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误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误区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几个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维[1](2014)在《两型农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指出两型农业本质上是人口、环境和资源三者和谐相处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代表着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资金是经济的血液,经济要转型,必然通过现代金融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向环保型、资源节约型经济聚集。我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通过金融引导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将社会资金投入集约型农业、科技农业中去,以金融资本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现代金融作为促进两型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两型农业存在的问题,探索两型农业的实施主体,思考利用银行和资本市场支持两型农业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两型农业为主题,借鉴国内外金融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首先,围绕农地合理化流转,两型农业标准化工作,两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型农业品牌和两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内容,研究了湖南两型农业的现状。从两型农业生产模式,两型农业技术,两型生态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品牌化,两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配套政策措施和两型农业的推广等方面探讨了湖南两型农业发展问题。然后,把我国农业生产的实施主体分为农户和企业,从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和发展需求等方面,从货币需求,信用需求,金融服务需求等层次,利用农户分层理论等实证研究了两型农业的金融需求,并重点探讨了湖南省农村金融需求的新态势。从金融供给总量和金融服务两方面,总结提炼了湖南省农村金融供给的问题,如资金供求缺口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不够,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其次,总结探讨了湖南省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理论。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农业发展和资本替代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等理论,为两型农业的金融支持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总结和深入探讨了国内外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和引导金融中介结构、金融民间团体及民间资本的关注和服务两型农业;通过公共媒体引导金融机构对两型农业进行投入。在总结国外两型农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两型农业发展的规模、产值和产品需求等方面探讨了国外两型农业的现状。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两型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分别从从主体建设、路径选择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构建湖南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方案和实施途径。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强调全面发展两型农业的信贷支持、农业保险支持、融资担保、上市融资和创业融资等金融支持路径。在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支持性信贷政策的同时,提出现阶段重点金融支持和保障农业节水灌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造林绿化和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等环节。

王红[2](2013)在《中原经济区的粮食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河南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的综合性经济区,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亿人。中原经济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原经济区仅河南省一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这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该地区仍没摆脱传统粮食生产方式比较效益低下的困境,粮食主产区成了“高产穷区”,粮食生产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包袱,严重挫伤了该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这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圆满完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任务,保证粮食健康持续的生产能力,必须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粮食产业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出自给式生产的困境,提高粮食的商品率,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双提高,因此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是现实和客观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提出了选题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成功经验,然后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与粮食产业化的内涵,并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下文的分析提供了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的现状,指出了目前的发展问题和制约因素,也指出了中原经济区继续发展粮食产业的潜力与优势,再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今后发展粮食产业化的目标任务,最后根据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对策。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粮食产业化是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任务的有效路径,既满足了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要求,又促进了“三化”的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已积累的粮食产业的良好综合基础及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粮食产业化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中原经济区有能力将粮食产业化做好、做强;在发展粮食产业化时,应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协调各方的力量,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合理机制和体系,深入贯彻和落实各项合理措施,积极处理不断涌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更好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

杨桂兰[3](2012)在《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研究 ——以西北M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出台了新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转,这也是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又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土地改革。它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破解土地撂荒、弃耕和土地流转难等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各地纷纷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个政府组织调查组深入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全力以赴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西北经济落后地区也不例外,也卷入了此次土地流转的热潮中,政府出面招商引资,村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工作。本文以农业用地的转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转包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土地转包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有特色原料的农村依托本地资源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或乡镇工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它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把土地流转视作一个过程,这恰恰为社会学提供了深入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问题的机会,因为土地流转前的一切情况是土地流转后社会系统的反应。本文以西北M村为例,把土地转包分为转包前和转包后两个阶段,以农业现代化为理论依据,对M村农业用地转包前和转包后做纵贯研究,意在比较土地转包前和土地转包后农业的现代化变化。试图对西北落后地区农业用地转出方和转入方的综合分析,旨在回答一系列关乎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补充和完善农业现代化理论,探索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机制建设,以期探讨农业现代化各要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包括内容有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土地转包前的农业现状,这部分内容包括有农业管理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化使用现状等,意在说明转包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土地流转事在必先。