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剂 VA 诱导烟草中 PR 蛋白的产生和对 TMV 感染的抵抗力

抗病毒剂 VA 诱导烟草中 PR 蛋白的产生和对 TMV 感染的抵抗力

一、抗病毒剂VA诱导烟草产生PR蛋白及对TMV侵染的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松杰[1](2020)在《壬二酸诱导烟草抗病性作用机理探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烟草病害是烟草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给烟草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烟草花叶病是我国烤烟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因此,深度挖掘烟草抗病机理和寻找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成为研究的重点,而植物内源性诱导抗性物质以其微量高效、安全无残留和抗病性持久的优势受到关注,在烟草病害防治中有巨大的潜力。壬二酸(azelaic acid,AzA)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已有研究证明,AzA可以作为信号物质诱导拟南芥产生系统获得性免疫,提高拟南芥对病原菌的系统抗病性。关于AzA诱导拟南芥的抗病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AzA促进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的合成,通过SA诱导通路诱导系统获得性免疫(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另一种是AzA促进了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3-磷酸甘油醛(glycerol 3-phosphat,G3P)的积累进而诱导SAR。然而AzA是否可以诱导烟草的抗病性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为明确AzA诱导烟草抗病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方法,本研究以烟草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AzA对烟草进行喷施,对喷施后烟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在大田探索AzA对烟草的作用,初步阐明AzA诱导烟草的抗病机理及AzA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方法。有关壬二酸诱导烟草抗病性机理初步探索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我们对AzA的作用浓度进行了摸索,并检测了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实验室内采用0.5 mM和1 mM的AzA对烟草K326进行喷施,对抗病相关基因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0.5 mM AzA喷施显着提高了烟草叶片的抗病相关基因PR1/NrCN/PAL/NPR1/AZI1和抗氧化相关基因SOD/APX的表达量,不同的基因的最佳响应时间有所不同。PAL/NPR1/PR1是SA诱导SAR通路上的关键基因,AzA的喷施提高了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因此,我们推测在烟草中,AzA可能是通过激活SA信号通路来诱导烟草产生SAR反应;而SOD/APX表达量的提高表明AzA可能是通过提高烟草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累积的活性氧(reaction oxygen species,ROS),从而提高烟草的抗病性。AZI1是壬二酸诱导的脂质转运蛋白,具有转运AzA的作用。AzA的喷施提高了AZI1的表达量,表明AzA的喷施加速了烟草体内的AzA转运;GCN2是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激酶,可以通过使eIF2α发生磷酸化下调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对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做出应答。AzA的喷施提高了GCN2的表达量,我们推测AzA可能通过激活GCN2进而激活烟草的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NrCN是烟草抗TMV的标志抗性基因,AzA的喷施提高了NrCN的表达量,说明AzA的喷施可以提高烟草对TMV的抗性。其次,我们对不同浓度的AzA喷施后烟草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和烟草的根长、根鲜重和根冠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zA的喷施能够提高烟草叶片内的MDA含量和Pro含量,Pro对于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有重要作用,说明AzA可能通过增加细胞的渗透物质提高烟草抗性;MDA含量可以衡量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AzA喷施提高了烟草叶片中的MDA含量,表明AzA可能通过提高烟草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抑制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从而提高烟草的抗性。AzA的喷施促进了烟草根系的生长,推测根系的生长可以使烟草从土壤吸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对烟草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AzA在烟草田间防治TMV的应用探索的研究结果如下所示:首先,我们对壬二酸在田间喷施浓度和喷施时间点进行了探究。在2018年,我们在移栽前2 d对烟草NC55进行了1 mM和2 mM的AzA喷施处理,在移栽后30 d和60 d对烟草TMV的发病情况、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统计测定。结果显示,2 mM AzA喷施处理后,NC55的SOD/POD/CAT酶活及SOD/POD/CAT的表达量显着提高,并且对TMV有显着的防治效果,说明2 mM AzA是NC55田间防治TMV的最适施用浓度。同时,我们发现2 mM AzA喷施处理的烟草株高和最大叶宽显着高于对照处理,研究表明GA可以促进烟草株高和叶宽的增加,而GCN2的缺失会下调GA的代谢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我们推测AzA的喷施上调了烟草体内的GCN2的表达量,从而激活了GA的代谢通路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其次,为了探索AzA在其它烟草品种中的应用,在2019年对NC196、LY1306和云烟87三个烟草品种进行了1 mM和2 mM AzA的喷施处理,并在移栽后30 d,45 d和60 d对田间TMV的发病情况和农艺性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 mM的AzA喷施处理后,LY1306的TMV发病率较对照处理显着降低,表明1 mM AzA防治效果较好;2 mM AzA喷施处理后,NC196和云烟87的TMV的发病率显着降低,表明2mM AzA在NC196和云烟87中防治效果较好。同时,我们发现AzA的喷施显着提高了烟株的株高,表明AzA对烟草的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着促进作用。综上,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初步得出AzA诱导烟草抗病作用机理可能与SA诱导SAR通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阐明。同时我们发现AzA在烟草田间喷施能有效提高烟草对TMV的防治效果,说明AzA在烟草生产上对病害防治有着广泛的应用潜能。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AzA诱导烟草抗病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烟草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陈丽洁[2](2019)在《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文中提出植物病毒病是植物"癌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毒,其病毒粒子为直杆状结构,主要有核酸和外壳蛋白组成。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症主要表现出畸形、花叶、生长陷入不良状态等症状。蛋白质农药,是一种新兴起的生物农药,属于蛋白激发子类药物。作为新型生物农药,蛋白质农药有望成为高效、绿色防控植物病毒病的新途径。从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分离的抗病毒蛋白Rhp-PSP,质谱分析显示,Rhp-PSP蛋白属于YjgF/YER057c/uK114家族蛋白成员,该家族蛋白的重要功能是对核酸的降解作用。先前研究已证实Rhp-PSP抗病毒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蛋白对病毒核酸的作用有关。因此推测Rhp-PSP蛋白可能以病毒RNA为靶标,通过干扰其正常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增殖。将Rhp-PSP蛋白及其家族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比对结果显示,Rhp-PSP蛋白结构中有5个关键位点,分别:第23位酪氨酸(Tyr23)、第72位天冬氨酸(Asn72)、第120位苯丙氨酸(Phe120)、第129位精氨酸(Arg129)、第143位谷氨酸(Gln143)。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核酸体外降解作用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后蛋白降解核酸作用,选取Tyr23(酪氨酸)、Arg129(精氨酸)、Gln143(谷氨酸)3个位点进行突变,构建突变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利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结果表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具有降解作用;Arg129突变后,突变蛋白不具有降解核酸作用,而Tyr2 3和Gln143突变后,突变蛋白仍具有降解TMV CP mRNA作用。这说明,Rhp-PSP蛋白行使降解核酸作用的关键位点在129位精氨酸上。半叶法接种心叶烟实验验证Rhp-PSP蛋白、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与TMV-RNA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同Northern blot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效果一致。实验结论得出,Rhp-PSP蛋白对核酸具有降解作用,且Rhp-PSP蛋白降解核酸的关键位点在C-端附近的β折叠上129位精氨酸上。