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镜鲤与黄河鲤第一代互交系生长比较试验

德国镜鲤与黄河鲤第一代互交系生长比较试验

一、德国镜鲤与黄河鲤正反交子一代生长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石,汤陈宸,陶敏,覃钦博,张纯,罗凯坤,赵如榕,王静,任力,肖军,胡方舟,周蓉,段巍,刘少军[1](2018)在《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杂交是广泛应用的重要育种技术,然而,在鱼类中,杂交育种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组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相关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形成了适合于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创制了一批二倍体鱼品系和四倍体鱼品系,研制了一批优良鱼类.另外,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鱼类杂交的相关文献,对鱼类杂交育种途径、技术方法及效果等进行了广泛讨论.该文对鱼类杂交育种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连玉,李池陶,葛彦龙,胡雪松[2](2016)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育种概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概述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Cyprinus carpio育种工作历史,介绍杂交选育亲本的来源与生物学特点以及育成品种的选育方法、技术路线和优良性状。通过引入国内外名优鲤,采用常规杂交选育、多性状遗传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方法,本土化培育出多个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养殖的鲤新品种。采用的亲本包括黑龙江鲤C.C.amurensis、荷包红鲤C.C.var.wuyuanensis、散鳞镜鲤C.C.var.specularis amurensis、德国镜鲤C.C.var.S.germanensis和大头鲤C.pellegrini。育成品种包括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松浦鲤C.C.’Songpu’、松荷鲤C.C.’Songhe、松浦红镜鲤C.C.’Songpu red mirror’、德国镜鲤选育系F4、松浦镜鲤C.C.var.S.’Songpu’和易捕鲤。这些品种都具有抗寒、抗逆、易捕和快速生长等特性,适合北方以及全国各地养殖,其中松荷鲤、松浦镜鲤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为我国的渔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菡[3](2016)在《“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文中认为“冀研一号”东方鲀是雌性菊黄东方鲀与雄性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在品质方面,其食用口感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市场价值高于红鳍东方鲀。在养殖方面,“冀研一号”东方鲀生长速度快于菊黄东方鲀,接近于红鳍东方鲀,存活率比亲本高,一般90%左右。在抗逆性方面,“冀研一号”东方鲀对重金属离子、水温和盐度波动具有较强的抗性。然而,就杂交种而言,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研究开展较少,因此本论文分别从“冀研一号”东方鲀与亲本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致病菌刺激后机体的响应方面开展了基础性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微卫星方法分析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冀研一号”东方鲀之间遗传多样性,获得15对具有特异性和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体现了良好通用性。结果分析“冀研一号”东方鲀等位基因数(6.466667)、有效等位基因数(3.2096)、观测杂合度(0.56)、期望杂合度(0.592)均介亲本之间。聚类分析显示杂交种分布于亲本之间,与母本相似比例和相似值略高。经腹腔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冀研一号”东方鲀肝胰脏在攻毒后36 h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均升高(P<0.01);攻毒后36 h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均表现为由低升高趋势。在攻毒后36 h内头肾中酸性磷酸酶酶活降低;在攻毒后36 h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升高后又降低。感染哈氏弧菌后,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含量表现为由低升高趋势;丙二醛表现为由高降低趋势。在攻毒后36 h头肾中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升高后又降低。经腹腔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免疫相关基因RAGs、LCK、MHC II表达变化情况表现如下: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峰值出现在攻毒后6 h;脾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峰值出现在攻毒后6 h;头肾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在攻毒后48 h出现反弹回升,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48和6 h。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2和72 h;脾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峰值出现在攻毒后72 h;头肾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2和6 h。同时验证了RAG1基因和RAG2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的猜测。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和脾脏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调趋势,均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头肾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下调趋势,其中肝胰脏、脾脏在攻毒后72 h达到峰值,头肾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均表现为上调趋势。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8、72和60 h。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6、18和36 h。

王海芳[4](2014)在《鳜生长相关基因的SNPs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相结合已成为鱼类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目的是寻找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或分子标记。而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是鱼类生长选育的重要性状。因此,本研究筛选3个与鳜鱼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比较基因组学和PCR技术,得到以下结果。(1)分别获得了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I,IGF-II)全基因DNA序列。(2)对其序列结构、编码氨基酸序列、序列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3)通过序列比对在IGF-I发现了125个潜在的SNPs,其中外显子5个;在IGF-II发现了86潜在的SNPs,其中外显子4个。2.以11个不同鳜群为试验对象,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igh ResolutionMelting,HRM)技术对IGF-I外显子的5个潜在SNPs进行了检测,发现只有两个位点有多态性。(1)在SNP1(A321G)中,所有鳜群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要高于G等位基因的频率。尤其在翘嘴鳜×大眼鳜(翘大)和湖南翘嘴鳜F2(湖翘F2)群体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达到了1,而G为0。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江苏翘嘴鳜×湖南翘嘴鳜(江翘湖翘)、翘嘴鳜×斑鳜(翘斑)、大眼鳜×翘嘴鳜(大翘)、湖南翘嘴鳜×(翘嘴鳜×斑鳜F1)回交(湖翘×翘斑)和翘嘴鳜×斑鳜F2(翘斑F2)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他群体都极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翘嘴鳜群体的纯合度很高,但多态信息含量为低度多态(PIC<0.25)。翘斑杂交、回交群体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SNP1基因型与翘斑F2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显着(P<0.05),AA和AG基因型个体生长速度要明显高于GG型(P<0.05)。(2)在SNP2(A537G)位点中,除了翘斑F2代外,在其他鳜个体中没有发现GG基因型,所有鳜群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χ2检验结果发现只有大翘、湖翘×翘斑和翘斑F2代三个鳜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他鳜群都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5)。多态信息含量分析表明翘嘴鳜四个群体为低度多态(PIC<0.25),其他鳜群为中度多态(0.25<PIC<0.5)。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翘斑F2的体重、体高和体宽和SNP2基因型呈显着性相关(P<0.05),AA和AG型的生长速度要显着高于GG型。湖翘F2的AG型个体体宽性状要显着高于AA基因型(P <0.05)。(3)数据分析显示翘斑F2有8种双倍体,双倍体H1H1在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都是最低,与其他四种双倍体显着差异(P <0.05)。