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一、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敏,于立新,肖露露[1](2014)在《应用群体反应性抗体评估临床肾移植中受者获得移植的几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一种分析应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患者与供者不相容几率的校正PRA(CPRA)方法,采用校正PRA(CPRA)方法分析临床肾移植中受者获得移植物的几率。方法计算2000年1月2012年12月间2004例移植供者HLA-A、B、DR基因以及A-B、A-DR、B-DR和A-B-DR单倍型出现的频率作为HLA数据库,对202例PRA阳性患者的CPRA进行分析,并评价PRA和CPRA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基于2004例移植供者的HLA设计的CPRA-Java计算软件,从中输入PRA阳性受者的HLA特异性抗体,即可获得一个CPRA的百分数,代表受者不可接受的HLA基因在供者群体中存在的几率。202例PRA阳性受者平均强度为(23.12±17.83)%,CPRA均值为(46.07±23.30)%。低度致敏组(PRA>010%)的平均强度(6.87±2.41)%与组中CPRA均值(21.63±11.75)%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致敏组(PRA>1030%)的平均强度为(20.15±5.70)%与组中CPRA均值(50.56±16.86)%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致敏组(PRA>30%)中两值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低度、中度致敏组中PRA强度与CPRA值的一致率为19.35%和10.99%(P<0.05),高度致敏中PRA强度与CPRA值的一致率为100%(P>0.05)。结论研究证明,PRA呈低度致敏时受者实际获得移植的几率可能比PRA强度反映的低;而PRA>30%时CPRA均>30%,证实PRA>30%为肾移植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PRA反映了肾移植受者自身的致敏程度,可靠的HLA抗体特异性检测极为重要,而CPRA则可以如实反映受者获得移植的几率,为临床医师预测受者等待时间、选择移植方式提供依据。

帅莉,许彬,苏琴[2](2014)在《肾移植前HLA配型对抗体阴性和阳性低致敏患者移植后10年生存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低致敏患者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移植后10年生存率的差异。方珐通过对97例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的观察,将PRA阳性百分率在10.71%32.14%的低致敏患者与PRA阴性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在肾移植10年后生存率是否有差异的随访比较。结果在97例尸体肾移植受者中,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百分率在10.71%32.14%之间的有23例,占23.71%;另外,有74例移植术前为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阴性,占76.28%;目前移植肾10年后,有47例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8例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术前检测PRA为10.71%32.14%,占28.57%;计算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和阴性所占百分率与肾移植术后10年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和阴性所占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移植10年后,47例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其中,有8例PRA阳性检测为10.71%32.14%的肾移植患者HLA-A、B、DR、位点6个抗原错配l2个抗原;有20例PRA检测为阴性的肾移植患者HLA—A、B、DR、位点6个抗原错配12个抗原;有19例PRA检测为阴性的肾移植患者HLAA、B、DR、错配3个或以上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可提高移植肾的10年生存率,在良好的HLA配型的基础上PRA阳性百分率为10.71%32.14%的低致敏受者与PRA阴性的受者10年生存率无差异。

罗敏[3](2014)在《HLA在肾脏移植配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MHC),介导实体器官移植中的超急性、加速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的首要角色。HLA配型的应用使得肾移植后超急性和加速性严重排斥反应罕见发生,急性排斥已经成为影响肾移植后人/肾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最重要因素。2001年美国联邦立法将HLA配型列入器官移植技术标准,2006年中国卫生部将HLA配型列入器官移植管理法规。肾移植进行供受者HLA配型的必要性无容置疑,其目的就是测定供体与受体HLA相容性程度,力求使排斥反应减小到最低程度。同时,移植受者由于接触过同种HLA抗原而产生的抗-HLA抗体,必须通过PRA检测来反映受者体内抗-HLA抗体体液免疫状态,从而准确预测肾移植后超急性和加速等严重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排斥反应的强度,有效改善肾移植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而目前国内外公认肾脏移植配型许可的标准为:供受者淋巴毒交叉配型阴性、通过PRA检测确认受者不存在不可接受的供者HLA基因、进行供肾与受者HLA相合(MM)程度的评估。其中,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受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特异性抗体时,被视为肾脏移植的禁忌指标,但是供受者HLA相合程度的未见具体的标准。尽管近年来对MICA、KIR、调节性T细胞(Treg)等与肾移植的相关研究十分热烈,但都远远不足于动摇HLA在获得最佳肾移植效果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HLA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是人类的免疫应答基因,同时也是遗传标记物,研究证实某些HLA基因与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存在易感关联,这种易感关联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同时,ESRD患者的家族聚集性,也提示了存在相关的易感基因的可能。研究两者间的易感关联,有助于阐明ESRD的发病机制,而且HLA作为一种疾病发生的遗传标志可用于ESRD的易感预测、鉴别诊断、病因分类、治疗及预后分析。2.HLA生物学功能体现在抗原识别、处理和递呈、约束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活化通路的多个环节、特异性免疫调节、免疫应答(激活、抑制),将外来抗原(供者)提呈给相应T细胞受体,从而激发免疫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导致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最终导致移植物失功。研究发现,供受者HLA相合程度越高,则肾移植受者术后出现PRA阳性机会越低、移植物排斥反应几率越少、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越长、移植后所需排斥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越低。因而HLA相合率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决定移植供受者的重要因素。3.移植受体内存在HLA抗体(PRA)对临床肾移植有重要的影响。PRA作为一种IgG类型的体液免疫性抗体,能特异性地针对供者的HLA抗原,这种HLA抗体能够直接杀伤移植肾细胞,是引起超急性排斥、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和最终导致移植物失功的元凶。但是,HLA与ESRD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在肾移植中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1)HLA与ESRD的易感关联,确切机制至今未明;HLA本身在肾移植中的作用,包括HLA与移植物失功的易感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2)已知HLA相合率对移植物长期生存有决定性的作用,而HLA相合率对移植近期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另外,供肾的匮乏与追求供肾的HLA高度相合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使得在尽量缩短受者移植轮候时间的同时,获得理想的HLA相合分数的移植有待研究。(3)PRA阳性受者存在不可接受的HLA基因必然导致其获得移植机会减少,等待时间相应增加,为使临床医师预先了解致敏受者与任何供者交叉配型阳性的可能性、为选择移植肾来源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一种能反映PRA阳性患者与供者不相容的的真实几率的校正PRA(CPRA)方法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第一章中国南方ESRD患者HLA易感关联研究目的(1)对中国南方ESRD患者中HLA的表达进行分析,探讨HLA与ESRD的易感风险。