Rhp-PSP蛋白通过Arg129位结合病毒RNA并参与其随后的降解,以实现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他永全[3](2019)在《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具有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qPCR),对来源于青海省察尔汗盐湖的中度嗜盐菌抑制PVY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8株中度嗜盐菌菌株中,56株菌株对PVY具有抑制活性。其中,抑制率大于90%以上的菌株共计7株;抑制率介于70%-90%之间的菌株共计15株;抑制率介于50-70%之间的菌株共计12株。为了挖掘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菌株抑制PVY活性的潜力,通过单因子单次实验方法对菌株E40203a2的最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进行筛选,并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面法(RSM)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E40203a2的最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牛肉膏、K2HPO4和KH2PO4。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16 g/L、牛肉膏16.35 g/L、MgSO4·7H2O10 g/L、CaCl2·2H2O 0.4 g/L、KCl 5 g/L、KH2PO4 10.51 g/L和K2HPO4 12.49 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E40203a2对PVY的抑制率达到74.36%。与原培养基配方相比,抑制率提高了38.36%。此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E40203a2为泛酸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pantothenticus。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对菌株E40203a2进行大量发酵,对其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PVY的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丁醇提取物对PVY的抑制活性比乙酸乙酯提取物高,抑制率分别为99.70%和96.43%。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体内PVY总核酸及P1、HC-Pro、P3、6K1、VPg、N1a、N1b和CP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调;烟草中与PVY抗性相关基因eIF4E、NtTCTP、F-box和Cullin的表达量上调;烟草中与PVY病程相关基因PSII、XTH、Cp和LHC的表达量下调。综上所述,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具有抑制PVY的生防效果,有望从中分离得到对PVY具有抑制活性的纯品化合物,从而为开发新型微生物源抗病毒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董蕴琦[4](2018)在《新型抗病毒复配剂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抗病毒剂嘧肽霉素(Cytosinpeptidemycin,CytPM)与诱抗剂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复配得到了一种兼具预防、治疗和诱抗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抗病毒剂——嘧肽寡糖(Cytosinpeptidemycin-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ytPM-COS),同时研究了新型复配剂对TMV RNA和蛋白的影响,对寄主活性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诱导寄主产生抗病相关基因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十种药剂对TMV在系统寄主普通烟K326上的防效和在枯斑寄主心叶烟上的枯斑抑制率调查统计,筛选出了一种效果较好的药剂壳寡糖。壳寡糖对普通烟K326上TMV的防治效果达42.10%,对TMV在心叶烟的枯斑抑制率达56.78%;将筛选出的壳寡糖与嘧肽霉素在本生烟、心叶烟和辣椒上分别筛选最适浓度范围,并在最适浓度范围内复配嘧肽寡糖;再以嘧肽寡糖处理以上三种寄主调查对TMV的防效和枯斑抑制率:对本生烟上TMV的防效为78.78%,对心叶烟上TMV的枯斑抑制率高达91.88%,对辣椒上TMV的防效达到58.24%,新复配的嘧肽寡糖对病毒病的防效均高于单剂嘧肽霉素和壳寡糖。2.利用新复配的嘧肽寡糖从直接作用于病毒和作用于寄主两个方面进行抗病毒机制研究。对病毒作用机制方面,通过Northern blot检测嘧肽寡糖对BY-2单细胞中TMV RNA正、负义链积累量的影响,发现嘧肽寡糖能够有效抑制TMV RNA正、负义链的积累,从而抑制TMV在BY-2中的增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在BY-2单细胞和本生烟植株两个体系中TMV CP蛋白的积累量,发现经嘧肽寡糖处理过的寄主中TMV CP积累量明显减少;另外,本生烟在接种前后喷施两次嘧肽寡糖对TMV CP的积累量抑制效果最显着。构建TMV CP、TMV MP、TMV p126分别与GFP相连的载体,并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浸润本生烟,观察嘧肽寡糖处理对TMV的三个蛋白CP、MP、p126在本生烟中定位的影响,发现接种对照中CP聚集在细胞壁上较多,在内质网上较少。经嘧肽寡糖处理,CP聚集在内质网上较多,而结合在细胞壁的量减少,但嘧肽寡糖对TMV MP和TMV p126在细胞中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影响。嘧肽寡糖可以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是其另一重要作用机制。嘧肽寡糖能够诱导BY-2活性氧含量增加,在处理细胞3 h活性氧含量达到峰值,OD值(600nm)为0.264,是同时间对照OD值的2.06倍;接种TMV清水处理的K326叶绿素含量为0.285 mg/g,嘧肽寡糖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为0.381 mg/g,被TMV侵染的普通烟K326在嘧肽寡糖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增加。通过qPCR定量检测抗病相关基因发现,嘧肽寡糖处理下PR5、NPR1、HSP70、HSC70、MAPKKK、WRKY53、WRKY70七个基因均有所上调,其中HSP70上调了31.60倍,PR5上调了16.15倍,上调极显着;NPR1、WRKY53分别上调了8.51倍、8.06倍,也显着上调;表明嘧肽寡糖能够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综上,嘧肽寡糖能够抑制TMV-RNA、TMV CP的积累,并且对TMV CP的定位产生影响,还能够促使寄主植物活性氧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诱导寄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3.嘧肽寡糖田间应用试验表明,嘧肽寡糖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为40.17%40.33%,显着高于宁南霉素、嘧肽霉素、壳寡糖;嘧肽寡糖对辣椒病毒病防治效果最好,高达34.03%37.03%,明显优于嘧肽霉素、壳寡糖;同样,嘧肽寡糖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效也达到34.53%36.73%,高于嘧肽霉素、壳寡糖。综上,表明嘧肽寡糖对烟草、辣椒和番茄病毒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甘秀海[5](2017)在《新型戊二烯酮(查尔酮)类抗植物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其具有低毒、易降解、环境友好及多种生物活性而倍受医药和农药学家的关注,目前已成为结构衍生化的热点先导结构之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中的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但对植物病毒的抑制效果仍不够理想。为了创制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抗植物病毒药物小分子,本论文以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等天然活性结构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组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含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同时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试了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抑制活性,筛选得到高活性的抗病毒化合物;进而利用计算模拟的方法对抗病毒化合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得到更高活性的化合物;最后基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obacco mosaic virus coat protein,TMV CP)和烟草免疫激活抗性,开展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抗TMV作用机制研究。现将本论文的工作总结如下:1.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天然活性单元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为先导,基于活性亚结构组合原理,进行多样性结构衍生,设计合成了5个系列共135个新型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其中包括17个含嘌呤单元的查尔酮衍生物(E1–E17)、52个含1,3,4-恶(噻)二唑结构的查尔酮衍生物(C1–C26,D1–D26)、31个含1,3,4-恶二唑单元的戊二烯酮衍生物(A1–A31)和35个含阿魏酸单元查尔酮衍生物(F1–F35)。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高分辨质谱(HRMS)及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证。2.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为研究对象,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试了5个系列135个新型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的抗TMV和CMV活性。