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TNF超家族的新成员

LIGHT:TNF超家族的新成员

一、LIGHT:一个新的TNF超家族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敬[1](2020)在《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炎症反应参与的心肌缺血坏死是ACS最基本的病理改变。TL1A是新近发现的TNFSF成员,通过与其受体DR3、DcR3结合,在炎症反应、细胞增生/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以下三部分探讨TL1A、DR3、DcR3与心肌缺血坏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冠脉内血和外周血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的浓度,进行2年随访,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ACS预后及作用机制。方法1.患者分对照组、UA组、STEMI急诊组、STEMI择期组、NSTEMI急诊组NSTEMI择期组共6组,冠脉造影前冠脉内和外周采血。2.通过ELISA检测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水平。3.随访2年,记录MACE事件。4.将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Syntax评分④MACE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STEMI组和NSTEMI组的急诊组冠脉内和外周血的TL1A、DR3浓度升高,DcR3浓度降低,且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有差异(P<0.05)。hs-CRP、MPO升高,IL-10降低,但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无差异(P>0.05)。2.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MACE有相关性(P<0.05),与Syntax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TL1A及其受体DR3、DcR3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TLI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目的观察TL1A、DR3、DcR3在大鼠AMI后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分 8 组(control、sham、3h、12h、3d、7d、14d、28d)。检测血清cTnI、MB浓度、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通过改良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qPCR检测TL1A、DR3、DcR3 mRNA转录、免疫组化检测TL1A、Western blot检测TL1A、DR3、DcR3 蛋白表达和ELISA检测hs-CRP,MPO、IL-10 浓度。结果1.大鼠AMI后梗死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LVSP、±dp/dtmax、LVFS%降低(P<0.05),LVEDP、LVEDS、LVEDD升高(P<0.05)。2.心梗后TL1A、DR3表达升高,hs-CRP、MPO及cTnI/MB浓度升高,DcR3表达降低,IL-10浓度降低(P<0.001)。结论TL1A、DR3、DcR3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目的通过抗TL1A抗体干预AMI模型大鼠,探讨抗TL1A抗体对其影响及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分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抗TLIA抗体干预。余同第二部分。结果1.中、高剂量组的 LVSP、±:dp/dtmax、LVFS%及 IL-10 升高(P<0.05),LVEDP、LVEDS、LVEDD、左室梗死区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及TL1A mRNA、hs-CRP、MPO和TL1A蛋白表达降低(P<0.05)。2.中、高剂量组的 TL1A 与 LVSP、±dp/dtmax、LVEDP、MPO、hs-CRP、IL-10有相关性(P<0.05)。结论抗TLIA抗体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控制心肌缺血坏死的发生发展,TL1A可能是干预缺血心肌潜在的新靶点。

高亚贤[2](2019)在《TL1A在胃癌中过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增殖与迁移》文中研究说明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治疗的整体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仍较低。胃癌已发现一系列危险因素,如饮食因素、Epstein-Barr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遗传因素及其对细胞过程下游效应在胃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胃癌的发病机制仍然复杂。尽管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胃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低于30%。因此,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靶点成为胃癌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生物信息学领域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肿瘤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进一步探索带来了希望。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NF-like ligand 1A,TL1A),又称TNFSF15,是由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其作用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被报道参与调节血管内稳态和炎症。既往研究报道TL1A在风湿性关节炎(RA)、哮喘、炎症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L1A已被证实参与多种肿瘤的发展,因此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近有报道称TL1A表达降低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然而,TL1A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难以明确且鲜有报道。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通过利用肿瘤相关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q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对胃癌组织中TL1A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预后进行分析,明确TL1A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L1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旨在阐明TL1A在胃癌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诊断和治疗胃癌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通过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GEPIA和UALCAN在线数据库检索胃癌组织样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RNA-seq基因表达数据,比较TL1A在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mRNA水平表达上的差异,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登录Kaplan-Meier网站(http://kmplot.com)分析评价TL1A基因在胃癌中预后价值。