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编辑团队建设的新需求

专业化:编辑团队建设的新需求

一、职业化:采编队伍建设新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炎飞[1](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锦[2](2020)在《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文中认为2016年,纸质媒体迎来寒冬,大批传统媒体关停,其中涉农类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严重。2018年以来,省级涉农纸媒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农村报,《甘肃农村报》,《新疆农村报》以及《京郊日报》相继停刊,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及时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当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转型才是传统媒体的唯一出路。省级涉农纸媒是中央下达“三农”相关政策的桥梁,起到传播农业知识,维护农民权益的作用,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省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为安徽省权威的涉农纸媒,在融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型,迎接机遇与挑战。《安徽日报农村版》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与涉农单位的深度合作,借助集团平台建立“乡镇融”项目,自主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发行量、经济效益都位居媒体行业前列。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安徽日报农村版》为转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对《安徽日报农村版》发展过程中的转型进行梳理,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不同做法。在融媒体背景下,调查转型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新闻生产的改变,以及《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中产生的影响,作具体阐述与研究。第一章分时期梳理涉农纸媒的发展。当前纸媒环境的衰落导致涉农纸媒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转型。此内容为后面省级涉农纸媒的《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作铺垫。第二章通过整理报社内部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内容,围绕《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各个方面,归纳并总结转型在办报理念、人员结构、评报机制、经营模式、媒体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第三章通过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分析《安徽日报农村版》在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中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四章通过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发放关于转型认识的问卷,探讨转型过程中采编人员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转型之路的看法。第五章是笔者基于之前章节对《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过程的梳理,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总结转型中的经验,结合对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报社内部主要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转型中面临的难题。基于以上的考察与探究,在结语部分,笔者立足于融媒体环境下,对当前涉农纸媒进行融媒体转型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王荣平[3](2020)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国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色队伍,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建设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当中,强调指出各高校务必坚持立德树人,做好人才培养,并从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全新的使命,这也是对高校辅导员“三化”建设即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就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加快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保障辅导员这一职业可持续发展,探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路径,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具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的政策文件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成果,采用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得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进行“专家型”辅导员的培育与养成,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化是基础,专业化是阶段目标,通过专业化能够提高队伍建设层次水平,并通过此阶段的建设,最终培养出“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同时,梳理与归纳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中职业化基本完成、专业化形成规模、专家化成效凸显的诸多成绩。通过分析比较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问题,得出了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滞后、职业定位不清晰、准入机制缺乏科学性、考核体系不完善等制约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原因,从而为之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机制和路径打下基础。从高度重视认识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的选聘、培养、考核建设机制,总结提炼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个方面的建设路径,为建设“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件、高校辅导员“三化”建设内涵及必要性为研究理论支撑,以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制约因素为要点,以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机制为基础,进行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路径的探讨,目的在于为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刘莉[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传媒业态影响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促使传统报业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不足,致融合发展缺乏后劲。采编人才是报业发展的根本、转型升级的基础、媒体融合的源头,不论是传统报业时期还是全媒体时代,采编人才的竞争才是媒体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报业采编从业者在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找出采编人员融合发展中的阻力,梳理传统报业采编人才培养选拔的经验做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梳理,结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采编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的原因,结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综合分析人才流失的规律、特点,进而梳理报业集团人才培养选拨的经验做法,最终提出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报业集团在媒体转型升级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现状,主要从采编人员年龄结构、学历以及职称情况、采编岗位设置及职责情况、聘任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并结合对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访谈内容进行概述;其次,通过现状剖析总结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人才流失严重和职业认同较低等问题;再次,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才的需求变化、技术赋能带来的岗位变化、传统报业采编人员薪酬待遇较低、职业焦虑等因素都对采编人才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冲击;最后,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提出了加大新媒体培训力度、加速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转型、优化采编岗位设置、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重塑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等对策,以期解决媒介融合给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最终得出研究结论为:媒体融合发展为传统报业采编从业者带来了理念、技术、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冲击,对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从内部着手,加强采编人才队伍专业技能的培养、采编岗位设置的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模式的完善,助力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建设。

