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

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

一、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魏丙坤[1](2021)在《氩氧精炼铁合金过程炉内碳含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冶炼过程机理,利用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知识,建立了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过程数学模型,并在其基础上运用过程控制模型与策略,为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的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基于以上目标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冶炼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给出了氧气、氩气供给速率和AOD炉内碳含量变化速率的关系,求得了氧气、氩气供给速率和AOD炉内温度变化速率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氧气供给速率与炉内脱碳速率、氧气供给速率与炉内温度、氩气供给速率与炉内脱碳速率以及氩气供给速率与炉内温度之间的数学模型。2.传统冶炼过程中,炉内碳含量的检测工作往往需要停炉进行,针对这一情况,基于模型,选择炉内温度作为二次输出量,炉内碳含量作为主要输出量,设计对应的PID控制器,构造了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的碳含量经典控制方法,由于该方法最终碳含量输出往往较预期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准确得到要求的碳含量目标。3.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基于内模控制的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碳含量控制方法。通过内部模型取倒数,串联滤波器,构建相应的内模控制器,可以有效解决外在扰动不可测的问题,实现稳态无误差,通过此方法控制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的过程,最终得到的炉内碳含量能够达到预期的冶炼目标,但其冶炼时间受到内模控制器中滤波器时间常数的制约,导致冶炼时间较长,使冶炼效率不高。4.为提高冶炼效率,给出了专家控制与内模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依据实际工业生产条件,将整个冶炼过程划分成五个阶段,并求取每个阶段所对应的滤波器时间常数,进而建立滤波器时间常数专家系统表,从而调整不同冶炼阶段的内模控制器,相较于传统的内模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使系统具有更快的动态响应,有效缩短冶炼时长,但牺牲了传统内模控制方法稳态无差的特点,难以达到预期的冶炼目标。5.针对专家内模控制系统存在的冶炼精度问题,设计了改进的内模控制方法,通过对内模控制器进行抗饱和设计,将其分解为一个前馈控制器和一个反馈控制器,以此达到饱和补偿的目的。同时,还在此前专家内模控制的基础上建立抗饱和控制器的专家系统表,使系统控制器在不同的碳含量阶段均能得到有效的饱和补偿。相较于传统内模控制方法和专家内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动态响应快,冶炼时间短,冶炼效率高,稳态误差小等特点。最后以此搭建了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DCS系统,仿真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冶炼时间65分钟、碳含量0.25%的预期冶炼目标。

王雪[2](2020)在《基于能值分析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可持续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微藻生物柴油作为目前颇具发展前景的第三代生物燃料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培养微藻生物质进行微藻生物柴油生产在技术层面是可行的,但其生产系统中涉及的大量能源密集消耗过程仍有可能不利于微藻生物柴油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该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微藻生长过程需大量消耗化肥,有可能对全球化肥供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因此发展微藻生物柴油,提高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是微藻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技术改进措施。目前,提高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中营养元素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营养元素循环法及副产蛋白质法两种。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方法,通过建立能量平衡与碳平衡模型,对常规的微藻生物柴油过程(Case 1)、使用营养元素循环法的微藻生物柴油过程(Case 2)和使用副产蛋白质法的微藻生物柴油过程(Case 3)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上三过程的能量平衡比(EBR)及碳平衡比(CBR)均大以1,具备能量平衡及碳平衡合理性。然而,能量平衡及碳平衡分析方法不能对过程系统在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对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更全面评价。为此本研究引入能值分析方法对上述微藻生物柴油生产过程进行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能值分析继承了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以能值作为共同的尺度联结和衡量流经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使不同来源与性质的能量和物质获得了相同的比较标准,因而比其他系统分析方法考察因素更加全面。本研究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三过程(即Case 1、Case 2和Case 3)的可持续发展指数(ESI)分别为0.048,0.302和0.276。与Case 1及Case 3相比,Case 2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一步对Case 2过程的灵敏度分析研究表明,使用正常氮营养模式、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力以及单位产品能值较低地区的人类劳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若能使用自然生长的微藻生物质作为原材料进行后续加工,更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类社会投入的资源并提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基于能值分析方法,本研究将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好的微藻生物柴油过程与微藻生物乙醇、大豆生物柴油、油菜籽生物柴油、向日葵生物柴油、棕榈树生物柴油、麻风树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过程进行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于其他生物燃料的生命周期过程。