2、收集104例近三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切除胃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34例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5 cm)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TL1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收集2017年手术切除的20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3、我们应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胃癌细胞系AGS、MGC803、BGC823、SGC7901、HGC27及胃正常上皮细胞株GES-1内TL1A表达及定位。4、在了解了TL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后,为了进一步印证TL1A的表达情况,也为下一步体外进行生物学行为作用和分子生物学功能的探讨,我们采用q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BGC823、SGC7901、HGC27及胃正常上皮细胞系GES-1内TL1A表达情况。以上均为明确TL1A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5、为了进一步明确TL1A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选用胃癌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中显着高表达的两株细胞系AGS和MGC803分别双向转染TL1A shRNA(3条)和过表达TL1A质粒。通过荧光显微镜,qPCR和Western Blot对转染效率进行观察和验证。选出sh1-TL1A,sh3-TL1A两条shRNA和过表达TL1A质粒进行细胞功能学检测。6、为了进一步确定,我们选择敲减效率最好的一条TL1A-shRNA包装成慢病毒,建立TL1A稳转敲减AGS细胞系,进行细胞功能学的的再次观察。7、为了深入的研究TL1A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两条shRNA敲减质粒和TL1A过表达质粒双向转染AGS和MGC803,Western Blot实验技术检测在肿瘤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蛋白。8、有变化趋势的蛋白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我们用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并应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LY294002进行干预,应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方法来检测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变化,旨在明确TL1A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于TCGA数据库检索收集375例胃癌肿瘤患者样本和50例正常胃组织样本RNA-seq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多维标度(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肿瘤标本集中在图像中部。TL1A在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Log FC=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8.90E-07)。基于GEPIA在线数据库中检索到408例胃癌组织样本和211例正常组织样本,分析得到,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样本中的TL1AmRNA明显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TL1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应用UALCAN在线数据库对检索到的胃癌组织样本和正常胃组织样本分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显示TL1A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接着为评价TL1A基因在胃癌中预后价值,利用JetSet best probe set(仅含HGU133+2.0微阵列数据)进行KM plot(http://kmplot.com)分析,根据基因表达的中位数,将数据库中876例胃癌患者分为TL1A的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结果表明,TL1A高水平的患者整体生存率(OS)明显低于低水平的患者,呈明显负相关(P<0.01,P=2.6E-07)。这些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充分说明,TL1A在胃癌中的表达有重要意义。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在收集的104例胃癌组织中,TL1A在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均有表达。其中,TL1A高表达76例,低表达28例。34例癌旁正常组织主要以细胞膜和细胞浆表达为主,其中TL1A低表达32例,高表达2例。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TL1A在胃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此外,在染色结果中注意到随着胃癌分化越低,TL1A的表达越高。Western Blot及qPCR结果也显示胃癌组织中的TL1A表达显着高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P<0.01,P<0.01),表明TL1A升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进而,我们又分析了TL1A表达与胃癌临床各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TL1A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存在相关关系,其它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提示TL1A与胃癌的发展有关。3、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TL1A蛋白在GES-1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在其他胃癌细胞系AGS、MGC803、BGC823、SGC7901、HGC27中定位以细胞浆为主,细胞膜和细胞核也有表达,此外,胃癌细胞系中的TL1A呈高表达。所得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致。