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唱边唱:“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边唱边唱:“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一、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瑾铭[1](2021)在《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以南京市金陵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世界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的发展已进入到多元化时期,流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统音乐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理解流行音乐。因此,音乐教师理应与时俱进,将流行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赏析流行音乐,提高自身艺术素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分析,这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第三部分是以问卷的形式对南京市金陵中学初中生进行调研,研究当下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从金陵中学学生的问卷中了解到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点:首先,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支持度及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为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然而教材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满意度;其次,音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多注重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学习,关注流行音乐过少,这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学习音乐知识;再次,大多数家长对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态度是持支持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流行音乐入课堂提供家庭保障;最后,教师应该辨别选择流行音乐中积极正面的歌曲作为教材课件,帮助中学生提升艺术甄别鉴赏能力,以期达到美育的功能;文中的第四部分是针对以上调查,对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提出对策及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了解流行歌曲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掌握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流行歌曲对于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流行歌曲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是本论文力求实现中学音乐教育实践,丰富中学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的一次探索,希望能够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共同为实现新课标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刘昊[2](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宋娜娜[3](2021)在《《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认为《经典咏流传》是当下热播的一档大型诗词文化教育类节目。该文化节目的独特形式是通过“和诗以歌”的全新诗词演唱模式。节目一经开播就迅速引起广大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传唱,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加快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独特魅力。通过研究《经典咏流传》节目,探究《经典咏流传》文化节目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来建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节目通过对经典诗词的重新改编谱曲,创造性的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通过经典传唱来充分挖掘诗词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再加上专业的诗词解读来全面普及诗词知识,为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当前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局面,并通过阐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所呈现出的积极元素来加强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形成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风尚。第三部分详细介绍《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通过融入多种方式来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锦上添花。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征,融入时代元素、名人效应、建立情感共识、寓教于乐、加强体验式教育、多元支撑等多种方式的合理应用来获得青少年的积极认同,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并孕育发芽,让其积极主动地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以《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代表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丰富了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马赫[4](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康配配[5](2020)在《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时代课改背景下的探究性课题,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与校园开设的其他学科相比独具天然的语言学习氛围。流行歌曲是受中学生青睐的一种通俗文化,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多只是为了放松享受而喜爱歌曲,并借助流行歌曲来追赶时尚、张扬个性,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流行歌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现象和歌曲中传承的深厚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同时又要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审美趣味。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起以及论题的理论、现实基础,阐释了流行歌曲的相关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发展特征,分析了流行歌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现状和呈现趋势。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两方面论述了流行歌曲能够作为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一方面,大语文教育观理论、隐性课程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流行歌曲能够深入语文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新课程改革趋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都对流行歌曲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以及流行歌曲本身具备非常大的教学价值。第二部分从显性和隐性两大视角着眼:从词语角度分析了构成流行歌曲歌词的词语中语义的特殊搭配、词类活用现象的使用情况;从修辞角度深入挖掘流行歌曲中语音、语义和语句修辞;从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古诗词入手,分析流行歌曲引用和化用中国古典诗词、整首诗谱曲成歌和旧诗(词)新唱的诗词元素;从中学生日常教学中的阅读、写作的角度,挖掘流行歌曲中包含着可以开启智慧和陶冶情操的文化读本,增进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乐趣;依据将科学引导学生的三维目标纳入日常课堂教学的要求,详细地阐述了流行歌曲中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第三部分在对流行歌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坚持切实可行、兼容并蓄、改良精化的开发原则,以主管教育的上级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开发主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宏观上,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倡导人们培养多样化的资源理念;微观上,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持,教师要具备资源意识和整合能力,家长要理解支持配合,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形成筛选、甄别、运用流行歌曲的能力。第四部分通过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一些经典案例和问题案例的分析,论证了流行歌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结论部分阐释并积极号召师生加强树立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理念意识,让流行歌曲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让校园中的语文课堂时刻充满蓬勃生命力,为语文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

