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双拥:新时代新思路

珠海双拥:新时代新思路

一、珠海双拥:新时期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俊[1](2020)在《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大力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未来推进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于广东而言,是继续保持经济总量优势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是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湛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湛江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需要湛江为大湾区建设发挥助力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湛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融入。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和前提,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启示,从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出发,提出融入的重要路径和对策,目的是实现湛江更好融入大湾区建设,打造两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本文以研究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通过查找相关材料、收集文献专着、材料归法分析等方法对文章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将全文内容分为7大部分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其中包括绪论阐述、理论与概念阐述、现状与问题分析、国内外经验借鉴内容、路径和对策选择,以及文章最后的结论部分等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主要研究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理论与概念主要涉及与大湾区相关的概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现状问题中主要围绕湛江所具备的优势条件、产业基础、社会资源等展开,并提出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以借鉴国内的天津市、慈溪市、国外的奥克兰市和千叶县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找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和对策。而在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中,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协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和开放交流合作等方面寻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从建设科技中心、完善沟通机制、培育高端人才、构筑法治体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湛江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实施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深入学习和借鉴过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着力提振整体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治理社会问题、大力培养高端人才、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扩大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以及强化构筑法律保障网络等,为湛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王淼[2](2020)在《城市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以来,我国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目标,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此,城市住区民生的相关理念和规划实施逐渐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研究热点。“民生服务”由公共服务延伸而来,城市民生服务包括城镇文化、医疗、体育、教育等的重要服务领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在运行过程中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升城市功能、社会文明、居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并且与日常生活日常相关的服务设施即为住民生服务设施。作为居民维持日常生活标准的基础,民生服务直接关系着居民现实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民生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现今城市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水平高低。新时期,居民日常生活诉求的热点服务主要为教育、医疗、住房与养老保障等。因此,建立适应新时期的民生服务模式,结合计算机算法技术,可以为民生服务模式建构、需求识别、设计与规划管理提供一个思路。研究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颁布作为契机,以《标准》所提出的生活圈空间分割方式重构城市空间作为新切入点进行民生服务供给的研究,引发了如何整合与共享新时期民生服务项目的思考。在理论基础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民生理念、民生服务理念以及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为后文民生服务需求与功能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本文基于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对此背景下民生服务规划目标重置、民生服务空间尺度演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整合型“民生服务中心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后文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住区民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中,以哈尔滨作为调查区域,对其典型住区抽样了10个典型住区进行调研,并结合实地勘察、调查问卷、访谈等数据整理,深入剖析了现阶段哈尔滨民生服务需求和使用现状的表征。给予充分的调查研究,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从民生需求优先级、民生服务时间敏感度及民生设施整合性出发探讨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特征。并从需求角度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模块化构建、模块配置指标以及模块组合及公平选址配置原则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布局研究中,论文为了保障不同服务半径内所需求民生服务功能的配备,基于贪心算法设计了一套民生服务的布局算法。布局算法基于满足不同生活圈范畴内所需满足的实际民生服务需求,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在城市区域内进行民生服务的布局研究,旨在满足空间单元内所有人均可被满足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民生需求,并在此条件下使民生服务中心的布局数量最少,达到建设的最大效率。基于前文的理论研究和算法,以满足居民民生活需求为核心,以民生服务整合与共享为目标,论文提出了民生空间重构的模式,并以哈尔滨平房区作为实证进行了验证研究。对平房区进行整体民生服务空间规划,并以“友协街道”为实例,进行街区范围民生服务中心布局规划。最后,提出城市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的服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进行模块化策略。从民生服务管理流程、建设流程与住区营造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模块化规划策略,并最后提出新时期整合型民生服务机制的具体设想与建议。

