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

将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

一、将梅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耀婵[1](2021)在《无锡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锡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层峦叠翠的山体与丰富多样的自然水资源成就了无锡园林善于利用“真山真水”进行造园的特性。本文基于对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调查分析,对其中的景观设计特点进行总结。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分析归纳、图示分析等方法,对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历程、自然及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整体评析,分析无锡自然山水园地域特色鲜明的原因,得出依托山水资源、受到社会发展进程影响进而动态发展的结论。通过对无锡市自然山水园林现存情况、维护拓展设计的阐述,分析总结从古至今无锡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的发展历程,将园林设计映射到无锡山水城市的构建上,以及对无锡未来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的展望。通过归纳、分类、总结及发现、分析、解决的应用逻辑,本文在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性分析了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建造基础及影响因素,得出其建造基础以山水资源、气候植被要素及地域文化为主要优势条件;影响因素以社会发展态势、思想变迁、民众需求、园主个人经历为主。2.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通过对无锡自然山水园林在分布、发展阶段、类型三方面的探讨研究,得出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分布以太湖水系、军嶂山区、锡惠山区为主导因素和主要建造基础,经济、文化发展为内向驱动力;发展阶段以古典、近代、现代为主要划分,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3.从山水组合的角度对山水园林进行分类,并结合自然山水园林的具体案例进行实例性的阐述。依据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园林择址、因借自然山水、空间序列、建筑分布、植物配置这几个方面对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特色进行分析总结。4.系统性总结归纳了无锡与江苏其他地区自然山水园林在设计上的区别,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政治地缘、文化习俗因素,以及山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城市层面,分析了无锡城市与山水的演进关系,展望未来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最后通过山水园林设计对山水城市建设提出参考。

陈阳[2](2021)在《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园营造在现代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伴随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引种的专类植物越来越多,自然就形成了植物的专类园。植物专类园的功能是植物园功能的体现,它的功能包括了收集研究、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等,植物文化科普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凝聚了深厚的底蕴,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是其部分文化的体现。本文是基于对植物文化的了解,研究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及方法,美化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增加植物科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我们对植物的审美层次,丰富景观空间。通过文献查阅法,探讨植物文化、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植物园、交互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国内武汉中科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杭州市植物园、成都市植物园五个植物园,了解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如何表现、怎么转换应用在植物专类园中,总结了其植物文化应用特色。在实地调研考察国内植物园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义的植物文化与传统习俗、宗教和士大夫的渊源;植物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植物本身作为其文化的情感表现。鉴于对于广义植物文化的研究,提出艺术性、互动性、创新性、教育性、特色性四个应用原则和景向心生,植物营建;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创新表达,提炼手法;尊重场地,再现特色四个策略。其次归纳总结出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主要有建筑、园林小品、水体、现代高科技术、植物园活动。表达方法有借鉴与创新、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象征隐喻与符号化。对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专类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对现有植物文化景观,缺失的植物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总结现有专类植物品种,并且对专类植物进行文化挖掘,从而在原有规划设计定位之上,以游客游览较多的七个专类园为主,新增植物文化科普游览路线,以“一轴七景”为路线,着重对世界名花园、樱花园、山茶园、桂花园、竹园、梅园、国家杜鹃园进行景观提升,填补植物文化科普的空缺,增加植物文化景观内容,打造特色专类园。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升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效果,提升植物文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增加群众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深入感受植物园的文化氛围。

张承宇[3](2020)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机场景观中的应用 ——以首都机场二经路、三经路道路景观设计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主题的园林景观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在我国民航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场是城市或国家的空中大门,机场景观是利用园林绿化景观来展现传统文化特色、传播弘扬我国文化和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极佳场地。本文旨在将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与机场地面交通区景观建设相结合。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传统造园艺术的造园思想、空间序列、造园手法等方面在现代景观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系统归纳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机场地面交通区景观从鸟瞰景观、线型景观、节点景观三个方进行分析;而后将两者按照“面、线、点”的结构相结合探索机场文化景观的设计途径,分别将传统造园艺术的造园思想、空间序列、造园手法与机场地面交通区景观中的区域景观、线型景观、点状景观相结合。