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贮藏葡萄的防腐剂

密封贮藏葡萄的防腐剂

一、保鲜剂密封贮藏葡萄(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杰,唐美玲,郑秋玲,肖慧琳,王婷,张焕春[1](2021)在《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红地球葡萄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果梗涂蜡方法及添加CT2保鲜剂、1-MCP等处理方式对其贮期内果实腐烂率、干梗指数、SO2伤害指数以及硬度、呼吸强度、还原糖、可滴定酸和VC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梗涂蜡和果梗带枝条配合使用保鲜剂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红地球葡萄呼吸强度、腐烂率、干梗指数和SO2伤害指数,保持其硬度及还原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的稳定性,提高贮藏品质,延长葡萄的贮期。

吴忠红[2](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指出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康慧芳,乔勇进,王晓,刘晨霞,张怡,陈冰洁[3](2020)在《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9.0μg/L ClO2气体密闭熏蒸30 min和2.8 g/L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葡萄,并通过测定果实的质地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研究不同化学保鲜剂对葡萄采后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8 g/L L-半胱氨酸处理能有效维持常温贮藏葡萄果实的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凝聚性、回复性等质地性能和果实的色泽等感官品质,并可有效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含量的下降,同时可抑制果实MDA含量和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因此,2.8 g/L L-半胱氨酸处理能较好地保持果实的质地、色泽、营养品质,并能有效提高采后葡萄的抗病性。

周志强[4](2020)在《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追求较好的外观品质时,往往忽略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采后果蔬的内在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所以开发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因其保鲜效果好和天然可食用等优点,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大多数可食性膜缺少生物活性,导致保鲜效果有限;同时,针对具有不同呼吸特点的果蔬,膜的透气性不可调控,针对的果蔬种类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该实验制备了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用于芒果常温保鲜,通过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对此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并检测了复合保鲜剂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最优配比为漂白紫胶7.30 wt%、单宁酸0.30 wt%、甘油2.00 wt%,贮藏第18 d后,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分别为24.38%和29.91%,其保鲜效果优于单独的漂白紫胶保鲜剂,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货架期延长了约7~10天。复合保鲜剂的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说明此保鲜剂绿色、安全、无毒。(2)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该实验探究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特性及其对芒果常温贮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的加入使复合涂层具有更低的水蒸气渗透率,以及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使其在在抑制常温贮藏芒果的呼吸作用,减少质量损失和氧化褐变,保持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比漂白紫胶保鲜剂和无处理组表现更好。体外实验表明复合复合涂层对芒果的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减少了病菌的侵染,从而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3)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实验通过热致相法制备聚乳酸多孔微球,然后将其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气调膜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多孔微球孔隙率超过77%,同时,微球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能够调控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同时气调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将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涂层用于橙子常温贮藏保鲜,发现微球添加量与橙子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成正相关。这说明此气调膜有望作为可食性气调包装材料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多孔微球,并通过界面自组装负载单宁酸,然后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其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PEG为致孔剂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多孔微球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62.06 m2/g,负载单宁酸后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增强,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和单宁酸负载量能够调控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应用于橙子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此复合膜能够有效调节橙子的呼吸代谢作用,有望为不同果蔬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曹璇[5](2020)在《盐胁迫下海洋季也蒙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文中认为由真菌病害引起的果实采后腐烂变质是降低水果品质,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使用的传统真菌病害防治方法是使用化学杀菌剂,但有些化学杀菌剂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因而研究安全的果蔬保鲜剂显得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生物防治是有望代替化学杀菌剂控制果蔬采后真菌病害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对西沙群岛海沙中分离到的一株具有生防作用的酵母进行了鉴定,证实了该酵母为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以该酵母和红熟期的樱桃番茄果实为研究材料,探究了拮抗酵母对番茄樱桃果实灰霉病的直接抑制作用及盐胁迫对该酵母生防效力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学对盐胁迫培养的M.guilliermondii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为系统地揭示盐胁迫提升该酵母对番茄果实生防作用的机理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合适浓度的南海M.guilliermondii对红熟期樱桃番茄果实进行处理,可显着增降低番茄果实采后灰霉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且该酵母经盐胁迫培养后生防效力显着提高。对盐胁迫培养的酵母进行相关酶活测定,结果表明:经该种方法培养后的酵母生防效力提升的原因可能与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Peroxid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及分泌的胞外几丁质酶(Chitinase,CHI)、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等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有关。2.对经盐胁迫培养的M.guilliermondii处理后的樱桃番茄果实进行生理指标及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经盐胁迫培养的M.guilliermondii可以快速激活樱桃番茄果实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活性,增强果实抗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对红熟期的樱桃番茄果实进行护色,增加果实色彩饱和度并降低果实的硬度和酸度,使樱桃番茄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果肉更加柔软香甜。3.通过Illumina Hi SeqT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经盐胁迫培养24 h的M.guilliermondii进行转录组测序,与非盐胁迫培养组相比,结果表明,盐胁迫培养的M.guilliermondii共有1027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8个基因上调表达,569个基因下调表达。经GO和KEGG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调控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富集通路都与生物过程、糖酵解、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相关,以上结果能够为M.guilliermondii的研究进一步提供科学参考。4.实验室前期试验证实壳聚糖、纳他霉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三种食品添加剂复配而成的保鲜剂可以有效抑制梨果实青霉病的发生,本论文验证了该保鲜剂也可有效地抑制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发生。为进一步提升M.guilliermondii的生防效力,将此保鲜剂与M.guilliermondii以一定浓度混合后使用,发现可显着提升该酵母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直接抑制效果,同时能够降低酵母生防制剂和保鲜剂配方的使用量,大大降低成本。