4、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及q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BGC823、SGC7901、HGC27及胃正常上皮细胞系GES-1内TL1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GES-1相比,AGS、MGC803细胞TL1A基因和蛋白显着高表达。我们还检测了各胃癌细胞系分离提取胞浆蛋白及核蛋白中TL1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总蛋白趋势一致,更加进一步证实TL1A在胃癌中表达于胞浆和胞核。5、下调AGS细胞中TL1A时,3条TL1A-shRNA(sh1-TL1A,sh2-TL1A,sh3-TL1A)组与阴性对照shRNA(sh-NC)组相比,mRNA水平敲减效率分别为:0.1626±0.04,2.729±0.41,0.3037±0.0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蛋白水平验证结果与其一致。下调MGC803细胞中TL1A时,3条TL1A-shRNA(sh1-TL1A,sh2-TL1A,sh3-TL1A)组与阴性对照shRNA(sh-NC)组相比,mRNA水平敲减效率分别为:0.0767±0.06,3.156±0.58,0.3136±0.01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蛋白水平验证结果与其一致。因此,我们在后续的实验中选用sh1-TL1A,sh3-TL1A两条shRNA进行功能学实验检测。上调AGS、MGC803细胞TL1A时,TL1A过表达质粒pHBLV-TL1A(OE-TL1A)组与pHBLV空载体(OE-NC)组相比,mRNA水平转染效率分别为623.7±23.74,29.82±10.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蛋白水平验证结果与其一致。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分析得出TL1A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6、选择敲减效率最好的一条TL1A-shRNA包装成慢病毒,建立TL1A稳转敲减AGS细胞系,mRNA水平敲减效率为0.3756±0.077,蛋白水平验证结果一致。利用AGS TL1A敲减稳转细胞系,共转染TL1A过表达质粒,分为四组:LV-NC-NC、LV-NC-TL1A、LV-TL1A-RNAi-NC、LV-TL1A-RNAi-TL1A进行TL1A表达回复,进一步验证TL1A在胃癌细胞系中生物学功能,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确定,TL1A在胃癌中过表达,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迁移,深入研究TL1A有很大意义。7、为了深入的研究TL1A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两条shRNA敲减质粒和TL1A过表达质粒双向转染AGS和MGC803,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shRNA(sh-NC)相比,转染TL1A-shRNA(sh1-TL1A,sh3-TL1A)的胃癌细胞AGS和MGC803的PCNA、CDK2、ROCK1、RhoA表达降低,p21、p27表达升高;与只转载空载体(OE-NC)组相比,OE-TL1A组的PCNA、CDK2、ROCK1、RhoA表达升高,p21、p27表达降低。这些差异蛋白分析后,发现与PI3K/Akt这条信号通路密切相关。8、我们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了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I3K 110β和85α以及p-Akt,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shRNA(sh-NC)相比,转染TL1A-shRNA(sh1-TL1A,sh3-TL1A)的胃癌细胞AGS和MGC803在TL1A被敲减后,PI3K110β、PI3K85α、p-Akt表达也随之降低;与只转载空载体(OE-NC)组相比,OE-TL1A组的PI3K110β、PI3K85α、p-Akt表达也随之升高。结果说明,TL1A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迁移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系。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应用了PI3K/Akt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LY294002。结果证实,在DMSO对照组中,过表达TL1A促进胃癌细胞AGS和MGC803的增殖,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LY294002后,细胞生长及迁移能力被抑制,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DMSO对照组中,过表达TL1A后,PI3K110β、PI3K85α、p-Akt、PCNA、CDK2、ROCK1、RhoA表达也随之升高,p21、p27表达降低,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LY294002后,这些表达变化被抑制。以上实验结果证实TL1A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论:1、TL1A在胃癌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并且高表达。2、TL1A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正相关,与胃癌患者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3、TL1A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迁移。4、TL1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迁移。

程星星[3](2019)在《草鱼肿瘤坏死因子配体15(TNFSF15/TL1A)及其受体25(TNFRSF25)的进化与表达分析》文中认为肿瘤坏死因子配体(TNFSF)和受体(TNFRSF)超家族在机体免疫炎症,增殖分化和造血功能中发挥着多种作用。迄今为止,在人类中已经鉴定出19种配体超家族和29种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硬骨鱼中先后鉴定出14种配体超家族成员。TNFSF15/TL1A基因是在2002年由Migone等人首次报道,是由四个外显子和三个内含子组成。TNFRSF25(又名DR3、Wsl-1、TR3、Apo-3、TRAMP、TNFRSF12)是在1996年由Kitson等人在人类基因组中挖掘与TNFR1同源并含有死亡结构域的序列时被首次报道。草鱼在我国养殖历史悠久,是最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我国养殖产业一直备受草鱼疾病的困扰。研究草鱼免疫炎症无论是对实际生产养殖还是对免疫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克隆了草鱼TNFSF15/TL1A及TNFRSF25基因,分析其序列。并用柱状黄杆菌(F.cloumnare)和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对健康的草鱼进行感染,检测TNFSF15/TL1A及TNFRSF25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技术表达并纯化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蛋白。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别克隆鉴定了草鱼TNFSF15/TL1A和TNFRSF25基因。