抗植物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对TMV和CMV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C4、C6、C17、C20、C24和C26对TMV表现出较好的钝化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32.18、22.01、33.88、36.72、20.86和24.63μg/mL,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37.97μg/mL);化合物D1、D21、D25、D26对TMV的保护及钝化活性EC50值分别为196.61、140.36、189.25、204.69μg/mL和33.66、33.87、30.57、35.43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对TMV的保护及钝化活性;化合物A3、A4、A6、A11、A13、A14、A16、A17和A31对TMV具有较高的保护活性,EC50值分别为238.32、178.65、181.53、194.85、234.03、214.92、135.56、224.92和123.53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241.38μg/mL);化合物F3、F5、F12、F13、F16、F17、F19、F25、F26、F27、F28、F31、F32对TMV保护活性的EC50分别为214.21、171.48、218.36、210.14、193.54、112.27、224.24、185.47、164.91、98.78、183.48、215.68、198.80μg/mL,均优于宁南霉素。通过系统的抗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A16、F3、F17及F27对TMV和CMV均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F27对TMV和CMV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3.以30个含1,3,4-恶二唑的戊二烯酮衍生物作为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模型,得到其交叉验证系数(q2)和非交叉验证系数(r2)分别为0.751、0.775(均大于0.5)和0.936、0.925(均大于0.8),这一结果表明CoMFA和CoMSIA模型具有好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此外由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结果显示当1,3,4-恶二唑5位为无取代的苯环时,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活性,而在戊二烯酮末端芳环上引入空间位阻相对较小的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戊二烯酮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基于这一构效关系分析结果,对此类化合物做了进一步结构优化并得到了一个具有更高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A31。4.通过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F27对TMV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为了揭示目标化合物F27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本论文首先以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MV CP)为靶标,采用荧光滴定法及微量热泳动法分析了化合物F27与TMV CP结合能力,结果发现化合物与TMV CP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其结合常数Ka和Kd值分别为1×105.384 M-1和8.1μM,分别强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之后通过与TMV CP的分子对接发现化合物F27与TMV CP有两个潜在的结合位点,分别为46位的精氨酸(ARG46)和53位的赖氨酸Lys53;接着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相应的蛋白突变体,通过转化表达获得相应的突变蛋白,再次采用荧光滴定法及微量热泳动法分析了化合物F27与TMV两个突变体TMV CPR46G和TMV CPK53G的结合能力,结果发现F27与突变体TMV CPR46G和TMV CPK53G的结合常数Ka和Kd值分别为1×102.331 M-1,288.5μM和1×103.265,177.55μM,这一验证结果表明了ARG46和Lys53是化合物F27与TMV CP的结合位点。另外,基于烟草免疫激活抗性机制,分析了F27处理后烟草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蛋白质的变化差异,结果发现化合物F27能明显提高烟草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反应速率、相关防御酶活性和水杨酸含量,同时还能明显调控蛋白质的表达,由差异蛋白功能分析发现化合物F27主要是通过调控烟草的光合作用而提高烟草的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了化合物F27是通过与TMV CP结合而抑制病毒对寄主的侵染和激活寄主获得抗性的综合效应而使其对TMV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张国强[6](2016)在《喀纳斯链霉菌ZX01抗TMV活性物质分离及全局调控基因nsdA阻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毒病发生普遍、防治困难,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微生物是抗植物病毒剂研发的重要资源库,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分离与筛选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喀纳斯链霉菌ZX01 (Streptomyces kanasensis ZXO1,以下简称链霉菌ZX01)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从新疆喀纳斯湖分离得到的一株放线菌,经过前期试验表明链霉菌ZX01菌株代谢物具有较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基于此,本论文以链霉菌ZX01为供试菌株,主要从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活性成分分离与鉴定、基因组测序与分析、接合转移体系构建、nsdA阻断突变株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采用萃取、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分离技术手段,并结合活性追踪,从链霉菌ZX01代谢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种具有抗TMV活性的糖蛋白GP-1。该糖蛋白的分子量为8479 Da,多糖和蛋白含量分别为40.23%和54.36%;蛋白部分由15种氨基酸组成,其中酸性氨基酸Asp和Glu含量较高(15.15%和12.63%),碱性氨基酸Arg和Lys含量较低(0.62%和4.88%);多糖部分由6种单糖组成,分别是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和半乳糖(0.38:0.14:0.40:2.62:0.10:1.00);GP-1中同时存在N-糖苷键和O-糖苷键;其二级结构包含20.10%p-折叠,21.70%p-转角和58.30%无规则卷曲,无α-螺旋存在。100℃处理1h对GP-1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但对GP-1的抗TMV活性有较大影响,60℃以下活性稳定,80℃以上活性逐渐丧失。经过质谱分析,GP-1是一个结构较为新颖的糖蛋白。利用超滤、亲和层析及HPLC技术建立了糖蛋白GP-1的快速纯化与检测方法。(2)采用活体和离体方法测定了糖蛋白GP-1的抗TMV活性,结果显示GP-1对TMV具有较强的保护效果,能够较好地阻止TMV侵染寄主植物。钝化试验与电镜试验共同表明GP-1对TMV粒子具有破坏效果,使得TMV丧失侵染能力。另外,GP-1还能抑制TMV外壳蛋白在寄主植物体内的积累,从而减轻发病症状。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证明GP-1能够诱导寄主抗病性,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诱导抗病性先增强后减弱。GP-1处理后,烟草体内的防御酶SOD、PPO和PAL活性均急剧升高,而体内的MDA含量整体下降。(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链霉菌ZX01基因组进行测序,最终得到ZX01基因组草图序列总长7,026,279 bp,分布于225 contigs中,G+C含量为73.88%。基因预测得到6245个编码基因,其中4176个蛋白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功能,1997个蛋白与KEGG库中的蛋白同源,3996个蛋白具有COG分类。ZX01基因组中含有7套核糖体RNA操作元和65个tRNA基因。(4)利用antiSMASH v3.0对链霉菌ZX01基因组中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结果发现了21条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布于19个contigs中。这些基因簇操纵萜类、聚酮类、磷酸酯类、细菌素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聚酮合酶(PKS)或非核糖体肽酶(NRPS)参与的基因簇有Cluster1、9、16、18和20,这5个基因簇与已知的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相似性较低。半定量PCR结果显示,在一般培养条件下Cluster1、9和20能够正常表达、Cluster18不表达、Cluster16部分表达;经过γ-丁内酯诱导后Cluster 1、9、16、18和20均能表达,其中Cluster9和16超量表达。另外,还对糖基化相关基因和全局调控基因进行了预测,找到了多种糖基转移酶基因和全局调控因子。(5)对接合转移体系中的多种条件进行探索与优化,得了适合链霉菌ZX01遗传操作的接合转移最佳条件:孢子50℃热激10 min,然后37℃孵育2-3 h,供体和受体的比例为10:1,在含有10~30 mM MgCl2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进行接合转移,培养16~18h后覆盖抗生素,此时的转化效率最高。(6)利用Overlap PCR技术构建了基因重组载体质粒pRV5455 (pKC1139::nsdA UD::KanR),结合使用大肠杆菌ET12567 (pUZ8002),成功阻断了链霉菌ZX01中的全局调控基因nsdA,获得了nsdA缺失的ZX01突变株(ZX01△nsdA)。nsdA缺失不仅会影响链霉菌ZX01菌落形态,提高孢子和菌丝生长量,还能提高糖蛋白GP-1的产量。综上所述,链霉菌ZX01具有较强的天然产物合成能力,在植物病害防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因组的测序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该菌株的分子遗传、代谢调控和工程菌构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更为工程菌的构建以其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面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时红敏[7](2015)在《青霉菌灭活菌丝体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作用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寄主范围广泛、易于传播,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目前对TMV仍没有理想的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仍是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因此,探索有效的TMV防治方法是当前TMV防治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青霉菌灭活菌丝体(Dry mycelium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DMP)是青霉素生产后的残余副产物,是近年来云南烟草种植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机诱导抗病剂。