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建筑企业减员增效”

论“国有建筑企业减员增效”

一、谈国有建筑企业的"减员增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海[1](2018)在《国有林场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金洞林场为例》文中指出当前,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是我国宝贵的公共财富,是我国生态绿色产业的重要主体,其建设管理的质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生态安全。《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015)》实施以来,国有林场由过去的以木材生产为主发展成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并逐渐向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转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转型的要求。本研究在此背景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调研分析法,以永州市金洞林场向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转型为例,分析其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推动我国国有林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研究发现,国有林场在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财务制度的适用性、预算管理方式、成本核算及净资产管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以及人员工资以及费用等问题。为了能适应转型后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应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林业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林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薪酬机制等。只有这样,国有林场才能真正发挥其生态公益效应,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的环境生态安全。

赵黎明[2](2015)在《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及文化强国的伟大任务。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如何开展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尤其结合十八大精神和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共分七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国有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一章是全文的基础,首先要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且在逻辑上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和限定,为后文讨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一个概念范畴的平台。这部分主要论述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国有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文化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进一步,要分析国有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基本构成要素和独特属性。从内涵、要素和属性的角度,进一步澄清国有企业文化概念的实质。第二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有理论作为指导。由国有企业的社会特征决定,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部分)是探索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尤其要着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本章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道路、制度体系等方面,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的全方位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证,从而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明确基本的价值观方向和政治方向。第三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本章将着重论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实践上的成就。把国有企业发展划分为建国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阶段;当代科学发展与实现中国梦条件下的阶段。分别论述上述三个阶段中,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够吸取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同时,论证这些成就在什么意义上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第四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着眼于近年来,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国家发展的宏观需要出发,从国家经济增长、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出发,分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为后文提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奠定基础。第五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本章将凝练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目标,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我们的国情、世情决定了我们需要构建怎样的国有企业文化,明确国有企业文化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当中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些目标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创新型、学习型、责任型、品牌型的企业文化。只有明确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才能进一步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路径。第六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这部分将论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因此,要从它的国家意识形态出发,从国家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出发,从当前国家核心价值观出发,等等。这些构成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文章将论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就会失败。第七章: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本章探索性地提出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这部分将把前文的理论与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初步构思,文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设路径,即树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义利观、改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治理结构和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这是从思想观念到治理策略,再到制度框架的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建设路径体系。本章将针对前文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针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明确上述三个建设路径的实质,对其做出分析和论证。

刘斌[3](2015)在《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效率与国有企业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用工制度效率提高必然有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经历了30多年的激烈变革,既有成绩,也有教训。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用工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用工到市场用工,从固定工制到劳动合同制的转变。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用工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很多国有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用工制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在于没有遵循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国有企业用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与用工制度相关的劳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对国有企业用工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对国内外用工制度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分析框架。此研究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的不足;将交易成本引入了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当中,加强了研究深度;有利于劳动关系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用工效率,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分别对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2章是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第3章是对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理论分析。在这一章中,主要是通过理论的形式来对用工制度进行剖析,进而为用工制度的实际改革做充分的理论铺垫。第4章主要分析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变迁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下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形式及特点。第5章是外国企业用工制度借鉴。本章分析了国外用工制度,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用工制度。