王天聪[6](2020)在《美国爵士乐的社会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综合缩影。在流行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它从多个角度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流行音乐被渗入了更多的文化承载,从艺术消费到社会认同,它时时刻刻的也折射着一个时代所赋予的价值。近年来,对流行音乐与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多为思政研究领域的内容,而从其社会功能的研究却不属多数,为此,本文社会功能的角度以爵士乐为例,对流行音乐的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美国爵士乐与流行音乐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爵士乐是融入不同文化与音乐元素所产生的音乐形式,被认为是美国古典音乐的现代表达。从上个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种族歧视问题、民权运动和外交问题等等方面,可称得上风起云涌、社会动荡。而此时的美国爵士乐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音乐形态,代表着美国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其政治民主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时期,爵士乐不仅仅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彰显。爵士乐在政治、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国的流行音乐来自西方,审美西化的问题导致大众对于中国特征的流行音乐缺少了自信。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逐渐重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那么,此时流行音乐应该承担起社会角色,发挥出“文化防范”、“弘扬民族文化”等社会功能。从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外来文化防范意识,从而提升自我文化自信的作用。

杨逸洲[7](2019)在《当代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分析研究 ——以独立音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错位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备受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现象简言之即部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及其身心特点,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校外通俗音乐,但却对学校音乐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对音乐学习感到厌恶、排斥。如何平衡这部分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使二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音乐艺术多层次的发展,中学生所喜爱的通俗音乐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特点,其中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独立音乐,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听众。从最初“自娱自乐”的地下小众音乐逐渐发展演变为通俗音乐当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独立音乐的受众群体以青少年中学生为主,影响力在中学生群体当中与日俱增,且在今后极有可能会更大。因此这一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受众群体的新生音乐事项不应受到忽视。另一方面,中学生是独立音乐最大且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之一,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极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青少年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受独立音乐的影响。可以说要对中学生音乐兴趣进行分析研究,独立音乐是值得重视的一项。笔者在本文中以独立音乐为例,过对独立音乐的分析研究,力求能够更好更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更好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策略,平衡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使学生更有兴趣、热情的学习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学生的同时,笔者也是独立音乐行业中的一员。笔者在大学期间开始尝试摇滚、电子等风格音乐创作并参与演出,自2013年起与同伴组建乐队,此后随乐队一同参演过大小各类独立音乐演出活动上百场,并自主录制、发行过2张专辑,举行了全国16城巡演。在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多年来在独立音乐行业从业经历见闻、思考感悟与所学的相关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在研读学习相关着作、论文和文献资料后,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得了具有价值的数据与资料。首先对独立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重点分析研究了独立音乐迅速发展并深受中学生喜爱的原因。其次以独立音乐为例分析了当今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对当今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之间错位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重点探讨了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最后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的思考感悟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平衡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使学生更有兴趣与热情的学习音乐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笔者通过对当今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的分析研究,力求能够对自己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产生帮助,并为今后同一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睿[8](2019)在《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周杰伦成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标志性人物,他和方文山开辟了“中国风”流行歌曲新领域,独领风骚近20年,“周氏说唱”传播广泛,甚而成为华语说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近20年来,周杰伦流行歌曲影响着90后、00后青少年,成为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研究议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网上周杰伦流行歌曲的音视频、采访周杰伦的视频、粉丝留言等。根据周杰伦流行音乐风格、内容,将其归纳为五类,并就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索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概述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包括周杰伦的音乐成就,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以及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第二章分析周杰伦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三章概述“周氏说唱”的特点,及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概述周杰伦的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五章概述周杰伦的情歌中蕴含的爱情观,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六章概述周杰伦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和异域风情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七章阐述周杰伦流行歌曲中受争议的内容,及其偶像形象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其流行歌曲的正面因素给予肯定,并探索流行文化何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的原因及规律。对周杰伦个人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全面、客观的看待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吕莹[9](2019)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流行歌曲被正式编入教材。论文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处在探索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论文从初中音乐教材出发,旨在探索教材中的流行歌曲在教学中的价值,发挥音乐教材在初中流行歌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并引导教师利用教材中丰富多样的经典作品促进流行歌曲教学的发展。该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实施的背景进行阐释。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在要求和初中生心理发展需要,并且顺应了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环境。第二部分,对人教版音乐教材进行梳理和分类,将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流行歌曲汇总,按照主题、风格等要素进行分类,从整体上归纳人教版音乐教材的编写优势。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最后一部分,针对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教材流行歌曲,提出精选流行歌曲、灵活安排教材教学、挖掘流行歌曲教学感染力、提升流行歌曲教学互动性、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共六个层面的解决对策和建议。该研究旨在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以教材为根基,发挥教材流行歌曲在美育和德育方面的价值,为音乐教师流行歌曲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我国初中流行音乐教育发展蓄微薄之力。

