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脑电图在重症颅脑损伤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脑电图在重症颅脑损伤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一、动态脑电图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莎,刘元,肖波,姜海燕,彭金鑫[1](2020)在《连续脑电监测在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康复诊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连续脑电监测结果,探讨连续脑电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康复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106例,应用动态脑电设备进行连续脑电监测,依照Young氏分级标准对患者的脑电结果进行EEG分级,并结合脑电反应性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和χ2检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06例成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持续植物状态、微弱意识状态等意识障碍类型,与不同脑电分级具有负相关性(r=-0.253),其相关性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②意识障碍转归的包括好转、无改善、恶化及患者死亡,与不同脑电分级具有正相关性(r=0.327),其相关性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③脑电反应性检查与意识障碍预后转归结果显示,有脑电反应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转归优于无反应者,其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④意识障碍康复治疗中发作性事件的性质判定,连续脑电监测可提供诊断依据。结论: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判断重症颅脑损伤后患者意识障碍类型、判定发作性事件性质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吴晶[2](2020)在《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各种方法的进展,从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治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1、第一部分:依据我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过程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其治疗的疗效,通过临床指标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2、第二部分:应用荟萃(Meta)分析探讨超声与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994年1月—2013年12月有关超声与CT诊断中国国内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方法:1、第一部分:随机选取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足月新生儿HIE新生儿60例。将以上60例病例分为亚低温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即维持血压、血氧饱和度、灌注及血糖稳定,防治脑水肿、抗惊厥。亚低温组患儿在生后6h内接受全身亚低温治疗72h,并在不同时期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评估及随访,评估内容包括:生后7d及14d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生后24h、48h、72h时异常a EEG发生率,生后24h、48h、72h时超声测量大脑中动脉Vs、Vd、RI及PI。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第二部分: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994年1月—2013年12月有关超声与CT诊断中国国内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1、第一部分:(1)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在胎龄、年龄、出生体重及性别、窒息程度、HIE分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在生后6h及24h时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后48h及72h时两组患儿神经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14d时NBNA评分均显着高于7d时NBNA评分(P<0.05),亚低温组患儿评分在生后14d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在生后72h内对HIE患儿大脑中动脉Vs、Vd、RI及PI分别进行多普勒超声测定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亚低温组的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患儿与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患儿对应比较:Vs值、Vd值、RI值及P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s值、RI值、PI则明显升高,Vd值明显减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生后72h内对HIE患儿进行a EEG监护,对不同时间点a EEG图像进行相应的分析,提示生后24h及48h两组患儿异常a EE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2h两组患儿异常a EEG发生率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亚低温组Vs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性,对照组Vs值均无相关性,Vs值可作为评估亚低温治疗HIE有效性的超声监测指标;两组Vd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性;两组RI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两组PI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2、第二部分:经筛选并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14篇。累计超声组1408例,CT组1399例,OR随机值为1.00(95%CI 0.29-3.4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1、第一部分使用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HIE患儿有效性中与NBNA评分、脑电图作用均相当,避免了NBNA评分的繁琐性和主观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相比可减轻费用和对脑电图的需求,可作为临床常用的监测方法。2、第二部分超声与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总体诊断符合率方面作用相当,新生儿颅脑疾病常规筛查及颅内病变转归随访,可首选经颅超声,而CT可做为选择性检查手段。

王旭[3](2020)在《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颅脑损伤(TBI)目前仍是导致患者死亡与残疾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不良神经功能转归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和护理照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TBI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虽然操作简单,但往往特异性较差。良好的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有助于TBI严重程度的可靠量化与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现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可以告知患者亲属对于目前病情可能出现的预后结果。因此,寻求更加有价值的脑功能预后早期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氧合是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监测的重要生理变量,是对颅内压/脑灌注压(ICP/CPP)监测之外的重要补充,通过密切关注和维持脑氧合,可以早期发现脑缺血缺氧,将继发性损伤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在损伤早期提供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的参考信息。