对于经验,进行了积极的汲取;对于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建立符合我国文化背景,满足我国国有企业需要的用工制度,并保证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有序性、有效性和效率性。第6章提出完善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对策建议,以实现职工与国有企业的共赢。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重视用工制度。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研究与改革力度,真正地推进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摸索,中国找到了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方向及目标——市场化。第二,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产权结构组织,其用工制度是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的结合体。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制度经济学理论能够为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三,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进行了激烈的变迁,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在推进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时,采取了由点及面,由上而下,先试点后推广,由表及里,逐步推进的改革策略,以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为主,而且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也开始自觉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用工模式。这些改革提高了国企职工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国有企业竞争力。第四,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法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薪酬制度缺乏激励且不公平;培训制度不健全,忽视职工民主参与权,用工文化缺失,凝聚力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及企业内部和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及实施成本高,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形式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第五,国外企业用工制度的有益经验值得中国国有企业借鉴。政府应构建公平、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竞争要求自主地、灵活地制定用工形式;完善劳动立法,构建层次分明、耦合的劳动法律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国企用工制度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改革,加强立法及转变政府职能,为工会及集体谈判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实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工资激励制度;采取渐进的制度变迁方式。第六,采取渐进式的变迁方式,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稳步地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当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新型用工模式,完善职工权益保护制度。从企业层面讲,应当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用工文化,完善职工培训机制,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完善职工招聘制度。本文构建的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理论体系,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不足的弥补,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中国的用工制度一直处于变革当中,加之统计资料不全或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并受限于本人能力,可能使构建的理论体系及提出的对策建议存在一定的不足。

阮祥[4](2014)在《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企事业单位中大多实行的短期的契约化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大背景下,按照短期劳动合同来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的合同制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把目前合同制员工的激励管理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和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合同制用工的发展、合同制员工的特点以及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的现状、问题等展开深入的分析之后,结合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综合运用人才选用、管理激励等理论,积极寻找推进合同制员工实现科学激励管理改进的出路。借助本文展开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帮助企事业单位重新审视合同制员工,确定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手段,实现企业以及员工的协同成长发展。针对合同制员工目前的激励管理状况展开广泛地问卷调查以及人物访谈,在深入分析之后,本文认为基本存在着如下几个角度的问题:激励手段不适当;员工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有失公允;忽视合同制员工发展;缺乏系统科学的激励制度和体系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了激励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和注意事项。最后,从薪酬、绩效、培训、目标、企业文化以及情感的管理等等多个角度的激励等来寻找能够有效地加以改进的对策。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以及对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对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的改进,应转变用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合同制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激励管理的共性和合同制员工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合同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本研究最后部分对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希望可以帮助正在以及为今后开展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王东昱[5](2012)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 ——以历史发展与现实变化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劳动关系,我国的劳动关系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影响后,正处于一种历史转型期,这种转型直接关系到劳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劳动关系的现状已成为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劳动关系各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及处理方式的调整,都不能规避转型期这个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关系日益市场化、企业化、契约化、多元化,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三方利益格局。所有制结构和社会成分的变革催化出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也由此对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众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个人的单一力量相比,群众团体作为特定人群的重要代表,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和表达机制。这其中,工会作为代表劳动者的群众团体,理应成为劳动关系的内在组成部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代表职工利益、调节劳动关系方面已经和将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真正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会,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有效、及时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劳动关系的有关要素特征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表现基础上,对相关的环境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对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本文认为,工会是劳动关系构成方中代表劳动者的重要力量,面对劳动关系的变化,工会必须充分把握劳动关系变化的深刻性和现实特征,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有效维护劳动者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当今中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代表,党和政府与劳动者之间的桥梁纽带的角色非常明确,但是还要看到国有企业和私营经济共存这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工会必须要适应过渡期和多元化的需要多方面的开展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目标,工会工作内容可以按照工会角色定位的不同分为核心主导性工作和主体参与性工作。核心主导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以及工会开展的互助互济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等。除了核心主导性工作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工会还要结合现实,发挥劳动者代言人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工作中。其参与性工作以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维护为重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工资分配、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一旦劳动者在这些领域的权益受损,劳动争议就不可避免。维护劳动权益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付出努力,政府要加强管理监督,企业要及时改变利润获得的模式,劳动者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同时又是重要的社会力量,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工作中。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还要及时转变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发展工会理论,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工会“如何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承担起‘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的历史使命;如何转变工作模式适应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劳动者结构的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如何在国际工运事业发展中既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又保持中国工会的特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创新。

