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一、异形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1](2021)在《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气涡流纺是目前一项新的纺织技术。文章分析了国内喷气涡流纺的发展情况及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并对浙江纺纱企业近年来利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出色纺纱、花式纱、多功能纱、纯棉及棉涤混纺纱线以及粘胶机织物用纱等5大类新型纱线的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开发多种喷气涡流纺新颖纱线是喷气涡流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并对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的重点技术措施进行了探析。

沈妙音[2](2021)在《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2020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人们的生命安全意识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服用性的织物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基本性能优良的情况下,还需要具有特殊的功能性。本课题采用的改性聚酯纤维具有抗菌性和吸湿快干两项功能性性能,所织制而成的织物也就具有了良好的抗菌性和热湿舒适性,满足纤维人们对于服用织物的要求。首先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截面观察,并对纤维进行了基本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纤维为异形截面纤维,在截面中可以看到许多细小的微孔,说明纤维内部不是实心的,具有许多微孔管道,这也大大提高了纤维的吸湿快干的性能。改性聚酯纤维的纵向表面附着着分布不均匀的细小颗粒,还有一些凹槽,并不像普通涤纶纤维表面那样的光滑。这些细小颗粒为抗菌的颗粒,附着在纤维表面,使纤维具有抗菌性能,一些小凹槽则可以增加纤维的吸湿排汗的性能。纤维的回潮率较普通涤纶纤维要高很多,所以纤维的吸湿速干性能较好。在考虑到改性聚酯纤维的功能情况下,选择粘胶纤维、竹浆纤维和天丝进行混纺形成五种不同原料和比例的混纺纱。分别为改性聚酯纤维和粘胶纤维按50/50、60/40、70/30的比例进行混纺,改性聚酯纤维和竹浆纤维按60/40的比例进行混纺,改性聚酯纤维和天丝按60/40的比例进行混纺。使用这五种混纺纱进行织物小样织制,共得到十一种混纺机织物。对十一种混纺机织物进行基本服用性能测试和功能性测试,其中基本服用性能包括力学测试、折皱回复性能测试、悬垂性测试、柔软性能测试、抗起毛起球测试,功能性测试包括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和抗菌性测试。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性分析,再采用模糊数学对织物除热湿舒适性能和抗菌性能外的其他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三种分析结果来判断出综合性能最佳机织物。分析热湿舒适性综合性能评价,由改性聚酯纤维和粘胶纤维按60/40的混纺比形成的混纺纱,作为织物的经纬纱线,织制成的织物,命名为织物BB,优劣位于第四位,也是较靠前部分,就有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分析织物的抗菌性能,结合市场的原料成本,得出织物BB为最优织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性。分析织物服用性基本性能综合评价,织物BB优劣位于第一位,是最优织物。结合上面三种评价分析,最终得到织物BB为本次课题得到的最优面料,是一款良好的抗菌热湿舒适性功能性织物。结合织物的功能性在服用性领域的应用,进行产品的花型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采用大提花的工艺和色纺工艺进行织制,完成织物的后续开发工作,最终与相关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

许多[3](2021)在《热致分层集聚调控纤维成纱机理及其制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锭纺纱技术因其原料适应性强、成纱质量好、纱支高而被广泛使用,但也存在纱体表面毛羽比较多,且毛羽分布不规律等问题。本文探究了成纱三角区纤维的运动规律并分析了高品质纺纱技术的应用现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对纱线品质(既有紧密纺的外观及强力、又有环锭纺的手感)提高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在高效率、低能耗等方面下功夫,进而提出了热致降模调控与载荷集聚调控相结合的纺纱方法,以解决低能耗与高品质无法同时突破的一对矛盾。本文先对具有代表性的纤维材料进行热学性能和热拉伸性能的关联机理及规律研究,凝练出影响纤维在成纱三角区中运动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在三角区中架设高温热致调控模块以探究不同温度热场对纤维成纱运动行为及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0℃温度下短暂暴露不会影响纤维结构,棉纤维随温度的升高模量降低幅度较小,涤纶纤维模量则大幅下降。棉纤维、粘胶纤维、涤纶纤维和混纺纤维纱线在160℃加热温度下,3mm有害毛羽降幅分别为39.8%、64.6%、78.8%和72.8%,条干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强力分别提高4.9%、5.1%、6.5%和6.4%;扭结分别降低1.2%、19.6%、18.9%和8.6%。随后本文构建载荷约束集聚调控纤维成纱的方法,实现重塑成纱三角区、分层调控纤维成纱,实现须条内层纤维充分内外转移、表层纤维高密度集聚成纱的逐层分步控制纺纱,结果表明:S3接触模式下集聚压纱盘对纱条的应力作用最大,因而S3接触型所纺棉纱、粘胶纱、涤纶纱和混纺纱的3mm毛羽减少率分别为74.3%、65.8%,43.1%和56.8%,强力分别提高5.0%、5.1%、3.3%和5.5%;不同载荷集聚压纱盘与纤维运动状态存在适配关系,棉纱、粘胶纱、涤纶纱和混纺纱的最适载荷重量分别为3g、3g、4g、3g,在最适载荷集聚下的3mm毛羽减少率分别为74.6%、59.7%、51.7%和68.9%,条干性能随载荷重量的增大逐渐恶化,强力分别提高5.0%、2.6%、3.2%和5.7%。最后本文进一步将热致降模机理和载荷约束机制在成纱三角区实现有效协同,设计了一种由热致调控模块和集聚压纱盘结合的热致集聚组件,实验结果表明:热致集聚组件对纤维约束控制力更强,同时形成的保温层可以使纤维充分均匀加热,并且减少热量损失。热致分层纺纱所纺棉纤维纱线、粘胶纤维纱线、涤纶纤维纱线、涤棉混纺纤维纱线的3mm毛羽减少率分别为77.6%、69.0%、79.2%和77.6%,强力提高分别为5.6%、5.7%、7.7%和7.5%,扭结减少率分别为5.6%、24.8%、32.2%和19.8%,多项纱线性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上述热致降模调控纺纱技术和载荷集聚调控纺纱技术。