湖翘F2有5种双倍体,H1H2的体宽均值要显着高于H1H1(P<0.05)。3.利用HRM技术对IGF-II基因外显子中潜在的4个SNPs进行检测,发现只有两个位点有多态性。(1)在SNP3(C307T)中,除了大翘和翘大鳜群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其他鳜群C为优势等位基因。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湖翘、大翘、翘大和大翘F2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翘大、大翘的纯合度不高,但多态信息含量为中度多态。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SNP3基因型与大翘F2四个生长性状呈显着性相关(P <0.05),CT型个体在这四个性状方面都要显着高于TT型个体(P <0.05)。(2)在SNP4(C618T)中,所有鳜群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要高于T等位基因的频率,尤其在翘大、湖翘F2和大翘F2代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达到了1。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江翘湖翘和大翘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翘斑杂交、回交群体的杂合度很高,多态信息含量为中度多态。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翘斑F2的体重、体长和体高和SNP4基因型显着相关,CC和CT型个体要显着高于GG型(P <0.05)。(3)数据分析显示翘斑F2代有8种双倍体,双倍型H1H2和H3H3在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方面都要显着高于其他双倍型(P <0.05)。4. HRM检测结果表明GH基因外显子5SNP5(T491C、C501A)、内含子5SNP6(T75G)和3’UTR SNP7(A720G、T739C)具有多态性。其中外显子5中C501A的突变,使异亮氨酸变为蛋氨酸,但这个突变只在翘斑组合中检测到。(1)在SNP5位点T491C中,只检测到两种基因型TT和TC。T为优势等位基因。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湖翘、江翘、大翘、湖翘×翘斑和翘斑F2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除了江翘和翘斑F2组合外,其他群体杂合度较高,多态信息含量表现为中度多态。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SNP5基因型与湖翘F2体宽指标呈显着性相关(P <0.05),TT型体宽要明显高于CT型。(2)在SNP6(T75G)中,除了江翘全部为TT基因型外,所有鳜群中TG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最大。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翘斑、翘大和大翘F2代群体极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全部鳜群都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翘斑F2代TG型个体在体重、体长性状要显着高于GG型(P <0.05);湖翘F2代在这四个生长性状方面都和SNP6基因型有显着性相关(P <0.05),TT型个体生长速度最慢,GG型个体生长速度最快。GG型和TT型差异极显着(P <0.01),TG型和TT型差异显着(P <0.05)。(3)在SNP7(A720G、T739C)中,这两个突变是完全连锁遗传的,所以只对位点A720G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了翘斑杂交、回交组合检测到三种基因型,其他鳜群只有一种基因型AA。χ2检验结果表明只有翘斑极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 <0.01)。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翘斑鳜群都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发现和翘斑F2代生长性状无显着性相关。(4)翘斑F2代共有6种单倍型,12种双倍体。双倍体H2H4在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四个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双倍体组合,呈显着性差异(P <0.05)。湖翘F2代共有5种双倍体, H3H2组合在体重、体长和体宽三个性状方面都要显着高于H1H1、H1H2两组(P <0.05)。大翘F2代有5种双倍体,双倍体H1H1在体宽性状方面要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 <0.05)。

刘巧林[5](2013)在《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遗传特征及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鱼,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在我国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草鱼种质资源衰退较为严重,疾病频发。草鱼出血病是草鱼养殖中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难题,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着眼草鱼种质资源改良,提高草鱼抗病力可望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草鱼出血病这一难题的治本途径。远缘杂交是鱼类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赤眼鳟,与草鱼同属雅罗鱼亚科,不仅外形上与草鱼相似,还具有抗病力强等优点,是理想杂交对象。为此,本课题研究团队从2010年起开展了草鱼与赤眼鳟的杂交试验,获得了草鱼(♀)×赤眼鳟(♂)正交Fl和赤眼鳟(♀)×草鱼(♂)反交F12个杂交子代群体。为了探索杂交的可行性和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本研究对草鱼与赤眼鳟正、反交F1及其父母本子代的外形与红细胞特征、一年龄内的生长、基因组DNA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多态性及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与赤眼鳟正、反交F1形态、生长与细胞遗传学比较5月龄正、反交F1体型偏向于赤眼鳟,而二年龄正、反杂交F1体型、体色和鳞被与草鱼更相似。8个可量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显示正交F1有4个性状偏向草鱼,有4个性状偏向赤眼鳟,而反交F1有5个性状偏向赤眼鳟,3个性状偏向草鱼。红细胞长径与短径比值以反交F1最小,其余3种鱼无显着差异,说明反交F1红细胞最圆。池塘养殖条件下,一年龄正、反交F1体重和体长的绝对增长优于父母本子代;正、反交F1增重率介于父母本子代之间,比赤眼鳟小,但优于草鱼。2.草鱼与赤眼鳟正、反交F1分子遗传学比较RAPD分析基因组DNA多态性表明赤眼鳟的基因多样性系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最大,正交F1和草鱼次之,反交Fl的最小。遗传同源性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正、反交F1遗传偏向赤眼鳟。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多态性分析表明,正、反交F1及赤眼鳟线粒体基因组均包括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区;同源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正、反交F1与母本的同源性更高。湘江赤眼鳟与长江下游地区(采样点为江苏省)赤眼鳟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相同,同源性为99%。3.草鱼与赤眼鳟正、反交F1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比较结合RT-PCR和改良RACE技术克隆了正、反交F1Mx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2306和2330bp;二者开放阅读框和氨基酸序列长度一致,分别为1884bp和627aa。二者序列结构具有发动蛋白家族典型结构域:N-端发动蛋白GTP酶结构域(DYNc)和C-端发动蛋白GTP酶效应结构域(GED)。多序列比对发现正、反交F1的Mx基因氨基酸序列只有3个差异位点,与草鱼Mx2的同源性高于赤眼鳟Mx。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后,正、反交F1成活率显着高于草鱼,也高于赤眼鳟,赤眼鳟的成活率又高于草鱼。各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在4种鱼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正、反交F1的T-SOD和IL-1β浓度介于父母本子代之间,C3和IFN-α活力偏母性。感染后96h内,T-SOD整体呈下调趋势,4种鱼对超氧化物的歧化作用降低;至感染后96h,正交F1C3以及正、反交F1IL-1β含量显着提高;4种鱼IFN-α含量在感染后36h内基本处于下调状态,之后上调至正常水平或高于正常水平。Mx基因和IFN基因在健康草鱼、赤眼鳟及其正、反交F1肝脏、脾脏、肠、鳃、头肾和肌肉中都有表达,但表达量不同;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后96h内,Mx基因和1FN基因在4种鱼6种组织中的表达呈波动变化。整体上赤眼鳟和反交F1Mx和IFN基因的表达量高于草鱼和正交F1;杂交子代IFN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母本同源子代相似,而至感染96h,正交F1IFN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草鱼。Mx基因能被草鱼呼肠孤病毒诱导上调表达,Mx基因上调表达后对IFN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以上养殖成活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病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的比较结果,赤眼鳟的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能力优于草鱼,正、反交F1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能力也优于草鱼。

