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MI模型在桤木种源区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AMMI模型在桤木种源区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一、AMMI模型应用于桤木种源区域试验的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笑,纪若璇,常远,沈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刘超[1](2021)在《四种抗旱植物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稳定性》文中指出我国抗干旱林木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评价和筛选适合多样化干旱逆境的优良种质,是造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不同种源的山桃、山杏、黄柳、蒙古莸4个林木树种为试材,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的达拉特旗、四子王旗、库伦旗扣河子镇和库伦旗六家子镇4个不同土壤类型进行区域化多点试验,分析不同物种、不同种源树种的生长生理状况,并采用AMMI模型评价种质的区域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山桃、山杏、黄柳、蒙古莸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在种源间和地点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不同地点的土壤条件(K、N含量、P H值)和气候条件(年均温、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均对不同种源树种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物种层面来讲,黄柳和蒙古莸更适应达拉特旗和四子王旗的沙壤土和栗钙土环境;山桃和山杏更适应库伦旗扣河子镇和六家子镇的黄土和风沙土环境。从种源层面来讲,土左旗种源的山桃,宁城、原州种源的山杏,蓝旗种源的黄柳和靖边种源的蒙古莸为区域稳定性较高且生长适应性较好的种源树种,适宜在相似区域推广造林。

麻云霞[2](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认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刘佳哲[3](2020)在《基于SSR分子标记台湾桤木遗传多样性评价及重要性状关联分析》文中指出台湾桤木(Aluus formosaua)原产台湾省,为桦木科(Betulaeeae)桤木属(Alnus)的落叶大乔木,以生长周期短、树形通直主干明显、易于加工等特点在家具、造纸、建筑被广泛应用。台湾桤木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喜阳喜热,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丘陵山地生长迅速,成材快。同时台湾桤木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侧根有根瘤能够固氮,可起到增强林地肥力的作用,是一种能保持水土和养分的树种,可用于园林生态林、防护林、先锋树种等。因此,系统研究台湾桤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台湾桤木福建、湖南、昭南、昭卫、昭新、什邡六个种源的群体共72个家系通过研究表型性状、生理性状和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构建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图后进行遗传结构分析,最终将性状与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对台湾桤木遗传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有效的保护体系,掌握台湾桤木目前的引种栽培现状,对种质资源监控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今后选择亲本杂交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台湾桤木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达显着差异,无论在种源间还是个体间均有显着的遗传变异。表型变异系数为23.528%~28.154%,均值为25.007%,昭南种源的变异系数最大,什邡种源最小。重复力为0.373~0.474,均值为0.419,昭南种源的重复力最大,而福建种源最小。表型遗传分化系数(Vst)为3.731%~95.000%之间,均值33.941%,枝下高分化系数最高,叶宽最小,台湾桤木的变异大部分源于群体内。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台湾桤木6个种源的表型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极显着相关(r=0.707,P=0.003)。(2)台湾桤木的生理指标在种源间和种源内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台湾桤木变异系数为28.370%~40.700%,均值为34.331%,昭新种源的变异系数最大,昭南种源的变异系数最小。重复力为0.741~0.976,均值为0.903,福建种源重复力最高,而昭卫种源重复力最低。生理遗传分化系数(Vst)为1.09%~40.74%,均值15.18%,谷丙转氨酶分化系数最高,叶绿素A分化系数最低,种源内变异大于种源间,相对占有优势。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台湾桤木6个种源的生理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着相关(r=0.592,P=0.02)。(3)台湾桤木转录组中共拼接出54551条Unigenes序列,其中SSR位点的产生频率为18.06%。筛选出15对SSR引物对台湾桤木进行多样性检测,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2.267~3.86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08~2.508,观察杂合度(Ho)为0.342~0.614,期望杂合度(He)为0.386~0.758,多态信息量(PIC)为0.316~0.492,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69~0.64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705~1.402,近交系数(Fis)为-0.568~0.958。均值分别为Na=3.256,Ne=2.254,Ho=0.448,He=0.582,PIC=0.440,h=0.560,I=1.045,Fis=0.17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有10.1%的变异发生在种源间,群体内部的变异是台湾桤木主要变异的来源。基于Nei无偏遗传距离台湾桤木可以被分为3类。经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台湾桤木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极显着相关(r=0.779,P=0.001)。