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格拉段维修保养系统研究

青藏铁路格拉段维修保养系统研究

一、青藏铁路格拉段工务维修养护体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1](2021)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促进西藏与内部省份交流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由于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线路受高寒、大温差环境影响,在开通运营若干年、经多区间试铺无缝线路后,于2012开始逐步实现了格拉段全线无缝线路的换铺工作,整体运营状态良好。但区间正线与道岔间仍存在缓冲区,影响旅客乘坐舒适度,同时增加了病害检查和维修费用。国务院提出新时期动车组进藏的要求,需要更高标准轨道结构及养护水平的线路提供运行保障,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则是必然的选择,而无缝道岔是跨区间无缝线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适用于格拉段的无缝道岔现场换铺方案设计针对高寒地区跨区间无缝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高温差、高频温差问题,在青藏铁路区间无缝线路铺设和安全运营的基础上,选取玉珠峰车站为跨区间无缝线路铺设试验岔区,根据线路实际状况,采用半焊联无缝道岔,利用冻结接头焊联岔区与正线,并用50T拉压机检测接头抗拉强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埋设5对位移观测桩;调查当地最高、最低轨温,最终确定设计锁定轨温为14±5℃。(2)建立无缝道岔轨道框架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高寒、大温差工况下无缝道岔变形情况基于空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与现场实际匹配的12#无缝道岔轨道框架计算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研究温升幅度、轨向不平顺以及施加地锚拉杆条件下的长钢轨位移发展规律。在温度力作用下,无缝道岔在尖轨尖端、尖轨跟端,导曲线中部等不利位置处产生较大的横向变形,且温升幅度越大,横向变形越大。对单轨轨向、双轨轨向各不平顺形态进行模拟,得出不同工况下升温时钢轨横向位移变化规律,当出现双轨双截面四节点向外偏移时,为以上最不利工况。对转辙、导曲线、辙叉部分分别施加地锚拉杆,结果表明该轨道加强设备有明显的贡献作用,作用于不利位置点时,该处横向位移减小最大,且当双节点不利位置点处同时施加地锚时,横向位移减小最多。(3)无缝道岔位移监测数据分析与现场轨温-应变测试试验根据建立的半焊联无缝道岔计算模型,计算现场位移观测桩布设位置的在不同轨温下的理论位移,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现场实测数据略小于计算数据,表明采用半焊式冻结接头是可行的。同时,在玉珠峰车站年轨温较高季节进行现场轨温-应变测试试验,在无缝道岔不同部位的钢轨轨腰处布设应变传感器,采集轨温循环变化下的钢轨应变增量,分析现场实际锁定轨温状态,发现该岔区锁定轨温保持稳定,岔区与正线长钢轨应变增量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验证了采用半焊联无缝道岔铺设方案的可行性。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2](2019)在《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142km,其中海拔高度大于4000米的路段约960km,穿越多年冻土地带的路段约547km,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本文围绕青藏铁路运营期如何解决工程病害来保证多年冻土区工程的长期、安全、可靠,如何在实施环保措施的同时开展运营期后高寒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如何建立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更好的保持"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的现状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青藏铁路运营维护没有可借鉴的高原铁路维护管理经验,所以,形成能适应高寒高原铁路维护体系至关重要,对国内外相似地域高原高寒铁路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何欣欣[3](2018)在《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青藏铁路修建以来,在整个青藏地区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给青藏地区的运输带来了福音,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运输量不断增加,行驶车辆的增多,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运输负担加重,青藏铁路的线路病害也进一步加深。由于青藏铁路在青藏地区运输领域的地位,使得它长期进行高负荷、高频率的工作,而容易造成各种线路病害,严重的病害会影响青藏铁路相关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安全,并且会对运输物资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期使用青藏铁路线路会产生线路铁轨及附属设备的疲劳损伤,对运行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随之会提高青藏铁路线路维修的费用。因此,青藏铁路线路病害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本文对其线路病害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通过现场实际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青藏铁路线路的四种典型病害:线路爬行病害、曲线轨病害、道岔病害、道床病害,针对这四种典型病害,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病害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病害发生后对铁路线路以及安全平稳运行产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的特征、类型、成因等,采用物元理论和AHP法用于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态评估,实现线路轨道质量性能综合评价;具体将该轨道线路按照200m轨道网格进行划分,计算3个一级指标值,并按照模型计算得到8个二级指标值,然后将这些多指标最优实现特征信息转换为关联度函数,利用优度评价法计算出评估结果;通过选择2000m长度轨道线路,按照10个轨道网格分别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根据评判结果,得出青藏铁路线路某区段的病害程度及等级,然后根据评判等级制定相应的检维修方案,并根据检维修方案进行具体检维修作业,从而确保青藏铁路线路运行的安全、运行列车的安全和司乘人员的安全。最后还针对具体的病害危害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措施。

