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Chiari 综合征腔心房旁路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Budd-Chiari 综合征腔心房旁路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一、Budd-Chiari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崔建伟[1](2021)在《COL4A1、ANGPT1启动子区、5’-UTR区甲基化水平与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COL4A1和ANGPT1近端启动子区和5’-UTR区甲基化水平与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的关系,旨在为布加综合征病因学研究以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0月-2019年4月入院治疗的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年龄分布、性别比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体检者6例为对照组,获取静脉血标本,提取DNA,标本处理、引物设计、应用Agena Mass ARRAY?Methylation检测及质谱分析,通过质谱判断分子量的差异,进行甲基化分析。结果1.COL4A1和ANGPT1基因8个引物中共检测到149个Cp G位点;2.甲基化图谱中其中引物COL4A1_20中位点Cp G_6和Cp G_20甲基化程度有差异,统计学分析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物COL4A1_22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位点Cp G_7和Cp G_13上甲基化程度有差异;统计学分析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引物位点未见明显甲基化水平差异。3.引物COL4A1_22中实验组Cp G_7和Cp G_13水平甲基化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COL4A1启动子区、5’-UTR区部分片段低甲基化有可能造成基因高表达;提示COL4A1启动子区、5’-UTR区部分片段低甲基化可能是皖北地区BCS的发病因素之一。

王浩然[2](2019)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8年1月本中心收治的经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的92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同期住院的单纯布加综合症的患者作对比,探究与下腔静脉血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统计并计算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PE发生率、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1.小球囊预开通的技术成功率为97.87%,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及症状性肺栓塞的发生,小球囊预开通后,患者一月内血栓完全溶解率为92%;2.小球囊预开通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和高密度脂蛋白较术前升高,ALP及胆红素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1年、3年、5年的累积一期通畅率为87%、77%、58%,累积二期通畅率为96%、89%、86%;4.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布加综合征患者并发下腔静脉血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5.患者的1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为95%、89%、87%,确诊治疗时间、再狭窄次数、总胆红素和血小板计数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论:1.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2.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布加综合征患者并发血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改善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生存预后。

顾亚奇[3](2018)在《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疗效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下腔静脉植入支架对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究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临床意义以及术后患者机体功能变化。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方法,通过Pubmed、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关键词“Budd-chiari”、“下腔静脉”、“支架植入”等收集国内外关于下腔静脉膜型、完全栓塞型、狭窄型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血管内植入支架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对检索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及术后再狭窄、再闭塞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通过观察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症,并进行血液学和肝肺功能学检测,分析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等水平变化,比较患者术前术后FEV1(第一秒用气呼气量)、FVC(用力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PEF(呼气峰值流速)、FEV1.0/FVC数值,由此研究我院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临床效果。结果:1.META分析:依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21篇文献,12篇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共计病例1718例,其中试验组即下腔静脉血管支架治疗下腔静脉布加氏综合征(IVC-BCS)组(IVC-Stent组)(包含PTA后应用ES或再狭窄后应用等)有826例,对照组即单纯下腔静脉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IVC-PTA)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IVC-BCS)组共8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临床即刻有效率:IVC-Stent组为97.57%,IVC-PTA组为97.3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无意义。(2)再栓塞、再狭窄率:去敏感后检验IVC-Stent组低于IVC-PTA组,另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PTA治疗B-CS复发后再通可采用植入血管支架的方式。(3)并发症发生几率:介入手术治疗B-CS综合征,术中并发症主要为穿刺道出血、腹部出血、心包填塞、支架脱落等,术后可能继发肝衰竭、肾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病例分析:随机收集我院确诊为布加氏综合征病例35例,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手术,观察发现术后一个月,患者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显着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2.31,2.07,P<0.01);肺功能指标中,FEV1、FVC、MVV、PEF、FEV1.0/FVC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69,1.47,1.69,1.97,P=0.041,0.029,0.046,0.043,0.038)。结论:1.META分析:IVC-Stent治疗IVC-BCS综合征再复发率与单纯IVC-PTA治疗组比较偏低,但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IVC-Stent组主要并发症为支架脱落,易造成二次血管堵塞,引起系列后遗症。因目前研究文献数量以及质量问题原因,IVC-Stent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疗效有待加强研究。2.临床病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植入术能有效改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病症,肺功能及肝功能监测指标显示可明确纠正肝肺功能损害。

