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伊格子崖组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伊格子崖组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一、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席党鹏,孙立新,覃祚焕,李国彪,李罡,万晓樵[1](2021)在《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提出白垩纪是显生宙最长的一个断代,持续时间超过7700万年。中国白垩系分布广泛,以陆相地层发育为特征,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的分布相对局限。历经百年,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中国白垩系在不同地块和盆地间岩性存在较大差异,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提出中国白垩系不同大区、不同盆地之间岩石地层的最新划分和对比方案。中国东部白垩纪岩石地层以火山-沉积组合为主要特征,中西部大、中型陆相湖盆区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要特点,而西部的特提斯区则以海相地层的发育为特征。

李慧莉,尤东华,李建交,谭广辉,刘士林[2](2021)在《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吐依洛克组角砾岩储层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首次在古近系阿尔塔什组膏盐岩之下揭示了一套吐依洛克组白云质角砾岩和白云岩储层,并且获得油气发现。为明确储层发育特征,利用测试产层段连续取心获得的实物资料,开展储层物性、储集空间、成岩作用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白云质角砾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层物性;裂缝和溶蚀孔洞主要分布在角砾状粉晶云岩与粉晶云岩段,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准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的膏溶作用和喜山期的构造破裂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白云质角砾岩的原始沉积环境为局限潮坪或泻湖相,准同生期发生普遍的膏溶作用和喜山期遭受构造破裂作用是白云质角砾岩储层的两大建设性作用。

方维萱,王磊,鲁佳,李天成,贾润幸[3](2020)在《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构研究基础上,经原型盆地恢复、盆地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与构造变形史等综合研究,将构造-岩石地层系统划分为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下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上基底构造层),下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为盆地充填地层体,认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早三叠世-早侏罗世山体隆升与山前断陷山盆转换、早-中侏罗世主成盆期、中-晚侏罗世构造反转期、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主成盆期、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等五个主要期次。其中早侏罗世康苏期和中侏罗世杨叶期为聚煤期,形成了半环状煤矿带和煤系烃源岩。燕山早期(J2-3)和燕山晚期(K1-E1a)两次前陆冲断作用导致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构造沉降-沉积中心从NW向转为近EW向。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成为主成盆期,盆地动力学为受同生断裂带控制。挤压走滑抬升隆起形成乌拉根半岛;走滑拉分断陷的构造扩容空间形成了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为克孜勒苏群和古近系提供了沉积容纳空间。阿尔塔什组底部热卤水沉积交代-改造型天青石矿床和石膏矿床形成于古近纪初。石膏岩-含膏泥岩-含膏泥质白云岩不但为区域滑脱构造面,也是阿克莫木天然气田良好的盖层。始新世伊普里斯阶-普利亚本阶(55.8~33.9Ma)为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早期三幕区域挤压构造环境和相关海退过程有显着的时间-空间耦合关系。中新世阿启坦阶-布尔迪加尔阶(23.03~15.97 Ma)形成天然气充注成藏事件。安居安组砂岩型铜矿床与该期天然气充注和西南天山隆升事件关系密切,主要与喜山中期区域挤压应力场、干旱气候环境下,在物质-时间-空间上耦合关系显着。综合研究认为,我国塔西盆山原耦合与转换的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内,铜铅锌、石膏、天青石、煤、铀等矿床储矿层位和天然气田储集层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成盆动力学背景下。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期多幕次的陆内挤压收缩体制关系密切。挤压应力场驱动了煤系烃源岩发生生排烃事件、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和聚集。冲断褶皱带和向斜构造为圈闭构造。帕米尔北缘南倾北向冲断褶皱岩片与西南天山南缘北倾南向冲断褶皱岩片组成了对称型薄皮式冲断褶皱带。南天山深部盲冲型冲断带为叠瓦状后展式基底卷入型前陆冲断带。