高文星[3](2020)在《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是井下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原煤的运出,矿井的生产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运输系统的系统运行性能。系统可靠性是系统性能的体现,矿井主运输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煤矿井下主运输的复杂性、连续性以及可修性等特点,在系统可靠性理论、随机Petri网(SPN)理论、复杂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PN的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可靠性模型构建方法。以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为例,采用随机Petri网的分层递阶可靠性建模方法,构建了 X煤矿工作面运输、大巷运输、主斜井运输以及系统整体SPN可靠性模型。根据随机Petri网与有限马尔可夫链的同构性,对单工作面SPN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由解析法得出单工作面系统可靠性计算公式,验证了该方法的在可靠性分析方面的可行性。最后利用PIPE4.3.0仿真软件,分别对三大子系统SPN模型进行仿真求解分析,得出相应的SPN模型可达标识图、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以及三大子系统的系统可靠度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X煤矿主运输系统的系统可靠度,经过仿真模拟,识别出大巷一、二部胶带为主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减少X煤矿主运输系统的系统环节,降低了系统故障率,提高了主运输系统的系统可靠性。将计算机领域的随机Petri网理论应用到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过程中,其构建的SPN模型既有可视化图形刻画系统静态结构,又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描述系统的动态变化,能很好的结合马尔可夫过程以及系统仿真技术,实现对系统的相关性能评估。将随机Petri网理论、可靠性理论以及分层递阶建模方法相结合,提出适用于煤矿运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的具体方法步骤,为复杂可修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丹[4](2020)在《硅钢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制造生产行业对高质量板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退火炉是钢板材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因为它的生产周期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在板材生产中应用比较多。本文以包钢薄板厂硅钢生产线连续退火炉为背景,针对其连续卧式退火炉控制系统设计,并针对其大滞后,时变性进行温度控制策略研究,对控制系统中的炉温控制回路,空气、煤气流量回路进行了分析,对系统中采用的双交叉限幅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现场实际生产的炉温控制情况进行分析,P I D炉温控制在产线运行平稳时控制稳定,但当外界条件变化时温度波动较大。通过研究对比P I 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发现后者控制方法对炉温变化的跟踪性能好,超调量较小,调节时间较短,稳定性强。退火炉控制系统采用PCS7控制系统,包含三层网络结构,分别是计算机监控层,执行控制层,现场控制层。PCS7控制系统采用优秀的上位机软件WinCC作为操作和监控的人机界面,可以查看实时和历史数据曲线;利用开放的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实现现场信息的采集和系统通讯;采用西门子s7–400PLC,实现所有的控制功能,主要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工作:硬件设计方面进行了变量统计,根据变量统计结果进行了设备选型,包括传感器,功能模块等,并进行了电气原理图的绘制。软件方面,利用西门子公司Step7软件进行了具体功能实现,最后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功能进行了仿真比较,对比了传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根据仿真曲线可以看出模糊PID控制炉温效果更好。

周莉园[5](2020)在《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控制及同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飞速进步与微积分理论研究的日渐深入,分数阶微积分理论作为整数阶微积分阶次上的推广在工程与科学领域得到持久地发展。混沌系统拥有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特性,近几年,分数阶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保密通信、物理、数学、生物工程等应用范围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在控制领域内,分数阶混沌系统同步控制方法有很多种,并得到一定进展。有限时间闭环控制系统和非有限时间闭环控制系统相对比,具备更优良的鲁棒、抗扰动性能,可以达到更为精准、灵活的控制,其主要原因是有限时间控制器中带有分数幂项。现阶段,研究的大多为整数阶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但就分数阶系统而言,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讲较少。因此,针对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控制及同步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有限时间控制理论,结合参数辨识和滑模控制方法,分别设计相应不同控制器,对于含系统参数未知、负载扰动乃至不确定的分数阶混沌系统实现有限时间内同步。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相图、0-1测试法判断分析所研究系统的混沌行为,设计一种有限时间控制器,实现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通过论述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概念与基本原理,考虑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含未知参数,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有限时间控制理论,并结合参数辨识,设计对应新的有限时间控制器和参数校正率,使带有未知参数的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实现有限时间同步。此外,还辨识了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未知参数。