最终通过实践参与法以首都机场为案例实践,将分析的结论应用于二经路、三经路道路景观设计当中,利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展示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机场景观,打造好“国门景观”,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熊昭琳[4](2020)在《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让很多人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乡土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面临种种挑战。经调查发现,近年来梅山地区乡土性建筑景观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特色日渐消殆、缺少场所精神的塑造等,完全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在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受到人们关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现代设计方法从空间、形态、功能、文化以及专业层面将建筑与景观统一考虑,具有设计范围延展、设计内容整体、设计程序连贯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梅山文化园从起先设计立意到整体及细部设计,再到建造及维护的全过程始终保持一体化思考,其乡土性建筑与景观环境紧密联系,地域文脉凸显,展示出一体化设计的优势。鉴于此,本文从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研究视角,着眼于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以梅山文化园项目实践为背景,立足于地域性与本土文化,分别从管理层面、空间层面、视觉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具体分析和阐述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手法,旨在构建和谐宜人的建筑与场所,展现地域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念及范畴、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及逻辑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重点探讨了其设计的内容及效果;第三章分析了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的要素组成、基本特征,以及探讨应用一体化理论的适用性;第四章重点阐述了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第五章结合笔者参与的梅山文化园项目实践来论证所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以理论联系实践,以期为梅山文化园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一体化理论指导,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创作开辟新的设计视野,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

陶欣冉[5](2020)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界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元素。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与自身健康的联系,有了保养生命精神的意识,并且认识到人体的任何养生之道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生命智慧的结晶,中国古典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与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将生命规律与自然循环统一起来,从园林营造到园林艺术都蕴含着许多养生理论。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自然居住和精神居住的双重意义,作为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载体,可以劳身养体、陶冶情操、寄托情感,从而达到疗愈身心的功效。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和古典园林的典范,本文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苏州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装饰等物质元素和园林自然生活中的声、色、光、影等非物质元素,及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共同营造的园林自然养生、情志养生、意境养生和艺术养生的智慧,对现代健康景观的设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法,首先选取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四个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古典园林,以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入手,从园林选址、建筑布局、山水植物、装饰艺术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展开具体分析,深入探讨了其中的养生奥妙;然后运用举例分析法,进一步对国内外园林对苏州古典园林养生设计手法的运用进行实例分析;最后对我国现代营造具有养生性质的园林空间发展进行思考和探讨,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陈秀中,朱志奇,王虎城[6](2020)在《将中华优秀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与园林建造之中——以莱州市宏顺梅花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梅园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宏顺梅园为例,探讨了如何将中华古老的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与梅园景观建造之中,通过园林造景要素符号的变形、夸张、寓意、组合,达到外在的梅花园林景观形象与内在的梅花文化趣味的妙合,从而创造出高文化品位、耐人寻味的梅园景观作品。

田畅[7](2019)在《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湖景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这类人工湖景观是如今城市发展扩张背景下的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类型,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资源,其功能主要包括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丰富城市的景观与活动空间、优化百姓居住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众多方面,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新区或类似城市区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从系统性与实践性的角度研究阐述了此类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首先研究并厘清其产生背景,界定了人工湖、城市新区等相关概念,梳理了人工湖及其景观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城市新区中的人工湖景观所具有的功能,并探讨了人工湖与城市及城市新区建设的关系等,为后文对于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现已建成的城市新区中的人工湖景观案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与方法,并分为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及人工湖周边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来说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包括人工湖的基本结构、人工湖水体形态设计及功能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人工湖周边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分别按驳岸、植物、园路、节点、建筑、地形这几类景观设计要素对其设计方法与要点进行阐述。