康慧芳[6](2020)在《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葡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L-半胱氨酸与二氧化氯气体两种试剂对离体链格孢菌进行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链格孢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测量菌落直径,初步探索两种保鲜剂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后选取适宜浓度试剂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果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果实病害、贮藏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究两种试剂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效果;最后,基于前期试验选取适宜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和L-半胱氨酸溶液对葡萄进行处理,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温度25℃,湿度60%65%的环境下贮存,通过测定果实贮藏期间质地品质、色泽、营养组分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研究两种保鲜剂对葡萄的保鲜效果,并总结能够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且能长时间维持果实品质的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以葡萄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和3000 mg/L几种不同质量浓度的L-半胱氨酸处理离体菌,发现L-半胱氨酸对链格孢菌的芽管伸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800 mg/L 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最好,培养第6 d,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95.96%。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发现处理组菌丝密集程度很小,菌丝空洞化、发黑变粗、萎缩,而对照组菌丝细长光滑。后选用1600、2000、2400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进行处理,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的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及失重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果实中MDA的含量也得到了有效抑制,贮藏到15 d,MDA含量仅为41.39 nmol/g。2800 mg/L L-半胱氨酸还能有效保持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性系统,增强果实抵抗病害的能力。综合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能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发生及扩展,延缓果实衰老以及腐烂,保持果实优良品质。2、用浓度为1.5、3.0、4.5、6.0、7.5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和30min,发现二氧化氯气体能够有效降低链格孢菌的菌落生长、芽管伸长及孢子萌发率,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越好,其中9.0μg/L的二氧化氯气体处理30min时抑制效果最好,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后选用3.0、6.0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发现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贮藏期间能有效抑制葡萄果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效清除果实中的自由基。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能有效抑制POD、PPO、CAT和SOD活性的降低,贮藏到第10 d,PPO活性值是对照组的1.67倍,POD活性值是对照组的2.10倍,且CAT活性及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表明,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果实30min能有效延缓交链孢霉腐病对葡萄果的损害。3、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熏蒸30 min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喷洒浸没果实,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常温下贮存。研究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能有效维持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凝聚性、回复性等质地性能及果实的色泽品质,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贮藏到12 d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04和1.17倍,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且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和1.87倍。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还能有效抑制果实MDA含量的上升及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实验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葡萄,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果实货架期,保持果实质地品质、营养组分及生理生化品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品价值。

李新福[7](2019)在《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肉制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较低(一般6872°C)而得名,和高温肉制品相比较具有较多优势,营养成分较高的被保留,具有肉品特有的香味和口感,保持了肉制品固有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咀嚼感和口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低温肉制品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但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温度低,一部分耐热芽孢菌仍能存活下来,贮藏过程中这部分细菌易生长和繁殖,导致产品出现涨袋、褪色、发粘、出水、出油等腐败变质现象,产品的运输和贮藏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着产品货架期及产品销售,是困扰低温肉制品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亟需研究产品贮藏期内菌相变化及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并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引起肉类及肉制品腐败的细菌种类繁多,首先需要对贮藏阶段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随后对关键腐败微生物加工阶段来源进行追溯,并分析SSOs的腐败特性,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本文首先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下45天贮藏期间内的感官、理化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产品贮藏初期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微生物数量迅速增加。冷藏贮藏期间菌落总数(PCA 30°C)、嗜冷菌(PCA 4°C)和乳酸菌(LAB)上升较多,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pseudomonads)、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及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上升相对较少。感官评价、pH值、红度值a*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挥发性盐基氮(TVB-N)、L*、b*、腐胺(PUT)、尸胺(CAD)和酪胺(TYR)均呈现上升趋势;Aw值、盐分、亚硝酸盐、TBARS变化不明显。挥发性物质成分中的醛类呈下降趋势,酸类、醇类和酚类上升较多,相关系数较高的物质分别为乙醇(ethanol)、2-糖醇(2-furanmethanol)、正己醇(1-hexanol)、1-丙醇(1-propanol)、苯酚(phenol)、乙酸(acetic acid)等。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HT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冷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并分离鉴定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26种腐败微生物,其中乳酸菌属占比相对较多;使用PCR-DGGE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13种细菌,大部分也为乳酸菌属。贮藏初期各种腐败菌均较少,贮藏末期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占统治地位;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精确的菌群变化信息,336个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贮藏初期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为两种乳酸菌属的细菌,三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确定产品的主要特定腐败菌SSOs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arnosum)两株乳酸菌,此外肠杆菌(Serratia和Rahnella)、梭菌(Fusobacterium)和乳球菌(Lactococcus)等也具有较大的腐败潜能。