第三部分通过对土地转包后农业投资、收入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六个方面的分析,突显出农业的现代化变化。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此部分包括内容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种植的科学化等,积极地肯定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第五部分分析土地转包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第六部分探讨农业现代化的机制建设,以期在理论上理清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方式等。本文通过对西北M村土地转包前后农业的现代化变化的分析得出:土地转包后,农业实现了机耕、机播和机收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实现了节本增效。土地转包促进了资源配置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和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资源配置的速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土地转包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农业机械化能否等同于农业现代化,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急需说明。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农业用地的流转为研究对象,试图把土地流转的转入方和转出方相结合,分析农业的投资和收益、农户家庭收入的变化,把土地流转当做一个有机系统研究,以期全面分析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现实条件,进一步探寻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王仁庆[4](2008)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临武鸭模式”成功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临武鸭是地方名牌农产品,临武舜华鸭业公司在实现临武鸭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产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临武鸭模式"是对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生产与加工业脱节矛盾的有益探索。

刘晓静[5](2008)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和利益机制浅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文章研究其理论依据,希望为其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可以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施。

周应堂[6](2007)在《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中国从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逐渐向一个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一转型中,苏中农业、农村、农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这一个长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历史变迁,探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从历史变迁过程中探讨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运行轨迹及其运动规律,不仅有助于对苏中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苏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鱼米之乡,有着鲜明的地域经济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本文以20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以经济发展变迁为主线,以江苏苏中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历史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其发展变迁规律,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分析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机遇、威胁和优势、劣势,提出苏中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战略,并具体提出了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的发展思路。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和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基础和条件、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介绍了苏中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些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是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章),从苏中地区的农地制度、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探讨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变迁的轨迹和变迁的因素。农业土地所有制在20世纪苏中地区农村制度变迁中是最激烈的制度变革之一,这些变革对苏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苏中近代的土地制度特征有四个:土地的占有特征是集中,土地的使用特征是分散,土地的外观特征是零碎,土地的税赋特征是高税赋。新中国成立前后,在苏中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苏中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20年的时间内,由于对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造,逐渐演变成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苏中土地的使用特征和外观特征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农业税则从较高的税赋趋于零,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变迁中,主要介绍了苏中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变迁,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蚕桑业的发展变迁做了系统的分析。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如水稻、棉花、油菜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的百年变迁,说明解放前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苏中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处于一个发展缓慢且不稳定的状态。而解放后,农产品的单产、总产都成倍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20世纪苏中地区的社会结构变迁,重点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研究。苏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也显示出苏中地区的特色。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晚清至1949年,解放后,苏中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政策影响较大,二是1949-1983年的缓慢发展时期,三是1984-现在的快速发展期。苏中地区的城市化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苏中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20世纪的变迁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晚清明国时期的农村转移规模、转移特征、转移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解放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作了一些分析。劳动力转移在苏中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对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部分(第五章)重点讨论了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动力与条件。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和政府农业政策的改变对苏中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业市场化是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晚清民国时期,苏中地区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逐渐形成了区域化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变迁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与应用、施肥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工业化的发展不仅起到了支持农业、装备农业的作用,对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和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问题和对策研究。其中第六章从历史和现实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苏中在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它的优势和特色及其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即如农业产业化的误区、新型农民的误区、传统农民的观念误区以及其它的一些误区的分析比较。第七章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苏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建立了苏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SWOT矩阵,提出了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具体战略,即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新型农民)。在农业市场化研究中认为,农业既要接受市场的挑选,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的一般需求,但更要培育市场、开发市场、维护市场,特别要重视以高新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以信息和物流技术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在农业企业化的研究中,提出了宏观的发展路径如由农户企业化、逐渐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化、最终能够形成农业经济特色化,在各个部分中的微观操作与发展步骤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农民工人化的培养前提、培养的方法和培养的途径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当前农业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

