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部分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感染情况调查

东北部分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感染情况调查

一、东北地区某些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宇[1](2021)在《人工饲养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东北虎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工养殖东北虎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东北虎林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饲养和繁育东北虎基地,长期以来,肠道寄生虫对园区内东北虎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课题组对园区内东北虎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种类、强度、年龄分布进行调查,绘制出蛔虫虫卵排出动态曲线,并比较了伊维菌素(Ivermectin)+托曲珠利(Toltrazuril)、米尔贝肟吡喹酮(Milbaxime praziquantel)+托曲珠利、多拉菌素(Doramectin)+托曲珠利三种驱虫药配伍对东北虎肠道寄生虫的驱杀效果。旨在为园区内的寄生虫驱杀工作提供有效的寄生虫驱除用药方案,为人工养殖东北虎寄生虫驱杀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内容:(1)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通过检测90份园区内东北虎粪便样本调查寄生虫感染种类、感染强度、年龄分布,自2019年10月15日至2020年12月15日每月采集90份粪便样品,检测后绘制东北虎蛔虫虫卵排出动态曲线。(2)用药效果观察试验:对幼虎以及不同年龄段东北虎用药效果观察验证伊维菌素、米尔贝肟吡喹酮、多拉菌素与托曲珠利配伍的三种驱虫药组合的实际使用效果。结果显示:(1)东北虎林园内园养东北虎粪样中存在三种虫卵,分别为狮弓蛔虫卵,猫弓首蛔虫卵,等孢球虫卵。检出的这三种寄生虫中,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e)感染率最高,达到57.78%,猫弓首蛔虫(Toxocara cati.)47.78%、等孢球虫(Isospora)21.11%;狮弓蛔虫的感染强度最高,达到288.46 n/g,是东北虎林园园区内的优势虫种;12月龄以下的东北虎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达83.33%,12~24月龄东北虎寄生虫感染率为75%,24~36月龄以及36月龄以上组的东北虎寄生虫感染率为60%;此次调查的东北虎混合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尤以猫弓首蛔虫与狮弓蛔虫混合感染居多;(2)蛔虫虫卵排出量在5-9月较高,在7月份达到顶峰;(3)根据用药效果观察试验结果可知,伊维菌素、米尔贝肟吡喹酮、多拉菌素与托曲珠利配伍的三种驱虫药组合在合理剂量范围内均对东北虎安全,但在驱虫效果上有一定差别,多拉菌素+托曲珠利组驱虫效果最好。伊维菌素的用药成本最低,效果较好,适用于定期预防的轮换用药,多拉菌素的治疗效果最好,适合用于治疗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的东北虎,米尔贝肟吡喹酮片因其驱虫谱较广的特性,适用于幼龄东北虎的肠道寄生虫预防。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得出:(1)受试东北虎狮弓蛔虫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最大,属于优势虫种,12月龄以下东北虎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且狮弓蛔虫与猫弓首蛔虫混合感染情况严重。(2)按照东北虎林园原有的定期驱虫方案,蛔虫虫卵排出量在5月~9月均处于较高水平,7月份达到顶峰。(3)三种用药配伍在合理剂量内均对幼龄东北虎安全有效,且多拉菌素+托曲珠利配伍驱除东北虎蛔虫、等孢球虫感染效果最优。

邱启官,李庆,许英蕾[2](2018)在《两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分离到湖南长沙生态动物园白狮和猎豹的两种野生动物蛔虫样本,对这两种蛔虫线粒体DNA(rDNA)中细胞色素I(cox1)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与Gen Bank中收录的猫弓首蛔虫、狸猫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和猪蛔虫cox1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来自长沙生态动物园的白狮和猎豹蛔虫cox1序列长度均为415 bp;与Gen Bank收录JF780951. 1(狮弓蛔虫)序列用Blast软件比较,发现极少数的碱基置换、颠换、缺失及无差异。利用DNAStar 5. 0的MegAlign软件差异性分析显示,白狮蛔虫(WL1、WL2)基因序列和猎豹蛔虫(CH1、CH2)基因序列与JF780951. 1(狮弓蛔虫)序列的平均差异分别为4. 05%和2. 5%。而样品序列与其他序列相比差异均在10. 1%以上。因此,这2种动物4个蛔虫样品种内差异小,种间差异大,同是狮弓蛔虫。

邱启官,谭磊,商红帅,刘伟[3](2017)在《东北虎源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东北虎源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本研究对湖南省长沙生态动物园东北虎粪便中采集的蛔虫成虫的线粒体DNA中细胞色素I(cox1)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 ank中登录的其他蛔虫cox1序列进行对比及种系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来自长沙生态动物园7个东北虎蛔虫样品cox1序列长度基本一致,为413 bp414 bp,与猫弓首蛔虫同源性最高,达98.4%以上,而且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样品均与猫弓首蛔虫位于同一分支。该结果表明,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因此可以作为猫科弓首蛔虫的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遗传标记,从而为蛔虫的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邱启官[4](2015)在《长沙生态动物园寄生虫调查及动物蛔虫Pcox1序列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研究在2015年7月采集长沙生态动物园绝大部分动物的粪便,进行了一次寄生虫调查。并从2012年到2015年进行样品采集,共收集到5种蛔虫成虫,分别是驯养东北虎蛔虫样本、白狮蛔虫样本、猎豹蛔虫样本、棕熊(熊)蛔虫样本、斑马蛔虫样本,采用实验室PCR技术对5种蛔虫线粒体coxl扩增测序,再用DNAstar5.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确定5个蛔虫样本的种内种间关系。此研究在野生动物园动物疾病操控中有实用价值,并为野生动物蛔虫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对77种野生动物粪便进行分类取样,其中27种动物感染寄生虫, 感染率为35.5%。