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浦江一号”介绍

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浦江一号”介绍

一、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鲂浦江一号”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曹广勇[1](2020)在《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特性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测定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及框架性状形态参数,综合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真鲷(Pagrus major)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及其正反杂交种(正交:真鲷♀×黑鲷♂;反交:黑鲷♀×真鲷♂)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4种鱼在臀鳍鳍棘、腹鳍鳍棘、腹鳍鳍条上没有显着差异,黑鲷与真鲷在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背鳍鳍棘、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正交与真鲷在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量、背鳍鳍棘、背鳍鳍条数和胸鳍鳍条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黑鲷在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量、臀鳍鳍条数和胸鳍鳍条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反交与真鲷在侧线上鳞、侧线下鳞、背鳍鳍棘、背鳍鳍条数和胸鳍鳍条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黑鲷在臀鳍鳍条数和胸鳍鳍条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构建了判别方程Y1和Y2,对真鲷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对黑鲷和正反交的判别准确率为83.3%、96.7%和90.0%,综合判别率为92.5%,反交与黑鲷间误判率最大为16.7%。基于可数和框架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4种鱼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2.72%,散点图中均未单独成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交与黑鲷的亲缘关系最近,正交与黑鲷比与真鲷距离略近。以上结果表明,黑鲷与真鲷及其杂交后代间形态差异不大,外部特征较为相似。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了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中微卫星序列(简单重复序列,SSR)的分布规律及密码子偏好性。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微卫星序列均以三碱基重复类型为主,其次为二碱基重复,片段长度大多数在12-20 bp之间。黑鲷与反交在三、五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真鲷与正交在三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而黑鲷与正交在四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UUC、UAC等28个密码子为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的偏好性密码子,偏爱使用以C或G结尾的密码子,且第三位密码子碱基的GC含量(GC3s)均高于基因编码区平均GC含量。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和COI序列对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种群的遗传分化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所有样本的每个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量从3个到15个不等。正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3.172)介于亲本黑鲷(3.383)和真鲷(2.970)之间,观察杂合度(0.658)和多态信息含量(0.578)均高于黑鲷(0.642,0.575)和真鲷(0.610,0.507);反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3.192),观察杂合度(0.657)和多态信息含量(0.573)与黑鲷相似。反交与黑鲷的遗传相似度最高(0.9297)且遗传距离最小(0.0729),正交与黑鲷和真鲷间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分别为0.4386、0.4459。正交子代同时具有亲本黑鲷和真鲷的基因,为真正的杂交种;反交子代无父本真鲷的基因。COI序列在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出37种单倍型(Hap 1-Hap 37),正交与黑鲷共享2种单倍型(Hap 11和Hap 13),与真鲷共享1种单倍型(Hap 2);反交与黑鲷共享5种单倍型(Hap10,Hap 11,Hap 12,Hap 14和Hap 15),与真鲷无共有单倍型。在4个群体中,黑鲷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997)、核苷酸多样性(0.016)和核苷酸差异平均数(10.878)最高,正交最低(0.924,0.005,3.262),反交群体(0.996,0.007和4.853)介于黑鲷和真鲷(0.995,0.006,4.244)之间。以上结果表明,反交与黑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极为相似,推测为黑鲷的雌核发育后代。

钱辰颖[2](2020)在《低氧和高氧对团头鲂F5新品系鳃组织形态变化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是我国水产养殖中一种优良的淡水经济鱼类,由于食性广、养殖成本低,肉质鲜美等优良品质而受到推广。然而受水体底质、藻类、浮游生物及人为放养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变化波动较大。溶解氧浓度较低时,鱼类的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缓、疾病抵抗力下降;溶解氧过饱和时也会引起鱼类氧中毒甚至死亡。溶氧的变化会直接改变血液输氧量,打破机体内的氧化平衡,导致鱼类组织形态发生变化,使得鱼类作出应激适应策略。目前溶氧变化对团头鲂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氧应答机制,而对高氧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高氧条件下对团头鲂的生理活动影响和应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团头鲂F5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将团头鲂在低氧(DO:1.7±0.2 mg/L)和高氧(DO:19.3±0.5 mg/L)下分别处理0 d、4 d、7 d和恢复常氧(DO:7.8±0.3mg/L)7 d后,首先对团头鲂F5新品系的鳃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同时制作血涂片并记录血液中红细胞数。同时,为研究不同浓度溶解氧对团头鲂耐低氧F5新品系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试剂盒测定了其鳃、肝胰腺、肠道和肌肉4个组织中抗氧化相关酶: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呼吸作用相关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活性。以期为团头鲂的生产养殖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的调控,以及团头鲂抗应激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结果显示,低氧4天时红细胞数比在常氧时增加26.92%,低氧7天时比常氧时增加45.51%,高氧4天和7天时分别比常氧时减少15.92%和22.93%,恢复常氧后,红细胞数都有所恢复,但仍与处理前存在显着差异(P<0.05)。鳃是鱼类的呼气器官,鳃小片对鱼类的呼吸作用、氨氮平衡、酸碱平衡有十分显着的影响。在低氧胁迫下,团头鲂鳃小片暴露在水中的面积增多,向外伸出吸收更多氧气。当溶解氧恢复正常时,团头鲂的鳃丝开始重塑,形态逐渐恢复。石蜡切片结果显示,随着低氧处理时间变长,团头鲂F5新品系鳃丝的层间细胞团减少,鳃小片平均间隔变宽,在低氧4和7天时鳃小片的间距分别比常氧时增加127.96%和156.27%。同样,鳃小片更加向外伸出,在低氧4和7天之后鳃小片的长度分别比常氧时增加了13.97%和22.26%。另外,鳃小片宽度在低氧4天后比常氧时减少了38.30%,低氧7天时又比低氧4天时减少了27.99%。在经过一周的常氧恢复后,团头鲂耐低氧F5新品系鳃组织基本恢复到正常形态,各项数据均有所恢复,但与处理前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高氧胁迫下,团头鲂F5新品系层间细胞团增大,鳃小片的平均间隔减少,在低氧4和7天时分别比常氧时减少了13.65%和40.42%。鳃小片宽度在高氧状态下也逐渐增加,在高氧处理4和7天的之后分别比常氧时增加25.32%和40.57%。高氧处理4天后,鳃小片长度比常氧时减少了22.76%,高氧7天时又比高氧4天时增加了23.52%。在持续一周输入正常溶解氧进行恢复后,鳃组织形态恢复,各项数据也均有所恢复,但与处理前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鳃小片长度与处理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酶活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在低氧条件下,CAT活性在鳃组织和肝胰腺中先下降后升高;在肠道中先下降后升高;在肌肉中先急剧升高后下降。MDA含量在鳃组织中持续下降;在肝胰腺中持续上升;在肠道中先下降后升高;在肌肉中先升高后下降。这两组数据无规律变化且组内数据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LDH活性在各组织中均显着持续升高;SDH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各组织中显着持续下降。LDH和SDH在低氧7天时的数值与正常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过一周的常氧恢复后,其在各个组织中均有所恢复,但仍与处理前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高氧胁迫时间的增加,CAT活性在鳃和肠道组织中均持续下降;在肝胰腺中持续上升;在肌肉中先升高后下降。MDA含量在鳃组织中先下降后升高;在肝胰腺中持续上升;在肠道中持续下降;在肌肉中先下降后升高。CAT活性与MDA含量变化不规律且各组数据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LDH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各组织中持续降低;而SDH活性持续升高。LDH和SDH在处理7天时的数值与正常值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且常氧恢复一周后,其在各个组织中均有所恢复,但仍与处理前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的高氧对团头鲂F5新品系的生长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水中溶解氧浓度显着影响团头鲂F5新品系的生长生存以及免疫和代谢能力。本研究为溶氧对团头鲂的鳃组织以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团头鲂新品系的养殖与选育奠定基础。