本实验以心叶烟和本氏烟为实验材料,利用提纯的TMV原液以及农杆菌介导的TMV侵染性克隆(p35s:30B:GFP)来初步探讨DMP对TMV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DMP分别对心叶烟进行系统诱导、局部诱导,同时开展对病毒的钝化实验,通过统计心叶烟上的枯斑,计算各类实验的结果,表明DMP可诱导未感病的心叶烟产生抗性,提高对TMV的抵抗作用,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对已感病的植株治疗效果不显着;局部诱导效果较好,但对病毒的直接钝化作用不明显。(2)以农杆菌介导的TMV侵染性克隆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荧光观察研究了携带gfp基因的TMV侵染性克隆在烟草植株中的侵染路径,以gfp基因表达检测的方法可以检测荧光尚未积累到可见条件下病毒的存在,结果表明在侵染性克隆从接种开始到进入维管组织开始系统侵染的速度是非常快的,4小时就可以到达根部,4.5小时就可以进入到顶部的心叶,完成了实际上的全株系统侵染。(3)先喷施DMP,24小时后接种携带gfp基因的TMV侵染性克隆,荧光观察发现,接种后的第6天,CK组的4叶出现绿色荧光,DMP组的4叶未出现绿色荧光,两组的其他叶片均未出现绿色荧光;第7天,CK组4叶的荧光面积增加,DMP组4叶出现零星的绿色荧光,两组其他叶片无新变化;第9天之后,DMP组侵染与CK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钠钾,时向东,马啸,杨超[8](2012)在《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及诱导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植物诱导抗病性(Induced resistance)的作用机理及近年来化学诱导剂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应用。

苏杭[9](2012)在《植物源天然化合物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机理初探》文中认为丁香酚是一种植物源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杀菌消炎、解热、麻醉、防腐、驱蚊的药用效果,在农业上具有杀虫、杀真菌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发现丁香酚对番茄、黄瓜等作物的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表现较好的抗植物病毒病的基础上,本论文采用模式病毒TMV、感病烟草NC89为试验材料,从病毒抑制作用和植物免疫两个方面研究了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通过研究丁香酚对TMV毒粒的破坏作用、外壳蛋白体外聚合、病毒增殖及关键基因调控等过程,初步阐述了对病毒粒体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可以破坏TMV毒粒形态,抑制外壳蛋白体外聚合,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但对CP和RdRp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以系统获得抗性中的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为依据,初步阐述了丁香酚对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诱导作用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处理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减轻烟草体内MDA的积累,激发烟草叶片中活性氧的产生提高PAL、POD和SOD酶活,促进系统获得抗性的调控关键基因NPR1高表达,并保持SA较高含量,增强PR-1、PR-3、PR-5基因的转录水平。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推测,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诱导系统获得抗性起作用。丁香酚虽对离体病毒毒粒有破坏作用,但是丁香酚喷施后保护膜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丁香酚对TMV增殖抑制作用,则可能是抑制外壳蛋白聚合起到部分作用。由于抗病毒剂的抗病毒活性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前期药效试验的结果分析,植物保持长时间对TMV的抗性,主要可能是通过诱导烟草产生系统获得抗性才能保持相对长期、稳定的防治效果。本文只是初步的探讨了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在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水杨酸和过氧化氢之间的关系,病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是否涉及其他抗病信号的调节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杜林洳[10](2011)在《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便宜、易得的芳香醛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利用简便的合成路线,合成了5种新的苯并吡喃杂环羧酸;采用枯斑法研究了其对烟草花叶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最优药剂;通过测定对感染烟草花叶病TMV的烟叶中叶绿素和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初步了解了其对TMV的抗性机理,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抗病毒剂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新型含氟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以水杨醛(取代水杨醛)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以哌啶为催化剂,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得到5种新的含氟苯并吡喃酯类化合物,产率80.2%85.8%。将产品进一步在碱的醇溶液中水解、中和、分离得到5种含氟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产率90.3%95.7%。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碳谱进行了结构确认。该方法反应时间短、温度易控、操作简便、污染少等特点,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绿色合成方法。2.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TMV的诱导抗性:以心叶烟为材料,采用全叶法,对5种羧酸类化合物进行药效筛选试验,得到最优药剂。试验结果如下:总体上,各种药剂预防效果比治疗效果好。预防效果: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2e)>2-羟基-2-三氟甲基-5-硝基-2H-苯并吡喃甲酸(2d)>2-羟基-2-三氟甲基-5-氯-2H-苯并吡喃甲酸(2b)>2-羟基-2-三氟甲基-5-溴-2H-苯并吡喃甲酸(2c)>2-羟基-2-三氟甲基-2H-苯并吡喃甲酸(2a)。当最优药剂的浓度为300μg/mL时,预防和治疗的抑制率分别为51.60%和44.41%,比市售抗病毒剂苯并噻二唑(BTH)分别高8.31%和1.62%。其次,通过在普通烟NC89上的病情指数试验得出: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2e)>2-羟基-2-三氟甲基-5-氯-2H-苯并吡喃甲酸(2b)> 2-羟基-2-三氟甲基-5-硝基-2H-苯并吡喃甲酸(2d)>2-羟基-2-三氟甲基-5-溴-2H-苯并吡喃甲酸(2c)>2-羟基-2-三氟甲基-2H-苯并吡喃甲酸(2a),病情指数与枯斑抑制率的预防试验中效果最好的均为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除2b、2d外,其余药剂的结果基本一致。3.植物体内酶活性的生化机制分析:经最优药剂(2e)(300μg/mL)处理后(T2),烟草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峰与对照苯并噻二唑(BTH 100μg/mL,T3)相比提前2d,活性峰值比BTH高0.82U/mg.min。这可能是由于施用最优药剂后,引起酚类物质氧化,木质素合成速度加快,提前达到高峰,进而引起POD活性提前达到高峰。最优药剂诱导的烟草叶片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接种后第9d达到最高峰,比BTH的最高活性值高22.56个酶活性单位。可能是药剂诱导刺激了机体,导致了控制PAL防御体系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促进了PAL催化的代谢产物大量合成,从而可以抵抗TMV的侵入、扩散。施用药剂后接种,烟草叶片内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前期较低,从第2d开始,活性明显上升且高于其它任何处理。与BTH相比,活性高峰活性同时出现在第5d,最大峰值比BTH高97.88个酶活性单位。经最优药剂处理后接种(T2),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1d就达到高峰值(87.27),而其它处理的CAT活性均在第5d达到高峰。最优药剂处理后接种的烟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峰值比BTH处理后接种晚2d出现,其酶活性最大峰值高出3.64个酶活性单位。

二、抗病毒剂VA诱导烟草产生PR蛋白及对TMV侵染的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病毒剂VA诱导烟草产生PR蛋白及对TMV侵染的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1)壬二酸诱导烟草抗病性作用机理探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毒病的种类
    1.2 烟草花叶病的危害
    1.3 烟草花叶病的发生规律
    1.4 烟草花叶病的防治
    1.5 植物先天免疫防御系统
    1.6 植物诱导抗性免疫防御机制
        1.6.1 诱导系统抗性
        1.6.2 系统获得性抗性
        1.6.3 SAR重要的信号物质SA
    1.7 壬二酸的结构与合成
    1.8 壬二酸抗病作用机理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1 室内实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2 大田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NBT化学组织染色
