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卫317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

提高卫317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

一、改善卫317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屈怡倩[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及开发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致密油作为我国非常现实的非常规油气,已经实现了商业性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是我国致密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延长组长8段油水关系复杂,产量差异明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可采收能力差异。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制约因素,是厘清可采收能力的基础工作,目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多手段联合表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在资料搜集及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验测试对白豹-华池区块以及贺旗-马岭区块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埋藏-充注史进行研究;综合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分析,并引入分形理论针对储层孔喉大小、孔径分布及复杂程度进行研究并分类;综合核磁共振、核磁成像以及油水相渗实验对储层流体可动用程度进行研究,并基于生产动态对储层可采收能力进行评价;综合上述研究,分析不同可采收能力储层的孔喉结构差异及造成孔喉结构差异的基础因素,最终建立储层可采收能力与孔喉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白豹-华池区块长石含量较高,绿泥石膜发育,贺旗-马岭区块岩屑含量相对较高,白豹-华池区块的物性整体上优于贺旗-马岭区块;贺旗-马岭区块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导致储层压实程度更高,溶蚀作用较强,但中晚期胶结程度高,因此受控于沉积及成岩作用的差异,白豹-华池区块现今面孔率更高,粒间孔更为发育。白豹-华池区块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以Ⅰ类和Ⅱ类为主,贺旗-马岭区块以Ⅱ、Ⅲ和Ⅳ类为主;恒速压汞曲线白豹-华池区块全部为孔隙主导型,贺旗-马岭区块Ⅲ和Ⅳ类为喉道主导型;白豹-华池区块孔喉特征优于贺旗-马岭区块。联合表征法能克服各种实验手段的缺陷,更真实反映储层孔喉结构全尺径分布特征,基于全尺径孔喉表征结果,由Ⅰ类至Ⅳ类孔喉分布区间收窄,大孔喉为主向小孔喉为主过渡。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储层孔喉结构复杂程度,分形维数越大,孔喉结构复杂程度越高。基于前述研究成果对孔喉结构分类可得,两个研究区块储层孔喉结构各分为4类,由Ⅰ类至Ⅳ类孔喉结构逐渐变差。储层可采收能力由1类至4类逐渐变差,对应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逐渐降低,T1-T2图信号分布面积逐渐减小,相渗能力逐渐降低,驱油效率逐渐降低,日产油量逐渐降低,稳产周期逐渐缩短,白豹-华池区块比贺旗-马岭区块具有更好地生产动态表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孔喉结构的差异。由1类至4类粒间孔含量减小,粒间孔主导逐渐变为晶间孔主导,溶蚀孔含量在前两类较为发育;最大孔喉半径逐渐减小,喉道半径平均值减小,分形维数值增大,孔喉半径减小且孔喉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沉积及成岩是影响孔喉结构的基础因素,由1类至4类石英含量减少,填隙物含量增加,比较显着的差异在于1类以高绿泥石膜含量为特征,2类溶蚀增孔作用强,但压实程度高于,3类易塑变组分含量高,因此压实程度最高,4类发育大量碳酸盐岩胶结物,导致致密无孔。白豹-华池区块压实程度相对较弱,粒间孔保存较好,且长石溶孔发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孔喉结构。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2](2019)在《中国堵水调剖60年》文中研究指明记述了中国油田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以及调驱、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的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在这60年中,油井机械封隔器分层堵水技术、水玻璃-氯化钙化学堵水技术、聚丙烯酰胺-黏土注水井调剖技术、膨胀颗粒深部调剖、弱凝胶调驱技术、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区块整体调剖PI、RE、RS决策技术,以及近十年发展的水平井化学及机械控水技术、选择性堵水技术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加深,高温、深井、裂缝、海上等油藏的堵水调剖技术,水平井、气井的堵水技术,以及智能化学剂技术、高效选择性堵水技术、聚驱后的调驱技术等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武伟飞[3](2017)在《卫317断块高渗油藏层间挖潜与合理注采比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317断块,区域构造位于卫城构造的南端,东与濮城构造相望,西与卫2块南部相邻。为沙二上1砂组的含油断块,动用含油面积1.9km2,地质储量99.78×104t,全区油藏平均有效厚度6m,目前标定采收率36.9%,可采储量37.0×104t。

董万青[4](2017)在《吉林油田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及参数优化》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大208区块水驱开发后期注水困难和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开展了该区块的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和参数优化分析。(1)本文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该区块使用的发泡剂性能,得出发泡剂的耐温性和耐盐性均较好。(2)本文利用该区块天然岩心进行了室内驱替实验。实验分为单管岩心驱油和双管岩心驱油两部分。单管驱油包括单管水驱、空气泡沫驱、水驱转气驱、水驱转空气泡沫驱和水气交替驱;室内实验表明,空气泡沫驱的驱油效率比水驱高4.5%;水驱转气驱驱油效率提高13%,水驱转空气泡沫驱提高17%,水气交替驱也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双管部分包括双管水驱、气驱、空气泡沫驱和水驱转空气泡沫驱;研究表明,水驱高、低渗层采收率相差17%,气驱相差26%,空气泡沫驱相差13%;水驱转空气泡沫驱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低渗层提高20%,高渗层提高18%。