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学生在线对话

与中学生在线对话

一、与中学生的网上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沛[1](2021)在《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探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外国文化大量输入,现在小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记忆犹新,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逐渐淡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这一体系中传承更是成为时代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继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是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途径,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神话,让神话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第一章是研究的背景。首先,笔者对研究背景进行了概述。第一、神话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第二、国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第三、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不足。其次,笔者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神话、神话教学和传统文化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研究设计。本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并论述了研究过程。第三章是课例分析。对名师和一线教师的课例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教学流程,指出优点和不足。第四章是小学神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共有两节,第一节是传统文化视角下教师神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二节是传统文化视角下学生神话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五章是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神话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成因。第六章是建议。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提高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分别为提高思想意识和提高行动意识。第二、研究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第三、立足于神话课堂教学,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分别从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感体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提升神话文化的学习实效;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增强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等五方面展开。第四、学校要构建神话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梁惠君[2](2021)在《数字反哺视角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基于13个家庭的深度访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通过目标判断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遵循理论性抽样原则,筛选出13个子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进行亲子配对访谈。借鉴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获取的26份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绘制出数字反哺视角下网络谣言治理模式图。本研究综合运用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立足于家庭传播场域,从数字反哺的视角切入,尝试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代际特征差异,代际数字使用行为差异,数字反哺行为以及网络谣言在家庭空间中的传播路径,探究数字反哺对网络谣言的影响和作用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谣言治理策略。研究发现,在子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亲子双方在数字技术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数字设备类型、媒介使用动机、使用频率和时长、内容偏好、平台选择、功能应用等方面。亲子两代在网络谣言传播上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具体表现在把关意识、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传播时效、传播心理、后果认知等方面。多数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子代往往起到家庭信息的“过滤器”和“警示教育”作用,子代在网络谣言传播链条中可能充当着“启蒙者”“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角色,这为遏制网络谣言传播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口。本文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亲子传播过程中,子代需要对亲代进行耐心的数字反哺,在与父母沟通时,可以着重提及网络谣言识别方式,增强父母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家庭群内,需要给晚辈赋权以阻断谣言传播,为长辈赋能以疏通家庭信息流,家族成员在与亲戚互动时,需要积极指出不当的传播行为,及时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超家庭”传播环境下,家庭与家庭在交流链接时,侧重强化数字使用技能,提升个人数字媒介素养,注重分享辟谣信息和平台,政府和媒体通过开通新型查证渠道,丰富辟谣途径,以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辟谣氛围。

周雪[3](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蒋梦柳[4](2021)在《中学生短视频使用与疏离感关系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媒介延伸的已经不只是我们的感官,情感、心理状态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沿着不同的媒介方式进行建构。根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新兴媒介的发展让人们的社交、对话空间进一步扩大,从微博、微信到现在用户规模达到8.18亿的短视频,在不断开拓的媒介领域,人们认知世界、获得信息、自我表达的平台也更加丰富。在媒介应用中,人们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相交融,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这种融合不但形成了不同的舆论空间,现实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民众的社会心理也有重塑作用。近几年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视听产品更是将满足用户多元的需求作为平台更新的目标,渐渐呈现有价值的生态走向,抖音短视频也成为近几年来学者热议的话题。本研究就对抖音短视频的使用展开认真研究,对中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网民的抖音短视频使用及其个体疏离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究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因素如何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抖音短视频的使用内容偏好程度与疏离感密切相关,且个人越具有强烈的短视频内容偏好,其疏离感就越低。抖音的使用强度和疏离感中的自我分离感维度显着负相关,而与疏离感其他维度无相关关系。抖音使用的依赖程度与除自我分离感以外的疏离感各维度都显着正相关。抖音功能应用程度越高,中学生的无能为力感、无意义感越强。抖音的使用动机与中学生疏离感无相关关系。而自尊水平则和疏离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自尊水平越高的人,疏离感越容易加剧。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只和社交孤独感这一维度呈相关关系,中学类型和疏离感各维度都相关,父亲的教育程度和中学生的无能为力感相关。综合而言,本研究对新媒体使用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探索,探讨了新兴的具体媒介——抖音短视频在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结构形成当中的作用,和社会心理学学科进行交叉结合,拓宽了媒介研究领域的广度。