最后以上述研究得出的方法结论作为指导与依据,在背景梳理、场地现状条件分析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具体实践项目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严圆格[8](2019)在《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烂柯山因“天生石梁景观”和“观棋烂柯传说”成为浙西地区知名的旅游风地。1993年,有关部门将烂柯山划定为风景区,但先后多个部门对烂柯山具有管辖权和所有权,导致景区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只开发建设了个别景点。随着人民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追求的逐渐提升,烂柯山风景区目前已经无法满足高科技、热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为使烂柯山重新成为浙西地区旅游胜地,本文针对烂柯山风景区展开概念规划研究,为下一步正式开展总体规划以及建设工作,打下重要基础。本文从风景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处着手,研究风景区规划的内容、方式与手法,并将所得结论运用于烂柯山风景区规划中。通过对烂柯山风景区现有资源进行评价,将风景资源划分为各个等级,再通过现状分析,划分出烂柯山风景区保护分区,针对总体及各个分区提出规划策略,最后依托于上述研究,对烂柯山风景区提出探讨性的总体概念规划、专项概念规划、分区概念规划和节点概念设计。规划设计将打造品牌特色、增加服务功能,丰富游赏内容,使烂柯山风景区成为一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衢州旅游名片。

曾惜[9](2019)在《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梅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首,一直深受我国大众的喜爱,梅花景观从古延续至今。将传统名花结合专类园布置的园林模式是将我国传统园林风格与现代园林结合的一个良好案例。本文统计52处现代梅花专类园,总结其发展历史及现状特置,并从中选出8处典型梅园进行实地调研,剖析专类园中的植物、道路、建筑、小品、水体、文化、服务设施六大组成要素及其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共性与特性问题。(1)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梅花专类园中六大组成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异的梅花专类园。所调查的8处专类园的地理区位相近,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都相似,梅花专类园在要素的运用中往往融入古典园林要素,造景手法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要素的差异性体现在专类园中的一些人文因素上,其中建筑要素和文化要素的一致性明显低于植物、山水、道路及服务设施。(2)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一般新建的专类园比年代久远的专类园梅花品种丰富,早期梅园中江梅、果梅比例略高,而更多现代梅花专类园多以中花品种的宫粉梅、朱砂梅混合种植,整体色彩集中在粉红色系、紫红色系。梅花以孤植、群植为主要应用形式,形成了花海、盆景、特色造型树、梅花大道等典型梅花景观,突出的是梅花的色彩与姿态。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品种比例约为1:1,但常绿植物在实际运用数量上高于落叶植物,多用于地被、背景,而落叶植物多起点缀作用。园中的山石与水体大多保持自然形态,山石以展示姿态为主的特置石居多,在景观手法运用上并不讲究,而水体景观则更常被专类园所忽视。(3)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园路、服务设施。建筑低矮、色彩朴素,以空间通透的建筑为主,但布局大多零散,建筑间关系联系不紧密。山石以太湖石、黄石为主要材料,运用上以特置石为主,是梅花专类园中题写诗词,景名的重要载体。水体要素保留自然水体姿态,小园“聚”,大园“散”,临水景观的运用较为单一。园路和服务设施作为实用性的要素多以木质、石材等自然材料为主,与梅花专类园的整体风格相融合,但在细部装饰上可以围绕梅花图案衍生出多种变化,体现专类园自身特点。(4)现代梅花专类园满意度分析和设计手法。游客对植物要素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其他要素,但实际满意度较低,考虑游客将梅花花色及姿态作为关注的元素,相应的梅花花海景观及盆景园应作为专类园的重点设计方向。其次游客对建筑、山石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期望值,且这两类要素在不同梅花专类园中的运用水平相差较大,可将此类要素作为后期梅花专类园建设的重点。梅花专类园中的组成要素是固定的,只有在固有的景观要素设计中进一步创新,提取场地自身元素,提升各要素设计水平,才能避免梅花专类园景观的趋同性,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梅花专类园。

黄晓梅[10](2019)在《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升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社区公共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和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经济化发展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园林景观,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在社区公共园林升级改造中获得良好社区园林景观效果,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国内外社区公共园林改造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以及对相关案例深圳市福田区水围村改造、深圳市南山大冲改造、深圳市福田区下沙社区园林环境改造三个案例进行分析,选取本人工作中参与设计实践的社区提升项目——深圳市梅坳片区园林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梅坳片区背景及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针对片区居民进行了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及经过深入思考设计了改造方向接受程度调查,结合理论研究和改造设计实践应用,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从现状资料中分析了梅坳片区公共园林景观建设现状,并总结了梅坳片区公共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有: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不高;2)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功能活动空间;3)街道品质差,基础设施陈旧;4)配套设施缺乏,停车位紧张,乱停车现象严重;5)社区形象不够鲜明,缺少文化特色;6)绿化树种单一,植物配置简单。(2)改造和景观提升的思路1)增加社区绿量,见缝插绿,运用垂直绿化、围墙绿化、屋顶绿化等增加社区绿量;2)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功能性场所3)提升道路景观品质,完善绿道和配套设施,完善无障碍通行等人性化设计;4)突出文化主题,提炼出社区的地域文化元素,升华社区园林景观主题;5)丰富绿化种植,在绿化种植中选择乡土树种,科学配植,因地制宜;6)海绵城市和雨水花园理念的运用。(3)总结出城市社区公共园林景观提升方向城区社区公共园林景观提升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主要从增加绿量、增加活动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社区识别性,构建社区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丰富绿化空间,结合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进行建设,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景观。作者参与了梅坳片区园林升级改造设计,针对梅坳片区项目改造情况进行了实地踏察,对梅坳片区景观提升工程的进行概述,并提出前期设计的思路和观点,对城市社区园林更新的意义、原则、内容及思路等进行探讨,以希冀对城市社区景观设计能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二、将梅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梅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无锡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内容概念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地域范围界定