张兰[5](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提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刘翔云[6](2019)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正深度影响着整个世界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已经在媒体行业开启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升级,现阶段的传统报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通过积极完成转型升级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报业集团在内容生产、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这些调整将对报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融合背景来思考传统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实现变革,如何通过采编人员的绩效管理来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成效,探索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报业转型之路,是当今传媒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A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出资人为A报社,A报社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A报业传媒集团的出资人与管理人员保持高度一致性,在绩效管理上多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放大了部门负责人、高级职称人员的绩效系数比例,阶层关系较为明显,对一线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的整体激励性并不突出。本文将A报业传媒集团视作研究对象,分析关系A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与集团组织现状,阐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集团发展战略,掌握现行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体系,主动剖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过分看重财务绩效考核指标难与媒体融合发展目标相匹配、缺乏有效的绩效实施与管理、权责不清、职责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绩效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对绩效管理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战略规划不清晰、认识不透彻、评价指标研究不深刻、绩效沟通不积极等方面属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设计思路,积极把握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三因素法确定了采编部门人员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完善了A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案。最后提出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即注重绩效管理实施说明与认知培训、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交流与信息沟通、强化绩效管理的合理实施效能监督、主动完善绩效管理结果反馈机制、持续细化绩效管理方案落实。

李洋洋[7](2019)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研究 ——以D区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区治理需要专门的人才去推动,在社区层面主要是社区工作者,因此,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的实现程度。本研究主要对D区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项目进行探讨,希望从该项目出发开展一次经验研究,一方面充实现有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力求为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提出一个实践模式,以达到提高社区工作者心理素质,帮助社区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推进社区治理更好发展的目的。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中案例研究的范式,通过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文档资料收集法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按照项目背景、项目运行、项目成效的逻辑顺序对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发现该项目具有理论模式正确、服务计划设计详细,实施中能够灵活调整、充分调动专家和志愿者力量、发挥名人效应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理论运用不够充分、服务时间周期过长、评估工作有所欠缺等不足。在研究结论部分,通过对研究发现的进一步分析,笔者提出了一套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的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在运行中注重社工为主,多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多系统干预、项目化运行、科学评估等要素,并特别强调了队伍保障和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郑明鸿[8](2019)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樊亚平将职业认同理论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进行研究,拉开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关于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的序幕。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是记者本人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有可能使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发生改变。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为未来媒体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对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产生了哪些影响,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在本研究中,笔者以职业认同理论为理论视角,以樊亚平提出的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的四个维度为研究维度,以重庆市新闻记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结合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对媒体融合大环境下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试图找到提升重庆市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忠诚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重庆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定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如下,1)专业对口和个人兴趣爱好是调查对象选择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主要原因;2)调查对象的工作满意度一般,但表示满意的调查对象的占比要高于表示不满意的调查对象的占比,性别、供职媒体行政级别、供职媒体类型、婚恋关系等自变量与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相关;3)调查对象的职业忠诚度较低,近7成的调查对象都曾经有过或正有离职、跳槽或转行的意愿,工资收入低和不看好新闻记者行业的职业前景是主要原因;4)调查对象的工作压力来源主要是工资收入太低和实际工作与新闻理想差距太大;5)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选择以“新闻民工”来形容自己,约3成的调查对象则将新闻记者视为一份普通的工作;6)大多数调查对象将信息传达者、政策解读者和寻求事实真相的告知者看作当下记者的主要社会功能;7)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当下记者的主要社会价值;8)在调查对象看来,确保事实准确和报道客观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9)调查对象对职业前景整体持乐观态度,但超过7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闻记者需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决定着他们是否明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并从内心出发去珍视这些价值,坚守这些东西。根据研究发现,笔者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三个角度切入,结合媒体融合的大环境,针对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新闻媒体单位应该改善薪酬体系,将记者从业年限纳入计酬标准,并将计酬方式和公务员等行业的计酬方式彻底区分,并将业务培训常态化;其次,作为“受者”的社会大众应该给予作为“传者”的记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最后,记者本身应该正视工作压力,增强自主学习。

梁德学[9](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研究说明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朱怡璇[10](2017)在《卫计部门合并后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核心资源。加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卫生计生宣传干部作为我国公务员队伍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事关我国重要民生问题的医疗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职能,加强和完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不仅是做好当前卫生计生工作进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卫生计生机构合并和新生育政策出台实施的现实背景下,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完善新形势下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胜任力理论的视角,结合笔者在卫生计生宣传部门工作的实际思考,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各级卫生计生宣传干部为研究对象,对宣传干部的能力需求情况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新时期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与路径思考。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路径:一是宏观层面的路径,即完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能力培训规划,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发展观;二是中观层面的路径,即建立完善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能力培养与开发机制、健全市县区级卫生计生宣传机构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增强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能岗匹配度、加强组织内外部环境建设、健全以需求为核心的培训评估与转化机制;三是微观层面的路径,即增强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自身学习建设,加快建立以学促能和以能为本的学能型组织文化,营造人人爱学习、人人有才干的组织氛围,不断提升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与良好形象。通过完善宣传干部的能力建设,构建良好的卫生计生大健康大宣传的社会宣传氛围,为卫生计生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发挥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作用。