岳勇,田景春,赵应权[4](2019)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皮山北新1井角砾岩的地层归属、成因及油气勘探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皮山北新1井(PBX1)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麦盖提斜坡,在该井6 884~7 150 m的角砾岩中发现油迹显示并测试获油流,但目前对于角砾岩其赋存地质年代、形成原因等背景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该区勘探部署、潜力分析.岩心观察、统计,结合X粉晶衍射分析,表明角砾岩磨圆和分选均较差,成分主要为白色亮晶砂屑(鲕粒)灰岩、浅灰色粉晶云岩、灰色粉晶云岩、深灰色粉晶云岩及少量石英和硬石膏,基质主要为细小的碳酸盐岩角砾胶结而成.角砾岩地层下部发现较多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的孢粉微体古生物化石;放射年代学结果表明,角砾岩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2 529~127 Ma,其接受陆相沉积物源时间及地层形成年代不早于127 Ma.综合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认为皮山北新1井角砾岩地层为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或与之相当的层位.角砾岩平面分布局限,上超于二叠系地层之上,赋存受控于下覆热底劈作用形成环形凹陷区域.受前期破火山口和后期侵入杂岩构造影响,晚白垩世台地相碳酸盐岩破碎,近源堆积在皮山北负向构造区域内.皮山北新1井油藏油气来源于寒武系,岩浆侵入刺穿古生界巨厚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形成"直立的不整合面",沟通寒武系烃源岩,火山活动产生的高角度断裂使得油气运移至中新生界储盖组合中,形成底水构造-地层油气藏.塔西南白垩纪有望成为油气勘探新的突破领域,破火山口边缘带断块圈闭及与中央穹窿火成岩相关的岩墙遮挡等特殊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高荣臻[5](2018)在《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西南天山已发现有众多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点),常成群成带产出,显示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位于喀什凹陷北部的乌拉根铅锌矿床,是该地区矿床规模唯一可达(超)大型、矿化特征最典型、成矿过程完整且保存良好的砂岩容矿铅锌矿床,为揭示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相学观测的基础上,从成矿年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等方面开展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研究,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总结该类型矿床区域成矿规律,揭示其关键控矿要素,明确今后找矿方向。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由于受到晚侏罗-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以西南天山高铅锌背景的元古界变质基底和古生界被动陆缘沉积物为源区,沉积了一套冲积扇-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形成了区域重要的铅锌容矿层位。(2)乌拉根铅锌矿床可能经历了晚始新世(4535Ma)、渐新世末-中新世(30-18Ma)和晚中新世(6.310.7Ma)三期成矿,这与区域油气充注、西天山构造隆升峰期相吻合,可能分别与印度板块-Kohistan-Ladakh弧联合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主帕米尔断裂(MPT)及帕米尔前缘逆冲断裂(PFT)远程效应有关。(3)闪锌矿及与其共生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集中于100-150℃)、中低盐度(集中于4-14%NaCleq)的特征;方解石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暗示其可能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加入;还原硫可能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TSR)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两种方式,且两者贡献率相当。(4)系统的Pb同位素和REE分析表明成矿金属可能主要源于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碎屑岩;红化过程中铁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可能是导致铅锌与铜银分离的重要机制,漂白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铅锌金属元素迁出。(5)乌拉根铅锌成矿可能是混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还原性流体,自北向南沿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砂岩/砾岩运移,发生“漂白”萃取其中成矿金属元素,在有利的圈闭部位与上覆阿尔塔什组石膏或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中石膏胶结砂岩/砾岩发生硫酸盐还原反应而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6)综上分析,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背景与其南部特提斯域多陆块单向与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有关,成矿作用可能受盆地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古隆起、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任宇泽,林畅松,高志勇,刘景彦,宋宁宁[6](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演化》文中研究表明综合露头、测钻井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南天山和西昆仑山前带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区域性沉积相突变界面将研究区白垩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依据沉积相变化、地层叠加样式的转换面以及沉积旋回结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通过区域内野外露头和单井等资料的分析,共识别了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等5种主要沉积相。系统地编制了各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图,揭示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及纵向演化。研究表明,白垩纪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沉积范围和沉积体系有明显变化。沉积范围先由山前带向盆内扩展,反映了研究区整体上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进事件。沉积体系的演化整体上表现为陆相—海相沉积的变化过程。