        1.2.3 研究时间范围划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自然山水园林研究现状
        1.4.2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背景与发展概况
    2.1 无锡自然山水格局分析
        2.1.1 自然山体
        2.1.2 自然水泊
        2.1.3 山与水的格局组织
    2.2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条件
    2.3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2.3.1 价值信仰催生古典自然山水园林
        2.3.2 文人的精神解放与思潮
        2.3.3 平等与开放的文化导向
        2.3.4 实用需求与理想人居
    2.4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概况
        2.4.1 古典自然山水园林
        2.4.2 近代自然山水园林
        2.4.3 现代自然山水园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分布与类型
    3.1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分布
    3.2 依照山水格局分类
        3.2.1 山地园
        3.2.2 水景园
        3.2.3 山水园
    3.3 自然山水园的新类型
        3.3.1 植物专类园
        3.3.2 综合性公园
        3.3.3 旧有园林的缀连并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特色分析
    4.1 园林择址
        4.1.1 地形类型分析
        4.1.2 选址特点
    4.2 自然山水的因借
        4.2.1 自然之水的引入
        4.2.2 青山的相互应和
    4.3 空间序列的组织
        4.3.1 依地势而建
        4.3.2 依水面排布
    4.4 建筑与院落
        4.4.1 建筑的总体布局
        4.4.2 园林建筑与山水构成关系
        4.4.3 山地地段园林建筑的布局特点
        4.4.4 滨水地段园林建筑的布局特点
    4.5 植物配置
        4.5.1 植物的种类配置
        4.5.2 因植造景
        4.5.3 植物的季相搭配
        4.5.4 植物空间营造
        4.5.5 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的独特性及其发展
    5.1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形成地域特色的原因
        5.1.1 城市山水条件与基础环境
        5.1.2 古代政治文化背景差异
        5.1.3 近代无锡园林异军突起的原因
        5.1.4 园林要素的组合与造景手法的诠释
    5.2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5.2.1 无锡山水文化在城市构建中的体现
        5.2.2 无锡城市与山水的关系演进
    5.3 无锡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从城市与山水的角度出发
        5.3.1 无锡城市格局的变化
        5.3.2 城市发展对园林建设的影响
        5.3.3 无锡自然山水园林未来的发展
        5.3.4 园林——山水城市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图表索引

(2)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1.1.2 植物文化科普是自然教育的一环
        1.1.3 对于植物文化科普的重视不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考察法
        1.5.2 综合分析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文献阅读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园
        2.1.2 植物文化
        2.1.3 植物专类园
        2.1.4 植物文化景观
        2.1.5 交互性景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园林美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符号学理论
        2.2.4 认同理论
        2.2.5 历史文脉延续理论
3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
    3.1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 调研方法
        3.2.1 文字记录
        3.2.2 照片记录
    3.3 调研案例分析
        3.3.1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科植物园
        3.3.2 上海市.辰山植物园
        3.3.3 广东省·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3.3.4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植物园
        3.3.5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植物园
4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4.1 植物文化相关研究
        4.1.1 植物文化的渊源
        4.1.2 植物的文化内涵
        4.1.3 植物情感之美
    4.2 植物文化的应用原则
        4.2.1 艺术性原则
        4.2.2 互动性原则
        4.2.3 创新性原则
        4.2.4 教育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4.3 植物文化的应用策略
        4.3.1 景向心生,植物营造
        4.3.2 因地制宜,挖掘文化
        4.3.3 创新表达,提炼手法
        4.3.4 尊重场地,再现文化特色
    4.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
        4.4.1 植物文化与建筑
        4.4.2 植物文化与园林小品
        4.4.3 植物文化与水体
        4.4.4 植物文化与高科技术
        4.4.5 植物文化与花卉节、科普节日
    4.5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方法
        4.5.1 借鉴与创新
        4.5.2 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
        4.5.3 象征隐喻与符号化
5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社会历史沿革
    5.2 实地调研与分析
        5.2.1 交通分析
        5.2.2 水系分析
        5.2.3 植物专类园分析
        5.2.4 景观分区
        5.2.5 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中应用的必要性
        5.2.6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5.3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挖掘
        5.3.1 樱花文化
        5.3.2 山茶文化
        5.3.3 竹文化
        5.3.4 梅花文化
        5.3.5 桂花文化
        5.3.6 杜鹃文化
        5.3.7 郁金香文化
    5.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应用构思