2.经调查发现,球虫、蛔虫、线虫、鞭虫、绦虫、吸虫的感染率依次为2.6%,9.2%,43.4%,10.5%,5.3%,1.3%。3.经调查发现,球虫、蛔虫、线虫、鞭虫、绦虫、吸虫感染强度依次为1-392,1-894,1--280(蛔虫外其他线虫),1-7,1--353,188--298。4.蛔虫的分子线粒体DNA cox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cox1序列种内差异较小,种间差异较明显。因此得出结论,Pcox1基因的序列可以作为野生动物蛔虫的遗传标记。5.5种野生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l系统进化分析驯养东北虎、白狮、猎豹、棕熊(熊)、斑马共5种蛔虫样本,比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驯养东北虎感染的蛔虫是猫弓首蛔虫,白狮和猎豹感染的蛔虫是狮弓蛔虫,棕熊感染的蛔虫是贝蛔虫,斑马感染的蛔虫是马副蛔虫。6.5种野生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结果显示,5种动物的蛔虫样本Pcox1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5%以上,5种动物的蛔虫样本与GenBank中其他蛔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均低于92%。5种动物的蛔虫样本种间的差异(8.2%~15.6%)远远大于5种动物的蛔虫样本种内的变异(0-5.0%),说明Pcox1能为种间的遗传变异研究提供遗传标记,可用于5种动物的蛔虫样本蛔虫的种间鉴定检测。

郭玉荣[5](2014)在《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文中提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拯救濒危物种的两个主要途径。我国对东北虎(P.t.altaica)这一全球濒危物种,采取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拯救措施。就地保护主要通过建立与俄罗斯毗邻的自然保护区和进行大范围森林栖息地的恢复。迁地保护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建立东北虎迁地保护繁育中心,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截至2012年,已成功饲养繁育东北虎3212只,积累了珍贵的东北虎迁地保护数据和经验。研究自2009年开始,选择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为研究地,应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回归模型等方法对东北虎迁地保护中的种群分布格局,种群繁育管理,种群谱系管理,种群疾病防治,疫源疫病防控,科普教育管理以及种群的野化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策略分析。结果如下:(1)东北虎种群遗传管理过程中谱系记录保存完整,采取的标识方法有耳标标识、东北虎虎皮纹理特征、微芯片标记、雪地足迹指标测定、DNA个体识别技术等。从最初的人工谱系记录逐渐发展到把微卫星DNA分析技术纳入到遗传管理中,在遗传多样性监测、繁殖核心种群构建、繁殖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保障了种群的健康发展,提升了遗传多样性的保存能力。(2)东北虎种源繁育的主要优势是种源储备充足,维持了一个可持续、稳定、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储备种源。东北虎奠基种群来源清楚,种源繁育严格,繁殖后代血统纯正,前期扩大种群数量采取一年两胎的办法,后期发展核心种群,利用DNA技术,采取精生精育策略,性比维持在1:1左右。(3)圈养东北虎的产子年龄、妊娠期长度和胎成活率等繁殖参数与野生虎没有显着差异,而产子间隔、胎产子数在圈养条件下有所改变。圈养虎首次产子年龄平均为4.1岁,野生虎为4±0.4岁。平均产子间隔为384.9天,而野生东北虎约为650.92天,相差较大。东北虎平均的胎成活率为58.02%,野生东北虎幼崽出生一个月内的胎成活率为53%-59%。圈养虎的胎产子数平均为2.96只,高于野生虎的2.4±0.6只(P=0.034)。平均妊娠期为108.22天,成功受孕的交配期平均为9.4天,与野生虎交配、妊娠期相近。(4)疾病是威胁野生东北虎和圈养虎及大型猫科动物种群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圈养虎的疾病研究非常重要,将来可用于野生种群的疾病防治。除基础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设施外,需要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手段,并且需要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合作攻克疫病方面的科学难题,建立并培养专业科研团队。(5)迁地环境下,如果对虎粪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将给空气、水、土壤造成污染,并传播疾病,研究发现虎粪可作为有机肥,较其他家畜粪便的有机质、水分、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更高。pH值趋于中性,更能够满足微生物发酵要求。虎粪能够改善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虎粪的有效利用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圈养虎在野化训练的过程中对猎物种类的反应差异并不显着,对投入的活体猎物,如鸡、猪、羊、牛,其反应大致相同,没有特殊偏好。在野化训练过程中,东北虎对猎物都能产生捕食反应,主动追击猎物。通过连续三年的初步野化训练,圈养东北虎从不会捕食猎物到能够主动追捕猎物,其捕食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捕食效率也随着野化训练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7)人工饲养繁殖的东北虎,特别是展区的笼养虎个体,生活空间狭小,饲喂食物为牛羊肉,常年处于与游人近距离接触的嘈杂环境中,大大降低了紧张程度和恐惧感,丧失了参与捕食、警戒、隐蔽等行为活动。半散养东北虎具有较大面积的空间,与人直接接触的机率相对较小,并且经常有机会捕食投入的活动物,因此其机警程度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增强,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和年龄东北虎的反应并没有明显差异。(8)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北虎迁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科普宣传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普教育方式采取了多元化教育模式。开展东北虎认养活动主题鲜明、具有特色。东北虎观赏旅游,一方面发挥了科普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成为很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项目,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和筹集东北虎保护经费的重要举措。(9)应用管理有效性评估框架体系对东北虎迁地保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管理有效性能力总体趋于良好。但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资金渠道不畅、经费短缺是“猫科中心”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在东北虎野化训练和重引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10)东北虎野化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没有东北虎保护区建设野化训练场进行野化训练,结合东北虎迁地保护的内涵,在自然保护区选择建立野化训练场,对如何建立野化训练总体布局、附属设施进行阐述,构建管理评价理论体系包括3个阶段目标,6个层次,16个分系统,50个具体指标,180个二级指标,以对未来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的有效管理进行评估。