(3)本文最后进行了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分析,分别进行了岩心尺度和井组尺度模拟研究。得出的优化结果为发泡剂浓度0.75%、气液比2、注入压差20MPa、注入泡沫液段塞大小0.1PV,采用交替注入方式较好。上述结果为矿场实际开发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同时为类似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吴丰豆,王健,冯天,余恒,秦山[5](2016)在《蒸汽吞吐中汽窜控制体系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价》文中提出新疆风城油田稠油蒸汽吞吐作业区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开采过程中蒸汽窜流现象严重,热能利用率低,开发效果下降,为此本实验开展对蒸汽窜流控制体系的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价,为有效改善吸汽剖面,提高蒸汽波及效率提供保障。针对注入蒸汽的窜流控制,以氮气为起泡气体,室内优选出在高温320℃下的配方为起泡剂(FA 2,0.1%)+起泡剂(FA 4,0.5%)+稳泡剂(FS3,0.05%)+助剂(AS-1,0.1%),实验结果表明100 m L该体系起泡液起泡体积为605 m L,泡沫半衰期为135 min,泡沫干度为83.5%,表面张力为0.43 m N/m。对配方进行耐盐、耐油性评价,结果表明该配方对矿化度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同时较低的含油饱和度(蒸汽窜流带)对泡沫体系没有明显影响,可有效维持高渗层渗流阻力,从而抑制蒸汽窜流。

崔巍[6](2016)在《牛18断块区难动用储量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18块位地理位置处在辽宁省辽中县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构造上处于东部凹陷北部牛居-青龙台断裂背斜构造带上,西部为茨榆坨高垒带,东依营口-佟二堡大断层,南与青龙台构造相接,北端倾伏长滩向斜,呈近南北向延伸。牛居油田1965年开始地震工作。油田内第一口探井牛1井,于1971年6月进行钻探,见到油气显示,同年9月在沙河街组沙一段试油,射开井段2937.6-3072.6m,11层79.8 m,获工业油流,6mm油嘴,日产油5.69 m3/d,从而揭开牛居油田的勘探序幕,在随后的勘探过程中,相继实施了一些探井,其中牛18井于1980年完钻,同年在东营组、沙河街组沙一段和沙二段试油均获得高产的工业油气流[2]。截止2013年8月底,牛18区块完钻井101口,投产井67口,目前开井20口,日产油28t/d,综合含水90.1%,累计产油121.27×104t,采出程度24.26%。通过油田地质资料研究,划分和对比油层,结合地层对比、三维地震及实际生产数据,精细构造以及构造与储层建模等计算研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重新计算牛18块油层各砂岩组储量。为后期开发部署井位提供依据,同时完成油藏工程分析,进行水驱采收率、注水利用现状、储采状况、含水状况、注采井网完善状况等评价。

王全[7](2015)在《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驱波及系数是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参数,目前水驱波及系数的确定方法大多针对于整装油藏,而断块油藏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特征如断层多、断块小、驱动类型多、注采井网难以完善,使得其开发动态特征与整装油藏不同,其主控因素也有差异,因此利用常规方法计算出的波及系数偏差较大。大量研究表明油藏倾角、含油条带宽度、油层厚度、渗透率、渗透率级差、井网密度、粘度比、注水体积等因素对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影响较大,但大多研究专注于对断块油藏的单一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未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对影响程度,没有明确主控因素。因此本文基于以上问题,以东辛油田辛109断块为概念模型,建立了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根据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水驱波及系数,根据波及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得到反韵律油藏水驱波及系数比相同地质条件下的正韵律油藏大。利用正交分析对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组,再根据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得到新的规律公式,并进行单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韵律断块油藏,影响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依次为油水粘度比、渗透率级差、含油条带宽度、渗透率及注水体积。而对于反韵律断块油藏,影响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依次为粘度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含油条带宽度、注采井距/含油条带宽度、注水体积、倾角及油层厚度。再分别针对影响程度较大的粘度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注水体积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影响程度进行判定,并总结各主控因素对波及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以东辛永12区块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不同开发策略分别求得当前开发方式上的最终水驱波及系数,绘制了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随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并以实际采出程度与含水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当前开发状态下的采收率,提出了该区块改善开发效果的实施建议,并预测了调整措施的开发效果。