蔡磊[6](2012)在《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与佛罗里达亚种杂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名加州鲈,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orcoidei)、太阳鱼科(Cehtra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原产于北美淡水河流、湖泊,是当地一种重要的养殖与游钓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广泛分布着两个亚种:一种是分布在美国中东部、墨西哥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 salmoides salmoides);另一种是分布在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M. salmoides floridanus)。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台湾从国外引进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并于198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同年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引入广东省,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国内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养殖大口黑鲈出现了生产性能及抗逆性下降等问题,制约了大口黑鲈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养殖性能更加优异的大口黑鲈养殖新品种对大口黑鲈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杂交作为鱼类育种的重要手段,能有效转移亲本的优良性状和增加后代的遗传变异,目前已在水产动物品种改良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进行杂交试验,探讨杂交后代与亲代的生长、耐低温性能、耗氧率和窒息点差异,同时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分别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大口黑鲈杂交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生长对比试验仅在北方亚种和两个杂交子代群体中进行。生长对比试验时间为174天,在90-152日龄期间3个试验群体生长速率差别不大,在152日龄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两杂交子代,且3个群体均在189-264日龄期间生长速度最快。2、耐低温限度、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N)、佛罗里达亚种(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代幼鱼的耐低温限度、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0℃,降温速率为2h/℃时,北方亚种的半致死低温最低为3.1±0.17℃,佛罗里达亚种为5.05±0.21℃,正、反交子代介于两亲代群体之间,分别为4.8±0.06℃和4.2±0.17℃,对4种鱼的半致死低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种大口黑鲈的半致死低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封闭式流水装置测定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正反交子代的昼夜平均耗氧率,结果分别为0.1368mg/g.h、0.1811mg/g.h、0.1681mg/g.h和0.1388mg/g.h,4个群体的昼夜平均耗氧率差异不明显。窒息点测定显示佛罗里达亚种的窒息点最高为0.4mg/L,北方亚种的最低为0.33mg/L,但4个群体在窒息点上差异不显着(P>0.05)。3、形态差异分析。将传统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和框架结构参数相结合,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进行了利用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在腹鳍、臀鳍硬棘、鳃鲃和脊椎骨上均无差异;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在背鳍条、胸鳍条、臀鳍条、尾鳍条、侧线上、下鳞的数量上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聚为一支,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97%,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框架的变化,方差贡献率为54.9%,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21%和5.33%。在35个测量参数中挑选11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83.9%100%。4、遗传结构分析。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北方亚种(N)、佛罗里达亚种(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检测到6对(Jzl48、Jzl68、Jzl84、MiSaTPW76、Msal21、Mdo6和Mdo7)亚种间特异性引物,其中有2对引物(Jzl48和Mdo7)可以用来鉴别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其杂交子代。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为杂交组合F♀×N♂最高,分别为3.1997,0.6389和0.570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杂交组合N♀×F♂最高(0.8488)。对亲代与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正反交子代均与北方亚种的遗传分化最小(0.092和0.1196)。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正交子代N♀×F♂与母本N聚为一支,反交子代F♀×N♂与父本N聚为一支。

刘伟[7](2011)在《微卫星标记与3个鲤群体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的重要经济鱼类,在我国的淡水渔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和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都是我国较重要的鲤鱼养殖品种。但近年来的鲤养殖生产中,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和抗病力差等性状衰退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对鲤进行遗传选育、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别从表型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黄河鲤、建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群体进行分析,为可持续地保护物种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依据。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微卫星标记与鲤体重、体长、体厚和体高性状的相关性,为开发和利用鲤群体的分子标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群体不同养殖时间的体型性状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90天时,黄河鲤种群的体长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高,但在继续养殖150天后,体长和体高间的相关性较大。建鲤种群在不同时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黄河鲤种群的类似。而在90天时测量的黑龙江野鲤种群中,体高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是0.686,其余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800;240天时测量的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较分散。然后,基于曼哈顿距离对不同日龄的3个鲤鱼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发现90d和240天时聚类结果相同,黄河鲤与黑龙江野鲤首先聚为一支,再与建鲤进行聚类。在分子水平上,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这3个鲤鱼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15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检测出214个等位基因。黄河鲤、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800、3.6133和3.4533;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482、0.7643和0.76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64、0.6468和0.6473。可见3个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与建鲤亲缘关系较远,为鲤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进一步研究上述的微卫星标记与鲤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所以又用SAS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15个微卫星标记与3个鲤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Mfw5与黄河鲤的体高相关(P<0.05)。HLj013、CcaO9、Mfw7和Mfw29均与建鲤的体重、体长和体高均相关(P<0.05); Mfw2与建鲤的体重和体厚相关(P<0.05)。Mfw6与黑龙江野鲤的体重、体长、体厚和体高均相关(P<0.05);Mfw4与黑龙江野鲤的体重、体长和体高相关(P<0.05);Mfw11与黑龙江野鲤的体厚和体高相关(P<0.05)。然后,在对同一性状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初步找到了3个群体中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型,为鲤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重要生长性状QTL定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呼光富[8](2010)在《颖鲤杂种优势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并在动植物育种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在鱼类中,也有许多成功运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育种的例子。