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试论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舟[1](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赵悦[2](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肖秦[3](2012)在《水稻冬闲田多花黑麦草氮磷钾配合施肥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我国人畜争量问题,加速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简单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过渡到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高效农牧业三元种植结构,草田轮作种植模式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推广“多花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种植模式是一种高效草田轮作模式。它利用水稻田冬季闲置种植黑麦草,既保证了水稻的高产,又能提供优质的家畜饲料。本实验主要研究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不同配比对黑麦草各项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系统研究高效的施肥方案。试验地选择在四川省资阳市响水村的四川农科院野外试验站,紫色土壤,肥力中等。实验设计为氮素4个水平,磷、钾各3个水平,共计36各处理,三个重复,总计108个小区。主要观测指标有物候期观测;黑麦草株高、密度、叶宽、叶绿素、产量的测量;地温、气温、地表20cm体积含水量、含盐量的测量。将取得数据经SPSS与Exce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轮作系统下氮、磷、钾肥对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的影响通过36个处理对黑麦草产量的影响,得出在氮素300kg/hm2,磷小于75kg/hm2,钾Okg/hm2时黑麦草产量达最高的11858kgDM/hm2。线性回归方程为y=4211.77+23.218xl-1.154x2-4.202x3,R2=0.953。2.黑麦草株高、密度、叶绿素对黑麦草产量的影响对黑麦草产量与株高、密度、叶绿素做线性回归分析,得方程y=125.526+60.541x1+6.295x2-42.591x3,R2=0.524,P=0.000。由方程看出株高对黑麦草产量起到决定作用,密度其次,高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黑麦草鲜草含水量,所以在干产中表现了负影响。3.经济效益比较从经济角度看,在N4水平下的黑麦草平均投入产出比最高,N4水平中的28处理比值最高,达到2.8,即只施用氮300kg/hm2,不施用磷、钾的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4.其它因素对黑麦草产量的影响温度也能影响到黑麦草各项指标进而影响到产量。在越冬期(12月至次年2月),低温(2-5℃)对黑麦草的株高、密度、叶绿素都有负面影响,所以要考虑到越冬期的低温对黑草的影响。种植时间的提前可以减少第一茬黑麦草在越冬期的生长时间,减少负面影响。9月中旬种植黑麦草(比本实验提前20天),在越冬期前收割第一茬,能增加总的收割次数,可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增产2300-2600kgDM/hm2。5.每次收割下鲜干比和产量在的变化趋势由于第一茬黑麦草生长经历了越冬期,生长时间长(4个月),导致植株体内干物质量积累较高,所以第一茬黑麦草干物质产量最高,鲜干比最低。此后气温回升,干物质产量下降,鲜干比上升。随着黑麦草拔节期和孕穗期的到来,从第二茬开始,黑麦草干物质产量逐渐上升,鲜干比逐渐下降。

邢福,周景英,金永君,孙璐,张建峰,岳伟,宝桩,倪楠,钱英[4](2011)在《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文中指出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等7个主要草田轮作模式;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富需求阐述了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从政策保障、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2次"种草高潮"的经验得失,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建议。

李艳丽[5](2008)在《宁夏冬闲田冬牧70黑麦种植养畜研究》文中指出宁夏是我国主要牧区,但长期的能量饲料不足和蛋白饲料、青绿饲料短缺,成为本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草场过牧、退化、沙漠化等。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冬闲田的集中分布区,总面积约2500万公顷,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开展西部地区冬闲田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科学的种养殖模式及技术,是西北地区舍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要求。冬牧70黑麦1979年由美国成功引入我国江苏太湖地区,后又成功引入黄淮海、云贵高原等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冬闲田、果园空地、沙荒地、河滩地推广种植的重要优质高产牧草品种。本论文以宁夏为试验点,分不同带型和轮作复种方式,进行了冬牧70黑麦种植试验,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和效益分析,并制定了冬牧70黑麦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继之以宁夏当地主要牲畜奶牛、肉羊、蛋鸡、肉鸡为试验对象,通过比较冬牧70黑麦不同饲喂方式对畜禽采食量、增重、产奶量、产蛋量、产品质量影响,探求了科学的饲喂方式和饲料定量混配要求。同时,通过调查,进行了冬牧70黑麦推广效益与案例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发展冬牧70黑麦的措施与建议。本论文主要结论:1.冬牧70黑麦在宁夏冬春低温地区表现了很好的耐寒性,生长迅速,产量高,可增加农田氮、磷素等物质养分和作物根茬等有机物质投入量,提高土壤肥力。2.不同带型粮饲作物接茬、倒茬试验结果表明3.5米带型种植综合效益好于2米带型种植;从经济效益上看,平播型(水稻-冬牧70黑麦)-水稻-冬牧70黑麦综合效益最好。3.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用冬牧70黑麦饲喂奶牛、肉羊、蛋鸡,能显着增加奶牛产奶量和肉羊日增重,可部分代替精料饲喂蛋鸡,提高了饲料报酬率,改善了产品品质。冬牧70黑麦草粉替代精料养肉鸡,对提高肉鸡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率效果不明显。4、在确保养殖效益不降低的条件下,冬牧70黑麦可部分或全量替代其他粗饲料养畜。利用冬牧70黑麦替代秸秆养畜,替代量越大,养殖效益越高。在西北春季青绿饲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利用冬牧70黑麦与秸秆配混养畜,可显着提高养殖效益。5.利用冬闲田推广种植冬牧70黑麦可充分利用冬春季光热资源,解决粮饲争地的矛盾,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祎娜[6](2008)在《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系统的干物质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评价》文中认为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产量高、品质好,是我国南方农区及日本南部农田冬季种植最多的牧草。青贮玉米(Zea mays L.)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青贮作物。