文军山[4](2017)在《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铁路格拉段海拔平均4500米,常年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紫外线强、气候复杂、地质条件特殊是其显着的特征,被誉为修建在世界“第三极”上的钢铁长城。作为工务而言,要养护维修好青藏铁路,确保铁路线路设备质量安全稳定,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开通运营后,西藏、青海两省区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铁路列车开行密度逐年加大、通过总重显着增加,轨道承受的荷载加剧,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轨道几何形位变化发展加剧,尤其是受轨下基础、长大坡度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轨道平顺性变化的问题最为显着。这对保持多年冻土区段线路质量持续稳定,特别是防治轨道不平顺偏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属于单线线路,近年来随着客货运量的饱和和持续增长,大大压缩了线路养护维修作业“天窗”,运输和设备养护维修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行车安全,对于动静态检查的设备隐患只能通过申请“临时天窗”进行整治,造成了对行车秩序的干扰。如何针对青藏铁路设备、环境、人员等特点,在不影响运输效率而又能保持轨道设备质量持续稳定,保持青藏铁路行车安全畅通,在设备养护维修上,大量通过动静态检查、合理编制维修和大修计划,以及通过对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和分析,把握青藏铁路轨道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控制线路设备质量风险,提高轨道管理水平,保持线路轨道几何平顺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轨道不平顺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轨检车动态检测数据,对青藏铁路轨道几何不平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青藏铁路雁石坪-唐古拉段冻土极不稳定区建立了基于轨道质量指数的预测模型。本文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轨检车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趋势项和里程漂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异常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还对青藏铁路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

汤建国[5](2016)在《青藏铁路格拉段电务设备维护管理创新》文中认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简称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运营十年以来,电务专业维护管理人员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运用"科技、人文、创新、行动"的理念,将通信信号领先技术与格拉段运用实际有机结合,在维护管理方式、技术安全装备、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实现了通信信号设备运用安全、优质的目标,为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幸福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张改平[6](2016)在《公益性运输的界定及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益性运输一直是各种运输方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并未引起国内相关部门及学者的足够重视,无论在官方文件还是在学术研究中,对公益性运输的界定都未达成一致,导致公益性运输的实现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我国公益性运输的供给效率较低。本文认为,公益性运输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是对公民基本交通需求的认知与保障。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后,公民基本交通权益的保障,将成为不可回避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早在1982年,法国就明确提出“交通权”的基本概念,日本也将居民的基本出行权以“移动权”的概念在《交通政策基本法》中体现。另外,两国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通过保障公益性运输的供给逐步实现交通权,这些做法为如何界定公益性运输提供了有效参考。国内外公益性运输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铁路领域,目前缺乏从全行业视角对公益性运输的认知与界定,这将不利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与构建。同时,公益性运输问题的处理,也仅聚焦在国家财政补贴上。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并针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也相继发布了一些政策文件。能否妥善解决公益性运输问题,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成为吸引有资质的社会资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对公益性运输进行界定,构建什么样的实现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公益性运输的供给效率,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完善了公益性运输分析的理论基础。首先,为了界定公益性运输,论文对公益性、公益性运输的界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和梳理,发现目前对公益性运输的界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研究仅聚焦在铁路行业;二是对公益性运输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统一。