马赫[5](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欧阳鹏[6](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龚榴红[7](2020)在《休闲与中学生德育》文中指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中学生德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发挥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从发展状况来看,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十分重要的阶段,很多理想信念都是在该过程形成的,只有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同时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有效引导作用。如果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不良因素,势必阻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现阶段,国内中学生提倡开展健康积极的休闲生活,但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其中包括不科学的生活理念引发的道德意识问题,所以,中学生德育教学活动开展,需要重点对中学生的休闲时光利用进行引导,进而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使存在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本文选取中学生休闲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休闲生活角度入手,使整个德育理论体系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打下坚实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休闲和中学生德育的内涵,对国内外休闲在德育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分析休闲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异同之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中学生休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与开展模式,从促进学生更为合理的利用休闲时间基础上,保持较高的素养水平,进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对德育教育作用进行相应阐述,并提出建立学校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休闲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第四部分主要依据相关实例和数据分析宁波中学生休闲现状,分析探讨宁波中学生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动机和意识等特点,同时,总结哪些因素能够对中学生休闲时光的利用产生一定影响,试图为中学生合理的休闲活动和有效的德育研究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主要论述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策略,主要包含完成德育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建立良好家庭休闲氛围,发挥学校休闲阵地作用,进行德育载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环境等。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德育中开展休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是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其自身充满生命活力,做一名道德高尚而又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开展休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中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的利用休闲时间,使自身知识以及技术能力得到全面增长,最终目的依然体现在思想品质以及良好道德情操培养方面。本文探讨了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休闲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原则”以及“四个方法”,尝试从多个渠道入手,使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目标能够最终实现。

金彩[8](2020)在《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责任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两名中学生为例》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家庭关系、社交状态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针对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进行追责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却出现了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探究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的成因,分析并锁定背后最大责任主体,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对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沉迷进行了概念界定,厘清了网络沉浸、网络成瘾与网络沉迷三者的关系,同时以法理学为依据对责任、责任主体、责任网络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也对学术界关于网络沉迷的原理、特征、影响因素、测量与干预的各项研究进行了整理与探讨,充分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责任分析框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法、量表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力求能够深入剖析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访谈前,笔者在借鉴学术界网络游戏沉迷测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用于本研究的《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量表》,用以测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研究价值。量表一共20道题目,采取自测与他人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以求测量结果的客观有效。确定研究对象具有研究价值之后,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分时间、地点、主题、人物关系、信息提炼五个维度,便于快速厘清事件的主线,确定研究方向,访谈法则是从现状调查、责任认识、家校联合、学校情况等维度入手,便于收集到详尽的细节信息,构建研究框架。对于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均有着相应的责任,对于中学生自己而言,一味沉浸在父母营造的舒适圈内、放纵沉迷游戏的行径就是“失责”的表现。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科学教养能力的不足最终在溺爱心理的作用下一步又一步作出“妥协”,这是严重的“失责”表现。对于学校而言,网络教育理念的缺失、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侵占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也缺乏正确的责任认识是“失责”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网络游戏产业的监管滞后与不力、游戏服务提供商模糊的规范认知和单薄的责任意识是“失责”表现。相较于四大责任主体,依据中学生的个体特征、接触网络游戏的渠道及游戏频率时期,笔者认为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负主要责任。在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的责任分析上,笔者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对责任背后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的防控,就要从“人+网络游戏”两方形成合力,从人的角度看,家庭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新乐趣,重建学生的责任认知,提高学生面对网络游戏的自控力,更新教育里面,增强家校联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网络游戏”的角度看,政府要重视游戏产业的监管,完善网络信息文化分级制度,加强游戏行业的规范,督促游戏企业完善游戏防沉迷系统,规范网络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将行动落实到基层中去。

高敏[9](2020)在《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提高写作能力对初中生当下语文学习以及未来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写作教学成效也不尽人意。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将目光更多地锁定于课内阅读资源,忽视了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外学习资源的浪费。青春文学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课外读物,其势头不但没有因为教师的“封杀”而消减反而愈演愈烈,如何巧妙引导青春文学的阅读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之一。综合以上情况,本文尝试将青春文学作为写作教学资源,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将其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落实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部分。在这一章中,首先界定青春文学概念并进行概念辨析,梳理青春文学发展历程,总结青春文学自身特点;其次对写作能力进行概念阐述,并整理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后阐释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心物同形理论”与“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从青春文学写作理念源头(“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以及青春文学读写个体三个层面出发,从理论上个分析得出青春文学确实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第三章为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部分。使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和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热衷于青春文学阅读并受其影响,从青少年亚文化、共时写作以及教师与家长这三个层面现状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阅读青春文学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青春文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在缺乏深度考量的情况下就强行禁止学生阅读此类读物,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此外,通过调查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发现,教师写作教学观念陈旧、写作教学方式老套、写作教学资源稀缺、学生写作兴趣贫乏、学业压力大等都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第四章是本文研究重点,主要进行了写作教学原则及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三条教学原则: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写悟读;最后提出五条具体教学策略:触发情思,点燃写作欲望;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第五章为教学实践及思考部分。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择取蔡崇达《海是藏不住的》一文作为写作教学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本文研究,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展望,为青春文学进入语文课堂总结经验。将青春文学引入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还对促进初中生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疏导不良影响等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初中生正确阅读观与人生价值观地形成,更实现了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两大研究领域巧妙地融合。