虽然杂种优势现象如此普遍和重要,但是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颖鲤(YL)是以散鳞镜鲤(SL)为母本、鲤鲫移核鱼(YH)为父本杂交获得的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鲤。本研究以颖鲤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列杂交和生长对比试验,从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等方面,对颖鲤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对比试验和生长性状通径分析通过分池高密度、同池高密度和同池低密度三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三种养殖模式下,颖鲤的体重、体高和绝对增重率等指标都要显着性的高于鲤鲫移核鱼;虽然在某些日龄时,颖鲤与散鳞镜鲤的体重差异并不显着,但是颖鲤的成活率要显着性的高于散鳞镜鲤,并且随着日龄的增加,颖鲤相对于散鳞镜鲤在体重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加大。通径分析表明,对颖鲤体重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体长和体高,他们与体重呈极显着相关,对体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这说明提升颖鲤的体高和体长,并兼顾其他生长性状是提高颖鲤体重的有效途径。2、GH基因多态性的PCR-SSCP分析采用PCR-SSCP分析技术在YL、SL和YH的GH基因第三外显子和第三内含子处发现六个碱基的突变,产生两个等位基因A和B,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其中AA为优势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各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在各期中的各项生长性状指标都要优于AB基因型的个体,特别在体重和特定生长率这两个指标方面,AA基因型个体在四个时期内都要显着性高于AB基因型个体,这些结果说明三个组合子代GH基因第三内含子处的多态性与这三种鲤鱼的生长性状、特别是与体重的增加存在一定的关联。3、GH和IGF-Ⅰ基因表达分析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YL、SL、YH和FJ胚胎发育期和鱼苗期GH和IGF-Ⅰ基因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在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的各个阶段,YH中G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要高于YL和SL,并且自72h后YH中IGF-Ⅰ基因的表达量也要高于YL。通过对比四个组合在对比试验时期肌肉和肝脏中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现,在五个时期中(90、123、152、181和213日龄),YL、SL、YH和FJ肌肉中IGF-Ⅰ基因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8、20.9、66.3和47;肝脏中该基因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8.1、2046、4687和2074。这说明肝脏是鲤科鱼类IGF-Ⅰ的主要分泌表达场所;此外也说明在成鱼期IGF-I基因的表达量与这四种鱼的生长呈负相关。对比试验期GH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颖鲤肌肉中GH基因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在213d时达到最高并明显的高于YH和SL,这一点可以说明对比试验过程中颖鲤的生长优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13d时明显超过了SL和YH。4、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得了鲤鲫移核鱼(YH)、荷包红鲤(HB)和长江野鲫(JY)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这三条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6580、16582和16580bp。它们都有13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个rRNA、22个tRNA和一个控制区组成,并且各个基因的排序也一样。通过对YH与HB及YH与JY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YH与HB的同源性为99.7%远高于YH与JY的同源性(89.3%)。这说明鲤鲫移核鱼的线粒体可能并不是来自其细胞质供体鲫鱼,而是来自其细胞核供体荷包红鲤。

孟宪红[9](2010)在《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3年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暴发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受到重创。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有望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黄海2号”中国对虾是我国培育出的第一个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生长快、抗WSSV性能强、养殖存活率高)的对虾养殖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控制了WSSV疾病的危害。本文简介了“黄海2号”良种的培育过程,重点分析了“黄海2号”抗WSSV遗传参数和遗传进展、并与商业苗种进行了性状比对;同时探讨了WSSV在中国对虾体内的扩增模式及基于新一代454规模测序技术的“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EST序列特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抗WSSV分子机理、提高中国对虾抗WSSV性能及加快中国对虾抗病选育进展提供理论基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新品种培育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即抗98”2个养殖群体和5个自然群体,通过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方案,建立中国对虾育种基础群体。然后经过家系标准化培育、目标性状测试、遗传参数估计及综合选择指数计算(BLUP法结合REML方法)、最后制定配种方案等环节实现中国对虾各性状的综合选育。依据2007-2009年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极低,仅为0.017-0.026,属于低等遗传力;抗WSSV性状每年获得的遗传进展分别为6.38%、9.74%和6.78%。2008年黄海2号”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抗WSSV性状分别比山东昌邑、山东日照和河北商业苗种高12.25%、14.59%和20.70%。2、“黄海2号”感染WSSV后体内病毒定量分析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以人工感染WSSV的“黄海2号”中国对虾为测试对象,对感染早期、高峰期、后期死亡及存活的对虾进行了病毒含量的检测,WSSV含量分别为8.8×104-1.5×105、4.4×105-1.2×106、8.5×105-4.6×106copy/ng DNA,死亡个体的WSSV平均含量为9.5×105copy/ng DNA;存活个体的病毒携带量平均值为2.2×105copy/ng DNA,但个体间差别极大,只有18.2%的个体病毒含量超过10000个拷贝/ng DNA,而52.3%的个体病毒含量低于100 copy/ng DNA。统计结果显示,“黄海2号”中国对虾感染WSSV后的存活时间长,具有较强的抗WSSV能力。3、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体内病毒繁殖特征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人工感染WSSV后不同时间采集的中国对虾样品进行WSSV含量检测,实时、动态观察感染后的病毒增殖变化。对虾感染后120小时内的8次统计数据显示,对虾体内病毒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状态,其趋势与单位时间死亡对虾占存活对虾比例的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当病情稳定、无对虾继续死亡时,存活的中国对虾中超过80%的个体病毒含量均下降到感染初始状态。据此推断出三种WSSV在对虾体内扩增模式。4、“黄海2号”感染WSSV后的EST差异分析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oche 454 GS FLX系统对“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WSSV抗性和敏感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51,637条高质量序列,平均长度212bp,总碱基数95,583,417 bp。利用CAP3软件对所有高质量序列进行拼装,获得48,681个单基因(Unigene),包括18,560个序列簇(Contig)和30,121条独立序列(Singleton),其中71.23%为新序列。将抗性组与敏感组序列分别拼装后相互比对,在抗性组和敏感组中分别发现16,790和12,573条特异序列,不考虑Singleton情况下,WSSV抗性特异序列中有968个contigs具有蛋白注释,其中427个还具有相应基因功能注释;WSSV敏感序列中有1156个contigs具有蛋白注释,其中465个具有基因功能注释。在18,560个contig中共发现71,724个可能的SNP,位于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SNP分别为53,449和18,275个。编码区同义突变(Same sense)、错义突变(Mis-sense)和无义突变(Nonsense)的SNP分别为17,329、34,642和1,478个。