其次,对关于公益性运输问题如何处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和梳理,发现对公益性运输的处理,主要采取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单一模式,这些为论文提供了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运输经济学的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理论对公益性运输产品属性的分析、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和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界定公益性运输产品属性、公益性运输产品供给不足、如何才能提高公益性运输的供给效率的相关研究构成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二是构建了公益性运输实现机制的基本框架。为了提高公益性运输的供给效率,必须构建完善的实现机制。通过国内外案例的梳理,论文提出从立法保障、资金保障、利益补偿三方面来构建实现机制。首先是立法层面,通过借鉴法国、日本等国家交通权的基本理念以及立法经验,提出以交通权为核心的法律保障机制;其次是资金来源层面,公益性运输的供给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除了依赖政府财政资金以外,提出有效引入社会资本提供公益性运输的资金保障机制;最后是利益补偿机制,这是由于公益性运输的盈利能力较差,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提出高效利用公共资源的利益补偿机制。三是对政府的支持力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传统财务自偿率指标的不足,提出收入覆盖成本比率指标,对公益性运输项目中,政府需要对项目自身财务无法负担部分应给予支持力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可分为两部分:学术性结论:(1)公益性运输是指为实现某种公共目的,造成运营结果出现亏损或难以盈利的状态,为维持其正常运行,必须由政府动用公共资源予以支持的运输服务。公益性运输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外部性和非自愿性等属性,并具有普遍服务的特性;(2)为提高公益性运输的供给效率,应从立法、资金、利益补偿三个层面构建实现机制。政策性结论:(1)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政府是公益性运输的责任主体,并明确政府、企业在公益性运输供给中的责任和义务;(2)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完善其进入和退出机制,并建立风险防范和共担机制;(3)成立第三方机构,使财政补贴等公共资源的使用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孙汉武[7](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程刚[8](2010)在《拉萨—日喀则高原铁路运输组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日铁路由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至历代班禅大师驻锡地日喀则市,位于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拉日铁路作为青藏铁路延伸线是西藏自治区“T”字型铁路网主干架的组成部分,是通向南亚铁路的桥梁,在区域路网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地处高寒缺氧地区的拉日铁路运输组织面临客货运量小同时存在季节性和不均衡性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了高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探讨符合西藏实情兼具高原特色的铁路运输组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结合拉日铁路项目吸引区的政治、地理、经济状况以及其施工方案,研究适合拉日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车站分布和各设计年限开关站状况。2.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规划从西宁经拉萨抵达日喀则的直达旅客列车对数。根据拉日铁路季节性的运量波动明显的特征,按客运量淡季和旺季分别设计旅客列车开行方案。3.高原时差条件下利用同余定理研究:照顾沿途客运站、考虑车底折返以及综合因素情况下旅客列车的合理开车范围。4.根据拉日铁路综合维天窗的作业内容并结合高海拔和寒冷的自然环境分析拉日铁路维修作业的机械化模式,进而从大型养路机械维修机组效率分析适合其综合维修天窗的时间。综合作业时间,天窗开设的原则和高原行车要求研究综合维修天窗的设置形式。针对高寒地区作业特性,对综合维修天窗的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措施。5.在分析高原铁路所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和灾害条件的基础上简单探讨在风沙、雪害冰冻、滑坡、地震条件下拉日铁路运输组织采取的措施。

王淑鹏[9](2008)在《完善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体系》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以来,采用大型养路机械成为线路维护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维修特点、现状、配置和能力,提出坚持线路能力适度超前和质量必要储备原则,积极推进"预防修";坚持线路状况动态检测为主和动态静态综合分析维修指导原则,积极推进"状态修";坚持线路结构等强均衡原则,强化道床和基床管理,积极推行"均衡修";坚持线路精度绝对值管理原则,先测量,后作业,积极推行"精确修"。为提高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提出开展作业试验分析,创新施工理念,探索先进的作业方式,以及大型养路机械优先配置的原则和建议。