(4)台湾桤木遗传多样性的耦合研究中表明SSR分子标记计算出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自身和与表型和生理多样性参数之间都存在丰富的相关性。表型和生理两个遗传多样性参数之间仅有表型重复力与表型的变异系数呈负相关(r=-0.914,P<0.01)。台湾桤木表型性状、生理性状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结果均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说明三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耦合性。Mantel检验结果表明表型、生理和SSR标记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均表明遗传多样性可以由地理距离解释。(5)台湾桤木通过STRUCTURE可以分为3个亚群,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共检测到13个与台湾桤木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共有15个性状可以与SSR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其中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幅度为0.128%~40.379%,过氧化物酶(POD)变异解释率最高,树高最低。性状的效应值在-35.430~36.063之间。

刘宁[4](2020)在《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杨树(Populus spp.)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速生、分布广泛、易繁殖等特点。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是我国杨树生产的重要品种。杨树的生长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区域化试验是对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有效研究手段。然而环境对于生长初期杨树的影响是综合的,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对于不同欧美杨基因型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关于光照时长的影响长期以来未被重视。研究以12个基因型欧美杨生长初期的多地点(诸城、郓城、宁阳、石首、黑山、滦南)试验和其中4个基因型的光照时长处理(11h、12h、13h、14h和15h)试验为基础,以数量遗传学及统计学理论为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欧美杨生长初期胸径的变异整体上大于树高,生长性状在我国东北和华中地区变异较大。三年生杂交欧美杨生长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显着影响。模型数据GGE双标图的拟合度均在80%以上,结果可靠。入选基因型有5号、7号、3号、4号和9号。丰产性较高稳产性最高的为7号,丰产型为5号,高于平均产量且丰产稳产都较好的为4号。在黑山地区和诸城地区适合栽植3号、4号;在宁阳地区和石首地区适合栽植5号;滦南地区和郓城地区适合栽植7号。高产稳产性不同的4基因型树高胸径对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的响应不同,光照时长对于生长有明显的作用。(2)在不同的光照时长处理下,4基因型的节数、苗高、地径、叶片形态、叶片含水量、叶干重、SPAD值、原初光能转换效率、PSII潜在光化学活性、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和根冠比等多个欧美杨幼苗指标均出现明显差异,光照时间的延长对各基因型的生长均起到了显着的正面作用,表现为封顶日期推迟甚至不封顶、叶片形态的改变以获取更多有效光照、光合生理活跃、幼苗生物量的增加及生物量向地上部分优先分配。4基因型中,G2对光照时长最为敏感,G10次之,G7只在14h光照时长处理下表现较好,G11在全部处理中表现均为最差。G2、G7及N146是具有杂交潜力的育种材料。

郑聪慧,张鸿景,王玉忠,代剑锋,党磊,杜子春,刘建婷,高运茹[5](2019)在《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华北落叶松家系区域试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综合评价华北落叶松参试家系的速生丰产性、稳定性及各试验地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利用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对2017年度华北落叶松区域试验中参试家系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基于冀北地区4个试验地点26个华北落叶松家系的胸径数据,首先拟合3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各个模型均具有相同的固定效应("地点"和"地点中的区组")和残差方差结构(行、列自回归AR1×AR1,以进行空间分析),其中,模型1为随机效应中包含2个公因子的因子分析模型(FA模型),模型2、3分别为随机效应里不含测量误差以及包含测量误差的非结构化矩阵模型(US模型);基于AIC信息准则选出一个最优模型,之后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得到各家系在各地点的胸径BLUP数据;基于胸径BLUP数据做GGE双标图分析,对华北落叶松家系和试验地点进行评价。【结果】基于AIC信息准则,模型3(空间变异结合包含测量误差的非结构化矩阵模型(US模型))被选为最优模型;基于胸径BLUP数据的GGE双标图的前2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之和为92.4%,表明结果可靠; 4个试验地点被分成2组,地点L1(张家口赤城马营沟)、地点L3(张家口沽源柳条沟)和地点L4(承德围场查字)为一组(以111号家系的胸径最大),地点L2(承德围场御道口)为一组(以78号家系的胸径最大),相对而言,地点L3(张家口沽源柳条沟)能更有效地选择速生丰产且稳定的家系;各家系在不同试验地点上的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26个华北落叶松家系中,111号的胸径(产量)最大,接着是78、72、82、76、59、100、77、56、86、96等系号,胸径(产量)最小的是1号,97、116、53、35、46、66和49号等家系的胸径(产量)也较低,68和42号家系的胸径(产量)接近总体均值; 96、86、100和76号是速生丰产且稳定的家系,速生丰产家系111、72、56号的稳定性居中,速生丰产家系78、82和77号的稳定性中等偏下,而速生丰产家系59号则不稳定。【结论】模型3(空间变异结合包含测量误差的非结构化矩阵模型(US模型))较另外2个模型而言,结果更为可靠。地点L3(张家口沽源柳条沟)既具高区分力,又具高代表性,能更有效地评价家系。家系96、86、100和76号兼具速生性、丰产性和稳定性,可被广泛推广。