李冰[10](2009)在《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若干生物学指标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采用家系选育,多系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和快速育种方法人工育成的具有纯化稳定的新型遗传结构的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成的鱼类新品种。建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青灰色、适应性抗逆能力强等优点。为了在原有基础上对建鲤进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以期建立新的品系,本实验室于2008年5月对建鲤和黑龙江野鲤进行了杂交试验,获取了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本研究在对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建鲤自交子代及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进行了为期45天(从2008年8月25日至10月8日)网箱养殖后,测定比较了杂交与自交子代的血液学指标、消化酶活性、肌肉营养成分,以探讨杂交对于子代的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也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生物学理论基础。对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血液学指标进行的测定比较结果显示,黑龙江野鲤♀×建鲤艿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血糖和血红蛋白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着和显着差异(P<0.01和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着和显着差异(P<0.01和P<0.05)。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血红蛋白4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着和显着差异(P<0.01和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脂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个指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反映出,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相比,在代谢水平、免疫能力、肝脏功能、性腺发育时间和氧的运输能力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亲本不同造成子代遗传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对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性的测定比较结果显示,四个群体的消化酶分布均为:蛋白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腺,且前、中、后肠和肝胰腺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后肠和前、中肠之间差异显着(P<0.05),前肠和中肠之间的差异不显着;脂肪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腺,且后肠和前、中肠及肝胰腺的差异极显着(P<0.01),中肠和肝胰腺差异显着(P<0.05),前肠和中肠的差异不显着;淀粉酶活性,肝胰腺>后肠>前肠>中肠,且肝胰腺和前、中、后肠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前、中、后肠三者之间差异不不显着。四个群体相同部位的三种消化酶活性比较结果为:建鲤自交子代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后肠显着低于其他三个群体(<0.05),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后肠的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三个群体(P<0.05),四个群体在其他相同部位三种消化酶的活性均差异不显着,且四个群体相同部位消化酶的大小关系并无显着规律。这表明黑龙江野鲤和建鲤的正反交子代除肝胰腺蛋白酶活性较建鲤自交子代显着增高,后肠蛋白酶活性显着降低,后肠脂肪酶活性较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显着增高外,其消化酶活性分布规律及其他部位同种消化酶活性较两自交子代均未产生显着的变化。对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肌肉营养成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子代水分的含量低于两自交群体,粗蛋白的含量高于两自交群体,粗脂肪的含量显着低于建鲤自交子代而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在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上,杂交子代相对于建鲤自交子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杂交子代的WEAA/WTAA和WEAA/WNEAA不仅符合FAO/WHO标准,而且WEAA/WNEAA匕两自交群体更为理想,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98.46)更是明显高于建鲤自交子代(81.71);在各种脂肪酸的含量上,杂交子代除在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上低于两自交群体,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总量则均高于两自交群体;在宏量和微量元素的总量上,杂交子代均高于两自交群体。这表明杂交子代不仅在蛋白质营养价值上优于两自交群体,而且在脂肪酸和营养元素的含量上更为丰富。综上所述,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较其自交子代遗传背景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其血液学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研究杂交对于子代的遗传组成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为杂交子代群体的进一步选育提供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二、德国镜鲤与黄河鲤正反交子一代生长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镜鲤与黄河鲤正反交子一代生长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
    1.1 染色体水平上的遗传规律
    1.2 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的生物学机制
2 鱼类远缘杂交的繁殖规律
3 源于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育品系的建立
    3.1 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
    3.2 二倍体鱼品系的建立
4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建立
    4.1 一步法育种技术
    4.2 多步法育种技术
5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5.1 一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5.2 多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6 其他鱼类杂交研究工作与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比较
7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2)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育种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选育亲本的生物学简介
    1.1 黑龙江鲤
    1.2 荷包红鲤
    1.3 散鳞镜鲤
    1.4 德国镜鲤
    1.5 大头鲤
2 育成品种的育种技术及生物学特点
    2.1 荷包红鲤抗寒品系
    2.2 松浦鲤
    2.3 松荷鲤
    2.4 松浦红镜鲤
    2.5 德国镜鲤选育系F4
    2.6 松浦镜鲤
    2.7 易捕鲤
3 小结

(3)“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水产动物杂交种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1.1 水产动物杂交种的利用现状
        1.2 杂交种与亲本遗传学比较的研究方法分子标记及基因研究现状
    2 “冀研一号”东方鲀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学特征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征
        2.2 遗传学特征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菊黄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及其种间杂交子代SSR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微卫星PCR引物序列
        1.4 引物筛选
        1.5 微卫星PCR反应程序
        1.6 毛细管电泳检测
    2 结果
        2.1 引物检测结果
        2.2 荧光引物验证
        2.3 毛细管电泳结果
        2.4 数据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腹腔注射菌液对“冀研一号”东方鲀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菌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试验设计
        1.5 试验条件和日常管理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肝胰脏生化指标
        2.2 肝胰脏抗氧化指标
        2.3 头肾酸性磷酸酶
        2.4 头肾抗氧化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对“冀研一号”东方鲀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鱼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不同组织总RNA提取
        1.5 cDNA第一条链合成
        1.6 引物设计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8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总RNA提取和检测结果
        2.2 PCR扩增循环数的确定
        2.3 RAGs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2.4 LCK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2.5 MHC II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4)鳜生长相关基因的SNPs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3 生长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 高分辨率溶解曲线