吴加会[4](2021)在《发热毛型针织混纺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于服装的穿着要求越来越高,美观性、舒适性和功能性逐渐成为评价服装好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保暖服装以增加服装内部静止空气含量为手段来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导致服装臃肿厚重。发热材料则可以自主产生热量使服装温度升高,可以保证服装轻薄舒适且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本论文从上述定位出发设计与开发秋冬户外活动用毛针织品。采用吸湿发热腈纶和光能发热腈纶分别与羊毛进行混纺,通过研究发热纤维的种类、比例以及织物组织结构来开发具有发热保暖功能的毛针织品;最后进行人体穿着实验,评价服装在真实穿着场合下的发热保暖效果。旨在为秋冬季节户外穿着毛针织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具体开展的工作内容如下:探究吸湿发热腈纶与光能发热腈纶具有发热效果的根本原因。对两种发热腈纶以及普通腈纶进行SEM、FTIR、XRD、UV-Vis-NIR、强力和回潮率测试。结果表明,吸湿发热腈纶纵向表观形态粗糙,大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亲水基团,结晶度仅为普通腈纶的三分之一左右,回潮率约为普通腈纶的15~20倍,这些均使得纤维具有优异的吸湿性能,也是其具备吸湿发热功能的主要原因。光能发热腈纶与普通腈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度不同,光能发热腈纶对于紫外光、近红外线的吸光度约为普通腈纶的2倍,能够吸收更多波长的太阳辐射,这也是光能发热腈纶具有发热效果的主要原因。采用粗纺纺纱系统制备四种实验纱线。基于纤维可纺性考虑,将混纺比例设置为80%羊毛/20%吸湿发热腈纶、70%羊毛/30%吸湿发热腈纶、80%羊毛/20%光能发热腈纶、70%羊毛/30%光能发热腈纶,并以100%羊毛纱线作为对照样,纱线细度为26/2Nm。对五种纱线进行强力、条干和毛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纯羊毛纱线,羊毛/光能发热腈纶混纺纱的强力较高,条干均匀度较好且毛羽较少;羊毛/吸湿发热腈纶混纺纱的强力略低于纯羊毛纱线,条干CV值与纯羊毛纱线接近,纱线毛羽较多。将上述五种纱线分别制成纬平针组织、1+1罗纹组织和集圈组织共15块织物,对其进行透气性、透湿性、热阻、吸湿发热性能和吸光发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6块含吸湿发热腈纶的织物均具有较好的吸湿发热性能,在30min内,最大升温值均高于12.0℃,平均升温值均高于6.7℃,且吸湿发热腈纶比例越高,织物吸湿发热性能越好。含30%吸湿发热腈纶的羊毛混纺面料30min内平均升温值较纯羊毛织物约高1.3℃,最大升温值约高1.0℃。设计开发的6块含光能发热腈纶的织物在400w全光谱投光灯的照射下,30min内平均升温值与纯羊毛面料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投光灯的波长集中在可见光区,而光能发热腈纶在可见光区吸光度不高,主要以吸收更多的近红外线为主,因此,在该光照条件下吸光发热性能不明显。组织结构对于织物发热保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集圈织物的发热保暖性能最好,1+1罗纹织物居中,纬平针织物较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集圈织物在30min内吸湿发热平均升温值比1+1罗纹织物约高2.3℃,比纬平针织物约高3.0℃。但集圈织物相对较厚,平方米克重为1+1罗纹织物的1.11倍,纬平针织物的1.34倍。在人体穿着实验中,静坐、慢走和快走三种运动状态下,含吸湿发热腈纶的服装温度始终高于纯羊毛衫,且吸湿发热腈纶比例越高,服装的温度越高。在三种不同运动状态下,含30%吸湿发热腈纶的服装在30min内平均温度比纯羊毛衫分别高1.2℃、1.6℃和1.8℃。表明随着人体运动强度增强,出汗量增加,含有吸湿发热腈纶的服装升温速度更快,升温值更高。在低光照和高光照条件下,含20%光能发热腈纶的服装在30min内平均温度分别比纯羊毛衫高0.5℃和1.1℃;含30%光能发热腈纶的服装比纯羊毛衫高0.5℃和3.6℃,表明光照强度对于光能发热腈纶的发热效果有较大影响,并且光能发热腈纶的混纺比例越高,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在高光照条件下,光能发热腈纶可以吸收更多的短波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热能,且能够发射远红外线作用于人体,促进皮肤表面温度升高。