研究目的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联合相对α变异性(PAV)在早期评估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42例行rScO2及床旁量化脑电图(qEEG)监测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颅脑损伤后72 h内的rScO2、PAV和GCS;主要预后观察指标为颅脑损伤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脑功能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两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rScO2、PAV和GCS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ScO2、PAV及二者联合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42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rScO2≥0.60(Ⅰ级)14例,0.50≤rScO2<0.60(Ⅱ级)16例,rScO2<0.50(Ⅲ级)12例;PAV 3~4分(Ⅰ级)16例,2分(Ⅱ级)17例,1分(Ⅲ级)9例;GCS评分9~14分(Ⅰ级)13例,4-8分(Ⅱ级)23例,3分(Ⅲ级)6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24例。预后不良组rScO2、PAV、GCS评分分级均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rScO2 Ⅲ级:55.6%(10/18)比 8.3%(2/24),PAVⅢ级:38.9%(7/18)比 8.4%(2/24),GCS 评分Ⅲ级:27.7%(5/18)比4.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c02和PAV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ScO2:优势比(OR)=4.656,95%可信区间(95%CI)为 1.071~20.233,P=0.040;PAV:OR=3.525,95%CI为 1.044~11.906,P=0.042);ROC 曲线分析显示,rScO2、PAV两个单独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96、0.780,均P<0.01),且rScO2联合PAV较二者单独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851(P<0.01),敏感度94.4%,特异度62.5%。研究结论rScO2和PAV能够早期预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转归,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钟波[4](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荆洁[5](2018)在《52例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在颅脑损伤的基础上,使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导致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从而增加患者发生脑疝及死亡的风险,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收集外伤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表现特点、神经影像资料及脑电图综合评价外伤性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临床干预、预防、控制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相关依据是很有必要的。故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治疗外伤性癫痫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三年间收治的36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例诊断为外伤性癫痫,重点从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外伤类型、外伤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外伤性癫痫的危险因素。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将有统计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回归系数、OR值、P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单因素分析外伤性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如下:(1)年龄与PTE发生关系情况:成年组300例中发生PTE35例(11.67%),未成年组68例中发生PTE17例(25%),未成年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患者(X2=8.12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与PTE发生关系情况:男性组216例中发生PTE30例(13.89%),女性组152例中发生PTE22例(14.47%),男性组患者的PTE发生率与女性组患者无明显不同(X2=0.0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外伤类型与PTE发生关系情况:开放性颅脑损伤组69例中发生PTE20例,(28.99%),闭合性颅脑损伤组299例中发生PTE32例(10.7%),开放性颅脑损伤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闭合性颅脑损伤组患者(X2=15.44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外伤程度与PTE发生关系情况:轻度颅脑损伤组239例中发生PTE18例(7.53%),中度颅脑损伤组75例中发生PTE13例(17.33%),重度颅脑损伤组54例中发生PTE21例(38.89%),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X2=36.54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受伤原因与PTE发生关系情况:车祸组273例中发生PTE35例(12.82%)钝器打击组37例中发生PTE7例(18.92%),坠落跌伤组58例中发生PTE10例(17.24%),三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无明显不同(X2=1.58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受伤部位与PTE发生关系情况:颞叶颅脑损伤组123例中发生PTE28例(22.76%),额叶颅脑损伤组163例中发生PTE19例(11.66%),顶叶颅脑损伤组40例中发生PTE3例(7.5%),枕叶颅脑损伤组42例中发生PTE2例(4.76%),颞叶颅脑损伤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叶颅脑损伤组患者(X2=12.86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皮层挫裂伤与PTE发生关系情况:有皮层挫裂伤组160例中发生PTE35例(21.88%),无皮层挫裂伤组208例中发生PTE17例(8.17%),有皮层挫裂伤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皮层挫裂伤组患者(X2=13.9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颅骨骨折与PTE发生关系情况:凹陷性颅骨骨折组102例中发生PTE23例(22.55%),线性颅骨骨折组174例中发生PTE19例(10.92%),无颅骨骨折组92例中发生PTE10例(10.87%),有凹陷性颅骨骨折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颅骨骨折组患者(X2=8.206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颅内血肿与PTE发生关系情况:有颅内血肿组78例中发生PTE20例(25.64%),无颅内血肿组290例中发生PTE32例(11.03%),有颅内血肿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颅内血肿组患者(X2=10.80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早期癫痫样发作与PTE发生关系情况:有早期癫痫样发作组44例中发生PTE11例(25.00%),无早期癫痫样发作组324例中发生PTE41例(12.65%),有早期癫痫样发作组患者的PT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早期癫痫样发作组患者(X2=4.8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伤性癫痫最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如下:在PTE的发生相关因素年龄、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受伤部位、皮层挫裂伤、凹陷性颅骨骨折、颅内血肿、早期癫痫样发