马玲玲[7](2007)在《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地处内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寻求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绩效差的结构性原因和路径依赖,是把新疆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系统理论及经济计量分析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的内在关系研究为主线,为提高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结构绩效及其稳定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分析篇、现状分析篇和路径依赖分析篇。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篇,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理论上提出企业结构绩效的新概念和结构绩效五种类型及特征,提出了企业多维动态结构绩效模型,企业结构绩效动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企业结构绩效的创业期、递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论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环境路径依赖和内在路径依赖。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篇,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与问题,并分别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情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结构绩效。依据路径依赖和突出关键性指标等原则,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计,并按重要程度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排序。从一级指标来看,按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政府和谐度、市场营销竞争力、创新管理能力、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市场结构、产出(财务)能力。第三部分是路径依赖分析篇。包括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从市场结构、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营销竞争力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政府和谐度等五个关键路径,揭示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企业家、市场营销竞争力、政府与企业结构绩效及其路径依赖的内在关系,提出促进产业集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建立基于企业家主导型结构绩效的运作模式、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等路径依赖对策,以及提高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朱日红[8](2005)在《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其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但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以初中以下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了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和市场化、一体化进程,也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有利于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推广,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能够为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示范基地。但目前,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均不相适应。如鄙薄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严重脱节,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本办学条件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且高素质教师流失严重,招生难就业也难等。要更好地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要切实加强“名牌”、“特色”专业的建设,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深化产学研结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配套机制。

赵庆惠[9](2005)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企业管理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入手,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特定对象,系统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即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为基础,融合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为一体,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力体系。 2.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7大子系统构成,即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系统、企业产销系统、财务系统和应变系统,各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对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分析表明,七个子系统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是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三个子系统。同时揭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变规律,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3.系统地剖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机制,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4.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这是在对5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弥补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此方面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汇源集团的全面实证分析和对三株、德隆等反面典型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也验证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实践证明,七个子系统中的如何一个子系统失灵,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 针对当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培育提升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范正辉[10](2004)在《农业产业化与泰州农业发展——泰州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化对大多数农业工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全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泰州市也经历了近10个春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的不断深入,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战略性举措,正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为顺应形势、促进泰州市农业发展,笔者在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含义、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和意义进行了阐明;从泰州市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了泰州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剖析了政府、农户、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通过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和泰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泰州市农业产业化良性运作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农村的方方面面和多个行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本文一些分析和提出的观点还是很肤浅的,希望对泰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几个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几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两型农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农业需要迫切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转型
        1.1.2 传统农业转型为两型农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
        1.1.3 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引导两型农业发展迫在眉睫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缓解两型农业发展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