陈顺明,泮志连,程四新,章友鹤[5](2021)在《关于转杯纺创新开发新型纱线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文章分析了我国转杯纺纱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与环锭纺相比的技术优势,并通过调研分析了近期国内转杯纺纱企业开发的六大类新型纱线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拓展情况。结论指出:开发转杯纺新型纱线,拓展纱线应用领域是提高转杯纺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持续发展转杯纺产能的重要途径。

刘嘉茜[6](2020)在《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酯纤维是一种集优异的回弹性、耐污性、耐磨性、可纺性、染色性、柔软的手感等优点于一身的新型聚酯纤维,可广泛应用在运动服和内衣等服装领域,但是由于PTT分子链排列规整,结晶度高,而且缺乏亲水基团,所以吸湿性差,在穿着过程中易产生闷热感,降低了服装的舒适性。因此,本文将以提升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吸湿性为核心,基于纤维的浸润、芯吸效应以及吸放湿特性,因为PTT聚酯纤维主要用在长丝和短纤两方面,所以本课题从这两方面分别对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进行舒适改性研究,进一步揭示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应用机理以及为拓展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芯吸效应设计和制备具有十字异形结构的PTT聚酯纤维,以提升其导湿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混引入聚醚酯来提高PTT聚酯纤维的表面润湿性,从而构筑PTT聚酯纤维“润湿-导湿-排湿”体系。结果表明,十字异形结构提升了PTT聚酯纤维的吸湿性以及上染率,但相对与普通圆形PTT聚酯纤维,其力学性能和回弹性能却出现下降,而引入的聚醚酯一方面增大了大分子链的柔顺性,提高了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结晶能力和力学强度,另一方面,聚醚酯本身作为一种弹性体,提升了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回弹性,使其回弹性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拉伸次数和定伸长率的增加而下降。所以,制备的十字形PTT/TPEE聚酯纤维不仅吸湿性得到了提升,其他性能也接近于普通圆形纤维。PTT织物的测试结果发现,十字结构增大了纤维间的空隙,两种十字形PTT织物的透气性和导湿性相对于圆形PTT织物均得到了提高。其次,由于PTT聚酯短纤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可将其与吸湿性好的天然纤维进行混纺,制备PTT/羊毛和PTT/粘胶混纺纱线,并将混纺纱线进行同浴染色。对混纺纱线的吸湿性、力学性能及回弹性能等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混纺纱线的回潮率均提升到了7.2%,吸湿性得到了很大改善,此外,PTT/羊毛混纺纱线相对于羊毛纱线的力学性能和回弹性能也得到了改善,PTT/粘胶混纺纱线也改善了粘胶纤维弹性差的缺点。对织物性能表征结果发现,染色后的混纺纱线织成的织物色牢度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抗皱性能。