何鑫[6](2012)在《蛙消化道两种线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尾目是现存的两栖动物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一类。绝大多数是昆虫的天敌,为有益动物。同时有些可供食用、药用,有些也可用于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医学中。但是这类动物的寄生虫病极大的影响了其生长发育,不仅如此,动物寄生虫病还有可能引起人类的许多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以黑斑蛙为对象,首次对湖南省部分地区的黑斑蛙体内的寄生线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黑斑蛙寄生线虫的总感染率为96.2%,其中狮弓蛔虫的感染率为54.5%,双盲小口线虫的感染率为41.7%。它们具有与寄生于其它动物体内的狮弓蛔虫和双盲小口线虫的典型形态结构特征。首次利用coxl序列研究黑斑蛙体内该2种线虫的系统发生关系。根据线虫的部分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一对,通过PCR技术对黑斑蛙狮弓蛔虫、双盲小口线虫线粒体部分cox1(pcox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TA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的pcoxl序列的种内差异为6.6%-8.4%,种间差异为72.7%-81.9%;双盲小口线虫(Contracaecum osculatum)的pcoxl序列的种内差异为6.6%-7.9%,种间差异为46.8%-67.9%。本次报道的蛙狮弓蛔虫序列与已报道的猫和犬狮弓蛔虫序列同源性为91.6%-93.4%:本次报道的蛙双盲小口线虫与已报道的海豹的双盲小口线虫的同源性为92.1%-93.4%。以上可见:我省蛙线虫主要为狮弓蛔虫和双盲小口线虫,具有狮弓蛔虫和双盲小口线虫的典型形态特征,且感染率较高;cox1可用于虫种鉴定。

陈志港[7](2011)在《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寄生蛔虫核糖体基因ITS区和线粒体COXⅠ、COXⅡ、ND1、ND4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系发生研究》文中提出犬科和猫科野生动物大都是珍稀保护动物,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蛔虫是这些动物体内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野生和圈养种群均可感染与发病。因此,搞好这些珍稀野生动物蛔虫病的防治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开展野生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是进行蛔虫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过去对野生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主要采用形态与生物学方法,但由于宿主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变异,传统的形态与生物学分类研究方法在一些蛔虫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并且对于野生动物蛔虫的种群遗传和系统进化关系也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扩增出了11种犬科和猫科野生动物蛔虫核糖体基因ITS区和线粒体基因COX I、COXⅡ、ND1、ND4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种系发生研究,从而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提供分子依据。1. 11种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蛔虫的核糖体ITS区基因和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为了探讨寄生于蓝狐、银狐、豹猫、丛林猫、金猫、狼、东北虎、非洲狮、盂加拉虎、华南虎和猞猁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和种群遗传变异,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本实验采用PCR技术扩增了11种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的寄生蛔虫的核糖体rDNA的ITS基因全序列和线粒体DNA的ND4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分别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犬弓首蛔虫在不同宿主间的种内有一定差异(1.5%-2.5%),变异很小;猫弓首蛔虫在不同宿主间的种内差异较大(8.0%-12.5%);狮弓蛔虫在犬科动物群体变异很小(0-0.5%),在猫科动物群体较小(0-3.5%),但在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这两种动物群体间的狮弓蛔虫的种内差异稍大(9.5%-10.3%)。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的种间差异(13.6%-36.8%)明显高于其种内差异(0-12.5%)。构建的进化树显示:采自蓝狐和银狐体内的犬弓首蛔虫与犬体内寄生的犬弓首蛔虫首先聚类形成犬弓首蛔虫分支;采自豹猫、丛林猫和金猫体内的猫弓首蛔虫与猫体内寄生的猫弓首蛔虫聚类,构成猫弓首蛔虫分支;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共同构成弓首属蛔虫的独立支系。采自狼体内的狮弓蛔虫与犬体内寄生的狮弓蛔虫首先聚类,采自东北虎、非洲狮、孟加拉虎、华南虎和猞猁体内的狮弓蛔虫聚类,然后共同形成狮弓蛔虫独立支系。2. 11种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和ND1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为了探讨寄生于蓝狐、银狐、豹猫、丛林猫、金猫、狼、东北虎、非洲狮、孟加拉虎、华南虎和猞猁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和种群遗传变异,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本实验采用PCR技术扩增了11种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的寄生蛔虫的线粒体中3个基因COXⅠ、COXⅡ和ND1的基因序列,并分别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COXⅠ基因序列均为393bp, COXⅡ基因序列均为582bp,ND1的基因序列均为366bp。