朱广昌,汪忠镐,卞策,郭巍,侯国峰,马超,孟繁祎[4](2017)在《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文中认为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系由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所引起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腹水、腹痛、黄疸,如累及下腔静脉,则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水肿等[1,2]。1845年,英国内科医师Budd[3]在《On Disease of the Liver》首次描述了3例肝静脉分支的炎症病变所致的肝静脉闭塞。1899年,奥地利病理医师Chiari[4]报告了其13例尸检发现的肝静脉开口处静脉内膜炎。Pleasants[5]于1911年报道

付坤坤[5](2017)在《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情况,并对其代偿扩张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支数及其直径大小。根据彩超结果分为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或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58)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且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20),同时将检出的副肝静脉按其直径大小分为A类(直径≥5mm,n=96)和B类(直径<5mm,n=28)。2.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主肝静脉梗阻程度、症状持续时间、PT、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血清VEGF水平、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检验标准为α=0.05,对比分析明显代偿扩张组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有68例检出副肝静脉,检出率为87.18%(68/78),共检出12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28支),平均(1.59±0.87)支,直径为311mm,平均(6.27±1.97)mm。其中明显代偿扩张组58例,共检出11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18支),平均(1.97±0.62)支,直径为411mm,平均(6.50±1.87)mm;无明显代偿扩张组20例,共检出10支副肝静脉(均为B类),平均(0.50±0.51)支,直径为34.4mm,平均(3.58±0.58)mm。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480)个月,平均(105.61±135.65)个月;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25240)个月,平均(53.83±73.42)个月。2.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以混合型为主(94.8%,55/58),无下腔静脉梗阻型,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也以混合型(75.0%,15/20)为主,有下腔静脉梗阻型(20.0%,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以Ⅳ度(3支主肝静脉均梗阻)为主(89.7%,52/58),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以Ⅲ度(任意1支主肝静脉通畅)为主(50.0%,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78,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无明显代偿扩张组(t=-7.437,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χ2=0.027)、年龄(t=0.960)、Child-Pugh分级(Z=-0.564)、PT(t=-0.020)、血清D-二聚体水平(t=0.166)、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t=-1.562)、门静脉主干内径(t=1.586)、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t=0.154)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类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以钝角为主(60.4%,58/96);B类以锐角(46.4%,13/28)和近似直角(35.7%,10/28)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7,P<0.05)。当样本为全部患者(7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57,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725,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445,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74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592,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2,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和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39,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以及下腔静脉管腔通畅的Ⅲ、Ⅳ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6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14,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4,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副肝静脉多代偿性扩张,此变化与疾病类型(特别是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血清VEGF水平有关,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越高,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越明显;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长轴夹角大小可能与其扩张程度有关。

张晓[6](2016)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腔房转流术后布加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腔房转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角度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临床观察开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35例,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分别检测各项相关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心功能、肺功能评分或指标变化,以及血清MAPK四大亚族蛋白的表达。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用于进行血清MAPK相关蛋白的对比观察。结果(1)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分级、心功能、肺功能手术前与手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与手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肝功能、心功能主要指标在手术后3天均有所恶化,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与手术后3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手术前后患者ERK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与手术后3天及手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3)手术前后患者P-ERK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手术后3天较手术前血清P-ERK1/2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1个月血清P-ERK1/2的表达有所下调,较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患者血清P3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与手术后3天及手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5)手术前后患者血清P-P3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手术后3天较手术前血清P-P38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1个月血清P-P38的表达有所下调,较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手术前后患者血清JNK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与手术后3天及手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7)手术前后患者血清P-JNK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手术后3天较手术前血清P-JNK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1个月血清P-JNK的表达有所下调,较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手术前后患者血清ERK5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与手术后3天及手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9)手术前后患者血清P-ERK5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手术后3天较手术前血清P-ERK5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1个月血清P-ERK5的表达有所上调,较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腔房转流术治疗能改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远期肝功能、心功能、肺功能。(2)MAPK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的表达与布加综合征密切相关,ERK1/2、JNK、P38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的表达与布加综合征病情进展呈正相关,但ERK5蛋白磷酸化的表达却呈现负相关。(3)MAPK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布加综合征的腔房转流术效果的指标之一。(4)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布加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腔房转流术治疗后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汤波[7](2016)在《1288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并探讨布加综合征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影响愈后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布加综合征128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统计所采用方法包括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本组患者共行治疗1760例次,经介入治疗1161例,手术治疗74例,未治疗53例。(1)下腔静脉阻塞型808例,经介入治疗后成功开通787例,成功率97.40%;肝静脉阻塞型283例,经介入治疗后成功开通264例,成功率93.28%;混合型70例,成功开通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64例,成功率91.43%。(2)根治性手术26例,各种转流术48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11例次。3例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介入组有效率96.81%,手术组有效率97.30%,介入组与手术组有效率没有明显差距(P>0.05)。术后1103例进行了随访,外科手术组74例,介入治疗组1029例,随访率85.64%,随访时间1-104个月,平均40.3个月。随访期间,复发224例,2年内复发157例,总体复发率20.31%,2年复发率14.23%。244例进行多次介入手术,所占比例为23.71%。结论:介入治疗相对传统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并已取代了传统手术成为首选;复杂性的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应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复发或者再狭窄的患者,大多数经再次介入治疗后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血管自身的弹性回缩及损伤后炎症反应是布加综合征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布加综合征愈后的重要因素。