        1.3.2 优化政府两型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决策
        1.3.3 丰富两型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述评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小结
    1.5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5.1 两型农业的概念
        1.5.2 两型农业的主体界定
    1.6 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7.1 可能的创新点
        1.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两型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
    2.1 西方经济学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的含义
        2.1.2 外部性理论的内涵
    2.2 发展经济学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
        2.2.1 农业转型发展理论
        2.2.2 资本形成理论
        2.2.3 二元经济理论
        2.2.4 农业投资理论
    2.3 西方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
    2.4 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第3章 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两型农业发展概况
        3.1.1 两型农业概况
        3.1.2 湖南省两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3.1.3 湖南省两型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两型农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3.2.1 金融需求
        3.2.2 农户分层是理解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基础
    3.3 农业企业金融需求
        3.3.1 一般农业企业金融需求
        3.3.2 农业企业借贷特点
        3.3.3 农业企业借贷渠道
        3.3.4 农业企业因两型需要,获得贷款的制约因素
    3.4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企业的两型金融需求
        3.4.1 两型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类主体的资金需求特征
        3.4.2 龙头企业两型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析
        3.4.3 现代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衍生的两型金融需求
        3.4.4 两型金融需求新态势
        3.4.5 传统农业两型金融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3.5 两型农业的金融供给问题
        3.5.1 两型农业的资金供给匮乏
        3.5.2 两型金融服务
第4章 国内外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实践
    4.1 国内两型农业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4.1.1 两型农业在中国学术界的探索
        4.1.2 两型农业建设在中国实务界的实践
        4.1.3 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主体建设
        4.1.4 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内部建设
    4.2 国外两型农业发展历史
        4.2.1 探索阶段
        4.2.2 关注阶段
        4.2.3 稳步发展阶段
    4.3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4.4 国外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实践体系
        4.4.1 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对两型农业发展的支持:以美国为例
        4.4.2 三管齐下筹集农业支持资金:以日本为例
        4.4.3 国外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经验小结
第5章 湖南省两型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5.1 两型农业金融支撑的测度
        5.1.1 连续性测度原理
        5.1.2 离散性测度原理
    5.2 两型农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评价系统构建
        5.2.1 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意义
        5.2.3 指标体系功能分析
        5.2.4 评价系统构建过程
    5.3 两型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评价指标系统
        5.3.1 指标确定
        5.3.2 指标权数与计算
    5.4 基于湖南省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5.4.1 建立评价模型
        5.4.2 湖南省两型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评价
        5.4.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两型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实证分析
        5.4.4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两型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评价及实证分析
第6章 湖南省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
    6.1 两型农业信贷支持
        6.1.1 培育多层次、广覆盖的两型农业信贷体系
        6.1.2 加快推进两型农业信贷转型与创新
    6.2 两型农业保险支持
        6.2.1 多措并举,加大农业保险服务两型农业的力度
        6.2.2 加快推进两型农业保险创新
    6.3 创新两型农业融资担保模式
        6.3.1 完善两型农业融资担保体系
        6.3.2 加快推进两型农业融资担保创新
    6.4 上市融资支持两型农业发展
        6.4.1 企业上市对两型农业的促进作用
        6.4.2 湖南省两型农业上市融资的优势
        6.4.3 鼓励两型农业上市融资
    6.5 两型农业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第7章 金融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财政政策支持湖南两型农业
        7.1.1 财政政策对两型农业的支持现状
        7.1.2 财政政策支持湖南两型农业的制度建设
    7.2 货币政策支持湖南两型农业
        7.2.1 货币政策对两型农业的支持现状
        7.2.2 货币政策支持湖南两型农业的制度建设
    7.3 政策性信贷政策支持湖南两型农业
        7.3.1 完善农村金融财税配套政策
        7.3.2 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政策
    7.4 现阶段政策重点保障方向
        7.4.1 增加农业节水灌溉的金融支持力度
        7.4.2 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金融支持力度
        7.4.3 增强对造林绿化的财政补贴
        7.4.4 扩大对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的投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原经济区的粮食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粮食产业化发展分析
        1.2.1 国外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分析
        1.2.2 国内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分析
        1.2.3 国内外粮食产业化研究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原经济区和粮食产业化的内涵及其关系
    2.1 中原经济区的内涵
    2.2 粮食产业化的内涵
        2.2.1 粮食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2 粮食产业化的三要素
        2.2.3 粮食产业化的发展阶梯和组织类型
        2.2.4 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2.2.5 粮食产业化与传统粮食生产方式的比较
    2.3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粮食产业化的关系
        2.3.1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粮食经济之间的关系
        2.3.2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性
        2.3.3 粮食产业化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现状分析
    3.1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已取得成就
    3.2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3.2.1 粮食产业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3.2.2 产业组织化程度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3.2.3 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尚需完善
        3.2.4 金融体制有待加强
        3.2.5 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3.2.6 出口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3.2.7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3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潜力与优势分析
        3.3.1 中原经济区粮食增产潜在能力分析
        3.3.2 粮食产业化综合发展基础分析
        3.3.3 粮食产业化区位优势分析
        3.3.4 粮食产业化机遇优势分析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目标及任务
    4.1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目标与任务设计思路
