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获奖者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获奖者的通知

一、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玮[1](2020)在《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研究及反思》文中认为工业革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但同时这种以大量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向绿色发展的模式。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工作之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成为了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不同类型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也随之建立。目前我国绿色城市研究和实践正处于关键时期,科学的构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比较分析目前已有的相关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将为今后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宝贵经验。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已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实践成熟度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系统地从制定目的、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内容、指标项赋值等方面对案例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目前指标体系建立上存在的共性与特点。其次,基于对绿色城市内涵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之上,结合目前已有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文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目前绿色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域与趋势。最后,基于前述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指标体系建立应秉持复合生态观的系统建立维度、保持因时因地因人因财地选择指标的原则、针对使用目的灵活地选择不同属性指标。本文是对目前的目前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设的暂时性总结研究,绿色城市建设强调系统能动性与适应性,因此制定指标体系就需要不断地对现状作出判断、不断地优化完善,才能真正指导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

勾娜[2](2020)在《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历史街区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现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的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也是颇值得注意的。本文选择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七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即长沙市太平街、潮宗街,岳阳市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沙湾历史街区,永州市柳子街。本文在界定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各街区及其资源,认为其历史文化、教育、科学价值,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其次,从理念影响、价值驱动、需求推动的角度论述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再次,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认为其开发利用模式有两种:政企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其中,政企主导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永州柳子街)和企业主导型(凤凰古城历史街区和沙湾历史街区);政企合作型可分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型(长沙太平街、潮宗街和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政府和非国有企业合作型(岳阳陆城南北正街)。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不同类型街区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的成效进行阐述,并总结了这些街区开发利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本文综合考察,认为七个街区的开发利用有如下问题: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协调;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针对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趋势,为问题解决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从开发利用入手,为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毛其智[3](2019)在《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1引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2012年,吴良镛先生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认为"吴良镛院士是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为实现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理论框架"(图1)。2018年,96岁高龄的吴良镛先生以"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的贡献接受了中共中央、国

毛其智[4](2019)在《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文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端与成长历程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采用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的方法,为实现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联合国的"人居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到《新城市议程》,国内外人居运动密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吴良镛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何昉[5](2018)在《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道思想和规划理念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源于西周时的“周道”、秦朝的“驰道”、“五丈道”,以及历朝历代的官道、驿道、民道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的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播乃至中华民族的审美进程和生态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抱有更新的需求。绿道及其网络的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应对诸如城市生态资源缺乏、城市环境恶化、历史文脉断裂以及公共空间不足等城乡二元问题时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而国际上将绿道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和先进的规划理念到现在,己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绿道作为生态网络建设的重要链条,其规划研究和建设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以修复和优化城市快速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丰富城市居民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国际绿道发展,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绿道研究和实践。始于2009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实施,拉开了我国绿道规模化规划建设的序幕,并且迅速推广全国。近十年来,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同样显着,国内学术期刊绿道为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如雨后春笋喷薄纸面,绿道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低碳效应也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着名绿道专家马克·林德胡尔特教授和雅克·博德里教授,在参观珠三角绿道后对深圳绿道网建设成就大加赞赏,将其称赞为“非凡和卓越的”。习近平在考察广东后指出“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从绿道研究与实践来看,中国绿道规划设计实践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出发,找到适用于中国的绿道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本文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诚然,国内绿道建设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国内的绿道理论还不成熟,绿道的意义和内涵较为单薄,设计策略仍然不够完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和世界上规模、速度都空前的城市化过程。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更需要国际绿道理论的引进切实地发挥对城乡绿地进行主动保护、修复快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吸收中国人居文化精髓和生态价值观、了解中国人骨子里的空间行为心理和倾向,梳理出适用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绿道理论和规划设计策略。时不我待,中国的绿道运动即将完成第一个十年,系统的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综合梳理国际绿道理论的成果和发展实践,本文从我国文化和自然资源以及行业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国历史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智慧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古道的生态哲学和价值观,不乏时代发展烙印和生活气息浓厚的中国古道体系,对新时期中国绿道规划设计如何适应中国文脉和地脉根基、如何结合多学科发展进步提出发展模式和策略;重点剖析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和广东古驿道规划设计等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和例证。以期在新时代的中国,让更多更优秀的绿道带给人们健康、安全,回归的幸福和心灵的自由。

李琳[6](2017)在《人居:与城市和谐共处》文中研究指明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开放、共享、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与城,就好比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发展在给人愈加完善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因其繁荣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带来了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多样问题。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深刻意识到把城市建设成人与人、人与

张晋石[7](2015)在《资讯》文中研究表明事件热点54个项目获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据《中国建设报》讯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了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等54个项目位列其中。根据《关于印发<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的通知》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对各

黎林峰[8](2009)在《人居环境奖:推进城乡建设科学发展》文中指出全世界有40%至5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中;整个人类住区(城镇和乡村)有10多亿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至少有1亿人无家可归,有6亿人生活在各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境况中——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些来自联合国人居署调查报告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客观的、正在发展事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居领域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交通拥挤、提供基本服务的经费不足、缺少适当的住房、基础设施每况愈下……人类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化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类正在面临发展带来的难题:如何建设、管理宜居城乡?人类社会的未来在何方?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