分析表明:草鱼TNFSF15/TL1A的cDNA全长为1095 bp,其中72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0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中含有一段TM(36-58 aa)和THD(98-237 aa);草鱼TNFRSF25的cDNA全长为1420 bp,其中115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3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中含有一段N端信号肽(1-22 aa),一个TM(173-195 aa)和DD(291-371 aa)。进一步分析显示:草鱼TNFRSF25基因是硬骨鱼类TNFRSF1A-like的直系同源基因,并且与哺乳动物的TNFRSF25基因具有较好的基因共线性关系。2.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TNFSF15/TL1A和TNFRSF25基因在草鱼的脑、皮肤、鳃、肠、胸腺、体肾、肝脏、头肾和脾脏中呈组成型表达。F.cloumnare和GCRV对草鱼TNFSF15/TL1A和TNFRSF25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在头肾和脾脏中当腹腔注射1×107 cfu/mL的F.cloumnare 24 h时草鱼TNFSF15/TL1A和TNFRSF25的mRNA表达量均出现显着下调。3.分别表达并纯化了草鱼TNFSF15/TL1A(24 KDa)及TNFRSF25(19 KDa)的重组蛋白。蛋白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与原代肾脏细胞共孵育24 h时,重组的草鱼TNFSF15/TL1A蛋白可以调控草鱼TNFRSF25、c-IAP、IL-1β、IFN-γ、Caspase-7及TNF-α基因的表达。

范方毅[4](2019)在《Micro RNA调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以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目前年发病率为4-6/100000,是发病率排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5]。其临床表现为贫血,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骨质破坏等,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和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靶向药物等新药的不断出现,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6-7]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大约超过半数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生溶骨性破坏也称之为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其特征是严重的骨痛,骨折,骨质疏松症和高钙血症[8-9]。骨髓瘤骨病中的骨破坏通常归因于破骨细胞活性的增强和成骨细胞功能的减弱之间的不平衡所致。成骨作用是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分化介导而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潜力[10]。既往的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BMMSCs的成骨分化受损[11]。因此,改善MM-MSC的成骨分化能力是可促进骨再生和修复的关键问题。Micro RNAs(miRNAs或miRs)是高度保守的短的非编码RNA分子,既往研究认为其参与炎症、胚胎发育,造血、免疫等诸多生物过程,是细胞增殖,分化,器官发育和代谢的调节因子[12]。许多研究表明,miRNA表达的失调是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的发病机制[13],此外,miRNA在MS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14-15]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既往许多研究报道,miRNA包括miR-133[16],miR-141[17]和miR-34a[18]等均参与了成骨分化过程,通过调节关键转录因子促进或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虽然既往已经有不同的microRNA、LncRNA针对于MSC成骨分化的作用研究,但是既往的研究仅限于单类型或者单个RNA,或单类型多个RNA对基因作用的方式研究,未能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诠释MSC发育相关的基因调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出骨髓瘤骨病患者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对照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间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表达差异,并绘制网络图,挑选其中差异表达的RNA进行初步验证,明确其调控成骨分化的机制和通路,为全面研究RNA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提供新的干预靶点。目的:通过分析骨髓瘤骨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MSC在成骨分化中的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差异性表达,并通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最可能的miRNA及其靶基因,并进行相关的验证,从而明确microRNA在骨髓瘤骨病M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MBD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MSC和骨髓瘤细胞含量和抗原表达差异(1)MBD病情确认:确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骨髓瘤骨病病例,排除其他基础代谢疾病,排除传染性疾病感染,排除其他疾病所导致的骨质破坏。(2)标本收集:选择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瘤骨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标本作为实验组,选择正常人骨髓和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标本经流式细胞检测和鉴定骨髓瘤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并对骨髓瘤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和分离,并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富集和纯化。第二部分:差异性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筛选:(1)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NA,进行RNA样品预处理后,进行RNA全转录本二代测序。(2)根据二代测序结果,分析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它们分别与靶基因构建了调节网络图;然后,挑选部分差异表达的RNA进行成骨分化的验证试验。第三部分:验证实验(以第二部分筛选的数据结果为依据)(1)茜素红染色及RT-q PCR证实MM-MSC与N-MSC成骨细胞分化的差异。(2)确定筛选出的microRNA,RT-q PCR分析来自MM-MSC与N-MSC中microRNA的表达水平。(3)通过网络数据库,预测筛选出的microRNA可能结合的靶基因。(4)荧光素酶试验确定筛选出的靶基因参与成骨分化。(5)通过慢病毒载体过表达筛选出的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其蛋白表达水平。