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再次进行分析,自变量年龄回归系数为0.886,OR值2.425,P=0.0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变量开放性颅脑损伤回归系数为-1.155,OR值0.315,P=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变量重型颅脑损伤回归系数为-1.490,OR值0.225,P=0.0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以上三者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自变量颅脑损伤部位回归系数为0.854,OR值2.348,P=0.2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变量皮层挫裂伤回归系数为-0.556,OR值0.574,P=0.2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变量颅骨凹陷性骨折回归系数为-0.775,OR值0.461,P=0.1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变量颅内血肿回归系数为-0.728,OR值0.483,P=0.1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变量早期癫痫样发作回归系数为0.929,OR值2.531,P=0.0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以上五个因素是PTE发生的非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PTE的发生,需要针对PTE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通过对解放军第401医院脑外科近三年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了PTE相关危险因素,外伤性癫痫的发生受年龄、外伤类型、外伤程度、皮层挫裂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早期癫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尤其年龄、开放性颅脑损伤、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颅脑损伤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手段,消除或降低导致发生PTE的风险,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癫痫患者的生存质量。

游文栋[6](2016)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外伤后昏迷是颅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对于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脑功能的评估及昏迷促苏醒的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简便、廉价、无创伤、可早期干预的治疗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及临床医生的关注。其促苏醒的疗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实,然而其促苏醒的机制仍然未得到完全阐释。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1)通过采集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静息态脑电图,分析昏迷患者脑电图的特征及预后相关性;(2)运用脑电图定量分析技术对比昏迷患者在接受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从而在脑电活动层面探索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分别采集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的脑电图。(1)首先对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前的原始脑电图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进行分型,对比不同类型脑电图患者的预后;(2)将原始脑电图导入Brainstorm脑电图分析平台,借助计算机软件行快速傅里叶转换、功率谱密度积分、投影,功率谱按频率分为δ(1.04.0 Hz)、θ(4.18.0 Hz)、α(8.113.0 Hz)、β(13.135.0 Hz)4个频带,分别计算出每个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及相对功率谱并进行脑区投影,对比电刺激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结果:(1)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表现为弥漫性的慢波(δ,θ)节律,尤其以δ波为主,脑电波振幅降低,部分患者表现为爆发-抑制或者非惊厥性的癫痫波;(2)aEEG分型与昏迷患者预后相关,连续正常电压型患者预后优于其他类型患者;(3)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后患者脑电活动慢波减少,快波增加。其中左侧顶枕叶改变最为明显,其他脑区的脑电活动改变的总体趋势与左顶枕区一致,但改变的幅度和时序性各有不同。结论:(1)昏迷患者脑电活动以弥漫性慢波、低电压为主,部分患者表现为爆发-抑制或者非惊厥性的癫痫波;(2)振幅整合脑电图分型与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连续正常电压型提示预后良好;(3)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能使昏迷患者脑电活动从慢波向快波转变,为右正中神经促苏醒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车震,康娜,郝东宁,马瑞[7](2014)在《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动态脑电检测,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并研究患者预后情况和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脑电图分级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深。脑电图分级越高,脑电图改变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图改变和患者伤情及患者预后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可以用动态脑电监测结果评估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

张清华[8](2013)在《脑电图反应性联合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外伤疾病中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患者生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交通、建筑事业的日益发展,随之带来的意外事故发生增加,以及运动损伤和自然灾害等致伤因素的存在,使得颅脑损伤发病率增高。目前我国每年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为100/10万人,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其他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传染病等逐渐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的今天,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却仍呈现居高不下,其危害愈显突出。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颅脑损伤就不可能彻底消失,因此减少颅脑损伤发生及给予颅脑损伤患者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救治,对于维护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危害极大,其致残、致死率高,是目前神经外科救治的重点和难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对急性严重颅脑创伤救治技术的进步,使得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急剧下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部分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经救治后仍处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以及经济负担,而且维持昏迷患者的生命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对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或预测,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我国目前卫生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早期预测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目前,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在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主要涵盖了神经行为学与脑干反射、影像学表现、生理生化改变以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等多个方面,取得显着成果。