基于BLUP的GGE双标图能有效应用于华北落叶松家系及试验地点的评价,本研究可为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的家系选择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吴世雄[6](2019)在《不同产地东北红豆杉幼苗迁地保护生长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东北红豆杉宽甸、本溪、和龙、汪清和穆棱5个产地幼苗的保存率、地上和地下性状等15个生长特征进行了测定,试验分别在山东、北京、辽宁3个地点观测4年生苗,利用表型性状和原产地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东北红豆杉地理变异规律,并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5个产地分为三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和辽宁试验点,汪清产地幼苗表现最好,宽甸产地幼苗表现最差。在北京试验点汪清产地表现最好,和龙产地表现最差。东北红豆杉在北京适应表现最差,在山东适应表现最好。2、多点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抽梢长、总根长、根表面积、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总干重的净生长量在产地间和地点间以及产地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均表现出极显着(P<0.01)的差异,侧枝数和根体积的净生长量在产地间和地点间表现出极显着(P<0.01)的差异,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在地点间表现出极显着差异,说明各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强烈。从方差分量来看,苗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和最长侧枝长以及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总干重的生长量在地点间的方差分量远大于其他差异来源,说明地点效应对东北红豆杉生长影响最大。3、东北红豆杉苗高、当年抽梢长、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总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性状与原产地经纬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东北红豆杉呈现明显经纬变异规律,随经纬度的增加,苗高、当年抽梢长、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总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性状生长更好。原产地年降雨量少的东北红豆杉在山东、北京和辽宁试验点上幼苗长势比较好,根系也比较发达。4、对于生长良好且稳定的穆棱产地幼苗适合在3个试验点进行大面积迁地保护;对于生长良好而相对不稳定性的汪清产地幼苗可在山东烟台和辽宁本溪适宜地区进行重点迁地保护;宽甸产地幼苗在3个试验点都表现最差且保存率低不适合迁地保护。5、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汪清产地幼苗在3个试验点表现最好,宽甸产地幼苗表现最差。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5个产地东北红豆杉被分为汪清和穆棱产地为一组,宽甸产地为二组,和龙和本溪产地为三组。

郭洪英[7](2019)在《四川桤木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育种群体构建》文中认为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是分布于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具有喜光、喜湿、耐干旱瘠薄等特点,在当地林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桤木群体遗传变异的特点,以及优良亲本遗传距离与杂交配合力的关系,对于制定桤木遗传改良策略、选配杂交亲本组合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表型性状标记、SSR分子标记等手段,以14个种源的桤木优树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四川桤木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育种群体构建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桤木树干、叶片和果序等形态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个体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树干通直度在群体间差别较大,群体内树干通直度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叶片各形态性状变异系数14%~32%,多样性指数均达到1.50以上;PCA分析表明,冕宁、泸定和盐亭种源叶片性状与其它群体明显不同,而沐川、平武以及美姑和冕宁种源的果序性状则与其它群体存在差异。桤木群体的木材平均气干密度为0.4878g/cm3,变异系数为9.52%,其中以盐亭、宣汉和剑阁种源的平均气干密度最高;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标与地理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和叶面积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果序宽与海拔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果柄长与海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而木材气干密度与海拔存在中等的负相关。(2)对桤木顶芽、雄花、雌花、当年生叶、形成层组织5类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经Trinity组装后,共获得184,689条unigene;其中5.08%~27.21%的unigene比对到了NR、uniprot-swissprot、GO、KOG、KEGG等数据库;共发掘 61,568 个SSR位点,分布在44,828条unigene上,发生频率为24.27%。在获得的SSR位点中以单核苷酸重复的位点数量最多,达到28,961个,占全部SSR位点的47.04%;二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次之,为13,617个,占全部SSR位点的22.12%。随机选择30个位点进行了引物筛选,获得了可用于桤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大部分的unigene没有注释信息,GO、NR、Swiss-Prot、KEGG、KOG数据库分别注释了 16.81%、13.88%、11.73%、5.08%、27.21%的 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雌花发育早期与幼叶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雌雄花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3)桤木优树种源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地理种源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选择25对多态性较高的桤木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桤木优树种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5.83、有效等位基因数3.37、期望杂合度0.63、观察杂合度0.739,表明桤木优树种源有中等偏上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桤木各种源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凉山州种源(包括美姑、冕宁)的SSR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14个桤木种源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21,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种源间遗传分化较低,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种源间基因流达到11.114,表明桤木种源之间存在较频繁的基因流动,从而消弱了种源间的遗传分化。