王超[7](2020)在《调温石墨烯复合功能纱线及面料的开发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环保、健康、舒适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纺织品的考虑因素,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为智能化、多功能纺织品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课题通过对粘胶基蓄热调温纤维、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外观形态、力学性能、调温、抗静电等性能的研究,选择吸湿性佳且可纺性好的长绒棉纤维与其混纺,针对出现的梳理、混并等问题设置不同混纺比以及纺纱各工序参数,获得条干好、性能佳的调温石墨烯混纺纱线。然后确定合理的调温石墨烯复合功能面料的织造工艺路线,开发出多功能调温石墨烯复合面料,并进行织物性能测试和综合性能评价,确定最优综合性能的织物各纤维含量。(1)粘胶基蓄热调温纤维与涤纶基石墨烯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纵向表面呈现不均匀无规则凸起;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纵向呈现圆柱形,表面分布有石墨烯粉体纳米片层。拉曼光谱图显示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在1347.1cm-1、1581.3cm-1、2647.8cm-1位移处出现石墨烯的D峰、G峰和2D峰。调温纤维断裂强度2.42c N/dtex,断裂伸长率9.71%,DSC测试结果显示熔融焓值为15.09J/g,结晶焓值为14.60J/g,热焓值较高。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断裂强度5.21c N/dtex,断裂伸长率13.63%,体积比电阻值1.6×108Ω·cm,远红外发射率0.90,远红外温升2.3℃,具有抗静电和远红外发射功能。(2)调温石墨烯复合纱线纺纱工艺与性能研究。设计粘胶/石墨烯/长绒棉纤维混纺比为30/50/20、50/30/20、70/20/10,纱线线密度均为9.8tex。通过前纺和后纺各道生产工序开发三种调温石墨烯复合纱线。测试结果显示:粘胶/石墨烯/长绒棉(30/50/20)纱线具有较好的强力、断裂伸长率,并且条干均匀度最好。三种混纺纱DSC曲线均出现了明显的吸热峰和放热峰,温度调节功能具有可逆性。粘胶/石墨烯/长绒棉(70/20/10)纱线的温度调节范围为16.21~30.02℃,相变焓值最高。(3)调温石墨烯复合织物开发与性能分析。结合调温石墨烯复合纱线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以及上机织造时对纱线性能的基本要求,设计合理的织物规格和主要上机参数进行上机织造,并对织物进行了液氨整理,通过液氨整理织物的透气性能提高了28.4%,起毛起球情况也显着改善。同时测试结果显示,粘胶/石墨烯/长绒棉(70/20/10)织物Q-MAX值最大,接触冷暖感性能最优,温度调节范围最大且热焓值最高。粘胶/石墨烯/长绒棉(30/50/20)织物静电半衰期为4.1s,评定为A级抗静电织物。三种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0%,粘胶/石墨烯/长绒棉(70/20/10)织物的抗菌性最优。(4)调温/石墨烯复合织物性能综合评价。采用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得到织物综合性能评价顺序为:粘胶/石墨烯/长绒棉(70/20/10)>粘胶/石墨烯/长绒棉(30/50/20)>粘胶/石墨烯/长绒棉(50/30/20)。粘胶基蓄热调温纤维/石墨烯涤纶改性纤维/长绒棉纤维混纺比为70/20/10时,织物综合性能最优。本论文包含图23幅,表21个,参考文献83篇。

惠林涛[8](2019)在《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转杯纺发展迅速,全球总的转杯纺设备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转杯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转杯纱线新品种的开发迫在眉睫。传统转杯纺技术因分梳辊对纤维原料的通用性不强导致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严重制约着转杯纺的发展。为突破传统转杯纺技术的瓶颈,国内外有关学者曾进行过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探索。本文在前人有关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双分梳转杯纺理论,丰富转杯纱产品种类。分别在改进后的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和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进行多种混纺纱的纺纱实验,综合评估单、双分梳转杯纱的各项性能,验证双分梳转杯纺的技术优势。通过研究分梳辊与纱线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为开发转杯纱线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双分梳转杯纺原理机进行设备改进,通过增加喂给罗拉轴和分梳辊传动龙带实现喂给、分梳的独立控制。分别在单、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纺制不同线密度、不同混纺比例的三种混纺纱,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有效提高混纺纱质量。同时,在分梳辊规格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纤维条的喂给位置对纱线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其次,对作为转杯纺关键器材之一的分梳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探究分梳辊规格和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转杯纺中有关分梳辊的研究理论仍然适用于双分梳转杯纺。根据纤维种类及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梳辊规格和转速,有利于提高纱线质量。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5tex涤/棉65/35转杯混纺纱较优的工艺组合,即:左分梳辊规格OK37,右分梳辊规格OK40,左分梳辊转速7000r/min,右分梳辊转速7000r/min。第三,研究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以涤/棉混纺纱为例,通过汉密尔顿指数和纤维环不同部分各类纤维所占比例来进行混合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纱的外观结构与传统转杯纱类似,且不同混纺比例的涤/棉混纺纱外观结构无明显差异。纤维的内外转移程度与混纺比例有关,纤维所占比例越小,优先向内转移。同时,喂给方式对纤维的混合有影响。与传统转杯纺技术相比,双分梳转杯纺技术中纤维在转杯内的混合存在不均匀。最后,基于上文的研究进行纱线新品种的开发。双分梳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的外观纵向呈现两种颜色相间、无序排列的状态,该外观效果与传统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有明显差异。同时,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开发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三组分纱线。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37tex涤纶/棉/粘胶34/33/33的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53787r/min,分梳辊转速6769r/min,设计捻系数416。在三组分纱线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涤纶/锦纶/棉/粘胶25/25/25/25四组分纱线的试纺。纱线开发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线和各类混色纱线的开发。