唐前辉[8](2016)在《55例布—加综合征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布-加综合征经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5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其中手术治疗组27例,保守治疗组28例。手术组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单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置管溶栓以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保守治疗组病人均予护肝、护胃、利尿治疗,合并新鲜血栓时予抗凝、祛聚处理,必要时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分别对上述治疗方式的疗效、生存时间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综合对比分析。结果:对该55例患者进行随访1-94个月,其中失访4例,随访率为92.7%,死亡7例,总死亡率为13.7%。手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95.5%,保守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7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有3例复发,5年复发率为19.1%,通畅率为80.1%。围术期无病人死亡。对比手术与保守治疗组的疗效,手术治疗组的门脉高压症状,以及乏力、食欲欠佳症状明显缓解,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溃疡、色素沉着、恶心、呕吐等下腔静脉高压症状两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总体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门脉高压的部分症状,而保守治疗对布-加综合征仅适用于部分症状轻微患者。因此,若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王连才,李德宇,陈香丽,余海波,高春辉,穆森茂,董亚东[9](2014)在《Ⅱ型布加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下腔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和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腔房转流术(atrial caval shunting,ACS)治疗Ⅱ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手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inferior vena cava pressure,IVC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术后血管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1992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的209例Ⅱ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术中开放人工血管前后IVCP、右心房压力(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及自由门静脉压力(portal free pressure,PFP)变化,采用t检验比较人工血管开放前后IVCP、RAP、PFP的压力变化;定期彩超检查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IVCP和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开放人工血管后IVCP、PFP显着下降(P<0.05),开放人工血管后RAP显着升高(t=0.52,P<0.05);人工血管开放后IVCP下降幅度较低者(<1 kPa)的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显着低于IVCP下降幅度较高者(≥1 kPa)(P<0.05)。结论 ACS术中人工血管循环开放后,IVCP下降幅度较大者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较高。