以多花黑麦草和青贮玉米为主构建农区饲草生产体系对农区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别评价了卡坦玻拉盖氏虎尾草(Chlonis gayana cv.Katambora)、卡利德盖氏虎尾草(C.gayana cv.Callide)、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cv.Natsukaze)、有色坚尼草(P.maximum cv.Tamidori)和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5种热带牧草和Wase-ou、Tachiwase、NS-1、Inazuma、Waseyutaka等5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饲草干物质生产性能,探讨了播期和施肥对青贮玉米饲草生产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全年青贮玉米和牧草复种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进行了分析。热带牧草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6月播种的热带牧草在8月中旬第1茬刈割的干物质产量高于10月上旬第2茬刈割,且第1茬刈割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显着高于第2茬刈割牧草(p<0.05)。5种热带牧草总干物质产量高低排序为:卡利德盖世虎尾草>坚尼草>黑籽雀稗>有色坚尼草>卡坦玻拉盖氏虎尾草。其中,卡利德盖世虎尾草和黑籽雀稗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及明显的株高优势可能是其干物质产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色坚尼草和卡坦玻拉盖世虎尾草是供试牧草中最不耐刈割的品种,第2茬的干物质产量大幅低于第1茬。秋季10月播种的多花黑麦草各品种均在翌年4-5月份生长最快。结合各品种的产量和IVDMD分析,4月底、5月初为多花黑麦草收获的最佳时期。各品种干物质产量高低排序为:Waseyutaka>NS-1>Tachiwase>Inazuma>Wase-ou。其中,Waseyutaka总产量较高且各生长时期IVDMD都较高,作为牧草生产应是较好的品种;Inazuma和Tachiwase虽然各时期刈割后的平均生长速度较高,但其总产量和IVDMD都较低,NS-1虽然干物质产量高,但后期IVDMD下降幅度较大,尽量选在4月底前收割利用。提高氮肥施用水平可以提高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及果穗重,且在早播中表现更为明显。迟播虽然使青贮玉米产量降低,但适当增施氮肥可以保证其达到早播低肥处理下的产量。青贮玉米品质方面,早播的全株IVDMD高于迟播,但粗蛋白含量低于迟播。适当提高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提高玉米植株粗蛋白含量。播期与氮肥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播期>氮肥。结合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农田采用多花黑麦草与青贮玉米的种植系统不仅干物质产量高,而且成本低,产值高,并可以从外界吸收较多CO2。因此该生产系统最佳。虽然热带牧草生产成本与玉米相差不大,但干物质产量较低导致每kg干物质生产成本较高,纯收入较低。

张磊,刘东燕,邵涛[7](2008)在《黑麦草的饲用价值及其应用前景》文中提出优质饲草的生产,稳定了三元种植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是一种农区广泛种植的优质牧草,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它可以用作青饲,制作干草、青贮饲料等,其广泛应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黑麦草的生产实践中要选择适宜当地的品种,种草与养畜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农区种植黑麦草的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黑麦草的生产加工,扩大了优质饲料的来源,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阐述了黑麦草鲜草、青贮饲料、干草的饲用价值及其利用,并分析了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这对黑麦草在畜牧业生产上的进一步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健[8](2007)在《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库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幅员面积576万hm2,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天然草原面积134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19万hm2,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3.2%和20.6%。当地多数区县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偏远山区,草地畜牧业几乎是当地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大巴山地阻挡,雨量充沛,冬季温暖,夏季阳光灿烂,水热条件优良,为牧草种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峡库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十一五”草业与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等,三峡库区既是重庆市发展草食牲畜和全国山羊优势区,又是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库区最低点海拔73.1米,最高点海拔2796.8米,相对高差2723.7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低海拔地区,年均气温17.5~19.0℃,极端最低气温-1.7~9.2℃;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在1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因此,适生牧草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完全不同。此外,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频繁,土壤肥力差,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在偏远落后地区,以天然草地和本地的野生牧草为主,产量低,品质差,利用期短,难于满足当地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极大地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栽培牧草品种繁多、区域性广,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草场建设时,首先要根据自然条件划分适宜的栽培区域,因地制宜,适草种植。实行牧草种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还可以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失败,为人工种草及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当地草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则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栽培、充分发挥牧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地方品种驯化、引进品种选育、草业高效利用及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不仅可在当地推广应用,对长江上游其它省(区、市)类似生态条件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利用价值或指导作用。在三峡库区,海拔高度是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种植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在三峡库区高、中、低海拔建立牧草引种观测试验点,对国内外引进的约150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包括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主要营养成分、生长高度、抗逆性及适口性等,初步筛选出比较适生的牧草品种24个。