吴成宾[3](2019)在《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文中认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在遇到高温或天气骤变很容易造成缺氧泛塘,给水产养殖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其次,低氧会降低鱼类的免疫力,导致团头鲂季发性疾病爆发。本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团头鲂鳃组织的超微结构和低氧适应性;(2)通过连续多年的生长和低氧选育,获得生长快且相对耐低氧的团头鲂“浦江2号”选育系;(3)通过对耐低氧和不耐低氧的父母本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与耐低氧相关的候选基因和突变位点,并进行候选基因功能鉴定。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分析。通过研究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发现其鳃组织由鳃耙(gill rakers)、鳃弓(gill arch)、鳃丝(Gill filament)以及鳃小片(Lamella)组成。此外,研究发现团头鲂鳃小片表层被一层褶皱交换膜(exchange membrane)覆盖,它增加了血液中氨氮、二氧化碳、有机酸排出体外的速率,增加团头鲂机体的免疫性能和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团头鲂鳃组织在温度较高的水体环境下(水温25℃左右),鳃耙和鳃弓扁平细胞上的细胞微嵴(cell microridges)突出;温度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水温10℃左右),鳃耙和鳃弓扁平细胞上的细胞微嵴(microridges)消失。细菌和病毒会在夏季的高温水体环境中大量繁殖。细胞微嵴增加粘液附着在扁平细胞,从而增加鳃组织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2)不同溶解氧下团头鲂鳃丝重塑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团头鲂(M.amblycephala)具有相对较高的身体失衡溶解氧值,说明团头鲂也是低氧敏感的鱼类。但是团头鲂具有重塑鳃的结构应对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当团头鲂暴露在低氧环境(DO=2.0 mg·L-1)下4天或者7天,伸出的鳃小片的平均高度和鳃小片表面积显着(P<0.01)大于常氧下的对照组。这些变化是因为层间细胞团(ILCM:interlamellar cell mass)的体积和高度的减小。常氧恢复1周,团头鲂的鳃小片又被层间细胞团包埋。如果不考虑溶解氧的浓度,团头鲂在25°C伸出的鳃小片的长度显着(P<0.01)大于暂养在10°C水体。这也说明团头鲂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修饰鳃丝的形态。团头鲂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Hb])增加显着(P<0.01)在低氧的水体中。此外,氯离子([Cl-)含量显着(P<0.01)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第一次揭示:团头鲂作为一种低氧敏感的鱼类,也可以通过改变呼吸的表面积来应对低氧和温度变化。(3)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低氧耐受性研究。团头鲂是一种低氧敏感的鱼类。溶解氧(DO:dissolved oxygen)含量的突然降低就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因此,培育出一个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对团头鲂养殖业十分重要。从2007年,我们以鄱阳湖野生型团头鲂人工繁殖获得后代作为奠基群体(F0)。通过多个世代的群体选育和低氧选育,最终在2015年获得了一个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耐低氧F4群体在10°C、25°C、30°C的LOEcrit值分别是0.54 mg·L–1、0.89 mg·L–1和1.28 mg·L–1。团头鲂“浦江1号”在10°C、25°C、30°C的LOEcrit值分别是0.72 mg·L–1、1.03 mg·L–1和1.41 mg·L–1。耐低氧新品系相比于对照组(团头鲂“浦江1号”)具有显着(P<0.01)低的低氧失衡溶解氧值在同一温度。此外,耐低氧新品系群体在10°C下暴露在低氧水体(DO=2.0 mg·L-1),这平均伸出鳃小片长度和鳃小片表面积显着(P<0.01)小于对照组。同时,为了提高携氧能力适应低氧环境,耐低氧新品系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着(P<0.01)高于低氧处理(DO=2.0 mg·L-1)条件下的对照组。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好的低氧耐受潜力。我们可以通过不连续多世代的低氧和群体选育获得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4)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性状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了测定耐低氧新品系重要的耐低氧性状和分析基因组信息。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构建了团头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两个亲本(耐低氧F4♀×团头鲂“浦江1号”♂)和98个杂交子代进行重测序,共获得了219832个SNPs标记。然后将219832个SNPs标记通过滑窗方法,整合成4686个bin标记构建含有24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遗传连锁图谱的总长度是2946.52 c M,相邻的bin标记的平均长度是0.63 c M。一个低氧性状相关的标记(LOD=7.037)定位在17号染色体,其中包含有两个功能基因:一个基因是Klf4(Krueppel-like factor 4)存在于调节机体细胞功能多样化信号传导通路,主要作用是红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和造血调控;另一个基因是RNF220(E3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RNF220),主要作用是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金属离子结合。(5)团头鲂耐低氧相关性状基因的鉴定。本研究已经通过团头鲂基因组获得了RNF220基因,然后通过在线分析网址选择合适的靶点合成guide RNA;2019年5月,在耐低氧选育系的团头鲂受精卵1-2细胞期注射Cas9蛋白和g RNA;通过筛选RNF220靶点3的酶切效率是最高,酶切效率在30%左右。对养殖4个月的显微注射团头鲂个体进行检测,RNF220基因碱基出现了突变和缺失。通过荧光定量PCR,敲除个体RNF220基因表达量相比野生型个体降低了40%。团头鲂耐低氧F6新品系的LOEcrit值分别为0.81 mg·L-1和0.92 mg·L-1在20°C和25°C,显着小于(P<0.01)敲除型个体0.94 mg·L-1和1.15 mg·L-1在20°C和25°C。通过敲除RNF220基因,为进一步探讨RNF220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外,证明RNF220基因对团头鲂耐低氧群体抗低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4](2019)在《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选育系F9群体为对照组,利用39条多态性RAPD随机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群体(G1)、二代群体(G2)和三代群体(G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获得了用于鉴别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F9、G1、G2、G3)的稳定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显示,39条RAPD随机引物在F9、G1、G2和G3群体中扩增条带总数分别为213条、202条、200条和190条,F9、G1、G2和G3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6.15%、35.64%、27.00%和26.84%,F9、G1、G2和G3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07 9、0.185 7、0.146 1和0.138 3。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信息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9群体,随着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即G1>G2>G3。4个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 5~0.906 0,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群体;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呈现随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即G3>G2>G1。群体间成对FST值为0.269 2~0.419 5,经置换检验得到的FST值的P值为0.000 0~0.009 0,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极显着的遗传分化。有5条随机引物在群体间产生了特异DNA片段,其中,4条随机引物(S3、S40、S58和S75)可用于区分G3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9、G1和G2),引物S3的鉴别可靠性最高;仅1条随机引物(S71)能用于区分G2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9、G1和G3)。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的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已对团头鲂育种群体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遗传纯度明显升高,并呈现逐代升高的趋势。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显着加快团头鲂基因的纯合速度,雌核发育三代群体(G3)已经是一个遗传一致性较高的高纯品系。