杨昌斌[3](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吴丹[4](2018)在《兰州城市形象变迁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甘肃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建国后兰州市主要报纸刊物《甘肃日报》自1949年发刊起对兰州城市形象的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借助空间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纵横交叉勾勒出兰州城市形象的变迁。借助文本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建构出不同阶段兰州城市的形象。结合城市空间理论及媒介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每个阶段城市媒介形象呈现的内在动因。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城市形象描述及媒介呈现;其二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点及建设原因,结合媒介地理学分析城市形象本身因此出现了什么变化,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最后一部分通过梳理兰州城市不同阶段的媒介呈现,分析其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和阶段性媒介形象相符合,进而对兰州城市形象构建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自古以来兰州城市形象意蕴丰富,在古代就已形成“军事要塞”、“丝绸之路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大融合”、“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和“茶马古道”共同构筑了兰州灿烂的历史文明。近代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兰州又被定义为“军工城市”和“西北货物集散中心”。1949年至1978年,在第四个五年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正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热潮,兰州形象演变为“西部工业区重镇”。在全国积极打造化工业中心、建设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兰州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被有效地组织进全国工业规划网格里。正是因为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化原料、雄厚的军工发展基础,使得兰州迅速在国家部署下成为“西部工业中心城市”和“石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兰州还是作为西部工业中心的主要形象出现,但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即部分工厂的功能逐渐转向民用,国家性的战略功能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在于80年代国家追求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即整个区域大的战略性工业城市的规模都在缩减。90年代至新世纪,商业社会崛起,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国,消费至上的观点使得各个城市除了发展主导产业外,更注重发展城市特色,如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等。而兰州也意识到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但这个阶段兰州城市形象也因为定位没有充分结合兰州特色而显得十分混乱,且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的政策宣传和号召上,没有形成兰州特色形象。2010年以来,兰州城市形象也有了大的突破和发展,借助“兰州新区”、“兰州治霾成功兰州蓝”、“一带一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符号向外发生,兰州在逐渐找到属于自身的特色定位。

梁婷[5](2017)在《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以苏州市葑门街道的优抚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优抚工作是一项传统的民政工作,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优抚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优抚对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但由于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政府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传统的优抚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优抚对象的新需求,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上,传统的优抚工作都面临巨大挑战。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是在政府职能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力量承接政府公共职能的具体实践,也是政府与社会关系调整,我国社会治理格局重塑在基层优抚工作的具体体现。本文首先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然后以苏州市葑门街道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实践为案例,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功能、优势、困境及优化路径。非营利组织能够有效满足优抚对象多方面的需求,有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避免“政府失灵”等优势,但也面临资金来源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队伍频繁流动、专业程度不足、效果难以测量、评估流于形式、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独立自主等困境。在分析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困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主要为:提供制度及资金保障、完善职业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专业性、完善评估机制、构建优抚服务提供的多元体系等。

赖志敏[6](2016)在《顺德区大部制改革追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构想,十八大又再次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将成为本轮行政体制改革中后程的主要内容。佛山市顺德区,曾在1992年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导、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2009年,作为广东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德创新性地推进了大部门体制改革等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大部制改革完成后的六年间,顺德根据发展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后续调整和治理革新。对顺德大部制改革进行追踪研究,总结其后续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厘清其推进策略和调整思路的利弊得失,修正改革偏差,对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政府行政理念与施政策略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顺德区大部制改革后续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部制改革的内涵、本质和意义,阐述了顺德2009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概况。其次,梳理了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调整的措施,总结其调整规律,分析其调整成效。再次,分析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如: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出现一定膨胀、机构和职责调整不尽合理、区镇权责未理顺、上下级对接问题等,并从改革持续动力、机构编制法制化、大部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对深化完善顺德大部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坚定信念,树立改革自信;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改革完善与评估机制;三是完善配套改革及制度支撑;四是运用大数据,构建跨部门治理机制。