(6)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成骨分化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M-MSC与N-MSC存在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miR-203a-3p.1、miR-221-5p进行成骨分化验证实验。2.miR-221-5p在MBD-MSC中以低水平表达,并且是参与成骨分化的负调节物。miR-221-5p通过上调smad3来调节成骨分化,作用机制可能涉及通过抑制miR-221-5p的活性增加PI3K/AKT/m TOR的磷酸化。3.miR-203a-3p.1在MM-MSCs中下调,并参与成骨分化,miR-203a-3p.1通过直接靶向Smad9作为成骨细胞分化的负调节剂,作用机制可能与Wnt3a/β-catenin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有关。结论:1.MM-MSC与N-MSC存在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2.miR-221-5p在MBD-MSC中以低表达,通过上调smad3增加PI3K/AKT/m TOR的磷酸化来调节成骨分化;3.miR-203a-3p.1在MM-MSCs中下调,通过直接靶向Smad9作为成骨细胞分化的负调节剂,作用机制可能与Wnt3a/β-catenin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有关;4.miR-221-5p和miR-203a-3p.1有望成为骨髓瘤骨病的治疗方法。

邹颖,王学民,顾军[5](2015)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LIGHT及其受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T细胞上可诱导表达的,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糖蛋白D竞争结合HSV侵入介导物(HVEM)的淋巴毒素类似物(LIGHT)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成员之一,其通过HVEM、淋巴毒素β受体以及诱骗受体3结合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可阻断HVEM依赖的HSV感染,在T细胞共刺激、T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树突状细胞活化、诱导和调节肿瘤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LIGHT参与肿瘤免疫、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随着对于其研究的深入,有望成为肿瘤和相关炎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曹朝晖[6](2014)在《LIGHT-LTβR信号通路在NOD小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 mellitus, T1DM)是一种以长期慢性炎症和胰岛β细胞大量损伤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T1DM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严重的并发症已成为儿童、青少年致残和早亡的重要因素。因此,T1DM是当今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之一。引起T1DM的因素多而复杂,其中T细胞持续活化而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是T1DM病情发展中的重要一环。T细胞中的CD8+T细胞致β细胞死亡的作用已有深入研究,但由CD4+T细胞或巨噬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参与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在该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很清楚。深入研究导致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在β细胞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发展有效的T1DM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早期的研究发现合理封闭一些共刺激途径可以降低T1DM的发生。LIGHT-HVEM/LTβR是20世纪末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多个研究小组报道LIGHT信号通路通过参与T细胞的活化,诱导细胞凋亡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发生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已有报道认为,LIGHT-LTβR信号途径可促进胰腺内淋巴结的发育而募集活化T淋巴细胞对β细胞造成免疫损伤而导致糖尿病的产生;用LTβR-Ig治疗NOD小鼠,早期给药可预防胰岛炎和TIDM的发生,胰岛炎晚期给药可逆转胰岛炎和延缓糖尿病发生,提示LIGHT信号通路在TI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LIGHT信号通路在T1DM的胰岛细胞凋亡中的直接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针对上述研究现状,本课题结合现代分子遗传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前沿技术与方法,以LIGHT-/-NOD小鼠为模式动物和以MIN6细胞株为主要细胞模型,从在体(in vivo)和离体(in vitro)等多个方面,探讨LIGHT信号通路在T1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动态检测NOD小鼠胰组织LIGHT及其受体HVEM、LTβR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探讨LIGHT信号通路以及有关细胞因子的分泌与T1DM病情发展的相关性;2、建立LIGHT-/-NOD小鼠动物模型,通过生化指标检测、胰腺病理分析、小鼠糖尿病发病情况统计、细胞因子分泌等观察LIGHT信号缺失(LIGHT-/-NOD小鼠)时,NOD小鼠糖尿病病情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明确LIGHT途径在胰岛β细胞免疫损伤中的作用;3、以NOD小鼠胰岛素瘤细胞株MIN6和Bal b/c小鼠的原代胰岛细胞为模型,分别用rmLIGHT和rmIFN-γ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利用MTT、FCM等技术观察LIGHT途径对胰岛细胞存活及凋亡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或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检测目标基因(STAT1、NF-κB、Bcl-2家族、Caspase家族、PARP等)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阐明LIGHT信号通路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预期的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阐明胰岛β细胞的有关损伤机制,并且可为T1DM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LIGHT及受体的表达随NOD小鼠糖尿病病情发展的变化目的:探讨LIGHT及受体HVEM、LTβR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分泌变化与T1D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4周龄雌性NOD小鼠(n=30)饲养于SPF级动物房,在无任何干预条件下,定期监测血糖、胰岛素水平。