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温样丘疹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鲍温样丘疹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15例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阚婷会,冯林,卢阳,张颖,刁庆春[1](2021)在《生殖器汗管瘤39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39例生殖器汗管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而提高对本病及其亚型的认识。方法:对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2010年1月—2019年9月间39例皮损位于外生殖器部位,组织病理诊断为汗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女38例(97.4%),男1例(2.6%),平均发病年龄33.8岁。临床诊断正确率仅61.5%,最易误诊为大汗腺痒疹。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上部实性上皮细胞团块及条索,可见管腔样结构,管壁为双层上皮细胞,多数管腔内见嗜伊红物质;15例(38.5%)患者可见粟丘疹样结构,囊内为疏松角质物,肿瘤团块周边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全部患者细胞团块及导管管腔细胞角蛋白(CK)5/6阳性,S-100蛋白阴性,导管管腔癌胚抗原(CEA)阳性;5例(12.8%)CK7散在阳性;并发粟丘疹样结构的患者(15例)中,15例(100%)囊壁CK5/6阳性,14例(93.3%)囊壁CEA阳性,CK7及S-100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结论:生殖器汗管瘤好发于女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大汗腺痒疹,组织病理表现中管腔和实性上皮细胞条索连接成的蝌蚪样结构为其特征性表现,部分患者真皮中上部可见粟丘疹样角质囊肿。

曾贞[2](2021)在《色素型尖锐湿疣17例临床病理及HPV-DNA型别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色素型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HPV-DNA型别,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色素型尖锐湿疣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临床和病理诊断为色素型CA的患者17例,并找出同时期内典型CA患者1 1例作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部位、皮损特征及数目,以及对应的组织病理特点。使用DNA提取试剂盒对两组患者石蜡包块进行DNA提取,采用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对患者皮损中提取的DNA片段进行扩增并比对基因库进行HPV-DNA型别鉴定。整理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建立Excel数据表,计算平均值及标准差,针对HPV分型阳性率用SPSS2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7例色素型CA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为7.47:1,发病年龄22-72岁,平均发病年龄(39.0±12.3)岁,病程11天-3年,平均病程(1.34±1.28)年。皮损分布部位中阴茎根部占8例(47.1%),阴阜占5例(29.4%),阴囊占3例(17.6%),腹股沟占1例(5.9%)。患者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其中半球状丘疹9例(52.8%),疣状丘疹4例(23.6%),疣状斑块2例(1 1.8%),扁平丘疹2例(1 1.8%);皮损颜色呈黑褐色,数目上大部分为单发,其中单发皮损12例(70.6%),多发皮损5例(29.4%)。2.组织病理:17例色素型CA患者中,角化过度15例(88.2%),角化不全7例(41.2%),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4例(23.5%),乳头瘤样增生16例(94.1%),棘层肥厚16例(94.1%),挖空样细胞改变17例(100%),基底层细胞内色素颗粒增多17例(100%)。真皮表现为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15例(88.2%),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6例(94.1%),淋巴管扩张5例(29.4%)。3.HPV-DNA型别检测结果:17例色素型CA患者中16例阳性,阳性率为94.1%,对照组典型CA患者阳性率100%,两组阳性患者全部为单纯HPV6/11型感染(100%)。其中单纯HPV6型感染患者在检测阳性的色素型CA患者(16例)中占11例(68.7%),在检测阳性的典型CA患者(11例)中占8例(72.7%);单纯HPV11型感染患者在检测阳性的色素型CA患者(16例)中占5例(31.3%),在检测阳性的典型CA患者中占3例(27.3%)。对两组HPV6/11分型出现频率进行比较,P=0.824(>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色素型CA患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发病部位主要在阴茎根部和阴阜部位,且皮损数目较少,主要表现为黑褐色丘疹,易被患者忽略。就诊时醋酸白试验大多数为阴性,容易误诊为鲍温样丘疹病、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等。组织病理学上有其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基底层色素增加。色素型CA患者HPV分型为HPV6/11,以HPV6型为主。

唐祯,鲁建云,黄健,丁澍[3](2020)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殖器疣诊断中面临的挑战》文中提出目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是目前用于辅助诊断皮肤疾病的常用方法,可用于诊断生殖器疣,生殖器疣在RCM下的特征并非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探索RCM在生殖器疣诊断中面临的挑战。方法:回顾性研究161例进行RCM检查的临床疑诊为生殖器疣的病例,将RCM结果与75例行组织学检查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RCM图像,161例患者中的102例(63.35%)被诊断为生殖器疣。通过与组织学诊断对比,75例活体组织检查病例RCM诊断生殖器疣的误诊率为35.48%,漏诊率为20.45%。漏、误诊病例所患疾病主要为鲍温样丘疹病、原位鳞状细胞癌、传染性软疣、假性湿疣及扁平苔藓。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生殖器疣其RCM镜下特征性细胞结构表现为颗粒层或棘层出现的空泡化细胞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呈低折光。结论:生殖器疣与相关疾病的RCM特征存在相似性,部分病例易被误诊或漏诊。RCM镜下诊断性空泡化细胞可作为诊断生殖器疣的重要依据。