岳勇,徐勤琪,傅恒,席党鹏[7](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储盖组合》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继承了侏罗纪的沉积面貌,以陆相沉积占主导,从晚白垩世初到渐新世,受特提斯海洋壳扩张影响,海水多次自西向东侵漫到喀什、叶城及和田等地区,形成了西塔里木海湾。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上升时期大规模海侵影响,塔西南上白垩统—始新统乌拉根组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之后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下降时期海退影响,始新统—渐新统巴什布拉克组为陆相沉积。塔西南晚白垩世—古近纪由于海平面的频繁变化,发育了滨海、浅海—泻湖相的碳酸盐岩、膏盐岩及泥岩沉积体系,形成了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与上覆古近系阿尔塔什膏盐岩及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与上覆乌拉根组深色泥岩2套重要的储盖组合,是塔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重要领域。

王静彬[8](2017)在《塔西南喀什凹陷中侏罗统杨叶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喀什凹陷位于塔西南坳陷北部,是坳陷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面积约为2.65x104km2。凹陷内发育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套烃源岩,其中中侏罗统杨叶组烃源岩最为发育,是最为有利的烃源岩层系之一。因此论文以中侏罗统杨叶组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展开系统研究。论文以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和钻井烃源岩样品采集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杨叶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环境及主控因素等特征进行系统且全面的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论及认识:(1)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评价认为,托云盆地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为III型,处于高成熟阶段,为好烃源岩。乌恰地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母质类型为II1、II2、III型,多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为中等—好烃源岩,部分为好—很好烃源岩。西昆仑山前地区有机质丰度较低,母质类型为III型,多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非—差烃源岩。英吉沙地区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为II1、II2、III型,多处于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中等—好烃源岩。不同地区不同剖面杨叶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小为乌恰地区>英吉沙地区>托云盆地>西昆仑山前地区;杨叶剖面>英地1井>云地1井、库孜贡苏、库山河、同由路克>依格孜牙、且末干、盖孜河。(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有效,正构烷烃分布模式、主峰碳、轻重比、姥植比、规则甾烷、伽马蜡烷指数等特征,综合反映出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氧化、淡水—微咸水环境,母质来源由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输入,成熟度参数OEP、C3122S/(S+R)等指标指示烃源岩至少已进入处于成熟阶段。(3)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烃源岩受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构造背景共同控制,母岩来源于(钙质)沉积岩—碱性玄武岩—花岗岩,烃源岩形成时为半干燥—半湿润气候,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分层不强的弱还原—氧化水体环境,为生物发育和泥炭或腐泥转化提供有利条件,其形成受古构造背景、古气候、水体介质、原始生产力及保存条件等共同控制。

张文平[9](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文中研究表明阿克彻依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部最早接受海侵的沉积区之一。前人对本剖面做过较多研究,获得良好基础,但对地层归属存有不同意见。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海相介形类化石,本次工作在晚白垩世库克拜组地层中发现数量丰富的海相介形类化石。经鉴定共发现介形类化石11属17种。根据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规律,建立了3个介形类组合带,自下而上为:Ovocytheridea bashibu lakeensis–Ovocytheridea akedaoensis–Cytherella cf.anteromarginata组合带、Ovocyt heridea–Procytherura sp.1组合带和Ovocytheridea akedaoensis–Pontocyprella proc eraformis–Haplocytheridea sp.2组合带。本次工作在库克拜组下段新发现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据此深入研究,对前人地层学研究结果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厘定了地质年代。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相关层位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得出上述各组合的时代分别为Cenomanian晚期–Turonian早期、Turonian中期和Turonian晚期–Santonian晚期。由此分析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为Cenomanian中期–Santonian晚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门类生物地层(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双壳类)及前人对本区晚白垩世地质时代的研究结果,确定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早中期–Santonian晚期(库克拜组下段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早中期;中段的地质时限应为Cenomanian晚期—Turonian早期;上段的地质时限应为Turonian中期–Santonian晚期)。乌依塔格组及依格孜牙组的地质时限应为Campanian期—Maastrichtian期。