通过Matlab模拟仿真,验证其有限时间同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为负载扰动的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问题的研究。利用设计的有限时间控制器,使得负载扰动的分数阶混沌系统实现有限时间同步,其误差系统状态变量在有限时间内稳定于零值。运用Matlab数值仿真,将不含扰动与含扰动的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问题相比较,验证其设计的有限时间同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调节所设计控制器的关键参数值,也可以缩短其受控误差系统有限时间同步控制的同步时间,并推算出有限时间的估计值。最后,在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问题研究中引入滑模控制理论方法,研究一类不确定分数阶混沌系统鲁棒有限时间滑模同步控制。设计一种新分数阶滑模面,基于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与Lyapunov稳定性理论,提出鲁棒有限时间滑模控制器。通过改变控制器中的幂参数值,让控制器分别满足有限时间控制条件和固定时间控制条件,使存在不确定项及随机干扰的分数阶混沌系统实现鲁棒有限/固定时间滑模同步控制。运用Matlab模拟仿真,验证其有限时间同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优异性。

刘菲菲[6](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蒋天一[7](2020)在《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子蒸馏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在精准化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塑料制造等实际生产的各个方面与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一般对分子蒸馏设备的优化仅仅在各项工艺参数上采取优化控制方法,往往忽略了其蒸发器内部的耦合关系,然而刮膜式分子蒸馏是一个具有强耦合性的系统,仅仅对工艺参数的优化无法完全消除系统中各个过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控制设备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使得分子蒸馏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通过对前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温度与真空度是影响分子蒸馏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且两者的耦合关系极强,有必要对其采取有效的解耦控制策略。因此,研究解耦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中的温度与真空度在实际生产优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通过分析前期实验数据,针对该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特性主要做了以下内容研究:首先,根据前期数据变化的特点,得到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拟合关系曲线,根据所得到的拟合曲线采用系统辨识的方式结合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特性建立了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并利用间接法计算出该系统模型的相对增益矩阵,通过对所得到的相对增益矩阵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其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解耦控制策略。其次,根据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分别采取解耦补偿控制矩阵与逆解耦补偿控制法对分子蒸馏系统设计相应的解耦补偿控制器。其中,采用解耦补偿控制矩阵的算法为分别设计了对角阵解耦补偿器、单位解耦补偿器和前馈解耦补偿器,并与逆解耦补偿控制器进行对比,得出采用逆解耦补偿控制器的方法在分子蒸馏系统的实际操作与优化控制器的设计中更为适用。根据所得到解耦补偿后的分子蒸馏系统模型,采用预期动态法,通过实际系统需求设计预期动力学方程系数反映在控制器参数当中,设计出Tornambe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采取解耦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得出,采用预期动态法所设计出的Tornambe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性能指标与更好的鲁棒性。最后,根据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的实际情况,采用集散控制方式设计出分子蒸馏设备的DCS控制系统,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直观的通过交互界面对分子蒸馏系统进行实际的实验与生产操作,实现分子蒸馏系统的自动化改造与升级。

刘华屹[8](2020)在《不确定多阶段间歇过程改进的鲁棒预测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间歇生产过程作为现代工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方式,由于其多品种、小批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因此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随着同时代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间歇过程的工艺和流程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其系统运行时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等因素已成为间歇过程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妥善处理此类问题以提升系统性能变得极为重要,因此现阶段研究有效的先进控制方法去处理不确定性等问题势在必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20世纪末模型预测控制的提出,人们发现预测控制中的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特点可对未来行为进行预测并优化,控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全局最优控制,如何将其优势应用至间歇过程,使生产过程的性能得到优化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多阶段间歇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问题应用预测控制方法在一维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不确定性多阶段间歇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最小最大线性二次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多阶段扩展非最小状态空间模型,引进状态误差,输出跟踪误差及扩展信息。并构建含外界干扰的二次性能指标函数,利用庞特里亚金最优化理论,设计出控制律,并对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进行分析。接着在切换系统理论下运用平均驻留时间得到子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小运行时间。