姚茹[10](2020)在《中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消费是人类消耗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与欲望的过程,也是伴随人类一生的持续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巨大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升高,消费水平也随之翻了几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兴起,网络购物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吸引着猎奇心强烈的中学生。然而,由于中学生年龄尚小,还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势必会对中学生群体的消费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加上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消费存在的盲目攀比、金钱至上等问题日趋严重。基于以上背景,研究当下中学生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使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归纳,通过对消费相关理论的回顾,引出中学生消费现状的测量指标。其次,从消费因素、保持传统节约和追求现代生活三个方面来探寻中学生消费价值观;从流行型、谨慎型、攀比型、实际型四种类型测量中学生的消费行为。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曲阜市、江苏省邳州市和河南省宁陵县三地的初中、高中学生展开调查,围绕中学生消费现状、中学生消费问题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中学生的消费来源稳定,且消费的自主性高、消费意见在家庭决策链条中受到重视、网络消费大众化,具有前卫的消费思想、消费方式多样化,趋向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冲动消费,盲目购物、消费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消费行为成人化。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对中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辅以访谈法对部分中学生家长就中学生消费问题影响因素、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当前导致中学生不合理消费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完备的学校消费教育体系、同龄群体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改善中学生的消费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调整策略和改进措施:发挥家庭的示范作用,家长以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消费,以科学理念引导孩子消费,父母也要学习相应的消费知识,将消费教育纳入到亲职教育;重视同龄群体的行为习得功能,发挥榜样教育和朋辈教育的示范激励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消费教育课程化、提高教师的消费教育意识、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合力,发挥消协的引领作用、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加强社区消费教育、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拓宽消费教育渠道。

二、与中学生的网上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中学生的网上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探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神话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国家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神话
        (二)神话教学
        (三)传统文化
    四、文献综述
        (一)神话在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
        (二)神话在教学价值方面的研究
        (三)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案例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四、研究方法的实施
        (一)问卷的发放
        (二)访谈的实施
        (三)数据的处理
第三章 课例分析
    一、名师的《盘古开天地》课堂教学评析
        (一)教学流程介绍
        (二)教学过程评析
    二、某小学语文老师《盘古开天地》课堂教学评析
        (一)教学流程介绍
        (二)教学过程评析
第四章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神话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教师神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教师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师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三)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学生学习神话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神话的热情度
        (二)学生学习神话的收获
        (三)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希望
第五章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神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神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片面讲授课文,忽视神话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兴趣特点
        (三)教学评价单调,忽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四)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支持不足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神话教学中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不足
        (二)教师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
        (三)学校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第六章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神话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
        (一)教师要提高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二)教师要提高在神话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行动意识
    二、研究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一)阅读书刊,积累文化底蕴
        (二)网上观摩,丰富文化素养
    三、立足于神话课堂教学,积极渗透传统文化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感体验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提升神话文化的学习实效
        (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增强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
    四、学校要构建神话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拉近神话与传统文化距离
        (二)传统文化融入教师队伍,为神话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卷)
附录2: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卷)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数字反哺视角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基于13个家庭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反哺研究
        1.2.2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研究
    1.3 研究问题及对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逻辑框架图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
        2.1.1 数字反哺
        2.1.2 网络谣言
    2.2 理论基础
        2.2.1 数字鸿沟理论
        2.2.2 媒介素养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样本选取
        2.3.2 资料收集
        2.3.3 数据分析
        2.3.4 理论建构
3 数字反哺与网络谣言传播
    3.1 代际数字技术使用与数字反哺
        3.1.1 代际数字技术使用行为分析
        3.1.2 子代数字反哺行为研究
        3.1.3 数字反哺的影响因素
    3.2 网络谣言的传播分析
        3.2.1 网络谣言的传播现状
        3.2.2 网络谣言传播的代际差异
        3.2.3 亲代传播网络谣言的原因
    3.3 数字反哺对网络谣言的影响
        3.3.1 子代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角色
        3.3.2 数字反哺对网络谣言的遏制作用
4 数字反哺视角下网络谣言治理策略
    4.1 亲子沟通基础上的网络谣言识别
        4.1.1 丰富网络谣言识别方式
        4.1.2 提高网络谣言识别能力
    4.2 家庭社群互动中的网络谣言阻断
        4.2.1 给晚辈赋权以阻断谣言传播
        4.2.2 为长辈赋能以疏通家庭信息流
    4.3 “超家庭”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辟谣
        4.3.1 强化数字辟谣技能
        4.3.2 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5 结语
    5.1 研究不足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一:深度访谈问题设计(亲代版)
附录二:深度访谈问题设计(子代版)