目前,神经电生理检测已成为评价昏迷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有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脑电图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病情、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脑电图反映的是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可揭示CT、MRI、血管造影等难以显示的异常状况,Synek于1988年首先将脑电图反应性引入分级标准,并得到Gutling等[1]研究证实,即脑电图反应性与预后关系显着,反应性的存在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皮质通路的完整。脑电图操作简单易行,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可重复动态观测,因此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检测与评价技术。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是目前颅脑损伤后临床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能从形态、结构上对颅脑损伤程度进行直接评估,为预后作出判断。因此,鉴于目前脑电图检查及头颅CT检查的普及,并且也可以为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信息,本研究采用脑电图反应性和头颅CT检查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进一步探讨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便于临床参考。[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脑电图反应性以及头颅CT中脑形态等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脑电图反应性、头颅CT中脑形态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16例,其中男78例,女38例;年龄5-74(39.55±14.01)岁;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4h内入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其中车祸伤72例,硬物打击伤21例,高处坠落伤16例,跌伤、摔伤7例;116例患者中有69例接受手术治疗。在排除低温及药物的影响情况下对所有病人行EEG监测(手术病人于伤后48-72小时内监测,监测时间不低于30分钟)。116例患者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者34例,双侧瞳孔散大者23例。住院时间平均为67.30±5.37天(3-169天)。1.2病例纳入标准:①均于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患者;②患者入院时均为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8分;③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④患者入院时颅脑损伤分型为重型者;⑤年龄为5-75岁的患者。1.3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癫痫病史患者;②既往有颅脑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颅内占位病史以及颅内感染病史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吸毒、长期嗜酒史者;④既往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病史者;⑤受镇静药物影响患者;⑥随访期内放弃治疗者。2.研究方法2.1准确测量昏迷患者入院时头颅CT中脑水平前后径与横径的值,并计算其比值,并于入院早期(≤3d),在排除低温及药物的影响情况下对所有病人行EEG监测(手术病人于伤后48-72小时内监测,监测时间不低于30分钟,非手术者于伤后72h内监测,监测时间不低于30min),EEG记录中给予疼痛(按压鼻中隔)和声音刺激(耳边呼唤),用视觉判定EEG反应性。2.2将患者入院时测量的中脑水平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分为两组:(1)0.9-1.1,(2)>1.1或<0.9;随访结束时,患者的预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分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即预后良好和轻度残疾);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分,即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状态和死亡)。通过统计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入院时头颅CT中脑水平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与预后的关系。2.3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早期(≤3d),在排除低温及药物的影响情况下对所有病人行EEG监测(手术病人于伤后48-72小时内监测,监测时间不低于30分钟),EEG记录中给予疼痛(按压鼻中隔)和声音刺激(耳边呼唤),用视觉判定EEG反应性参照Gutling等[1]脑波的变化,给予刺激后,慢波产生及节律波的变平视为有反应,两侧EEG记录没有变化或可疑变化则视为无反应。通过统计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伤后早期脑电图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2.4将脑电图反应性结果与头颅CT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两者联合,分为四组:第一组:脑电图有反应且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为0.9-1.1;第二组:脑电图无反应且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1或<0.9;第三组:脑电图有反应且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1或<0.9;第四组:脑电图无反应且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为0.9-1.1。研究脑电图反应性与头颅CT检查联合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2.5分别计算脑电图反应性、头颅CT中脑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以及两者联合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错误率表示。敏感度(sensitivity positive, SE)又称真阳性率,是实际患病且被试验诊断为患者的概率;特异度(specificity positive, SP)又称真阴性率,是实际未患病而被试验诊断为非患者的概率。EEG反应性、中脑前后径比值对预后评估价值的计算方法:真阴性(true negative, TN):指标较良好且预后良好的患者;假阴性(false positive, FN):指标较良好且预后不良的患者;真阳性(true positive, TP):指标不良且预后不良的患者;假阳性(false positive, FP):指标不良且预后良好的患者;敏感性(sensitivity, SE)=[TP/(TP+FN)] x100%;特异性(specificity, SP)=[TN/(TN+FP)]×100%。准确率=TN+TP/116。错误率=FP/116。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头颅CT中脑水平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良好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x2验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19,P=0.000)。2.116例昏迷患者脑电图有无反应性的预后良好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96,P=0.000)。3.脑电图反应性与头颅CT中脑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联合分为四组,经R×C表资料的x2检验,四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07,P=0.000)。4.EEG反应性检测的敏感性83.67%、特异性85.07%、准确率84.48%、错误率8.62%,头颅CT检查的敏感性75.51%、特异性71.64%、准确率73.28%、错误率16.37%;EEG反应性联合头颅CT检测的敏感性91.42%、特异性89.58%、准确率90.36%、错误率5.88%。