序列分析显示采自不同宿主的犬弓首蛔虫种内差异很小(0-3.0%);采自不同宿主的猫弓首蛔虫的种内差异较大(6.5%-11.5%);狮弓蛔虫在犬科动物群体和猫科动物群体之间的变异稍大(5.1%-8.2%),但在犬科动物群体内和猫科动物群体内的种内差异都较小(0-3.0%);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的种间差异(11.9%-24.9%)明显高于其种内差异(0-11.5%)。构建的进化树显示:采自蓝狐和银狐体内的犬弓首蛔虫与犬体内寄生的犬弓首蛔虫首先聚类形成犬弓首蛔虫分支;采自豹猫、丛林猫和金猫体内的猫弓首蛔虫与猫体内寄生的猫弓首蛔虫聚类,构成猫弓首蛔虫分支;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共同构成弓首属蛔虫的独立支系。采自狼体内的狮弓蛔虫与犬体内寄生的狮弓蛔虫首先聚类,采自东北虎、非洲狮、孟加拉虎、华南虎和猞猁体内的狮弓蛔虫聚类,然后共同形成狮弓蛔虫独立支系。

李岩[8](2011)在《基于核糖体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种系发育分析》文中认为大熊猫、小熊猫、熊类、犬科和猫科等中的很多动物都是我国珍稀的野生动物,是我们保护的重点对象。对动物园野生动物感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显示,蛔虫是这些动物感染率高,感染程度严重的主要寄生虫。长期以来,蛔虫的分类主要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要依据,但由于宿主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变异,传统的形态与生物学分类研究方法在一些蛔虫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仍然存在对一些姊妹种的鉴定出现错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技术应用到对蛔虫的分类研究上,尤其是利用线粒体和核糖体上的基因对蛔虫的分类。为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等21种野生哺乳动物体内寄生的蛔虫的分类关系,本次试验选用了变异程度不同的核糖体上18s、28s和线粒体上12s、cytb基因进行分析,以期为蛔虫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所获得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核糖体18SrDNA、28SrDNA基因和线粒体12SrDNA基因序列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分析为了探讨大熊猫、小熊猫、黑熊、棕熊、马熊、北极熊、黑猩猩、白颊长臂猿、猕猴、金猫、豹猫、丛林猫、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南虎、白虎、非洲狮、猞猁、蓝狐、银狐和狼共21种珍稀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蛔虫的分类地位,利用PCR方法对这些动物体内寄生蛔虫的核糖体18S,28S以及线粒体上12S三个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各得到了21条序列。对测得蛔虫的三个基因序列进行互对比较。结果表明包含有五大种群,即猫弓首蛔虫种群(金猫、豹猫和丛林猫),犬弓首蛔虫种群(银狐、蓝狐),狮弓蛔虫种群(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南虎、白虎、非洲狮、猞猁、狼),贝蛔虫种群(黑熊、棕熊、马熊、北极熊、大熊猫、小熊猫)以及蛔属蛔虫种群(黑猩猩、白颊长臂猿和猕猴)。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比对校正后的18S的长度为1708bp,21种野生动物感染蛔虫18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5%-100%;校正后的28S的长度为751bp,28S基因在狮弓蛔虫种群和猫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种群间的差异度分别为14.9%~15.8%和147%-15.1%,在其他种群间差异较小,而在种群内,28S差异性很小;校正后的12s序列长度为499bp,猫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两个种群间12s基因序列差异度为11.7%~12.8%,狮弓蛔虫种群与猫弓首蛔虫种群和犬弓首蛔虫种群间的差异度分别为21.4%-23.4%和20.3%-21.4%,12S基因在贝蛔属种群和蛔属种群内差异较小。可见12S基因在种内种间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利用不同的方法对rDNA (18S+28S),12S和三个基因组合(rDNA+12S)后的数据构建进化树,得到了近似一致的拓扑结构。从系统进化树来看,弓首亚科和蛔亚科作为单系群都受到了较高的支持,在各个分支的节点都有较高的支持率。蛔亚科中弓蛔属在不同的树中的地位有所不同,且不同的树中弓蛔属的自展值都较低,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贝蛔属中,大熊猫、小熊猫以及四种熊科动物感染的蛔虫亲缘关系较近。2对大熊猫,小熊猫,熊科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感染蛔虫的cytb基因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贝蛔属和蛔属各种间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黑熊、浣熊和猕猴感染的蛔虫的cytb基因进行分析,以异尖线虫为外源群,结合已公布的弓首属蛔虫序列,分别构建构建NJ/MP/ML树,序列结果分析显示:经过人工校对后的序列长度为877bp,其中变异位点382个,简约信息位点267个,密码子的第三位点的突变率最高。cytb基因表现出较高的A+T偏向。系统进化树的结果显示,小熊猫贝蛔虫的亲缘关系明与熊科动物感染的转移贝蛔虫的亲缘关系近于大熊猫感染的西氏贝蛔虫的亲缘关系,而浣熊贝蛔虫的进化距离比上述三种蛔虫的进化距离长。猕猴感染的蛔虫与猪蛔虫的亲缘关系相当近。实验表明:cytb基因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在种内至种属间的分类关系是一个良好的标记基因。