束永正[10](2008)在《关于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在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这种大容量、低耗能、全天候、高安全、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必将承担更多的任务,尤其是春运时段和雨雪雾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运能与需求矛盾更加突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长期铁路规划》把扩大路网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确定为发展目标。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铁路网,需要从线路基础及轨道、电气化、通信信号、机车车辆、综合调度、以及运营维护管理的各方面采用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技术。因此关于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铁路固定设备修理目前主要采用列车间隔修理法,只在少数特别繁忙干线、青藏线和秦沈专线上逐步探索推广天窗修,而且主要还是工务、电务或供电专业单一维修,尚未形成系统综合修,对运输安全、效率等影响很大。实行工务、电务和供电专业共用天窗综合维修是安全可控的需要、质量控制的需要、运输效率的需要、资源整合的需要、降低成本的需要。根据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情况,并考虑“天窗”时间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综合维修“天窗”时间以安排在0:00~6:00为宜。单线隔日矩形天窗或v型天窗能够满足工务、接触网、信号综合维修施工的要求,能够较好适应维修工作的需要。本文是借鉴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的成功经验,着重探讨了我国客运专线固定设备采用天窗综合维修的路径,对中国客运专线维修管理的未来走向提出思考。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必要性;第二章介绍国外铁路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第三章介绍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第四章介绍新建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第五章介绍列车运行图综合天窗维修的实施;第六章为结论和继续研究方向。

二、青藏铁路格拉段工务维修养护体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格拉段工务维修养护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模型
        1.2.2 无缝道岔理论研究方法
    1.3 工程概况
        1.3.1 青藏铁路格拉段概况
        1.3.2 青藏铁路无缝道岔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缝道岔现场换铺方案
    2.1 无缝道岔接头焊联及施工方案
        2.1.1 无缝道岔接头焊联方案
        2.1.2 无缝道岔接头施工方案
    2.2 位移观测桩的布设方案
    2.3 无缝道岔岔区锁定轨温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无缝道岔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
    3.1 无缝道岔三维空间计算模型的构建
    3.2 轨道主要计算参数
        3.2.1 钢轨
        3.2.2 岔枕
        3.2.3 扣件
        3.2.4 道床阻力
    3.3 非线性有限元的求解过程及方法
        3.3.1 有限元法的原理及求解过程
        3.3.2 轨道结构各单元计算公式
        3.3.3 梁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3.3.4 结构总刚度矩阵
        3.3.5 单元等效节点荷载
        3.3.6 势能驻值原理建立单元平衡方程
        3.3.7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数值解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温升幅度对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
    4.2 单轨轨向不平顺分析
        4.2.1 单轨单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2.2 单轨双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3 双轨轨向不平顺分析
        4.3.1 双轨单截面双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3.2 双轨双截面四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4 轨道加强设备对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
        4.4.1 地锚拉杆设置对转辙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4.2 地锚拉杆设置对导曲线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4.3 地锚拉杆设置对辙叉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试验段无缝道岔监测数据分析
    5.1 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5.2 应变分析
        5.2.1 应变分析原理
        5.2.2 现场应变监测布设方案
        5.2.3 应变数据分析
    5.3 无缝道岔钢轨位移发展规律及养护维修建议
        5.3.1 长钢轨位移发展规律
        5.3.2 无缝道岔现场养护维修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青藏铁路线路概况及其运营环境
    2.1 青藏铁路概况
        2.1.1 技术难题
        2.1.2 运营情况
    2.2 青藏铁路线路运营环境
        2.2.1 青藏地区简介
        2.2.2 地貌特征
        2.2.3 气候特征
        2.2.4 环境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3.1 线路爬行病害
        3.1.1 线路爬行的原因
        3.1.2 线路爬行的危害
    3.2 曲线轨病害
        3.2.1 曲线线路的受力情况
        3.2.2 曲线线路病害的原因
        3.2.3 曲线线路的主要病害
    3.3 道岔病害
        3.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3.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
        3.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
    3.4 道床病害
        3.4.1 道床脏污
        3.4.2 道床板结
        3.4.3 道床翻浆冒泥
    3.5 本章小结
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研究
    4.1 概述
    4.2 物元可拓学分析
        4.2.1 物元可拓学简介
        4.2.2 物元理论及其模型
    4.3 层次分析法