    1.5 鳜鱼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种鳜 IGF-I、IGF-II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 HRM 对鳜 IGF-I 基因部分 SNPS 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 HRM 对鳜 IGF-II 基因部分 SNPS 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 HRM 对鳜 GH 基因部分 SNPS 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后记

(5)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遗传特征及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杂交育种
        1.1 近缘杂交
        1.2 远缘杂交
        1.3 鱼类远缘杂交的利用优势
    2 草鱼远缘杂交育种
        2.1 草鱼远缘杂交育种概述
        2.2 草鱼与赤眼鳟正、反属间杂交
    3 杂交鱼类遗传特性分析
        3.1 形态学方法
        3.2 细胞遗传学方法
        3.3 生化特性
        3.4 分子标记技术
    4 草鱼抗病育种
        4.1 杂交育种
        4.2 细胞工程
        4.3 雌核发育
        4.4 转基因操作
    5 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及父母本子代形态结构比较
        2.2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及父母本子代红细胞形态结构比较
        2.3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及父母本子代生长性能比较
    3 讨论
        3.1 正、反交F_1外部形态特征
        3.2 正、反交F_1红细胞形态特征
        3.3 一年龄正、反交F_1的生长性能
    4 小结
第三章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样本采集
        1.3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1.4 引物设计
        1.5 RAPD扩增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提取
        2.2 PCR扩增与有效引物筛选
        2.3 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
        2.4 群体Nei's遗传参数结果
    3 讨论
        3.1 杂交F_1与父母本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3.2 杂交F_1与父母本子代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
        3.3 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四章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肌肉基因组DNA提取
        1.3 引物设计与片段的PCR扩增
        1.4 序列测定与拼接
        1.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三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
        2.2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与父母本子代线粒体基因组差异分析
        2.3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线粒体基因组系统进化与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正、反交F_1及赤眼鳟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
        3.2 正、反交F_1线粒体DNA与母本的遗传差异
        3.3 不同地里种群赤眼鳟线粒体DNA的遗传差异
    4 小结
第五章 草鱼呼肠孤病毒对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存活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与父母本子代养殖成活率比较
        2.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杂交F_1养殖群体成活率
        3.2 GCRV对杂交F_1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 Mx基因克隆与表达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正、反交F_1 Mx基因cDNA序列结构与分析
        2.2 Mx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
        2.3 IFN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杂交F_1 Mx基因结构特征与多样性
        3.2 杂交F_1 Mx基因对GCRV的应激表达
        3.3 杂交F_1 IFN基因对GCRV的应激表达
        3.4 IFN与Mx基因的相互作用
    4 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与佛罗里达亚种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大口黑鲈生物学特征研究
        2.1 形态特征
        2.2 地理分布与亚种分类鉴定
        2.3 生活习性及繁殖发育
        2.4 耗氧率研究
    3 鱼类近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3.1 鱼类近缘杂交
        3.2 大口黑鲈近缘杂交研究
    4 DNA 分子标记
        4.1 分子标记概述
        4.2 分子标记在大口黑鲈育种中的应用
        4.2.1 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4.2.2 分子标记在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5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背景
        5.2 目的与意义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幼鱼的耐低温限度、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低温致死试验
        1.3 耗氧率测定
        1.4 窒息点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低温的耐受性
        2.2 耗氧率测定
        2.3 窒息点
    3 讨论
        3.1 大口黑鲈幼鱼低温耐受特征
        3.2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第三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生长比较
        1.3 形态数据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生长对比
        2.2 可数性状
        2.3 可量性状与框架结构数据
    3 讨论
        3.1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与两杂交种的生长差异
        3.2 大口黑鲈杂交子代的形态学变异
第四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亲本及子代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3 微卫星引物
        1.4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卫星扩增结果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群体间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3.1 非孟德尔遗传位点的出现
        3.2 杂交子代与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的偏向
        3.3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杂交机制
        3.4 杂种优势预测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微卫星标记与3个鲤群体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育种技术概况
        1.1 选择育种
        1.2 杂交育种
        1.3 诱变育种
        1.4 细胞工程育种
        1.5 分子育种
    2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2.1 微卫星标记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2.2 微卫星标记的类型和特点
        2.3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3.1 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2.3.2 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种群亲缘关系的研究
        2.3.3 遗传图谱的构建研究
        2.3.4 数量性状定位研究
        2.3.5 DNA指纹图谱的研究
        2.3.6 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
第二章 3个鲤群体不同日龄生长性状相关及聚类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3个鲤群体不同日龄的生长性状的描述统计
        3.2 3个鲤群体不同日龄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3个鲤群体不同日龄的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形态标记的研究及其在鲤育种上的作用
        4.2 3个鲤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4.3 3个鲤群体的形态学聚类分析
第三章 3个鲤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引物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2.3.2 微卫星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2.3.3 微卫星扩增反应产物的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微卫星反应体系的优化
        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