(4)中学生短视频使用与疏离感关系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短视频应用继续沉淀,抖音占据用户市场首位
        1.1.2 短视频抢占注意力,中学生用户群体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1.3.2 深度访谈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短视频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2.2 抖音短视频的相关研究
    2.3 疏离感的研究综述
        2.3.1 疏离感的含义
        2.3.2 疏离感相关研究综述
    2.4 抖音短视频使用与疏离感关系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及框架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框架
    3.2 研究假设
    3.3 问卷设计
    3.4 抽样方式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研究发现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4.2 自编量表的检验
        4.2.1 抖音短视频使用动机的量表检验
        4.2.2 抖音短视频使用程度的量表检验
        4.2.3 中学生疏离感情况量表检验
    4.3 描述性统计
        4.3.1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抖音短视频使用情况统计
    4.4 多元统计分析
        4.4.1 抖音短视频使用动机与使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4.4.2 抖音短视频使用动机、使用程度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4.4.3 自尊水平、人口统计学要素与疏离感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思考
        5.1.1 抖音短视频使用动机和使用程度
        5.1.2 抖音短视频使用与疏离感
        5.1.3 中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自尊水平与疏离感
    5.2 研究结果思考与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致谢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6)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家庭德育
        2.1.3 变革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2.2.4 家有“家格”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2.1 结构性难题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3.2.6 德育“过度”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结构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1.4 时间因素
        4.1.5 功能因素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5.1.3 价值取向转换
        5.1.4 制度内容嬗变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6.3.1 内容设计求索
        6.3.2 时代特色彰显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6.3.5 系统观运用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致谢

(7)休闲与中学生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方法
2 休闲和德育的内涵
    2.1 休闲和德育的内涵
        2.1.1 休闲的内涵
        2.1.2 德育教育的内涵
        2.1.3 国外休闲对德育教育作用的研究
        2.1.4 国内休闲对德育教育作用的现状研究
    2.2 审美教育和休闲教育的关系及其在德育中的作用
3 宁波中学生休闲现状
    3.1 当前宁波中学生休闲状况
        3.1.1 宁波中学生休闲时间情况
        3.1.2 宁波中学生参与休闲活动情况
        3.1.3 宁波中学生休闲意向调查
    3.2 宁波中学生休闲生活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休闲时间
        3.2.2 休闲价值观不正
        3.2.3 缺乏休闲知识和技能
        3.2.4 缺乏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
        3.2.5 缺乏良好休闲条件
    3.3 原因分析
        3.3.1 主观原因分析
        3.3.2 客观原因分析
4 中学生休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与开展模式
    4.1 中学生休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4.1.1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1.2 促进中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4.2 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开展休闲活动的模式
        4.2.1 学校休闲模式
        4.2.2 家庭休闲模式
        4.2.3 社区休闲模式
5 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策略
    5.1 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目标及原则
        5.1.1 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目标
        5.1.2 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原则
    5.2 城市中学生休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策略
        5.2.1 建立良好的家庭休闲氛围
        5.2.2 发挥休闲在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
        5.2.3 开发和利用社会休闲资源
        5.2.4 营造网络休闲氛围
6 结语
参考文献