对培根加工过程中生产环节的6个点(原料肉、腌制后、蒸煮后、烟熏后、切片后和包装后)进行取样,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高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而揭示SSOs的主要来源并最终找出来源,为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加工过程中的33种腐败微生物,其中原料肉和滚揉腌制后具有较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蒸煮后绝大部分被杀死;HTS结果表明,总计有428种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不同的加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菌群且差异明显,贮藏阶段SSOs及潜在腐败菌明串珠菌(Leuconostoc)、弧菌(Vibrio)、假单胞菌(Pseudomonad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等均主要来源于滚揉腌制工艺阶段,推测是由于此阶段加入的水、香辛料和辅料带入,并与加工机械接触带来污染,因此此阶段的工艺环节为优势腐败菌的主要来源点。选取在贮藏阶段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到的5种主要优势腐败菌葡萄球菌P2(Staphylococcus xylosus)、乳酸菌P6(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肉食杆菌P9(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嗜冷菌P16(Leuconostoc gelidum)、肠杆菌P20(Serratia liquefaciens)等,随后反向接种到经过辐照处理的真空包装培根中,通过监测接种后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研究其菌相变化,判断各种菌致腐能力强弱。结果显示,沙雷氏菌P20、肉食杆菌P9和明串珠菌P6这三种菌具有较强的生长和腐败潜能。选取39种天然防腐保鲜剂对其中4种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抑菌圈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9种保鲜剂: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肉桂醛、牛至、百里香、草果、桂皮和丁香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然后把9种保鲜剂分三种组合进行配方优化,第一组为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和Nisin的单因素组;第二组为肉桂醛、牛至、百里香精油组;第三组为草果、桂皮和丁香提取物组。采用正交法优化发现精油组M3(牛至+百里香)和提取物组的m1(丁香+草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随后把单因素组和优化的配方分别添加到培根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TVB-N及pH值的变化进行抑菌效果的判断,发现聚赖氨酸、肉桂醛和芥末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0.125 g/kg复配精油(牛至+百里香)和0.25g/kg复配香辛料提取物(丁香+草果)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均可延缓产品的腐败,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以期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货架期长的低温肉制品。

成培芳[8](2019)在《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调控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关键要素之一——果蔬的呼吸作用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茼蒿为保鲜对象,以聚己内酯(PCL)/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包装薄膜,研究其对茼蒿采后贮藏货架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熔融共混的物理方法,进一步以完全生物可降解树脂聚乳酸(PL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共混改性剂,制备含不同共混改性剂质量比的PCL基非均相共混薄膜体系,旨在制备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且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能的适宜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可生物降解共混薄膜体系,并考察其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采后冷藏期间贮藏品质、抗衰老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以探索其延长葡萄货架期的关键原因及其保质保鲜机理。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室自制的PCL/PPC共混薄膜,通过测定其在茼蒿贮藏过程中包装内部的气体组成、理化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探索其对茼蒿采后贮藏品质及其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PC共混膜能在包装内形成O2含量为2.3~4.9%,CO2含量为2.9~7.3%的相对稳定的气体环境,从而显着降低茼蒿采后的呼吸代谢速度,减缓呼吸基质消耗,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较常用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延长6 d的货架期。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PCL进行改性研究,可制备适合果蔬保鲜的自发气调包装共混薄膜。(2)以生物可降解性PCL作为自发气调保鲜包装薄膜的基质,以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的PLLA和PBS为共混改性剂,采用熔融挤出共混法制备PCL/PLLA(PBS)改性共混薄膜,并探讨不同PLLA(PBS)共混组成对共混膜体系相结构形态、相容性以及热学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LLA(PBS)共混改性剂的组成对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均匀性及两相的转变等相形态结构有显着影响;两相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二元“海岛”状微相分离结构,当PLLA(PBS)的共混组成低于50%时,PLLA(PBS)以球形颗粒状结构分散于PCL中。但颗粒直径随着PLLA(PBS)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分散均匀性变差;而当PLLA(PBS))的共混质量分数高于50%时,PCL与PLLA(PBS)两相之间发生相转变,相分离程度得到改善,从而制备了兼具力学性能和不同气体和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共混薄膜体系。这也说明,通过对微相分离结构的调控,可制备出可控型的气调保鲜包装膜材料。(3)基于薄膜性能测试结果,分别采用优选后的PCL基共混薄膜对葡萄进行低温自发气调包装。结果发现,与PCL和PCL/PBS共混薄膜相比,PCL/PLLA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使包装内部的O2和CO2浓度分别保持在2.2%和12%左右。感官评价结果发现,PCL/PLLA包装处理组葡萄贮藏至第40 d时,外观品质良好,无霉变,较对照组和PCL处理组分别延长16 d和10 d的货架期;此外,PCL/PLLA包装处理能显着延缓葡萄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这两大呼吸基质的消耗,同时能保持65%左右的维生素C含量。这是因为PCL/PLLA共混包装薄膜能通过保持包装内部适宜的气体组成来抑制和延缓葡萄果穗的呼吸代谢速度,从而减缓因呼吸作用而发生的果实感官和生化品质的劣变。(4)为更进一步探索共混膜自发气调包装的保质保鲜机理,采用贮藏品质较好的PCL/PLLA共混包装膜,以纯PCL包装膜和CK为对照组,研究不同处理对葡萄冷藏期间抗衰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LLA共混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葡萄果皮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延缓葡萄果实中总酚的降低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保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延缓呼吸代谢中活性氧生成的速度,从而增加葡萄的抗衰老性,延缓果实衰老。(5)通过采用高效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连用(GC-MS)技术,研究了冷藏条件下葡萄在贮藏期间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贮藏至24d时,PCL/PLLA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该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物质,且无乙醇生成,较好地保持葡萄原有的风味,且无不良气味产生。

佟继旭[9](2018)在《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藏存在很多问题。红地球作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品种,在贮运过程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硫进行防腐保鲜处理,但在其贮运过程中不仅存在二氧化硫(SO2)的漂白损伤,还可能存在SO2的残留量超标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鲜食葡萄产业包括产区产量、品种、栽培种植模式、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归纳总结,继而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不同SO2保鲜剂对贮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同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多种不同贮运条件,对SO2在红地球葡萄中的残留和人体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归纳出SO2类保鲜剂的使用规范和建议。