        3.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4 3个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4.2 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群体间亲缘关系分析
        4.4 鲤鱼品种的选育
第四章 3个鲤群体的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引物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2.3.2 PCR扩增和产物检测
        2.4 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生长性状分布
        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
        3.3 微卫星位点与鲤体重、体长、体厚和体高的相关性分析
        3.3.1 微卫星位点与黄河鲤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2 微卫星位点与建鲤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3 微卫星位点与黑龙江野鲤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微卫星标记分析
        4.2 微卫星标记与鲤群体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试验试剂及配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8)颖鲤杂种优势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颖鲤概述
        1.1 颖鲤的由来
        1.2 颖鲤的形态特征
        1.3 颖鲤的研究概况
    2 杂种优势理论的研究
        2.1 杂种优势相关假说
        2.2 杂种优势相关研究进展
        2.2.1 亲本间群体遗传距离和遗传纯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2.2.2 杂种优势与QTL效应
        2.2.3 杂种优势和基因表达调控
        2.2.4 核质互作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 杂种优势在鲤鱼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在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3.1 杂种优势在鲤鱼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2 今后鲤鱼杂交育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2.1 要注重原始材料的收集、研究和利用
        3.2.2 要加强纯系的建立
        3.2.3 加强鲤鱼杂种优势基础理论的研究
        3.3 杂种优势理论在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3.3.1 通过双列杂交和生长对比试验评估杂种优势性状
        3.3.2 运用分子标记对杂交性状进行预测和遗传相关分析
        3.3.3 杂交子代和其亲本的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散鳞镜鲤和鲤鲫移核鱼正反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1.2 完全双列杂交
        1.3 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
        1.4 苗种培育
        1.5 生长对比试验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子代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分析
        2.1.1 分池对比试验中子代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分析
        2.1.2 同池高密度精养条件下子代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分析
        2.1.3 同池低密度套养条件下子代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分析
        2.2 杂交子代体重的超亲优势率比较
        2.2.1 分池对比下颖鲤与反交子代不同时期各指标的超亲优势率
        2.2.2 同池对比试验中颖鲤各指标的超亲优势率
        2.3 体长-体重生长方程
        2.4 子代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3.1 子代体型与生长性状的比较
        3.2 杂种优势分析
        3.3 体重-体长生长方程分析
        3.4 通径分析
第三章 颖鲤、移核鱼和散鳞镜鲤GH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与检测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PCR反应及扩增产物检测
        1.4.1 PCR反应体系
        1.4.2 PCR反应条件
        1.4.3 PCR扩增产物检测
        1.5 SSCP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
        1.5.1 12%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1.5.2 银染检测
        1.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与克隆测序
        1.6.1 PCR产物回收
        1.6.2 纯化的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1.6.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莎姆布鲁克,2002)
        1.6.4 克隆转化与测序(莎姆布鲁克,2002)
        1.6.5 测序结果分析
        1.7 数据统计处理
        1.7.1 基因型频率
        1.7.2 基因频率
        1.7.3 遗传纯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GH基因的PCR产物和PCR-SSCP分析
        2.2 DNA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2.3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分析
        2.4 不同基因型与各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颖鲤与其亲本间GH和IGF-Ⅰ基因差异表达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胚胎合组织中总RNA的提取
        1.3 mRNA反转录
        1.4 荧光定量PCR反应
        1.5 引物设计和筛选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eal-time RT-PCR可靠性分析
        2.2 胚胎发育期和苗种培育期中IGF-Ⅰ基因表达分析
        2.3 对比试验期肌肉和肝脏中IGF-Ⅰ基因的表达分析
        2.4 胚胎发育期和苗种培育期中GH基因表达分析
        2.5 对比试验期肌肉和肝脏中GH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鲤鲫移核鱼、荷包红鲤和鲫鱼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总DNA提取
        1.2.2 引物设计
        1.2.3 PCR扩增、检测和目的片段回收
        1.2.3.1 PCR反应体系
        1.2.3.2 PCR反应程序
        1.2.3.3 扩增产物检测和回收
        1.2.4 克隆转化和测序
        1.3 序列比较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比较
        2.3 蛋白编码基因的比较
        2.4 rRNA和tRNA的比较
        2.5 D-loop区及L链复制起始区比较
        2.6 线粒体基因组整体比较
        2.7 聚类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9)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引言
    1.1 动物抗性育种简介
        1.1.1 抗性的遗传基础
        1.1.2 抗病育种的途径
        1.1.3 抗病育种的困难和问题
    1.2 水产生物育种发展概况
        1.2.1 水产生物育种现状
        1.2.2 主要育种技术及应用
    1.3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状况
    1.4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概述
    1.5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1.5.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的应用
    1.6 第三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SNP)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1.7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新品种培育
    2.1 "黄海2号"选育方法
        2.1.1 基础群体的构建
        2.1.2 家系的标准化培育及性状测试
        2.1.3 中国对虾遗传参数估计
        2.1.4 综合选择指数计算及配种方案的制定
    2.2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评估
        2.2.1 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
        2.2.2 抗WSSV性状遗传进展
        2.2.3 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
    2.3 "黄海2号"培育结果
        2.3.1 "黄海2号"基本特性
        2.3.2 "黄海2号"每年培育家系情况
        2.3.3 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分析
        2.3.4 2007-2009年抗WSSV性状遗传进展分析
        2.3.5 "黄海2号"中国对虾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结果
    2.4 讨论
        2.4.1 中国对虾多性状选育的可行性