高云飞[6](2012)在《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 ——以F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动力均源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正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不断的追求利益,才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制度变迁,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纵观历史,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兴起、延续和变迁,皆归于人们的逐利行为。人们对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同,归根到底就为了创造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良好空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旨,正是承认利益关系的这种普遍性,为人们寻求一种更有效满足个人利益需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但是,市场化取向的国有企业改制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机制发生了改变,引发了改制过程中职工的权益发生了变动,也导致了职工作为一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向下流动趋势。本文首先对与权益相关的制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等理论观点及前人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对我国建立在“身份制”、“单位制”为主要制度的传统权益理论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对企业职工权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传统的权益理论建立在脱离现实,追求浪漫主义的制度设计基础之上,追求普遍的绝对的平等。这种脱离现实的制度设计一方面表现出“单位制”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经济体制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计划经济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引发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无法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等现象,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制度设计过于理想化和超前时,就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回归现实主义基础。改革开放的核心就是国有企业改制,但国有企业改制并不是放弃原有的维护职工权益的理想,而是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重建这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国企改制过程中,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充分保障职工权益。在对传统权益理论深入剖析的同时,本文还主要对东北F市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变动问题进行了历时8年(2003-2011)长时段的、3次集中性的实证调查。调查发现,尽管F市国有企业改制规范性逐渐提高,但8年中改制企业职工的权益仍然普遍受损,而且随着企业改制的不同阶段职工权益受损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从职工权益受损范围来看,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受损呈现出普遍性的特点,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经济补偿权、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险福利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同其它地区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受损问题相比更为普遍、复杂;从改制后的产权性质来看,相对于改制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来讲,改制为私营企业的企业职工权益受损更为严重;从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受损的结果来看,F市改制企业职工已经作为一个庞大群体滑向社会底层,其中的4050失业、下岗人员虽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出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看似不再成为改制企业职工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人的生存问题仍然面临困境。同时,8年前的3040人员现在过渡为4050人员,他们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代际消化来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思考;从改制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等心理层面来看,职工对企业的依赖心理明显弱化,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传统产业工人经历的是一次阶级再形成的过程,但是在这种阶级意识形态下职工维权后的效果不大,工会在其中的作用较为有限。造成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受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及个人资源五个层面进行了解释,并借鉴国外维护职工权益的相关经验提出解决途径。

苏潜[7](2011)在《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文是一项实证研究,采用关键性个案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个案,以国有企业转型前后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考察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化,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深刻内涵,丰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解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揭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并对未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员工的地位与行动为视角,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庇护-依赖机制,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表现为庇护-依赖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构建国有企业的庇护-依赖机制,其社会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但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存在着无限性、不平等性以及激励不相容性等问题,从而无法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在转型期,国有企业理想的改革模式就是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改革思想指导下,员工与组织关系被“市场化”,员工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控制-抗争”机制。因为经济上的需要而放弃对员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仟,从而造成员工权益等方面的损失,是对国有企业基本性质和目标的背离。后改革期,面对工人的抗争,政府在企业与员工关系上采取了改革与修复的措施,并试图探索建立以“民主-均衡”为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工会制度性弱势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均衡”机制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工人的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国有企业发展受到市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约束,市场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双向运动是决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化与民主化过程中,伴随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经历由庇护-依赖机制,到控制-抗争机制,再到民主-均衡机制的变迁过程。从公共管理的实践层面,要想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型的解决方案。所谓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体制、机制、法制、工会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从体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构建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从机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项机制,其中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内部问责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职工参与机制等,从而实现企业内在管理的民主-均衡;从法制的角度看,作为国有企业投资与监督主体的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实相关各项配套措施,从而使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坚实的法制基础:从工会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转变工会的角色以及工会主席的产生方式等,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立相应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