    4.2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目标
    4.3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任务
第五章 中原经济区粮食产业化发展对策
    5.1 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5.1.1 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
        5.1.2 企业+养殖协会+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
        5.1.3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
        5.1.4 龙头企业的培育要做到布局合理和类型多样化
        5.1.5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1.6 积极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5.2 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5.3 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研究 ——以西北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村土地和农业用地的区别
        1.2.2 农业现代化概念
        1.2.3 土地转包与土地转让的区别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选择
        1.3.2 访谈法
        1.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1.3.4 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权转变对农业的影响研究
        1.4.2 国内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的影响研究
第2章 土地转包前M村的农业现状
    2.1 M村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传统的农业生产
        2.1.1 M村基本情况
        2.1.2 M村的优势分析
        2.1.3 农业生产情况
    2.2 低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3 几乎缺失的农业管理
    2.4 古老的换工形式
    2.5 农业抗风险能力低
        2.5.1 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
        2.5.2 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低下
    2.6 单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2.7 零星的农业用地流转形式
        2.7.1 征用式流转
        2.7.2 租用式流转
        2.7.3 转让式流转
        2.7.4 互换式流转
第3章 土地转包后M村农业的现代化变化
    3.1 M村的土地转包的发端与原因
        3.1.1 当地县委、政府是土地转包的发起者
        3.1.2 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是加快土地流转的现实依据
    3.2 土地转包的方式、规制
        3.2.1 农民专业组织带动土地流转
        3.2.2 土地转包规范
        3.2.3 农业用地流转费用
        3.2.4 土地转包的具体做法
        3.2.5 农业用地转包的经营模式
    3.3 土地转包后M村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3.4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逐步形成
    3.5 农业专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
        3.5.1 马铃薯种植的专业化
        3.5.2 马铃薯贮藏的专业化
        3.5.3 马铃薯加工的专业化
        3.5.4 马铃薯销售的专业化
    3.6 土地转包后农民的收入和1生活方式的变化
        3.6.1 土地转包后农民收入状况
        3.6.2 土地转包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4章 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4.1 M村农业现代化端倪初显
        4.1.1 政府主导下的集体行动代替单个农民的行动
        4.1.2 农业日益现代化,日益注重人、财、物的投资
        4.1.3 农业种植的规模化
        4.1.4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
        4.1.5 农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4.2 土地转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资源配置
    4.3 土地转包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的需求
    4.4 土地转包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加快了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4.5 土地转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4.6 土地转包加快了农业种植的科学化
        4.6.1 马铃薯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4.6.2 播种期对农机具进行严格调整
        4.6.3 田间管理科学化
第5章 土地转包中出现的问题
    5.1 土地转包中存在的观念误差
        5.1.1 政府和村级组织的观念误差
        5.1.2 企业的观念误差
        5.1.3 农户的观念误差
    5.2 农业效益不明显
    5.3 种植结构单一,承包方单一,缺乏竞争性机制
    5.4 农业服务体系和管理缺失
第6章 M村农业现代化的机制建设
    6.1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转变各方面的观念
        6.1.1 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6.1.2 政府观念的转变
        6.1.3 基层组织观念的转变
        6.1.4 农民观念的转变
    6.2 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6.3 建立健全与家庭结构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6.4 建立合理有序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临武鸭模式”成功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武山水鸭天下
    (一)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 产品不断优化,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 农民收入得到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得到拓展
二、创新发展: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
    (一) “临武鸭模式”的演变
        1.“临武鸭模式”的雏形:“公司+农户”
        2.“临武鸭模式”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
        3.“临武鸭模式”的深化:“公司+协会+农场”
    (二) “临武鸭模式”的创新
        1.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与农场的引入
        2.风险利益保障机制的创新——“三统一”服务与“5、4、3”扶持政策
        3.技术开发培训机制的创新—— 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职能的分离
三、成功的奥秘和经验启示
    (一)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必须与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而不应搞“一刀切”
    (二) 社会化大生产的龙头企业必须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 家庭农场、合作制和股份制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 协调利益分配必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润滑剂
    (四)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必须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五) 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学引导

(6)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存在问题和研究条件
    四、理论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苏中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苏中的界定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章 苏中农地制度变迁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的农地制度
        一、苏中土地占有情况
        二、土地使用制度
    第二节 解放后的农地制度安排
        一、互助组农地制度
        二、初级社农地制度
        三、土地公有制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苏中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变迁
    第三节 畜牧业、渔业、蚕桑业的变迁
第四章 社会结构变迁
    第一节 苏中城镇化
    第二节 苏中劳动力转移
第五章 苏中农业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第一节 农地制度变革与农业发展
    第二节 技术因素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机具的使用
        二、肥料的使用
        三、良种的引进、培育与推广
    第三节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第六章 比较观中的苏中农业与农村
    第一节 苏中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比较中的苏中农村与农业
    第三节 比较中的苏中农业与农村问题
第七章 未来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
    第一节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三、苏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SWOT矩阵
    第二节 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适用战略
    第三节 推进苏中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推进农业市场化,增强农业竞争力