        3.2.2 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3.2.3 烟草根长、根鲜重和根冠比(R/S)的测定
        3.2.4 SOD、CAT和POD活性测定
        3.2.5 烟草总RNA的提取
        3.2.6 反转录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3.2.8 烟草花叶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调查方法
        3.2.9 烟株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壬二酸参与的烟草抗病机理分析
        4.1.1 壬二酸对烟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1 壬二酸对烟草PR1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2 壬二酸对烟草NrCN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3 壬二酸对烟草PAL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4 壬二酸对烟草NPR1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5 壬二酸对烟草AZI1基因的表达分析
        4.1.1.6 壬二酸对烟草GCN2基因的表达分析
        4.1.2 壬二酸对烟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2.1 壬二酸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1.2.2 壬二酸喷施后烟草叶片NBT染色情况
        4.1.2.3 壬二酸对烟草APX基因的表达分析
        4.1.2.4 壬二酸对烟草SOD基因的表达分析
        4.1.3 壬二酸对烟草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4.1.4 壬二酸对烟草根系生长的影响
        4.1.4.1 壬二酸对烟草根长和根鲜重的影响
        4.1.4.2 壬二酸对烟草根冠比的影响
    4.2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TMV的防治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55 TMV的防治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1 烟草NC55 TMV的发病情况
        4.2.1.2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55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1.3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55抗氧化基因表达分析
        4.2.1.4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55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196 TMV的防治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1 烟草NC196 TMV的发病情况
        4.2.2.2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NC196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LY1306 TMV的防治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1 烟草LY1306 TMV的发病情况
        4.2.3.2 壬二酸的喷施对烟草LY1306农艺性状的影响
        4.2.4 壬二酸的喷施对云烟87 TMV的防治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2.4.1 云烟87 TMV的发病情况
        4.2.4.2 壬二酸的喷施对云烟87农艺性状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壬二酸诱导烟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抗病能力
    5.2 壬二酸提高烟草抗氧化胁迫能力提高抗病性
    5.3 壬二酸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作者简介

(2)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物质
        1.1.1 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抗病毒物质
        1.1.2 天然产物抗病毒
    1.2 蛋白质农药
        1.2.1 蛋白质农药的主要种类
        1.2.2 蛋白质农药应用状况
    1.3 高氯酸溶性蛋白PSP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1 材料
        2.1.1 材料
    2.2 方法
        2.2.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2.2 扩增目的片段的回收
        2.2.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 目标DNA载体的构建及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2.2.5 重组子质粒的提取
        2.2.6 提取目的质粒的酶切
        2.2.7 酶切产物的纯化
        2.2.8 TMV CP RNA探针的标记
        2.2.9 TMV CP mRNA的合成及纯化
        2.2.10 Rhp-PSP蛋白的纯化
        2.2.11 Rhp-PSP蛋白处理TMV CP mRNA
        2.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3.2 构建TMV CP基因序列的阳性重组子的检测和鉴定
        2.3.3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体外降解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2.2 目的基因酶切
        3.2.3 PET22b载体的酶切
        3.2.4 酶切目的基因与酶切载体的连接
        3.2.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3.2.6 目的质粒的提取
        3.2.7 目的质粒的转化
        3.2.8 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
        3.2.9 诱导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10 目的蛋白的纯化
        3.2.11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处理TMV CP mRNA
        3.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3.2 带目的基因重组子的检测
        3.3.3 突变蛋白诱导表达
        3.3.4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降解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及TMV-RNA的降解作用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的活化
        4.2.2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接种适龄本氏烟
        4.2.3 TMV病毒粒子的提取
        4.2.4 提纯TMV病毒粒子RNA的制备及提纯
        4.2.5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
        4.2.6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分析
        4.3.2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分析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实验所用的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致谢

(3)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Y病毒概述
    1.2 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1 生防真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2 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2.3 生防放线菌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3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抑制病毒侵染
        1.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3.3 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1.4 发酵培养基设计优化策略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供试植物及病毒
        2.2.4 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嗜盐菌发酵液及去菌体发酵液的制备
        2.3.2 抑制PVY活性菌株的筛选
        2.3.3 quan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PVY含量体系建立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抑制PVY活性菌株筛选实验的RNA提取结果
        2.4.2 抑制PVY活性菌株筛选实验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供试碳、氮源及无机盐
        3.2.3 供试培养基
        3.2.4 供试植物及病毒
        3.2.5 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E40203a2 的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E40203a2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3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液及去菌体发酵液的制备
        3.3.4 去菌体发酵液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3.3.5 最佳碳、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3.3.6 响应面优化设计