詹凡玢[5](2019)在《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但是随着团头鲂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其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尤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严重影响了团头鲂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鱼类养殖中病害多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研究鱼类的免疫应答反应及其调控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团头鲂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基因表达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其在调节团头鲂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参考资料。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出4个能够特异性识别细菌组分的tlrs基因,分别为团头鲂tlr5a(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序列分析表明,4个MaTlrs都具有典型的TLR蛋白结构特征,包括胞外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区域,胞内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区域及跨膜TM(Transmembrane)结构区域,并预测了胞外LRRCT结构域和胞内TIR结构域的蛋白质3D结构,分析发现二者均呈现较为保守的结构特征,并且LRRCT结构域符合α螺旋和β折叠串联结构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分别属于TLR5亚家族,TLR7亚家族和TLR11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有效的诱导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感染后团头鲂的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上调表达。2.克隆得到11个团头鲂irfs(Mairfs)基因,利用Clustal W和SMART在线分析蛋白质序列特征,结果显示,这11个蛋白质都属于非跨膜蛋白并且无信号肽序列,除了MaIrf1和MaIrf2,其余MaIrfs都含有两个保守功能域:IRF和IRF3功能域。预测11个MaIrfs蛋白质的氨基端和羧基端3D结构,结果显示,同一家族的Irfs因子蛋白质的氨基端结构几乎一样,显示出极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1个MaIrfs分别属于IRF1亚家族,IRF3亚家族,IRF4亚家族和IRF5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11个Mairfs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均有表达,而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后,可以有效的调控这些基因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的表达变化,参与机体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团头鲂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β(MaIκB-β)可溶性蛋白,以及MaIrf1和MaIrf2不可溶蛋白,并对其进行抗菌性试验,结果显示获得的MaIκB-β可溶性蛋白在体外试验中并没有抗菌作用,但Western-Blot(WB)和Immuno-Fluorescence(IF)试验结果显示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干扰素调节因子与炎症因子都参与了抗菌免疫应答。3.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鲤EPC细胞研究了团头鲂4个Matlrs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功能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利用GFP融合蛋白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蛋白质都位于细胞质中,其中MaTlr5a和MaTlr5b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位于不同位置,而MaTlr9和MaTlr21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都位于同一位置。利用过表达载体研究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全长基因对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的转录调控,结果表明其均能诱导irf3、irf7、isg15、mx1、pkr和viperin的上调,说明团头鲂4个Matlrs的信号传导过程是相似的,但是其上调的时间与上调基因表达量的程度是不同的,对viperin、isg15和irf7上调程度较高,pkr上调程度最小,而且Matlr5b最先调控干扰素通路,可能发挥主要功能,Matlr21最后调控,可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因此它们在执行功能中可能有差异,但是都能够参与机体抗病原体的免疫应答。4.利用克隆方法获得6个Mairfs启动子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中都有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了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关系,而且在人类293T细胞和鲤EPC细胞这两种细胞系中得到的结果相似,说明此信号传递的过程不受物种限制。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团头鲂Matlr5a和Matlr9能够促进Mairf7启动子活性,但是不能促进其他基因的启动子活性;Mairf5b能够促进Mairf1和Mairf7启动子的活性,而Matlr21并不能促进任何Mairfs启动子活性,说明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较为复杂。利用细胞凋亡试验研究过表达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后,在细菌感染细胞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调控,试验结果显示MaTlr5a,MaTlr9和MaTlr21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细胞凋亡,而MaTlr5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在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以及Mairf1、Mairf2、Mairf3、Mairf4a、Mairf4b、Mairf5、Mairf6、Mairf7、Mairf8、Mairf9和Mairf10在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能够调控机体免疫,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的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入侵,但是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在信号传导及行使功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究鱼类Tlr及Irf信号通路在抗细菌过程中的调控奠定基础。