本论文为红地球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SO2保鲜剂用量因素对人体膳食安全的效应,找出了SO2类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影响的一般规律,可指导SO2类保鲜剂的研制,也为其他果蔬贮藏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国内外葡萄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我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葡萄产业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国际上葡萄产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葡萄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应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制定和实施详细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技术,提升设施葡萄的装备水平,强化我国鲜食葡萄的品牌意识和销售模式,并逐步进军高端葡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功能,充分开展农户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鲜食葡萄从业者的素质。(2)不同SO2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葡萄果实随机分成五个释放速度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葡萄果实作为空白对照CK组、T1(7包片+1包粉)组、T2(4包粉)组、T3(5包粉)组、标准SO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气+T1)组,分别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进行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汁pH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SO2防腐保鲜处理的对照组,在第60d时果实已经严重腐烂,无法继续取样,而进行了SO2防腐保鲜处理的组别,果实最长可以贮藏近140天,可见SO2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种SO2保鲜剂处理组中,气+T1组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T1、T2、T3组,且能保持各项果实品质指标的平稳变化,可见对于一些不耐二氧化硫的葡萄品种,在不断开发新型二氧化硫保鲜剂的同时,可不断尝试进行保鲜剂的复配和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红地球葡萄果实贮藏期腐烂率与脱粒率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与TSS含量、TA含量和硬度值呈极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和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脱粒率与TA含量、硬度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TSS含量、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与pH值呈正相关。(3)SO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残留量测定和膳食风险评估。一些像红地球葡萄需要长期贮藏保鲜的葡萄品种,由于长期处于较高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中,果实大量吸收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通过模拟红地球葡萄采收后的各种真实贮运过程,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距离运输以及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多种保鲜剂使用情况下SO2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依据不同情况下的残留量及风险商判定公式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变化为2.9740.95 mg/kg,均小于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最低SO2残留量标准,膳食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贮运环境下红地球葡萄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身造成损伤,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这些结果为SO2类保鲜剂的现实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上述评价结果,针对我国葡萄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硫在葡萄中的使用建议,即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使用准则,不断健全配套的安全使用技术,包括使用的时间、用量、方法、使用范围、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厂家开展SO2在葡萄上的登记,完善登记手续,促进SO2保鲜剂在葡萄上应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方珍[10](2018)在《贵州水晶葡萄低温贮运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晶葡萄(Vitis vinifera,cv."Guizhou Crystalgrape")是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特色水果,成熟时果实淡绿色并呈半透明状,晶莹剔透,质地香甜。水晶葡萄果皮较薄,采后果粒容易脱落和腐烂,果梗易脱水褐变干枯,采后品质劣变较快,常温条件难以保鲜贮运。低温贮运是目前国内外能有效减少果蔬采后损失最基本的保鲜技术。本研究是广州市对口贵州省的科技帮扶项目。本试验主要研究水晶葡萄冷藏适温、预冷技术、包装材料和SO2保鲜纸应用等保鲜关键技术以及低温延缓果实品质劣变的生理生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1℃、4℃、8℃三组冷藏温度(结合聚乙烯防雾薄膜包装和“格瑞德”膜保鲜纸)保鲜葡萄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1℃和4℃贮藏的葡萄,贮藏到30 d左右,商品率仍达90%以上,而在8℃贮藏的葡萄,贮藏到30 d左右已失去商品价值;其中以1℃的保鲜效果最佳,有效保持葡萄果粒表面光滑、果梗鲜绿,显着减少果粒脱落和腐烂,保鲜期达50 d,比4℃葡萄的商品率高17%。水晶葡萄冷藏50 d后,果实转移至常温货架,出现果粒脱落现象。2.1℃保持葡萄品质的效果比4℃和8℃好。而且果实在1℃冷藏时可提高氨基酸含量,改善了果实特色风味。8℃贮藏的葡萄品质下降较快。1℃贮藏有效延缓葡萄的糖、酸和Vc等营养物质下降。水晶葡萄的主要糖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相当,并且是蔗糖和麦芽糖含量的6倍9倍。酒石酸是水晶葡萄中含量最多的有机酸,其次是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最少的是草酸。在1℃冷藏条件下,水晶葡萄中主要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积累增加,这与感官评价的结果一致。3.较低的贮藏温度延缓水晶葡萄贮藏期品质劣变,此与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密切相关。1℃与4℃抑制了SOD、CAT、POD酶活性;但APX酶活性变化相反,温度越低酶活性越高。1℃贮藏温度有效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与褐变无相关性,褐变与高MDA含量显着正相关。4.比较了OPP、带孔OPP+纸袋、纸袋和塑料盒四种包装材料(无包装为对照)的保鲜效果。在1℃贮藏条件下,对照果实贮藏至30 d时,基本无商业价值;OPP包装的葡萄贮藏期最长达50 d,仍保持果粒饱满,果梗鲜绿,果粒脱落少,腐烂率较低;纸袋包装贮藏期为40 d左右,随后腐烂指数显着增加;OPP结合纸袋的贮藏期约30 d,随后果粒脱落率显着增加;塑料盒包装优点是美观、便于携带,但果实失水率较高,贮藏期仅20 d左右,塑料盒包装较适用于水晶葡萄短期销售贮藏。5.三种SO2缓释保鲜纸(翠绿药包、格瑞德膜和格瑞德药包)在1℃贮藏条件下用聚乙烯防雾薄膜包装保鲜葡萄,显着降低了葡萄腐烂率,葡萄贮藏40 d时商品率仍可达80%,而对照已无商品价值。防止水晶葡萄腐烂效果最好的是“格瑞德药包”,其次是“格瑞德膜”,稍差的是“翠绿药包”。SO2缓释保鲜纸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经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以上三种SO2缓释保鲜纸保鲜30 d的葡萄的SO2残留量为“未检测出”的水平。6.研究了三组温度(1℃、4℃和8℃)对水晶葡萄的预冷效果。预冷温度越低,半预冷时间越短,预冷效率越高。1℃预冷温度的半预冷时间最短为4 h左右,8℃最长为12 h左右,4℃为7 h左右。预冷可减少葡萄腐烂率,但1℃预冷的葡萄货架期果粒脱落率比4℃和8℃脱落率高,推荐采用4℃的预冷温度。

二、保鲜剂密封贮藏葡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鲜剂密封贮藏葡萄(论文提纲范文)

(1)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处理与包装
        1.2.2 试验方案设计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3. 1 腐烂率
        1.2.3. 2 果梗褐变指数
        1.2.3. 3 漂白指数
        1.2.3. 4 呼吸强度
        1.2.3. 5 果实硬度
        1.2.3. 6 还原糖含量
        1.2.3. 7 可滴定酸含量
        1.2.3. 8 VC含量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2.1.1 对腐烂率的影响
        2.1.2 对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2.1.3 对漂白指数的影响
        2.1.4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2.1.5 对硬度的影响
    2.2 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营养成分的影响
        2.2.1 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2.2 对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2.3 对VC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1.2.3 冷藏包装技术
        1.2.4 SO_2替代技术
        1.2.5 分子调控技术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处理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4.2 分析方法
        4.2.1 RNA-seq测序流程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和分析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6.2 实验方法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6.4 结果和分析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3)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处理方法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2. 1 葡萄质地性能分析