(2)对肾移植术后5年内移植肾失功与HLA多态性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HLA在移植肾失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收集2000年1月-201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等16家移植中心登记等候肾脏移植的ESRD患者,年龄、性别不限。通过病历复习选择HLA基因分型资料完整的ESRD患者4670例。健康对照组为2686例南方汉族对照来自广州市中心血站和深圳市中心血站的健康献血者。(2)采集2000年1月~2009年2月肾移植手术病例且持续随访5年以上的受者896例(年龄、性别不限、HLA基因分型资料完整),其中术后移植肾5年内失功即血肌酐升至707μmol/L以上行透析治疗的的受者50例,列为移植肾失功组;术后5年肾功能仍然正常,血肌酐<150μmol/L的受者701例,列为对照组。留取EDTA抗凝血3ml,采用PCR-SSP分型方法进行HLA-A、B、DR基因分型。HLA基因的表现型频率PF=n/N,基因频率GF=1-(1-n/N)1/2,采用卡方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HLA-A、B、DRB1基因频率逐一进行关联分析(当某一位点表现为两个相同的基因,即纯合子时,计作一个)。必要时采用Yates检验方法与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确切P值。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准α值,Pc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按Woolf公式计算相对危险度(RR)的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CI),均数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4670例ESRD患者中,男性3068人,女性1602人,男:女=2.04:1,平均年龄(43.74±13.50)岁。原发病按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76.08%>糖尿肾病5.96%>其他原因5.91%>病因不详5.01%>多囊肾并尿毒症3.13%>高血压肾病2.16%>双肾多发性结石1.24%>红斑狼疮性肾病0.54%。比较HLA基因在ESRD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经Pc校正之后两组间HLA-A1、A3、A11、A24、A30、A31、A32、B7、B8、B38、B44、B46、B52、 B56、B57、B60、B61、B62、B67、B71、B75、DR1、DR4、DR7、DR8、DR12、 DR13、DR14和DR16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5)。0<OR<1的有HLA-A1、A3、A30、A31、A32、B7、B8、B44, B52、B57、B61、B62、B67、B71、DR1、DR7和DR13,OR>1的有A11、A24、B38、B46、B56、B60、B75、DR4、DR12和DR14。比较移植肾失功组与对照组HLA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失功组HLA-DR17的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F=0.372VS0.120, Pc=0.00, OR=4.50)。结论研究显示,HLA-A11、A24、B38、B46、B56、B60、B75、DR4、DR12和DR14基因可能为中国南方汉族ESRD的易感基因;HLA-A1、A3、A30、A31、 A32、HLA-B7、B8、B44、B52、B57、B61、B62、B67、B71、DR1、DR7和DR13基因可能为中国南方汉族ESRD的抵抗基因;HLA-DR17本身可能就是导致移植肾5年内失功的高危因素。HLA多态性可能是导致移植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是HLA的表达及其多态性在因各类肾脏疾病导致最终并发ESRD进程中的免疫遗传易感性及相关危险性作用机制,仍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章肾移植供受者HLA相合分析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目的对肾移植供受者HLA相合分数进行分析,探讨供受者HLA-A、B、DR&DQ相合率对肾移植后3年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完成初次尸体肾移植的受者资料428例,受者需符合供受者HLA基因分型资料完整、受者术前PRA阴性、术后持续随访>37个月。采集术后发生急性排斥(AR)以及3年内受者有功能生存的情况。参照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的策略,计算供受者间HLA-A、B、DR&DQ四个座位的相合率,同一座位的基因有1个相同记为1分,2个基因相同记为2分,无相同基因记为0分,四个座位分数相加即为HLA相合率。按照供受者HLA相合率分数,即0、1、2、3、4、5、6、7、8分,共分为9组,并以供受者HLA相合率0~8分为节点,分为0-8分组合组。对供受者之间HLA、B、DR&DQ的相合分数进行,并分析HLA相合分数与移植后3年内移植肾AR、受者有功能生存的相关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必要时采用Yates检验方法与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确切P值,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428例接受初次肾移植受者的平均年龄为(41.81±11.32)岁,HLA-A、B、DR、DQ的4个位点8个基因相合分数的平均值为(3.01±1.48)分,其中HLA-A、B、 DR, DQ位点相合分数的平均值分别(0.87±0.63)分、(0.59±0.58)分、(0.69±0.62)分和(0.85±-0.06)分,相合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A位点>DQ位点>DR位点>B位点。HLA-A、B、DR、DQ单个位点的相合分数为0分的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位点>DR位点>A位点>DQ位点,1分相合的百分比为DQ位点>A位点>DR位点>B位点,2分相合的百分比为A位点>DQ位>DR位点>B位点。HLA相合率0-8分组中比例最多的是3分组,占总对数的28.7%,其次是2分组和4分组,占23.1%和18.2%,相合数为8分仅为2对,占0.5%,HLA相合率的分布呈2-4分组较多,0分及7-8分少的趋势。42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AR率为17.76%,HLA相合分数0~8分组中AR率最高为0分组(33.33%),AR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0分>2分>1分>7分>3分>6分>5分>4分>8分,分别0-9分组间的AR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其中HLA相合2分组与4分组之间AR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供受者HLA相合分数0-8分为节点划分为8对0-8分的组合组,其中相合分数<3分的组合组的AR率均>30%,其中0-1分组合组AR率最高,为34.04%;相合分数1>3分的组合组,AR率均<10%。分别对8对组合组之间的AR率进行比较,0-1分组合组与2-8分组合组、0-2分组合组与3-8分组合组、0-3分组合组与4-8分组合组、0~4分组合组与5~8分组合组、0-5分组合组与6-8分组合组、0-6分组合组与7-8分组合组以及0-7分组合组与8分组之间AR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HLA相合率0~2分与3-8分组合组之间差异性最大(x2=26.40);0分组与1-8分组合组之间AR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8例肾移植受者移植1年人/肾存活率为95.33%,2年人/肾存活率为92.76%,3年人/肾存活率为91.12%。0-8分组按1年人/肾存活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HLA相合率8分=7分=6分>4分>1分>3分>5分>2分>0分组,3年人/肾存活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8分=7分>4分>6分>5分>3分>1分>2分>0分组。结论由于HLA存在的高度多态性,导致供受者之间肾移植受者获得HLA-A、B、DR&DQ全相合供者的几率极低。本研究真实地反应了由移植医师选择肾移植供受者的HLA相合分数为(3.01±1.48)分。研究证实,HLA相合率对初次移植肾的近期效果具有显着影响,供受者间HLA相合率越高,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等几率越低,尤其当HLA相合分数≥3分时,移植后AR率降低明显。研究提示,为了获得良好的肾移植近期效果,同时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初次肾移植受者应尽量选择供受者HLA相合率≥3分的供者,尽量避免选择供受者相合分数0-1分的供者。第三章采用校正PRA方法分析HLA抗体阳性受者获得肾脏移植的几率目的建立一种分析PRA阳性患者与供者不相容几率的校正PRA(CPRA)方法,采用校正PRA(CPRA)方法分析临床肾移植中受者获得移植物的几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进行移植、且HLA基因分型资料完整供者共2004例;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等候肾移植的PRA阳性(PRA强度为峰值)的受者202例。