14个种源可聚类为3个遗传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理分布特征,且在海拔梯度上表现更显着。(4)桤木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地径生长存在显着相关,可以根据桤木SSR遗传距离构建育种群体。采用不同种源优树亲本的全双列杂交试验表明,不同杂交组合之间坚果性状以及苗高、地径等生长性状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证明地径生长特殊配合力与SSR遗传距离存在显着正相关,表明可以根据桤木SSR遗传距离选配杂交亲本组合,从而获得生长表现更为突出的杂交后代。进而通过14个种源的175株优树SSR遗传距离测算,以遗传距离平均值加2.5倍标准差为标准,构建了由3 1株优树组成的潜在高地径生长配合力育种群体。

白文玉[8](2019)在《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四川桤木(Alnus ledgeriana)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被列为优质造纸用材树种,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速生用材树种和四川省重要的乡土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征,拟筛选出适宜地区发展的优良种源,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建园材料,并为科学制定四川桤木营林措施、引种、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于2015年12月采集恩阳、金堂、平昌和宣汉4个种源四川桤木穗条,选取1 a生长势基本一致的实生四川桤木幼苗为砧木。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2016年1月进行嫁接,同年8月测定嫁接幼苗株高、基径、生物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以及荧光动力学参数等指标。研究发现:(1)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均最大,基径和生物量均显着(P<0.05)大于其他种源。此外,平昌和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株高差异不显着(P>0.05),平昌和金堂种源的株高均显着(P<0.05)大于恩阳和宣汉。表明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长势最好,金堂种源次之,恩阳和宣汉种源长势较差。(2)4个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CO2饱和点以及羧化效率之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表现为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显着(P<0.05)大于其他种源,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显着(P<0.05)大于恩阳和宣汉种源。表明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光合作用最大,适应环境的能力最强,金堂种源次之,恩阳和宣汉种源较差。(3)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其叶绿素a为4.94 mg·g-1,叶绿素b为2.07 mg·g-1,总叶绿素为7.01 mg·g-1,类胡萝卜素为0.85 mg·g-1,与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P<0.05)大于恩阳和宣汉种源。宣汉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叶绿素a/b值为3.14,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值为0.17,显着(P<0.05)高于其他种源,可能受到高温、强光的胁迫。平昌和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叶绿素a/b值、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值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4个种源桤木嫁接幼苗均具有一定的抵抗强光伤害和保护光合机构的能力,且平昌和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抵御强光伤害和氧化胁迫的能力较强,恩阳和宣汉种源的防护能力较弱。(4)宣汉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初始荧光(FO)显着(P<0.05)高于其他种源。4个种源的最大荧光(Fm)差异不显着(P>0.05)。平昌种源的可变荧光(Fv)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金堂种源差异不显着(P>0.05),平昌种源和金堂种源可变荧光(Fv)显着(P<0.05)大于恩阳和宣汉种源。此外,平昌种源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显着(P<0.05)大于其他种源。表明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吸收光能的能力最强,电子传递速率最快,并能很好的通过调节电子传递速率和途径、增加散热等方式保护光合机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自我调节能力次之,恩阳和宣汉种源较弱。综上所述,4个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在生长、光合以及叶绿素荧光特征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平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通过调节电子传递速率和途径、增加散热等方式抵御强光伤害和氧化胁迫的能力较强,能较好的保护光合机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强,长势最佳。恩阳和宣汉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强光伤害,光合作用较差,长势较弱。金堂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自我调节机制较强,光合作用较强,长势较好。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种源四川桤木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地区,也可根据经营目的选择适合地区发展的四川桤木嫁接幼苗。