王东东[6](2019)在《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生长性能、饥饿胁迫响应及耐低氧分子标记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不耐低氧,易浮头,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具有耐低氧性状的优良品种。本研究以团头鲂耐低氧选育系为材料,进行了1、2龄阶段生长性能分析,研究了饥饿胁迫下对其鳃组织形态、抗氧化酶和ATP酶影响,并利用Egln2基因对其进行耐低氧分子标记筛选。本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一)为评估团头鲂耐低氧F4代的选育效果,在上海市浦东和青浦2个试验点采用剪鳍标记和同池比较法对团头鲂耐低氧F4代(选育组)和“浦江1号”(对照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浦东试验点选育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比对照组分别高24.7%和20.9%,青浦试验点选育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比对照组分别快24.4%和20.9%。结果表明,团头鲂耐低氧F4代(选育组)1、2龄鱼的生长速度优于“浦江1号”(对照组),团头鲂耐低氧F4代在经过系统选育后,其生长特性和养殖效果获得显着提高。试验结果对于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的选育及推广具有参考意义。(二)为了研究不同饥饿时间(0、5、10、15、20、25和30d)对团头鲂耐低氧F4代幼鱼鳃组织的影响,在温度(25±1.0)℃,溶解氧(7.0±0.5)mg·L-1条件下,以体质量为(30.5±2.6)g的团头鲂耐低氧F4代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饥饿胁迫对其鳃组织结构、Na+/K+-ATP酶和抗氧化酶的影响。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团头鲂耐低氧F4代鳃组织的Na+/K+-ATP、SOD和CAT酶活性逐渐降低(P<0.05)。恢复投喂7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团头鲂耐低氧F4代鳃小片平均伸出长度增加(P<0.05),层间基质的厚度减小(P<0.05),这种变化导致鳃小片呼吸面积增加和层间基质体积减小(P<0.05)。恢复投喂7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投喂时的形态。由此可见,饥饿胁迫情况下,团头鲂耐低氧F4代幼鱼抗氧化系统受到严重干扰,鱼体主动调整鳃小片呼吸面积适应饥饿胁迫。(三)从团头鲂耐低氧转录组获得的10个低氧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SNP位点,发现在Egln2基因上存在2个完全连锁的多态SNP位点(PIC>0.5),即T397C397和T715G715,可组成单倍型Ⅰ(C397G715)和单倍型Ⅱ(T397T715)2种单倍型。单倍型Ⅰ在对照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中出现的频率为83.5%,在团头鲂耐低氧选育F5代中的出现频率为27.5%,差异极显着(P<0.01);单倍型Ⅱ在对照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为16.5%,在团头鲂耐低氧选育F5代中的出现频率为72.5%,差异极显着(P<0.01)。单倍型Ⅰ和Ⅱ可组合成3种双倍型,即双倍Ⅰ型(C397C397G715G715)、双倍Ⅱ型(T397T397T715T715)和双倍Ⅲ型(T397C397T715G715)。双倍Ⅱ型个体体型失衡的关键溶氧值(LOEcrit)显着低于双倍型I个体(P<0.01),其中双倍Ⅱ型在低氧性状关联酶(CAT酶、SOD酶及Na+/K+-ATP酶)活力上也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表明双倍Ⅱ型个体耐低氧能力显着高于双倍型I个体。在低氧胁迫下,双倍Ⅱ型个体的鳃小片伸出长度、鳃小片面积均显着小于双倍Ⅰ型个体(P<0.01),而相邻两鳃小片层间基质(ILCM)的厚度和体积则增加,表明双倍Ⅱ型个体不需要暴露太多的呼吸面积就可以应对低氧胁迫,表现出明显的耐低氧能力。同时,双倍Ⅱ型个体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Hb)浓度在低氧胁迫条件下明显高于双倍Ⅰ型个体(P<0.01)。这些结果表明,Egln2基因的双倍Ⅱ型与耐低氧性状密切相关,可作为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的分子特征标记,用于后续的分子辅助育种。

王东东,邹曙明,郑国栋,吴成宾,苏晓磊,崔文涛[7](2019)在《团头鲂耐低氧F4代和“浦江1号”1、2龄鱼生长速度比较》文中提出为评估团头鲂耐低氧F4代的选育效果,在上海市浦东和青浦2个试验点采用剪鳍标记和同池比较法对团头鲂耐低氧F4代(选育组)和"浦江1号"(对照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浦东试验点选育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比对照组分别高24.7%和20.9%,青浦试验点选育组1、2龄阶段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比对照组分别快24.4%和20.9%。结果表明,团头鲂耐低氧F4代(选育组)1、2龄鱼的生长速度优于"浦江1号"(对照组),团头鲂耐低氧F4代在经过系统选育后,其生长特性和养殖效果显着提高。试验结果对于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的选育及推广具有参考意义。