阿衣布恩·别尔力克[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 ——基于校园歌曲视角》文中认为音乐,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人们的心扉;音乐,如滔滔江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音乐是反映人类内心情感的最具普遍性以及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迷恋于音乐所特有的强大吸引力,《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往往会让人流连忘返。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同样对音乐所具有的独特力量不无感慨的说道:“节奏和和声可以洞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如今,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音乐的形式与类型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丰富,多种多样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音乐俨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奇妙元素,没有音乐陪伴的生活必将是索然无味且毫无生机的。在大学的校园里,校园广播里悠扬的歌声,操场上轻轻拨动的吉他,晚会中动听的音乐,都是我们青春里最美的记忆。在纷繁的音乐世界里,一种特别的音乐形式——校园歌曲,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大学里的点滴生活,它是属于每一代大学生青春里最难以忘怀的声音,是大学生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现。校园歌曲从诞生之日起,便和大学与大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校园歌曲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歌曲,探析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别样的精神生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意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校园歌曲之所以能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说明这一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并通过校园歌曲的形式反映出来,校园歌曲以其独有的魅力感染着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现代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深刻反映并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校园歌曲?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背后所表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学生精神世界是如何变迁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变迁的特征又是什么?如何利用校园歌曲的路径来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如下讨论,第一部分将重点对校园歌曲进行理论与实践意蕴的阐释,通过对校园歌曲的追根溯源,总结校园歌曲的特点和类型以及它和大学生精神世界存在的联系,全方位对校园歌曲与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在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校园歌曲反映出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首先,校园歌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产物,是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校园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时代特征,不同时期历史背景之下创作的校园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诸多特点。因此,本文根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等方面的历史背景,划分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9年);第二阶段(1990年至1999年);第三阶段(2000年至2019年);其次,根据历史背景总结出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校园歌曲的发展特点、经典作品及代表人物;然后,通过分析经典校园歌曲的歌词文本,了解其作品的内涵,从校园歌曲的角度阐述其背后所反映大学生精神世界;最后,结合笔者对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总结精神世界的变迁轨迹。这一部分将有助于本研究厘清校园歌曲产生的前因后果,理解校园歌曲承载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明晰校园歌曲所表达的真正目的,从而帮助本研究进一步推进。本文在第三部分就上述内容通过规律总结,试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等方面出发,分析不同阶段大学生精神世界变迁的共同特征,以期为第四部分提供理论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精神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一方面,社会的剧烈变化能够促使大学生精神世界迅速变化和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化又能反作用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不断被激发,他们逐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促进社会进步;那么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所导致的剧烈的社会转型,到底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哪些校园歌曲反映出这一特征,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变迁又有怎样的共性,这是本文第三部分着重讨论的内容本文在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如何探索利用校园歌曲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塑造与健康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对前三部分所得到的结论,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的对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的策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大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年之内,经历着社会的巨大转型,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与挑战,推动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迫使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随之带来了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消极的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这都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问题向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而实践的、操作性强的方式并没有被广泛地利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那么在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的、丰富的、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中,校园歌曲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的形象感染力,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共鸣,也是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教育方式。

二、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以南京市金陵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背景
    2 研究综述报告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法
        4.2 问卷调查法
第1章 流行音乐在南京金陵中学音乐课堂的调查现状及分析
    1.1 流行音乐在金陵中学音乐课堂的现状调查
        1.1.1 问卷设计思路
        1.1.2 问卷统计的结果分析
        1.1.3 问卷调查的总结分析
    1.2 流行音乐在金陵中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2.1 教材方面
        1.2.2 教学方面
        1.2.3 教师方面
        1.2.4 学生方面
第2章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2.1 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产生的影响的理论研究
        2.1.1 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2.1.2 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2.2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独特性
        2.2.1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2.2.2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2.2.3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独特性
第3章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对策及建议
    3.1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原则