冯天[8](2015)在《风城油田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城油田稠油油藏在经历热力试采、蒸汽吞吐规模开发、蒸汽驱等试验阶段之后,由于稠油黏度大,蒸汽与原油的流度比高,蒸汽超覆、指进现象严重,易造成油井间汽窜。并且较低的蒸汽波及系数,导致油井含水升高,周期产油、油汽比、热利用率下降,自然递减率升高,开采效果变差。氮气泡沫具有“堵大不堵小、堵水不堵油”的特性,可以选择性地控制注入流体的流度,降低其在高渗地层中的渗流速度,封堵窜流通道,从而提高波及体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本文根据新疆风城油田重32井区稠油油藏特征,在调研国内外泡沫调驱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室内实验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优选出耐高温的起泡剂,并筛选出性能良好的稳泡剂与助剂,最终结合综合系数法与不稳定系数法确定出泡沫配方的最佳组成:0.3%F4+0.3%F2+0.05%W1+0.05%Z1,体系起泡体积865m1,半衰期185min;(2)对泡沫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耐温性、耐盐性较好,在少量原油存在时较稳定,对集输系统破乳效果影响不大;(3)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驱气液比为1:1时,阻力因子为47.4,封堵效果较好;气液同时注入产生的泡沫阻力系数较大;该泡沫体系在含油饱和度25%左右时,阻力因子变化较大;并联填砂模型表明泡沫的调剖能力较好;水驱后采用氮气泡沫驱采收率提高7.54%,总采收率达到82.51%;(4)氮气泡沫的微观结构与微观渗流驱油机理表明:该泡沫能够稳定存在,同时泡沫对非均质油藏的开发是有利的;(5)对典型的注汽井进行泡沫调驱施工方案设计及配注工艺技术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风城油田稠油油藏的开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靳艳伟[9](2014)在《油田企业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项目后评估是投资项目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出资人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就开始后评价工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后评价机制和方法。而我国后评价开始的时间则较晚,并且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和方法上的不足。为真正发挥后评估在项目周期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油田自身实际,不断地总结完善产能建设项目的后评估体系,本文通过评比选优从投资、工作量、产能、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设计了若干考评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加权总分,依据考核标准,分类型评比,对年度已实施产能项目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对下一步产能开发项目提供依据,选择最优的开发方案,杜绝不讲效益的盲目投入,提升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裴辉[10](2014)在《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在XX石油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后评估是投资项目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出资人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就开始后评价工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后评价机制和方法。而我国后评价开始的时间则较晚,并且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和方法上的不足。为真正发挥后评估在项目周期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油田自身实际,不断地总结完善产能建设项目的后评估体系,本文通过评比选优从投资、工作量、产能、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设计了若干考评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加权总分,依据考核标准,分类型评比,对年度已实施产能项目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对下一步产能开发项目提供依据,选择最优的开发方案,杜绝不讲效益的盲目投入,提升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改善卫317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卫317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
        1.2.2 孔隙演化
        1.2.3 微观孔喉结构
        1.2.4 流体可动用程度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2.3.1 沉积特征
        2.3.2 砂体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储集层基本特征研究
    3.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颗粒成分及特征
        3.1.3 填隙物成分特征
        3.1.4 碎屑结构特征
    3.2 储集层物性特征
        3.2.1 物性参数特征
        3.2.2 物性分布特征
    3.3 成岩作用
        3.3.1 压实作用
        3.3.2 压溶作用
        3.3.3 胶结作用
        3.3.4 溶蚀作用
        3.3.5 交代作用
第四章 充注期次及孔隙演化研究
    4.1 储层烃类类型及成熟度
        4.1.1 烃类类型
        4.1.2 烃类成熟度
    4.2 埋藏史及油气充注期次
        4.2.1 埋藏演化史研究
        4.2.2 充注期次及时间
    4.3 孔隙演化
        4.3.1 孔隙演化定量过程
        4.3.2 各研究区孔隙演化特征
第五章 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5.1 孔隙及喉道定性识别
        5.1.1 孔隙类型
        5.1.2 孔隙组合类型
        5.1.3 喉道类型
    5.2 高压压汞定量表征孔喉结构
        5.2.1 高压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分类
        5.2.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5.3 恒速压汞定量表征孔隙及喉道特征
        5.3.1 恒速压汞曲线分类
        5.3.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5.4 全尺径孔喉分布
        5.4.1 核磁共振T_2谱向孔喉半径转化方法
        5.4.2 全尺径孔喉分布特征
    5.5 分形表征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性
        5.5.1 分形理论
        5.5.2 孔喉及喉道分形特征
        5.5.3 孔喉结构复杂性分类
    5.6 储层孔喉结构分类
        5.6.1 白豹-华池区块
        5.6.2 贺旗-马岭区块
第六章 渗流特征及储层流体可动程度分析
    6.1 核磁共振T_2谱表征储层流体可动程度