杨楠,齐萌,菅复春,张龙现,宁长申[9](2011)在《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认为为了解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4种和濮阳市动物园34种圈养野生动物共85份粪便样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6.5%,其中球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圆线虫、蛔虫、鞭虫和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1.2%、18.8%、2.4%、12.9%、18.8%、23.5%和4.7%。数据分析显示,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和濮阳市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尤其是肉杂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较高(为72.7%、71.4%)。应加强圈养野生动物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党海亮[10](2008)在《某些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隐孢子虫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他动物。野生动物是多数自然界病原体的天然宿主,野生动物重大疫病与人类公共卫生问题息息相关。寄生虫病是野生动物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寄生虫病病原种类繁和分布广泛,以及野生动物感染数量大等因素,寄生虫病常造成野生动物机体消瘦,机体防御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动物的死亡。因此,寄生虫病是造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别采集17种鸟类,18种草食动物和23种肉、杂食动物的粪便样品162,140,162份,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其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鸟类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9.75%(32/162),主要感染球虫、线虫。草食动物的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25.71%(36/140)。其中,球虫感染率为14.29%(20/140);线虫总感染率为9.29%(13/140),其中鞭虫和蛔虫感染率分别为7.86%(11/140),1.43%(2/140)。11份云豹的粪便样品中,毛首线虫感染率高达36.4%(4/11);黑豹球虫感染率为100%(1/1),金钱豹球虫感染率为50%(1/2);虎球虫感染率高达100%(4/4),而在三色犬粪便样品中未发现寄生虫虫卵。90份猕猴的粪便样品中,寄生虫感染率高达37.8%(34/90),其中球虫感染5份,鞭虫感染27份,蛔虫感染1份;在采集的其他品种的猴子粪便样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也不相同,金丝猴感染鞭虫2份,感染率40%(2/5):食蟹猴球虫感染1份,感染率20%(1/5)。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上海地区野生和圈养的部分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的隐孢子虫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31份野生蛇胃内容物样品,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5.2%(14/31);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44份圈养蛇粪便样品,总感染率为13.6%(6/44),蜥蜴感染率为30%(3/9),乌龟感染率为100%(1/1),巨龟感染率为100%(1/1),蟒蛇感染率为25%(1/4);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仅发现2份蜥蜴样品感染,感染率为22.2%(2/9)。本调查表明,来自野外蛇的隐孢子虫感染率要显着高于动物园驯养的爬行动物,对喜食野生蛇类的陋习提出了严重的警示。利用巢式PCR扩增1个蛇源隐孢子虫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片段,PCR产物经过连接转化,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产物序列长度均为845bp;用限制性内切酶SspI对PCR产物进行消化酶切确定种类和基因型。SspI酶切结果显示:该隐孢子虫分离株酶切后产生383bp、414bp二个片段。根据酶切片段,初步确定这个隐孢子虫分离株为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为从分子种系发育关系确定蛇源隐孢子分离株的种类或基因型,利用巢式PCR对这个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18S rRNA基因特定片段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获得的序列用Blast和Fasta在NCBI、EMBL和DDBJ三大核酸序列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然后利用Clustal X1.81、Phylip3.64和DNAstar4.0等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构建分子进化树以及同源性分析。根据在18S rRNA基因位点种系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蛇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蛇隐孢子虫C. serpentis。采集郑州地区4个鹿场499份鹿粪便样品,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其进行隐孢子虫病的检测,获得2个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对其中一个分离株进行巢式PCR检测,基于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70kD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肌动蛋白(actin)基因和隐孢子虫卵囊壁蛋白(COWP)基因的种类与基因型分析,鉴定郑州地区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类、基因型,确定本地区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和其它种类隐孢子虫之间的分子种系进化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鹿隐孢子虫病提供理论依据。对河南省郑州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站,邙山鹿场等鹿养殖区进行了的隐孢子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在2份1岁的梅花鹿粪便样品中发现有隐孢子虫感染,总感染率为0.40%(2/499)。低感染率初步揭示了鹿群不是隐孢子虫的重要储藏宿主。更重要的是,这些养殖场远离城市的饮水供应系统。因此,鹿群可能不是郑州地区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感染来源。测序获得的序列用邻接法构建进化树进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基因位点有相似的拓扑结构,梅花鹿分离株的序列与其他的隐孢子虫鹿基因型序列属于一个群中,该分离株和隐孢子虫鹿基因型在18S rRNA , HSP70 , actin ,COWP基因位点上的相似性分别为99.1%-99.8%, 99.8%, 99.7%和100%。尽管在三个位点上有微小的差异,该分离株属于隐孢子虫鹿基因型。

二、东北地区某些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地区某些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饲养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东北虎生存现状