张红岩[8](2010)在《方向明确 效果显着 依托市场 深化推进——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谈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文中认为第二组改革:国资委的成立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推进;针对国有大企业的专项改革包括减员增效,分离办社会职能,打破大锅饭。两组改革成效显着记者:请您谈谈第二组的改革情况吧。邵宁: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中之一,第二个就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推动之前有一种说法,认为国有资产是一笔无主资产,无人负责,因此国有企业不可能搞好。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谢敏[9](2010)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对国有经济的定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现实中,围绕国有经济控制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还极为薄弱,还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分歧、缺陷和空白。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分析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能够对相关研究起到完善和补充作用,并为实践工作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七章,前两章作为全文的铺垫,分析了研究背景,进行了文献综述,明确定义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相关概念,并对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各章分别从国有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和应对外部冲击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各章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分析国有经济过度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综述了已有研究成果,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首先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和内涵,确定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而分析了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现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经济类型,我国国有经济保持着相对控制力;不同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差异明显,大部分行业门类由国有经济绝对控制或相对控制;在工业领域,仅有少数行业大类由国有经济绝对控制或相对控制;不同地域国有经济控制力不同,半数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或相对控制力。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国有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机理和实效。首先,理论分析了国有经济通过研发投入影响技术进步,通过投资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分别实证检验了中国国有经济对技术进步以及对资本积累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控制力与行业研发效率正相关,与行业研发投入负相关,且高技术产业领域国有经济发挥的作用显着小于三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国有经济控制的经济体量比重过高不利于资本积累。本章还分析了国有经济弥补市场失效的作用,我国国有经济在提供公共产品、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国有经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机理和实效。首先,分析了国有经济通过配合国家财政政策放大政府支出收入乘数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国有单位投资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国有单位显着加大了投资力度有利于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其次,分析了国有经济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国有银行在国家历次宏观调控中坚决执行了国家货币政策,且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战略性投资能源和资源有利于平抑输入型的价格波动。再次,分析了国有经济配合国家稳定资产价格政策的作用。以A股股票市场为例,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国有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开放经济环境中应对外部冲击,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背景。其次,分析了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结果表明私有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自身信用下降面临倒闭风险,引起金融体系动荡及连锁反应,而国有金融体系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小,有利于金融体系保持稳定。再次,分析了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应对信贷紧缩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危机下由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及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经济容易陷入信贷紧缩的困境。而在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政府有较大的动力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有利于经济体系走出信贷紧缩的困境。新一轮经济危机下,美国信贷紧缩趋势的形成体现出了资产价格下跌和银行悲观预期对信贷紧缩的形成机理。而中国的国有经济在应对信贷紧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国有经济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分析了政府干预国有企业,使其偏离效率目标致使产生冗员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相应地曾一度存在较为严重的冗员问题,导致人均产出水平较低。在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人均产出水平明显提升。但直至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水平依然较差,资产回报率较低。其次,分析了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曾存在突出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财政对国有企业亏损提供高额补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明显下降。总体而言,国有经济过度发展影响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比重明显降低,而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郑凡伟[10](2009)在《从控股股东视角:谈国有铁路与合资铁路的关联交易》文中认为合资铁路是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营的热点问题和重点课题。本文从控股股东的视角,提出国有铁路与合资铁路这两种用不同投资方式建设铁路所产生的建设和运营问题,通过对二者的关联交易类型、内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规范国有铁路与合资铁路关联方交易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见解。

二、谈国有建筑企业的"减员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国有建筑企业的"减员增效(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林场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金洞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国有林场相关理论
        2.1.1 国有林场概念
        2.1.2 国有林场性质、地位与作用
    2.2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2.2.1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原则
        2.2.2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要求
3 金洞林场资源条件及发展历史
    3.1 基本情况
    3.2 资源情况
        3.2.1 森林资源
        3.2.2 水能资源
        3.2.3 矿产资源
        3.2.4 旅游资源
        3.2.5 野生动物资源
    3.3 发展历史
4 金洞林场经济管理及体制改革情况
    4.1 金洞林场经济建设
    4.2 金洞林场经济体制改革
    4.3 金洞林场经济综合管理
        4.3.1 管理模式改革
        4.3.2 国家计划和规划执行情况
        4.3.3 物价管理机构和价格管理
        4.3.4 价格指数与价格监督检查
        4.3.5 审计监督
    4.4 财务管理情况
5 金洞林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财务制度适用问题
    5.2 预算管理方式问题
    5.3 成本核算及净资产管理问题
    5.4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问题
    5.5 人员工资以及费用问题
6 解决国有林场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6.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6.2 严格执行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
    6.3 加强预算管理
    6.4 提高林业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6.5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6.6 完善薪酬机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
    5 创新之处
第1章 国有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1.1 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1.1.1 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
        1.1.2 企业文化的价值
        1.1.3 企业文化的特征
    1.2 国有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1.2.1 国有企业文化的内涵
        1.2.2 国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1.2.3 国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灵魂
        1.2.4 国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基础
    1.3 国有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1.3.1 国有企业文化的政治价值观