郑国栋[8](2018)在《鲂鲌杂交新品系的遗传特征、最适蛋白需求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翘嘴鲌(Culter alburnus,CA)的食性为肉食性,其肉质鲜美,但生长较慢。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A)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但肉质比翘嘴鲌差。通过团头鲂和翘嘴鲌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获得了五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群体MC(MA♀×CA♂),BC-1(MA♀×MC♂),BC-2(MC♀×MA♂),BC-3(CA♀×MC♂)和BC-4(MC♀×CA♂)。五个杂交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很高。五个杂交群体均为二倍体并具有与其父母本相似的染色体核型(2n=48=8m+26sm+4st)。五个杂交群体的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的中间,而回交群体BC-1/-2更接近其原始亲本团头鲂,BC-3/-4更接近其原始亲本翘嘴鲌。五个杂交群体的性腺均发育正常。五个杂交群体的肌肉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父母本(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显着低于其父母本(p<0.05)。肌间刺分析结果显示,四种鱼的肌间刺的形态均被包含7种类型。回交鲂鲌BC-1总肌间刺125根,在母本团头鲂(124根)和父本翘嘴鲌(137根)之间,并显着低于其父本翘嘴鲌(137根)及回交鲂鲌BC-4(132根)。且回交鲂鲌BC-1的肌间刺形态复杂程度处于父母本之间。综上,回交鲂鲌BC-1表现出肉质好、形态优、肌间刺少且形态简单等优良性状。(2)为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与翘嘴鲌及其杂交及回交后代(团头鲂MA、翘嘴鲌CA、鲂鲌MC、回交鲂鲌BC-1/-2/-3/-4)的生长、饲料利用、肠道变化和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蛋白源研制蛋白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饲料进行喂养。90天的养殖试验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7种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及形体指标等有显着影响(p<0.05)。七种鱼在获得最大增重率时的蛋白水平分别为30.14%、57.97%、36.97%、33.48%、33.85%、39.55%和41.42%,同时,在获得最小饲料系数时的蛋白水平分别为29.84%、46.67%、37.56%、32.60%、33.35%、40.00%和40.45%;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作为综合考量,7种鱼所需的最适蛋白水平分别为29.99、52.32、37.26、33.04、33.60、39.77和40.93。小肠组织切片显示,饲料蛋白水平对小肠形态影响显着,回交鲂鲌BC-1在35%蛋白水平时表现出最佳状态。相同的,消化酶基因(TRY、CTRL1、ELA1和CPA2)在35%蛋白水平时达到较高水平。(3)生长对比试验显示,回交鲂鲌BC-1相对其父母本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是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通过肝脏转录组测序发现,BC-1、MA和CA分别获得77102、63367和67087个转录本,及62248、55182和57366个unigene。‘BC vs.MA’和‘BC vs.CA’两组对比之间分别有325、872个差异基因,且有134个差异基因为两组共有。所有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功能是富集最多的3个GO项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回交鲂鲌的GH/IGF轴相关基因(IGFBP2b、IGF1和IGF2a和)和消化酶相关基因(TRY,ELA1,CTRL1,CPA2和BAL)表达显着上调,这说明其消化能力增强。另外,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PI3KR,RAPTOR和EIF4E)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CS,MDH,FASN,ELOVL1,ELOVL5和ELOVL6)也显着上调表达,说明其蛋白质与脂肪酸的合成能力提高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组成了一个调控网络,共同促成了杂种优势的产生。(4)通过回交鲂鲌BC-1及其父母本的肝脏蛋白组测序,根据差异倍数大于2.0或小于化0.5倍作为差异蛋白的筛选标准。‘BC vs.MA’之间有57的差异蛋白被鉴定出来,其中,42个上调,15个下调。‘BC vs.CA’之间有434个差异蛋白被鉴定出来,其中,101个上调,333个下调。且有27个差异蛋白为两组共有。对所有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功能分别是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富集最多的3个GO项目。KEGG分析发现,蛋白质消化吸收通路显着活跃,如糜蛋白酶、核糖体蛋白等表达增加。另外,脂肪酸的消化吸收与合成通路显着活跃,包括胆汁分泌通路、脂肪消化吸收通路、脂肪酸合成通路以及脂肪酸延长通路。最后,维生素消化吸收通路和矿物质吸收通路活跃度也显着增强。这些差异蛋白富集的通路与转录组中差异基因富集到的通路大部分是一致的,更加验证了这些差异蛋白及其通路是杂种优势产生的关键通路。(5)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克隆了回交鲂鲌BC-1的elovl1和elovl6基因,并对回交鲂鲌成鱼的多个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表达分析。另外,通过饥饿处理,对回交鲂鲌幼鱼进行了生物学的表达差异分析。序列分析表明,回交鲂鲌BC-1的elovl1基因c DNA序列全长1527 bp,共编码324个氨基酸;回交鲂鲌BC-1的elovl6基因c DNA序列全长2161 bp,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回交鲂鲌elovl1和elovl6基因c DNA序列仅仅有30%的相似性。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elovl1和elovl6在受精卵时期均微量表达,然后表达逐渐升高,并分别在24 hpf和32 hpf时表达不再显着变化。整胚原位杂交结果:在12 hpf时期,elovl1在眼和脊索前板处表达,而elovl6仅在脊索前板处检测到表达信号;在24 hpf时期,elovl1在眼、皮肤和尾芽处表达,然而elovl6在皮肤和后体节处表达;在55 hpf时期,elovl1在眼、中脑、后脑和尾芽处表达,elovl6在中脑、皮肤和后体节处表达。q RT-PCR表明,在成鱼组织中,elovl1和elovl6基因均在脑、肝脏、肾脏、眼和皮肤中高度表达,在小肠、肌肉和鳃中表达相对较低。饥饿试验发现,除了elovl6基因在饥饿2天的脑中表达上升外,elovl1和elovl6基因在脑、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总体上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当恢复投喂时,其表达量又回到正常水平。