然后,调查研究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在不同区域内,以上述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内的栽培利用模式。最后,选择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适生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牧草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高产优质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牧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论文作者研究了三峡库区牧草品种的适应性、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牧草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以及三种主推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的平衡施肥技术等。结果表明:(1)在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德福)、红三叶(瑞文德)、百脉根、狼尾草、饲用高粱(大力士)、苇状羊茅(多维)和鸭茅(大拿);在类似于巴南区樵坪中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苇状羊茅(法恩)、鸭茅(道森、斯巴达)、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和百脉根(马库);在类似于巴南区渔洞低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重高)、多花黑麦草(特高、Ya97-2)、紫花苜蓿(游客、特瑞、丰叶721、全能+Z、亮苜2号等)。这些优良牧草品种不但产量高、品质佳,而且其适应性和适口性好。(2)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三峡库区可以分为三大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半山半坝种植区和农田牧草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海拔1000~1600米,年均温8.9-13.4℃,≥0℃积温4510~5295℃,年降水量1353~1575mm,年日照时间1432~1785h,区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垂直分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鸭茅、红三叶、白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半山半坝种植区: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14.8℃~16.0℃,≥0℃积温5296~5818℃,年降水量1183~1352mm,年日照时间959~1107h。适合种植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狼尾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农田牧草种植区: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7.3~19.6℃,≥0℃积温5819~6342℃,年降水量1055~1182mm,年日照时间861~958h,且库、塘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扁穗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麦草、饲用高粱、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3)在三峡库区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模式为:Ⅰ、40%鸭茅+40%苇状羊茅+10%白三叶+5%紫花苜蓿+5%百脉根,播种量为30kg/hm2;Ⅱ、80%鸭茅+10%百脉根+5%白三叶+5%紫花苜蓿,播种量为30kg/hm2;两种混播方式建植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分别可达81375kg/hm2和92625kg/hm2,豆禾比例分别为0.32和0.35,品种构成相对稳定,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在三峡库区类似于云阳双柏路中低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组合为:30%苇状羊茅+30%鸭茅+20%红三叶+20%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鲜草产量可达81656.0kg/hm2,豆禾比例为0.72,品种构成稳定,牧草营养价值高,为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4)在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坡耕地种植牧草所选品种以紫花苜蓿(游客)、红三叶(巫溪)、鸭茅(大拿)、苇状羊茅(多维)为主。比较理想的播种方式为多种牧草混播,即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鸭茅(播种量9.0kg/hm2)+红三叶(播种量6.0kg/hm2)+苇状羊茅(播种量9.0kg/hm2)混播。比较经济适用的施肥方式为:羊粪15000kg/hm2+复合肥(N:P2O5:K2O=15%:5%:5%)225kg/hm2。在中高海拔的坡耕地采用上述牧草种植方式,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3060kg/hm2,经济效益最好,对于维持草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5)配方施肥试验表明,施肥显着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施肥处理均为每公顷草地施肥量kg/hm2)。种植在强酸性土壤上的巫溪红三叶,配方施用N60P120K135的鲜草总产量最高,高于对照185.0%;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配方施用N90P120K90的鲜草总产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5.0%和95.5%。施肥还可显着提高巫溪红三叶粗蛋白含量。开花初期刈割巫溪红三叶,施用N60P6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3.1%(强酸性土壤)和46.0%(中性土壤);但在酸性土壤上,施用N90P12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高于不施肥者43.6%。种植紫花苜蓿,以施用复合肥+微量元素(N90P120K150+Mg15Mo15B15)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植扁穗牛鞭草,施用N375P120K150复合肥的鲜草产量最高,达113950.1kg/hm2;施用N300P120K0复合肥,扁穗牛鞭草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2.83%和11.32%。此外,扁穗牛鞭草的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N90P120K150复合肥,1kgP2O5可以增产扁穗牛鞭草88.3kg,但最佳施磷量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舒巧云[9](2006)在《宁波地区种草养鹅模式的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因农产品生产结构性过剩所带给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持续发展之目标,中国正在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随着生产结构调整的推进,南方稻区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与这些新模式相配套而组合成的新型种植、养殖方式。