        5.4.1 应用理念
        5.4.2 目标性质
        5.4.3 应用方法
    5.5 植物文化的应用
        5.5.1 总体布局
        5.5.2 植物专类园景点优化
        5.5.3 植物文化特色服务设施
        5.5.4 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特色活动开展
    5.6 小结
6 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机场景观中的应用 ——以首都机场二经路、三经路道路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进入新时代,景观需要满足新的要求
        1.1.2 中国民航发展迅猛,对机场景观提出新的要求
        1.1.3 首都机场文化国门建设对景观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民用机场构成
        1.3.2 机场景观组成
        1.3.3 本文重点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机场景观发展研究
        1.4.1 国外机场景观研究
        1.4.2 外国机场景观中文化的融入
        1.4.3 国内机场景观研究
        1.4.4 国内机场景观中文化的融入
        1.4.5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研究
    2.1 造园思想的继承
        2.1.1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2.1.2 利用自然,因地制宜
        2.1.3 诗情画意,创造意境
        2.1.4 新中式园林中传统造园思想的应用
    2.2 空间序列的运用
    2.3 造园手法的运用
        2.3.1 空间营造的手法
        2.3.2 园林要素的处理手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场地面交通区景观体系研究
    3.1 区域整体景观
        3.1.1 区域景观的主题
        3.1.2 空中鸟瞰景观
        3.1.3 周边建筑俯视景观
        3.1.4 高架桥俯视景观
    3.2 道路线性景观
    3.3 道路节点景观
        3.3.1 设计理念
        3.3.2 景观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场景观与文化的融合
    4.1 机场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4.2 地面交通区文化景观
        4.2.1 区域景观
        4.2.2 线性景观
        4.2.3 点状景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首都机场二经路、三经路沿线绿地景观提升项目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地点
        5.1.2 现状情况
        5.1.3 现状问题
    5.2 整体布局
        5.2.1 整体结构
        5.2.2 设计理念
        5.2.3 实施策略
    5.3 总体景观
    5.4 分区设计
    5.5 节点景观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愁”与“愁乡”催发乡土性建筑景观
        1.1.2 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3 关于专业学习与项目实践的思考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研究
        1.3.2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
        1.3.3 梅山文化与梅山文化园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基础理论
    2.1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及范畴
    2.2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环境因素
        2.2.2 功能因素
        2.2.3 人为因素
    2.3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特点
        2.3.1 范围拓展
        2.3.2 内容整体
        2.3.3 程序连贯
    2.4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及效果
        2.4.1 空间融合
        2.4.2 形态契合
        2.4.3 功能复合
        2.4.4 文化整合
        2.4.5 专业配合
    2.5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流程
        2.5.1 设计准备阶段
        2.5.2 方案设计阶段
        2.5.3 初步设计阶段
        2.5.4 施工图设计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体化理论下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分析
    3.1 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的要素组成
        3.1.1 物质层面
        3.1.2 非物质层面
    3.2 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3.2.1 传承本土性
        3.2.2 追求现代性
        3.2.3 体现实用性
    3.3 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应用的适用性研究
        3.3.1 一体化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中的相通性
        3.3.2 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适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4.1 管理层面一体化
        4.1.1 设计程序系统
        4.1.2 顶层设计统一
        4.1.3 建设时序科学
    4.2 空间层面一体化
        4.2.1 空间层次整体
        4.2.2 空间序列渗透
        4.2.3 内外空间融合
    4.3 视觉层面一体化
        4.3.1 外观形态延续
        4.3.2 材质表达朴拙
        4.3.3 色彩表现单纯
    4.4 人文层面一体化
        4.4.1 主题符号一致
        4.4.2 意境氛围契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梅山文化园游客服务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5.1 项目概况
        5.1.1 设计背景
        5.1.2 基地现状
        5.1.3 设计要求
    5.2 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的一体化表达
        5.2.1 统一的设计管理
        5.2.2 和谐的空间特征
        5.2.3 整体的视觉形象
        5.2.4 契合的文化表达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附录C 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满意度及诉求调查问卷
致谢

(5)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园林养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4.3 框架流程
2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论述
    2.1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述
        2.1.1 养生的含义
        2.1.2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类别
        2.1.3 中国古典园林养生概述
    2.2 中国古典园林养生的历史发展概况
        2.2.1 秦汉以前
        2.2.2 魏晋至唐
        2.2.3 宋元明清