一周内连续两次检测非空腹血糖水平≥13.8mmol/L的小鼠诊断为糖尿病,观察NOD小鼠自发产生糖尿病的情况;分别随机取未产生糖尿病、糖尿病发病1周、糖尿病发病2周、糖尿病发病4周的NOD小鼠各3只,处死收集血清并提取小鼠胰腺总RNA和总蛋白,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IGHT及其受体HVEM、LTβR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分泌。结果:30周龄时,NOD小鼠糖尿病累积发病率为81.5%(22/27);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糖尿病发病4周的NOD小鼠胰腺组织LIGHT、LTβR和HVEM的表达较未产生糖尿病组明显上调(P <0.05)。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分泌明显增加,而Th2细胞因子IL-4分泌减少。结论:NOD小鼠发生糖尿病时,LIGHT、LTβR和HVEM表达明显上调,血清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FN-γ分泌增加,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4分泌减少,上述因素与T1DM的发生发展相关。第二部分LIGHT途径信号缺失对NOD小鼠糖尿病病情的影响目的:观察LIGHT信号缺失时NOD小鼠(LIGHT-/-NOD小鼠)糖尿病病情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明确LIGHT途径在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LIGHT-/(-LIGHT KO)小鼠与NOD小鼠进行配对得到LIGHT+/-NOD子代,再将其与NOD小鼠连续回交十代以上,LIGHT+/-NOD子代再自交,即可得到LIGHT-/-NOD小鼠。4周龄LIGHT-/-NOD小鼠(n=25)和对照同龄NOD小鼠(LIGHT+/+NOD小鼠)(n=25)饲养26周,动态检测2组小鼠的体重、血糖,利用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PGTT)分析小鼠体内胰岛素活性情况,并统计小鼠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两组随机取11周龄和20周龄小鼠各5只处死,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的分泌;HE法染色胰腺组织对胰岛炎进行分级;胰岛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TUNEL法)观察胰岛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GHT-/-NOD小鼠与LIGHT+/+NOD小鼠相比,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显着降低(LIGHT-/-NOD组:13.3%,2/15;LIGHT+/+NOD组:73.3%,11/15);LIGHT-/-NOD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无异常,而对照组IPGTT明显减退;LIGHT-/-NOD小鼠胰岛绝对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胰岛炎以零级、一级为主,对照组胰岛炎以二至四级为主;LIGHT-/-NOD小鼠未见明显的胰岛细胞凋亡;LIGHT-/-NOD小鼠血清中,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保护β细胞的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4水平稍高于对照组。结论:(1)LIGHT信号通路信号缺失时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改善NOD小鼠的胰岛炎症;(2)LIGHT信号缺失时可减轻胰岛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葡萄糖耐量异常,降低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率。第三部分LIGHT-LTβR信号通路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探讨LIGHT是否直接参与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方法:培养NOD小鼠胰岛素瘤MIN6细胞株和原代胰岛细胞。分别用rmLIGHT和rmIFN-γ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以rmTNF-α为阳性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Hoechst33258染色细胞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FCM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DNAladder电泳检测细胞DNA的片段化等,以此分析LIGHT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抗LTβR或HVEM多抗阻断LIGHT途径,用MTT和FCM法观察胰岛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变化,进一步明确LIGHT途径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LIGHT或IFN-γ单独作用时,仅对胰岛细胞产生轻微的毒性作用,但LIGHT联合IFN-γ处理细胞,两者的作用增强具有协同性且呈时间依赖性地明显抑制了细胞活力。MIN6细胞经LIGHT和IFN-γ联合处理后,细胞形态由不规则瓦片状变圆甚至漂浮,细胞密度显着降低;细胞核固缩、呈致密浓染,出现凋亡小体;细胞核内基因组DNA出现明显的片段化;细胞早期凋亡率显着增加,但坏死或晚期凋亡率变化不明显。运用抗LTβR的多抗阻断LIGHT途径后,能明显增加胰岛细胞的活力,降低LIGHT联合IFN-γ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结论:LIGHT主要结合受体LTβR,直接参与了炎症细胞因子IFN-γ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LIGHT与IFN-γ的作用存在协同效应。第四部分LIGHT-LTβR信号通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LIGHT-LTβR通路介导的胰岛细胞凋亡中所涉及的下游基因表达变化,进一步明确LIGHT途径致胰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NOD小鼠胰岛素瘤MIN6细胞株,分别用rmLIGHT和rmIFN-γ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或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检测转录因子NF-κB和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线粒体内Cyto C的释放;分析凋亡调节因子Bcl-2家族(Bcl-2、Bcl-XL、Bax、Bak和Bid)以及凋亡执行者Caspase家族(Caspase-3,-8,-9)和Caspase作用底物PARP等基因在不同时相点的蛋白表达变化。分别利用NF-κB、STAT1、Caspase、Caspase-3的特异抑制剂PDTC、Fludarabine、Z-VAD-FMK、Ac-DEVD-CHO预先处理细胞影响信号传递,再用相应细胞因子处理,MTT、FCM等技术检测细胞的存活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家族主要成员的蛋白表达变化;利用Caspase-3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LIGHT-/-NOD小鼠胰岛细胞内Bax的表达和Caspase-3的活化情况。结果:LIGHT联合IFN-γ作用于MIN6细胞,能明显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STAT1;凋亡调控因子Bcl-2家族的抗凋亡成员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成员Bak和Bax上调;凋亡执行者Caspase家族成员Caspase-3,-8,-9被剪切活化,Caspase作用底物PARP被裂解失活;NF-κB、STAT1的特异抑制剂PDTC、Fludarabine逆转了由细胞因子诱导的Bcl-XL的表达下调和Bax、Bak的表达上调,细胞活力明显增强。LIGHT-/-NOD小鼠胰岛细胞内Bax表达下调,Caspase-3的活化被抑制。结论:(1)LIGHT途径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协同另一炎症细胞因子IFN-γ,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STAT1有关;(2)活化的NF-κB、STAT1下调Bcl-XL,上调Bax/Bak,促进了线粒体Cyto C释放,激活Caspase-9,-3,导致细胞凋亡。