其中稻田种植牧草、养殖草食畜禽的农牧结合种植模式,已在南方稻区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势头较快。本研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对引进的牧草品种进行品比试验、播种期、播种量、氮肥用量用法及种养结合等试验,并总结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生产调研,对宁波地区种草养鹅种养技术作初步探索,为宁波地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多花黑麦草品比试验筛选出的适合在宁波地区发展种草养鹅种植的冷季型牧草为四倍体多花黑麦先锋、多美乐。两品种产量比对照二倍体俄勒冈黑麦草增产14.8%以上;品质好,叶茎比高;供草期长,可供草至翌年6月底,比对照(5月中旬停止供草)供草时间延长40d以上。本研究通过暖季型牧草品比试验筛选出的适合在宁波地区发展种草养鹅种植的品种有高丹草Jumbo和苦荬菜。高丹草Jumbo是光周期敏感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鲜草和干草均表现为高产,且叶茎比高,适口性好,抗病性强,在宁波地区很有推广前景;苦荬菜青绿多汁,叶量大,适口性好,营养价值较高,鹅特别喜食,作为宁波地区发展种草养鹅的夏季饲料,适宜在宁波地区种植推广。本研究总结出了种草养鹅适宜的载鹅比为1000-1500羽/hm2,并根据白鹅的消化特点及黑麦草的生长特性,采取适期购苗鹅,分期套养,在饲养期间尽可能增加喂饲量,前期以喂饲苗鹅饲料,中期以黑麦草为主,每日喂饲一次配方饲料或谷物,后期(60日龄以后)增加配方饲料投喂量,并减少其活动量的饲养方式,这一方式能使白鹅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并能提高黑麦草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收入,效益较好。

杨伟坤[10](2006)在《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然而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饲草产业才刚刚起步,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明显滞后于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的巨大需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优质饲草的短缺日益成为河北省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高效饲草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河北省饲草产业的顺利发展则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采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层面对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河北省饲草的供给和需求,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饲草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布局,草业产业化经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文按照背景分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背景分析。其中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是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首先阐述国内外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分析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作为基础研究。第三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草业系统工程理论,上述理论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给予了具体的技术支持。第四章是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首先对饲草供给与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次对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指出优质饲草的严重短缺日益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地是饲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最后,对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因素共同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和饲草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发展。第五章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指出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优化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为应用研究。第六章是河北省饲草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研究。首先对四个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饲草产业进行了

二、试论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3)水稻冬闲田多花黑麦草氮磷钾配合施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黑麦草农艺性状
        2.1.1 黑麦草的植物学特征
        2.1.2 黑麦草生物学特征
        2.1.3 黑麦草的饲用价值
    2.2 施肥对黑麦草的影响
        2.2.1 三大元素主要生理作用
        2.2.2 施肥研究的现状
    2.3 黑麦草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2.4 施肥方式对黑麦草产量的影响
    2.5 黑麦草轮作对土壤的影响
        2.5.1 黑麦草的根际效应
        2.5.2 黑麦草根系的其他作用
    2.6 种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影响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地点概况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设计
        3.3.1 因素和水平
        3.3.2 田间设计
    3.4 试验方法
    3.5 数据采集
    3.6 数据处理及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施肥对出苗期和分蘖期的影响
    4.2 黑麦草株高的变化
        4.2.1 施肥对株高影响
        4.2.2 气温对黑麦草株高的影响
    4.3 黑麦草叶宽的变化
        4.3.1 施肥对黑麦草叶宽的影响
        4.3.2 气温对黑麦草叶宽的影响
    4.4 黑麦草密度的变化
        4.4.1 施肥对黑麦草密度的影响
        4.4.2 气温对黑麦草密度的影响
    4.5 施肥对黑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6 黑麦草鲜干比的变化
        4.6.1 施肥对黑麦草鲜干比的影响
        4.6.2 不同时期黑麦草鲜干比的变化
    4.7 不同施肥对黑麦草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4.7.1 不同施肥对黑麦草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4.7.2 每茬黑麦草产量变化趋势
    4.8 氮、磷、钾肥与黑麦草产量的数学模型
    4.9 黑麦草产量与株高、密度、叶绿素的数学模型
    4.10 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黑麦草干物质产量