采用PCR-SSP方法对2004例供者进行HLA-A、B、DR分型并建立供者HLA数据库,应用Arlequin软件3.11计算单个HLA-A、B、DR基因以及A-B、A-DR、B-DR和A-B-DR单倍型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CPRA-Java计算软件,将PRA特异性结果作为不同接受的HLA基因,并在CPRA计算软件中输入各种基因组合时,即可获得一个CPRA的百分数,以代表不可接受HLA基因在该供者群体中所占的期望值百分比。采用ELISA方法对202例PRA阳性受者的血清进行HLA抗体确定实验,分析PRA强度(%)和HLA抗体特异性,将202例PRA特异性抗体作为不可接受的HLA基因,计算相应的CPRA值。按照PRA致敏程度,分别比较低度致敏(PRA>0-10%)、中度致敏(PRA>10~30%)和高度致敏(PRA>30%)与该致敏程度CPRA的平均强度的差异;比较PRA低、中、高致敏组中CPRA值(>0-10%、>10-30%和>30%)的分布情况,对PRA强度和CPRA值的均值进行一致性比较。CPRA值与PRA强度均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PRA值与PRA强度一致率的计算使用kappa参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分析2004例供者的HLA-A、B、DR表达情况,将202例PRA阳性受者的HLA抗体特异性结果,输入CPRA-Java软件,获得含全部不可接受基因的供者期望值频数,即获得相应的CPRA值。202例PRA阳性受者平均强度为(23.12±17.96)%, CPRA均值为(46.07±23.30)%。低度致敏者(PRA>0-10%)占受者的30.69%(62/202),PRA平均强度为(6.87%±2.41)%,组中CPRA均值为(21.63±11.75)%,PRA平均强度与CPRA均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致敏者(10-30%)占受者的45.049%(91/202),平均强度为(20.15±5.17)%,组中CPRA均值为(50.56±16.86)%,PRA平均强度与CPRA均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致敏者(>30%)占受者的24.26%,平均强度为(49.20±15.17)%,组中CPRA均值为(68.64±15.35)%,PRA平均强度与CPRA均值之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比较三种致敏程度中CPRA均值的差异,其中低度致敏组与中、高度致敏组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之间CPRA均值的差异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PRA低、中、高致敏组中CPRA值(>0-10%、>10~30%和>30%)分布的差异:低、中、高度致敏组PRA强度与CPRA值的一致率分别为19.36%、10.99%和100%,PRA强度与CPRA值的一致程度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Kappa=0.09, 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PRA方法,是通过分析供者HLA频率建立数据库计算PRA阳性受者不可接受的HLA基因组合在该供者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即CPRA值。研究证明,应用PRA检测HLA抗体呈低度致敏时受者实际获得移植的几率可能比PRA强度反映的低;而PRA>30%时CPRA均>30%,证实PRA>30%为肾移植的高危因素。因此,高PRA受者选择供肾更需慎重,必须进行准确可靠的PRA特异性检测,避开既往曾出现过的全部不可接受HLA基因。传统的PRA强度分析反映了肾移植受者自身的致敏程度,代表了交叉配型时与供者不相容的HLA基因,准确可靠的PRA特异性检测其不可接受的HLA基因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应用CPRA方法则可以如实反映受者获得移植的几率,为临床医师预测受者等待时间、选择移植方式提供依据。

王显林[4](2014)在《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基础和组织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移植外科技术的巨大进步,还有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开发利用,肾移植已成为当今终末期肾病最成功、最根本的临床治疗方法。成功的肾移植可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是挽救慢性肾衰竭病人生命的最有效措施及最佳替代治疗方法。影响手术成功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因素有很多,最为严重的就是排斥反应,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accelerated acute rejection, AAR)、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和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CR),这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致敏患者的肾移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提高PRA阳性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和人/肾长期存活率,减少因排斥反应导致的移植物功能下降,仍然是器官移植领域普遍关注的难题。PRA是指器官移植受者体内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同种异基因免疫致敏诱导产生的抗HLA抗体。多次输血、妊娠、接受器官移植都有可能产生抗HLA抗体,从而使患者处于预致敏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Terasaki将PRA应用于临床以来,PRA测定的作用已获得肯定和广泛重视,PRA在实体器官移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存在及致敏程度不仅与移植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而且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和移植物存活率下降等也有关系。由于PRA是引起HAR的主要原因,过去曾有学者认为PRA的存在是肾脏移植的禁忌证。PRA可以反映受者的免疫状态,了解受者体内预存抗体情况,为预测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几率提供客观依据,对提高实体器官移植成功率和存活率具有实际意义。本课题以成功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PRA阳性致敏尿毒症患者和相应供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HLA、PRA检测,并分析其致敏程度、抗体种类及特异性,分析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AR发生率、抗排斥治疗后AR逆转率情况,并与同期接受肾移植手术的PRA阴性受者进行比较,探讨PRA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最后结合HLA交叉反应组配型,通过分析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HLA交叉反应组配型与其相应的供者HLA匹配情况,探讨HLA错配(mismatch,MM)与致敏受者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相关性,为PRA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本论文分为以下两章:(1)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AR发生率、逆转率的临床分析;(2)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第一章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AR发生率、逆转率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比较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与PRA阴性受者术后1年内AR的发生率及治疗后有效逆转率,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共纳入病例203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行HLA基因分型、PRA检测及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CDC)实验,根据术前PRA检测结果是否阳性将研究对象分为PRA阳性致敏组和PRA阴性组,采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输血史、妊娠史、既往移植史、供肾冷/热缺血时间、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1年内AR的发生率、抗排斥治疗方案及AR有效逆转率,两组间比较。PRA阳性组肾移植受者并分析其致敏程度、抗体种类及特异性。术前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CDC实验阴性。对于PRA阳性致敏受者,术前进行预处理,包括预先服用免疫抑制剂或采用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成功随访1年以上,比较分析PRA阳性致敏组肾移植受者与PRA阴性组受者术后1年内AR的发生率及抗排斥治疗后有效逆转率。