郭磊[10](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包括喀什坳陷、莎车隆起、叶城-和田坳陷及麦盖提斜坡等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的目的层为白垩系,包括克孜勒苏群和英吉沙群。根据论文研究内容,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碳酸盐岩及层序地层研究现状,在仔细分析薄片、岩芯、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目的层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层序地层的关系,分析出塔西南地区白垩系地层有利储集相带。影响塔西南地区白垩系地层的构造运动主要是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运动,喜山运动中-晚期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末期。位于新特提斯洋北缘欧亚大陆南部东缘的塔西南,白垩系下统继承性发育与侏罗系类似的陆相沉积。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上升时期大规模海侵影响,塔西南白垩系上统—古近系始新统乌拉根组主要发育海相沉积。塔西南白垩系海相沉积发育有障壁滨岸以及受海水盐度控制的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体系,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岩石地层、地震地层综合分析,塔西南地区白垩系共识别出二级层序2个:SSQ1,SSQ2,三级层序3个:KSQ1-KSQ3。在过井剖面和地震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确立研究区层序沉积演化模式。最终编制沉积相平面图,并揭示沉积相展布规律。塔西南白垩系层序形成主控要素有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条件。构造运动对层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层序界面和对沉积古地貌的影响;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三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与层序内部体系域的演化;古气候的变化则影响着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和台缘位置的变迁。综合层序、沉积、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塔西南白垩系主要有利储集相带为白垩系下统SSQ1(克孜勒苏群)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扇三角洲相平原(冲积扇扇缘)及扇三角洲前缘细砂岩、粉砂岩;白垩系上统KSQ3(依格孜牙组)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开阔台地台内滩颗粒灰岩、云岩及垮塌云质灰质角砾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生物骨架孔和晶间(溶)孔等次生孔隙为主。

二、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研究简史
2 国际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3 中国白垩纪生物带
4 中国白垩系地层区划
    4.1 东北地层大区(I)
    4.2 华北地层大区(II)
    4.3 东南沿海地层大区(III)
    4.4 中南地层大区(IV)
    4.5 西南地层大区(V)
    4.6 西北地层大区(VI)
    4.7 新藏特提斯地层大区(VII)
        4.7.1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区
        4.7.2 雅鲁藏布江地层区
        4.7.3 冈底斯地层区
        4.7.4 羌塘盆地地层区
        4.7.5 喀喇昆仑地层区
        4.7.6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区
5 讨论
    5.1 中国海相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及问题
    5.2 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划分、对比及问题
    5.3 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时空分布及与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6 结语

(2)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吐依洛克组角砾岩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角砾岩储层基本特征
    2.1 角砾岩岩性特征
    2.2 角砾岩储层物性特征
    2.3 角砾岩储集空间类型
    2.4 角砾岩储层成岩特征
3 角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3.1 膏溶作用与沉积环境
    3.2 构造破裂作用与构造环境
    3.3 白云质角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4 结论

(3)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乌拉根沉积盆地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
    1.1 乌拉根沉积盆地现今结构与金属矿产?煤矿?铀?天然气同盆富集成矿特征
    1.2 盆地基底构造层特征与构造演化
        1.2.1 下基底构造层: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
        1.2.2 上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岩相学与构造演化
    1.3 乌拉根地区中生代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地演化
        1.3.1 早三叠世山前断陷构造?沉积体系与山→盆耦合转换期
        1.3.2 早?中侏罗世山→盆转换期构造沉积体系与聚煤成盆期
        1.3.3 白垩纪陆内局限海湾盆地沉积体系与铅锌?铀?天然气储集层
    1.4 古近纪陆内海湾泻湖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山原耦合转换记录
    1.5 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沉积体系与盆山原耦合期
2 盆地演化序列与铜铅锌?天青石?铀?煤?天然气成矿成藏规律
    2.1 原型盆地、盆地演化序列与同生构造组合
    2.2 前陆隆起带和盆中隆起带:盆地分割和围限构造
    2.3 康苏?岳普湖半环状前陆断坪沉降带:侏罗纪聚煤同生构造带与前陆冲断褶皱带
        2.3.1 康苏?岳普湖半环状前陆断坪沉降带与半环状聚煤同生构造带
        2.3.2 中?晚侏罗世前陆冲断褶皱作用与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2.4 角度不整合面构造、同生断裂带和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
        2.4.1 燕山晚期前陆冲断褶皱作用与角度不整合面构造
        2.4.2 乌恰?乌拉根?吾合沙鲁同生断裂带
        2.4.3 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与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矿床
3 前陆冲断褶皱带特征与成藏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
    3.1 区域构造单元分带
    3.2 康苏?乌鲁克恰提后展式厚皮型前陆冲断构造带
    3.3 康苏?岳普湖燕山期前陆冲断褶皱带与煤层聚集改造
    3.4 乌拉根?吾合沙鲁前展式南向北倾的冲断褶皱带和乌拉根复式向斜构造系统
    3.5 吾合沙鲁?乌恰喜山期前展式薄皮型断褶带与砂岩型铜(天青石)?铀矿床
    3.6 帕米尔高原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北向南倾前锋带
4 讨论
    4.1 区域成藏成矿与重大构造事件在物质?时间?空间上的耦合关系
    4.2 区域成藏成矿规律与演化模式
5 结论