二、职业化:采编队伍建设新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化:采编队伍建设新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2)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省级涉农纸媒
        (二)转型
    四、文献综述研究
        (一)涉农纸媒的相关研究
        (三)农村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四)融媒体环境下涉农纸媒转型的相关研究
        (五)《安徽日报农村版》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省级涉农纸媒的历史发展
    一、省级涉农纸媒的发展历史
        (一)成长萌芽期
        (二)高峰发展期
        (三)凋零萎靡期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的历史发展
        (一)资源配置期
        (二)二元运作期
第二章 媒体融合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转型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
        (一)办报理念凸显:从“三个服务”到“服务读者、突出民生”
        (二)运营《安徽日报农村版》微信公众号
        (三)升级安徽农村网
        (四)开展安徽日报客户端“乡镇融”、“农金融”项目
    二、人员结构调整:人员角色增多采编链条扩大
        (一)人员角色:既是“老”记者又是“新”编辑
        (二)结构重组:打通部门结构乡镇通讯员成为新闻源终端
        (三)素质要求:提高“四力”本领扎根“三农”
    三、评报机制:从“双评报”机制到融媒体评报机制
        (一)读者评报机制
        (二)专业评报机制
        (三)融媒体评报机制
    四、自主经营:合作涉农部门实现良性发展
        (一)报社发布涉农部门相关信息
        (二)经营模式:从“报纸办企业”到“涉农融媒平台”
    五、小结
第三章 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
    一、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
        (一)以记者采访为主的新闻生产过程实录
        (二)以编辑审稿发稿为主的新闻生产实录
    二、融媒体转型后新闻生产特点
        (一)新闻线索丰富提供方式智能
        (二)新闻呈现形式丰富
        (三)新闻互动即时互动频率高
第四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对于转型的认识——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调查问卷分析
    二、总结
第五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经验与难题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顺应政策发展贯彻办报理念
        (二)探寻利基市场专业化办报
        (三)推进涉农部门合作创新媒体行业融合形式
        (四)培养新媒介技术人才调整媒体考核制度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难题
        (一)外部环境:同类竞争压力大上级扶持力度弱
        (二)内部环境:体制管理瓶颈技术人才缺位
        (三)融媒体平台运营难题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M)
    二、学术期刊(J)
    三、学位论文(D)
附录
致谢

(3)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概述
    2.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内涵、必要性及价值意蕴
        2.1.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内涵
        2.1.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必要性
        2.1.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2.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2.1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基本完成
        2.2.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规模
        2.2.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成效凸显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不高
        3.1.2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3.1.3 辅导员职业技能参差不齐
    3.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辅导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
        3.2.2 辅导员缺乏专业技能
        3.2.3 辅导员缺乏专业管理经验
    3.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偏弱
        3.3.2 辅导员队伍教学水平不高
        3.3.3 辅导员队伍科学研究团队匮乏
    3.4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滞后
        3.4.2 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清晰
        3.4.3 辅导员队伍准入机制缺乏科学性
        3.4.4 辅导员队伍考核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路径
    4.1 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机制
        4.1.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选聘机制
        4.1.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培养机制
        4.1.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考核机制
    4.2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4.2.1 建立严格的岗位入职标准
        4.2.2 明确辅导员教师身份
        4.2.3 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平台
    4.3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4.3.1 培养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
        4.3.2 构筑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
        4.3.3 构建畅通的专业发展渠道
    4.4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的路径
        4.4.1 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4.4.2 完善辅导员职称职务评定体系
        4.4.3 搭建“专家型”辅导员研究团队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理论资源
        1.5.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5.2 资源基础论
第2章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现状
    2.1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结构状况
        2.1.1 采编人才年龄结构
        2.1.2 采编人才学历与职称情况
    2.2 我国报业采编岗位设置及职责
        2.2.1 采编岗位设置情况
        2.2.2 采编岗位职责
    2.3 我国报业采编人员的聘任情况
        2.3.1 采编人员招聘
        2.3.2 采编人员流动情况
第3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采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3.2 传统报纸采编岗位设置带来的人力资源浪费
    3.3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严重
        3.3.1 离职率高
        3.3.2 新媒体“挖角”
    3.4 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较低
        3.4.1 传统报业影响力减弱、采编人员地位下降
        3.4.2 技术革新、经济因素影响采编人员角色认知
第4章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才需求的变化
    4.2 技术赋能带来的岗位设置变化
    4.3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严重原因分析
        4.3.1 传统报业采编人员薪酬待遇低
        4.3.2 报业内部转岗、新兴媒体外部抢夺
    4.4 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低的原因分析
        4.4.1 关于记者的负面报道影响公众角色认知
        4.4.2 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员的职业焦虑严重
第5章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新媒体培训力度,加速传统媒体采编人才转型
        5.1.1 以人为本,挖掘采编从业者特长
        5.1.2 开展多元化业务培训、提升采编队伍整体素质
    5.2 优化采编岗位设置
    5.3 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5.3.1 统一绩效考核标准
        5.3.2 细化激励机制
    5.4 重塑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升媒体公信力
第6章 结语
附录1 :深度访谈名单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5)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绩效
        2.1.1 绩效内涵
        2.1.2 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
    2.2 绩效管理
        2.2.1 绩效管理内涵
        2.2.2 绩效管理的作用
    2.3 绩效管理工具
        2.3.1 绩效管理工具内涵
        2.3.2 绩效管理工具演进
3 A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媒体融合背景与集团组织结构
    3.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
        3.1.1 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与认识
        3.1.2 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3.2 A报业传媒集团的组织结构
4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4.1.1 绩效管理对象
        4.1.2 绩效管理标准
        4.1.3 绩效管理考核输出
    4.2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问题调查
        4.2.1 调查工具与设计
        4.2.2 采编人员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
    4.3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问题成因
        4.3.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认知与融合战略规划不清
        4.3.2 绩效管理建设与运行认识不透彻
        4.3.3 采编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不深刻
        4.3.4 集团组织与采编人员的绩效沟通不积极
5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效能优化
    5.1 A报业传媒集团的转型方向
    5.2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
        5.2.1 绩效管理设计流程
        5.2.2 总体目标与原则
        5.2.3 组织岗位调整
        5.2.4 采编人员考核办法细列
        5.2.5 绩效管理运作优化设计
    5.3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绩效评价
        5.3.1 BSC构架基础上的KPI体系设计
        5.3.2 A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案
6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6.1 注重绩效管理实施说明与认知培训
    6.2 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交流与信息沟通
    6.3 强化绩效管理的合理实施效能监督
    6.4 主动完善绩效管理结果反馈机制
    6.5 持续细化绩效管理方案落实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研究 ——以D区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社区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关于心理建设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视角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选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发现—关于案例的描述研究
    第二节 研究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基于案例的探索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项目中使用的五种心理量表和问卷
    附录二:项目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三:观察记录表
致谢

