决办学中的问题成为政策的重心
        2. 以工作通知促进规范管理
    (三)深化管理,全面质量提升阶段(2014年至今)
        1. 出现政策“空档期”
        2. 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五、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政策的可操作性不足
    (二)缺乏标准性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政策效力大打折扣
    (三)以限制性政策为主,创新政策发挥不足
六、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构建继续教育的“四梁八柱”
    (二)逐步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为政策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三)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估反馈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四)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6)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K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缘由:远程直播教学的地位在现代教育发展中不断提高
        1.1.2 价值判断:远程直播教学中的教育主体
        1.1.3 思考与观点:教育是什么?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综述的思路过程
        1.2.2 三个研究主题
        1.2.3 对于上述文献的简要分析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民族地区
        1.3.2 远程直播教学
        1.3.3 驱动力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1.7 研究思路
2 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
        2.2.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3 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构成和作用
        2.3.1 内部驱动力及其作用
        2.3.2 外部驱动力及其作用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法
        2.4.2 访谈法
    2.5 研究的实施
        2.5.1 问卷调查的实施
        2.5.2 访谈的实施
3 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现状
    3.1 民族地区师生对于远程直播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3.1.1 民族地区学生对于远程直播教学的接受度不高
        3.1.2 民族地区教师对于远程直播教学的评价:发展与挑战
    3.2 民族地区师生对于远程直播教学的参与行为表现
        3.2.1 民族地区学生在远程直播教学中参与行为困境
        3.2.2 民族地区教师在远程直播教学中参与态度行为:压力与突破
    3.3 民族地区师生在远程直播教学中的驱动力水平状态
        3.3.1 民族地区学生在远程直播教学中学习驱动力存在差异
        3.3.2 民族地区教师在远程直播教学中驱动力单一
4 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力源分析
    4.1 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中认知内驱力力源分析
        4.1.1 现实层面:对于远程直播教学认知和态度的偏差
        4.1.2 价值判断:选择远程直播教学的价值取向偏差
        4.1.3 技术的本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知偏差
    4.2 师生自我提高内驱力来源分析
        4.2.1 现实层面:知识需求的认知差异
        4.2.2 价值判断:学习目的认知差异
        4.2.3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认识的偏差
    4.3 外部驱动力来源分析
        4.3.1 现实层面:来自家长的压力
        4.3.2 价值判断: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4.3.3 教育的理解:教育是什么?
5 民族地区远程直播教学驱动力改善策略
    5.1 认知内驱力改善策略
        5.1.1 学生自主改善策略
        5.1.2 教师教学改善策略
        5.1.3 教育管理改善策略
    5.2 自我提升内驱力改善策略
        5.2.1 学生自主改善策略
        5.2.2 教师教学改善策略
        5.2.3 教育管理改善策略
    5.3 附属内驱力改善策略
        5.3.1 学生自主改善策略
        5.3.2 教师协调改善策略
        5.3.3 教育管理改善策略
        5.3.4 家庭辅助策略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远程直播教学学生学习驱动力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K 中学远程直播教学驱动力”的访谈提纲
致谢

(7)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开放入学与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传统学科知识观之间的矛盾
    (三)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模式与多样化灵活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
    (四)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前工业化教育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期网络教育“两个服务”新定位
    (一)服务校外: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形式融合与体系重构
        1. 推动六种高校继续教育形式的融合。
        2. 扩大开展网络教育的高校规模。
        3. 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二)服务校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和推动力
三、新时期网络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模式
    (一)树立回归论知识观和联通主义学习观
    (二)践行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三)推广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的社区型课程
    (四)创新基于过程性数据的学习评价和教育管理新方式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学习评价方式。
        2. 改进教师评价,突出教学实效。
四、新时期网络教育供给服务新模式
    (一)供给主体从高校转变为高校、企业、政府多元协同
    (二)供给内容从稳态标准化转变为生成个性化
    (三)供给单元由整体方案转变为以课程为单元的灵活学分
    (四)供给模式由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转变为学习者驱动的教育服务
五、新时期网络教育新体制与新机制
    (一)建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保证体系
    (二)建立与高校继续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目录
    (三)建立消费驱动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制度体系
    (四)建立资源服务、学习支持和考试评价职能相互分离的办学组织体系

(8)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规模发展脉络
    (一)试点高校规模的变化
    (二)学生规模的发展变化
二、高校网络教育办学定位发展脉络
    (一)办学对象的定位
    (二)服务面向的定位
三、高校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脉络
    (一)卫星课堂直播
    (二)多媒体光盘课件
    (三)三分屏课程
    (四)网络课程
四、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脉络
    (一)政策层面的推动
    (二)项目研究的推动
    (三)高校机构层面的实践
五、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脉络
    (一)外部质量保障
    (二)内部质量保障
六、结语