孙颖[7](2014)在《长牡蛎肿瘤坏死因子(CgTNF-1)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能调节脊椎动物器官发育、组织修复、造血作用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生理过程,并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无脊椎动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本研究选取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手段,从长牡蛎基因组中筛选获得一个具有典型TNF结构域的分子(命名为CgTNF-1),对其进行了克隆、原核重组表达以及相关功能的研究。CgTNF-1分子的ORF全长1014bp,编码337个氨基酸的多肽;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38.01kDa,等电点(PI)为8.25。其氨基端端具有一个特征性的跨膜结构域,羧基端为典型的TNF结构域,两者通过一段不明确的结构域相连。研究发现CgTNF-1与萨氏海鞘Ciona savignyi中的TNF分子有较高同源性,在进化树分析中被聚类为一支,而与脊椎动物及果蝇肿瘤坏死因子的相似性较低。CgTNF-1mRNA在鳃、性腺、血淋巴、肝胰腺等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呈组成型分布,在鳃、心脏、血淋巴和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而CgTNF-1蛋白以可溶型形式定位在牡蛎血淋巴细胞核周围。发现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TNF-1mRNA表达量在LPS处理后12小时显着增加,其蛋白表达量在LPS处理后6~12小时显着增加。LPS处理后的牡蛎在体外注射CgTNF-1(10ng mL-1)蛋白后6~12小时细胞凋亡和吞噬指数显着增加,血淋巴上清中NO、酚氧化酶、溶菌酶以及抗菌活性均显着升高。在与人A549细胞以及小鼠L929细胞孵育12~24小时后, CgTNF-1能显着抑制这两种细胞的增殖。CgTNF-1蛋白具有PGN的结合活性(P/N>2.1)。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的肿瘤坏死因子能响应LPS处理引起的免疫应答,通过激活细胞凋亡和吞噬作用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反应,NO合成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参与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在贝类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无脊椎动物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曹朝晖,董世访,江伟凡,尹卫东,许桂莲[8](2011)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LIGHT-LTβR/HVEM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LIGHT(TNFSF14)的两个主要受体:HVEM和LTβR,均为TNFR超家族成员。LIGHT-HVEM途径是重要的T细胞共刺激信号途径,而LIGHT-LTβR在改变树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HVEM还可与两个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成员即抑制T细胞活化的BTLA和CD160相互作用,HVEM在刺激和抑制信号之间充当一种分子开关。人和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显示LIGHT-LTβR/HVEM途径在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和病理发生中起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干预治疗中,LIGHT是一种良好的潜在靶标。本文就LIGHT-LTβR/HVEM途径在免疫相关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娄晓丽,梁冬雨,侯彦强[9](2011)在《诱骗受体3在疾病检测中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cR3又名TNFRSF6B/TR6/M68,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0q13.3,是一种缺乏穿膜结构域的可溶性受体,DcR3编码长度为300个氨基酸(NCBI accession#NM032945),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的糖基化蛋白,有2个变异体DcR3v1(NCBI accession#AAM94173)和DcR3v2(NCBIaccession#AAM94172),分别编码74和139个氨基酸。DcR3能够中和3种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死亡因子(Fas)、LIGHT和TL1A]的生物学效应。现将其在疾病检测中的进展阐述如下。

闵翠[10](2011)在《中国野生麋鹿BAFF、APRIL、TWEAK基因的克隆鉴定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已经鉴定的包括29个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19个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细胞因子类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活化细胞存活,分化,凋亡,诱发炎症等。其家族成员在机体的防御、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协调的调节淋巴,乳腺,神经和外胚层各种组织的发育分化和动态平衡。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这些不同的成员中,现在最受关注而且研究的最为多的主要是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的微弱诱导剂(TWEAK)。本文通过克隆表达及同源序列分析研究麇鹿的TNF超家族的这三个相关基因,实验结果如下:1. BAFF, APRIL, TWEA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本实验室通过RT-PCR法,从麋鹿的血液淋巴细胞中扩增得到843bp的麋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基因(简称miBAFF),753bp的增殖诱导配体基因(简称miAPRIL)和747bp的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的微弱诱导剂(简称miTWEAK)。通过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可以得出这三种TNF超家族的配体都属于Ⅱ型垮膜蛋白。具有TNF家族蛋白特有的跨膜结构区和TNF结构域。对三种基因进行同源比对发现麋鹿在进化关系上与牛羊等偶蹄目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等鱼类的亲缘关系较远2.