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附4例报告)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附4例报告)

一、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1](2021)在《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mastitis,NPM)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良性疾病,主要包括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mastitis,GLM),导管周围乳腺炎又称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或浆细胞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近年来NPM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长,易复发,尤其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反复,以至于切除乳房,不仅影响患者乳房美观,并且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目前NPM发病机制仍不明确,PDM可能的病因包括先天性乳头内陷、吸烟史、细菌感染等,其中较为公认的是“导管阻塞”学说,Haagensen认为导管周围乳腺炎中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类脂质物质导致导管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变扁平,最终导管破裂引起导管周围炎症反应;GLM的可能致病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紊乱、性激素分泌紊乱、吸烟、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长期口服避孕药等,Ogura等在2例GLM中发现大量IgG4+浆细胞和CD4+或CD8+浸润,1例GLM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IgG4,提示GLM可能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PDM和GLM临床表现相似,难以鉴别,但二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预后有别,分类诊断不明确,二者的鉴别诊断亟待研究。PDM和GLM均可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脓肿、窦道或溃疡,二者的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相似,不易鉴别,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的关键。PDM和GLM镜下均表现为乳腺急慢性炎症,伴或不伴微脓肿形成,且两种疾病中均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目前少有系统研究二者的差异。PDM和GLM缺乏统一的分类诊断标准,本研究拟通过归纳总结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进一步鉴别两种疾病,并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带来一些参考。研究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总结病例特征、复习病理切片和进行相关免疫组化研究:1.总结分析PDM和GLM临床病理特征差异;2.对比PDM和GLM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观察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在PDM中的变化,初步探讨PDM和GLM的病因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178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导管周围乳腺炎121例,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57例。本研究已经通过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和辅助检查资料,HE切片由本院2名病理科医师重新进行复核,填写自行设计的病理特征描述问卷,使用ImageJ软件进行炎症细胞计数,录入数据并核查数据保证准确。3.免疫组化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CD3、CD4、CD8、CD20、CD138和Calponin阳性细胞的分布比例评价。病理科医师以“背靠背”方式对染色结果进行评定;根据Calponin染色结果观察PDM组织样本中肌上皮细胞的连续性。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性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炎的临床病理特征,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之间的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分析连续性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PDM和GLM临床特征相似,但PDM发病年龄较GLM范围广,PDM平均发病年龄37.9±10.4岁,GLM平均发病年龄32±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M发病时间至末次生育时间长于GL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妊娠史、哺乳史、吸烟史、二手烟暴露史、避孕药服用史、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微腺瘤病史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M患者病变多发生在乳晕区(n=68,56.2%),GLM患者多发生在乳腺外周象限(n=43,79.6%)(χ2=21.2,p<0.001)。GLM病变范围明显大于PDM(p<0.001),但PDM常合并乳房肿痛(χ2=26.6,p<0.001)。PDM镜下病变主要在导管周围(χ2=109.3,p<0.001),GLM病变则以小叶为中心(χ2=118.7,p<0.001),PDM较GLM更多出现导管扩张、导管破裂、管壁周围纤维化和管壁增厚(p<0.001),且导管腔内分泌物更多(χ2=23.0,p<0.001)。GLM最显着的特征即肉芽肿结构的形成增加(χ2=116.5,p<0.001),包括其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多于PD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脂质空泡和微脓肿的形成在GLM中显着多于PDM(χ2=26.4,χ2=23.0,p<0.001)。2.“导管破裂”现象的观察导管破裂时,断裂的导管周围上皮细胞变扁平,导管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断裂、坏死,导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DM中30例(62.5%)观察到肌上皮细胞连续性消失。3.PDM和GLM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PDM和GLM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以CD20+B淋巴细胞为主,PD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5.4%,GL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1.6%(p=0.015);GLM中CD138+细胞的分布比例显着多于PDM组(p<0.001)。GLM中多核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D8+T细胞浸润数量高于PDM。结论:1.PDM和GLM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相似的两类疾病,病理诊断仍是其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现归纳两种疾病的鉴别点如下:PDM诊断特征:(1)PDM各年龄段均可起病,多在生育4年后发病;(2)单侧乳晕区肿块为初诊临床表现,红、肿、热、痛的急性期病程较长,可伴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房疼痛或脓肿形成;(3)病理主要表现为导管扩张,导管内粉染脂质分泌物和胆固醇结晶形成,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病变后期导管上皮连续性消失,导管内容物溢出,导管内外泡沫细胞形成,肉芽肿结构少见,肉芽肿内很少伴微脓肿形成;导管周围纤维化,脓肿区形成,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GLM诊断特征:(1)GLM年龄多在30-40岁,于生育4年内发病;(2)单侧乳腺外周区肿块发病,肿块长径较大,部分可伴乳房脓肿或窦道形成;(3)病理表现主要为以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伴或不伴微脓肿,微脓肿中央多见脂质空泡,周围大量聚集中性粒细胞,肉芽肿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2.导管阻塞假说可能是PDM的病因之一;PDM和GLM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其中PDM可能和Th2/Tfh辅助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Th1/Th17参与的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介导了 GLM的发生发展。

