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俳句特点看中日文化异同及汉译比较——以“口”句为例

从俳句特点看中日文化异同及汉译比较——以“口”句为例

一、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丽[1](2018)在《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学意蕴研究》文中认为俳句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诗歌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诗歌形式之一,自奈良天皇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并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俳句的研究,不止是日本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当下的文化交流传播和文学生态发展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日本俳句史上的两次质的变革为分界,将奠定俳句艺术地位的松尾芭蕉之前的俳句称为早期俳句,将为俳句定名并首次推出了科学、系统的俳句创作体系的正冈子规之后的称之为近现代俳句,将松尾芭蕉在内至正冈子规之前的称为古典俳句。由于古典俳句在日本俳句史中尤为突出的艺术价值,本文最终确立以古典俳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尝试挖掘其中丰富的美学意蕴,探索古典俳句的美学价值。俳句的美学意蕴是一种包孕在诗歌形式中的意味,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俳句的内在意义,是读者在俳句的艺术张力中所收获的感悟、趣味和审美体验。所以本文在探索古典俳句中的美学意蕴时分成了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本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论述了俳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的侧重、对真实的艺术化以及应时而作的方式为俳句赋予了丰富的内在意义的。俳人所赋予俳句的内在意味,是俳句美学意蕴的来源。在第二部分中,以接受主体为出发点,论述日本古典俳句中美学意蕴的张力表现。日本古典俳句中的艺术张力来源于俳句文本的复义性和矛盾的多样性。读者在阅读体验中,通过对层层意义的解码和复杂矛盾所唤起的审美注意下获得的审美体验,是读者从日本古典俳句中最终接受到的美的意蕴。第三个部分论述的是研究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学意蕴对对俳句汉译及汉俳创作方面以及对俳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应如何扬弃方面可提供的理论参考价值。总之,本选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界对日本古典俳句作为诗歌的审美价值的关注,进而反思古典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立足古今,启迪当下。现代俳句同中国古体诗歌形式一样,存在形式僵化、审美缺失的困境。以往研究者虽然通过俳句对中日文化多有比较,但多在挖掘俳句中的中国影响及两国文化的异趣,通过分析古典俳句的美学意蕴,看现代俳句对其美学的继承,对中国面临同样问题的古体诗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新时代的微观审美倾向下的新型艺术创作也有着积极影响。

王丹[2](2018)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俳句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俳句起源于日本连歌,是由“5、7、5”共17个假名构成的定型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有关俳句的翻译形式,迄今为止在我国并未统一。用何种翻译方式才能比较完整地表现俳句作为拥有独特语言结构的日本诗歌的本质特征,翻译界颇有争议。许多学者提出了律诗、律绝等方法,并通过对俳句的翻译实践证明其可行性。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用白话文翻译俳句的方法。针对俳句翻译的形式问题,本文通过对林林、李芒、陈德润、郑民钦等学者的俳句汉译本进行分析,用功能翻译理论中文本类型理论证明了俳句翻译中形式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3、5、3”形式用于俳句翻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对于俳句中词汇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诚加功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俳句翻译具体实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针对俳句中的代表性词汇,总结出以下七种翻译方法:(1)隐含信息的增补;(2)名词意象的浅化;(3)原诗意象的删减;(4)意象的直接翻译;(5)信息的等效改写;(6)直译加注释;(7)标点符号的处理。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

赵雁风,宋晓凯[3](2015)在《从意境美浅析《古池》的汉译》文中研究指明俳句是日本独有的文学形式,是日本诗歌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最着名的俳人,被后世尊称为"俳圣",《古池》是他幽玄闲寂风格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有十多个汉译版本。本文从意境美的角度出发,结合俳句自身的特点,对上述汉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境美是俳句翻译的最高原则,不能忠实传达俳句意境美的翻译是不成功的翻译。

董璐[4](2014)在《中国俳句翻译综述》文中提出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王重远[5](2011)在《关于《古池》的译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尾芭蕉是近世后期江户时代的俳圣,他"以‘闲寂’为基础,将自然与人生、艺术与生活融合为一,达到‘风雅之诚’和‘风雅之寂’"开创了日本俳句的先河。而当芭蕉在弥留之际被人问及代表作时,他答道:"《古池》句乃我风之滥觞,可以以此作为辞世句也。"可见《古池》无论在芭蕉个人的艺术成就中还是在日本俳句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紧紧围绕这一举世名句的中文翻译,从俳句汉译的形式和俳句特有的艺术特色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陈彪[6](2011)在《鲁译日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译着颇丰的翻译家。在译界,鲁译从未离开过学者的视野。不过,大部分研究都是抽象地探讨鲁迅的译学理念和风格,对鲁译本身的特点及其与出发语关系,则少有研究。散见的有关鲁迅日化语言的研究基本上也都是把重点放在词汇层面,对句法层面的问题或避而不谈或一笔略过,缺乏相应的理论厚度。为此,本文把研究对象放在鲁译本身之上,着重从句法层面探讨其与出发语的关系,具体分析日语句式对鲁译的影响。概而言之,本文对鲁迅译文中的日化句式进行重点考察,并由此进一步考察鲁迅创作作品中的日化句式问题,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从实际和理论的视角分析讨论了鲁迅的日化句法现象,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翻译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分为四大部分。在序章,笔者指出了以往鲁迅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批判了鲁迅翻译研究中的“选择性失明”现象,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进行设定。在第一章,笔者以鲁迅译文为出发点,并结合其创作作品,指出了鲁迅在句子成分层面上的特征:多长定语和长状语、人称代词前加修饰语、介词的多用、主语的过度省略等。在第二章,笔者通过对鲁迅译文和创作作品的考察,指出鲁迅在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日化现象:语义重点后置、疑问句的多用、说话者的后置、名词句多、句长超标等。在第三章,笔者总结并分析了前期研究中对鲁迅异化句法的批评,尝试从实际和理论两个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评价,指出鲁迅旨在通过翻译为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其“异化”的翻译手法背后潜藏着积极、合理的一面。