        6.1.1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
        6.1.2 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6.2 联合T_1-T_2表征流体可动程度
        6.2.1 样品饱和水及离心状态成像特征
        6.2.2 样品T_1-T_2图像特征及划分
    6.3 油水相渗表征流体可动程度
        6.3.1 油水相渗曲线分类
        6.3.2 油水相渗参数特征
    6.4 储层流体可动程度综合评价
        6.4.1 白豹-华池区块
        6.4.2 贺旗-马岭区块
第七章 可采收能力及其与孔喉结构的响应规律
    7.1 储层可采收能力评价
        7.1.1 白豹-华池区块
        7.1.2 贺旗-马岭区块
    7.2 成岩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7.2.1 岩石学特征与孔喉结构的关系
        7.2.2 孔隙演化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7.3 孔喉结构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
        7.3.1 白豹-华池区块
        7.3.2 贺旗-马岭区块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卫317断块高渗油藏层间挖潜与合理注采比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特征及存在问题
    1.1 油藏特征
    1.2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卫317油藏潜力分析和创新背景
    2.1 潜力分析
    2.2 创新背景
3 调整部署及效果
4 成果创新点
    4.1 依靠全封再射、套贴等技术
    4.2 减了低效循环
    4.3 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5 效果评价

(4)吉林油田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注空气驱油矿场试验和室内实验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注空气泡沫驱油矿场试验和室内实验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
        1.3.2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
第2章 空气泡沫体系性能评价实验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2.4.1 矿化度对起泡剂性能影响的评价实验
        2.4.2 温度对起泡剂性能影响的评价实验
    2.5 章末小结
第3章 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
    3.1 实验基础参数测量
        3.1.1 原油粘度
        3.1.2 岩心样品准备
    3.2 实验基本准备
        3.2.1 实验流程
        3.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3 原油采出程度与驱替PV数关系实验(单管)
        3.3.1 单管水驱实验
        3.3.2 单管空气泡沫驱实验
        3.3.3 单管水驱转气驱实验
        3.3.4 单管水驱转空气泡沫驱实验
        3.3.5 单管水气交替驱油实验
    3.4 原油采出程度与驱替PV数关系实验(双管)
        3.4.1 双管水驱实验
        3.4.2 双管气驱实验
        3.4.3 双管空气泡沫驱实验
        3.4.4 双管水驱转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3.5 章末小结
第4章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
    4.1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岩心尺度)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岩心尺度)
    4.2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井组尺度)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井组尺度)
    4.3 章末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蒸汽吞吐中汽窜控制体系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起泡剂的确定
    2.2 稳泡剂的确定
    2.3 助剂浓度的确定
    2.4 性能评价
        2.4.1 耐盐性
        2.4.2 耐油性
3 结论

(6)牛18断块区难动用储量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牛18块位基本情况
第二章 油田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对比原则
        2.1.2 地层对比标志及层组划分
    2.2 构造特征
        2.2.1 地震资料解释
        2.2.2 构造特征
        2.2.3 断裂特征
        2.2.4 圈闭特征
        2.2.5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沉积背景
        2.3.2 古气候、古水介质背景
        2.3.3 古物源方向
        2.3.4 沉积相标志
        2.3.5 电性特征
        2.3.6 沉积微相划分
        2.3.7 沉积微相分布及沉积演变简史
    2.4.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
        2.4.3 储层物性
        2.4.4 储层非均质性
        2.4.5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2.5.油藏特征
        2.5.1 油藏类型
        2.5.2 地层温度与地层压力
        2.5.3 地层流体特征
第三章 构造与储层建模
    3.1 随机建模方法
    3.2 示性点过程
    3.3 序贯高斯模拟
    3.4 截断高斯模拟
    3.5 序贯指示模拟
    3.6 牛18块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3.6.1 建模的基础资料及工作流程
        3.6.2 网格划分
        3.6.3 三维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
        3.6.4 沉积相模型的建立
        3.6.5 相约束下三维属性建模
        3.6.6 模型粗化
第四章 测井二次解释
    4.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2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4.3 储层参数解释精度