[结论]1.脑电图反应性及中脑形态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可应用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评估。2.脑电图反应性与头颅CT中脑形态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蔡建勇,巴华君,林建虎,陆川,孙军[9](2012)在《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对脑电图分级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 h内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脑电图分级与CCS评分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742,P<0.05);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转归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30,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及其分级可以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王树新,曹飞,徐茂法,宋清安[10](2010)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文中认为近年来神经电生理研究的迅速发展为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后昏迷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动态脑电图是连续动态监测脑电活动的仪器,可以通过动态观察脑电活动的变化及睡眠周期的脑电图

二、动态脑电图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脑电图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脑电监测在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康复诊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仪器和方法:
        1.2.3 脑电Young分级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年龄分布:
        2.1.2 性别特征:
    2.2 临床资料
        2.2.1 病因分类:
        2.2.2 病灶部位:
        2.2.3 意识障碍类型:
    2.3 脑电分级与意识障碍类型相关性分析
    2.4 脑电分级与意识障碍转归相关性分析
    2.5 脑电反应性检查与意识障碍转归的关系
    2.6 连续脑电监测在意识障碍康复治疗中发作性事件的性质判定
3 讨论
    3.1 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判断意识障碍类型
    3.2 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评估意识障碍患者预后
    3.3 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判定意识障碍患者发作性事件性质

(2)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中国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与CT诊断符合率的Meta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各种方法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氧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5)52例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统计学处理数据
结果
    1 外伤性癫痫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2 外伤性癫痫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颅脑外伤PTE危险因素分析
    2 针对PTE危险因素的治疗对策
    3 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6)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图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静息态脑电活动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脑电图监测:
        1.2.2 脑电图检查结果分级:
        1.2.3 预后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脑电图反应性联合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相关仪器以及设备
    4. 检查方法
    5. 观察指标获取以及判断标准
    6. GCS评分
    7. 随访及预后判定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患者头颅CT中脑水平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与预后的关系
    2. 患者EEG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
    3. 患者EEG反应性联合头颅CT检查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4. 患者本次实验检查结果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讨论
    1. 意识障碍与昏迷机理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的机理
    3. 昏迷脑电图及反应性检测
    4. 重型颅脑损伤后头颅CT中脑形态变化
    5. EEG反应性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
    6. 头颅CT中脑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与预后的关系
    7. EEG反应性联合头颅CT检查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8. 存在的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动态脑电图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及测试方法:
        1.2.2 脑电图检查结果分级:
        1.2.3 预后分级:
        1.2.4 对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等计算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动态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的相关性
    2.2 GCS评分与动态脑电图对预后评估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四、动态脑电图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脑电监测在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康复诊疗中的作用[J]. 黄莎,刘元,肖波,姜海燕,彭金鑫.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9)
  • [2]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D]. 吴晶.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D]. 王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5]52例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D]. 荆洁. 青岛大学, 2018(03)
  • [6]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D]. 游文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 车震,康娜,郝东宁,马瑞. 内蒙古中医药, 2014(18)
  • [8]脑电图反应性联合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D]. 张清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J]. 蔡建勇,巴华君,林建虎,陆川,孙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20)
  • [10]动态脑电图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J]. 王树新,曹飞,徐茂法,宋清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07)

标签:;  ;  ;  

动态脑电图在重症颅脑损伤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