金中[7](2010)在《古池,蛙纵水声传——一词加一句形式的俳句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综述先前俳句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一词加一句形式的俳句译法,并以之对松尾芭蕉的《古池》等作品进行试译。该译法与俳句的内容较为一致,能够反映俳句切字所带来的节奏停顿和俳句的内部结构,便于再现俳句含蓄精练、富于余韵的表现特色。

姚文清[8](2001)在《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俳句的特点分析以及汉译译案的比较 ,拟从翻译的角度探讨中日文化的异同。

二、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学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价值
第一章 日本古典俳句美学意蕴的意义赋予
    第一节 简练的意象组合
    第二节 写生式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不易流行的创作理念
第二章 日本古典俳句美学意蕴的张力表现
    第一节 多重复义
    第二节 多样的矛盾
第三章 日本古典俳句美学意蕴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美学意蕴在俳句汉译方面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 日本古典俳句美学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俳句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俳句翻译形式
    2.2 词汇翻译
    2.3 功能翻译理论
第3章 “3、5、3”形式译俳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3.2 操作上的可行性
    3.3 小结
第4章 俳句词汇翻译策略
    4.1 隐含信息的增补
        4.1.1 颜色类信息的增补
        4.1.2 植物类信息的增补
        4.1.3 动物类信息的增补
        4.1.4 地名类信息的增补
        4.1.5 人称类信息的增补
    4.2 原诗意象的删减
        4.2.1 植物类意象的删减
        4.2.2 颜色类意象的删减
        4.2.3 动词类意象的删减
    4.3 意象的直接翻译
    4.4 信息的等效改写
    4.5 解释型翻译
        4.5.1 节气类词汇的解释型翻译
        4.5.2 特有词汇的解释型翻译
    4.6 直译加注释
        4.6.1 人名的直译加注释
        4.6.2 文化负载词的直译加注释
    4.7 标点符号的处理
        4.7.1 感叹号的处理
        4.7.2 引号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3)从意境美浅析《古池》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松尾芭蕉和《古池》
二、俳句的特点和意境美
三、汉译及分析

(4)中国俳句翻译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俳句简介
二.中国俳句翻译的历史及现状
三.中国俳句翻译的课题

(6)鲁译日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序章
    第一节 研究の契机と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と研究对象
        0.2.1 研究方法
        0.2.2 研究对象
    第三节 先行研究と概念设定
        0.3.1 先行研究の概观
        0.3.2 概念の问题
第一章 文の成分における日化现象
    第一节 连体修饰语と连用修饰语の多用
    第二节 人称代名词に修饰语
    第三节 「介词」の多用
    第四节 主语の欠落
    第五节 特殊表现
        1.5.1 "事"の多用
        1.5.2 "脸"の多用
第二章 构文における日化表现
    第一节 语义重点の后置
    第二节 疑问文の多用
    第三节 引用文における话し手の后置
    第四节 名词文への偏向
    第五节 长文の频出
第三章 鲁迅の日化文の评価について
    第一节 鲁訳に对する评価
    第二节 鲁迅の翻訳论に对する评価——多元システム理论の立场
    第三节 鲁迅翻訳观の再评価
结び
参考文献
谢辞

(7)古池,蛙纵水声传——一词加一句形式的俳句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先行俳句翻译概观
    1.1 “五七五”型
    1.2 非定型
    1.3 “三四三”型
    1.4 传统诗句型
    1.5 其他
2.俳句的表现特色
    2.1 内容
    2.2 形式
    2.3 节奏
    2.4 结构
3.一词加一句形式的俳句翻译理论及译案
    1) “五, 七五”结构
        (1) “二五”型
        (2) “三五”型
        (3) “二七”型
        (4) “三七”型
    2) “五七, 五”结构
        (1) “五二”型
        (2) “五三”型
        (3) “七二”型
        (4) “七三”型
4.芭蕉《古池》俳句的翻译
    1) “五七五”型
        (1) 幽幽古池畔, 青蛙跳破镜中天, 丁冬一声喧。
        (2) 悠悠古池畔, 寂寞蛙儿跳下岸, 水声, ——轻如幻。
        (3) 古池秋风寒
        (4) 幽幽古池塘
    2) “四七”型
    3) “三四三” (三七) 型
    4) 五言二句型
    5) 五言绝句型
5.结语

四、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学意蕴研究[D]. 张凯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俳句翻译策略研究[D]. 王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3]从意境美浅析《古池》的汉译[J]. 赵雁风,宋晓凯.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4]中国俳句翻译综述[J]. 董璐. 文学教育(上), 2014(05)
  • [5]关于《古池》的译文分析[J]. 王重远.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6)
  • [6]鲁译日化问题研究[D]. 陈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古池,蛙纵水声传——一词加一句形式的俳句翻译[J]. 金中. 外语研究, 2010(01)
  • [8]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J]. 姚文清.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标签:;  ;  ;  ;  ;  

从俳句特点看中日文化异同及汉译比较——以“口”句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