        2.4.2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
        2.4.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探讨
        2.4.4 综合选择指数方法探讨
        2.4.5 展望
3 "黄海2号"感染WSSV后体内病毒定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人工感染方法
        3.1.3 病毒定量方法
    3.2 结果
        3.2.1 人工感染结果
        3.2.2 病毒定量检测结果
        3.2.3 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PCR检测技术讨论
        3.3.2 感染量与病害发生的关系探讨
        3.3.3 影响病毒繁殖速度的因素探讨
        3.3.4 对虾抗性与发病病毒量相关关系
4 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体内病毒繁殖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A组中国对虾感染初期和中期活体病毒含量特点
        4.2.2 B组和C组中国对虾感染后期存活个体病毒含量特点
    4.3 讨论
        4.3.1 WSSV在对虾体内扩增模式
        4.3.2 对具有WSSV抗性的中国对虾的分析
        4.3.3 中国对虾抗WSSV性能的遗传机制探讨
5 "黄海2号"感染WSSV后的EST差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
        5.2.1 所有序列拼装基本信息
        5.2.2 "抗性组"和"敏感组"序列拼装信息
        5.2.3 基因预测
        5.2.4 中国对虾抗WSSV特异性序列
        5.2.5 SNP位点的发现
        5.2.6 WSSV基因差异表达
    5.3 讨论
        5.3.1 中国对虾对WSSV抗性相关基因的批量获得
        5.3.2 SNP分子标记的批量获得
        5.3.3 SNP研究方法探讨
        5.3.4 展望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对虾大规模感染操作程序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论文情况
    专利情况
    获奖情况
    主持课题情况
    参加课题情况
致谢

(10)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若干生物学指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血液学研究概况
        1.1 鱼类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功能的概况
        1.2 鱼类血细胞的发生
        1.3 鱼类血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1.4 鱼类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1.4.1 鱼类血液常规参数的研究
        1.4.2 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
        1.4.3 鱼类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因素
    2 鱼类消化生理的研究概况
        2.1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
        2.2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概况
        2.2.1 鱼类的消化酶种类
        2.2.2 鱼类消化酶的发生
        2.2.3 鱼类消化酶的分布
        2.2.4 鱼类食性与消化酶的关系
        2.2.5 鱼类消化酶活性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2.2.6 外界环境因素对于鱼类消化酶的影响
        2.2.6.1 食物组成对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6.2 环境温度对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6.3 盐度对对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6.4 饥饿及饥饿后恢复投喂对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6.5 其他因素对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小结
    3 鱼类肌肉品质的研究概况与趋势
        3.1 肉质的概念
        3.2 鱼类肉质的研究概况
        3.2.1 鱼类肉质感官质量的研究
        3.2.2 鱼类肉质营养质量的研究
        3.2.3 鱼类肉质加工质量的研究
        3.2.4 鱼类肉质卫生质量的研究
        3.3 小结
    4 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简介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正反交与自交子代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的获取及养殖
        1.2 样本的采集
        1.3 血液学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形态学数据
        2.2 血清生化指标
        2.3 血液常规参数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3.2 血清生化指标
        3.2.1 杂交对血糖的影响
        3.2.2 杂交对血清蛋白的影响
        3.2.3 杂交对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3.2.4 杂交对胆固醇的影响
        3.2.5 杂交对甘油三脂和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的影响
        3.3 血液常规参数
        3.3.1 杂交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3.2 杂交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野鲤与建鲤正反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的获取及养殖
        1.2 样本的采集
        1.3 酶液的制备
        1.4 组织蛋白的测定
        1.5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及单位定义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个群体的蛋白酶活性
        2.2 四个群体的脂肪酶活性
        2.3 四个群体的淀粉酶活性
    3 讨论
        3.1 四个群体消化酶活性分布规律
        3.1.1 蛋白酶活性
        3.1.2 脂肪酶活性
        3.1.3 淀粉酶活性
        3.2 四个群体相同部位消化酶的活性的大小比较
    4 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5 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肌肉营养品质的分析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营养成分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1.4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个群体肌肉基本成分
        2.2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品质评价
        2.2.1 三个群体肌肉中氨基酸组成
        2.2.2 三个群体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2.3 三个群体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2.4 三个群体肌肉中营养元素的组成
    3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待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研究课题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德国镜鲤与黄河鲤正反交子一代生长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J]. 王石,汤陈宸,陶敏,覃钦博,张纯,罗凯坤,赵如榕,王静,任力,肖军,胡方舟,周蓉,段巍,刘少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12)
  • [2]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育种概要[J]. 石连玉,李池陶,葛彦龙,胡雪松. 水产学杂志, 2016(03)
  • [3]“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D]. 张菡. 天津农学院, 2016(08)
  • [4]鳜生长相关基因的SNPs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 王海芳. 中山大学, 2014(01)
  • [5]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遗传特征及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的研究[D]. 刘巧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与佛罗里达亚种杂交研究[D]. 蔡磊.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7]微卫星标记与3个鲤群体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D]. 刘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8]颖鲤杂种优势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初步研究[D]. 呼光富.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9]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D]. 孟宪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若干生物学指标的比较研究[D]. 李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德国镜鲤与黄河鲤第一代互交系生长比较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