AR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针对AR患者,两组采取相同抗排斥治疗方案,起始均采用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3天,方案为0.5g,0.25g,0.25g;如为耐激素排斥反应,则采用ATG(3mg/kg·d)治疗3-5d,部分患者辅以血浆置换。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RA阳性致敏受者与PRA阴性受者之间AR发生率、治疗后AR有效逆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3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前PRA阳性组致敏受者41例,PRA阴性组受者162例。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透析方式、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史、妊娠史、既往移植史三方面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成功的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及加速性排斥反应。41例PRA阳性致敏受者,PRA强度25%~70%,术前HLA-I类抗体阳性13例,Ⅱ类抗体阳性15例,13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阳性,且PRA≥50%;术后27例肾功能恢复顺利,15例移植后1周内血清肌酐(SCr)降至正常,12例术后2周内SCr降至正常。术后1年内有14例发生AR,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Ⅰ类抗体阳性发生AR者5例,Ⅱ类抗体阳性AR者7例,Ⅰ类和Ⅱ类抗体同时阳性发生AR者2例。14例AR受者中,7例为首次移植,7例为2次移植;AR多发生术后1~2周,AR发生率为34.15%(14/41)。同期接受肾脏移植的162例PRA阴性受者,术后103例肾功能恢复顺利,72例术后1周内SCr降至正常,31例术后2周SCr正常;1年内有59例发生AR,其中男性49例,女性10例,首次移植者51例,再次移植者8例,AR发生时间在术后1周~3个月,AR发生率为36.42%(59/162)。PRA阳性组致敏受者与PRA阴性组受者A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3,P=0.786)。14例发生AR的PRA阳性致敏受者中,12例经MP冲击治疗有效,2例MP冲击治疗效果不佳,应用ATG3mg/kg·d治疗3-5d,排斥反应得到有效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平均AR逆转时间25d,有效逆转率100%(14/14)。59例发生AR的PRA阴性受者中,采用相同抗排斥治疗方案,53例MP冲击治疗有效;6例为耐激素排斥反应,应用ATG3mg/kg·d治疗3-5d,4例有效,2例ATG治疗5d效果不佳,血浆置换3次无效后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病理提示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PRA阴性组受者AR有效逆转率为96.61%(57/59)。PRA阳性组致敏受者与PRA阴性组受者比较,两组逆转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5,P=0.352)。结论对于PRA阳性致敏受者获得成功的肾移植,必须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术前CDC实验阴性,才能有效避免超急性排斥反应及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在本移植中心,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术后AR发生率、抗排斥治疗后AR逆转率与PRA阴性受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说明针对致敏受者,PRA检测的准确性是合理选择供体及保证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经术前预处理、免疫诱导治疗,术后给予及时、强效抗排斥治疗,PRA阳性致敏受者可获得良好的移植效果。第二章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目的探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对PRA阳性致敏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基因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cation-sequences specific primer, PCR-SSP)检测供-受者HLA-A、B、DR基因分型,术前准确检测41例致敏受者PRA强度及其抗体的特异性,评估其致敏状态,应用CREGs配型标准选择最匹配的供者。分别统计HLA-A、B、DR位点各抗原基因出现频率及HLA-Ⅰ、Ⅱ类抗体分布规律,分析其HLA错配(mismatch,MM)数与术后并发症、人/肾长期存活率的关系。结果41例PRA阳性致敏受者中,HLA-Ⅰ类抗体阳性13例,Ⅱ类抗体阳性15例,13例同时存在Ⅰ、Ⅱ类抗体阳性。HLA-A位点高频抗原基因为A2(34.15%)、All (30.49%)、A24(17.07%); HLA-B位点高频抗原基因为B60(18.29%)、B46(13.41%)、B13(12.20%); HLA-DR位点高频抗原基因为DR12(15.85%)、DR4(13.41%)、DR8(10.98%)、DR9(10.98%)和DR11(10.98%)。检出HLA-Ⅰ类抗体14个共72频次,Ⅱ类抗体11个共97频次,出现频率较高的HLA-Ⅰ类抗体为抗A2(11.11%)、A11(9.72%)、A24(8.33%)、B40(12.50%)、B13(8.33%)和B17(8.33%);出现频率较高的HLA-Ⅱ类抗体为抗DR4(16.49%)、DR7(15.46%)和DR9(14.43%)。根据传统的HLA六抗原配型标准,HLA-A、B、DR位点O~6个抗原MM数分别为1、2、3、13、11、7、4例,使用CREGs配型标准后0-6个抗原MM数分别为7、18、7、6、1、2、0例。与传统的HLA配型标准相比,使用CREGs配型标准后供受者OMM、1MM的几率分别从2.44%、4.88%提高到17.07%、43.90%,5MM、6MM的几率分别从17.07%、9.75%降至4.88%和0%。依据传统的HLA配型标准,HLA-B位点上OMM、1MM和2MM率分别是7.32%、36.58%和56.10%,HLA-DR位点上OMM、1MM和2MM率分别是17.07%、41.46%和41.46%,使用CREGs配型标准后,HLA-B位点OMM、1MM和2MM率分别为78.05%、19.51%和2.44%,HLA-DR位点0MM、1MM和2MM率分别为46.34%、43.90%和9.76%,两种配型标准相比较,在HLA-B、DR位点上0-2MM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1)。41例PRA阳性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及加速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14例,14例AR受者中有6例同时伴有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中1例/AR+DGF受者在术后4个月时因肺部真菌感染导致受者死亡(移植肾带功能死亡)。发生慢性排斥反应(CR)2例,其中1例移植肾已失功恢复血液透析,肾功能维持4年;另外1例目前肾功能尚可,血肌酐维持在200μmol/L上下。目前人存活40例,肾存活39例,1年、3年和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56%(40/41)、97.56%(40/41)和95.12%(39/41)。结论PRA阳性致敏受者中,HLA高频抗原与抗HLA抗体的分布不完全一致,选择供体时应注意避免高频抗HLA抗体对应的HLA抗原位点的错配。HLA配型是影响移植物长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对于PRA阳性致敏受者,应更加重视HLA配型,供-受者间HLA错配数3可作为挑选供者的临界参考值。在传统配型不满意情况下,运用CREGs配型原则,可以显着提高PRA阳性致敏受者的HLA相合率,减少错配,增加其移植机会;并可减少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致敏受者的人/肾长期存活率。

托娅,裴向克,白玉梅[5](2013)在《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患者在肾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排、切肾率以及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06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血清PRA浓度进行检测,以PRA>10%为阳性,10%<PRA≤20%为轻度致敏、20%<PRA≤40%为中度致敏、PRA>40%为高度致敏,并对PRA与肾移植后3个月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率以及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06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阴性309例,PRA阳性97例(23.9%,97/406),其中Ⅰ类抗体阳性54例,Ⅱ类抗体阳性21例,22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阳性。术前PRA阴性组与阳性组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分别为14.6%、20.1%、0、0和18.6%、38.5%、3.1%、4.1%;PRA阴性组与阳性组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分别为94.1%、88.2%、79.1%和92.8%、83.0%、71.4%。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705、5.8728、12.8691;P值分别为0.0366,0.0154,0.0003);急性排斥反应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PRA越高则对移植的不良影响越大,高度致敏受者的人、肾共同存活率明显下降,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和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阴性可减少和预防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手术成功率。