王楚[9](2019)在《转BpCCR、BpGH3.5白桦优良株系选择及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快速、高效地培育出速生、高抗、材质材性优良的林木良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科研工作者利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相继开展白桦抗逆品种及速生品种的创制。研究团队先前获得了一批转BpCCR基因的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白桦株系、转BpGH3.5基因的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白桦株系,并已经进入中间试验环节,在多地营建了转基因中间试验林。在转基因株系经过多个世代后,开展导入的目标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转基因株系生长特性比较、多地点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研究是基因工程育种的重要环节。故此,本研究以7年生转BpCCR、BpGH3.5白桦为材料,开展对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生长性状的测定,同时进行3个试验地点的生长稳定性分析,选出优良转基因株系,为后续的环境释放试验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PCR检测表明,转BpCCR、BpGH3.5白桦的外源目标基因均为阳性。qRT-PCR分析显示,BpCCR基因不但在转正义链株系中上调表达,而且在转反义链株系中也呈上调表达;BpGH3.5基因在转正义链株系中上调表达,在转反义链株系中表达量显着下调。(2)转BpCCR正、反义链白桦株系木质素含量均增加,其中10个转反义链株系的Klason木质素和总木质素含量均值较WT株系分别提高了 7.46%和7.05%,木质素含量最高的FCR11株系较WT株系分别提高了 12.26%和11.81%;转基因株系木材密度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无明显规律。转正义链白桦的木纤维宽明显变小,5个株系均值较WT株系小了 8.82%;而转反义链白桦株系的木纤维长受到明显抑制,有11个株系与WT株系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其均值较WT低12.12%。(3)内源游离IAA含量测定显示,转BpGH3.5正义链株系的IAA含量低于或显着低于WT株系,5个转反义链株系均显着高于WT株系,其IAA含量均值高于WT株系的 52.26%。(4)AMMI模型分析表明,FC29、FG12株系综合评价最好,既能同时适应3个试验地点,又能获得高的树高生长量。其中FC29树高较群体均值高8.67%,遗传增益为4.58%;FG12树高较群体均值高9.49%,遗传增益为3.78%。上述株系为后续转BpCCR、BpGH3.5白桦的环境释放提供参考。

王泽亮,李佳蔓,黄振,杨汉波,陈炙,刑文曦,郭洪英[10](2019)在《桤木属植物遗传变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桤木属为非豆科固氮树种,能改良土壤,适应性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概述了桤木属植物在系统发育、染色体、同工酶与RFLP、RAPD、AFLP、SSR分子标记水平上的、包括亚属分类、倍性问题、不同桤木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系统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现有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以期为桤木属植物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二、AMMI模型应用于桤木种源区域试验的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MI模型应用于桤木种源区域试验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抗旱植物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处理
        1.4.1 物种、种源和环境变异性分析
        1.4.2 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物种及种内种源树木生长的变异性
    2.2 不同物种及其种源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的PCA-AMMI模型分析
        2.2.1 不同物种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
        2.2.2 不同物种种内种源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
3 讨论
4 结论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1.4.2 种源试验研究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环境数据测定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2.3 小结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3.3 小结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4.3 小结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5.3 小结
6 讨论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基于SSR分子标记台湾桤木遗传多样性评价及重要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台湾桤木概述
        1.1.1 台湾桤木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
        1.1.2 台湾桤木园林用途
    1.2 台湾桤木研究进展
        1.2.1 引种概况
        1.2.2 光合生长与生理生化的研究
        1.2.3 混交栽培的研究
        1.2.4 生物固氮的研究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4 分子标记技术
        1.4.1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
        1.4.2 桤木属植物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5 关联分析研究概况
        1.5.1 关联分析的方法
        1.5.2 关联分析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台湾桤木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的采集