李福贵,郑国栋,吴成宾,陈杰,蒋霞云,邹曙明[9](2018)在《团头鲂耐低氧F3的建立及其在低氧环境下的生长差异》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实验从鄱阳湖引进和挑选野生优良亲本为奠基群体F0,2009年–2011年通过群体选育获得F1,2011年再通过群体选育实现了F1到F2的传代。2012年,以鄱阳湖选育F2亲本和团头鲂"浦江1号"F9亲本为基础,经夏、秋季2次低氧胁迫,筛选出536尾耐低氧能力强的F2亲本,构成团头鲂耐低氧F2。2013年,挑选个体大、体形好的F2亲本(雌鱼50尾、雄鱼48尾)建立了24个F3家系群体(2♀×2♂群体22个、3♀×2♂群体2个),共100个F3家系。对上述F3家系群体进行1龄阶段的低氧胁迫养殖,通过测定相应生长指标和耐低氧性状,共筛选出5个快速生长家系群体(A2、A3、A18、A19和A20)和6个生长较快的家系群体(A4、A6、A17、A25、A27、A28),微卫星分析其分别归属于20个和28个家系。结果显示,团头鲂的生长性能指标与耐低氧性状呈正相关。在1龄阶段长时间低氧胁迫养殖条件下,团头鲂耐低氧F3中耐低氧能力强的家系的体质量显着大于耐低氧能力弱的家系,选育出的团头鲂耐低氧F3家系在2龄阶段同样保持了快速生长特征。本研究旨在建立团头鲂耐低氧F3新品系,以供后续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的选育。

郑国栋,张倩倩,李福贵,陈杰,蒋霞云,邹曙明[10](2015)在《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差异》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属间人工杂交,获得了遗传背景不同的杂交子代。结果显示,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0.0%和80.6%。鲂鲌杂交子代的体型有两种,其中,96.2%的后代为鲂鲌中间型体型(杂种A型),另外还存在3.8%的后代体型与母本团头鲂‘浦江1号’相近(杂种B型)。经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得出,鲂鲌杂种A型个体DNA含量与母本、父本相同,表明其为二倍体。2个特异性微卫星位点(TTF6和TTF10)分析显示,杂种A型个体从其父母本中各获得了一套遗传物质,证实其为二倍体杂交种,鲂鲌杂种B型的带型则与母本完全一致,为雌核发育后代。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分析显示,鲂鲌中间型个体的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团头鲂‘浦江1号’和翘嘴鲌,表现出明显的超亲生长优势。本研究为鲂鲌杂交新品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外,鲂鲌杂交自发产生雌核发育后代便于团头鲂纯系的构建。

二、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鲂浦江一号”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鲂浦江一号”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形态特征
    1.2 生理生化
    1.3 生长与营养成分
    1.4 遗传变异
        1.4.1 RAPD
        1.4.2 AFLP
        1.4.3 微卫星
        1.4.4 线粒体序列测序
    1.5 前景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可行性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及可行性
        1.6.2 我国黑鲷和真鲷遗传特性研究
        1.6.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检测试剂及测量仪器
        2.1.3 外形的观察与数据测量
    2.2 结果
        2.2.1 外形差异
        2.2.2 形态性状的方差分析
        2.2.3 聚类分析
        2.2.4 判别分析
        2.2.5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微卫星序列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SSR位点搜索
        3.1.3 密码子分析指标和方法
    3.2 结果
        3.2.1 CDS序列中SSR的数量和分布规律
        3.2.2 CDS序列中SSR的优势重复碱基分析
        3.2.3 CDS序列中SSR的长度分布
        3.2.4 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碱基组成
        3.2.5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3.3 讨论
        3.3.1 微卫星特征分析
        3.3.2 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第四章 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所用试剂及仪器
        4.1.3 DNA提取及PCR扩增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黑鲷、真鲷及其正反交群体的微卫星遗传特征
        4.2.2 杂交子代与亲本间的遗传传递
        4.2.3 COI基因序列分析
    4.3 讨论
        4.3.1 黑鲷和真鲷群体遗传分化
        4.3.2 正交子代的遗传特征
        4.3.3 反交子代的遗传特征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低氧和高氧对团头鲂F5新品系鳃组织形态变化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介绍
        1.1.1 团头鲂介绍
        1.1.2 团头鲂养殖现状
        1.1.3 团头鲂低氧研究现状
        1.1.4 “浦江1号”养殖与研究现状
    1.2 溶解氧
        1.2.1 溶解氧的概述
        1.2.2 溶解氧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2.3 溶解氧对鱼类抗氧化酶的影响
        1.2.4 溶解氧对鱼类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溶解氧浓度对团头鲂F5新品系鳃组织形态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试剂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低氧与高氧胁迫
        2.2.2 血涂片的制备于红细胞计数
        2.2.3 石蜡切片与光学显微镜(LM)
        2.2.4 数据测量及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红细胞数的比较
        2.3.2 低氧对鳃组织形态的影响
        2.3.3 高氧对鳃组织形态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溶解氧浓度对团头鲂F_5新品系不同组织酶活力的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制备组织匀浆液
        3.2.2 酶活性的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低氧处理组酶活性的变化
        3.3.2 高氧处理组酶活性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溶解氧浓度对团头鲂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4.2 溶解氧浓度对团头鲂呼吸作用酶活力的影响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鳃组织重塑性研究
    1.2 鱼类鳃超微结构研究
    1.3 鳃组织细胞组成
        1.3.1 鳃丝细胞组成
        1.3.2 鳃弓和鳃耙表皮细胞组成
    1.4 鱼类育种技术
        1.4.1 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
    1.5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概述
        1.5.1 RAD测序
    1.6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的概述
第二章 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分析
    2.1 材料
        2.1.1 实验鱼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鱼温度处理
        2.2.2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2.2.3 组织切片样品处理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团头鲂鳃结构
        2.4.2 鳃耙超微结构随不同温度的变化
        2.4.3 鳃弓超微结构随不同温度的变化
        2.4.4 鳃组织细胞结构统计比较
    2.5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溶解氧下团头鲂鳃丝重塑性分析
    3.1 材料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低氧耐受阈值LOE_(crit)的测定
        3.2.2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3.2.3 鳃丝低氧处理形态变化
        3.2.4 团头鲂血液取样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团头鲂的 LOE_(crit) 值
        3.3.2 团头鲂鳃的重塑性应对低氧和温度
        3.3.3 团头鲂低氧下的红细胞增殖和[Hb]含量
        3.3.4 血液离子浓度变化
    3.4 讨论
        3.4.1 低氧耐受性
        3.4.2 低氧和温度的影响
        3.4.3 血氧携带能力
        3.4.4 低氧对离子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团头鲂耐低氧F_4 群体低氧耐受性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用鱼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选育
        4.2.2 失去平衡氧气含量阈值(LOE_(crit):loss of equilibrium)
        4.2.3 低氧处理
        4.2.4 光学显微镜
        4.2.5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4.2.6 鳃丝低氧处理形态变化
    4.3 团头鲂血液分析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F4的LOE_(crit)值
        4.5.2 团头鲂耐低氧F4 群体鳃丝重塑性
        4.5.3 低氧处理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4.6 讨论
        4.6.1 鱼类对低氧的耐受性
        4.6.2 鳃重塑分析
        4.6.3 鱼类血液携氧能力
第五章 团头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耐低氧相关性状定位
    5.1 材料方法
        5.1.1 实验鱼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鱼染色体制备
        5.1.4 实验群体F1 样品
        5.1.5 RAD序列分析
        5.1.6 Indel和 SNP数目的挖掘分析步骤
        5.1.7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5.1.8 候选基因预测
    5.2 结果
        5.2.1 RAD 文库的构建
        5.2.2 构建遗传图谱
        5.2.3 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共线性
        5.2.4 候选区的抗低氧相关性状基因
    5.3 讨论
第六章 团头鲂低氧耐受基因的敲除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鱼
        6.1.2 试剂的准备
        6.1.3 RNF220 基因靶点与检测引物设计
        6.1.4 sg RNA 的制备Cas9 m RNA 的合成
        6.1.5 显微注射制备敲除实验鱼
        6.1.6 耐低氧受精卵48hpf靶点鉴定
        6.1.7 RNF220 基因打靶F0 代突变体的筛选
        6.1.8 基因敲除个体失去平衡氧气含量阈值(LOE_(crit):loss of equilibrium)
        6.1.9 低氧处理实验(DO = 2.0 ± 0.1mg·L~(-1))和鳃丝超微结构观察
        6.1.10 荧光定量PCR分析
    6.2 结果
        6.2.1 靶点位置和检测引物筛选
        6.2.2 RNF220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
        6.2.3 团头鲂耐低氧WT和基因敲除个体LOE_(crit)值和超微结构
    6.3 讨论
        6.3.1 鱼类对低氧的耐受性
        6.3.2 RNF220 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扩增结果
    2.2 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
        2.2.1 多态位点比例和Shannon信息指数
        2.2.2 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2.3 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
        2.3.1 群体间RAPD特异片段分析
        2.3.2 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
        2.3.3 分子方差分析
        2.3.4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效果分析
    3.2 群体间鉴别标记的发现及其成因分析