        1.3.2 国有企业文化的行为理念
        1.3.3 国有企业文化的员工人文素养
    1.4 国有企业文化的基本属性
        1.4.1 国有企业文化的人民性
        1.4.2 国有企业文化的经济性
        1.4.3 国有企业文化的科学性
        1.4.4 国有企业文化的实践性
第2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1.1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价值观
        2.1.2 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观
        2.1.3 扬弃异化劳动审美自由观
    2.2 毛泽东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2.1 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建设思想
        2.2.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思想
        2.2.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3.1 邓小平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3.2 江泽民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3.3 胡锦涛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2.3.4 习近平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第3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1.2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立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1.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波折时期
    3.2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2.1 拨乱反正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2.2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条件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2.3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条件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3 当代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3.2 中国梦理念为指导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3.3.3 文化强国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第4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反思
    4.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4.1.1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初步形成
        4.1.2 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备
        4.1.3 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良性互动
        4.1.4 企业员工文化素质大幅提升
    4.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企业文化类型单一
        4.2.2 企业文化培育体系不完善
        4.2.3 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
        4.2.4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制度脱节
    4.3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反思
        4.3.1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4.3.2 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4.3.3 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欠佳
第5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5.1 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5.1.1 企业文化的理念创新
        5.1.2 企业文化的类型创新
        5.1.3 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创新
        5.1.4 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创新
    5.2 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5.2.1 端正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学习态度
        5.2.2 丰富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学习内容
        5.2.3 改善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学习条件
        5.2.4 测评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学习成效
    5.3 建立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品牌型企业文化
        5.3.1 企业文化对品牌意识的自觉
        5.3.2 企业文化对品牌形象的塑造
        5.3.3 企业文化对品牌实力的提升
    5.4 建立履行社会责任型企业文化
        5.4.1 用企业文化引导履行社会责任的生产观
        5.4.2 用企业文化强化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观
        5.4.3 用企业文化弘扬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辱观
第6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6.1 坚持中国梦理念为引领原则
        6.1.1 中国梦引领企业发展的理想
        6.1.2 中国梦引领企业创新的方向
        6.1.3 中国梦引领企业文化的境界
    6.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6.2.1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
        6.2.2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认同
        6.2.3 用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
    6.3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原则
        6.3.1 公有制是国有企业文化的经济基础
        6.3.2 国有企业文化对普遍利益的坚守
        6.3.3 国有企业文化对公有制经济基础的扞卫
    6.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发展方向原则
        6.4.1 国有企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6.4.2 国有企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4.3 国有企业应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
第7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7.1 树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义利观
        7.1.1 正确义利观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7.1.2 基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国有企业文化义利观
        7.1.3 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国有企业文化义利观
    7.2 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治理结构
        7.2.1 完善现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
        7.2.2 确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科学目标
        7.2.3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顶层规划
    7.3 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7.3.1 企业精神凝练模式
        7.3.2 企业管理完善模式
        7.3.3 企业员工素质提升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
        2.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2.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2.1.4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
    2.2 劳动经济学理论
        2.2.1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
        2.2.2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2.2.3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3 制度创新与变迁理论
        2.3.1 制度创新理论
        2.3.2 制度变迁理论
    2.4 劳资关系理论
        2.4.1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
        2.4.2 西方劳资关系理论
    2.5 交易成本理论
        2.5.1 交易成本的性质
        2.5.2 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
第3章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理论分析
    3.1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3.1.1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概念
        3.1.2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特征
    3.2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3.2.1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构成
        3.2.2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功能
    3.3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效率
        3.3.1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静态效率
        3.3.2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适应性效率
        3.3.3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效率递减