        2.1.2 表型性状的测定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台湾桤木表型性状的形态变异特征
        2.2.2 台湾桤木种源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
        2.2.3 表型性状的重复力
        2.2.4 台湾桤木种源间的表型分化
        2.2.5 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
        2.2.6 主成分分析
        2.2.7 聚类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湾桤木生理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的采集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台湾桤木生理性状的变异特征
        3.2.2 台湾桤木种源间生理性状的变异系数
        3.2.3 生理性状的重复力
        3.2.4 台湾桤木种源间生理分化
        3.2.5 生理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
        3.2.6 主成分分析
        3.2.7 聚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湾桤木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的采集
        4.1.2 DNA的提取和检测
        4.1.3 SSR引物的设计
        4.1.4 SSR引物的扩增
        4.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1.6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台湾桤木SSR引物的开发
        4.2.2 台湾桤木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3 群体近交及遗传分化系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湾桤木遗传多样性的耦合研究
    5.1 试验样本组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本参数的耦合
        5.2.2 遗传分化的耦合
        5.2.3 聚类结果的耦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台湾桤木表型及生理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台湾桤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6.2.2 与台湾桤木性状相关的SSR标记解释率
        6.2.3 与台湾桤木性状相关联SSR标记效应值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台湾桤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7.2 台湾桤木的遗传结构
    7.3 SSR分子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
    7.4 台湾桤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及育种群体构建
    7.5 未来与展望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遗传与环境对欧美杨生长初期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结果
        2.2.2 混合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检验
        2.2.3 欧美杨生长初期评价
        2.2.4 气象因素对4 基因型的影响模式差异
    2.3 小结
3 光照时长对欧美杨4 基因型幼苗的影响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照时长对苗期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时长对苗期叶片的影响
        3.2.3 光照时长对苗期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华北落叶松家系区域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统计分析
        1.2.1 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
        1.2.2 GGE双标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2.2 基于BLUP数据的GGE双标图分析
3 讨论
    3.1 用作GGE双标图分析的数据选择
    3.2 华北落叶松家系的评价
    3.3 试验地点的评价
4 结论

(6)不同产地东北红豆杉幼苗迁地保护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木地理变异研究现状
        1.1.1 林木的地理变异及其形成机理
        1.1.2 林木地理变异一般模式
        1.1.3 国内外地理变异研究现状
    1.2 红豆杉植物研究概况
        1.2.1 红豆杉生长和生理变异
    1.3 东北红豆杉研究进展
        1.3.1 东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
        1.3.2 东北红豆杉相关进展
    1.4 林木引种适应性评价
        1.4.1 林木引种成功标准
        1.4.2 林木引种适应性评价方法
        1.4.3 林木引种稳定性分析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地设置
        2.3.2 地上生长指标测定
        2.3.3 根系性状测定
        2.3.4 生物量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方差分析
        2.4.2 稳定性评价
        2.4.3 环境因子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地幼苗适应性分析
        3.1.1 不同产地幼苗的保存率
    3.2 东北红豆杉各试验点产地性状的差异研究
        3.2.1 地上生长指标产地差异分析
        3.2.2 根系性状和苗木生物量的产地差异分析
    3.3 东北红豆杉地理变异趋势及其气候因子分析
        3.3.1 地上生长指标与原产地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3.3.2 地上生长指标与原产地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3 苗木根系与原产地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苗木根系与原产地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5 东北红豆杉幼苗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4 产地与地点互作分析