        二、加速农业企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致力农业特色化,增强区域竞争力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竞争力
        五、做好十项工作,促进区域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绩效评价理论
        1.4.2 系统论
        1.4.3 自组织理论
        1.4.4 路径依赖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
    1.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研究的创新
        1.7.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结构、绩效与企业结构绩效
    2.1 系统与结构
    2.2 企业绩效
    2.3 企业结构绩效及其分类
        2.3.1 企业结构绩效
        2.3.2 企业结构绩效的分类
    2.4 企业结构绩效的特征
第三章 企业结构绩效的一般模型和路径依赖分析
    3.1 新疆转轨条件下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背景分析
    3.2 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一般模型
    3.3 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环境路径依赖分析
        3.3.1 政府行为
        3.3.2 政策法规
        3.3.3 经济运行环境
    3.4 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内在路径依赖分析
        3.4.1 市场结构
        3.4.2 竞争优势
        3.4.3 产权、合作与一体化
        3.4.4 企业文化
        3.4.5 企业社会关系网络
        3.4.6 企业人力资本
        3.4.7 技术与知识
第四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及结构绩效分析
    4.1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
        4.1.1 企业基本情况
        4.1.2 企业规模情况
        4.1.3 经济效益情况
        4.1.4 企业带动基地情况
        4.1.5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构成
        4.1.6 农产品加工资金来源情况
        4.1.7 龙头企业情况
    4.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4.2.1 财务管理不规范
        4.2.2 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
        4.2.3 风险防范能力差
        4.2.4 农产品加工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4.2.5 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没有大的突破
        4.2.6 企业商标品牌意识较弱
        4.2.7 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缓慢
        4.2.8 农产品现状与农产品加工不协调
        4.2.9 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不足,资本运作能力差
        4.2.10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4.2.11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链条较短
        4.2.1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一直处于难度很大的状况
    4.3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特征
        4.3.1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
        4.3.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向西开放的格局,但利用环境和区位优势的能力欠缺
        4.3.3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数量正在逐步增加,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4.3.4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集群模式
        4.3.5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严重依赖政府和国家政策
    4.4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结构绩效分析
        4.4.1 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4.2 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分析
        4.4.3 农产品加工企业债务风险状况分析
        4.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增长状况分析
第五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设计
    5.1 对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析
    5.2 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2.1 路径依赖原则
        5.2.2 突出关键性指标原则
        5.2.3 动态性原则
        5.2.4 目标一致性原则
        5.2.5 关联性原则
        5.2.6 建立自查考核原则
        5.2.7 可操作性原则
        5.2.8 预测性原则
    5.3 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3.1 产出(财务)能力
        5.3.2 市场结构
        5.3.3 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
        5.3.4 创新管理能力
        5.3.5 市场营销竞争力
        5.3.6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政府和谐度
    5.4 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
        5.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5.4.2 计算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特征向量的方法根及一致性检验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集中度与结构绩效的关系
    6.1 产业集中度衡量的方法
        6.1.1 产业集中度的含义
        6.1.2 产业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6.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6.2.1 产业基本情况
        6.2.2 按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计算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6.2.3 按地区划分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6.3 影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集中度的因素分析
        6.3.1 自有资金投入
        6.3.2 市场容量
        6.3.3 技术能力
        6.3.4 政府干预
    6.4 小结
第七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及结构绩效分析
    7.1 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7.2 新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现状
        7.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2.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7.2.3 农产品加工的战略联盟
    7.3 影响新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分析
        7.3.1 生产环节农户分散,与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
        7.3.2 加工环节企业规模偏小,带动效应有限
        7.3.3 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地域发展不均衡
        7.3.4 农产品加工供应链断裂
        7.3.5 缺乏现代的物流支撑体系
    7.4 提高新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结构绩效的路径
        7.4.1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4.2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7.4.3 建立新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关系
        7.4.4 加快市场管理系统的支撑体系建设
        7.4.5 面向国内外市场,重点建设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系统
第八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企业家路径依赖模型
    8.1 企业家主导型与一般经理人主导型的结构绩效模型比较
        8.1.1 企业家内涵
        8.1.2 企业家主导型与一般经理人主导型的结构绩效模型比较
    8.2 新疆企业家基本情况分析
        8.2.1 企业家职业背景分析
        8.2.2 企业家学历、来源、任职期限分析
        8.2.3 新疆企业家酬薪分析
    8.3 新疆企业家能力分析
        8.3.1 企业家对自身能力的看法
        8.3.2 创新能力分析
        8.3.3 企业家风险及应变能力分析
    8.4 企业家对学习能力的态度分析
    8.5 企业家对经营环境满意度分析
    8.6 小结
第九章 提升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路径分析
    9.1 影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力因素的现状分析
        9.1.1 产品质量状况
        9.1.2 产品销售状况
        9.1.3 产品品牌状况
        9.1.4 产品研发状况
    9.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劣势分析
        9.2.1 优势分析
        9.2.2 劣势分析
    9.3 提升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路径