王喜中[2](2019)在《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漏诊及复发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9例头颈部木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年轻和中年患者中更常见,病史较长。彩超表现: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内部回声主要为中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检出血流信号。CT表现:弥漫性肿块型病灶多见,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MR表现: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至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且伴局部淋巴结病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嗜酸细胞的计数及比例明显增高,升高范围是正常值的1.5-20倍。IgE的水平明显增高,范围可达正常值的2-7倍。结论:木村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发生于头颈部无痛性的肿物,尤其是伴有周边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如果发现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升高者,可优先考虑木村病。木村病的诊断最终仍需病理证实。

孙祥水[3](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4](2017)在《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典型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及诊疗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经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对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与治疗,多种治疗方法均可于临床应用。

唐燕驰,梁易,王晨星,杜一飞,袁华,万林忠[5](2016)在《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呼吸暂停1例》文中提出本文报道了1例因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中打鼾的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未好转,检查中发现软腭弥漫性肿大,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小剂量放疗而有效治疗。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给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蒋爱军,姚元虎,王建设[6](2014)在《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肺部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肺部浸润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双侧腹股沟无痛性肿块入院,外周血嗜酸粒细胞0.384,嗜酸粒细胞计数3100×106/L。胸部CT平扫示两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腹股沟肿块活检病理报告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行局部放疗及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腹股沟和肺部病变明显消退,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基本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对颌面部和腹股沟肿块伴外周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应高度警惕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确诊需行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后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史伟萍[7](2014)在《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增进对头颈部Kimura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嗜酸性淋巴细胞增生性肉芽肿)。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临床病历和辅助检查资料,并通过复查及电话随访收集复发和预后信息。结果:20例Kimura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可有反复肿大史、伴有皮肤瘙痒(50%)及色素沉着(20%)。75%患者血象中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增高,而90%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该病在B超、CT, MRI等检查中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血管瘤、炎性病变、腺淋巴瘤、混合瘤、淋巴瘤等。术前被明确诊断为Kimura病的仅11例(55%)。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手术联合放疗均对Kimura病有效,而激素治疗有反弹现象。本组Kimura病复发率为25%。结论:对于疑似Kimura病的颌面部无痛性肿块,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等伴随症状仅有有限的提示性作用,而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增高更有价值。该病对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及综合治疗均敏感,但有一定复发率。

张凯,贾志宇,张英怀[8](2013)在《木村病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道7例,当时认为是一种肿瘤。1948年经日本学者Kimura(木村)等人首先做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的描述,并由此命名[1]。该病是一种慢

宋一丁,范向达,王军[9](2012)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0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又称Kimura病,是一种少见、慢性进行性的免疫炎性反应疾病。本病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1948年日本的Kimura等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对本病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之后多数学者遂称此病为Kimura病(木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淋巴结或/和软组织包块。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2000-201 1年收治的20例ELG患者的

杨志超,马瑞霞[10](2012)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二、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与附表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患者基本信息
    3.2 影像学检查
        3.2.1 超声检查结果
        3.2.2 CT检查结果
        3.2.3 MRI检查结果
    3.3 病理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5)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呼吸暂停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入院病史及检查
    1.2 治疗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2.2 诊断
    2.3 治疗
    2.4 小结

(6)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肺部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命名及发病特点
    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3 治疗及预后

(7)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目次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信息
    3.2 实验室检查
    3.3 影像学检查
    3.4 治疗
    3.5 预后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一
    4.2 病例二
    4.3 病例三
    4.4 病例四
    4.5 病例五
5. 讨论
    5.1 发病情况
    5.2 发病机制
    5.3 临床表现
    5.4 实验室检查
    5.5 B超检查
    5.6 CT检查
    5.7 MRI检查
    5.8 病理特点
    5.9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0 治疗及预后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木村病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学
二、临床表现
    1. 临床特点
    2. 影像学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病理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治疗方法
五、预后

四、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D]. 杨振. 山东大学, 2021(09)
  • [2]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D]. 王喜中.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D]. 孙祥水. 苏州大学, 2018(04)
  • [4]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J]. 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22)
  • [5]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呼吸暂停1例[J]. 唐燕驰,梁易,王晨星,杜一飞,袁华,万林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5)
  • [6]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肺部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J]. 蒋爱军,姚元虎,王建设. 临床误诊误治, 2014(10)
  • [7]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D]. 史伟萍. 浙江大学, 2014(05)
  • [8]木村病临床研究进展[J]. 张凯,贾志宇,张英怀.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3(06)
  • [9]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0例诊治分析[J]. 宋一丁,范向达,王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35)
  • [10]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并文献复习[J]. 杨志超,马瑞霞.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11)

标签:;  ;  ;  ;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附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