    1.2 东北虎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2.1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病主要危害
        1.2.2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主要感染途径
        1.2.3 东北虎常见肠道寄生虫病原研究概况
        1.2.4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常用治疗药物及应用研究概况
    1.3 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调查范围及样品采集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药品及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2.2.2 驱虫效果观察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3.1.1 寄生虫虫卵及虫体镜检结果
        3.1.2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年龄分布
        3.1.3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1.4 蛔虫虫卵排出动态曲线的绘制
    3.2 驱虫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试验结果
        3.2.1 幼虎用药效果观察试验结果
        3.2.2 三种药物配伍对不同年龄段东北虎驱除蛔虫、等孢球虫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4.1.1 人工养殖东北虎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分析
        4.1.2 人工养殖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4.1.3 人工养殖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4.1.4 蛔虫虫卵排出动态曲线分析
        4.1.5 人工养殖东北虎肠道寄生虫防治措施的拟定
    4.2 驱虫效果观察试验结果分析
        4.2.1 幼虎驱虫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试验结果分析
        4.2.2 临床驱虫效果实效结果分析
    4.3 东北虎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建议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两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生虫采集
    1.2 主要试剂
    1.4 DNA提取
    1.5 Pcox1基因片段的PCR扩增与鉴定
2 结果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序列分析
        2.2.1 pcox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2.2.2 pcox1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3)东北虎源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体样品及主要试剂
    1.2 样品DNA提取
    1.3 PCR扩增
    1.4 cox1基因部分序列测定及其进化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PCR扩增结果
    2.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2.3 cox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4)长沙生态动物园寄生虫调查及动物蛔虫Pcox1序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动物园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1.1.2 长沙生态动物园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1.1.3 野生动物常见的寄生虫蛔虫
    1.2 饱和盐水漂浮法
        1.2.1 小动物处理方法
        1.2.2 大动物处理方法
    1.3 分子学鉴定
        1.3.1 虫体样品
        1.3.2 PCR方法
        1.3.3 DNA遗传序列分析
        1.3.4 研究DNA序列中线粒体cox1的选用
第二章 长沙生态动物园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和器材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结果
        2.2.2 分析讨论
第三章 5种动物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R扩增结果
        3.2.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3.2.3 Pcox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中国东北虎的分布与数量
        1.1.2 中国东北虎致危因素分析
        1.1.3 中国东北虎就地保护措施
    1.2 研究意义
        1.2.1 东北虎迁地保护概述
        1.2.2 研究地——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概况
        1.2.3 东北虎的未来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研究
    2.1 引言
    2.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管理及效果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源繁育管理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结果
        2.4.3 讨论
        2.4.4 小结
    2.5 东北虎种群繁殖参数分析
        2.5.1 研究方法
        2.5.2 研究结果
        2.5.3 讨论
        2.5.4 小结
3 东北虎疫病防控研究
    3.1 引言
    3.2 东北虎疾病防治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3.2.4 小结
    3.3 东北虎疫源疫病防控
        3.3.1 研究方法
        3.3.2 研究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4 东北虎迁地保护野化训练研究
    4.1 引言
    4.2 东北虎迁地保护捕食行为研究
        4.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2.2 研究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4.3 不同环境东北虎对人为干扰的反应