孟文海[7](2013)在《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以上海市T镇为例》文中提出转型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的最大阶段性特征的概括,而城市化则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助推力。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这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纵观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工农业两极对峙的二元发展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先导作用、辐射作用和中心作用十分明显。大城市所辖的乡镇既具备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又处于大城市强有力的城市化推动之下,由此成为转型时期社会研究的重要场域。社会管理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行为的活动。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在转型阶段,抛弃计划经济时代所建立的社会控制模式而建立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之间需要一段磨合和调试过程,在这种新旧社会控制机制交替期间,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和准则往往容易发生混乱和错位。社会转型期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活跃期,公共管理相对保守的革新精神和繁琐的行政程序使得社会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社会管理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研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即成为探讨政府治理的重要议题。乡镇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主体。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T镇具有转型期乡镇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具备大城市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所辖乡镇的特殊性问题。论文将基于T镇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的特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循着制度变迁与社会管理主客体同步转变的脉络,研究其社会管理职能发挥的真实情况与问题,以此深入探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展现状、基本特点与现实困境,并导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路径,期冀能够获得理论结合实践的成果。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大城市乡镇政府在转型时期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然与应然角色进行了分析。一是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资源研究,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三个方面。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杠杆和物质基础,在政府与市场的应然关系中天然具有经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地位。人力资源开发则对整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将有助于为公众及政府系统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与服务。在这三个方面,T镇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面临着与其它乡镇类似的问题与挑战。二是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职能研究。首先,文章研究了转型期乡镇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宏观背景:乡村社会控制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变及挑战,由多元多样多变的经济社会状况所导致的社会心理的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社会转型所包含的秩序的转型和重建的过程。其次,从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结合T镇的实践,进行了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分析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能分析,对于职能转变中的倾向性问题,如“稳定压倒一切”不等于“维稳压倒一切”、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变化做了分析和阐述。三是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职能研究。发展社会事业是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研究了社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公民基本权益,改善公民生活水平等,文中概括了转型期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指出就整体而言,我国社会政策体系仍然是一种存在明显差异性和碎片化的系统。基于T镇的个案调查分析,包括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就业保障的职能、公共卫生和教育保障的职能、社会保障的职能,使我们认识到大城市乡镇社会事业发展在总体上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四是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区管理职能研究。创新社会管理以基层社区为起点。国家的正式制度在进入社会基层的过程中,不但结束了乡族自治的传统,而且逐渐地影响、改变和控制民间的非正式制度,直到将它们取而代之。而这一实现过程,在中国社会体制的末梢——乡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认为转型期大城市社区管理中乡镇政府的应然角色应是制度设计者、资源供给者、建设规划者、利益协调者、项目监督者。同时揭示了转型期大城市社区管理中乡镇政府的实然角色:特别是职能履行中出现的几种失当情况,可概括为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当然区镇两级政府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也是重要的关注点,包括“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等有益探索,由此引发了对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区管理的模式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转型期大城市乡镇基层民主自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本文分析了乡镇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府角色,指出转型期我国大城市乡镇基层民主建设依然存在一些困境。