    2.3 道家养生思想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体现
        2.3.1 皇家园林的神仙思想——蓬舟吹取三山去
        2.3.2 私家园林的隐逸风尚——白云深处结茅茨
    2.4 小结
3 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思想
    3.1 苏州古典园林自然养生
        3.1.1 天人谐和
        3.1.2 动静相协
        3.1.3 阴阳互生
        3.1.4 顺应四时
    3.2 苏州古典园林情志养生
        3.2.1 园林选址
        3.2.2 叠山治水
        3.2.3 花鸟虫鱼
        3.2.4 地面铺装
        3.2.5 楹联匾额
        3.2.6 装饰元素
    3.3 苏州古典园林意境养生
        3.3.1 空间构成
        3.3.2 显隐之道
        3.3.3 曲径通幽
        3.3.4 气脉相通
        3.3.5 声色光影
        3.3.6 集虚守心
    3.4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养生
        3.4.1 画意园境
        3.4.2 文心诗情
        3.4.3 装饰之巧
        3.4.4 生活闲趣
        3.4.5 音律曲艺
    3.5 苏州古典园林养生思想对其他园林的影响
        3.5.1 皇家园林
        3.5.2 寺观园林
        3.5.3 文人园林
        3.5.4 岭南园林
    3.6 小结
4 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
    4.1 沧浪亭
        4.1.1 选址布局
        4.1.2 建筑营造
        4.1.3 筑山理水
        4.1.4 植物配置
        4.1.5 艺术鉴赏
    4.2 狮子林
        4.2.1 选址布局
        4.2.2 建筑营造
        4.2.3 筑山理水
        4.2.4 植物配置
        4.2.5 艺术鉴赏
    4.3 拙政园
        4.3.1 选址布局
        4.3.2 建筑营造
        4.3.3 筑山理水
        4.3.4 植物配置
        4.3.5 艺术鉴赏
    4.4 网师园
        4.4.1 选址布局
        4.4.2 建筑营造
        4.4.3 筑山理水
        4.4.4 植物配置
        4.4.5 艺术鉴赏
    4.5 小结
5 苏州古典园林对中外园林养生营造的启示
    5.1 苏州古典园林养生之道在日本园林中的体现
        5.1.1 阴阳五行与风水布局选址
        5.1.2 园林的禅宗境界
        5.1.3 道家神仙思想
        5.1.4 山水林泉之心
    5.2 苏州古典园林养生思想在国内现代公共健康环境中的应用
        5.2.1 北京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
        5.2.2 武汉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中养生造园方法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6.2.2 思考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
附录 B:表格
附录 C:致谢
附录 D:在学期间成果

(6)将中华优秀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与园林建造之中——以莱州市宏顺梅花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梅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莱州宏顺梅园打造梅花文化景观的可贵尝试
    1.1 梅花文化景墙《中国梦》
    1.2《西泠梅印》步道
    1.3 梅花缸石刻
    1.4 二十四番梅花风
    1.5 王羲之《兰亭集序》石刻
    1.6 磨盘石刻
2 莱州《梅品》中华梅花文化精品园的设计创意及实施
    2.1 竹简景墙《梅品》及《梅品》十八景简介
    2.2 清溪、珍鹤、铜瓶、苍崖
    2.3 诗人搁笔评量
    2.4 白梅佳月
    2.5 梅花院士铜像及咏梅诗词石刻
    2.6 探梅香径
3 结语

(7)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及城市人群对人工湖景观的需求与矛盾
        1.1.2 城市化问题的凸显与城市新区的产生
        1.1.3 人工湖景观在城市新区中的兴起与建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城市新区发展研究综述
        1.3.2 城市人工湖区研究综述
        1.3.3 城市人工湖景观研究综述
        1.3.4 人工湖景观与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3.5 国外城市滨水区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1.7.1 人工湖
        1.7.2 城市新区
        1.7.3 人工湖景观
2 国内人工湖及其景观的发展进程
    2.1 中国古代人工湖
    2.2 水库人工湖
    2.3 旅游风景区人工湖
    2.4 城市新区人工湖
3 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的功能
    3.1 生态方面
    3.2 经济方面
    3.3 社会方面
    3.4 文化方面
4 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4.2 经济性原则
    4.3 地域性原则
    4.4 安全性原则
    4.5 可达性原则
    4.6 前瞻性原则
5 城市新区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5.1 人工湖基本结构
    5.2 人工湖形态设计
        5.2.1 水面形态设计
        5.2.2 水深设计
    5.3 人工湖功能设计
        5.3.1 生态功能设计
        5.3.2 防洪蓄水功能设计
        5.3.3 休闲交通功能设计
6 城市新区人工湖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
    6.1 人工湖驳岸设计
        6.1.1 驳岸类型
        6.1.2 驳岸功能
        6.1.3 驳岸形式
    6.2 人工湖植物设计
        6.2.1 植物设计之适宜性
        6.2.2 植物设计之观赏性
        6.2.3 植物设计之功能性
        6.2.4 植物设计之多样性
    6.3 人工湖周边园路及节点设计
        6.3.1 园路分类及概述
        6.3.2 慢行系统设计
        6.3.3 园路形式设计
        6.3.4 节点设计
    6.4 人工湖周边建筑设计
        6.4.1 一般建筑物设计
        6.4.2 景观建筑物设计
    6.5 人工湖周边地形设计
7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7.1 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
        7.1.1 项目概况
        7.1.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1.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1.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2 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
        7.2.1 项目概况
        7.2.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2.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2.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3 郑州郑东新区龙湖
        7.3.1 项目概况
        7.3.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3.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3.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4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
        7.4.1 项目概况