(4)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皮山北新1井角砾岩的地层归属、成因及油气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岩石结构特征
    2.1 宏观结构特征
    2.2 微观结构成分
3 地层时代
    3.1 生物地层
    3.2 碎屑锆石U-Pb年龄
    3.3 综合地层对比
4 角砾岩成因
    4.1 破火山口
    4.2 火山侵入杂岩构造
5 油气勘探意义
6 结论与认识

(5)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铅锌矿产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乌拉根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断裂特征
        2.3.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盆地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克孜勒苏群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
    3.1 乌恰盆地地层格架
    3.2 克孜勒苏群沉积特征
    3.3 碎屑锆石U-Pb年龄
    3.4 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源区特征
    3.5 克孜勒苏群源沉积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区岩浆岩
    4.2 矿体特征
    4.3 矿石特征
    4.4 围岩蚀变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5.2 硫同位素
    5.3 碳氧同位素
    5.4 铅同位素
    5.5 流体包裹体测温
        5.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5.2 均一温度和盐度
    5.6 黄铁矿Re-Os同位素测年
第6章 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
    6.1 成矿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6.2 H_2S来源及形成机制
    6.3 成矿金属来源及萃取机制
        6.3.1 源于Pb同位素约束
        6.3.2 源于REE元素约束
        6.3.3 “红化”与“漂白”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
    6.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5 铅锌运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6.6 乌拉根铅锌成矿模式
第7章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规律
    7.1 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7.2 关键控矿要素
        7.2.1 “含煤碎屑岩+红色碎屑岩+膏盐建造”盆地结构
        7.2.2 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
        7.2.3 古地理与古气候
    7.3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7.3.1 找矿标志
        7.3.2 找矿方向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6)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层序划分及对比
    2.1 层序划分方案及界面特征
    2.2 露头—钻井层序对比
3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和演化
    3.1 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构成
    3.2 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
4 结论

(7)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储盖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沉积构造背景
2 白垩系和古近系地层分布特征
    2.1 白垩系地层分布特征
    2.2 古近系地层分布特征
3 白垩纪—古近纪沉积演化
4 上白垩统—古近系储盖组合
5 结论