王绪雷[6](2012)在《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PRA)是一种IgG类型的机体内体液性免疫抗体,即群体反应性抗HLA-IgG抗体,主要针对人类HLA抗原,特异性强。是否成为外科领域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与移植排斥反应和存活率是否密切相关现已成为研究就热点。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多样性,相应的抗体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HLA供受者配型良好的排斥发生和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较好,并可降低移植受者的致敏性,可以使移植肾术后长期存活。有研究发现,一些免疫学因素(如群体反应抗体和延长的冷缺血时间等)和非免疫学因素(移植肾延迟恢复)可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肾移植受者在接受了HLA不同的供肾后,体内产生抗HLA抗体而成为致敏状态。致敏不但与急性排斥有关,而且与慢性排斥及长期存活率也有关。研究显示,在移植大鼠中抗HLA抗体能直接杀死移植后的组织细胞,能够引起超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和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器官功能丧失移植失败。近年来,随着肾脏疾病增多,肾移植数量也随之增多,2次移植也随之逐步增加,曾经有过妊娠史或输血史的病人都可使受者体内出现抗HLA抗体,则会产生较强的抗性,使该受者处于一种致敏状态,不利于肾脏移植配型。临床肾移植术前,多采用患者与供者之间的淋巴毒交叉配型试验,即供者淋巴细胞+受者血清+补体,以检测受者血清内是否存在有针对特定供者的淋巴细胞毒抗体。国外报告,抗供者淋巴细胞抗体阳性受者,移植后80%会发生超排斥反应,所以此项检查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移植术后超排斥反应的发生,但这项检查只能检测受者血清内针对供者特异的抗HLA抗体,不能检测针对其他HLA的抗体,因此还有大部分患者发生移植失败。研究表明,在HLA配型良好的情况下,针对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的MICA抗体,对移植肾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物切除、长期存活也有重要影响。移植前的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并不能检测出抗MICA抗体。抗MICA抗体产生的途径尚未完全清楚,可能存在“天然”的致敏途径。且抗MICA抗体可能包含IgM和IgG两种免疫球蛋白类型。本文对入组患者进行MICA抗体检测,前瞻性研究PRA、HLA、MICA抗体对肾移植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PRA的存在与排斥反应,慢性血管排斥反应和排斥反应发生均有关系,PRA水平与预敏程度关系密切,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机会增高。肾移植受者的预致敏程度对移植物生存有显着的影响,所以移植前检测受者体内的抗HLA抗体水平(测定PRA)能够有效地选择供者,提高移植肾的生存率。高PRA是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性高危因素,是否可以成为肾移植的预警监测是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通过对入组患者的PRA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关系及应用意义。良好的PRA与HLA、MICA抗体筛选技术是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和术后恢复肾功能的有利条件,而PRA值的升高可直接直接造成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失败,检测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PRA,特别是确定高敏感移植受者体内抗体的性质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PRA与HLA、MICA抗体检测了解肾移植受者的免疫排斥基础因素,更好的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等情况。目的1、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筛选技术,确定切实可靠筛选项目及技术进行入组患者检测。2、研究移植肾丢失前组织内HLA与MICA抗体产生情况与PRA水平变化的关系3、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对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预测意义。4、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检测是否可作为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指标。方法1、选择入组患者211例进行研究,按照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分层随机化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进行研究。2、采用ELISA法对外周血PRA进行检测,对比PRA阳性、阴性患者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发生率。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活检组织PRA、HLA、MICA抗体。4、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HLA、MICA抗体。5、采用肾活检技术对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患者进行组织学检测。6、与其他中心合作,设定共同观察样本,共同完成本研究。7、观察各组术前PRA、HLA、MICA抗体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8、观察术后6个月内各组PRA、HLA、MICA抗体水平进行比较。9、观察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肾活检组织中PRA、HLA、 MICA抗体水平进行比较。10、统计学分析:GraphPad Prism统计分析软件5.0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数值用平均值±标准差或者标准误表示,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对PRA、HLA、MICA抗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211例患者出现PRA、HLA、MICA抗体例数比较(X2=3.55、3.21、3.22,P>0.05,无显着性差异)。2、术前PRA阴性与阳性患者6个月内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切除移植肾比较(X2=5.22、5.33、5.6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术前PRA阴性与阳性患者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6.22、7.33、6.6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排斥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切除移植肾比较组PRA、HLA、MICA抗体之间关系比较(t=6.45、6.65、6.89,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5、术前PRA阳性组患者中PRA值在10-30%与PRA≥30%,术后排斥、延迟恢复、切除移植肾比较(X2=5.02、5.13、5.7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6、术前PRA阳性组患者中PRA值在10-30%与PRA≥30%,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5.65、6.45、6.7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7、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与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中术后排斥、延迟恢复、切除移植肾比较(X2=4.62、4.73、5.1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8、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与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5.43、6.65、6.76,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9、排斥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肾切除组PRA、HLA、MICA抗体与血清肌酐之间关系比较(t=6.21、7.87、8.94、8.21,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10、各组间PRA、HLA、MICA抗体变化呈正相关(rs=0.614,P<0.05)。