        3.1.1 适度性原则
        3.1.2 创作性原则
        3.1.3 指导性原则
        3.1.4 选择性原则
    3.2 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主要措施
        3.2.1 从教材出发
        3.2.2 以教学为抓手
        3.2.3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能力
        3.2.4 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流行音乐进课堂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上篇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二、深度休闲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一、问卷的修订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正态检验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二、正式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点与重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重难点
2 《经典咏流传》节目简介与特点
    2.1 《经典咏流传》节目简介
    2.2 《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
        2.2.1 “和诗以歌”创新形式
        2.2.2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
        2.2.3 挖掘经典作品的人文情怀
        2.2.4 专业解读传播诗词的内涵与意蕴
3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分析
    3.1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3.1.1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1.2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3.1.3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
        3.1.4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3.2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3.2.1 青少年接触电视文化节目的基本情况
        3.2.2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认知度
        3.2.3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接受度
    3.3 《经典咏流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3.3.1 歌颂深厚的家国情怀
        3.3.2 弘扬无私的奉献精神
        3.3.3 引领崇高的人生理想
        3.3.4 激发积极地进取精神
    3.4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3.4.1 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3.4.2 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3.4.3 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风尚
4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4.1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
        4.1.1 融入时代元素
        4.1.2 发挥名人效应
        4.1.3 激发情感共识
    4.2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4.2.1 寓教于乐
        4.2.2 生动化表达
        4.2.3 多元支撑
    4.3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4.3.1 应用多媒体传播渠道
        4.3.2 加强体验式教育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调査问卷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课程资源
        2. 语文课程资源
        3. 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流行歌曲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法
        2. 案例分析法
        3. 问卷调查法
        4. 面对面访谈法
一、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依据
    (一) 理论依据
        1. 大语文教育观理论
        2. 隐性课程理论
        3. 生活教育理论
    (二) 现实依据
        1.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贯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三) 教学价值
        1. 流行歌曲是可以开启智慧的有效教材
        2. 流行歌曲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读本
二、 流行歌曲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词语
        1. 词语特殊搭配
        2. 词类活用现象
    (二)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修辞
        1. 语音修辞
        2. 语义修辞
        3. 语句倒装
    (三)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古诗词
        1. 引用和化用中国古典诗词
        2. 整首诗谱曲成歌,旧诗(词)新唱
    (四) 流行歌曲中的人文情怀
        1. 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
        2. 励志教育
        3. 情感教育
三、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 开发原则
        1. 切实可行的原则
        2. 兼容并蓄的原则
        3. 改良精化的原则
    (二) 开发条件
        1. 宏观条件
        2. 微观条件
    (三) 开发途径
        1. 以教育部门为开发主体
        2. 以学校为开发中心
        3. 以师生为开发主力
四、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 流行歌曲在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1. 流行歌曲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2. 流行歌曲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3. 流行歌曲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二) 流行歌曲在写作教学中的利用
        1. 在写作素材来源中的利用
        2. 在写作主题挖掘中的利用
        3. 在写作语言训练中的利用
    (三) 流行歌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6)美国爵士乐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
一、 社会功能分析
    (一) 社会功能的含义概述
    (二) 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 爵士乐的社会功能
    (一) 爵士乐与激进政治
        1. 从种族问题看美国爵士乐的社会功能
        2. 爵士乐在黑人革命中的意义
    (二) 爵士乐与音乐产业经济
        1. 爵士革命
        2. 融合时代
三、 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一) 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与音乐文化消费
        1. 当代青少年的审美特征及现状分析
        2. 音乐文化消费
    (二) 流行音乐中的文化传播
    (三) 当美国爵士乐成为外交的工具
四、 反思中国流行音乐具备的社会功能
    (一)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足迹
        1. 中国流行文化现象
        2. 科技影响流行
    (二) 中国流行音乐功能反思
        1. 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工具性
        2.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当代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分析研究 ——以独立音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1.文献综述
        2.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1.研究内容
        2.研究目的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独立音乐概况
    (一)独立音乐的概念界定
        1.概念界定与解析
        2.相近概念比较辨析
    (二)独立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1.历史起源
        2.中国独立音乐的发展现状
    (三)独立音乐的价值
        1.艺术价值
        2.社会价值
        3.娱乐价值
    (四)独立音乐的受众群体
        1.音乐人为代表的受众群体
        2.受众群体的扩大
二.从独立音乐看当今中学生的音乐兴趣
    (一)独立音乐与当今中学生的音乐生活
        1.音乐软件为获取音乐主要途径
        2.音乐节目影响听众音乐喜好
        3.观看音乐演出活动成为新的音乐生活方式
        4.小结
    (二)当今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分析
        1.音乐风格类型方面
        2.音乐基本要素方面
        3.音乐题材内容方面
        4.小结
三.当今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的错位
    (一)中学生音乐生活与音乐学习错位的表现
    (二)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错位的成因
        1.学校音乐教育方面
        2.学生自身方面
    (三)青少年音乐兴趣对音乐学习错位的影响
        1.正面影响