陈鸿强[10](2012)在《混合型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主干和/或肝后至右心房段之间下腔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脏器组织淤血受损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类自然预后极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程度的加深、医疗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临床报道了大量病例。各国学者对布加综合征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开展合理的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使布加综合征的总体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尚未了解和解决的难点及问题。我国是布加综合征的高发区,年发病率为4-6/10万,中青年男性患者居多,病变类型以下腔静脉隔膜性梗阻(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MOVC)或血栓性短段狭窄或闭塞为主,治疗手段首选介入方法,即经皮腔内血管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同期金属支架置入术(simultaneous embedded metal stent,EMS)。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见效快,实施便捷等优点在我国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介入术中无效或者术后再狭窄、合并肝静脉主干阻塞、下腔静脉长段狭窄及隔膜下继发长段血栓等这类出现介入并发症或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病例,各种分/转流减压手术可作为良好的补救和备选治疗方案。决定该类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是分/转流通道的长期通畅。既往研究显示,无论利用自身静脉或各种人工血管作为移植物建立分/转流通道,移植物-吻合口再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分/转流通道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既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PAOD)及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i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SHD)等动脉疾病,而在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中对阻塞静脉行分/转流手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的再狭窄或闭塞的防治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本研究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一组复杂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比利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ePTFE)人工血管先后实施的两种不同的主要转流术式,显示充分的减压转流可以收到更佳的临床疗效,近期或远期的主要并发症是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或闭塞导致转流通道功能丧失,进而诱发肝衰竭的发生甚至死亡。如何降低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从而保持人工转流通道的长期通畅,是目前困扰外科医生的需要迫切解决的临床问题,也是肝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在观察对比两种利用ePTFE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总结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后续的实验和基础研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显示,静脉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较之动脉更为复杂,主要与血管壁细胞损伤应激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尤其是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引发的级联反应在吻合口再狭窄的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后续反应,如平滑肌细胞的增值迁移,纤溶系统激活等,但是对于内皮细胞损伤的自身变化及如何预防和修复内皮细胞损伤这些起始因素和上游事件,目前尚无系统的基础实验研究。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内膜的第一道屏障,不仅仅起到保持血管壁完整光滑的物理作用,还可以分泌很多细胞因子从而维护自身和相邻组织细胞的良好功能。其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极为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它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内皮细胞存活和修复的作用,是内皮细胞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是NO合成的关键酶,主要在血管内皮表达,是血管系统内源性NO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中通过建立急性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大鼠动物模型,动态监测静脉血中NO的含量变化及eNOS在局部血管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在急性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发生过程中NO含量及eNOS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估内皮细胞损伤后自身各种变化的状况,为以后开展预防和修复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其功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血管内皮的损伤和修复是近几年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门方向。既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内源性途径(如基因改良及细胞结构重组工程等)改善和增强细胞自身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周期冗长,步骤繁琐,设备材料及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研究经费高昂。外源性途径则有效减缓了以上难度,也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外源性的一氧化氮供体(sodium nitroprusside, SNP硝普钠)干预体外培养的不同状态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及重要功能指标的变化,分析一氧化氮促进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主要途径,并对其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尝试探讨,为研发有效的临床一线药物,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提供新思路,新途径。第一部分两种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复杂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及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观察比较应用ePTFE人工血管分别行肠-房转流术(MAS)和肠-腔-房转流术(MCAS)治疗复杂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总结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导致人工血管功能丧失的原因与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29例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全部或两支肝静脉主干阻塞且肝后下腔静脉长段血栓形成或长段闭塞或狭窄。其中12例应用ePTFE人工血管行肠-房转流术(MAS),17例行肠-腔-房转流术(MCAS)。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移植物-静脉吻合口狭窄情况、人工血管通畅率及术后生存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中MAS组发生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3天-60月,失访1例,随访率96.6%。MAS组与MCAS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54%和90.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分别为15.5mm水柱、62.4mm水柱和12.3mm水柱、184.7mm水柱。MAS组中4例术后1年内因人工血管阻塞致肝功能衰竭死亡,MCAS组中1例术后4.5年人工血管堵塞致肝功能衰竭死亡。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现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处内膜增生,MAS组中移植物-肠系膜上静脉(G-SMV)吻合口1,3,5年总狭窄率分别为66.7%、75%、83.3%;MCAS组中G-SMV吻合口总狭窄率分别为47.1%、58.8%、64.7%;移植物-下腔静脉(G-IVC)吻合口总狭窄率分别为35.3%、41.2%、58.8%。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41.7%、16.7%和94.1%、88.2%、82.4%。5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41.7%和94.1%。对比两组数据,除门静脉压力外,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CAS组优于MAS组。结论:1,MCAS通道行径更加符合人体血流动力特点,可同时缓解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术后降压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人工血管可保持远期通畅,患者5年生存率更高。2,影响人工血管通畅的主要原因是移植物-静脉吻合口的再狭窄,是决定分流术疗效的关键因素。3,内膜增生是导致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一氧化氮含量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在急性布加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血浆NO含量及肝上下腔静脉局部血管壁组织中eNO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为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未手术组),手术练习组10只和手术实验组60只(每组20只)。采用改良的肝上下腔静脉缩窄法结扎血管,计算手术时间,分别于术后1、7及14天处死手术实验组各组动物,观察腹腔脏器大体变化,测量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指标变化,称重肝脾并分别切取部分组织制作HE切片,观察病理变化。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静脉血血浆中NO的含量及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肝上下腔静脉局部血管壁组织中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手术练习组大鼠围手术期死亡4只,余术后良好存活2周以上;正常对照组及手术实验组大鼠无围手术期死亡,生存良好。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为15.3±3.6分钟,无意外出血。术后1、7、14天处死动物,随时间延长,腹腔脏器粘连渐加重,腹水形成,可见腹壁下侧枝浅静脉显现,肝脾渐充血肿大,质地变硬,肝脾脏器系数递增;肝功能主要指标转氨酶逐渐增高,下腔静脉压及门静脉压递增,以上各类数据与正常组对照,及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脾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符合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的病理演变过程特点。术后1、7、14天检测静脉血血浆中NO含量分别为67.18±4.23、84.70±3.26和132.90±8.05μ mol/L,与正常对照,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中eNOS表达较低,在实验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主要在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表达,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NO含量与血管壁eNOS表达在实验周期观察范围内,呈正相关。结论:1,通过改良的肝上下腔静脉缩窄法可以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布加综合征动物模型,制备简单,成模周期短;是目前理想的急性布加综合征动物模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2,急性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形成过程中,下腔静脉血流瘀滞及局部血管壁内皮损伤导致血浆NO含量水平逐渐增高,eNOS在局部血管壁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率增加,说明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内皮细胞自身功能损伤参与病程演变。3,血浆NO含量水平和局部血管壁内膜组织中eNOS阳性表达率在一定实验观察期内呈正相关,可能存在协同上调的机制。第三部分外源性一氧化氮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在防治混合型布加综合征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中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干预体外培养的正常及损伤模型中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功能修复的状况,探讨一氧化氮功能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及其促进损伤修复的主要途径和调控机制,为防治混合型布加综合征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基因治疗及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培养和鉴定;2,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的建立;3,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SNP干预HUVEC损伤模型的制备;4,外源性一氧化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影响的相关检测。(1)实验分组:正常HUVEC组(正常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损伤组),SNP干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干预组);(2)光镜观察比较各组细胞外观形态学改变的差异;(3)Hoechst33258蓝色荧光染色后观察比较各组细胞核凋亡改变的差异;(4)Western Blot法检测比较各组细胞eNOS蛋白表达水平,了解NO调节eNOS合成的变化;(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了解损伤细胞抗凋亡能力变化;(6)ELISA检测比较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含量,了解损伤细胞分泌功能变化;(7)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比较各组细胞PCNA表达差异,了解损伤细胞增殖功能变化。结果:1,正常HUVEC在H202诱导下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性损伤,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凋亡小体;干预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凋亡小体明显减少;2,损伤组e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干预组eNOS表达回升,接近正常组含量;3,正常组未见Caspase-7蛋白表达,损伤组可检测到明显表达,干预组表达量显着减少;4,干预组VEGF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损伤组,与损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5,干预组PCNA表达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较损伤组表达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氧化应激的条件下,内皮细胞受损,损伤后形态失常,eNOS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抗凋亡能力下降,增殖、合成及分泌功能均减退;2,在一定剂量外源性一氧化氮干预下可提高内皮细胞中eNOS基因的自身合成,促进损伤内皮细胞形态的修复,抑制凋亡发生以及保护损伤内皮细胞的增殖、合成及分泌等重要功能。