        3.4.1 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性状的多地点联合分析
        3.4.2 各试验点产地间多重比较分析
        3.4.3 产地稳定性分析
    3.5 不同试验点东北红豆杉生长指标综合评价
        3.5.1 不同试验点东北红豆杉地上地下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
        3.5.2 聚类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东北红豆杉产地的保存率
        4.1.2 东北红豆杉产地性状变异情况
        4.1.3 东北红豆杉产地相关关系
        4.1.4 东北红豆杉幼苗的综合评价
        4.1.5 东北红豆杉迁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四川桤木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育种群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与方法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1.2.1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1.2.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
    1.3 桤木属植物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1 桤木属植物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1.3.2 桤木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2 桤木优树群体表型遗传变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桤木种源基本概况
        2.1.2 优树的选择标准
        2.1.3 性状测定
        2.1.4 形态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桤木树干通直度性状的变异特征
        2.2.2 桤木叶形性状的变异特征
        2.2.3 桤木叶片数量性状变异特征
        2.2.4 桤木果序性状变异特征
        2.2.5 桤木木材气干密度的变异特征
    2.3 小结
3 桤木不同组织转录组特征及SSR引物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与采集
        3.1.2 cDNA文库构建与转录组测序
        3.1.3 转录组数据质控与组装
        3.1.4 unigene功能注释
        3.1.5 差异表达分析
        3.1.6 SSR位点发掘与引物开发
        3.1.7 同义替换率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拼接
        3.2.2 数据处理与unigene拼接
        3.2.3 unigene的注释/序列分析
        3.2.4 SSR位点发掘与引物开发
        3.2.5 同源序列同义替换率估算
    3.3 小结
4 桤木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SSR引物筛选
        4.1.4 SSR数据统计分析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1 桤木SSR引物的筛选
        4.2.2 桤木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4.3 小结
5 桤木杂交亲本SSR遗传距离与育种群体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性状测定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组合间果序、果实性状的比较
        5.2.2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分析
        5.2.3 桤木杂交亲本特殊配合力与SSR遗传距离相关分析
        5.2.4 桤木地径生长高配合力育种群体的构建
    5.3 小结
6 讨论
    6.1 桤木表型性状群体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6.2 桤木转录组测序及SSR引物筛选
    6.3 桤木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
    6.4 桤木种质资源保护及育种群体构建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8)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概况
        1.1.1 植物光合特征的研究
        1.1.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 植物叶绿素荧光研究概况
    1.3 四川桤木研究进展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优树选择与穗条采集
        3.2.2 嫁接育苗
    3.3 指标测定
        3.3.1 生长指标测定
        3.3.2 光合作用的测定
        3.3.3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3.3.4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生长特征
    4.2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生物量特征
    4.3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光合生理指标
        4.3.1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光合特征参数
        4.3.2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光响应曲线特征
        4.3.3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CO_2响应曲线特征
    4.4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叶绿素荧光特征
        4.4.1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叶绿素含量特征
        4.4.2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快速光响应曲线特征
        4.4.3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荧光产量特征
        4.4.4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光能转换效率特征
        4.4.5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淬灭系数特征