(5)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TLRs和 IRFs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模式识别分子
        1.2.2 Toll样受体的研究起源
        1.2.3 脊椎动物的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1.2.4 脊椎动物的干扰素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1.2.5 TLR与 IRF的分类
        1.2.6 IRFs在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2.7 团头鲂病害及其免疫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团头鲂tlr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4 嗜水气单胞菌的复壮、鉴定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菌株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2.2.6 样品采集
        2.2.7 组织RNA提取
        2.2.8 荧光定量cDNA的合成
        2.2.9 基因序列克隆及测序
        2.2.10 PCR和 qPCR
        2.2.11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团头鲂tlrs序列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3.2 Tlrs氨基酸序列分析
        2.3.3 Tlr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2.3.4 系统进化分析
        2.3.5 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3.6 团头鲂Matlr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2.4 讨论
        2.4.1 团头鲂Matl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2.4.2 团头鲂Matlr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团头鲂irf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团头鲂irfs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3.3.2 Irfs氨基酸序列分析
        3.3.3 Irf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3.3.4 系统进化分析
        3.3.5 团头鲂Mairf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3.4 讨论
        3.4.1 团头鲂Mairf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3.4.2 团头鲂Mairf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团头鲂irfs及 IκB-β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菌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4 基因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4.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4.2.7 融合蛋白的纯化
        4.2.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2.9 western-blot试验
    4.3 结果及分析
        4.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团头鲂MaIrfs与 IκB-β的原核表达
        4.3.3 团头鲂IκB-β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4.3.4 western-blot验证抗体及获得纯蛋白的抗菌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及信号传导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5.2.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2.6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5.2.7 细胞转染(以24 孔板转染为例)
        5.2.8 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定位
        5.2.9 过表达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
        5.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细胞转染效率
        5.3.3 团头鲂pEGFP-N1-MaTlrs亚细胞定位
        5.3.4 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 基因过表达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
        5.4.2 团头鲂Matlrs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团头鲂tlrs基因与irfs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6.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6.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6.2.5 细胞凋亡的测定
    6.3 结果
        6.3.1 六个Mairfs启动子区域克隆及特征分析
        6.3.2 Matlrs与 Mairfs之间的信号传导
        6.3.3 细胞凋亡试验测定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生长性能、饥饿胁迫响应及耐低氧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鱼类耐低氧选育研究进展
    二、饥饿胁迫对鱼类鳃组织研究进展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团头鲂耐低氧F4代和“浦江1 号”1、2 龄鱼生长速度的比较
    1.1 .材料和方法
        1.1.1 试验地点
        1.1.2 试验材料
        1.1.3 试验方法
        1.1.4 数据测量及分析
    1.2 .结果
        1.2.1 浦东试验点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1.2.2 青浦试验点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1.3 .讨论
第二章 饥饿胁迫对团头鲂耐低氧F_4代鳃组织结构、Na~+/K~+-ATP酶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组织切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1.4 抗氧化酶和ATP酶活性测定
        2.1.5 形态学测量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饥饿胁迫对团头鲂耐低氧F4代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2.2.2 饥饿胁迫对团头鲂耐低氧F4代鳃组织Na+/K+-ATP酶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团头鲂选育F_5代新品系耐低氧关联SNP标记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团头鲂酶活力测定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Egln2基因SNP位点筛选
        3.1.4 体型失衡的关键溶解氧值(LOE_(crit))测定
        3.1.5 低氧胁迫
        3.1.6 组织切片和电子扫描电镜
        3.1.7 形态学测量
        3.1.8 血液分析
        3.1.9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Egln2基因的序列扩增
        3.2.2 Egln2基因多态性分析
        3.2.3 Egln2基因SNP位点与低氧性状关联分析
        3.2.4 Egln2基因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
        3.2.5 Egln2基因SNP位点双倍型分析
        3.2.6 体型失衡的关键溶氧值
        3.2.7 鳃形态变化
        3.2.8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对低氧的反应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7)团头鲂耐低氧F4代和“浦江1号”1、2龄鱼生长速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测量及分析
2 结果
    2.1 浦东试验点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2.2 青浦试验点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3 讨论
    3.1 鱼类耐低氧性状的研究
    3.2 鱼类耐低氧新品种的选育