作为T镇社区管理实践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本文对大城市乡镇政府流动人口管理与物业管理之困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在结合T镇调研的一手材料,从四方面对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历史与现状、挑战与探索、实然与应然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本文从“社会管理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对文章做出归纳性结论。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社会管理实践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概括,提出应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公共治理、依法治理和公平正义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同时推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进而,论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框架,从建设政府与社会多元协同治理体制、建设社区自治的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公共服务体制和建设整合联动的社会参与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最后,论文提出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四条基本路径:即从“一元主体”到“多中心”转变,突出政府的协调与主导职能;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突出政府信息化管理职能;从偏重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转变,突出政府的社会动员职能;从防范控制型管理到服务型管理转变,突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8](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吴本[9](2012)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三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三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三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姜术俊[10](2011)在《建党90年来党在中山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创新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党在中山的历史是一部英勇奋斗的壮丽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辉煌篇章。在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山党的建设的辉煌历史,总结中山党的建设的发展经验,把握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珠海双拥:新时期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海双拥:新时期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湾区
        2.1.2 粤港澳大湾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3 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3.1.1 具有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3.1.2 拥有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产业基础
        3.1.3 具有协助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科技资源
        3.1.4 具备衔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
        3.1.5 具有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融的社会文化
    3.2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交流取得的成效
        3.2.1 新建了多条对接粤港澳地区的交通新干线
        3.2.2 承接了多个粤港大湾区的产业转移项目
        3.2.3 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了多项重大产学研合作
        3.2.4 在海洋领域取得了突出的融入效果
        3.2.5 初步开展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军民融合合作
    3.3 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湛江政府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尚未明确
        3.3.2 湛江的发展观念与合作开放意识存在滞后性
        3.3.3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沟通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3.3.4 湛江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专项政策不足
4 国内外典型城市融入湾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典型城市融入湾区的建设经验分析
        4.1.1 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经验
        4.1.2 慈溪市融入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建设经验
    4.2 国外典型城市融入湾区的建设经验分析
        4.2.1 奥克兰市融入旧金山大湾区的建设经验
        4.2.2 千叶县融入东京湾区的建设经验
    4.3 国内外典型城市融入湾区的建设的经验总结
        4.3.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融入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
        4.3.2 推进产城融合是融入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4.3.3 深化产学研结合是融入湾区建设的创新动力
        4.3.4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是融入湾区建设的绿色动力
5 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选择
    5.1 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路径
        5.1.1 发展高速铁路巩固湛江的全国性交通枢纽性城市地位
        5.1.2 打造华南地区唯一通航的40万吨级船舶的深水港口
        5.1.3 借助湛江新国际机场建设契机打造空港经济圈
    5.2 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的共建路径
        5.2.1 夯实产业园区的大基础
        5.2.2 开展项目大招商推进新产业发展
        5.2.3 继续深化和推进产业园的联合共建
    5.3 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路径
        5.3.1 加强科创基础能力建设
        5.3.2 优化湛江科创发展环境
        5.3.3 产学研合作助推科创成果转化
    5.4 乡村振兴发展的共享路径
        5.4.1 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5.4.2 培养基层“头雁”对接新时期的精准扶贫
        5.4.3 构建湛江新型“菜篮子”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5.5 对外开放交流的合作路径
        5.5.1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推进国际产能的新合作
        5.5.2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推广中国制度创新的建设经验