        4.3.1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及特征
        4.3.2 AHP的分析过程及步骤
    4.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构建
        4.4.1 青藏铁路线路网格化
        4.4.2 青藏铁路线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3 基于物元的青藏铁路线路轨道状况评价
        4.4.4 基于AHP的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过程研究
    4.5 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4.5.1 数据采集
        4.5.2 结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病害整治
    5.1 线路爬行病害的防治措施
    5.2 曲线病害的整治方法
        5.2.1 钢轨伤损病害的整治措施
        5.2.2 轨道几何尺寸超限的整治措施
        5.2.3 曲线“鹅头”的整治措施
        5.2.4 曲线钢轨侧面磨损的整治措施
        5.2.5 曲线线路病害的综合治理
    5.3 道岔病害治理
        5.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治理措施
        5.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整治措施
        5.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防治措施
    5.4 道床病害整治措施
        5.4.1 减缓道床脏污的途径
        5.4.2 减缓道床板结的途径
        5.4.3 道床翻浆冒泥的防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4)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结构
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
    2.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1.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
        2.1.2 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
        2.2.1 轨检车检测项目
        2.2.2 轨检车检测原理
    2.3 轨道不平顺分析方法
        2.3.1 峰值评分法
        2.3.2 轨道质量指数评价法
        2.3.3 功率谱密度法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
    3.1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异常产生原因
    3.2 轨检车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2.1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处理与修正
        3.2.2 检测数据趋势项的剔除
        3.2.3 检测数据里程误差自校正算法
    3.3 本章小结
4 青藏线格拉段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
    4.1 轨道质量指数随时间变化规律
    4.2 冻土区与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对比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及预测
    5.1 轨道质量指数发展趋势
    5.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5.3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特征分析
        5.3.1 扣分及标准差分析
        5.3.2 轨道不平顺谱分析
        5.3.3 轨道质量累计分布分析
    5.4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
        5.4.1 轨道质量指数恶化和改善模型建立
        5.4.2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在大机维修周期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6)公益性运输的界定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改革对公益性运输机制构建的重视
        1.1.2 交通领域引入社会资本要求妥善处理公益性运输问题
        1.1.3 城市化进程对公益性运输的需求增加
    1.2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相关概念的梳理
    1.4 逻辑主线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主线和章节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公益性运输界定的相关研究
        2.1.1 公益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1.2 公益性运输界定的相关研究
        2.1.3 本文对公益性、公益性运输内涵的界定
    2.2 公益性运输实现机制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2.3.1 已有文献的评述
        2.3.2 拓展研究的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概念剖析及应用分析
    3.1 概念剖析
        3.1.1 以实现公共目的为最终目标
        3.1.2 公益性运输并不必然导致亏损
        3.1.3 公共资源是保障多数公益性运输的运营的重要条件
    3.2 性质、功能与定位
        3.2.1 性质分析
        3.2.2 功能与定位
    3.3 我国公益性运输特点分析
        3.3.1 铁路行业
        3.3.2 城市公共交通
        3.3.3 其他交通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理论基础及量化指标
    4.1 公益性运输问题的理论分析
        4.1.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 公益性运输实现机制的基本框架
        4.2.1 公益性运输实现的基本机理
        4.2.2 PPP是实现公益性运输实现机制的主要方式
    4.3 政府动用共用资源的量化分析
        4.3.1 财务自偿率指标