欧阳微微[9](2019)在《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文中提出被誉为“软黄金”的羊绒纤维柔软亲肤、吸湿排汗性佳。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服饰功能化、舒适化和高档化的追求,羊绒产品正向高支精纺和轻薄型四季可穿发展。然而羊绒纤维优良的保暖性使其在夏季服饰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现有的夏季羊绒服饰产品数量虽逐渐增多,但市场占有率仍然较小,且纱线生产以环锭纺为主,织物容易起毛起球。喷气涡流纺作为一种高效短流程的纺纱技术,纱线毛羽较少,织物具有吸湿快干、耐磨和抗起球等优良性能,不仅适于夏季贴身服装的制作,也适合毛类织物的开发。本课题选用羊绒纤维和凉爽型纤维为原料,选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和环锭纺纱技术开发凉爽型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用纱,不仅能将羊绒纤维和凉爽型纤维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开发适用于夏季的羊绒服饰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夏季羊绒服饰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羊绒企业的生产效益。本课题首先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方式分别纺制出精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和粗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采用哈氏切片器获取纱线横截面,用扫描电镜(含能谱仪)获取纱线横截面图像,再运用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分析法研究了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混纺纱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基于喷气涡流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选用亚麻纤维、精梳棉纤维、竹纤维、粘胶纤维及凉爽涤纶与羊绒纤维组合混纺线密度相同的四组分纱线,分别采用喷气涡流纺和环锭纺制备纱线,比较成纱方式对纱线拉伸性能、毛羽指数和条干的影响;设计三种不同的羊绒比例(10%、20%、30%),比较羊绒含量对喷气涡流纱拉伸性能、毛羽指数和条干的影响;将本课题制得的羊绒混纺纱线织成规格相同的纬平针针织面料,从透气性、透湿性、散湿性、导热系数和最大瞬态热流量这五个方面与市面上现有的5款夏季凉感面料进行凉爽舒适性对比,并运用模糊数量评判法对面料的凉爽舒适性进行综合评判。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喷气涡流混纺纱中,长度更长、初始模量更小的纤维优先向外转移;长度更短、初始模量更大的纤维优先向内转移;精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表层的涤纶纤维多于粗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表层的涤纶纤维;2、混纺纱成分相同时,喷气涡流纱的拉伸性能较环锭纱的拉伸性能差,但纱线毛羽、条干优于后者;喷气涡流混纺纱纤维种类相同时,随着羊绒含量增加,纱线拉伸性能提高,但纱线毛羽和条干变差;3、当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织物中的纤维种类相同时,羊绒含量为2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优,羊绒含量为3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次之,羊绒含量最低为1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差。可见羊绒含量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织物凉爽舒适性能;4、纤维种类和纺纱方法直接影响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在自主设计的9种羊绒混纺针织纱中,凉爽涤纶/粘胶/蚕丝/羊绒40/20/20/20喷气涡流混纺纱所制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优。

吕林军,赵连英,赵沉沉,贾士玉,章友鹤[10](2018)在《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喷气涡流纺的技术优势与生产中存在的弊端,为了规避同质化竞争,拓展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喷气涡流纺企业必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多样化、功能化的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占领市场。文章以近几年来国内喷气涡流纺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开发的八大类新型纱线为例,对其性能特点、用途及生产中相关技术进行初步探析。

二、异形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形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喷气涡流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必要性
2 浙江省喷气涡流纺企业近期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情况探析[3-4]
    2.1 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开发生产多种色纺纱线
    2.2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创新开发花式纱
        2.2.1 浙江百隆东方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段彩纱、彩点纱、仿点子涡流纱
        2.2.2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先后开发出彩星纱、锦星纱、炫彩纱、靓丝纱
    2.3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功能性纱线
        2.3.1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设备上开发功能性纱线
        2.3.2 杭州奥华纺织公司用多种功能纤维开发出喷气涡流纺纱线
        2.3.3 湖州威达纺织集团开发功能性纱线
        2.3.4 宁波双盾纺织公司开发功能性纱线
        1)亚麻与棉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用维劳夫特(截面呈扁平型)粘胶纤维与羊绒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4 喷气涡流纺开发纯棉及棉混纺的色纺纱线
        2.4.1 浙江百隆东方、华孚色纺开发出用棉与涤混纺、涤与棉混纺、纯棉喷气涡流纺色纺纱线
        2.4.2 浙江百隆东方对色棉的混用比例及涡流纺工艺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2.5 在喷气涡流机上开发多种机织用纱线
        2.5.1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服饰面料上应用
        2.5.2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家纺面料上应用
        2.5.3 用喷气涡流纺粘胶色纺纱开发粘胶色织面料
3 喷气涡流纺开发多种新颖纱线的技术关键点[5]
    3.1 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能做好预处理,确保纺纱顺利进行
    3.2 掌握在多种纤维及多种色泽纤维混合纺纱中的两个关键技术
    3.3 生产多种新颖喷气涡流纺纱线
    3.4 优选喷气涡流纺的工艺参数,充分发挥优良性能
    3.5 做好生产环境温湿度的管理和调控
4 结语