最终通过经典注塑成型仿真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2.针对含时变不确定性多阶段间歇过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约束模型预测跟踪控制优化设计。首先根据间歇过程多模型特性,将输入输出过程数据离散系统模型进一步处理转化为一种综合状态空间模型,将状态变量和跟踪误差相结合的同时引入扩展动态模型,建立改进的扩展状态空间模型。考虑到系统内存在的不确定性,将扩展模型转化为具有多面体不确定性的可观测的离散模型。通过设计基于最小最大优化的MPC控制器,改善性能的同时,解决了控制器增益不可调节的弊端。给出基于LMI约束的系统稳定条件,并求出控制律。同时结合经典切换系统理论,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求取子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小运行时间。最后通过单模态和多模态的案例对比,论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杨喜娟[9](2020)在《带随机特性和有限缓存的生产系统性能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系统在现代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均发生了转变。为了估计和保持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系统性能设计和控制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且需要较全面的系统性能评价指标,以对自身生产系统的系统性能和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实际中的生产系统存在有限缓存和工件的到达、生产准备时间、设备的可靠性、不同生产阶段机器的服务速率等诸多随机特性,从而增加了性能分析和控制的复杂性。而现有研究对很多特点和需求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还没有深入研究,且性能指标的求解相对比较单一。因此,本文从具有随机特性的生产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控制出发,对系统性能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多方面的拓展系统性能指标并进行科学的性能分析,以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有随机特性的单机器生产系统,这台机器在生产某种产品之前有生产准备时间。同时,产品有属于自己的有限缓存区,机器采用先来先服务的调度策略来协调产品的生产。从这台机器是否具有柔性着手,将此生产系统分为多产品生产系统和单产品生产系统。在多产品生产系统中,分别考虑了带有状态相关生产准备时间、机器在生产准备期有服务速率和缓存区可故障三种生产环境下系统的性能评价;在单产品生产系统中,针对机器的可变服务速率,分别考虑了机器在待机休眠期和故障期有服务速率的可修复生产环境下的系统性能特征。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采用一维马尔科夫模型引起的状态空间呈指数级增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带状态相关生产准备时间和有限缓存的多产品生产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首先分析机器轮流加工生产的过程,将多产品生产系统分解为单产品子系统模型,并定义机器不加工当前产品类型时,则对于当前产品类型而言,机器处于休假期;然后对机器休假期的长度、机器生产完当前产品类型进入空闲期及和其他类型产品的生产准备期的概率进行估计,以缓存区中产品个数和机器状态两个维度定义系统的二维连续时间Markov链;之后,通过分析二维Markov链的平稳方程,将最小生成元进行分块三角化表示,构建出系统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最后,运用矩阵几何方法求解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并推导出生产方差、区间估计、稳态可用度、系统生产率及其系统满足顾客订单的概率等多项性能指标的解析式,并给出详细的求解步骤。所提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有效地拓展了多产品生产系统的性能指标,改善了一维马尔科夫模型在处理机器可生产产品类型较多或缓存区容量较大时状态空间过大和建模分析复杂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2)考虑到生产准备过程中的外部生产准备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的,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机器在生产准备阶段有服务速率的多产品生产系统进行性能分析。根据机器在生产准备是否需要停机,将生产准备分为内部生产准备和外部生产准备,鉴于外部生产准备的特殊性,在多产品生产系统中,引入可变服务速率随机特性。通过以缓存区中产品个数和机器状态两个维度定义系统的二维连续时间Markov链并将其最小生成元进行分块三角化表示,构建出系统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利用矩阵几何解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给出系统生产率的计算过程,并在两种产品的简化情况下求出系统生产率的解析解。同时,通过求导计算精确地呈现了系统生产率关于各系统参数的渐近线和单调性等系统性质,为提高生产效率给出理论支撑,为系统的最优化控制提供参考。(3)考虑到缓存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及对机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离散时间Markov链模型,对缓存区可故障、机器加工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多产品生产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通过构建系统的离散时间Markov链,求解每个状态的稳态概率,并依据系统中机器加工的产品类型、缓存区有无故障、各缓存区中产品的个数对系统状态分四种情况计算每个状态对系统生产周期的贡献,得到系统的平均生产周期,求解出系统生产率的解析式,并给出参数相同的埃尔朗-2产品生产系统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系统生产率的详细求解过程。通过数值分析讨论各系统参数对系统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各系统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为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针对机器在待机休眠阶段可带有服务速率的情况,首次将工作休假引入单产品生产系统,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带有生产准备时间和工作休假的可修复生产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从缓存区中产品个数、机器的工作状态及机器有无故障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系统的三维Markov链并将其最小生成元进行分块三角化表示,得到系统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之后,运用矩阵几何方法求解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并得到系统生产率、生产方差、系统稳态可用度、系统在时间区间内的区间估计及各项稳态概率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然后通过数值实验总结出各项系统性能指标受系统参数的影响情况,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系统可靠性提供依据。