        1.2.2. 2 亮度和褐变度
        1.2.2. 3 VC含量
        1.2.2. 4 丙二醛含量
        1.2.2. 5 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
        1.2.2. 6 可溶性糖含量
        1.2.2. 7 可溶性蛋白含量
        1.2.2. 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1.2.2. 9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质地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色泽变化的影响
    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采后果蔬生理变化机制
        1.2.2 贮藏保鲜技术
        1.2.3 可食性膜包装材料
        1.2.4 单宁酸
        1.2.5 高分子膜透气性的调控及其在果蔬保鲜的应用
        1.2.6 生物可降解多孔微球
        1.2.7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保鲜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2.2.2 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的测定
        2.2.3 单因素实验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2.2.5 模型验证
        2.2.6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优化配方
        2.3.3 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
        2.3.4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2.4 小结
3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3.2.2 贮藏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测定
        3.2.3 贮藏芒果的呼吸代谢测定
        3.2.4 贮藏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测定
        3.2.5 生物化学变化测定
        3.2.6 涂层特性的测试
        3.2.7 毒理性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变化
        3.3.2 芒果的呼吸代谢变化
        3.3.3 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变化
        3.3.4 芒果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
        3.3.5 涂层特性分析
        3.3.6 毒理性分析
    3.4 小结
4 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4.2.2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4.2.3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4.2.4 涂膜处理
        4.2.5 微观形貌表征
        4.2.6 粒径分析
        4.2.7 孔径结构表征
        4.2.8 薄膜厚度测试
        4.2.9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4.2.10 机械性能测试
        4.2.11 透光性测试
        4.2.12 毒理性测试
        4.2.13 抑菌性测试
        4.2.14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聚乳酸多孔微球制备的单因素分析
        4.3.2 优化后的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4.3.3 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析
        4.3.4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形貌及性能分析
        4.3.5 抑菌性分析
        4.3.6 毒理性分析
        4.3.7 涂层对橙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4.4 小结
5 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5.2.2 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5.2.3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5.2.4 涂膜处理
        5.2.5 单宁酸负载量的测定
        5.2.6 单宁酸与壳聚糖的作用力分析测定
        5.2.7 微观形貌表征
        5.2.8 粒径分析
        5.2.9 孔径结构表征
        5.2.10 薄膜厚度测试
        5.2.11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5.2.12 机械性能测试
        5.2.13 透光性测试
        5.2.14 毒理性测试
        5.2.15 抑菌性测试
        5.2.16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壳聚糖多孔微球制备的条件优化分析
        5.3.2 壳聚糖负载单宁酸的作用力及负载量分析
        5.3.3 多孔微球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5.3.4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形貌及性能分析
        5.3.5 抑菌性分析
        5.3.6 毒理性分析
        5.3.7 涂层对采后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盐胁迫下海洋季也蒙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简写对照表
1 引言
    1.1 番茄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现状
        1.1.1 番茄果实产业现状
        1.1.2 番茄果实采后真菌病害
        1.1.3 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手段
    1.2 拮抗酵母对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作用
        1.2.1 果实采后拮抗酵母的应用
        1.2.2 拮抗酵母生防作用机理
        1.2.3 提高拮抗酵母生防效力的方法和途径
    1.3 论文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2 拮抗酵母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试剂与培养基
        2.2.3 受试水果
        2.2.4 病原菌
        2.2.5 酵母菌的分离
        2.2.6 酵母菌的鉴定
        2.2.7 酵母菌的生防效果
        2.2.8 耐盐性试验
        2.2.9 生长曲线测定
        2.2.10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酵母菌的形态学特征
        2.3.2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3.3 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抑制作用(In vivo)
        2.3.4 不同浓度的盐对M.guilliermondii生长的影响
        2.3.5 拮抗酵母的生长曲线
    2.4 讨论
3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抑制作用及生理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试验试剂
        3.2.3 受试水果
        3.2.4 病原菌
        3.2.5 拮抗酵母
        3.2.6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
        3.2.7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生理品质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 M. guilliermondii 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抑制作用的研究
        3.3.2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 M. guilliermondii 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抑制作用的研究
        3.3.3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抗性酶活的影响
        3.3.4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4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抑制作用的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2 试验试剂
        4.2.3 受试水果
        4.2.4 病原菌
        4.2.5 拮抗酵母
        4.2.6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抑制机理初探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盐胁迫培养对M.guilliermondii形态的影响
        4.3.2 盐胁迫培养下M.guilliermondii在樱桃番茄果实表面的生长动态
        4.3.3 盐胁迫培养下M. guilliermondii对B. 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In vitro)
        4.3.4 盐胁迫培养对M.guilliermondii胞外水解酶的影响
        4.3.5 盐胁迫培养对M.guilliermondii相关抗氧化指标影响
    4.4 讨论
5 盐胁迫培养对M.guilliermondii的转录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2 拮抗酵母的培养
        5.2.3 材料与试剂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数据的统计和质控报告
        5.3.2 M.guilliermondii响应盐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5.3.5 盐胁迫对M.guilliermondii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5.3.6 盐胁迫对M.guilliermondii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5.3.7 盐胁迫对M.guilliermondii氧化应激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5.3.8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 PCR验证