肖红[9](2008)在《建设部公布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文中研究表明近日,建设部授予了江苏省昆山市、山东省日照市、河北省廊坊市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授予"北京市北二环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等26个项目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到目前,建设部已经公布了7批"中国人居环境奖"。

秦岭[10](2006)在《威海独捧中国人居环境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 (记者 秦岭)记者从建设部城建司获悉,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揭晓。山东省威海市是惟一公示的城市,并荣获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34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颁奖仪式将于4月15日举行。 据悉,荣获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山东省威海

二、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研究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把握绿色发展机遇
        1.2.2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
        1.2.3 绿色城市发展研究仍需深化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绿色城市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第三代系统论
        2.1.3 生物学
    2.2 绿色城市内涵
    2.3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国外发展现状
        2.3.1 全球尺度
        2.3.2 国家尺度
        2.3.3 区域尺度
    2.4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国内发展现状
        2.4.1 国家部委颁布的指标体系
        2.4.2 新区建设指标体系
        2.4.3 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研究指标体系
    2.5 国内中外绿色城市合作建设现状
    2.6 小结
第3章 典型绿色城市指标体系
    3.1 国家部委相关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介绍
        3.1.1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16
        3.1.2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2016
        3.1.3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1.4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2019
    3.2 新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介绍
        3.2.1 中新天津生态城
        3.2.2 青岛中德生态园
        3.2.3 无锡太湖新城
        3.2.4 中法武汉生态城
        3.2.5 北京怀柔科学城
第4章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4.1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
        4.1.1 制定机构、目的与基本要求比较
        4.1.2 体系框架比较
        4.1.3 指标内容比较
        4.1.4 指标值比较
        4.1.5 指标体系的升级优化
    4.2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结果总结
        4.2.1 相似性特征
        4.2.2 差异性特征
第5章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建议
    5.1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目的
    5.2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与方法
        5.2.1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5.2.2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框架确立与指标选择
        5.2.3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建议
        5.2.4 各类指标选取与构建
    5.3 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的反思与启示
        5.3.1 不同功能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和使用的区别
        5.3.2 复合生态观的指标体系建立维度
        5.3.3 指标选取的适应性原则
        5.3.4 不同属性指标的选择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附录A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附录B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C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
    附录D 2008版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附录E 2018版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附录F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1.0(2012)
    附录G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2.0(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附录H 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2010—2020)
    附录I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指标体系(2016—2030)
    附录J 北京怀柔科学城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2)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市场营销理论
第二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化资源分析
    第一节 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长沙市太平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长沙市潮宗街及其文化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陆城南北正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三、凤凰县沙湾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四、永州市柳子街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第三节 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
        二、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文化资源
第三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用理念的影响
        一、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二、国内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第二节 实现历史街区经济价值的现实驱动
        一、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二、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第三节 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
        一、社会生活需求的推动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推动
第四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模式
        一、政企主导型开发利用模式
        二、政企合作型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一、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三、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特色
        一、保护街区文化遗产,体现遗产的公共属性
        二、发挥街区特色优势,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整合开发遗产资源,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第五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
        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协调
        三、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
    第二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提升遗产管理效力,彰显开发模式的生命力
        二、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世界人居运动的进展
    2.1道萨迪亚斯与世界人居运动
    2.2“人居一”与“人居二”大会
    2.3联合国人居署成立
    2.4设立联合国人居奖、世界人居奖与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5“人居三”大会
3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1 中国政府的相关工作
    3.2 吴良镛与人居环境科学
4 小结:城市发展四十年

(4)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发展
    1.1 学术发端
    1.2 人类聚居学来到中国
    1.3 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
        (1)人居环境释义
        (2)人居环境的构成
        (3)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4)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2 人居环境科学的实践过程
    2.1 联合国主导下的世界人居运动
        (1)“人居一”与联合国人居中心成立
        (2)从“人居二”到“人居三”
        (3)《新城市议程》
        (4)世界人居日、世界人居奖与联合国人居奖、迪拜范例奖
    2.2 人居环境运动在中国
        2.2.1 中国政府与世界人居运动
        (1)参加“人居二”大会
        (2)参加“人居三”大会
        2.2.2 三次发布《中国人居报告》
        (1)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2)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1996—2000年)》
        (3)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人居报告》
        2.2.3 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唐山市人民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第一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2)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项目首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3)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获得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4)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2.3 清华大学的人居实践
        (1)北京旧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
        (2)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3)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卷
        (4)成立清华大学人居科学院
3 结语