胡云峰,林叙含,刘赛君,吴实,何咏,邓列华[4](2016)在《光动力三阶段治疗鲍温样丘疹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三阶段治疗鲍温样丘疹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8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分为单纯CO2激光组21例、CO2激光联合咪喹莫特治疗组30例、光动力三阶段治疗组31例。结果 CO2激光组患者有效率为52.38%(11/21),复发率57.14%(12/21);CO2激光联合咪喹莫特治疗组有效率为80%(24/30),复发率26.67%(8/30);ALA-PDT三阶段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3.87%(26/31),复发率为3.23%(1/31)。三组患者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联合咪喹莫特及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样丘疹病,可以显着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张青梅,安虹,门学立[5](2015)在《外阴鲍温样丘疹病五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鲍温样丘疹病最早由wabe等[1]在1978年提出,是一种发生于年轻人外生殖器的良性多发性色素性丘疹,易被误诊为原位鳞或尖锐湿疣。文中报道5例鲍温样丘疹病,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年龄2638岁(平均30.8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2周至2个月,主诉均为发现外阴皮疹,1例曾有淋病史,1例为妊娠2个月。5

高笫筱,孙俊,章楚光,周平玉[6](2015)在《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阴茎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阴茎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确诊为阴茎癌、癌前病变、鲍温样丘疹病及尖锐湿疣患者89例,采用流式荧光Luminex技术的HPV-DNA分型检测方法检测皮损部位的HPV-DNA含量及基因型。结果 12例阴茎癌中HPV阳性有3例,高危型2例;10例增殖性红斑中HPV阳性4例,高危型3例;11例鲍温病中HPV阳性8例,高危型7例;26例鲍温样丘疹病中HPV阳性13例,高危型8例;30例尖锐湿疣患者HPV阳性23例,高危型11例。原位癌、癌前病变HP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阴茎癌(57.14%vs25.00%)。癌前病变、原位癌高危型HPV阳性检出率高于尖锐湿疣和鲍温样丘疹病(83.33%vs 47.83%,83.33%vs61.54%),阴茎癌高危型HPV阳性检出率也高于尖锐湿疣和鲍温样丘疹病(66.67%vs 47.83%,66.67%vs 61.54%)。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在生殖器癌的演变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影,单立贞[7](2011)在《鲍温样丘疹病3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是一种发生在外生殖器的丘疹、斑丘疹。属较少见皮肤病,其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原位癌及鲍温病。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而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将我院1995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8例鲍温样丘疹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女性18例,

杜红霞[8](2011)在《△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1、探讨ΔNp63在正常皮肤、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2、探讨鲍温样丘疹病与鲍温病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实验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ΔNp63的表达,其中正常皮肤10例、鲍温样丘疹病30例、鲍温病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PBS代替—抗,作为阴性对照。实验结果:1、ΔNp63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在30例鲍温样丘疹病组织中6例为表皮内弥漫表达,24例为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在30例鲍温病组织中1例阴性表达,29例为表皮内弥漫表达;在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皮及真皮内癌巢的基底样细胞表达,在高分化鳞癌(21例)的癌巢外周呈环状表达,在中分化鳞癌(9例)的癌巢中有较弥漫的表达。2、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ΔNp63在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在鲍温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皮肤鳞状细胞癌组。Δ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组和鲍温病组中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鲍温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鲍温样丘疹病组。ΔNp6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与鲍温样丘疹病组中表达的比较(X2=0.125,P>0.05),无统计学差异。Δ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组与正常皮肤组中表达的比较(X2=0.072,P>0.05)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皮肤组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ΔNp6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曝光部位构成比(曝光部位例数/总例数×100)比较(X2=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以曝光部位为主。鲍温病中曝光部位及非曝光部位比较,ΔNp63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X2=0.063,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中曝光部位与非曝光部位比较,ΔNp63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X2=0.212,P>0.05)。3、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ΔNp63阳性表达率与表皮中的表达模式*(P=0.000,P<0.05)呈正相关,表皮中弥漫表达模式的ΔNp63阳性表达率高;ΔNp63阳性表达率与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P=0.004,P<0.05)呈正相关,分化程度低的ΔNp63阳性表达率高;ΔNp63阳性表达率与曝光部位无相关性(P=0.966,P>0.05)。病种与年龄(P=0.000,P<0.05)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加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增加;病种与曝光部位(P=0.000,P<0.05)有相关性,本研究调查发现鲍温样丘疹病和鲍温病发病多在非曝光部位,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多在曝光部位:病种与表皮中的表达模式*(P=0.000,P<0.05)呈正相关,鲍温样丘疹病多呈表皮基底层及表皮下1/3的细胞表达而鲍温病呈表皮内弥漫表达;病种与阳性表达率(P=0.000,P<0.05)呈正相关,病种不同阳性表达率也不同。实验结论:1、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曝光部位,发病与紫外线照射有一定关系。2、ΔNp63多考虑是未分化及低分化的上皮来源肿瘤的标记。3、ΔNp63可作为鉴别鲍温样丘疹病及鲍温病的免疫学指标。