结论1、术前检测PRA、HLA、MICA抗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对有过手术、输血、妊娠史的患者更有意义。2、PRA、HLA、MICA抗体的检测,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的发生。3、PRA检测可作为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指标。4、HLA与ICA抗体术可能是排斥的原因。5、PRA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预警指标。6、PRA、HLA、MICA抗体水平增高是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和进展的相关因素,参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7、PRA与HLA、MICA抗体的水平呈正相关,因此PRA高表达患者易发生排斥及功能延缓或失功。8、推荐采用PRA与HLA、MICA抗体联合检测作为肾移植患者术前筛选。9、在移植后应密切监测PRA水平的变化,由此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地预测和诊断急性排斥并在指导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能够近早地采取抗排斥治疗措施,更大程度上挽救移植肾的功能,提高移植成功率10、PRA抗体检测对于预测移植物失功,此外,PRA抗体检测结合血清肌酐更有意义。创新点1、采用免疫组化ELISA法对外周血PRA、HLA、MICA抗体进行检测。2、采用肾活检技术进行组织学检测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活检组织PRA、HLA、MICA抗体。4、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及肾活检组织HLA、MICA抗体。5、探讨术前检测PRA、HLA、MICA抗体临床意义。6、探讨PRA、HLA、MICA抗体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中发生发展机制。7、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渐进过程PRA、HLA、MICA抗体相互协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免疫学基础。

贾保祥,马威然,田野[7](2011)在《亲属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与HLA配型和PRA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活体亲属肾移植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合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 antibody,PRA)的产生和肾功能变化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36例活体亲属肾移植患者分为5组:①父母给子女供肾组(118例)。②子女给父母供肾组(12例)。③兄弟姐妹间供肾组(107例)。④其他亲属供肾组(92例)。⑤夫妻间供肾组(7例)。进行HLA供受者配合率分析,并于肾移植术后1-4年追踪肾功能变化和PRA产生的情况。HLA分型检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提供的HLA-PCR-SSP分型试剂盒。PRA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结果第1组的118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22例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有36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其中8例为PRA阳性。第2组的12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7例HLA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再次肾移植患者。第3组的107例兄弟姐妹间HLA-A、B、DR、DQ配型完全相配合有18例,73例为单体型半相合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其余为低于单体型半相合或不相合。肾移植术后中有13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3例PRA阳性。第4组的92例其他亲属移植的供受者间HLA-A、B、DR、DQ等于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的有24例,完全不相合的有9例,虽然HLA抗原配合率大于4个抗原,但并不是单体型半相合抗原的有8例,等于或小于3个抗原配合的有51例。肾移植术后有1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6例患者PRA阳性。第5组的7例夫妻间肾移植患者,HLA配合率均≤3个抗原。肾移植术后有2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PRA阳性。结论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直系亲属肾移植供受者中HLA配合率高于其他亲属间移植供受者,但兄弟姊妹间HLA配型完全相同的则较低。HLA配型与近期移植肾存活无关,而与供者的年龄有关。良好的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PRA生成的概率低有关。

贾保祥,唐雅望,马威然,田野[8](2011)在《HLA配型和PRA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9例目前肾功能下降或丧失,占23.97%。HLA-A、B、DR、DQ位点4个抗原错配或以下的51例,肾功能良好者44例,占86.27%;大于4个抗原错配的70例,肾功能良好者48例,占68.57%;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肾移植患者HLA-A、B、DR、DQ错配4个抗原或以下的51例,发生急性排斥2例,占3.92%;HLA-A、B、DR、DQ错配4个抗原以上的70例,发生急性排斥13例,占18.57%,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可降低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PRA抗体阳性可导致移植肾功能下降,但HLA配型不影响PRA抗体的产生。

郭伟[9](2011)在《ELISA-CDC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组织器官移植中绝大多数属于无血缘关系供受体之间的同种异体移植。由于人类HLA系统为高度多态性,在人群中难以找到与受体HLA完全相同的供者,因此同种异体器官移植都有可能发生排斥反应。为了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延长移植物有功能存活,移植前严格进行组织配型,对供受者进行免疫学选配就非常重要。移植供受体选择的免疫学因素包括:①ABO血型相容原则;②HLA配型;③交叉细胞毒试验;④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被称为移植基因,HLA组织配型包括:①HLA抗原分型;②HLA抗体分析,即对群体反应性HLA抗体的识别(panel reaction antibody, PRA)和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分析(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检测受者血清中HLA抗体特异性(PRA)用以识别受者不能接受的HLA抗原,检测受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供者HLA的抗体(CDC)用以识别受者可以接受的HLA抗原。CDC是肾移植术前、术后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实验之一,是移植前供受体选择的最重要的免疫学实验,对预防超急性及加速性排斥反应、监测受者免疫状态、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及提高移植肾及移植受者近远期有功能存活率有重要意义,CDC阳性被认为是移植的绝对禁忌症。移植前受者体内如果存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HLA antibodies, DSA),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极有可能导致移植肾的早期失功。病人的循环抗体水平会随血液透析频率、效果而波动变化以及/或病人接受了输血或其它形式(再次移植、妊娠)的致敏,即使用病人当前血清进行移植前交叉配型为阴性,但由于病人存在记忆性免疫应答,仍会引起超急性排斥和(或)早期移植肾失功,因此有必要对移植术后受者血清进行连续监测。目前用于CDC的方法主要包括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方法(NIH-CDC)和流式细胞交叉配型方法(FCXM), CDC结果为阳性时也可能获得较好的移植肾/受者近远期有功能存活率;相反地,CDC结果为阴性时,移植肾也可能发生早期失功。