        5.5.3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6 湛江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策
    6.1 明确湛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
        6.1.1 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中难以安排的重大产业项目
        6.1.2 为粤港澳大湾区架起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
        6.1.3 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
    6.2 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创新合作开放的意识
        6.2.1 提高合作意识激发时代担当
        6.2.2 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发展效率
        6.2.3 增强机遇意识实现互利共赢
    6.3 建立和完善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沟通合作机制
        6.3.1 建立两地政府间工作协商与沟通机制
        6.3.2 推进湛江智库与粤港澳大湾区智库的合作
        6.3.3 创新湛江在“一国两制三法系”环境下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
    6.4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对湛江出台更加开放的政策
        6.4.1 健全全省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
        6.4.2 优化全省各区域对口帮扶机制
        6.4.3 健全全省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
    6.5 制定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
        6.5.1 构筑创新平台进行高端产业承接
        6.5.2 以产业支撑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6.5.3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化交通综合枢纽
        6.5.4 完善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城市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常态市场经济发展转型
        1.1.2 快速城镇化带来城市更新方式转型
        1.1.3 公共服务向民生服务政策转变
        1.1.4 居民生活方式和民生服务空间转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住区相关概念辨析
        1.3.2 民生服务
        1.3.3 整合型民生服务
        1.3.4 民生服务空间
        1.3.5 住区民生服务空间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综述简评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民生服务的基础研究
        2.1.1 民生服务的经济社会背景
        2.1.2 民生服务理念发展
        2.1.3 民生服务现状研究
        2.1.4 住区民生服务需求研究
    2.2 住区民生服务整合必要性研究
        2.2.1 整合型民生服务相互促进
        2.2.2 整合型民生服务提升住区活力
        2.2.3 整合型民生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2.2.4 整合型民生服务拓展城市空间
    2.3 住区民生服务空间重构与尺度研究
        2.3.1 住区民生服务供应价值取向
        2.3.2 住区分类与民生服务布局
        2.3.3 住区民生服务空间尺度演变
    2.4 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研究
        2.4.1 整合型民生服务概念演变
        2.4.2 国内外整合型布局模式探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3.1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基本概况
        3.1.1 哈尔滨住区基本概况
        3.1.2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配置现状
        3.1.3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市场化现状
    3.2 住区民生服务要素解析
        3.2.1 住区民生政策解析
        3.2.2 住区民生文献解析
        3.2.3 住区民生访谈调研解析
        3.2.4 住区民生服务需求要素框架构建
    3.3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调研与分析
        3.3.1 住区样本选取原则
        3.3.2 调研方案设计
        3.3.3 调查对象及样本描述
        3.3.4 调查数据分析
    3.4 哈尔滨住区民生服务结果分析
        3.4.1 住区民生服务需求体系
        3.4.2 住区民生需求优先级分析
        3.4.3 住区民生服务时间敏感度分析
        3.4.4 住区民生服务整合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体系构建
    4.1 整合型民生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4.1.1 分层次供应原则
        4.1.2 差异化配置原则
        4.1.3 关联互补原则
    4.2 整合型民生服务内容与类别
        4.2.1 整合型民生服务内容研究
        4.2.2 整合型民生服务类别研究
    4.3 整合型民生服务指标调整研究
        4.3.1 民生服务公益性与市场化平衡研究
        4.3.2 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个性化调整
        4.3.3 整合型民生服务分级配置
        4.3.4 民生服务兼容性研究
    4.4 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化组合模式
        4.4.1 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化组合模式
        4.4.2 整合型民生服务公平性配置原则
        4.4.3 民生服务模块化三维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配置规划
    5.1 整合型民生服务配置原则
        5.1.1 民生服务布局基本原则
        5.1.2 民生服务布局理论框架
        5.1.3 空间布局问题分类及研究
        5.1.4 民生服务布局基本模型构建
    5.2 整合型民生服务布局模型与算法设计
        5.2.1 单层级民生服务布局模型与算法设计
        5.2.2 多层级民生服务布局模型与算法设计
    5.3 整合型民生服务配置准则
        5.3.1 整合型民生服务规模配置准则
        5.3.2 整合型民生服务布局准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
    6.1 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目标与原则
        6.1.1 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规划目标
        6.1.2 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式规划原则
    6.2 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空间重构模式
        6.2.1 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模式
        6.2.2 城市民生社会空间重构的策略
        6.2.3 城市民生住区空间形态重构策略
        6.2.4 民生服务空间模式与行政管理范畴的对接
    6.3 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应用研究
        6.3.1 平房区民生服务现状分析
        6.3.2 平房区民生服务中心空间布局规划
        6.3.3 友协街道民生服务布局
        6.3.4 友协街道民生服务功能模块规划