(5)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各国的绿色化革命
        1.1.2. 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生态建设
        1.1.3. 科技发展推动文化大繁荣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绿道研究实践概述
    2.1. 国际绿道理论实践及代表人物
        2.1.1. 欧洲的绿道理论和实践
        2.1.2. 美国绿道理论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2.1.3. 其他国家绿道发展和实践
        2.1.4. 近十年国际绿道理论
    2.2 中国绿道研究和实践概述
        2.2.1. 中国绿道研究现状
        2.2.2. 中国绿道理论和应用
        2.2.3. 中国绿道的规模化实践
        2.2.4. 中国绿道实践的现阶段研究
    2.3. 小结
        2.3.1. 国际绿道理论发展的特色和成就
        2.3.2. 我国绿道发展方向
第3章 中国绿道思想溯源与古道发展
    3.1. 绿道思想溯源
        3.1.1.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1.2. 中国风水堪舆思想
        3.1.3.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3.1.4.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道”
        3.1.5. 中国传统园林审美
    3.2. 中国古道的发展
        3.2.1. 中国城邦规划重视对古道的绿化
        3.2.2. 中国古代河流防护促进滨水廊道和生态功能完善
        3.2.3. 中国交通发展逐渐形成国家尺度古道
        3.2.4. 中国古道多功能发展
        3.2.5. 中国古道分类研究
    3.3. 发展中的古道理念与绿道出现
第4章 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理论
    4.1. 国内外绿道理论的比较
        4.1.1. 国际绿道基本概念研究
        4.1.2. 国内绿道基本概念研究
    4.2. 中国绿道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
        4.2.1. 绿道理论基础
        4.2.2. 绿道规划方法概述
    4.3. 中国绿道的思想、定义与内涵
        4.3.1. 中国绿道的思想
        4.3.2. 中国绿道的定义
        4.3.3. 中国绿道的内涵
    4.4. 中国绿道的类型
        4.4.1. 国内外学者、文件对绿道的分类
        4.4.2. 中国绿道的分类
    4.5. 中国绿道的分级
        4.5.1. 国家绿道
        4.5.2. 区域(省级)绿道
        4.5.3. 城市绿道
        4.5.4. 社区(区级)绿道
    4.6. 中国绿道的功能和构成
        4.6.1. 绿道的功能
        4.6.2. 绿道的构成
    4.7. 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4.7.1. 山水自然策略
        4.7.2. 生态修复策略
        4.7.3. 风水文脉策略
        4.7.4. 功能复合策略
第5章 中国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1. 绿道的规划设计步骤
        5.1.1. 第一阶段,进行前期研究和现状要素的调查
        5.1.2. 第二阶段,进行绿道建设要素的单项对比与综合评价
        5.1.3. 第三阶段,进行绿道网的详细布局与方案比选
        5.1.4. 第四阶段,进行分类、分段设计
        5.1.5. 第五阶段,提出绿道方案的实施、建设与管理方案
    5.2. 国家、区域(省级)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2.1. 规划设计内容及方法
        5.2.2. 珠三角区域绿道实证研究
        5.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实证研究
    5.3.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3.1. 规划设计内容及方法
        5.3.2. 珠三角九市绿道网规划实证研究
        5.3.3. 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东莞松山湖产业园风景道和绿道设计实证研究
        5.3.4.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规划实证研究
    5.4. 社区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4.1. 规划设计内容及方法
    5.5. 专项规划设计要点
        5.5.1. 对城市空间规划的优化调整
        5.5.2.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5.5.3. 便民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5.5.4. 慢行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5.5.5.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5.6. 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机制
        5.6.1. 策划阶段
        5.6.2. 建设阶段
        5.6.3. 管理运营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绿道新走向,古道的活化利用
        6.2.2. 绿道品质提升和多功能升级
        6.2.3. 从绿道到公园城市再到韧性城市
        6.2.4. 建立国家级绿道网络对接自然保护地体系
参考文献
书籍参考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外文参考
政策、报告、规划设计文件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 本人关于中国绿道研究的实践经历
    一、主持、主管或参与的绿道规划设计项目
    二、绿道相关会议发言
    三、绿道相关学术文章
    四、绿道相关项目考察
致谢

(6)人居:与城市和谐共处(论文提纲范文)

人居环境回归人本
环境奖推动城市建设
    南宁市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玉树市城市特色风貌提升项目
    汕头市西堤公园建设项目
    福州市鼓楼区旧城更新项目
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
    一、综合奖
    二、范例奖

四、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研究及反思[D]. 刘晓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0(06)
  • [2]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D]. 勾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J]. 毛其智. 人类居住, 2019(04)
  • [4]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J]. 毛其智.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4)
  • [5]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何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人居:与城市和谐共处[J]. 李琳. 广西城镇建设, 2017(11)
  • [7]资讯[J]. 张晋石. 风景园林, 2015(02)
  • [8]人居环境奖:推进城乡建设科学发展[J]. 黎林峰. 中国建设信息, 2009(03)
  • [9]建设部公布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J]. 肖红. 广西城镇建设, 2008(03)
  • [10]威海独捧中国人居环境奖[N]. 秦岭. 中华建筑报, 2006

标签:;  ;  ;  ;  ;  

建设部关于公布2001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获奖者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