        3.3.7 响应面优化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形态学鉴定
        3.4.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4.3 荧光定量体系检测结果
        3.4.4 不同碳源对菌株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氮源对嗜盐菌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6 不同无机盐对嗜盐菌E40203a2 抑制PVY活性的影响
        3.4.7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8 二阶回归模型的拟合及方差分析
        3.4.9 响应面分析
        3.4.10 优化验证试验
    3.5 讨论
第四章 嗜盐菌E40203a2 活性组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供试植物及病毒
        4.2.4 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嗜盐菌E40203a2 发酵液有机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4.3.2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4.3.3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对编码PVY功能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发酵液不同提取物对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4.4.2 活性菌株的不同提取物抑制PVY的活性
        4.4.3 发酵液活性组分对编码PVY功能蛋白及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4 发酵液活性组分对寄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新型抗病毒复配剂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抗植物病毒药剂及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1.1 抗病毒物质的研究进展
    1.2 抗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兼诱抗和治疗作用新型抗病毒剂的筛选及复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药剂的筛选
        2.1.3 药剂复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药剂筛选结果
        2.2.2 嘧肽寡糖的增效作用
    2.3 小结
第三章 新型抗病毒复配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嘧肽寡糖对烟草BY-2细胞内TMV的影响
        3.1.3 嘧肽寡糖对本生烟体内TMV的影响
        3.1.4 嘧肽寡糖对TMV在本生烟内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3.1.5 嘧肽寡糖对BY-2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3.1.6 嘧肽寡糖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
        3.1.7 嘧肽寡糖对寄主抗性相关基因的诱导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嘧肽寡糖对寄主内TMV外壳蛋白RNA积累量的影响
        3.2.2 嘧肽寡糖对寄主内TMV外壳蛋白积累量的影响
        3.2.3 嘧肽寡糖对TMV在寄主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3.2.4 嘧肽寡糖对寄主活性氧的影响
        3.2.5 嘧肽寡糖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
        3.2.6 嘧肽寡糖对寄主抗性相关基因的诱导
    3.3 小结
第四章 嘧肽寡糖田间应用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设计
        4.1.4 调查方法
        4.1.5 计算公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药剂处理对烟草病毒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2.2 不同药剂处理对辣椒病毒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2.3 不同药剂处理对番茄病毒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嘧肽寡糖的筛选与复配
    5.2 嘧肽寡糖对TMV的作用机制
    5.3 嘧肽寡糖诱导烟草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型戊二烯酮(查尔酮)类抗植物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1.1.1 戊二烯酮类衍生物
        1.1.2 查尔酮类衍生物
        1.1.3 1,3,4-恶(噻)二唑类衍生物
        1.1.4 阿魏酸类衍生物
        1.1.5 嘌呤类衍生物
    1.2 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1.2.1 抑制病毒的侵染
        1.2.2 抑制病毒的增殖和转运
        1.2.3 诱导植物的抗病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文设计思想和目的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4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2.4.1 含嘌呤单元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
        2.4.2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查尔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2.4.3 1,3,4-恶(噻)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查尔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2.4.4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2.4.5 含查尔酮单元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 嘌呤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 (E1–E17)
        3.2.2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查尔酮类衍生物的合成(C1–C26)
        3.2.3 1,3,4-恶(噻)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查尔酮类衍生物的合成(D1–D26)
        3.2.4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的戊二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A1–A31)
        3.2.5 含阿魏酸单元的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 (F1–F35)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病毒活性筛选
    4.1 目标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4.1.1 试验材料和缓冲液
        4.1.2 TMV的提纯
        4.1.3 抗TMV活性筛选
    4.2 目标化合物抗黄瓜花叶病毒活性
        4.2.1 试验材料和缓冲液
        4.2.2 CMV的提纯
        4.2.3 抗CMV活性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含嘌呤单元查尔酮衍生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4.3.2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查尔酮类衍生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4.3.3 1,3,4--恶(噻)二唑硫代乙氧基查尔酮类衍生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4.3.4 1,3,4-恶二唑硫代乙氧基戊二烯酮类衍生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4.3.5 含阿魏酸衍单元的查尔酮生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戊二烯酮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5.1 方法
        5.1.1 数据集的选取
        5.1.2 数据库的建立
        5.1.3 分子的叠合
        5.1.4 CoMFA和CoMSIA模型的建立
    5.2 结果与讨论
    5.3 模型预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6.1 基于TMV CP的作用机制研究
        6.1.1 仪器与材料
        6.1.2 常用溶液配制
        6.1.3 TMV CP的表达与纯化
        6.1.4 荧光光谱法分析化合物F27与TMV CP的相互作用
        6.1.5 微量热泳动 (MST) 法分析化合物F27与TMV CP的相互作用
        6.1.6 化合物F27与TMV CP分子对接
        6.1.7 结合位点的离体验证
        6.1.8 结合位点的活体验证
    6.2 基于免疫激活的作用机制研究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3 实验材料的准备
        6.2.4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与结果
        6.2.5 光合作用测定方法与结果
        6.2.6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6.2.7 水杨酸含量测定方法与结果
        6.2.8 差异蛋白分析方法与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喀纳斯链霉菌ZX01抗TMV活性物质分离及全局调控基因nsdA阻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产物农药研发概况
    1.2 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现状
        1.2.1 化学合成类抗植物病毒物质
        1.2.2 天然产物类抗植物病毒物质
    1.3 天然生物大分子在植物病毒病防治中的应用
        1.3.1 多糖类