        4.3.2 以青藏铁路格拉段为例进行RCCR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以交通权为核心的法律保障机制
    5.1 公益性运输在交通权立法中的体现
        5.1.1 法国的《国内交通基本法》
        5.1.2 日本的《交通政策基本法》
        5.1.3 其他国家立法情况
    5.2 实现交通权的保障—交通负担金制度
        5.2.1 法国交通负担金制度的设立背景
        5.2.2 交通负担金对法国交通权的资金支持
    5.3 通过交通权立法明确公益性运输的重要性
        5.3.1 交通权基本理念的重要性
        5.3.2 交通权立法填充交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空白
        5.3.3 通过立法保障公益性运输的供给
    5.4 本章小结
6 有效引入社会资本的资金保障机制
    6.1 吸引社会资本提供公益性运输
        6.1.1 社会资本作为公益性运输资金保障的必要性
        6.1.2 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吸引社会资本的主要历程
        6.1.3 日本和台湾地区吸引社会资本的经验借鉴
    6.2 主要案例分析
        6.2.1 成功案例—台北转运站
        6.2.2 失败案例—泰宝公司参与高速公路建设
    6.3 本章小结
7 高效利用公共资源的利益补偿机制
    7.1 财政补贴模式
        7.1.1 财政补贴的内容介绍
        7.1.2 具体案例—Amtrak公司和青藏铁路
        7.1.3 案例启示
    7.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
        7.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7.2.2 具体案例—北京S2线
        7.2.3 案例启示
    7.3 土地联合开发模式
        7.3.1 土地联合开发的内容
        7.3.2 具体案例—香港地铁“地铁+物业”模式
        7.3.3 案例启示
    7.4 政府赋予特许经营权模式
        7.4.1 特许经营权的介绍
        7.4.2 具体案例—美国金门大桥
        7.4.3 案例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后续研究空间
    8.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铁路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附录B 国外交通法相关法律条款
    附件1 法国《交通法典》关于交通权的法律条款
    附件2 日本《交通权宪章》
    附件3 《日本交通政策基本法》法律条文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8)拉萨—日喀则高原铁路运输组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拉日铁路概况
    2.1 地质地貌特征
    2.2 主要技术标准
        2.2.1 铁路等级
        2.2.2 正线数目
        2.2.3 设计坡度
        2.2.4 牵引质量与机车类型
        2.2.5 到发线有效长度
        2.2.6 闭塞类型
    2.3 车站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季节差别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3.1 拉日铁路客流分类
    3.2 拉日运输通道客运状况
        3.2.1 客流特征
        3.2.2 交通方式选择
        3.2.3 拉日铁路客流组成
    3.3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模型
        3.3.1 模型目标函数
        3.3.2 模型约束条件
        3.3.3 模型建立
        3.3.4 相关参数确定
    3.4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设计
        3.4.1 客运量波动特征
        3.4.2 区段客流密度
        3.4.3 淡季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3.4.4 旺季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3.4.5 高峰月旅客列车列车开行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原时差条件下的旅客列车合理开车范围
    4.1 旅客列车合理开车范围算法原理
        4.1.1 无约束条件
        4.1.2 照顾中途车站的情况
        4.1.3 考虑车底折返的情况
        4.1.4 既考虑车底又照顾车站
    4.2 高原时差分析
    4.3 西宁至日喀则旅客列车合理开车范围
        4.3.1 无约束条件
        4.3.2 照顾拉萨站
        4.3.3 照顾那曲站
        4.3.4 照顾格尔木站
        4.3.5 考虑客车车底折返
        4.3.6 考虑客车去程兼返程照顾拉萨站
        4.3.7 考虑客车车返兼返程照顾那曲站
        4.3.8 高原时差下合理开车范围确定
    4.4 拉萨至日喀则旅客列车合理开车范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寒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设置研究
    5.1 综合维修天窗作业内容
        5.1.1 施工作业内容
        5.1.2 工务维修作业内容
        5.1.3 电务维修天窗作业内容
    5.2 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作业时间要求
        5.2.1 维修作业机械化模式
        5.2.2 综合维修作业时间标准
        5.2.3 综合维修作业时间要求确定
    5.3 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开设的原则
    5.4 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
        5.4.1 天窗开设的基本方式
        5.4.2 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设计
    5.5 拉日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安全管理
        5.5.1 综合维修天窗管理模式
        5.5.2 区间维修作业安全管理
        5.5.3 站内维修作业安全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殊条件下拉日铁路运输组织