        7.4.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4.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4.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5 广州南沙新区凤凰湖
        7.5.1 项目概况
        7.5.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5.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5.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8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8.1 项目背景
        8.1.1 区位分析
        8.1.2 上位规划
    8.2 现状分析
        8.2.1 气候分析
        8.2.2 用地性质分析
        8.2.3 道路交通分析
        8.2.4 竖向分析
        8.2.5 水文分析
        8.2.6 建筑分析
        8.2.7 视线分析
        8.2.8 人流分析
        8.2.9 植被分析
        8.2.10 生物生境分析
        8.2.11 SWOT分析
    8.3 总体设计
        8.3.1 设计依据
        8.3.2 设计目标与理念
        8.3.3 设计原则
        8.3.4 设计策略
        8.3.5 规划结构
        8.3.6 主题分区及功能定位
    8.4 分区设计
        8.4.1 乐享生活北岸
        8.4.2 自然生态南岸
        8.4.3 城市展示西岸
        8.4.4 智慧创新东岸
        8.4.5 天府梦蓉岛区
    8.5 专项规划
        8.5.1 道路交通规划
        8.5.2 竖向规划
        8.5.3 植物规划
        8.5.4 驳岸规划
        8.5.5 水生态规划
        8.5.6 生物生境规划
        8.5.7 建筑规划
        8.5.8 服务设施规划
        8.5.9 照明规划
    8.6 经济技术指标
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景观规划设计图纸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8)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索风景区规划方法
        1.2.2 寻求烂柯文化景观表达手法
    1.3 研究内容
        1.3.1 理论研究
        1.3.2 调查研究
        1.3.3 设计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合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计算机绘图与建模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研究框架
2.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风景区
        2.1.2 风景资源
        2.1.3 景群
        2.1.4 景点
        2.1.5 保护
        2.1.6 更新
        2.1.7 地域文化
        2.1.8 烂柯文化
    2.2 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
        2.2.1 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
        2.2.2 风景名胜区规划步骤
        2.2.3 风景名胜区分类
    2.3 风景区规划方法
        2.3.1 国外风景区规划方法
        2.3.2 国内风景区规划方法
    2.4 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达手法
    2.5 烂柯山风景区研究进展
        2.5.1 历史文献研究
        2.5.2 专着研究
        2.5.3 论文研究
    2.6 风景区规划理论方法总结
3.国内外案例研究
    3.1 法国圣米歇尔山的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
        3.1.1 基本概况
        3.1.2 保护与更新措施
    3.2 南京紫金山及玄武湖风景旅游区整治总体规划
        3.2.1 基本概况
        3.2.2 现状分析
        3.2.3 规划策略
        3.2.4 分区整治策略
    3.3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景观规划
        3.3.1 西溪湿地概况
        3.3.2 西溪湿地规划分区
        3.3.3 西溪湿地规划策略
    3.4 陕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龙寺景区规划
        3.4.1 基本概况
        3.4.2 总体规划
        3.4.3 细部设计
    3.5 南京牛首山文化风景区核心区设计
        3.5.1 基本概况
        3.5.2 设计手法
    3.6 风景区规划实践方法总结
4.烂柯山风景区概述
    4.1 烂柯山风景区历史沿革
        4.1.1 春秋汉代起源时期
        4.1.2 魏晋南北朝初显时期
        4.1.3 唐宋元明鼎盛时期
        4.1.4 清末民国衰败时期
        4.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复兴时期
    4.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的必要性
        4.2.1 响应上位规划要求
        4.2.2 风景资源基础良好
        4.2.3 地理环境条件优越
    4.3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4.3.1 多头部门管辖难以整体规划
        4.3.2 大量风景资源尚未开发
5.烂柯山风景资源评价
    5.1 烂柯山风景资源构成
    5.2 风景资源调查
    5.3 烂柯山风景资源分类
    5.4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分与分级
    5.5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价结果
6.烂柯山风景区保护分区划定
    6.1 烂柯山风景保护分级
    6.2 生态基底面分析
        6.2.1 大气
        6.2.2 水域
        6.2.3 土壤植被
        6.2.4 生态分区
    6.3 观赏游览线分析
    6.4 文化服务点分析
    6.5 风景保护分区
7.烂柯山风景区规划方法构建
    7.1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依据
    7.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原则
        7.2.1 整体性原则
        7.2.2 原真性原则
        7.2.3 时代性原则
        7.2.4 地域性原则
        7.2.5 文化性原则
        7.2.6 功能性原则
    7.3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目标
        7.3.1 保护自然环境
        7.3.2 延续历史文脉
        7.3.3 增强场地活力
    7.4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策略
        7.4.1 整体规划策略
        7.4.2 自然景观保护区规划策略
        7.4.3 史迹保护区规划策略
        7.4.4 风景游览区规划策略
        7.4.5 发展控制区规划策略
8.烂柯山风景区规划设计
    8.1 基础资料与现状资料分析
        8.1.1 区域位置及红线范围
        8.1.2 上位规划解读
        8.1.3 自然与资源条件
        8.1.4 人文与经济条件
        8.1.5 周边环境分析
        8.1.6 SWOT分析
    8.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定位
    8.3 烂柯山风景区总体概念规划
    8.4 烂柯山风景区专项规划
        8.4.1 保护更新专项规划
        8.4.2 典型景观专项规划
        8.4.3 交通道路专项规划