(8)鲂鲌杂交新品系的遗传特征、最适蛋白需求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杂交优势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杂交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
        1.3.1 转录组学
        1.3.2 转录组学与杂种优势
    1.4 杂交优势的蛋白组学解析
        1.4.1 蛋白质组学
    1.5 杂交种的饲料蛋白研究
第二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遗传特征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鱼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获得
        2.2.2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形态测量
        2.2.3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肠道
        2.2.4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倍性检测
        2.2.5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染色体制备
        2.2.6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性腺组织切片
        2.2.7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肌肉营养成分
    2.3 结果
        2.3.1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受精情况
        2.3.2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形态
        2.3.3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肠道比较
        2.3.4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倍性
        2.3.5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核型
        2.3.6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性腺发育
        2.3.7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肌肉营养组分
    2.4 讨论
第三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杂交及回交后代最适蛋白需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饲料配方
        3.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4 指标评定
        3.1.5 数据分析
        3.1.6 小肠组织切片
        3.1.7 消化酶基因的qRT-PCR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蛋白水平对七种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七种鱼所需最适蛋白水平分析
        3.2.3 不同蛋白水平对七种鱼形体指标和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3.2.4 最适饲料蛋白水平的计算
        3.2.5 不同蛋白水平对回交鲂鲌 BC-1 小肠的影响
        3.2.6 不同蛋白水平对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回交后代肌间刺的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肌间刺解剖及特征
    4.2 实验结果
        4.2.1 肌间刺数目比较
        4.2.2 肌间刺形态比较
        4.2.3 肌间刺在鱼体的分布
    4.3 讨论
第五章 鲂鲌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
    5.1 材料方法
        5.1.1 实验鱼
        5.1.2 养殖试验和生长性能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5.2.2 HiSeq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5.2.3 数据处理
        5.2.4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长性能分析
        5.3.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分析
        5.3.3 HiSeq转录组文库构建
        5.3.4 序列分析和数据评估
        5.3.5 Unigene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5.3.6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5.3.7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分析
        5.3.8 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深入分析
        5.3.9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5.3.10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总览
        5.3.11 SSR标记的筛选
    5.4 讨论
        5.4.1 消化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5.4.2 GH/IGF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5.4.3 蛋白质、脂肪酸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第六章 鲂鲌杂种优势的iTRAQ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6.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肝脏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6.2.2 总蛋白质BCA法含量测定
        6.2.3 SDS-PAGE
        6.2.4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6.2.5 iTRAQ标记
        6.2.6 高pHRPLC第一维分离
        6.2.7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
        6.2.8 数据库的搜索
    6.3 实验结果
        6.3.1 生长性能分析
        6.3.2 iTRAQ蛋白质组学结果
        6.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6.3.3.1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6.3.3.2 差异表达蛋白GO分类
        6.3.3.3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6.3.3.4 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分析
        6.3.3.5 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
        6.3.4 转录组及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6.3.4.1 GO功能注释比较分析
        6.3.4.2 KEGG通路注释比较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7.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7.1.1 实验用鱼与及胚胎
        7.1.2 实验仪器
        7.1.3 主要生化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回交鲂鲌RNA提取
        7.2.2 回交鲂鲌elovl1、elovl6基因cDNA全长克隆
        7.2.3 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7.2.4 回交鲂鲌qRT-PCR组织和胚胎表达
        7.2.5 原位杂交(WISH)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
        7.3.2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7.3.3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系统发育分析
        7.3.4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mRNA差异表达分析
        7.3.5 饥饿对回交鲂鲌elovl1和elovl6mRNA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来源、人工催产、受精及孵化
    1.2 鲂鲌杂交子代的形态和生长测量
    1.3 鲂鲌杂交子代的倍性检测
    1.4 鲂鲌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
    2.2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倍性分析
    2.3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的微卫星鉴定
    2.4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
3 讨论
    3.1 鱼类远缘杂交进展状况
    3.2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遗传组成及倍性
    3.3 团头鲂‘浦江 1 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养殖潜力

四、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鲂浦江一号”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特性比较研究[D]. 曹广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低氧和高氧对团头鲂F5新品系鳃组织形态变化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D]. 钱辰颖.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D]. 吴成宾.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4]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J]. 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 浙江农业学报, 2019(08)
  • [5]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詹凡玢.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6]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生长性能、饥饿胁迫响应及耐低氧分子标记筛选[D]. 王东东.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团头鲂耐低氧F4代和“浦江1号”1、2龄鱼生长速度比较[J]. 王东东,邹曙明,郑国栋,吴成宾,苏晓磊,崔文涛. 水产科技情报, 2019(02)
  • [8]鲂鲌杂交新品系的遗传特征、最适蛋白需求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研究[D]. 郑国栋.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7)
  • [9]团头鲂耐低氧F3的建立及其在低氧环境下的生长差异[J]. 李福贵,郑国栋,吴成宾,陈杰,蒋霞云,邹曙明. 水产学报, 2018(02)
  • [10]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差异[J]. 郑国栋,张倩倩,李福贵,陈杰,蒋霞云,邹曙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3)

标签:;  ;  ;  

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团头浦江一号”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