        4.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小结
5 东北虎科普教育与管理有效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科普教育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5.3 东北虎迁地保护管理有效性评价
        5.3.1 研究方法
        5.3.2 研究结果
        5.3.3 讨论
        5.3.4 小结
6 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
        6.3.2 野化训练场设计研究
        6.3.3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概况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坤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蛙消化道两种线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蛙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
    2 分子生物学在动物种系发生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分子进化
        2.2 分子系统学
        2.3 分子进化的研究
        2.4 分子进化研究中常用的遗传标记
    3 狮弓蛔虫研究进展
        3.1 狮弓蛔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3.2 国内外狮弓蛔虫研究进展
    4 双盲小口线虫研究进展
        4.1 双盲小口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4.2 国内外双盲小口线虫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黑斑蛙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寄生虫感染情况
        2.2 主要消化道寄生线虫感染情况
        2.3 狮弓蛔虫的形态学观察
        2.4 双盲小口线虫的形态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章 狮弓蛔虫的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cox1序列的测定及其分子遗传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反应扩增结果
        3.2 测序结果及分析
        3.3 cox1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
    4 讨论
第四章 双盲小口线虫的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cox1序列的测定及其分子遗传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反应扩增结果
        3.2 测序结果及分析
        3.3 cox1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常用英文缩写
致谢
作者简介

(7)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寄生蛔虫核糖体基因ITS区和线粒体COXⅠ、COXⅡ、ND1、ND4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系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犬科及猫科动物寄生蛔虫研究进展
        1 犬科和猫科动物寄生蛔虫的分类学地位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弓首蛔虫的生物学特性
        4 弓首蛔虫及狮弓蛔虫的形态学特征
        5 致病作用和症状
        6 蛔虫病的防治
    二、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方法及常用的遗传标记基因
        1 分子系统进化的研究方法
        2 分子系统进化常用的遗传标记基因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寄生蛔虫核糖体基因ITS区和线粒体基因ND4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线粒体基因COXⅠ、COXⅡ、ND1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生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3.1 结论
    3.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核糖体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种系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生存现状
        1 各科动物感染的蛔虫及危害
        1.1 大熊猫
        1.2 小熊猫
        1.3 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
        1.4 熊科
        1.5 犬科和猫科动物
    二 分类学研究概况以及常用的遗传标记基因
        1 大熊猫、小熊猫、熊科、猫科和犬科动物寄生蛔虫的分类学的研究概况
        1.1 大熊猫、小熊猫、熊科动物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寄生蛔虫分类学研究
        1.2 犬科和猫科动物寄生的蛔虫分类学研究
        2 核糖体18SrDNA、28SrDNA基因以及线粒体12srDNA、cytb基因研究进展
        2.1 核糖体大小亚基18s,28s的研究
        2.2 线粒体小亚基12s基因的研究
        2.3 线粒体Cytb基因的研究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核糖体18SrDNA、28SrDNA基因和线粒体12SrDNA基因序列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虫体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1.2.2 引物设计
        1.2.3 PCR反应扩增体系及程序
        1.2.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2.5 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差异性
        1.2.6 序列特征
        1.2.7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 实验结果
        2.1. 序列特征
        2.2 大熊猫等21种野生哺乳动物感染蛔虫的18s、28s和12s三个基因序列分析
        2.2.1 核糖体18s基因序列分歧度以及相似性分析