第五章 地质储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单元与储量类别
    5.1 计算方法
    5.2 储量计算单元
    5.3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5.3.1 含油面积
        5.3.2 有效厚度
        5.3.3 有效孔隙度选值
        5.3.4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取值
        5.3.5 地面原油密度
        5.3.6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5.3.7 偏差系数和体积换算系数
    5.4 地质储量
        5.4.1 石油地质储量与技术可采储量
第六章 牛18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分析
    6.1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6.1.1 目前开发现状
        6.1.2 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及油井产能评价
    6.2 油藏潜力分析
结论
附录A 牛18井区试油数据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提出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块油藏研究现状
        1.2.2 波及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4 矿场实践对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认识
    1.3 存在问题及改进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断块油藏模型设计
    2.1 典型中高渗透断块油藏概念模型设计
        2.1.1 地质模型设计研究
        2.1.2 动态模型设计研究
    2.2 典型中高渗透断块油藏模型开发方式设计
        2.2.1 井网形式
        2.2.2 注水方式
    2.3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正交化模型设计
    3.1 断块油藏正交建模
        3.1.1 正交试验原理
        3.1.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3.2 弧形开启型断块油藏正交建模
    3.3 断块油藏波及系数数值模拟
        3.3.1 统计最终水驱波及系数
        3.3.2 不同含水阶段水驱波及系数的动态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
    4.1 多元回归主因素分析方法
    4.2 多元回归方法
        4.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4.2.2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4.2.3 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2.4 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水驱波及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1 地质因素
        5.1.1 渗透率
        5.1.2 渗透率级差
        5.1.3 油藏韵律性
    5.2 生产参数
        5.2.1 油水粘度比
        5.2.2 注采井距/含油条带宽度
        5.2.3 注水体积
    5.3 小结
第六章 水驱波及规律在东辛油田的应用
    6.1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应用方法
        6.1.1 水驱波及规律分析
        6.1.2 预测最终水驱波及系数
        6.1.3 不同含水开发阶段的效果评价
    6.2 水驱波及系数规律公式结合断块油藏的实例应用
        6.2.1 东辛永12块沙二 323 小层基本地质和开发状况
        6.2.2 永12块沙二 323 小层开发效果评价
    6.3 预测最终水驱波及系数案例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风城油田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重32井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存在问题
        1.1.1 油藏地质特征
        1.1.2 油藏开发现状
        1.1.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蒸汽驱油藏汽窜封堵技术对策
    1.3 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现状
        1.3.1 泡沫的形成分类
        1.3.2 泡沫调驱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3.3 氮气泡沫驱的优势
        1.3.4 氮气泡沫体系的微观渗流驱油机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氮气泡沫调驱体系配方研制及性能评价
    2.1 实验准备
        2.1.1 实验条件
        2.1.2 实验仪器
        2.1.3 起泡剂的选择
        2.1.4 稳泡剂的选择
        2.1.5 助剂的选择
    2.2 实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2.2.1 实验方法—Waring Blender法
        2.2.2 泡沫体系性能评价指标
    2.3 注入水泡沫体系筛选
        2.3.1 单一起泡剂的筛选
        2.3.2 复配起泡剂的筛选
        2.3.3 稳泡剂的筛选
        2.3.4 助剂的筛选
    2.4 实际地层水泡沫体系筛选
        2.4.1 单一起泡剂的筛选
        2.4.2 复配起泡剂的筛选
        2.4.3 稳泡剂的筛选
        2.4.4 助剂的筛选
    2.5 泡沫体系的常规性能评价
        2.5.1 耐温性
        2.5.2 耐盐性
        2.5.3 油敏性
    2.6 泡沫的微观结构特征
    2.7 泡沫体系对集输系统破乳效果影响研究
        2.7.1 影响破乳效果的因素
        2.7.2 实验准备
        2.7.3 破乳剂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2.7.4 泡沫剂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2.7.5 泡沫体系对集输系统的腐蚀性研究
    2.8 小结
第3章 氮气泡沫调驱体系岩心流动实验研究
    3.1 实验准备
    3.2 泡沫体系封堵性能因素研究
        3.2.1 注入方式优选
        3.2.2 气液比优选
        3.2.3 注入速度选择