    5.2 氮、磷、钾肥对黑麦草的影响
    5.3 种植及收割黑麦草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5.4 气温对黑麦草的影响
    5.5 黑麦草鲜干比的变化趋势
    5.6 经济效益
第六章 结论
    6.1 对黑麦草有利的施肥组合
    6.2 经济效益最高的施肥组合
    6.3 黑麦草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6.4 种植及收割时间
    6.5 土壤肥力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轮作制的发展与研究历史
    1.1 我国古代农耕制度演变及草田轮作制的出现
    1.2 我国当代草田轮作的发展历程
2 草田轮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1 增产并提高后茬作物品质
    2.2 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2.3 改土肥田
    2.4 保持水土
3 我国的草田轮作模式
    3.1 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模式
    3.2 甘肃省“冬小麦→豆科牧草→玉米”等多种轮作模式
    3.3 陕西等地的“苜蓿→冬小麦”轮作与混作模式
    3.4 新疆的八区、六区草田轮作模式
    3.5 东北平原区“玉米→向日葵→草木樨”轮作模式
    3.6 东北嫩江西岸粮草七区轮作模式
    3.7 西藏日喀则地区的4年轮作制
4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
    4.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4.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4.3 农牧民致富的迫切需要
    4.4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5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
    5.1 政策保障
    5.2 草地农业理论指导
    5.3 技术支撑
6 结束语

(5)宁夏冬闲田冬牧70黑麦种植养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冬牧70 黑麦种植与利用
        1.3.2 国内冬牧70 黑麦种植与利用
        1.3.3 冬牧70 黑麦养殖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冬牧70 黑麦种植试验研究
    2.1 冬牧70 黑麦生产试验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冬牧70 黑麦栽培技术规程制定
        2.2.1 播前准备
        2.2.2 栽培管理
        2.2.3 收获
第三章 冬牧70 黑麦种植制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种植技术规程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2005 年栽培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2006 年栽培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牧70 黑麦饲喂试验研究
    4.1 冬牧70 黑麦饲喂奶牛试验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冬牧70 黑麦饲喂肥羊试验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冬牧70 黑麦饲喂蛋鸡试验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
    4.4 冬牧70 黑麦饲喂肉鸡试验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小结
第五章 冬牧70 黑麦推广效益与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以宁夏为例
        5.1.1 青铜峡市
        5.1.2 中卫市
        5.1.3 灵武市
        5.1.4 吴中市利通区
    5.2 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
        5.2.2 生态效益
        5.2.3 社会效益
第六章 措施与建议
    6.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立草为业
    6.2 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种子基地
    6.3 搞好扶持引导,促进冬牧70 黑麦的规模化发展
    6.4 结合当地实际,实现农草畜共同发展的目标
    6.5 积极开展多品种饲草生产加工,保障饲草周年充足供应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系统的干物质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南方农区发展饲草生产的意义
        1.1 饲草生产的必要性
        1.2 饲草生产的综合效益
        1.3 南方农区发展饲草生产的可行性
    2 常见牧草和饲料作物及其利用情况
        2.1 多花黑麦草生产及利用现状
        2.2 青贮玉米及其利用现状
        2.3 热带牧草及其利用现状
    3 饲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新品种少、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3.2 栽培、管理技术缺乏
        3.3 牧草种植模式单一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几种热带禾本科牧草的生产性能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的变化
        2.2 分蘖数的变化
        2.3 干物质产量的变化
        2.4 IVDMD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多花黑麦草的生产性能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的变化
        2.2 再生速度的变化
        2.3 干物质产量的变化
        2.4 IVDMD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播期及氮肥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时期株高、活叶数、死叶数和根冠比的变化
        2.2 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产量的变化
        2.3 总碳氮含量、粗蛋白含量和IVDMD
    3 讨论
第五章 饲草生产系统模式及效益分析
    1 生产系统总干物质产量
    2 冷、暖季型饲草的时空配置
    3 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1 综合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麦草的饲用价值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麦草的饲用价值及利用
    1.1 黑麦草鲜草及其利用
    1.2 黑麦草干草的利用
    1.3 黑麦草青贮饲料及其利用
    1.4 黑麦草的其他利用方式
2 黑麦草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2.1 选用适宜的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
    2.2 种草与养畜相结合, 提高饲草的利用效率
    2.3 发展优质青贮饲料, 延长黑麦草饲喂时间
3 讨论与结论

(8)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1.1 牧草种植区划在农牧生产中的作用
    1.2 牧草种植区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牧草区划
        1.2.2 国内牧草区划
        1.2.3 牧草区划研究方法