所提出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关于工作休假的排队理论的定性研究也很有启发性。(5)针对机器在故障阶段可带有服务速率的情况,首次将工作故障引入单产品生产系统,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带有生产准备时间和工作故障的可修复生产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从缓存区中产品个数、机器的工作状态两个维度出发,建立了系统的二维Markov链并将其最小生成元进行分块三角化表示,得到系统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运用矩阵几何方法求解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得到系统生产率、系统稳态可用度、系统稳态等待加工产品个数及各项稳态概率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然后通过数值实验归纳各系统参数对各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及带工作故障的生产系统模型的稳定性情况,为企业在生产系统的改善方面给出优化建议。所提出的有限状态拟生灭过程模型对关于工作故障的排队理论的定性研究也很有启发性。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氩氧精炼铁合金过程炉内碳含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铁合金生产工艺简介
        1.2.2 碳含量检测方法
        1.2.3 终点控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2.1 氩氧精炼铬铁合金建模方法概述
        2.1.1 数学模型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
        2.1.2 建立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
    2.2 氩氧低碳铬铁生产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机理模型的基本假设
        2.2.2 脱碳速率与供氧速率关系模型
        2.2.3 脱碳速率与供氩速率关系模型
        2.2.4 温度变化速率与气体供给速率关系模型
    2.3 机理模型传递函数求取
        2.3.1 碳含量与供氧速率传递函数
        2.3.2 碳含量与供氩速率传递函数
        2.3.3 温度与气体供给速率传递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OD的经典控制方法和内模控制方法
    3.1 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经典控制方法
        3.1.1 经典控制方法
        3.1.2 系统设计
    3.2 AOD经典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3.3 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内模控制方法
        3.3.1 内模控制
        3.3.2 系统设计
    3.4 AOD内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专家内模的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碳含量控制系统
    4.1 专家内模控制系统
        4.1.1 专家系统概述
        4.1.2 专家控制系统建立
        4.1.3 专家内模控制系统设计
        4.1.4 AOD专家内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4.2 改进的专家内模控制系统
        4.2.1 抗饱和结构
        4.2.2 改进内模控制
        4.2.3 抗饱和内模结构专家系统
        4.2.4 仿真分析及实验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氩氧精炼低碳铬铁合金集散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AOD的 DCS系统结构及管理层设计
        5.1.1 DCS系统配置及结构
        5.1.2 集中操作监视
    5.2 AOD的 DCS控制系统的主要子系统设计
        5.2.1 底枪气体控制子系统
        5.2.2 顶枪气体控制子系统
        5.2.3 倾动控制子系统
        5.2.4 加料控制子系统
        5.2.5 除尘监测子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能值分析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可持续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微藻生物柴油的出现
    1.2 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
        1.2.1 微藻生长
        1.2.2 收获与脱水
        1.2.3 微藻油提取
        1.2.4 生物柴油转化
        1.2.5 副产品生产及应用
    1.3 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进展
        1.3.1 微藻生物柴油工业发展的限制与解决方法
        1.3.2 能量平衡与碳平衡分析研究
    1.4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过程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第2章 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的能量及碳平衡研究
    2.1 能量平衡分析
        2.1.1 微藻生物柴油能量平衡分析模型
        2.1.2 数据来源
    2.2 碳平衡分析
        2.2.1 微藻生物柴油碳平衡分析模型
        2.2.2 数据来源
    2.3 常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量及碳平衡分析
        2.3.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2.3.2 Case1中能量和碳排放量的计算
        2.3.3 能量平衡及碳平衡分析结果
    2.4 营养元素循环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量及碳平衡分析
        2.4.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2.4.2 Case2中能量和碳排放量的计算
        2.4.3 能量平衡及碳平衡分析结果
    2.5 副产蛋白质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量及碳平衡分析
        2.5.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2.5.2 Case3中能量和碳排放量的计算
        2.5.3 能量平衡及碳平衡分析结果
    2.6 分析结果讨论
第3章 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的能值分析研究