(8)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
    (二)研究创新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和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一、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设计
    (一)重庆媒体概况简介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三)问卷调查基本数据统计
    (四)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二、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一)从业缘起与动机: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为主
    (二)职业情感与忠诚度:在坚守与离开之间游离
    (三)自我身份认同:新闻民工逐渐取代无冕之王
    (四)新闻或新闻职业认知:功能、价值、行为、素养和前景认知
三、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反思
    (一)处于游离状态的职业认同
    (二)反思:提高新闻记者职业认同需三方合力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致谢

(9)《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卫计部门合并后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内外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研究述评
        2、我国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的研究综述
    (五)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一、卫计部门合并后卫生计生宣传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 卫生计生宣传部门资源整合不足
    (二) 卫生计生宣传机构部门设置不健全
    (三) 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配置不合理
    (四) 卫生计生新媒体平台宣传创新不够
二、新形势下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能力需求分析
    (一) 问卷设计编制
    (二) 问卷数据收集与信度检测标准
        1、问卷数据收集
        2、量表信度检测标准
    (三) 当前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能力需求分析
        1、问卷样本特征描述
        2、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能力需求分析
三、卫计合并后卫生计生宣传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 卫生计生大融合大宣传的系统思维发展观滞后
    (二) 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的目标规划缺乏
    (三) 卫生计生宣传机构人员岗位设置不健全
    (四) 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四、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问题的制约因素
    (一) 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的机制制度不完善
    (二) 卫生计生宣传部门组织的内部环境建设不健全
    (三) 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的自身建设不足
五、完善新时期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 强化树立卫生与计生大融合大宣传的系统思维观
    (二) 建立完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开发培训的目标规划
    (三) 健全优化卫生计生宣传部门机构人员岗位的合理配置
        1、健全卫生计生宣传机构部门
        2、配齐卫生计生宣传干部编制设置
        3、优化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岗匹配
    (四) 加快提升卫生计生新旧媒体融合宣传的创新能力
    (五) 增强卫生计生宣传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效性与能力转化的可行性
    (六) 加强以学为先以能为本的学能型卫生计生组织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职业化:采编队伍建设新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D]. 钱锦. 安徽大学, 2020(08)
  • [3]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研究[D]. 王荣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D]. 刘莉.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5]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6]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D]. 刘翔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7]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研究 ——以D区社区工作者心理建设为例[D]. 李洋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12)
  • [8]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D]. 郑明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 [10]卫计部门合并后的卫生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建设研究[D]. 朱怡璇. 云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专业化:编辑团队建设的新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