    1.3 牧草栽培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牧草品种选育
        1.3.2 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栽培与利用
        1.3.3 牧草平衡施肥
        1.3.4 主要适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1.3.5 农用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1.3.6 国内外牧草栽培利用与草业发展
        1.3.7 牧草栽培利用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贡献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2.4.2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2.4.3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第3章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海拔试验点(巫山花竹坪)
        3.3.2 中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樵坪)
        3.3.3 低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渔洞)
        3.3.4 供试品种的系统聚类分析
        3.3.5 其它
    3.4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
    4.1 基本概况
    4.2 自然条件
        4.2.1 地形
        4.2.2 气候
        4.2.3 土壤
    4.3 社会条件
    4.4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4.5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4.5.1 类型I:三峡库区山区山地种植区
        4.5.2 类型II:三峡库区半山半坝种植区
        4.5.3 类型III:三峡库区农田牧草种植区
    4.6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 高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中低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2.4 结论
    5.3 农业坡耕地牧草种植技术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
        5.3.4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6.1 巫溪红三叶施肥技术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紫花苜蓿施肥技术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扁穗牛鞭草施肥技术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结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三峡库区优良豆科、禾本科混播定植施肥试验研究
        7.2.2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牧草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的研究
        7.2.3 加强适生牧草区划研究,重点培育地方优良牧草品种
        7.2.4 加强草场生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9)宁波地区种草养鹅模式的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饲草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及生产现状
    2 发展种草养鹅是中国自然资源特征所决定的
    3 发展种草养鹅是食物消费结构演变的要求
    4 发展南方农区种草养鹅是南方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5 发展种草养鹅社会效益重大
    6 发展种草养鹅经济效益显着
    7 发展种草养鹅,生态效益明显,符合农业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冬季牧草品种引进及种植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多花黑麦草引种品比试验
        1.2 多花黑麦草播种量试验
        1.3 多花黑麦草播种期试验
        1.4 多花黑麦草氮肥用量用法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黑麦草引种品比试验
        2.2 多花黑麦草播种量试验
        2.3 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产量的影响
        2.4 氮肥不同用量、用法对多花黑麦草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夏季牧草品种引进及种植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禾本科暖季型牧草品比试验
        1.2 高丹草播种量试验
        1.3 苦荬菜栽培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本科暖季型牧草品比试验
        2.2 不同播种量对高丹草鲜草产量的影响
        2.3 苦荬菜产量、品质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种草养鹅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喂饲方式对白鹅生长的影响
        1.2 饲养规模与饲养天数对白鹅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喂饲方式对白鹅生长的影响
        2.2 饲养规模对白鹅生长的影响
        2.3 饲养管理对白鹅生长的影响
        2.4 多花黑麦草种植与白鹅养殖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冷季型牧草
        1.2 暖季型牧草
        1.3 种草养鹅
    2 结论
        2.1 冷季型牧草高产栽培技术
        2.2 暖季型牧草高产栽培技术
        2.3 种草养鹅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饲草产业发展研究
        1.2.2 关于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研究
        1.2.3 草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1.3.1 饲草、草地和草原
        1.3.2 产业
        1.3.3 饲草产业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基本思路、框架结构与内容布局
        1.4.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2 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饲草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2.1.3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1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3.1 河北省饲草资源概况
        2.3.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饲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新增长理论
    3.2 新制度经济学
    3.3 产业布局理论
    3.4 博弈理论
    3.5 草业系统工程理论
    3.6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