        6.3.5 整合型民生服务建筑模式规划
    6.4 民生服务组织与流程模块化策略
        6.4.1 民生服务管理流程模块化落实
        6.4.2 民生服务建设流程模块化模式
        6.4.3 民生服务住区营造模块化方法
        6.4.4 民生服务应急响应模块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兰州城市形象变迁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甘肃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问题
        0.1.3 研究内容
        0.1.4 选题意义
    0.2 城市形象文献研究综述
        0.2.1 城市形象范式概述及文献内容分析样本统计
        0.2.2 2000 年之前的“城市形象”研究
        0.2.3 2000 年至2007年“城市形象”研究
        0.2.4 2008 年至今“城市形象”研究
        0.2.5 兰州城市形象
        0.2.6 文献述评
    0.3 研究方法
    0.4 兰州城市历史形象分析
        0.4.1 两汉时期的“军事重镇”形象凸显
        0.4.2 “丝绸之路中心城市”
        0.4.3 “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
        0.4.4 “西北政治与商贸中心城市”
        0.4.5 “军工城市”形象呈现
        0.4.6 “西北货物集散中心”形象呈现
第一章 工业化时期兰州城市形象变迁
    1.1 “一五”:欣欣向荣建设新兰州
    1.2 “二五”:工业中心城市形象凸现
    1.3 “三五”“四五”:全国一盘棋下兰州城市形象的弱化
    1.4 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时期兰州城市形象变迁
    2.1 “工业城市”内核转变:由快速发展转向理性管理
    2.2 “干旱城市”和“污染城市”初露端倪
    2.3 “商业城市”和“瓜果城市”概念初现
    2.4 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兰州城市形象变迁
    3.1 市场经济中兰州“商贸中心”地位的确定
    3.2 “和谐兰州”、“物流中心”、“旅游城市”的新定位
    3.3 兰州城市形象出现新突破
    3.4 小结
第四章 兰州城市形象变迁历程及存在问题
    4.1 “工业城市”形象与定位
    4.2 “商贸中心”形象与定位
    4.3 “丝绸之路中心城市”形象与定位
    4.4 “和谐城市”形象与定位
    4.5 从“污染城市”到“兰州蓝”环境治理典范
    4.6 兰州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分析
        4.6.1 兰州品牌形象树立中自我限制,使重大资源旁落
        4.6.2 观念约束导致资源优势始终不能变成优势资源
        4.6.3 历史文化的挖掘始终缺乏底蕴
        4.6.4 近年来兰州形象急需更加清晰的宣传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以苏州市葑门街道的优抚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二)关于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研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营利组织
        (二)优抚工作
        (三)公益创投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第三部门失灵
        (二)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三)治理理论与善治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功能和优势
    一、葑门街道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背景
        (一)优抚工作的新挑战
        (二)传统优抚工作的局限性
        (三)社会力量的兴起
    二、葑门街道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实践
        (一)开篇之作:“老兵传奇”项目实施概况
        (二)项目承继:“老兵新传”项目实施概况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参与优抚工作常态化运行
    三、葑门街道非营利组织在优抚工作中的功能
        (一)丰富优抚对象的文化生活
        (二)增强优抚对象的社会参与
        (三)解决优抚对象的心理问题
        (四)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现实困难
    四、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优点
        (一)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
        (二)构建伙伴关系,弥补“政府失灵”
        (三)注入新鲜元素,避免“内卷化”困境
        (四)调动民间力量,促进社区再组织化
        (五)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再就业能力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困境和成因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困境
        (一)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人才队伍流动频繁,专业程度有待提升
        (三)服务效果难以测量,项目评估流于形式
        (四)政府干预影响独立,过度依赖丧失自主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困境的成因
        (一)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基础较为缺乏
        (二)制度体系尚未完善,专业程度总体较低
        (三)监督评估存在漏洞,基层民众参与不足
        (四)政社合作权责不清,双方关系尚未理顺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社会信任
        (一)兼顾组织发展,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
        (二)建立社会信任,促进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二、完善职业制度,加强人才培养
        (一)提高薪资水平,完善职业制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督导制度
    三、提升专业程度,夯实组织载体
        (一)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二)注重经验总结与知识积累
        (三)鼓励规范优抚类组织发展
        (四)突出优抚工作特色
        (五)加强思想观念引导
    四、完善监督机制,健全评估体系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
        (三)注重优抚对象满意程度
        (四)创造社会公众监督条件
    五、构建合作关系,促进多元参与
        (一)构建“伙伴型”政社合作关系
        (二)建设多方参与的服务提供体系
结语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评价
    二、研究不足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顺德区大部制改革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选题来源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大部制的研究现状
        2、关于顺德改革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目标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顺德大部制改革概况
    (一)改革背景
        1、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历次行政体制改革脉络
        3、改革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
    (二)2009年大部制改革内容
        1、优化整合组织结构
        2、精简决策和管理层次
        3、理顺责权关系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调整及其成效
    (一)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调整情况