        3.3.4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效率提升路径
    3.4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
        3.4.1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动力
        3.4.2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目标与方式
    3.5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与资产专用性
        3.5.1 国有企业资产专用性
        3.5.2 国有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分析
    4.1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
        4.1.1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用工制度
        4.1.2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
    4.2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现状
        4.2.1 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4.2.2 企业内部用工制度分析
    4.3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正效应
        4.3.1 提高了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
        4.3.2 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4.4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
        4.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4.4.2 薪酬制度不公平
        4.4.3 培训制度不完善
        4.4.4 忽视职工民主参与权
        4.4.5 企业用工文化缺失
    4.5 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4.5.1 制度设计及实施成本高
        4.5.2 劳动力市场不成熟
        4.5.3 产权归属不清
        4.5.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第5章 国外企业用工制度及其启示
    5.1 国外企业用工制度
        5.1.1 美国企业用工制度
        5.1.2 欧洲发达国家企业用工制度
        5.1.3 日本企业用工制度
        5.1.4 发展中国家企业用工制度
    5.2 国外企业用工制度的启示
        5.2.1 发挥市场作用
        5.2.2 完善企业用工法律法规
        5.2.3 建立符合国情的工会及集体谈判制度
        5.2.4 加强职工培育及激励
        5.2.5 进行渐进式制度变迁
第6章 完善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对策
    6.1 国家层面的对策
        6.1.1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6.1.2 发展劳动力市场
        6.1.3 转变政府职能
    6.2 企业层面的对策
        6.2.1 探索新型用工模式
        6.2.2 完善职工权益保护制度
        6.2.3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用工文化
        6.2.4 完善职工培训机制
        6.2.5 完善职工薪酬制度
        6.2.6 完善职工招聘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预期结论及创新之处
    1.6 结构框架
2 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1.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1.3 强化型激励理论
        2.1.4 综合激励理论
    2.2 国内研究综述
3 国内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现状分析
    3.1 合同用工在我国的发展
        3.1.1 国内用工制度简介
        3.1.2 合同制用工发展
    3.2 合同制员工特点调查
    3.3 合同制员工特点分析
    3.4 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研究设计
        3.4.2 结果分析
4 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的改进
    4.1 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改进的思路
    4.2 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改进的注意事项
    4.3 合同制员工激励方法
        4.3.1 薪酬激励方法
        4.3.2 绩效考核激励方法
        4.3.3 教育培训激励方法
        4.3.4 工作目标激励方法
        4.3.5 企业文化激励方法
        4.3.6 情感管理激励方法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 ——以历史发展与现实变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四、 本文研究的意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历程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变化历程分析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关系产生的影响
    四、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特征的分析
    五、 劳动关系历程研究与工会工作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素特征及相关影响分析
    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分析
    二、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外部要素分析
    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角色定位
第三章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现实影响因素
    一、 社会思潮多样性对工会工作的现实影响分析
    二、 转型期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工会工作的现实影响
    三、 社会阶层构成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工会的现实影响
    四、 经济因素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第四章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核心主导性工作
    一、 工会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的实践
    二、 建立和推行集体协商(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中的工会实践
    三、 工会开展的互助互济和对困难劳动者群体帮扶的实践
第五章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工作
    一、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的工会实践
    二、 工会在工资分配领域的参与实践
    三、 工会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参与实践
    四、 工会在劳动争议领域的参与实践
结语: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创新发展的思考
    一、 工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原则思考
    二、 工会工作模式多样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三、 面向基层发挥工会作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四、 工会自身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五、 国际劳动立法对工会工作影响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 ——以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层面的目的和意义
        1.2.2 现实层面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职工权益
        1.3.2 国有企业改制
        1.3.3 改制企业职工
    1.4 主要研究方式及方法说明
        1.4.1 调查研究
        1.4.2 实地研究
        1.4.3 文献研究
    1.5 主要内容
    1.6 逻辑结构
第1章 职工权益相关社会学研究
    1.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利益关系的研究
        1.1.1 制度与利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1.1.2 制度变迁的动因是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1.1.3 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是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
    1.2 社会分层理论对于利益关系的研究
        1.2.1 古典社会分层理论中的利益思想
        1.2.2 现、当代社会分层理论中的利益思想
    1.3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1.3.1 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的逻辑起点
        1.3.2 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的基本特征
        1.3.3 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中“利益”的历史地位
第2章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问题的学术研究
    2.1 研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
        2.1.1 企业改制前的职工权益状况研究
        2.1.2 企业改制中的职工权益状况的研究
        2.1.3 国企改制后期的职工权益状况研究
        2.1.4 私营企业中再就业的职工权益状况研究
        2.1.5 改制企业中特殊职工群体权益状况研究
    2.2 研究所涉及的视角特征
        2.2.1 宏观视角的研究
        2.2.2 中观视角的研究
        2.2.3 微观视角的研究
    2.3 研究所涉及的路径种类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调查
        2.3.3 比较分析
第3章 国际工人维护权益的社会运动
    3.1 近代国际工人维护权益的社会运动的特点
        3.1.1 由捣毁机器到反抗厂主的转变
        3.1.2 由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3.1.3 由“同盟身份”到独立斗争的转变
        3.1.4 由孤立分散到组织联合的转变
        3.1.5 由争取“局部变革”到主张“制度变迁”的转变
        3.1.6 由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转变
    3.2 二战后三十年间国际工人维护权益的社会运动的特点
        3.2.1 工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呈多元化、联合型