    4.5 相关性分析
        4.5.1 四川桤木生长与光合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4.5.2 四川桤木光合参数与叶绿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4.5.3 四川桤木叶片气体交换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4.5.4 四川桤木叶绿素与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5 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生长特征
    5.2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光合作用特征
    5.3 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叶绿素荧光特征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转BpCCR、BpGH3.5白桦优良株系选择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桦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概况
    1.2 CCR基因研究概况
    1.3 GH3.5基因研究概况
    1.4 反义链研究概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转BpCCR白桦稳定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择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转基因白桦DNA及mRNA水平检测
        2.2.2 材性性状测定
        2.2.3 转基因白桦生长性状调查
        2.2.4 数据处理
    2.3 数据分析
        2.3.1 BpCCR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2.3.2 BpCCR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2.3.3 转基因株系木质素及木质素单体含量分析
        2.3.4 转基因株系木纤维的长、宽和长宽比的变化
        2.3.5 转基因株系的木材密度比较
        2.3.6 哈尔滨试验点转BpCCR白桦优良株系选择
        2.3.7 白桦转基因株系的综合评价
        2.3.8 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2.3.9 吉林省石道河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2.3.10 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2.3.11 转BpCCR白桦生长适应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转BpGH3.5白桦稳定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择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转基因白桦DNA及mRNA水平检测
        3.2.2 转基因白桦游离IAA含量测定
        3.2.3 转基因白桦生长性状调查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BpGH3.5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3.3.2 BpGH3.5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3 转基因株系内源IAA含量分析
        3.3.4 哈尔滨试验点转BpGH3.5白桦优良株系选择
        3.3.5 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3.3.6 吉林省石道河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3.3.7 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转基因白桦最优株系选择
        3.3.8 转BpGH3.5白桦生长适应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多地点联合分析的重要性
    4.2 BpCCR反义链的遗传转化对白桦生长及材性的影响
    4.3 BpGH3.5反义链的遗传转化对白桦生长及激素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桤木属植物遗传变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桤木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2 桤木属遗传变异研究
    2.1 染色体
    2.2 同工酶
    2.3 RFLP、RAPD与AFLP
    2.4 SSR分子标记
3 展望

四、AMMI模型应用于桤木种源区域试验的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抗旱植物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稳定性[J]. 于笑,纪若璇,常远,沈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刘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SSR分子标记台湾桤木遗传多样性评价及重要性状关联分析[D]. 刘佳哲. 广西大学, 2020(02)
  • [4]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5]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华北落叶松家系区域试验分析[J]. 郑聪慧,张鸿景,王玉忠,代剑锋,党磊,杜子春,刘建婷,高运茹. 林业科学, 2019(08)
  • [6]不同产地东北红豆杉幼苗迁地保护生长特性研究[D]. 吴世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四川桤木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育种群体构建[D]. 郭洪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不同种源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研究[D]. 白文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转BpCCR、BpGH3.5白桦优良株系选择及适应性分析[D]. 王楚.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桤木属植物遗传变异研究进展[J]. 王泽亮,李佳蔓,黄振,杨汉波,陈炙,刑文曦,郭洪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1)

标签:;  ;  ;  ;  ;  

AMMI模型在桤木种源区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