        1、机构和职能调整
        2、人民团体独立运作
        3、专项改革及体制调整
    (二)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调整的规律分析
    (三)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运行的成效分析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3、政府治理能力再上台阶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续运行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后续运行出现的问题
        1、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出现一定膨胀
        2、机构和职责调整不尽合理
        3、上下级对接问题
        4、区镇权责未理顺
    (二)原因分析
        1、改革的持续动力不足
        2、机构编制法制化尚未完善
        3、缺乏动态完善的大部制运行机制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完善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对策
    (一)坚定信念,树立改革自信
        1、加强沟通,争取上级政府支持
        2、保持机构设置基本稳定
        3、探索建立改革容误机制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改革完善与评估机制
        1、建立科学的大部制改革完善机制
        2、健全大部制改革评估机制
    (三)完善配套改革及制度支撑
        1、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区镇权责关系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
    (四)运用大数据,构建跨部门治理机制
        1、转变治理理念,明确职能定位
        2、开放部门数据,建设共享平台
        3、促进跨部门治理机制的常态化建设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以上海市T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引入性问题思考
        一、研究背景的确立:转型期
        二、研究内容的确立:社会管理职能
        三、研究范畴的确立:大城市乡镇政府
        四、研究个案的确立:上海市T镇
    第二节 相关文献观点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概念、研究范式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大城市
        二、乡镇政府
        三、社会管理
    第二节 研究范式
        一、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制度分析
        二、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历史研究
        三、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实证调查
    第三节 基本理论
        一、市民社会理论
        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资源研究
    第一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财政资源分析
        一、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财政资源描述
    第二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人力资源分析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人力资源描述
    第三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信息资源分析
        一、政府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信息资源描述
第三章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职能研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
        一、转型期乡村社会控制模式的转变
        二、转型期乡村社会心理特征描述
        三、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
    第二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分析
        一、“稳定压倒一切”的逻辑分析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维护社会稳定:“闹大”与“不出事”的悖论
        三、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分析
    第三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能分析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沿革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能分析
        一、转型期大城市乡镇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职能研究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一、理解社会政策
        二、转型期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
        一、社会事业的内涵与分类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第三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具体职能
        一、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就业保障的职能分析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公共卫生和教育保障的职能分析
        三、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保障的职能分析
第五章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区管理的职能研究
    第一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的社区管理职能
        一、转型期大城市乡镇社区管理的价值之维
        二、转型期大城市社区管理中乡镇政府的应然角色
        三、转型期大城市社区管理中乡镇政府的实然角色
        四、“镇管社区”:命题的提出
    第二节 网格化管理: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区管理的模式分析
        一、大城市乡镇政府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二、大城市乡镇政府网格化管理的实施现状
        三、大城市乡镇政府网格化管理的模式评析
    第三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基层民主自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一、行政权与自治权的边界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府角色
        三、转型期大城市乡镇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困境
    第四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的职能研究
        一、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变迁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流动人口的特征描述
        三、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及评析
    第五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的物业管理:“政府退出”还是“政府介入”?
        一、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物业管理”
        二、转型期大城市乡镇物业管理的现状描述
        三、“物业居委一体化”改革:“前进”抑或“倒退”?