    6.1 风沙情况下的运输组织
    6.2 雪害冰冻情况下的运输组织
    6.3 滑坡条件下运输组织
    6.4 地震条件下运输组织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完善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维修特点与现状
    1.1 格拉段
    1.2 西格段
    1.3 大型养路机械配置和能力
2 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维修原则和建议
    2.1 坚持线路能力适度超前和质量必要储备原则, 积极推进“预防修”
    2.2 坚持线路状况动态检测为主和动态静态综合分析维修指导原则, 积极推进“状态修”
    2.3 坚持线路结构等强均衡原则, 强化道床和基床管理, 积极推行“均衡修”
    2.4 坚持线路精度绝对值管理原则, 先测量, 后作业, 积极推行“精确修”
3 提高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途径
    3.1 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3.2 开展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试验分析, 创新施工理念, 探索先进作业方式
    3.3 提高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措施
4 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配置原则和建议

(10)关于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必要性
        1.2.1 安全可控的需要
        1.2.2 质量控制的需要
        1.2.3 运输效率的需要
        1.2.4 资源整合的需要
        1.2.5 降低成本的需要
第2章 国外铁路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
    2.1 日本铁路
        2.1.1 管理体制
        2.1.2 维修标准
        2.1.3 列车运行图维修天窗
    2.2 德国铁路
        2.2.1 管理体制
        2.2.2 维修标准
        2.2.3 列车运行图维修天窗
    2.3 法国铁路
        2.3.1 管理体制
        2.3.2 维修标准
        2.3.3 列车运行图维修天窗
第3章 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
    3.1 工务综合天窗修
        3.1.1 施工组织
        3.1.2 施工流程
        3.1.3 作业方法
        3.1.4 施工条件
        3.1.5 主要经验
    3.2 系统综合天窗修
        3.2.1 天窗修概念
        3.2.2 维修内容
        3.2.3 作业办法
        3.2.4 综合维修天窗兑现率
        3.2.5 工作经验
    3.3 青藏铁路综合维修
    3.4 秦沈铁路专线综合天窗修
        3.4.1 接触网检修模式
        3.4.2 接触网停电检修影响
        3.4.3 综合天窗路径探索
        3.4.4 综合天窗的设置
    3.5 我国既有线轨道管理
第4章 新建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
    4.1 综合维修体制
        4.1.1 基本原则
        4.1.2 维修体制建议
    4.2 我国客专综合维修机构
        4.2.1 上层管理机构
        4.2.2 执行机构
        4.2.3 维修机构布局
        4.2.4 管理机构职责
    4.3 天窗设置方案研究
        4.3.1 天窗开设方式
        4.3.2 列车运行图天窗设置实证分析
        4.3.3 小结
    4.4 综合维修与天窗设置的关系
        4.4.1 工务维修对天窗设置的影响
        4.4.2 供电维修对天窗的影响
        4.4.3 维修布局与天窗设置的关系
第5章 列车运行图综合天窗维修的实施
    5.1 概述
    5.2 功能及管辖范围
    5.3 调度资料
    5.5 程序、内容及信息流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我国铁路天窗修研究意义
    6.2 常用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
    6.3 论文的创新点
    6.4 继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日本新干线轨道维修标准
附录B 德国轨道维修标准
附录C 法国轨道维修标准
附录D 我国轨道维修标准
附录E 各国轨道检查标准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青藏铁路格拉段工务维修养护体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D]. 李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A].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川藏铁路工程建造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3]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D]. 何欣欣.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8)
  • [4]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D]. 文军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5]青藏铁路格拉段电务设备维护管理创新[A]. 汤建国.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十周年通信信号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6]公益性运输的界定及实现机制研究[D]. 张改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8]拉萨—日喀则高原铁路运输组织问题研究[D]. 程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9]完善青藏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体系[J]. 王淑鹏. 中国铁路, 2008(04)
  • [10]关于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的研究[D]. 束永正. 同济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青藏铁路格拉段维修保养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