    5.4 讨论
6 复合保鲜剂对M.guilliermondii生防效力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2 试验试剂
        6.2.3 受试水果
        6.2.4 病原菌
        6.2.5 拮抗酵母细胞悬浮液
        6.2.6 复合保鲜剂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6.2.7 复合保鲜剂对樱桃番茄病害的中试效果
        6.2.8 复合保鲜剂对M.guilliermondii生防效力的影响
        6.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复合保鲜剂对樱桃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6.3.2 复合保鲜剂对樱桃番茄果实病害抑制的中试试验
        6.3.3 复合保鲜剂对M.guilliermondii生防效力的影响
    6.4 讨论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的营养与价值
    1.2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究现状
        1.2.1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现状
        1.2.2 葡萄国外生产种植现状
    1.3 葡萄采后贮藏现状
        1.3.1 采后生理代谢
        1.3.2 微生物侵染
        1.3.3 贮藏环境对葡萄的影响
    1.4 葡萄采后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4.1 葡萄采后病害的类型及致病菌
        1.4.2 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1.4.3 链格孢菌的侵染机制
    1.5 葡萄采后病害防治技术
        1.5.1 农业防治技术
        1.5.2 生物防治技术
        1.5.3 化学防治技术
        1.5.4 物理防治技术
    1.6 L-半胱氨酸
        1.6.1 L-半胱氨酸作用机理
        1.6.2 L-半胱氨酸抑菌优势
    1.7 二氧化氯
        1.7.1 二氧化氯作用机理
        1.7.2 二氧化氯的灭菌优势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8.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L-半胱氨酸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2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2.2.3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2.4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后葡萄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2.2.5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的葡萄中MDA含量的影响
        2.2.6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葡萄果实POD和 PPO含量的影响
        2.2.7 L-半胱氨酸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体的影响
        3.2.2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3.2.3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3.2.4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5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3.2.6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MDA含量的影响
        3.2.7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POD和 PPO活性的影响
        3.2.8 二氧化氯气体处理对葡萄果实中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质地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色泽变化的影响
        4.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5.2 本文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
致谢

(7)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肉制品及其发展现状
    1.2 培根简介
        1.2.1 培根的起源及现状
        1.2.2 培根的加工工艺
    1.3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腐败
        1.3.1 优势腐败菌(SSO)
        1.3.2 优势腐败菌SSO的确定
        1.3.3 低温肉制品中的SSO
        1.3.4 SSO与生物胺形成的关系
        1.3.5 SSOs与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关系
        1.3.6 微生物引起肉品腐败的检测
    1.4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方法
        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现代方法
    1.5 低温肉制品中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1.5.1 生物保鲜剂种类及应用
        1.5.2 新型杀菌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真空包装培根腐败菌及贮藏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过程
        2.3.2 取样及处理
        2.3.3 感官评定
        2.3.4 pH值的测定
        2.3.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3.7 TBARS值的测定
        2.3.8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3.9 盐分含量的测定
        2.3.10 色泽的测定
        2.3.11 蛋白、脂肪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GC-MS分析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2.3.13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3.14 质构分析
        2.3.15 电子鼻测定风味的变化
        2.3.16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3.1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感官品质变化
        2.4.2 pH值的变化
        2.4.3 Aw值的变化
        2.4.4 TVB-N值的变化
        2.4.5 L*,a*,b*值的变化
        2.4.6 蛋白、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
        2.4.7 TBARS值的变化
        2.4.8 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4.9 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
        2.4.10 电子鼻分析
        2.4.11 GC-MS分析贮藏期气体成分变化
        2.4.12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包装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培根取样
        3.3.2 传统微生物的培养
        3.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3.3.4 传统培养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3.3.5 PCR-DGGE分析
        3.3.6 高通量检测
    3.4 结果分析
        3.4.1 传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3.4.2 PCR-DGGE结果鉴定
        3.4.3 高通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根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及取样
        4.3.2 pH值的测定
        4.3.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4.3.4 盐分含量的变化
        4.3.5 TBARS值的测定
        4.3.6 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传统分离培养和鉴定
        4.3.6.2 单菌落的分离和纯化
        4.3.6.3 单菌落细菌DNA的提取
        4.3.6.416 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4.3.7 高通量检测加工过程微生物菌相变化
        4.3.7.1 微生物菌体的收集
        4.3.7.2 样品直接提取细菌总DNA
        4.3.7.3 16S rDNA V3-V4区的PCR扩增
        4.3.7.4 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3.7.5 文库的构建
        4.3.7.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加工点pH的变化
        4.4.2 不同加工点TVB-N的变化
        4.4.3 不同加工点NaCl的变化
        4.4.4 不同加工点TBARS的变化
        4.4.5 传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4.4.5.1 微生物计数
        4.4.5.216 S rDNA全长鉴定结果
        4.4.6 高通量测序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4.4.6.1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4.6.2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组成
        4.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势腐败菌对培根储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无菌培根的制作