(9)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工智能理念下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计算思维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我国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编程教育课程资源匮乏
    二、研究综述
        (一)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二)编程教育研究综述
        (三)综述小结
    三、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计算思维
        (二)编程教育
        (三)实体编程/有形编程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造主义学习观
        (三)“创中学”理念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思维的教学、评估及课程特点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模式及策略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
        (二)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三)计算思维教学策略
    二、计算思维评估方法
        (一)量表评估
        (二)题测评估
        (三)作品分析评估
        (四)访谈式评估
        (五)评估方法小结
    三、基于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编程课程特点
        (一)小学阶段“计算思维”的特点
        (二)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者的特点
        (三)小学阶段编程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小学计算思维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前期分析
        (一)教具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活动进程设计
        (二)教学方法选择
    四、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课件设计
        (二)教学参考手册设计
        (三)课程操作单/任务单设计
    五、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一)形成性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三)本研究中的评价方案
    六、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策略
第五章 课程案例的实施与评价
    一、前期分析与准备
        (一)学校背景与教学现状
        (二)教学对象选择
        (三)教学资源准备
    二、教学实施概况
        (一)教学整体实施概况
        (二)教学前测
        (三)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设计案例详述
    三、教学效果评价
        (一)访谈交流
        (二)观察表现
        (三)课堂练习/测验
        (四)课后满意度调查问卷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结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工具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二)课程设计及教学用语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三)课程设计要遵循层层递进、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思路
        (四)各课程环节时长分配要有合理性,现场控制要注意
        (五)教师要给予观察并提供适时指导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工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思维小练习
    附录2:教师访谈
    附录3:学生访谈
    附录4:教学参考手册
    附录5:教学课件PPT
    附录6:学生操作单

(10)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虚拟社区研究现状
        1.3.2 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现状
        1.3.3 社会化交互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术虚拟社区
        2.1.2 社会化交互
        2.1.3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
    2.2 社会网络理论
    2.3 S-O-R模型
    2.4 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分析
    3.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
        3.1.1 知识动机
        3.1.2 成就动机
        3.1.3 社交动机
        3.1.4 情感动机
        3.1.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模型
    3.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析
        3.2.1 社会化交互主体要素
        3.2.2 社会化交互客体要素
        3.2.3 社会化交互环境要素
        3.2.4 社会化交互技术要素
    3.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拓扑结构
        3.3.1 社会化交互网络关系的形成
        3.3.2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
        3.3.3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三方关系结构
        3.3.4 社会化交互的星状网络拓扑结构
        3.3.5 社会化交互的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3.3.6 社会化交互的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3.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过程
        3.4.1 刺激识别阶段
        3.4.2 信息加工阶段
        3.4.3 行为反应阶段
        3.4.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机制
    3.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4.2.2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化交互态度
        4.2.3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4.2.4 社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化交互行为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
    5.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分析框架
        5.1.1 宏观层——整体网络
        5.1.2 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
        5.1.3 微观层——个体网络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样本选取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社会化交互整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3.1 网络社群图
        5.3.2 网络基本属性
        5.3.3 网络的关联性
        5.3.4 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4 社会化交互内部子结构网络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4.1 二方关系分析
        5.4.2 三方关系分析
        5.4.3 凝聚子群分析
        5.4.4 核心—边缘分析
        5.4.5 内部子结构网络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5 社会化交互个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5.1 中心性分析
        5.5.2 结构洞分析
        5.5.3 个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
    6.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的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过程
        6.3.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价物元
        6.3.2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6.3.3 确定指标权重
        6.3.4 评价等级判定
    6.4 实例分析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构建
        6.4.3 物元可拓评价过程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7.1 平台环境层面引导策略
        7.1.1 建立用户访问风险管控机制
        7.1.2 开发平台层次化检索功能
        7.1.3 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监管机制
        7.1.4 引导社区用户线上线下互联
    7.2 网络结构层面引导策略
        7.2.1 激活核心节点用户价值
        7.2.2 强化用户社会网络关系
        7.2.3 拓展网络兴趣社群
    7.3 用户感知—认知层面引导策略
        7.3.1 发挥群体智慧,优化知识获取
        7.3.2 鼓励知识创生,加速知识内化
        7.3.3 建立高阶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python代码
    附录3 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及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J]. 谢刚,陈立武,程一斌.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04)
  • [2]近十年国内开放大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代韶男.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06)
  • [3]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J]. 孙朝霞,陈丹燕. 职教论坛, 2021(10)
  • [4]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助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 孙娇珺. 读写算, 2021(29)
  • [5]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及问题分析[J]. 赵宏,陈丽,王小凯,林世员,张文梅,李爽.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8)
  • [6]民族地区师生接受远程直播教学的驱动力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K中学为例[D]. 益西邓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J]. 陈丽,林世员,赵宏,张文梅.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6)
  • [8]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J]. 林世员,陈丽,赵宏,张文梅.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6)
  • [9]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D]. 陈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D]. 王美月.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