        3.2.2 寓工人运动于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之中
        3.2.3 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3.2.4 “集体行动”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方式
        3.2.5 工人运动的观念、途径不断更新和拓宽
    3.3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工人维护权益的社会运动的特点
        3.3.1 罢工成为主要形式
        3.3.2 反全球化成为重要内容
        3.3.3 联合斗争成为发展趋势
        3.3.4 战略工联主义成为基本理念
        3.3.5 体面劳动成为战略目标
        3.3.6 工会组织建设成为重要保障
第4章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状况实证调查
    4.1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民主政治权益缺失
        4.1.2 经济补偿权益缺失
        4.1.3 劳动就业权益缺失
        4.1.4 劳动报酬权益缺失
        4.1.5 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缺失
        4.1.6 社会保险福利权益缺失
    4.2 F 市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分析
        4.2.1 民主政治权益保障无力
        4.2.2 经济补偿权益保障无力
        4.2.3 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无力
        4.2.4 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无力
        4.2.5 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保障无力
        4.2.6 社会保险福利权益保障无力
第5章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5.1 经济资源匮乏,导致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基础脆弱
        5.1.1 非公有制企业情况的分析
        5.1.2 改制后国有企业情况的分析
    5.2 政治资源弱化,导致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优势丧失
        5.2.1 政治地位下降
        5.2.2 政策成因影响力低下
        5.2.3 权力亲和力不强
        5.2.4 腐败导致权力资源流失
    5.3 制度资源欠缺,导致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保障不足
        5.3.1 制度资源短缺的原发性
        5.3.2 制度资源短缺的断裂性
        5.3.3 制度资源短缺的倾斜性
        5.3.4 制度资源短缺的粗放性
        5.3.5 制度资源短缺的共振性
    5.4 组织资源空置,导致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依托缺失
        5.4.1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职工组织资源的状况
        5.4.2 企业改制后职工组织资源的状况
        5.4.3 改制企业职工组织资源缺失对其权益的影响
    5.5 个人资源的困境,导致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支撑无力
        5.5.1 人力资源的失效对其权益的制约
        5.5.2 社会资源的匮乏对其权益的制约
        5.5.3 心理资源的困惑对其权益的制约
第6章 国外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经验借鉴
    6.1 注重发挥国家职能的主导作用
        6.1.1 提出了科学的执政理念
        6.1.2 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6.1.3 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
        6.1.4 建立了相关的法律体系
    6.2 通过发展教育提升职工的个人资源
        6.2.1 推进终身教育
        6.2.2 拓展成人教育
        6.2.3 普及职业教育
    6.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6.3.1 主导思想和宗旨明确
        6.3.2 体系健全完备
        6.3.3 保障程度较高
        6.3.4 制度运行科学
    6.4 着力解决就业、失业问题
        6.4.1 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6.4.2 就业方式多样化
        6.4.3 广开就业渠道
        6.4.4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5 不断完善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
        6.5.1 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6.5.2 注重发挥政府的应有作为
        6.5.3 建立集体协商谈判制度
        6.5.4 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
    6.6 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6.6.1 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6.6.2 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
        6.6.3 为保障工人权益提供服务与便利
第7章 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7.1 增强社会自觉,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前提
        7.1.1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7.1.2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
        7.1.3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
        7.1.4 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7.2 强化政府责任,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根本
        7.2.1 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
        7.2.2 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7.2.3 强化刚性约束职能
    7.3 完善制度体系,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关键
        7.3.1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7.3.2 完善劳动就业制度
        7.3.3 完善劳动报酬制度
        7.3.4 完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制度
        7.3.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3.6 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
    7.4 构建中间社会,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依托
        7.4.1 加强工会建设
        7.4.2 强化城市社区功能
        7.4.3 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7.5 提升主体素质,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基础
        7.5.1 通过教育培训储备改制企业职工的人力资源
        7.5.2 通过构建社会网络丰富改制企业职工的社会资源
        7.5.3 通过观念更新重塑改制企业职工的心理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视角与文献讨论
        1.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1.2.2 管理者的视角
        1.2.3 员工的视角
        1.2.4 消费者与环境的视角
    1.3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理论创新
        1.5.2 实践创新
        1.5.3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有企业
    2.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起源
        2.1.1 国有企业的定义
        2.1.2 国有企业的起源
    2.2 国有企业在公共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2.2.1 理论依据
        2.2.2 实践依据
    2.3 员工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2.4 组织机构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
        2.4.1 组织结构理论演进
        2.4.2 从科层制组织到网络化组织
    2.5 国有企业社责任的公共政策导向
        2.5.1 员工利益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逻辑
        2.5.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制度
        2.5.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问题
第三章 单位制下的庇护-依赖机制:1959-1978
    3.1 企业办社会阶段
    3.2 企业发展与工人地位获得
    3.3 庇护--依赖:单位体制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运行机理
        3.3.1 功能复合性和责任无限性
        3.3.2 利益均衡和政治热情
        3.3.3 员工与企业关系的非契约性
        3.3.4 特殊的企业庇护形式:单位保障
    3.4 庇护-依赖机制的局限性
        3.4.1 责任的有限性问题
        3.4.2 责任的不平等性问题
        3.4.3 责任的激励不相融性问题
第四章 转型期的控制-抗争机制:1978-2000
    4.1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4.2 管理层获得更大的自主和决策权
        4.2.1 加强劳动纪律管理
        4.2.2 推行厂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制
        4.2.3 用工制度改革
        4.2.4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4.3 管理层对工人的控制或压制
        4.3.1 管理:官本位的管理习惯伤及职工尊严
        4.3.2 下岗:减员分流危及职工岗位安全
        4.3.3 分配:收入差距加剧干群紧张关系
        4.3.4 用工:多种用工形式带来的就业歧视
        4.3.5 强迫:对离厂职工的株连政策
        4.3.6 思想:不满情绪在积聚
    4.4 工人的抗争与策略
        4.4.1 消极怠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浪费原材料等
        4.4.2 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
        4.4.3 以法律为武器
        4.4.4 集体停工
        4.4.5 员工沉默