        9.3.1 客户价值是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9.3.2 产品品牌是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9.3.3 产品质量是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9.3.4 营销渠道是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9.3.5 财务管理融入市场营销的管理手段创新是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产营销竞争力提升的持久活力
第十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总体思路与政策选择
    10.1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总体思路
        10.1.1 “十一五”期间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目标
        10.1.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总体思路
    10.2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政策选择
        10.2.1 改善新疆企业家环境
        10.2.2 改变政府提供的企业经营环境
        10.2.3 提升产业化经营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的研究
        2.2 国内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需求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劳动力素质障碍
    1 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1 市场化
        1.2 社会化
        1.3 专业化
        1.4 企业化
        1.5 区域化
        1.6 规模化
        1.7 一体化
        1.8 效益最大化
    2 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需求特征
        2.1 经营管理人员
        2.2 现代农场主
        2.3 专业技术人员
        2.4 销售公关人员
        2.5 高素质劳动者
    3 我国现行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
        3.1 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3.2 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
    4 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4.1 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
        4.2 职业教育有利于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4.3 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推广
        4.4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4.5 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为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示范基地
第三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1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3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1 鄙薄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3.2 与地方经济建设严重脱节
        3.3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办学条件严重滞后
        3.4 师资力量薄弱,且高素质的教师流失严重
        3.5 招生难,就业也难
第四章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 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
    2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3 切实加强“名牌”、“特色”专业的建设
    4 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 深化产学研结合
    6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配套机制
第五章 本文结论、创新点今后研究设想
    1 本文结论
    2 创新点
    3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比较
    2.2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评析及其渊源
    2.3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2.4 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2.5 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及其核心竞争力理论
    3.1 农业高新技术有关概念
    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3.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
    3.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及其运行模式
    3.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内涵和特征
第四章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提升
    4.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意义和依据
    4.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方法
    4.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紧迫性
    4.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机制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国内外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与借鉴
    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立
    5.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对汇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解读
    6.2 对三株集团和德隆集团的剖析
    6.3 案例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业产业化与泰州农业发展——泰州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导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
    0.3 泰州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
    0.4 研究的内容
    0.5 研究的方法
    0.6 可能创新之处
1.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1.1 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1.2 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原因
    1.3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1.4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1.5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启示
2.泰州农业产业化的实践
    2.1 泰州农业产业化的产生背景
    2.2 泰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现状
    2.3 泰州农业产业化对泰州农业发展的作用
3.泰州农业产业化的运行
    3.1 国内农业产业化运行的主要模式分析
    3.2 泰州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3.3 泰州农业产业化运行中各主体的行为分析
4.泰州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农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5.进一步推动泰州农业产业化良性运行的对策
    5.1 加强政策扶持
    5.2 精心培植主导产业和龙头组织
    5.3 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提高农民素质
    5.5 创新利益机制
    5.6 加强外向开拓
    5.7 规范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几个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型农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湖南为例[D]. 李思维.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4)
  • [2]中原经济区的粮食产业化发展研究[D]. 王红.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3]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研究 ——以西北M村为例[D]. 杨桂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1)
  • [4]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临武鸭模式”成功的启示[J]. 王仁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04)
  •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和利益机制浅析[J]. 刘晓静.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01)
  • [6]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 周应堂.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1)
  • [7]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D]. 马玲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07(10)
  • [8]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朱日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5)
  • [9]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赵庆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10]农业产业化与泰州农业发展——泰州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范正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