(8)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责任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两名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网络游戏沉迷原理研究
        2.网络游戏沉迷的特征研究
        3.网络游戏沉迷影响因素研究
        4.网络游戏沉迷的测量与干预研究
        5.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网络游戏的定义
        2.网络游戏沉迷相关概念辨析
        3.责任、责任主体与责任网络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1.网络成瘾的综合模型
        2.4 +1责任体系
二、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危害
    (一)身心健康受损,角色认知偏差
        1.作息时间紊乱,游戏外精神困乏
        2.自控能力差,非游戏活动缺乏行动力
        3.自我角色认知出现偏差,逃避责任
    (二)学业表现不佳,未来规划迷茫
    (三)亲子矛盾频发,社交状态不良
三、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责任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个体责任
        1.放纵溺爱下的“有恃无恐”心理
        2.自我妥协下的“低效克制”能力
        3.不良环境下的“责任认知”错误
        4.自欺欺人式的“放纵逃避”行径
    (二)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家庭责任
        1.“优柔寡断”的责任意识
        2.“认知误区”的责任规范
        3.“科学教养”的能力不足
        4.“妥协退让”的失责行为
    (三)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学校责任
        1.学校健康网络教育理念缺乏
        2.教师缺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责任认知
        3.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无暇估计学生沉迷网络问题
        4.检查压力下,学校存在“重形不重效”的失责行为
    (四)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社会责任
        1.利益驱动下,商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2.网络游戏监管模式漏洞百出,游戏行业规范一纸空文
        3.责任意识的缺失,限制了商家责任能力的发挥
        4.逐利意识下,商家存在违规的失责行为
    (五)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责任及依据
四、防控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对策建议
    (一)转移学生兴趣,激发新的内部动机
    (二)重建学生责任认知,提高学生克制能力
    (三)更新家校教育理念,增强家校联合
    (四)重视游戏产业的监管,完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五)加强游戏行业规范建设,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六)落实基层审查行动,规范网络服务行业经营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量表》
附录2 :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行为观察表
附录3 :访谈提纲(个人版)
附录4 :访谈提纲(家长版)
附录5 :访谈提纲(教师版)
后记

(9)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
    一、概念界定
        (一)青春文学
        (二)写作能力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心物同形理论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
第二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一、青春写作理念源头:直指语文教学改革和写作能力培养
    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巧妙利用“双刃剑”
        (一)充分发挥作品优势
        (二)巧妙转化作品劣势
    三、青春文学读写个体:关照身心发展,推动初中生良性生态逆补
第三章 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一、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
        (二)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
        (三)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读悟写
    二、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触发学生情思,点燃写作欲望
        (二)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
        (三)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
        (四)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
        (五)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
第五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教学实录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专着
致谢

(10)中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消费
        2.消费行为
        3.消费教育
    (四) 理论依据
        1.波德里亚消费符号象征理论
        2.凡勃伦炫耀性消费理论
        3.信息不对称理论
    (五)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六) 研究计划与方法
一、中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设计
    (一) 问卷的设计、测量和信效度
        1.问卷设计
        2.问卷的预测和修改
        3.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 问卷的收集及基本情况分析
    (三) 访谈提纲的编制
二、中学生消费情况的现状调查
    (一) 中学生消费情况的描述分析
        1.消费水平
        2.消费来源
        3.消费结构
    (二) 中学生消费观的描述分析
        1.消费压力因素得分分布
        2.保持勤俭节约因素得分分布
        3.追求现代生活因素得分情况
    (三) 中学生消费行为的描述分析
        1.流行型
        2.谨慎型
        3.攀比型
        4.实际型
    (四) 中学生消费现状的差异分析
        1.女中学生的消费结构更多样化
        2.消费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流行性消费
        3.家庭月收入水平越高,越追求现代潮流生活
        4.手机影响中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5.中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不存在城乡差异
    (五) 中学生消费的特征
        1.消费来源稳定,且消费的自主性高
        2.消费意见在家庭决策链条中受到重视
        3.网络消费大众化,具有前卫的消费思想
        4.消费方式多样化,趋向数字化、网络化
三、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冲动消费,盲目购物
        2.消费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
        3.消费行为成人化
    (二) 中学生消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2.缺乏完备的学校消费教育体系
        3.同龄群体的影响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四、中学生消费教育对策分析
    (一) 发挥家庭的示范作用
        1.以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消费
        2.以科学理念引导孩子消费
        3.将消费教育纳入到亲职教育
    (二) 重视同龄群体的行为习得功能
    (三)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消费教育课程化
        2.提高教师的消费教育意识
        3.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
    (四)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合力
        1.发挥消协的引领作用
        2.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加强社区消费教育
        3.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拓宽消费教育渠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与中学生的网上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探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D]. 张沛.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数字反哺视角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基于13个家庭的深度访谈[D]. 梁惠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新媒体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D]. 周雪. 吉首大学, 2021
  • [4]中学生短视频使用与疏离感关系研究 ——以抖音为例[D]. 蒋梦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7]休闲与中学生德育[D]. 龚榴红. 浙江大学, 2020(02)
  • [8]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责任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两名中学生为例[D]. 金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 高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姚茹.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与中学生在线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