二、Budd-Chiari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udd-Chiari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COL4A1、ANGPT1启动子区、5’-UTR区甲基化水平与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布加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
致谢
附录A: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发表文章与获奖
附录D: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疗效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对布加氏综合征合治疗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指标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汇集的资料描述
        2.2 纳入研究质量分析
        2.3 MATE分析结果
        2.3.1 IVC-Stent术后临床有效数据分析
        2.3.2 IVC-Stent术后再栓塞数据分析
        2.3.3 IVC-Stent术中术后引起出血相关、继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数据分析
        2.3.4 IVC-Stent术中术后引起肺栓塞、支架脱落并(或)诱导肝肾衰竭等其他并发症数据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术后临床疗效与肝肺功能变化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材料
        1.2.1 医疗机器器械
        1.2.2 介入诊疗设备
        1.3 研究方法
        1.3.1 手术方法
        2.3.2 手术后抗凝
        1.4 临床观察
        1.4.1 临床症状变化
        1.4.2 肝肺功能指标变化
        1.5 判断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2.2 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改变
        2.3 观察组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改变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BCS流行病学与病因
2 诊断
    2.1 DSA
    2.2 超声
    2.3 CT
    2.4 MRI
3 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介入治疗
    3.3 手术治疗
        3.3.1 下腔静脉隔膜型狭窄或阻塞
2.0 cm) 局限性阻塞或狭窄'>3.3.2 短段狭窄或闭塞, 介入治疗或破膜术失败、肝后段下腔静脉 (>2.0 cm) 局限性阻塞或狭窄
        3.3.3 肝后段下腔静脉长段阻塞, 或伴肝静脉开口或肝静脉本身局限性或弥漫性阻塞
        3.3.4 下腔静脉完全阻塞合并顽固性腹水、胸水
        3.3.5 肝静脉闭塞而下腔静脉通畅
4 展望