    3.1 能值分析方法
        3.1.1 能值分析的步骤及计算规则
        3.1.2 能值分析的指标
        3.1.3 能值分析的计算工具
    3.2 常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值分析
        3.2.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3.2.2 结果分析
    3.3 营养元素循环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值分析研究
        3.3.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3.3.2 结果分析
    3.4 副产蛋白质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能值分析研究
        3.4.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3.4.2 结果分析
    3.5 灵敏度分析
        3.5.1 微藻生长环节对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影响
        3.5.2 不同输入资源对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影响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4章 微藻生物柴油与其他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性对比
    4.1 微藻生物乙醇生命周期过程的能值分析
        4.1.1 研究案例及其系统边界的设定
        4.1.2 结果分析
    4.2 其他种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的能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随机Petri网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及系统可靠性
    2.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
        2.1.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的系统构成
        2.1.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特征
    2.2 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
        2.2.1 系统可靠性基本定义
        2.2.2 系统可靠性基本度量指标
        2.2.3 系统可靠性典型模型介绍
    2.3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随机Petri网的矿井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3.1 Petri网理论基础
        3.1.1 Petri网基本元素与数学定义
        3.1.2 标识与网系统
        3.1.3 Petri网基本性质
    3.2 随机Petri网基础概念
        3.2.1 随机Petri网定义与基本行为
        3.2.2 随机Petri网分析方法
        3.2.3 随机Petri网在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3.3 基于SPN的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可靠性建模方法
        3.3.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层次分解
        3.3.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层次可靠性模型
        3.3.3 随机Petri网在井下主运输系统中的表达方式
    3.4 基于SPN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步骤
    3.5 本章小结
4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构建
    4.1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模型
        4.1.1 X煤矿主运输系统构成
        4.1.2 X煤矿主运输系统层次分解
    4.2 X煤矿串并联结构SPN模型构建
        4.2.1 单工作面串联结构SPN模型
        4.2.2 多工作面并联结构SPN模型
    4.3 单工作面串联结构SPN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举例
        4.3.1 单工作面串联系统SPN模型可达树分析
        4.3.2 单工作面串联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求解分析
    4.4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SPN模型构建
        4.4.1 工作面、大巷、主斜井运输子系统SPN模型
        4.4.2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整体SPN可靠性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求解与计算
    5.1 PIPE4.3.0仿真软件特征
    5.2 PIPE4.3.0仿真参数设置
    5.3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仿真分析
        5.3.1 基础仿真数据统计
        5.3.2 工作面子运输系统SPN模型可靠性求解
        5.3.3 大巷、主斜井运输子系统SPN仿真求解
        5.3.4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分析
        5.3.5 X煤矿主运输系统仿真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硅钢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连续退火炉炉温控制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连续退火炉工艺结构的研究
    2.1 连续退火炉线工艺概述
        2.1.1 入口段工艺
        2.1.2 中央段工艺
        2.1.3 出口段工艺
    2.2 退火炉结构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连续退火炉的炉温控制系统
    3.1 双交叉燃烧控制基本原理
    3.2 PID控制技术
        3.2.1 PID控制概述
        3.2.2 PID控制算法
        3.2.3 常规PID参数的整定
    3.3 模糊PID控制
        3.3.1 模糊控制参数自整定模糊PID
        3.3.2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及反模糊化处理
    3.4 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模型
    3.5 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4 连续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PLC硬件组成
    4.1 PLC概述
        4.1.1 PLC的产生与发展
        4.1.2 冗余技术
        4.1.3 S7-400H PLC