        1.3.2 蛋白类
        1.3.3 核酸类
    1.4 抗植物病毒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1 抑制病毒侵染
        1.4.2 抑制病毒复制
        1.4.3 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
    1.5 链霉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5.1 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研究现状
        1.5.2 阿维链霉菌基因组研究现状
        1.5.3 链霉菌次级代谢基因簇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链霉菌ZX01抗TMV活性物质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TMV活性物质分离
        2.2.2 组分F5-1性质分析及结构鉴定
        2.2.3 糖蛋白GP-1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糖蛋白GP-1的抗TMV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糖蛋白GP-1对TMV的抑制作用
        3.2.2 糖蛋白GP-1对TMV粒子的影响
        3.2.3 糖蛋白GP-1对寄主体内TMV外壳蛋白积累的影响
        3.2.4 糖蛋白GP-1对烟草的诱导抗性作用
        3.2.5 糖蛋白GP-1对烟草体内SOD、PPO、PAL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链霉菌ZX01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链霉菌ZX01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筛选
        4.2.2 链霉菌ZX01基因组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4.2.3 链霉菌ZX01次级代谢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2.4 链霉菌ZX01糖基化相关基因分析
        4.2.5 链霉菌ZX01调控基因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链霉菌ZX01接合转移体系构建及nsdA基因阻断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链霉菌ZX01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5.2.2 链霉菌ZX01接合转移体系构建
        5.2.3 nsdA基因克隆与分析
        5.2.4 nsdA基因双重组载体构建
        5.2.5 同源双重组
        5.2.6 nsdA缺失对链霉菌ZX01形态分化的影响
        5.2.7 nsdA缺失对糖蛋白GP-1代谢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链霉菌ZX01次级代谢物仍需深入研究
        6.1.2 糖蛋白GP-1适合开发为新型抗植物病毒剂
        6.1.3 链霉菌ZX01基因组信息值得深入挖掘
        6.1.4 链霉菌ZX01极具研发与应用潜力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结论
    6.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青霉菌灭活菌丝体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作用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花叶病毒
        1.1.1 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
        1.1.2 烟草花叶病毒危害
        1.1.3 烟草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1.1.3.1 烟草花叶病毒病害特征
        1.1.3.2 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体形态及其基本特征
        1.1.3.3 烟草花叶病毒基因组及其产物
        1.1.3.4 烟草花叶病毒株系划分
        1.1.3.5 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寄主范围
        1.1.3.6 烟草花叶病毒的移动途径
        1.1.4 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 抗病诱导相关物质研究进展
        1.2.0 植物诱导抗病性
        1.2.1 生物源抗病诱导物
        1.2.1.1 寡糖类
        1.2.1.2 蛋白类
        1.2.1.3 微生物抗病诱导物
        1.2.2 非生物源抗病诱导物
    1.3 抗病毒物质作用机理
        1.3.1 抑制病毒的侵染
        1.3.2 抑制病毒的增殖
        1.3.3 降低病毒的移动速率
        1.3.4 诱导植株产生抗性
        1.3.5 诱导植物产生相关病程相关蛋白
    1.4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诱导作物抗病
        1.4.1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及其应用
    1.5 本研究实验材料选取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5.1 实验材料
        1.5.1.1 心叶烟
        1.5.1.2 本氏烟
        1.5.1.3 TMV侵染性克隆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诱导心叶烟抵制烟草花叶病毒作用的初步探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供试烟草及病毒
        2.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2 方法
        2.1.2.1 烟草花叶病毒的提纯
        2.1.2.2 提纯病毒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2.1.2.3 DMP对心叶烟的诱导抗性
        2.1.2.4 DMP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TMV的提纯与检测
        2.2.2 DMP对心叶烟的系统诱导抗性
        2.2.2.1 预防实验
        2.2.2.2 治疗实验
        2.2.3 DMP对心叶烟的局部诱导抗性
        2.2.4 DMP对TMV的钝化作用
    2.3 讨论
第三章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诱导本氏烟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的初步探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材料
        3.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方法
        3.1.2.1 质粒测序和引物设计
        3.1.2.2 烟草花叶病毒农杆菌侵染性克隆侵染液的制备
        3.1.2.3 烟草花叶病毒在本氏烟中的移动方向模式探究
        3.1.2.4 DMP对本氏烟中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质粒提取
        3.2.2 总RNA提取及检测
        3.2.3 cp基因和gfp基因的引物序列
        3.2.4 接种植株绿色荧光的移动
        3.2.5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TMV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中的移动方向
        3.2.6 构建侵染性克隆模拟TMV病毒在烟草中移动的模式图
        3.2.7 利用荧光观察研究DMP对TMV侵染性克隆增殖和移动的抑制作用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及诱导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性获得抗性 (SAR) 作用的机制
    (一) 信号的识别与转导
    (二) 水杨酸通路及活性氧爆发
    (三) 细胞结构增强
    (四) 抗菌化合物
    (五) 病程相关蛋白 (PRs)
    (六) 防御酶系
二、介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物质
    (一) 小分子物质
        1.内源信号类物质
        1) 水杨酸
        2) 水杨酸类似物
        3) 茉莉酸甲酯 (MJ)
        2.激素类
        3.其他小分子物质
    (二) 多糖
        1.寡聚多糖
        2.S_L多糖
        3.蛋白类

(9)植物源天然化合物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病毒病及其危害
        1.1 植物病毒病种类
        1.2 几种重要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1.3 植物病毒病防治
    2 抗病毒病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2.1 化学合成类抗病毒物质
        2.2 天然源抗病毒物质
    3 抗植物病毒病机理研究
        3.1 抑制病毒侵染
        3.2 抑制病毒的增殖
        3.3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4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引起的烟草花叶病
    5 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5.1 丁香酚理化性质
        5.2 丁香酚的生物活性研究
    6 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丁香酚对TMV抑制作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香酚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药效试验
        2.2 对病毒粒体形态影响
        2.3 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2.4 对病毒外壳蛋白体外聚合的影响
        2.5 对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和RNA复制酶基因(RdRp)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丁香酚对烟草抗TMV诱导机理初探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绿素含量和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影响