何平,覃瑾[9](2010)在《鲍温样丘疹病53例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鲍温样丘疹病(BP)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情况,比较5-氟尿嘧啶软膏涂敷、激光照射和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BP疗效。结果:鲍温样丘疹病多发生在年轻人,HPV16DNA阳性率达64.2%,被误诊尖锐湿疣和鲍温病的误诊率达88.68%,均在2~13周治愈,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HPV与BP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要注意与尖锐湿疣和鲍温病的鉴别,以防误诊,干扰素-α2b治疗BP见效更快,复发率低。

顾宇,朱兰,冯瑞娥,郎景和[10](2009)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按照国际外阴疾病学会(ISSVD)2004年新分类标准对原外阴上皮内瘤变(VIN)Ⅱ级及以上级别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判读的结果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调阅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至2006年入院手术的全部 VINⅡ及以上级别患者、鲍温病及鲍温样丘疹病患者共19例的手术病理切片,请病理医师根据 ISSVD 2004新分类标准重新阅片分类,并总结其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根据 ISSVD 2004分类标准,所有19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均符合普通型 VIN。进一步区分亚型,惟一1例鲍温病患者的两处病灶中,1处符合疣型 VIN,另1处符合基底细胞型 VIN,其余患者的病灶均符合疣型 VIN。患者初次手术切除的治愈率为89%(17/19);术后随访中有2例出现复发,但再次手术治疗效果好,复发病灶的病理均符合疣型 VIN。结论原 VINⅡ及以上级别病变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按 ISSVD 2004分类标准以普通型 VIN(疣型)为主,新的分类标准使 VIN 的病理诊断明显简化。手术切除治疗普通型 VIN 效果满意,但术后密切随访十分必要。

二、15例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例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殖器汗管瘤39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组织病理检查
        2.3.1 组织病理检查
        2.3.2 免疫病理检查
    2.4 治疗及随访
3 讨论

(2)色素型尖锐湿疣17例临床病理及HPV-DNA型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非典型尖锐湿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殖器疣诊断中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知情同意
        1.2.2 RCM检查
        1.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RCM诊断
    2.2 组织病理学诊断和相关RCM诊断比较
    2.3 RCM的图像特征
3 讨论

(4)光动力三阶段治疗鲍温样丘疹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1. 2 治疗方法
    1. 3 疗效评定标准
    1. 4 随访
    1. 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疗效分析
    2. 2 不良反应
3 讨论

(5)外阴鲍温样丘疹病五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组织病理学资料
    1.3 免疫组化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查
    1.4治疗和随访
2 讨论
    2.1 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鲍温样丘疹病与HPV相关

(6)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阴茎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测方法
        (一)石蜡样本DNA抽提
        (二)HPV分型检测
    三、结果判断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7)鲍温样丘疹病3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2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8)△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9)鲍温样丘疹病53例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病理特征
    1.4 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2.2 疗效评价
    2.3 随访结果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15例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殖器汗管瘤39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J]. 阚婷会,冯林,卢阳,张颖,刁庆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12)
  • [2]色素型尖锐湿疣17例临床病理及HPV-DNA型别分析[D]. 曾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殖器疣诊断中面临的挑战[J]. 唐祯,鲁建云,黄健,丁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8)
  • [4]光动力三阶段治疗鲍温样丘疹病临床疗效观察[J]. 胡云峰,林叙含,刘赛君,吴实,何咏,邓列华. 激光杂志, 2016(03)
  • [5]外阴鲍温样丘疹病五例临床分析[J]. 张青梅,安虹,门学立.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11)
  • [6]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阴茎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初步研究[J]. 高笫筱,孙俊,章楚光,周平玉.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5(07)
  • [7]鲍温样丘疹病3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高影,单立贞.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10)
  • [8]△Np63在鲍温样丘疹病、鲍温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杜红霞.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9]鲍温样丘疹病53例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 何平,覃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8)
  • [10]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J]. 顾宇,朱兰,冯瑞娥,郎景和.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03)

标签:;  ;  ;  ;  ;  

鲍温样丘疹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