        5.3.2 细菌菌悬液的制作
        5.3.3 接种及贮藏
        5.3.4 pH值的测定
        5.3.5 TVB值的测定
        5.3.6 生物胺的测定
        5.3.7 电子鼻测定接种不同腐败菌后风味的变化
        5.3.8 GC-MS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3.9 传统方法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的测定
        5.3.10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变化
    5.4 结果和讨论
        5.4.1 微生物的变化
        5.4.3 电子鼻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对培根风味的影响
        5.4.5 不同腐败菌对生物胺的影响
        5.4.6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对贮藏末期菌相变化的影响
        5.4.6.1 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
        5.4.6.2 接种不同腐败菌贮藏45 天后培根菌落组成
        5.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保鲜剂的筛选及在培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6.2.1 试验材料
        6.2.2 仪器及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天然产物的预处理
        6.3.2 受试菌悬液的制备
        6.3.3 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初筛
        6.3.4 筛选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测试
        6.3.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6.3.6 精油组和提取物组的复配实验
        6.3.7 天然防腐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4.1 39种天然保鲜剂的初筛
        6.4.2 不同浓度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效果
        6.4.3 9种天然产物对受试菌的MIC值
        6.4.4 复配抑菌实验结果
        6.4.5 天然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鲜果蔬采后品质劣变机制
    1.2 国内外生鲜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1.2.1 低温保鲜
        1.2.2 气调保鲜
        1.2.3 辐照保鲜
        1.2.4 超高压处理
        1.2.5 化学保鲜
        1.2.6 生物保鲜
    1.3 生物可降解材料
        1.3.1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1.3.2 常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1.4 聚己内酯的研究进展
        1.4.1 聚己内酯的结构与性质
        1.4.2 聚己内酯的改性研究现状
        1.4.3 聚己内酯在食品保鲜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PCL/PPC自发气调包装对茼蒿采后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试剂
        2.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茼蒿贮藏包装
        2.3.2 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2.3.3 薄膜透气性能测试
        2.3.4 薄膜透湿性能测试
        2.3.5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
        2.2.6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评分
        2.3.7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测试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2.4.2 薄膜透气性能分析
        2.4.3 薄膜水蒸气透过性能分析
        2.4.4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变化
        2.4.5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变化
        2.4.6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变化
    2.5 小结
3 PCL基自发气调薄膜的制备及其相分离结构对包装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原料与设备
        3.2.1 试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原料预处理
        3.3.2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3.3.3 PCL基共混膜的结构表征
        3.3.4 PCL基共混膜的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PCL基共混膜的相容性与相结构分析
        3.4.2 PCL基共混膜的结晶性能分析
        3.4.3 PCL基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4.4 PCL基共混膜的透气性能分析
        3.4.5 PCL基共混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3.4.6 PCL基共混膜的光学性能分析
    3.5 小结
4 PCL基共混薄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冷藏期间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3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4.2.4 PCL基共混膜袋的制作及试验设计
        4.2.5 葡萄包装内部CO_2和O_2含量的测试
        4.2.6 感官评价
        4.2.7 葡萄生化指标测试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贮藏期间葡萄包装内部O_2和CO_2含量变化
        4.3.2 贮藏期间葡萄感官品质变化
        4.3.3 贮藏期间葡萄生化品质变化
    4.4 小结
5 PCL基自发气调包装薄膜处理对低温冷藏葡萄抗衰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原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准备
        5.3.2 总酚含量测定
        5.3.3 MDA含量测定
        5.3.4 POD活性测定
        5.3.5 CAT活性测定
        5.3.6 PPO活性测定
        5.3.7 果皮细胞壁结构观察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5.4.2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MDA含量的影响
        5.4.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OD活性的影响
        5.4.4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CAT活性的影响
        5.4.5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PO活性的影响
        5.4.6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6 PCL/PLLA共混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原料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测试方法
        6.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固相微萃取纤维头的选择
        6.3.2 贮藏初期葡萄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
        6.3.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6.4 小结
7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葡萄采后生理病理现状
        1.2.1 葡萄采后生理
        1.2.2 葡萄的采后病害
        1.2.3 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
    1.3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现状
        1.3.1 改善葡萄保鲜的方法
        1.3.2 鲜食葡萄的贮运保鲜方法
    1.4 防腐保鲜剂二氧化硫的使用现状
        1.4.1 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葡萄贮运中的应用
        1.4.2 食品中二氧化硫限量的标准
        1.4.3 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硫的安全现状
        1.4.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风险评估
        1.4.5 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5.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1.5.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
        1.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及贮运现状调研分析
    2.1 鲜食葡萄产业现状调研
        2.1.1 鲜食葡萄的种植情况
        2.1.2 我国鲜食葡萄贮藏情况
        2.1.3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鲜食葡萄的质量标准
        2.2.1 鲜食葡萄收贮运标准
        2.2.2 鲜食葡萄中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简称三剂)使用情况
        2.2.3 鲜食葡萄中添加剂使用限量
    2.3 我国市售葡萄二氧化硫保鲜剂的调研
第三章 SO_2类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影响葡萄品质的指标测定