        3.2.4 含油饱和度对泡沫封堵能力的影响
        3.2.5 并联填砂管泡沫分流实验
    3.3 泡沫驱油实验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泡沫调驱施工设计及配注工艺
    4.1 DF5003井泡沫调驱方案设计
    4.2 DF5035井泡沫调驱方案设计
    4.3 泡沫调驱配注工艺
        4.3.1 基本要求
        4.3.2 制氮设备与工艺配套
        4.3.3 泡沫发生器
        4.3.4 泡沫液挤注装置
        4.3.5 施工质量要求
        4.3.6 环境保护及安全注意事项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及认识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油田企业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后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后评价理论研究及实践
    2.1 后评价理论发展研究
    2.2 国外开展后评价历程及经验
    2.3 我国开展后评价过程
    2.4 后评价理论实践的启示
第3章 油藏产能建设项目考评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油藏产能建设项目考评方法及做法
        3.1.1 油藏开发方案考评方法
        3.1.2 钻井工程考评方法
        3.1.3 地面工程考评方法
        3.1.4 项目财务效益考评方法
        3.1.5 安全环保考评方法
    3.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考评体系创新及特点
        3.3.1 考评体系创新
        3.3.2 后评估考评体系特点
第4章 油田企业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设计
    4.1 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设计目标和原则
    4.2 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的维度框架设计
        4.2.1 投资维度
        4.2.2 工作量维度
        4.2.3 产能维度
        4.2.4 经济效益维度
    4.3 考评指标体系设计
        4.3.1 投资维度的指标
        4.3.2 工作量维度的指标
        4.3.3 产能维度的指标
        4.3.4 经济效益维度的指标
    4.4 考评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第5章 油田企业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模拟应用
    5.1 模拟测算
    5.2 应用效果与效益分析
        5.2.1 应用效果分析
        5.2.2 经济效益分析
第6章 考评体系应用措施和建议
    6.1 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应用措施
    6.2 研发后评价考评体系软件
    6.3 考评体系应用完善的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在XX石油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后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后评价理论研究及实践
    2.1 国外后评价理论体系及历程
    2.2 我国开展后评价过程
    2.3 相关理论和实践对本文的启示
第三章 油田项目后评价体系概述
    3.1 油田后评价体系概念
    3.2 油田项目后评价内容
        3.2.1 油藏开发方案后评价
        3.2.2 钻井工程后评价
        3.2.3 地面工程后评价
        3.2.4 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3.2.5 安全环保后评价
    3.3 油田项目后评价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油田企业后评估项目考评体系设计
    4.1 考评办法的涵义和特点
    4.2 企业简介
    4.3 构建后评价考评新体系框架
        4.3.1 设计目标和原则
        4.3.2 确定考评体系设计的维度和框架
    4.4 考评指标体系设计
        4.4.1 投资维度的指标
        4.4.2 工作量维度的指标
        4.4.3 产能维度的指标
        4.4.4 经济效益维度的指标
    4.5 考评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第五章 油田企业后评估项目考评体系应用分析
    5.1 模拟测算
    5.2 取得的认识与社会效益
        5.2.1 取得的认识
        5.2.2 社会及经济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改善卫317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D]. 屈怡倩. 西北大学, 2020
  • [2]中国堵水调剖60年[J].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6)
  • [3]卫317断块高渗油藏层间挖潜与合理注采比的研究与应用[J]. 武伟飞. 化工设计通讯, 2017(10)
  • [4]吉林油田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及参数优化[D]. 董万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5]蒸汽吞吐中汽窜控制体系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价[J]. 吴丰豆,王健,冯天,余恒,秦山. 天然气与石油, 2016(03)
  • [6]牛18断块区难动用储量开采技术研究[D]. 崔巍.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7]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D]. 王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8]风城油田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D]. 冯天.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9]油田企业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估考评体系研究[D]. 靳艳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5)
  • [10]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在XX石油企业的应用研究[D]. 裴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提高卫317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