(2)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抗菌纤维纺织品的研究
        1.2.2 国内外改性聚酯纤维纺织品的研究
    1.3 课题的背景
    1.4 课题的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吸湿速干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测试和织物试制
    2.1 吸湿速干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物理性能
        2.1.1 纤维的形态特征
        2.1.2 纤维的长度与细度
        2.1.3 纤维的回潮率
    2.2 抗菌热湿性混纺纱线性能测试
        2.2.1 纱线规格设计
        2.2.2 混纺纱线的强伸性测试
    2.3 抗菌、热阻舒适性复合功能织物的试制
        2.3.1 织物厚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织物基本性能研究
    3.1 拉伸断裂性能测试与分析
        3.1.1 试验方法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折皱回复性测试与分析
        3.2.1 试验方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悬垂性测试
        3.3.1 试验方法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柔软性能测试
        3.4.1 试验方法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试验方法
        3.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透气性能测试与分析
        3.6.1 试验方法
        3.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织物功能性的研究
    4.1 织物舒适性测试
        4.1.1 织物的吸湿性能测试
        4.1.2 织物的速干性能测试
        4.1.3 织物的热阻性能测试
    4.2 织物抗菌性测试
        4.2.1 抗菌试验方法
        4.2.2 抗菌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织物的综合性能评价
    5.1 织物服用基本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5.1.1 建立因素集
        5.1.2 建立综合评判矩阵
        5.1.3 确定权系数向量
        5.1.4 综合评判
    5.2 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2.1 测试数据汇总
        5.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5.2.3 计算关联系数和等全关联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织物服装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6.1 产品设计的主体思路
        6.1.1 产品主题的构思
        6.1.2 产品织物的设计
        6.1.3 产品色彩的选用
    6.2 “田园风”服用织物设计
        6.2.1 主题构思
        6.2.2 “田园风”系列(1)
        6.2.3 “田园风”系列(2)
        6.2.4 “田园风”系列(3)
        6.2.5 “田园风”系列(4)
    6.3 “格子风”服用织物设计
        6.3.1 主题构思
        6.3.2 “格子风”系列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热致分层集聚调控纤维成纱机理及其制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成纱三角区中纤维的运动规律及调控研究
    1.3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2 成纱三角区中纤维的热致降模调控及纱线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过程
        2.2.2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纤维材料的热重图谱分析
        2.3.2 不同纤维材料的变温条件下的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
        2.3.3 不同纤维材料的变温条件下的热拉伸性能
        2.3.4 不同热致温度下纤维成纱后的表观结构对比
        2.3.5 不同热致温度下纤维成纱后的毛羽性能对比
        2.3.6 不同热致温度下纤维成纱后的条干性能对比
        2.3.7 不同热致温度下纤维成纱后的强力性能对比
        2.3.8 不同热致温度下纤维成纱后的扭结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成纱三角区中纤维的载荷集聚调控及纱线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
        3.2.1 集聚压纱盘对纤维捕捉的控制机理
        3.2.2 集聚压纱盘的自适应调控行为机制
        3.2.3 成纱应力有限元分析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过程
        3.3.2 纱线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接触模式下纱线毛羽性能对比
        3.4.2 不同接触模式下纱线条干性能对比
        3.4.3 不同接触模式下纱线强力性能对比
        3.4.4 不同压纱载荷约束下成纱毛羽性能对比
        3.4.5 不同压纱载荷约束下成纱条干性能对比
        3.4.6 不同压纱载荷约束下成纱强力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热致分层集聚纺纱组件的高效协同及成纱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过程
        4.3.2 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致分层集聚纺纱组件对成纱毛羽的影响
        4.4.2 热致分层集聚纺纱组件对成纱条干的影响
        4.4.3 热致分层集聚纺纱组件对成纱强力的影响
        4.4.4 热致分层集聚纺纱组件对成纱扭结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4)发热毛型针织混纺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热材料研究现状
        1.2.1 吸湿发热材料
        1.2.2 光能发热材料
        1.2.3 电能发热材料
        1.2.4 化学发热材料
        1.2.5 相变发热材料
    1.3 吸湿发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光能发热材料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方法
        1.5.1 物理学方法
        1.5.2 生理学方法
        1.5.3 心理学方法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吸湿发热和光能发热腈纶结构与性能分析
    2.1 纤维原料
        2.1.1 吸湿发热腈纶
        2.1.2 光能发热腈纶
    2.2 纤维结构性能测试
        2.2.1 形态结构观察
        2.2.2 红外光谱测试
        2.2.3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2.2.4 X射线衍射测试
        2.2.5 力学性能测试
        2.2.6 回潮率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结构
        2.3.2 红外光谱
        2.3.3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2.3.4 X射线衍射
        2.3.5 力学性能
        2.3.6 回潮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纱线设计、制备及性能分析
    3.1 原料选配
    3.2 纺纱工艺流程
        3.2.1 和毛工序
        3.2.2 梳毛工序
        3.2.3 细纱工序
        3.2.4 络筒工序
        3.2.5 并线和倍捻工序
    3.3 纱线性能测试
        3.3.1 纱线强力测试
        3.3.2 纱线条干及毛羽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强力
        3.4.2 条干均匀度
        3.4.3 毛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4.1 织物制备与结构设计
        4.1.1 织物制备
        4.1.2 织物结构设计
    4.2 织物性能测试
        4.2.1 透气性测试
        4.2.2 透湿性测试
        4.2.3 热阻测试
        4.2.4 吸湿发热性能测试
        4.2.5 吸光发热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透气性
        4.3.2 透湿性
        4.3.3 热阻
        4.3.4 吸湿发热性能
        4.3.5 吸光发热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体穿着实验的吸湿/光能发热性能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服装试样
        5.1.2 实验设备
        5.1.3 测试方法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运动状态对服装发热保暖性能的影响
        5.2.2 不同光照强度对服装发热保暖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关于转杯纺创新开发新型纱线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转杯纺纱线的调查与分析
2 六大系列新型转杯纺纱线的技术分析
    2.1 转杯纺纯棉纱
    2.2 转杯纺麻类纱线
        2.2.1 亚麻混纺纱
        2.2.2 汉麻混纺纱
        2.2.3 纯纺麻类纱线
    2.3 毛绒及丝类转杯纺混纺纱
    2.4 转杯纺粘胶纤维类混纺纱
    2.5 多功能转杯纺纱线
    2.6 转杯纺色纺纱与花式纱
        2.6.1 转杯纺色纺纱
        2.6.2 转杯纺花式纱
3 结语