        3.2.2 SO_2 保鲜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处理方法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二氧化硫在葡萄静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2 二氧化硫在葡萄动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3 脉冲式二氧化硫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4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结合保鲜剂处理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葡萄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标准技术
        5.2.2 建立健全“三剂”的依法管理
        5.2.3 促进二氧化硫在葡萄上的登记
        5.2.4 加强SO_2类保鲜剂管理
        5.2.5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科普宣传
        5.2.6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风险评估
        5.2.7 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5.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5.3.1 本文创新点
        5.3.2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贵州水晶葡萄低温贮运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保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葡萄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我国果蔬保鲜物流的现状
        1.2.3 果蔬冷害过程中的膜脂代谢和活性氧伤害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处理和取样方法
        2.2.1 水晶葡萄低温贮藏及转至常温货架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2.2.2 包装材料结合低温对水晶葡萄保鲜效果
        2.2.3 保鲜纸结合冷藏对水晶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2.2.4 预冷及冷链物流对水晶葡萄的保鲜效果
    2.3 水晶葡萄表型观察和生理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2.3.1 水晶葡萄失重率的测定
        2.3.2 水晶葡萄果实褐变指数的测定
        2.3.3 水晶葡萄果实病情指数的测定
        2.3.4 水晶葡萄脱粒率的测定
        2.3.5 水晶葡萄腐烂率的测定
        2.3.6 水晶葡萄商品率的评定
        2.3.7 水晶葡萄果实色度的测定
        2.3.8 水晶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测定
        2.3.9 水晶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2.3.10 水晶葡萄果实感官评价方法
        2.3.11 水晶葡萄果实糖和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2.3.12 水晶葡萄果实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2.4 水晶葡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4.1 水晶葡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4.2 水晶葡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4.3 水晶葡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4.4 水晶葡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2.4.5 水晶葡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5 水晶葡萄膜质代谢相关物质的测定
        2.5.1 水晶葡萄脂氧合酶活性的测定
        2.5.2 水晶葡萄果实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5.3 水晶葡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2.6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来源
    2.7 数据统计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晶葡萄贮藏适温筛选及保鲜机理的研究
        3.1.1 水晶葡萄贮藏适温的研究
        3.1.1.1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感官品质和色度的影响
        3.1.1.2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褐变指数的影响
        3.1.1.3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失重率的影响
        3.1.1.4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脱粒率的影响
        3.1.1.5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3.1.1.6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商品率的影响
        3.1.1.7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影响
        3.1.1.8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1.1.9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感官品质的影响
        3.1.1.10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糖和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3.1.1.11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1.2.1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2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2.3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2.4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3.1.2.5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3.1.2.6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
        3.1.2.7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1.2.8 不同贮藏温度对水晶葡萄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包装对水晶葡萄低温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3.2.1 不同包装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感官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包装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脱粒率的影响
        3.2.3 不同包装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3.2.4 不同包装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商品率的影响
    3.3 保鲜纸对水晶葡萄低温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3.3.1 保鲜纸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病情指数的影响
        3.3.2 保鲜纸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商品率的影响
    3.4 水晶葡萄预冷物流保鲜关键技术
        3.4.1 预冷过程中水晶葡萄果实温度变化规律
        3.4.2 预冷对水晶葡萄货架期失水率的影响
        3.4.3 预冷对水晶葡萄货架期脱粒率的影响
        3.4.4 预冷对水晶葡萄货架期腐烂率的影响
        3.4.5 预冷对水晶葡萄货架期商品率的影响
    3.5 水晶葡萄采后有关生理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低温贮藏对保持水晶葡萄品质的作用
    4.2 包装材料及保鲜纸对低温贮藏水晶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4.3 预冷对水晶葡萄货架品质的影响
    4.4 低温下膜脂抗过氧化能力对水晶葡萄品质保持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保鲜剂密封贮藏葡萄(论文参考文献)

  • [1]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J]. 张超杰,唐美玲,郑秋玲,肖慧琳,王婷,张焕春. 保鲜与加工, 2021(05)
  • [2]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D]. 吴忠红. 石河子大学, 2021
  • [3]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J]. 康慧芳,乔勇进,王晓,刘晨霞,张怡,陈冰洁. 保鲜与加工, 2020(06)
  • [4]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周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5]盐胁迫下海洋季也蒙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D]. 曹璇. 浙江大学, 2020
  • [6]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D]. 康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D]. 李新福. 江南大学, 2019(05)
  • [8]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D]. 成培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D]. 佟继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10]贵州水晶葡萄低温贮运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D]. 方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密封贮藏葡萄的防腐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