NIH-CDC和FCXM的实验结果与移植后效果常不相符,其可靠性欠佳,ELISA-PRA能更准确地反映受者体内的致敏情况,PRA强度与移植肾存活率有关,但ELISA-PRA检测出的抗体不一定是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目前研究表明ELISA法比CDC法在检测HLA抗体中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LISA法具有测定结果客观,重复性好;只能检测特异性抗HLA-IgG抗体,不受其他抗体的干扰;既可测定补体结合的HLA抗体,也可测定非补体结合的HLA抗体;不需要活的淋巴细胞,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HLA抗体筛选技术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许多器官移植中心倾向于在移植术前分别采用两种交叉配型方法检测,以提高对DSA的识别能力,预防严重排斥反应的发生,常用的组合包括NIH-CDC+AHG-CDC或NIH-CDC+FCXM等,因此建立一种新的交叉配型方法也方便临床上根据需要选择。因此可以考虑依据ELISA原理建立一种新的CDC实验方法,以更好地预测排斥反应。目的为了提高对DSA识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移植术前、术后提供一种DSA的监测方法,更好地预测排斥反应,本研究利用国内各器官移植实验室已有的组织配型实验条件,不需增加特殊实验设备,创新性建立ELISA-CDC实验技术,对已知HLA抗体特异性的PRA阳性血清进行ELISA-CDC实验,以比较ELISA-CDC与ELISA-PRA在同一特异性HLA抗体识别上的吻合率,探讨其在移植前供受者交叉配型及移植术后监测DSA中的应用价值,并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接受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受者以NIH-CDC阴性为移植入选标准,当NIH-CDC为阴性时,若ELISA-CDC阳性则排除患者接受此器官,密切观察受者移植术后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方法1、研究对象1.1实验方法的建立(1)供者淋巴细胞的提取和淋巴细胞裂解物的制备;(2)实验质控系统的建立:试剂质控、溶解质控和阴性质控,用酶标仪读取吸光度A值,通过对比阴性对照的OD值来确定阳性标本和阴性标本;(3)依据ELISA原理,特异性检测HLA-IgG抗体。1.2实验方法的验证1.2.1标本的采集所有标本选自5例已知HLA基因的淋巴细胞和24例已知HLA抗体特异性的ELISA-PRA阳性血清。24例已知HLA抗体的PRA阳性血清分为95份分别和针对性HLA-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为第一组,其中与相应针对性HLA-A、B基因淋巴细胞的为51份,与针对性HLA-DR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44份;24份已知HLA抗体的血清和无针对性HLA-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为第二组,其中与无相应针对性HLA-A.B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13份,与无针对性HLA-DR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11份;35份PRA-Ⅰ类或Ⅱ类阴性血清为阴性对照组,其中PRA-Ⅰ类阴性的为20份,PRA-Ⅱ类阴性的为15份。1.2.2统计结果的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之间采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吻合度行Kappa检验。P≤0.05判断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临床移植受者的观察和统计1.3.1临床移植受者的观察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接受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受者以NIH-CDC阴性为移植入选标准,当NIH-CDC为阴性时,若ELISA-CDC阳性则排除患者接受此器官。密切观察受者移植术后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1.3.2统计结果的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分析,PRA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χ2验。P≤0.05判断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方法2.1捕获抗原: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供者静脉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再用淋巴细胞裂解液裂解,分装后立即使用或放入-80℃温度下保存。2.2 ELISA实验:从4℃冰箱中取出所有试剂,平衡至室温,取出板条,记录纸上标记阴性对照、裂解物对照、阳性对照及空白孔的位置。测Ⅰ类抗体的裂解液用裂解和耦联稀释液(LCD)8倍稀释,测Ⅱ类的用LCD 4倍稀释,干淋巴细胞对照裂解物用LCD 4倍稀释。除指定作为阳性对照孔和空白对照孔外,其余各孔均加入已稀释的供者淋巴细胞裂解物15ul,阳性对照孔中加入“对照细胞裂解物”,空白孔不加任何试剂,37℃温箱孵育30min,取出甩干,洗板4次。用标本稀释液(SD)1:3稀释受者血清和阴、阳性对照,相应孔内加入已稀释血清15ul,裂解物对照孔中加入15ulLCD,37℃温箱孵育30min,取出甩干,洗板4次。用SD1:100稀释Anti-IgG抗体,用LCD 1:100稀释裂解对照试剂LCR1和LCR2,除空白和裂解物对照孔外,每孔各加15ul已稀释的Anti-IgG抗体,Ⅰ类和Ⅱ类裂解物对照孔分别加入已稀释的LCR1、LCR2各15ul,置37℃温箱孵育30分钟,取出甩干,洗板4次。用0.5ml去离子水溶解对硝基苯磷酸(PNPP)粉末,每一条加0.5ml酶底物溶液和5ul PNPP溶液,除空白孔外,每孔加已稀释的酶底物溶液50ul,22-25℃避光反应30min,各孔加入50ul终止液,空白对照孔加100ul终止液。30min内在波长为405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吸光度A值。2.3结果判断与分析通过对比阴性对照的OD值来鉴定阳性及阴性标本。根据在波长为405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吸光度A值,样本检测值≥2倍阴性对照值,则判为阳性;样本检测值<2倍阴性对照值,则判为阴性。结果1、实验方法的建立:(1)淋巴细胞的裂解产物可以置于-80℃冷冻保存,以供2年内使用,可作回顾性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实验和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2)实验时间:平均每次ELISA-CDC需时2.5~3h;(3)实验的整套检测系统包括3套质控:试剂质控、溶解质控和阴性质控,用酶标仪读取吸光度A值,结果稳定客观;(4)测定结果:ELISA测定显示裂解物对照孔A值>0.900,表明足量的HLA糖蛋白已被捕获;试剂对照孔A值>1.000,说明试剂系统工作正常;阴性对照孔A值<0.300;(5)从供者的淋巴细胞裂解物中提取HLA-I类和Ⅱ类抗原,并借助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将其固化在ELISA板上,与受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反应,特异性检测HLA-IgG抗体,IgM、IgA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供者HLA-IgG抗体会因不结合而被洗掉,排除了非HLA抗体、非IgG类抗体和非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影响;(6) ELISA-CDC使用的是供者淋巴细胞的裂解产物,不受淋巴细胞活力影响;(7)一种裂解产物能分别检测出特异性的HLA-Ⅰ、Ⅱ类抗体,在强Ⅰ类抗体存在时能检测到Ⅱ类抗体;(8)既能检测补体结合抗体,也能检测非补体结合抗体。2、实验方法的验证:选自ELISA-PRA阳性血清,24例已知HLA抗体的血清分为95份分别和针对性HLA-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实验为第一组,其中与针对性HLA-A、B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51份,与针对性HLA-DR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44份,实验结果均为阳性;24份已知HLA抗体的PRA阳性血清和无针对性HLA、B、DR基因的淋巴细胞ELISA-CDC实验为第二组,其中与无针对性HLA-A、B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13份,与无针对性HLA-DR基因的淋巴细胞的为11份,实验结果均为阴性;35份PRA-Ⅰ类或Ⅱ类阴性血清与上述2组淋巴细胞ELISA-CDC实验为阴性对照组,其中PRA-Ⅰ类阴性的为20份,PR A-Ⅱ类阴性的为15份,实验结果亦为阴性。ELISA-CDC与ELISA-PRA对同一特异性HLA抗体的识别采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 P=1.000,表明ELISA-C DC与ELISA-PRA对同一特异性HLA抗体的识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吻合度行Kappa检验,Kappa=1.000, P<0.001,表明两种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极强。3、临床移植受者的观察:以NIH-CDC阴性为肾脏移植入选标准,当NIH-CDC为阴性时,若ELISA-CDC阳性则排除患者接受此器官。期间共有101例受者接受了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其中男性74例,女性27例;PRA阴性85例,PRA阳性16例。