(6)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发展概述
        1.1.1 1,3-PDO的发展
        1.1.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发展
    1.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性能及应用
        1.2.1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性能
        1.2.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应用
    1.3 纤维及制品舒适性评价指标和要素
        1.3.1 温度性舒适
        1.3.2 接触性舒适
        1.3.3 适体性舒适
    1.4 聚酯纤维的物理改性方法
        1.4.1 异形纺丝法
        1.4.2 共混纺丝法
        1.4.3 混纺
        1.4.4 复合纺丝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生物基 PTT 聚酯长丝的舒适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
        2.3.2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回弹性能
        2.3.3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异形度
        2.3.4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亲水性能
        2.3.5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能
        2.3.6 十字形PTT织物的湿舒适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 PTT 聚酯短纤的舒适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TT聚酯短纤的基本性能
        3.3.2 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
        3.3.3 混纺纱线的弹性性能
        3.3.4 混纺纱线的亲水性能
        3.3.5 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
        3.3.6 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
        3.3.7 混纺织物的抗皱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调温石墨烯复合功能纱线及面料的开发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与健康纺织品
    1.2 相变蓄热材料与调温原理
        1.2.1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
        1.2.2 相变蓄热纤维与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1.2.3 相变蓄热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石墨烯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
        1.3.1 石墨烯功能性纺织品的分类
        1.3.2 石墨烯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的制备
        1.3.3 石墨烯功能性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结构与性能
    2.1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2.1.1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SEM分析
        2.1.2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强伸性能
        2.1.3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DSC性能
    2.2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2.2.1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外观形态
        2.2.2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拉曼光谱图
        2.2.3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强伸性能
        2.2.4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2.2.5 石墨烯改性涤纶纤维远红外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温石墨烯复合纱线混纺工艺与纱线性能
    3.1 混纺原料及纱线规格
        3.1.1 实验原料
        3.1.2 纺纱工艺设计
    3.2 纺纱工艺流程及参数
        3.2.1 纺纱工艺流程
        3.2.2 开清棉、梳棉工序及参数
        3.2.3 并条工序及参数
        3.2.4 粗纱工序及参数
        3.2.5 细纱工序及参数
    3.3 混纺纱线的表征测试与结果分析
        3.3.1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3.3.2 纱线条干不匀测试
        3.3.3 纱线DSC性能测试
        3.3.4 纱线抗菌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温石墨烯复合面料的开发与性能
    4.1 织物规格设计
    4.2 织造工艺流程
        4.2.1 整经工序
        4.2.2 浆纱工序
        4.2.3 织造工序
    4.3 液氨整理工艺
    4.4 织物的外观及力学性能的表征
        4.4.1 织物的强伸性能
        4.4.2 织物的透气性能
        4.4.3 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4.5 液氨整理对织物性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4.5.1 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
        4.5.2 液氨整理后调温石墨烯复合织物综合性能评价
    4.6 织物的热学及功能性表征
        4.6.1 织物的接触冷暖感性能
        4.6.2 织物的DSC性能
        4.6.3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
        4.6.4 织物的抗菌性能
    4.7 调温石墨烯复合功能织物性能的综合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8)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转杯纱开发现状
    1.3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
        1.3.1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
        1.3.2 转杯纺工艺优化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双分梳转杯纺特点及其成纱性能研究
    2.1 双分梳转杯纺成纱系统
    2.2 单、双分梳转杯纱性能对比
        2.2.1 涤/棉混纺纱
        2.2.2 涤/粘混纺纱
        2.2.3 棉/大麻混纺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梳辊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1 分梳辊规格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2 分梳辊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3.3.2 正交试验方案
        3.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最佳工艺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纺比例及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研究
    4.1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1.2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外观结构研究
        4.1.3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2.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2.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纱线产品开发
    5.1 纱线产品开发说明
    5.2 纱线产品开发
        5.2.1 涤纶/粘胶混色纱线的开发
        5.2.2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的开发
        5.2.3 涤纶/锦纶/棉/粘胶四组分纱线的开发
    5.3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工艺优化
        5.3.1 试验方案的设计
        5.3.2 有效回归方程的求解
        5.3.3 等高线分析
        5.3.4 最优值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混纺纤维条的制备
附录二 分梳辊规格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三 分梳辊规格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四 分梳辊转速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五 分梳辊转速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致谢