    4.1 饲草供给分析
        4.1.1 饲草供给总量及其区域布局
        4.1.2 不同饲草产品的品质结构及比较
        4.1.3 饲草的投入产出分析
    4.2 饲草需求分析
        4.2.1 国内外饲草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况
        4.2.2 河北省畜牧业发展概况
        4.2.3 河北省饲草需求的定量分析
        4.2.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4.2.5 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预测
    4.3 影响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析
        4.3.1 自然环境因素
        4.3.2 经济发展因素
        4.3.3 畜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
        4.3.4 消费因素
        4.3.5 市场效益因素
        4.3.6 制度因素
        4.3.7 技术因素
        4.3.8 资本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
    5.1 发展饲草产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5.2 发展饲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5.3 发展饲草产业,可确保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
        5.3.1 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
        5.3.2 实施草地农业系统,确保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5.4 发展草业综合效益显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4.1 发展草业可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4.2 发展饲草产业可提高大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5.4.3 发展草业社会效益巨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5.5 发展草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
    5.6 草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7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
    6.1 饲草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6.1.1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6.1.2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6.2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分析评价
        6.2.1 天然草地改良利用模式
        6.2.2 林(果)草间作模式
        6.2.3 人工饲草地建设模式
        6.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6.3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配置
        6.3.1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6.3.2 河北省饲草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模式选择
        6.3.3 典型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饲草产业化经营分析
    7.1 草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讨
        7.1.1 草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7.1.2 草业产业化内涵和要素构成
    7.2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7.2.1 草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7.2.2 草业产业化是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7.3 草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运行模式
        7.3.1 主要组织运行模式
        7.3.2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
    7.4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7.4.1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4.2 典型案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8.1 政府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1.1 进行该博弈分析的前提条件
        8.1.2 河北省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 基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草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深入分析
        8.2.1 基本面的深入分析
        8.2.2 博弈模型中重要环节的分析
    8.3 博弈模型分析中假设前提条件的释放
        8.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8.3.2 实现草业产业化的金融制度创新探讨
        8.3.3 技术进步(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8.4 构建合理机制化解饲草种植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9.2.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发表文章

四、试论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2]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水稻冬闲田多花黑麦草氮磷钾配合施肥效果研究[D]. 肖秦. 兰州大学, 2012(09)
  • [4]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J]. 邢福,周景英,金永君,孙璐,张建峰,岳伟,宝桩,倪楠,钱英. 草业学报, 2011(03)
  • [5]宁夏冬闲田冬牧70黑麦种植养畜研究[D]. 李艳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系统的干物质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评价[D]. 王祎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黑麦草的饲用价值及其应用前景[J]. 张磊,刘东燕,邵涛. 草业科学, 2008(04)
  • [8]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 西南大学, 2007(04)
  • [9]宁波地区种草养鹅模式的技术体系研究[D]. 舒巧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10]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 杨伟坤.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黑麦草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