    4.2 退火炉PLC及远程站硬件组成
        4.2.1 系统变量统计
        4.2.2 PLC的硬件组成
        4.2.3 ET200M远程站硬件选型
    4.3 连续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及网络构架
        4.3.1 上位机监控系统配置
        4.3.2 自动控制系统主站
        4.3.3 网络拓扑图
    4.4 生产数据的采集与指令执行
        4.4.1 生产数据的采集
        4.4.2 生产指令的执行
        4.4.3 生产数据传输与控制命令执行的实现过程
    4.5 本章小结
5 连续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CS7过程控制系统
        5.1.1 PCS7过程控制系统简介
        5.1.2 PCS7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5.1.3 PCS7过程控制系统在连续退火炉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5.2 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2.1 炉温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
        5.2.2 退火炉控制系统HMI画面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控制及同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混沌理论的发展历程
        1.2.2 分数阶混沌系统控制与同步的发展
        1.2.3 有限时间控制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引言
    2.2 混沌的基本理论
        2.2.1 混沌的定义
        2.2.2 混沌的特征
        2.2.3 混沌的判据
    2.3 分数阶微积分基本理论
        2.3.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2.3.2 分数阶微积分的性质
        2.3.3 分数阶微积分的求解方程
    2.4 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基本理论
        2.4.1 分数阶混沌系统
        2.4.2 有限时间同步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类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与参数辨识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
        3.3.1 分数阶混沌系统0-1测试分析
        3.3.2 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3.3.3 算例仿真
    3.4 带有未知参数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与参数辨识
        3.4.1 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与参数校正率的设计
        3.4.2 算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扰动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分数阶混沌Lorenz系统有限时间同步
        4.3.1 控制器设计
        4.3.2 算例仿真
    4.4 含扰动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
        4.4.1 控制器设计
        4.4.2 算例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类不确定分数阶混沌系统的鲁棒有限时间滑模同步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滑模面选取与控制器设计
        5.3.1 滑模面的选取
        5.3.2 控制器的设计
    5.4 算例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2.2.4 植物生长实验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3.2.3 培养基的制备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5.1 前言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蒸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1.2.1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1.2.2 分子蒸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解耦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解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耦合系统应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
    2.1 基于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系统拟合模型
    2.2 分子蒸馏系统的单变量关系模型
        2.2.1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2.2.2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2.2.3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2.2.4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2.3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耦合关系模型
    2.4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耦合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控制策略
    3.1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补偿控制方法
        3.1.1 解耦补偿器的选取
        3.1.2 对角阵解耦补偿器设计
        3.1.3 单位解耦补偿器设计
        3.1.4 前馈解耦补偿器设计
    3.2 分子蒸馏系统的逆解耦控制器设计
        3.2.1 逆解耦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3.2.2 逆解耦控制器在分子蒸馏系统中的稳定性
    3.3 基于预期动态法的解耦控制策略
        3.3.1 Tornambe控制器的设计
        3.3.2 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集散控制方法的分子蒸馏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1 分子蒸馏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DCS系统的硬件设计流程
        4.2.2 DCS系统的硬件选择