(5)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腔房转流术后布加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目标
资料与方法
    1 患者的选择和退出
        1.1 病例来源
        1.2 布加综合征诊断标准[18]
        1.3 布加综合征分型标准[21]
        1.4 肝、心、肺功能分级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患者中止或者退出实验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腔房转流术手术步骤
        2.3 术后处理措施
        2.4 不良反应的处理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性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性指标
        3.4 机制探讨性指标
    4 主要抗体及仪器
    5 主要指标检测方法
        5.1 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5.2 血清MAPK相关蛋白表达检测方法
        5.3 患者组织样本电镜观察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分级变化
    3 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
    4 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评分变化
    5 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
    6 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分级变化
    7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2 的表达
    8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2 磷酸化的表达
    9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P38的表达
    10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P38磷酸化的表达
    11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JNK的表达
    12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JNK磷酸化的表达
    13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的表达
    14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磷酸化的表达
    1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MAPK信号通路四大亚族概述
        1.1 ERK1/2
        1.2 P38 MAPK
        1.3 JNK
        1.4 ERK5
    2 腔房转流术对布加综合征患者血清MAPK四大亚族的影响
        2.1 布加综合征
        2.2 腔房转流术
        2.3 腔房转流术后布加综合征患者血清MAPK四大亚族的变化
    3 MAPK信号通路四大亚族及腔房转流术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1 ERK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2 P38 MAPK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3 JNK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4 腔房转流术对布加综合征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 MAPK信号通路四大亚族及腔房转流术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1 ERK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2 P38MAPK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3 JNK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4 MAPK各通路对心功能的调节作用
        4.5 腔房转流术对布加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5 MAPK信号通路四大亚族及腔房转流术与肺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1 ERK与肺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2 P38MAPK与肺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3 JNK与肺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4 腔房转流术对布加综合征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6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
    附录B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C 肺功能损伤分级标准
    附录D 纳入患者肝组织透射电镜结果(醋酸铀、硝酸铅双重染色)
    附录E 纳入患者心肌组织透射电镜结果(醋酸铀、硝酸铅双重染色)
    附录F 纳入患者肺组织透射电镜结果(醋酸铀、硝酸铅双重染色)
    附录G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2 表达
    附录H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P38的表达
    附录I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JNK的表达
    附录J 手术前后各组间血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的表达
综述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1288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8)55例布—加综合征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混合型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两种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复杂混合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及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氧化氮含量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在急性布加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外源性一氧化氮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在防治混合型布加综合征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中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四、Budd-Chiari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COL4A1、ANGPT1启动子区、5’-UTR区甲基化水平与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相关性研究[D]. 崔建伟.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王浩然.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3]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疗效分析与研究[D]. 顾亚奇.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4]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J]. 朱广昌,汪忠镐,卞策,郭巍,侯国峰,马超,孟繁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1)
  • [5]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付坤坤. 郑州大学, 2017(02)
  • [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腔房转流术后布加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D]. 张晓. 郑州大学, 2016(03)
  • [7]1288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D]. 汤波. 蚌埠医学院, 2016(04)
  • [8]55例布—加综合征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唐前辉.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Ⅱ型布加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下腔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和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关系[J]. 王连才,李德宇,陈香丽,余海波,高春辉,穆森茂,董亚东.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12)
  • [10]混合型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鸿强. 山东大学, 2012(12)

标签:;  ;  ;  ;  

Budd-Chiari 综合征腔心房旁路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