(8)塔西南喀什凹陷中侏罗统杨叶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烃源岩研究现状
        1.2.2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喀什凹陷石油地质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2.3 区域地层
第三章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1 托云盆地
        3.1.2 乌恰地区
        3.1.3 西昆仑山前地区
        3.1.4 英吉沙地区
    3.2 有机质丰度
        3.2.1 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
        3.2.2 氯仿沥青“A”和总烃HC
        3.2.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3.3 有机质类型
        3.3.1 岩石热解法
        3.3.2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
        3.3.3 干酪根碳同位素
    3.4 有机质成熟度
        3.4.1 最高峰温T_(max)
        3.4.2 镜质体反射率R_o
    3.5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5.1 有机质丰度
        3.5.2 有机质类型
        3.5.3 有机质成熟度
        3.5.4 喀什凹陷杨叶组生烃潜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1 生物降解程度研究
    4.2 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
        4.2.1 正构烷烃特征
        4.2.2 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
    4.3 甾烷系列化合物特征
    4.4 萜烷系列化合物特征
        4.4.1 三环萜烷系列
        4.4.2 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4.4.3 伽马蜡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5.1 烃源岩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1.2 主量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特征
        5.1.4 稀土元素特征
    5.2 沉积环境的恢复
        5.2.1 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5.2.2 古气候
        5.2.3 古盐度
        5.2.4 古氧化还原性
        5.2.5 古水深
        5.2.6 原始生产力
        5.2.7 沉积速率
    5.3 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及形成机制
        5.3.1 构造活动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
        5.3.2 沉积环境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
        5.3.2.1 古气候条件
        5.3.2.2 水介质条件
        5.3.2.3 原始生产力
        5.3.2.4 保存条件
        5.3.3 烃源岩形成演化
    5.4 喀什凹陷北缘和南缘沉积环境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海相介形类化石研究现状
        1.3.2 海相介形类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野外工作
        1.4.2 室内工作
        1.4.2.1 样品处理
        1.4.2.2 化石鉴定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2.2 研究区海侵旋回及特征
第三章 阿克彻依剖面白垩纪岩石地层
    3.1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
    3.2 阿克彻依剖面白垩纪岩石地层
第四章 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
    4.1 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及地质年代分析
    4.2 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及地质年代分析
第五章 介形虫系统描述
第六章 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其他门类生物地层
    6.1 有孔虫生物地层
    6.2 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
    6.3 双壳类生物地层
    6.4 综合地层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S)

(10)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西南地质概况
    2.2 塔西南中—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2.2.1 塔西南前白垩纪古地理环境
        2.2.2 塔西南及其周缘白垩纪沉积演化
        2.2.3 塔西南白垩纪主要构造运动
第3章 白垩系岩石地层
    3.1 克孜勒苏群(K_1kz)
    3.2 英吉沙群(K_2yj)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划分标志
        4.1.1 岩性组合标志
        4.1.2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
    4.3 沉积特征
        4.3.1 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4.3.2 有障壁滨岸—潮坪-泻湖沉积体系
        4.3.3 开阔台地
        4.3.4 蒸发台地
    4.4 沉积序列
第5章 层序地层
    5.1 层序界面
        5.1.1 二级层序界面(隆升不整合)
        5.1.2 三级层序界面(侵蚀不整合)
    5.2 层序划分
    5.3 层序格架的建立
第6章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
    6.1 层序地震相特征
    6.2 层序沉积相展布
        6.2.1 SSQ1(白垩系下统)沉积相展布
        6.2.2 SSQ2(白垩系上统英吉沙群)沉积相展布
    6.3 层序发育主控因素
        6.3.1 构造运动对层序的控制
        6.3.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的控制
        6.3.3 古气候对层序的控制
    6.4 沉积模式
第7章 储集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7.1 储集特征
        7.1.1 白垩系下统SSQ1(克孜勒苏群)储集特征
        7.1.2 白垩系上统KSQ3(依格孜牙组)储集特征
    7.2 有利储集相带
        7.2.1 预测原则
        7.2.2 有利储集相带分析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席党鹏,孙立新,覃祚焕,李国彪,李罡,万晓樵. 地层学杂志, 2021
  • [2]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吐依洛克组角砾岩储层特征[J]. 李慧莉,尤东华,李建交,谭广辉,刘士林. 岩性油气藏, 2021(02)
  • [3]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J]. 方维萱,王磊,鲁佳,李天成,贾润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5)
  • [4]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皮山北新1井角砾岩的地层归属、成因及油气勘探意义[J]. 岳勇,田景春,赵应权. 地球科学, 2019(11)
  • [5]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D]. 高荣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演化[J]. 任宇泽,林畅松,高志勇,刘景彦,宋宁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9)
  • [7]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储盖组合[J]. 岳勇,徐勤琪,傅恒,席党鹏.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3)
  • [8]塔西南喀什凹陷中侏罗统杨叶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D]. 王静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 [9]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D]. 张文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10]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 郭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伊格子崖组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