密切观察移植受者术后的病情变化,PRA阴性受者和PRA阳性受者移植术后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PRA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P=1.000,表明PRA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发生排斥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用于CDC的方法的实验结果与移植后效果常不相符,其可靠性欠佳,ELISA-PRA能更准确地反映受者体内的致敏情况。ELISA-CDC和ELISA-PRA均是依据ELISA原理,排除了非HLA抗体和非IgG类抗体的影响。ELISA-CDC能够表达出与ELISA-PRA一致的HLA抗体特异性。在方法学上,ELISA-CDC具有比NIH-CDC敏感性高,比FCXM准确性高的优势。虽然PRA强度与移植肾存活率有关,但ELISA-PRA检测出的抗体不一定是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ELISA-CDC是从供者的淋巴细胞裂解产物中提取HLA抗原,排除了非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影响。ELISA-CDC较目前用于CDC的实验方法还具有如下优势:ELISA-CDC使用的是供者淋巴细胞的裂解产物,不受细胞活力影响;ELISA-CDC结果稳定而客观,有可能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一种裂解产物能分别检测出特异性的Ⅰ、Ⅱ类抗体,在强Ⅰ类抗体存在时能检测到Ⅱ类HLA抗体;治疗性免疫抑制剂不会影响结果;ELISA-CDC可以提纯供者HLA抗原低温长期保存,不仅便于移植前多个受者与单一供者交叉配型,而且便于移植术后使用同一供者HLA基因进行监测DSA。ELISA-CDC可能比较准确地反应了受者体内的致敏状态,当NIH-CDC为阴性时根据ELISA-CDC阳性排除此病人接受此器官移植,可有效地降低超急性和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移植受者特别是PRA阳性受者寻找合适的供体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交叉配型方法。此外,ELISA-CDC操作简单易行,耗时也不长。当HLA特异性不确定或者目前CDC方法的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证实时,ELISA-CDC的结果也可以做为重要的参考依据。ELISA-CDC在移植前供受者交叉配型及移植术后监测DSA中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本研究中ELISA-CDC实验结果与ELISA-PRA完全吻合,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所以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加大样本量。本研究仅进行了ELISA-CDC与ELISA-PRA的吻合率比较,及观察术前ELISA-CDC阴性受者术后有无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暂时未将ELISA-CDC方法应用于移植术后的监测,观察其实验结果与移植物功能及预后的关系,下一步可继续此方面的相关研究。

罗敏,肖露露[10](2010)在《群体反应性抗体与器官移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是移植中最重要的免疫因素。研究证明移植排斥是由体液免疫介导的,PRA分析能反映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致敏状态,在移植前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移植后预警移植物丧失,使器官移植后各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着降低。目前PRA尤其是特异性抗供者抗体(DSA)在肾、心脏、肺等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其前瞻性应用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PRA与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群体反应性抗体评估临床肾移植中受者获得移植的几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PRA分析方法的建立
    1.3 PRA阳性受者的CPRA分析
    1.4 CPRA与PRA的一致性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PRA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CPRA与PRA的一致性分析
        2.2.1 202例PRA阳性受者的CPRA分析
        2.2.2 CPRA与PRA的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2)肾移植前HLA配型对抗体阴性和阳性低致敏患者移植后10年生存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HLA分型和交叉配型
    1.3 抗体水平
    1.4 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HLA在肾脏移植配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南方ESRD患者HLA易感关联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肾移植供受者HLA相合分析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采用校正PRA(CPRA)方法分析HLA抗体阳性受者获得肾脏移植的几率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附录

(4)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PRA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二、PRA阳性致敏因素分析
    三、PRA与急性排斥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AR发生率、逆转率的临床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移植肾丢失前组织内HLA与MICA抗体产生情况与PRA水平变化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移植前后PRA、HLA、MICA抗体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PRA对肾移植失败预测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8)HLA配型和PRA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9)ELISA-CDC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交叉配型实验与肾移植
    2、交叉配型实验方法
    3、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实验原理及方法
    三、结果判断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细胞裂解物的计算
附录2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群体反应性抗体评估临床肾移植中受者获得移植的几率[J]. 罗敏,于立新,肖露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04)
  • [2]肾移植前HLA配型对抗体阴性和阳性低致敏患者移植后10年生存率的影响[J]. 帅莉,许彬,苏琴.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4(01)
  • [3]HLA在肾脏移植配型中的应用研究[D]. 罗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4]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D]. 王显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5]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托娅,裴向克,白玉梅. 中国综合临床, 2013(04)
  • [6]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D]. 王绪雷. 山东大学, 2012(05)
  • [7]亲属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与HLA配型和PRA相关性研究[J]. 贾保祥,马威然,田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06)
  • [8]HLA配型和PRA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 贾保祥,唐雅望,马威然,田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16)
  • [9]ELISA-CDC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郭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1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器官移植[J]. 罗敏,肖露露. 免疫学杂志, 2010(02)

标签:;  ;  ;  ;  ;  

HLA组织配型在PRA阳性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