        2.2.2 核糖体28s基因序列分歧度以及相似性分析
        2.2.3 线粒体12s基因分歧度以及相似性分析
        2.3 分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2.3.1 多基因不一致水平检验
        2.3.2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2.1 基于rDNA数据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2.3.2.2 基于12s数据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2.3.2.3 基于三个基因组合数据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3 讨论
        3.1 基因变异性
        3.2 种群分类鉴定
        3.2.1 贝蛔属种群
        3.2.2 蛔属种群
        3.2.3 狮弓蛔虫种群
        3.2.4 弓首蛔虫种群
        3.3 系统进化分析
        3.3.1 蛔亚科
        3.3.2 弓首亚科
    4 小结
第二章 对大熊猫等6种动物感染蛔虫的cytb基因的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2.1 蛔虫虫体总DNA的提取
        1.2.2 蛔虫cytb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1.2.3 序列比对分析以及系统进化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6种野生动物感染蛔虫的序列特征
        2.2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1.结论
        1.1 基于12s、18s和28s基因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哺乳动物感染的蛔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1.2 基于cytb基因对大熊猫等6种野生动物感染蛔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472 创新点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检查方法
    1.3 虫种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2.2 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3 濮阳市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3.2 草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比较
    3.3 肉杂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比较
    3.4 鸟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比较

(10)某些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隐孢子虫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鸟类肠道寄生虫
    2. 肉、杂食类动物肠道寄生虫
    3. 草食类动物肠道寄生虫
    4. 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
    5. 野生动物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 郑州市动物园部分动物寄生虫调查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上海地区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调查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蛇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部分 鹿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部分 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多位点种系发育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东北地区某些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饲养东北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D]. 赵振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两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差异性研究[J]. 邱启官,李庆,许英蕾. 中国兽医杂志, 2018(08)
  • [3]东北虎源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研究[J]. 邱启官,谭磊,商红帅,刘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7(01)
  • [4]长沙生态动物园寄生虫调查及动物蛔虫Pcox1序列分析研究[D]. 邱启官.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5]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D]. 郭玉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6]蛙消化道两种线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何鑫.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7]犬科及猫科野生动物寄生蛔虫核糖体基因ITS区和线粒体COXⅠ、COXⅡ、ND1、ND4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系发生研究[D]. 陈志港.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8]基于核糖体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对大熊猫等21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种系发育分析[D]. 李岩.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9]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 杨楠,齐萌,菅复春,张龙现,宁长申.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3)
  • [10]某些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隐孢子虫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D]. 党海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东北部分动物园虎狮豹肠道蛔虫感染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