    4.3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4 基于OPC技术的通讯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不确定多阶段间歇过程改进的鲁棒预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间歇过程概述
    1.3 间歇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及在间歇过程中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内容
2 多阶段间歇过程改进的最小最大线性二次型跟踪控制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新型非最小状态空间线性二次控制
    2.4 扩展的新型非最小状态空间线性二次控制
    2.5 基于H新型LQ控制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6 鲁棒性分析
    2.7 案例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多阶段间歇过程改进的约束模型预测跟踪控制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复杂工业过程的模型描述
    3.3 新型扩展模型的构建
    3.4 新型控制器的设计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带随机特性和有限缓存的生产系统性能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带随机特性的生产系统及本文研究对象
        1.2.1 带随机特性的生产系统
        1.2.2 本文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1.3.1 生产系统中时间随机特征的研究现状
        1.3.2 生产系统中设备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1.3.3 可变服务率及其在生产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4 系统性能指标的研究现状
    1.4 关键技术和方法
        1.4.1 轮询服务系统
        1.4.2 Markov链和排队论
        1.4.3 拟生灭过程及矩阵几何解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带生产准备时间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1.5.2 带可变服务速率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1.5.3 带缓存区故障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1.5.4 带工作休假的可修复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1.5.5 带工作故障的可修复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带生产准备时间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2 系统构建和分解方法
        2.2.1 系统描述
        2.2.2 单产品子系统模型
    2.3 系统状态转移参数的估计
        2.3.1 参数t_v~i值的估计
        2.3.2 转移概率(u_i)'和(u_i)"的估计
    2.4 系统的QBD过程模型表示及其计算
    2.5 系统多性能指标求解
    2.6 数值分析与验证
        2.6.1 算法实现过程
        2.6.2 参数完全相同的两产品生产系统
        2.6.3 多产品生产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可变服务速率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系统组成及问题定义
    3.3 系统的QBD过程模型表示及其计算
    3.4 系统性能的计算
    3.5 系统性质
        3.5.1 系统生产率关于生产准备时间的单调性
        3.5.2 系统生产率关于正常生产阶段服务速率的单调性
        3.5.3 系统生产率关于生产准备阶段服务速率的单调性
        3.5.4 缓存区容量对系统生产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缓存区故障的多产品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系统组成及问题定义
    4.3 系统建模与理论求解
        4.3.1 系统Markov链的构建与求解
        4.3.2 系统生产率的计算
    4.4 系统性能分析
        4.4.1 参数相同的两产品生产系统
        4.4.2 一般多产品生产系统的系统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工作休假的可修复生产系统的性能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系统组成及问题定义
    5.3 系统的QBD过程模型表示和计算
    5.4 系统多性能指标求解
    5.5 数值分析及结论
        5.5.1 算例实现过程
        5.5.2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带工作故障的可修复生产系统性能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系统组成及问题定义
    6.3 系统的QBD过程模型表示和计算
    6.4 系统多性能指标求解及其分析
        6.4.1 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
        6.4.2 敏感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目录
附录C 埃尔朗-2产品生产系统中系统生产率的计算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四、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氩氧精炼铁合金过程炉内碳含量控制方法研究[D]. 魏丙坤. 长春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能值分析的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可持续性评价[D]. 王雪. 天津大学, 2020(02)
  • [3]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D]. 高文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硅钢退火炉炉温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刘丹.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分数阶混沌系统有限时间控制及同步研究[D]. 周莉园.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7]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D]. 蒋天一.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 [8]不确定多阶段间歇过程改进的鲁棒预测控制[D]. 刘华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9]带随机特性和有限缓存的生产系统性能建模研究[D]. 杨喜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生产过程控制及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