        2.负面影响
四.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方面
        1.了解学生兴趣,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独立音乐进入音乐课堂
        3.抵制低俗独立音乐和亚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方面
        1.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培养高尚健康的音乐审美兴趣
        2.正确的看待独立音乐,远离不健康音乐的腐蚀与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着作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第一节 周杰伦的音乐成就
    第二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
        一、周杰伦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影响
        二、周杰伦在亚洲的影响
        三、周杰伦在欧美的影响
        四、周杰伦演唱会的市场号召力
    第三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一、个性
        二、时尚
        三、阳光
        四、孝顺
第二章 周氏“中国风”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方文山开创的“中国风”歌曲
    第二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二、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三、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思维
    第三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
        二、文化自信
第三章 “周氏说唱”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氏说唱”概述
        一、“周氏说唱”
        二、“周氏说唱”的特点
        (一)独特的节奏规律
        (二)正面、积极的歌词内容
        (三)说唱与不同音乐元素的拼贴
        三、“周氏说唱”歌曲的多样化
        (一)中国化“说唱”
        (二)西方古典化“说唱”
        (三)乡村风“说唱”
        (四)个性化“说唱”
        (五)幽默化“说唱”
    第二节 “周氏说唱”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树立正面的说唱音乐形象
第四章 周氏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的励志歌曲概述
        一、周氏励志歌曲
        二、周氏励志歌曲的特点
        (一)追逐梦想
        (二)解答人生困惑
    第二节 周氏励志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偶像影响
        二、精神激励
第五章 “周氏情歌”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氏情歌”概述
        一、“周氏情歌”
        二、“周氏情歌”的特点
        (一)单纯美好的校园恋情
        (二)理性的失恋观
    第二节 “周氏情歌”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珍惜爱情的美好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第六章 周杰伦其他流行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题材多样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反战歌曲
        (二)环保歌曲
        (三)反家暴歌曲
        (四)反毒歌曲
        (五)揭示人性歌曲
        二、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第二节 异域风情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周杰伦世界音乐风格歌曲
        (一)美国西部的牛仔音乐文化
        (二)东欧音乐风情
        (三)古巴比伦文明
        (四)日本“忍者”文化
        (五)埃及文明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聆听世界音乐的耳朵
第七章 在争议中前行的周杰伦
    第一节 学界对周杰伦的批评
        一、字不正腔不圆,咬字不清——对专业演唱规范的挑战
        二、音乐个性鲜明,曲高和寡——对后学者的挑战
    第二节 周杰伦偶像形象对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对青少年审美的消极影响
        二、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观察法
        3. 问卷调查法
    (四) 研究意义与价值
        1. 有助于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选择
        3. 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流行歌曲教学
    (五) 相关概念阐释
        1. 流行歌曲
        2. 教材流行歌曲
一、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流行歌曲教学的背景
    (一) 初中流行歌曲教学的多元文化背景
        1. 我国音乐教育现状
        2. 后现代音乐教育观
        3. 国外教学法的引入
    (二)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1. 以美育人,以情感人
        2. 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兴趣
        3.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三)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二、初中音乐教材及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现状分析
    (一) 初中音乐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概述
        2. 教材流行歌曲分类
        3. 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二) 学生学情分析
        1. 初中生偏爱流行歌曲
        2. 初中生对课堂的展望
    (三) 教学情况分析
        1. 教师基本情况
        2. 教材流行歌曲应用情况分析
三、教材中流行歌曲教学对策及建议
    (一) 精选流行歌曲
        1. 流行歌曲进入课堂的可行性
        2. 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的筛选原则
    (二) 灵活安排教材教学
        1. 适当调整流行歌曲教学位置
        2. 深度践行新课程标准
    (三) 挖掘流行歌曲教学的感染力
        1. 发挥教材流行歌曲的德育价值
        2. 情感陶冶教学设计
    (四) 提升流行歌曲教学的互动性
        1. 教材流行歌曲表现力特点
        2. 节奏环节教学设计
    (五) 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1. 锁定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2. 以人为本,肯定学生的个性化价值
        3. 秉持开放性原则
    (六) 优化教师队伍
        1. 增加流行歌曲相关教学培训
        2. 教师提升自身教研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 ——基于校园歌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 我国校园歌曲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意蕴
    (一)校园歌曲的溯源
    (二)校园歌曲的特点
    (三)校园歌曲的类型
    (四)校园歌曲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系
二 校园歌曲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轨迹
    (一)觉醒后的呐喊与迷茫(1978-1989)
    (二)怀旧中的个性追求与务实并重(1990-1999)
    (三)多元生活中的冲突与回归(2000-2019)
三 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特征
    (一)经济因素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
    (二)政治因素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
    (三)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焦点
    (四)精神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四 利用校园歌曲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途径
    (一)社会层面:利用校园歌曲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
    (二)学校层面:课程推进与平台建设,塑造大学生精神世界
    (三)个人层面:提高自我修养,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以南京市金陵中学为例[D]. 刘瑾铭.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D]. 宋娜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5]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 康配配. 延安大学, 2020(12)
  • [6]美国爵士乐的社会功能研究[D]. 王天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当代中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分析研究 ——以独立音乐为例[D]. 杨逸洲.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8]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 李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吕莹. 渤海大学, 2019(0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迁 ——基于校园歌曲视角[D]. 阿衣布恩·别尔力克. 西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边唱边唱:“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