(9)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夏季羊绒混纺织物的研究现状
        1.2.2 凉爽型纤维及其研究现状
        1.2.3 喷气涡流纺(MVS)及其产品研究现状
        1.2.4 夏季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纤维在MVS纱线横截面内的分布研究
    2.1 纱线原料的准备
    2.2 纤维在MVS羊绒混纺纱中的径向分布研究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纱线横截面切片制作
        2.2.3 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分析法
        2.2.4 Onion指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汉密尔顿转移指数M
        2.3.2 Onion指数OnI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的开发与性能研究
    3.1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的开发
        3.1.1 纤维原料的选择
        3.1.2 产品设计方案
        3.1.3 纺纱工艺参数
    3.2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纱线基本性能研究
        3.2.1 纱线拉伸断裂性能
        3.2.2 纱线毛羽
        3.2.3 纱线条干均匀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与凉爽舒适性研究
    4.1 织物准备
        4.1.1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试样的制备
        4.1.2 市场购样
    4.2 织物凉爽舒适性能研究
        4.2.1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与分析
        4.2.2 织物透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4.2.3 织物散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4.2.4 织物导热系数测试与分析
        4.2.5 织物最大瞬态热流量Qmax测试与分析
    4.3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4.3.1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和具体步骤
        4.3.2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开发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的必要性
国内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的最新开发动态
    1 喷气涡流纺色纺纱
        1.1 麻灰系列色纺纱 (图1)
        1.2 彩色系列色纺纱
        1.3 多纤混纺色纺纱
    2 用改性涤纶开发喷气涡流纺纱线
    3 喷气涡流纺纯棉及棉混纺纱
    4 喷气涡流纺麻类纤维混纺纱
    5 喷气涡流纺毛针织用纱
    6 功能性喷气涡流纺纱线
    7 缝纫线与装饰织物用纱
        7.1 缝纫线
        7.2 装饰织物用纱
    8 包芯纱与花式纱
        8.1 包芯纱
        8.2 喷气涡流纺花式纱
        8.2.1 彩点纱 (图4)
        8.2.2 段彩纱 (图5)
发展趋势及开发建议

四、异形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J].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抗菌热湿舒适性服用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D]. 沈妙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热致分层集聚调控纤维成纱机理及其制品性能研究[D]. 许多.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4]发热毛型针织混纺面料的设计与开发[D]. 吴加会. 东华大学, 2021(09)
  • [5]关于转杯纺创新开发新型纱线的调查分析[J]. 陈顺明,泮志连,程四新,章友鹤. 纺织导报, 2021(01)
  • [6]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D]. 刘嘉茜. 东华大学, 2020(01)
  • [7]调温石墨烯复合功能纱线及面料的开发与性能[D]. 王超. 西安工程大学, 2020
  • [8]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惠林涛. 东华大学, 2019(01)
  • [9]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D]. 欧阳微微.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10]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J]. 吕林军,赵连英,赵沉沉,贾士玉,章友鹤. 纺织导报, 2018(08)

标签:;  ;  ;  ;  ;  

异形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