        2.2 对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和RNA复制酶基因(RdRp)表达的影响
        2.3 丁香酚对烟草叶片超氧阴离子(O_2~(·-))产生的影响
        2.4 丁香酚对烟草叶片过氧化氢(H_2O_2)产生的影响
        2.5 丁香酚对烟草中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2.6 对NPR1基因转录影响及植物叶片水杨酸(SA)积累的影响
        2.7 诱导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3、PR-5)表达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10)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花叶病毒病
        1.1.1 病状特征
        1.1.2 病原物
        1.1.3 病毒的侵染
        1.1.4 发病因素
        1.1.5 防治方法
        1.1.6 TMV 检测
        1.1.6.1 生物检测法
        1.1.6.2 血清检测法
        1.1.6.3 电镜检测法
        1.1.6.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2 烟草抗病性的基因表达与信号识别传导
        1.2.1 烟草的抗病性与基因表达
        1.2.2 抗病反应的信号识别
        1.2.3 抗病反应的胞外信号分子
        1.2.4 抗病反应的胞内信号系统
        1.2.5 病程相关蛋白的形成
    1.3 烟草与抗 TMV 单基因-N
        1.3.1 N 基因的 NBS 结构
        1.3.2 N 基因的 LRR 结构域
        1.3.3 N 基因的细胞质结构域
        1.3.4 N 基因的表达特点
        1.3.5 N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信号传导
    1.4 烟草抗病性的产生与活性氧及清除酶的关系
        1.4.1 烟草感染病毒后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机制
        1.4.2 烟草体内活性氧酶促清除机制
        1.4.3 活性氧的非酶促清除机制
        1.4.4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1.4.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1.4.6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1.4.7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
        1.4.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
        1.4.9 抗坏血酸氧化酶(APX)的活性
    1.5 抗病毒药剂的研究进展
        1.5.1 天然抗植物病毒物质
        1.5.1.1 微生物源抗病毒物质
        1.5.1.2 植物源抗烟草花叶病毒物质
        1.5.2 化学合成抗烟草花叶病毒物质
        1.5.2.1 含杂环结构的化合物
        1.5.2.2 有机酸类
        1.5.2.3 (硫)脲类化合物
        1.5.3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3.1 抑制病毒侵染
        1.5.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5.3.3 抑制病毒装配过程
        1.5.3.4 抑制症状的表达
        1.5.3.5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5.3.6 促进植物生长
        1.5.3.7 其它作用机制
        1.5.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5.4.1 存在问题
        1.5.4.2 展望
    1.6 苯并吡喃及其衍生物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1.6.1 苯并吡喃
        1.6.2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
        1.6.2.1 维生素 E(VE)
        1.6.2.2 苯并-α-吡喃酮衍生物
        1.6.2.3 苯并-γ-吡喃酮衍生物
        1.6.3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6.3.1 抗骨质疏松症作用
        1.6.3.2 抗肿瘤性作用
        1.6.3.3 扩张血管作用
        1.6.3.4 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1.6.3.5 抑菌活性和杀虫活性
        1.6.3.6 调节机体生长作用
        1.6.3.7 除草活性
    1.7 含氟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7.1 除草活性
        1.7.2 杀虫活性
        1.7.3 杀菌活性
        1.7.4 生长素活性
        1.7.5 抗肿瘤活性
        1.7.6 抗病毒活性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2 苯并吡喃酯类化合物的制备路线
        3.1.3 反应检测及产品的分析
        3.1.3.1 反应的检测
        3.1.3.2 产品的分析方法-波谱分析法
        3.1.4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
        3.1.4.1 化合物1a-1e 的制备
        3.1.4.2 化合物2a-2e 的制备
    3.2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 TMV 的诱导抗病性
        3.2.1 供试材料
        3.2.2 TMV 毒源制备
        3.2.3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在非系统侵染烟株中的筛选试验
        3.2.4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在系统侵染中抗TMV 的效果
        3.2.5 最优药剂对系统侵染性烟株防御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3.2.5.1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中最优药剂对烟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2.5.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5.3 试验用主要仪器
        3.2.5.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表征
        4.1.1 化合物1a-2e 的物理特性
        4.1.2 化合物1a-1e 的紫外吸收分析
        4.1.3 化合物1a-2e 的波谱分析
    4.2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TMV 的诱导抗性
        4.2.1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中最优药剂的筛选
        4.2.2 不同药剂处理对NC89 盆栽病害程度的影响
        4.2.3 NC89 在最优药剂诱导下机体内活性物质的变化
        4.2.3.1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AL 活性的影响
        4.2.3.2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OD 活性的影响
        4.2.3.3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PO 活性的影响
        4.2.3.4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SOD 活性的影响
        4.2.3.5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CAT 活性的影响
        4.2.3.6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叶绿素的影响
        4.2.3.7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讨论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四、抗病毒剂VA诱导烟草产生PR蛋白及对TMV侵染的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壬二酸诱导烟草抗病性作用机理探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D]. 张松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2]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D]. 陈丽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3]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组分的研究[D]. 他永全. 青海大学, 2019(04)
  • [4]新型抗病毒复配剂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董蕴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5]新型戊二烯酮(查尔酮)类抗植物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甘秀海. 贵州大学, 2017(02)
  • [6]喀纳斯链霉菌ZX01抗TMV活性物质分离及全局调控基因nsdA阻断研究[D]. 张国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7]青霉菌灭活菌丝体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作用的初步探究[D]. 时红敏. 云南大学, 2015(09)
  • [8]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及诱导剂研究进展[J]. 李钠钾,时向东,马啸,杨超.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2(11)
  • [9]植物源天然化合物丁香酚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机理初探[D]. 苏杭.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D]. 杜林洳.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抗病毒剂 VA 诱导烟草中 PR 蛋白的产生和对 TMV 感染的抵抗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