        8.4.4 风景游赏专项规划
        8.4.5 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8.4.6 分期建设专项规划
    8.5 分区规划及主要景点概念设计
        8.5.1 烂柯怀古景区
        8.5.2 青海流岚景区
        8.5.3 惊虹仙踪景区
        8.5.4 岳韵观澜景区
        8.5.5 寻梅问道景区
        8.5.6 山水映秀景区
        8.5.7 归里稻乡景区
    8.6 烂柯山风景区各项指标
        8.6.1 游客容量计算
        8.6.2 用地平衡表
        8.6.3 烂柯山风景区主要景点设施一览表
9 总结
    9.1 研究成果
    9.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汇总表
附录C 各项目评价层判断矩阵表
附录D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附录E 风景资源打分平均值汇总表
附录F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分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9)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专类园研究
    2.2 梅花的起源和应用历史
    2.3 梅花专类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4 梅花文化研究
3 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特征分析
    3.1 植物要素特征分析
    3.2 山水要素特征分析
4 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特征分析
    4.1 建筑要素特征分析
    4.2 道路及服务设施特征分析
    4.3 文化要素特征分析
5 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及喜爱度调查
    5.1 参与调查人群
    5.2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喜爱度
    5.3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
    5.4 小结
6 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6.1 影响专类要素景观的因素
    6.2 梅花专类园要素设计方法
    6.3 典型梅花专类园要素运用评述及提升建议
7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梅园基本概况统计表
    附录二 梅园造园要素游客评价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10)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1.1.1 城市建设更新的大背景
        1.1.2 梅坳片区公共园林现状不能适应需要
        1.1.3 城市园林建设需要不断提高品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城市社区公共园林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1.3.2 国外关于城市社区公共园林更新的研究和实践
        1.3.3 国内关于城市社区公共园林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1.3.4 国内关于城市社区公共园林更新的研究和实践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社区
        1.4.2 片区
        1.4.3 社区公共园林
    1.5 相关建设案例
        1.5.1 案例一深圳福田区水围村提升改造
        1.5.2 案例二深圳南山区大冲村改造项目
        1.5.3 案例三深圳福田区下沙社区改造项目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深圳市福田区概况
        2.1.2 梅林街道概况
        2.1.3 梅坳片区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1 研究对象选择
        2.2.2 道路绿地基本情况
        2.2.3 广场绿地基本情况
        2.2.4 闲置绿地基本情况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内容
    2.5 研究数据采集
        2.5.1 来自实地调查
        2.5.2 来自案例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深圳梅坳片区园林建设现状
        3.1.1 梅坳片区现状公共园林的类型、数量和规模
        3.1.2 梅坳片区现状公共园林的使用功能设置及相关设施统计
        3.1.3 梅坳片区现状公共园林的景观内容和主要特征
    3.2 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升级改造实践
        3.2.1 改造范围和规模
        3.2.2 原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造目标
        3.2.3 改造设计方案简介
        3.2.4 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3.2.5 改造成效及遗留问题
        3.2.6 进一步整改措施与建议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4.1.2 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改造应确立的主要目标
        4.1.3 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改造的思路和措施探讨
        4.1.4 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改造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4.1.5 城市社区园林更新改造的思路和措施探讨
    4.2 结论
        4.2.1 结论
        4.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梅坳社区园林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梅坳社区园林景观现状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四、将梅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锡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特色研究[D]. 韩耀婵. 江南大学, 2021
  • [2]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D]. 陈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机场景观中的应用 ——以首都机场二经路、三经路道路景观设计为例[D]. 张承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D]. 熊昭琳. 湖南大学, 2020
  • [5]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 陶欣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将中华优秀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与园林建造之中——以莱州市宏顺梅花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梅园建设为例[J]. 陈秀中,朱志奇,王虎城. 中国园林, 2020(S1)
  • [7]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D]. 田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D]. 严圆格.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D]. 曾惜.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深圳梅坳片区公共园林升级改造研究[D]. 黄晓梅.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将梅花文化融入园林设计——以梅香园设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