第六章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与职能转变
    第一节 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价值导向
        一、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小结
        二、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认识误区
        三、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政府与社会多元协同治理体制
        二、创新社区自治的社会管理模式
        三、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不断满足公众新需求
        四、创新整合联动的社会参与体系
    第三节 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路径
        一、从“一元主体”转向“多中心”:提升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二、从“被动应对”转向“积极参与”:提升乡镇政府信息化管理能力
        三、从“防范控制”转向“疏导协调”:提升乡镇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能力
        四、从“管制为重”转向“公共服务”:提升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9)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住宿业和旅游饭店的概念
        1.1.2 国内外对中档饭店的界定
        1.1.3 本文的中档饭店概念
        1.1.4 饭店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中档饭店的概念
        1.4.2 首次基于动态能力观视角来研究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
        1.4.3 确立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各决定因素及其构成体系
        1.4.4 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1.4.5 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章注释
2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进程研究
    2.1 中国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
        2.1.1 饭店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2.1.2 饭店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
        2.1.3 饭店经营效益日渐下滑
        2.1.4 饭店收入来源日渐集中于客房和餐饮
        2.1.5 饭店的国际客源比重日益下降
    2.2 中国新型中档饭店的创新行为
        2.2.1 业态的创新
        2.2.2 品牌发展战略的创新
        2.2.3 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2.2.4 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创新
    2.3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
        2.3.2 过度竞争中存在着竞争不足现象
        2.3.3 企业能力低下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中档饭店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1 中国的中档饭店研究
        3.1.1 中国中档饭店研究概况
        3.1.2 中国中档饭店专题研究成果评述
        3.1.3 其他与中国中档饭店相关的研究成果评述
    3.2 国外的中档饭店研究
        3.2.1 研究概况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特点与启示
    3.3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3.3.1 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2 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3 重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4 动态能力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4.1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与能力体系的结构
        4.1.1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4.1.2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4.1.3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体系的结构
        4.1.4 中档饭店企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4.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态能力机制
        4.2.1 中档饭店企业动态能力机制的构建
        4.2.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力机制
        4.2.3 中档饭店的企业学习机制
        4.2.4 中档饭店的企业匹配机制
    4.3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的模型与假设
        4.3.1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2 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关系
        4.3.3 外部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数据收集
        5.1.4 分析方法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各量表的信度检验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的检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5.3.2 模型参数值分析
        5.3.3 变量影响程度排序与均值排序的比对分析
    5.4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5.4.1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分析
    6.1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6.1.1 制度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市场环境
        6.1.4 社会文化环境
        6.1.5 技术环境
    6.2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微观环境
        6.2.1 中档饭店微观环境分析框架
        6.2.2 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
        6.2.3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6.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2.5 供应商的议价压力
        6.2.6 现有中档饭店企业间的竞争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7.1 基于企业绩效的中档饭店发展方向判定
        7.1.1 基于投资动因和资源特征的中档饭店分类
        7.1.2 不同类型中档饭店的企业绩效分析
        7.1.3 中档饭店未来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
    7.2 基于环境变化的中档饭店产品与营销创新
        7.2.1 基于顾客需求的中档饭店产品创新
        7.2.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档饭店营销能力的提升
    7.3 基于动态能力机制的中档饭店组织变革
        7.3.1 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7.3.2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7.3.3 多类型团队的组建
        7.3.4 创建学习型组织
    7.4 基于网络视角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整合创新
        7.4.1 中档饭店企业网络关系资源的构成
        7.4.2 构建中档饭店网络联盟的多种设想
    7.5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再思考
        7.5.1 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现状及问题
        7.5.2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思路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的相关概念
        8.1.2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1.3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8.1.4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8.1.5 关于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星级饭店必备项目检查表
附录2 饭店访谈提纲
附录3 问卷一
附录4 问卷二
附录5 2011年上海三星级饭店基本情况一览
后记

(10)建党90年来党在中山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山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 光辉历程:党在中山的组织发展史
    (二) 辉煌成就:党领导中山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
    (三) 丰硕成果:中山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 中山党的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 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中山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四、珠海双拥:新时期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及对策研究[D]. 陈嘉俊.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2]城市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王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兰州城市形象变迁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甘肃日报》为例[D]. 吴丹. 兰州大学, 2018(11)
  • [5]非营利组织参与优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以苏州市葑门街道的优抚实践为例[D]. 梁婷. 苏州大学, 2017(05)
  • [6]顺德区大部制改革追踪研究[D]. 赖志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转型期大城市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以上海市T镇为例[D]. 孟文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8]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9]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02)
  • [10]建党90年来党在中山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创新思考[J]. 姜术俊. 传承, 2011(21)

标签:;  ;  ;  ;  ;  

珠海双拥:新时代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