        4.4.6 退出公司、另谋高就
第五章 后改革期民主-均衡机制的雏形:2000-2010
    5.1 后改革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5.2 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5.2.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5.2.2 厂务公开制度
        5.2.3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5.2.4 工会源头参与制度
    5.3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3.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5.3.2 集体协商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5.3.3 厂务公开的形式化问题
    5.4 民主-均衡机制形式化的不良后果
        5.4.1 制度层面的不良后果
        5.4.2 经济层面的不良后果
        5.4.3 社会层面的不良后果
        5.4.4 其他不良后果
    5.5 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5.5.1 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5.5.2 政府组织的缺陷
        5.5.3 企业组织结构的限制
        5.5.4 工会的制度性弱势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结论
    6.1 政策建议
        6.1.1 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体系
        6.1.2 构建民主--均衡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6.1.3 加快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制建设
        6.1.4 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
        6.1.5 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6.1.6 培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6.2 本文的基本结论
    6.3 后续的研究方向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8)方向明确 效果显着 依托市场 深化推进——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谈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组改革:国资委的成立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推进;针对国有大企业的专项改革包括减员增效, 分离办社会职能, 打破大锅饭。两组改革成效显着
下一阶段改革的思考: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 不能简单沿用国有中小企业退出的方式, 要依托资本市场, 进行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所有制格局能够稳定一段时间, 国有与民营企业在层次上错开了, 形成互补的良好局面;“国进民退”的争论没有意义, 不如把精力放在改善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上;对于央企垄断要有理性认识, 舆论引导应肩负起一定责任

(9)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本文的理论意义
        一、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内涵和现状
    第一节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
        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
        三、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市场基础
    第二节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
        二、评价指标
        三、国有经济的统计范围
    第三节 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现状
        一、中国国有经济的整体控制力
        二、中国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的控制力
        三、工业领域国有经济在各行业大类的控制力
        四、中国国有经济在不同地域的控制力
第三章 中国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国有经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机制
    第二节 中国国有经济促进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
        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人员投入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效果
        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效率
        五、研发投入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
        六、研发效率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
        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高技术产业的贡献
    第三节 中国国有经济加快资本积累的实证检验
        一、资本形成率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
        二、投资存货占比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国有经济对市场失效的作用
        一、国有经济弥补市场失效的机制
        二、中国国有经济弥补市场失效的事实
第四章 中国国有经济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
    第一节 国有经济配合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
        一、国有经济放大财政政策效果的机理-基于收入支出模型的分析
        二、中国国有经济配合财政政策的实证检验
    第二节 国有经济配合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
        一、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
        二、中国国有经济配合货币政策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国有经济配合稳定资产价格政策的作用
        一、稳定资产价格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基于企业成本收益模型的分析
        二、中国国有经济稳定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
第五章 中国国有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的作用
    第一节 开放经济环境中应对外部冲击的现实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二、中国正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中国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
    第二节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
        一、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
        二、美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救助金融企业的政策
        三、中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第三节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应对信贷紧缩的作用
        一、经济危机下私有经济中信贷紧缩的机理
        二、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应对信贷紧缩的机理
        三、美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信贷紧缩趋势的形成
        四、中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信贷表现及应对政策
第六章 国有经济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导致国有企业偏离效率目标
        一、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理论分析
        二、中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变化
    第二节 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导致坏帐风险
        一、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理论分析
        二、中国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表现
        三、中国软预算约束导致的不良资产
    第三节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影响市场机制
        二、中国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三、中国市场化程度及国企效率的变化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实证检验原始数据列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谈国有建筑企业的"减员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林场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金洞林场为例[D]. 张东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2]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赵黎明. 吉林大学, 2015(08)
  • [3]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D]. 刘斌. 吉林大学, 2015(08)
  • [4]合同制员工激励管理研究[D]. 阮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 ——以历史发展与现实变化为视角[D]. 王东昱.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 ——以F市为例[D]. 高云飞. 吉林大学, 2012(08)
  • [7]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D]. 苏潜. 南京大学, 2011(10)
  • [8]方向明确 效果显着 依托市场 深化推进——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谈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J]. 张红岩. 紫光阁, 2010(05)
  • [9]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 谢敏. 南开大学, 2010(08)
  • [10]从控股股东视角:谈国有铁路与合资铁路的关联交易[A]. 郑凡伟. 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2009

标签:;  ;  ;  ;  ;  

论“国有建筑企业减员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