体外表达可溶性的BAFF, APRIL, TWEAK蛋白并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将BAFF基因构建入SUMO原核表达载体,用BL21(DE3)体外表达可溶性的麇鹿的BAFF蛋白,并用SUMO蛋白酶切去SUMO标签。体外用MTT法检测表明麇鹿BAFF具有促进麇鹿淋巴细胞存活的作用,同时在anti-IgM的共刺激下具有促进小鼠的B淋巴细胞存活的作用。用BL21(DE3)表达构建的PET43.1-Nus-miAPRIL可溶性蛋白,通过体外激光共聚胶实验表明miAPRIL蛋白能够结合麇鹿淋巴细胞,通过流式和MTT检测结果表明麇鹿APRIL蛋白同样具有促进麇鹿淋巴细胞存活的作用,这为miAPRIL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构建麇鹿TWEAK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亲和层析得到纯度较高蛋白,为下一步生物活性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LIGHT:一个新的TNF超家族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GHT:一个新的TNF超家族成员(论文提纲范文)

(1)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TL1A在胃癌中过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增殖与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TL1A在胃癌中过表达且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库、实验对象、材料与试剂
        2.1.1 数据库及在线网站
        2.1.2 临床胃癌病例信息及组织样本收集
        2.1.3 细胞
        2.1.4 主要实验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库分析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胃癌细胞系细胞培养
        2.2.4 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胃癌细胞系内TL1A表达及定位
        2.2.5 胃癌组织总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2.2.6 胃癌组织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7 胃癌细胞系总 RNA 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2.2.8 胃癌细胞系总蛋白、胞浆蛋白、核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TL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2 基于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TL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3 基于 UALCAN 在线数据库分析 TL1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有关
        3.4 Kaplan-Meier 对 TL1A 基因进行胃癌中预后分析
        3.5 免疫组化检测TL1A在胃癌中高表达
        3.6 TL1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各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3.7 免疫荧光检测TL1A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定位
        3.8 临床配对样本中 TL1A 的表达
        3.9 胃癌细胞系中TL1A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L1A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增殖与迁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质粒构建与转染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 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
        2.2.4 CCK8 实验
        2.2.5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6 细胞迁移实验
        2.2.7 建立TL1A敲减稳转细胞系
        2.2.8 TL1A 敲减稳转细胞系转染过表达质粒
        2.2.9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
        2.2.10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
        2.2.11 应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 干预后观察细胞功能学及相关蛋白变化
        2.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双向转染TL1A效率检测
        3.2 TL1A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3 TL1A 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3.4 慢病毒转染AGS建立TL1A敲减稳转细胞系及转染效率检测
        3.5 TL1A敲减稳转细胞系转染TL1A过表达质粒
        3.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相关蛋白
        3.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
        3.8 应用PI3K/Akt蛋白激酶抑制剂LY294002 处理后观察胃癌细胞功能学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草鱼肿瘤坏死因子配体15(TNFSF15/TL1A)及其受体25(TNFRSF25)的进化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研究概况
    1.1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发现
    1.2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的分子特征及作用机制
        1.2.1 肿瘤坏死超家族成员的分子特征
        1.2.2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间的作用机制
    1.3 TNFSF15/TL1A及TNFRSF25基因的发现及生物学作用
        1.3.1 TNFSF15/TL1A基因的发现
        1.3.2 TNFRSF25基因的发现
        1.3.3 TNFSF15及TNFRSF25的作用机制
    1.4 TNFSF15/TL1A和TNFRSF25在硬骨鱼中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草鱼TNFSF15/TL1A及TNFRSF25基因的全长克隆及特征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菌株
        2.1.2 主要生化试剂及配方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引物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草鱼总RNA的提取
        2.2.2 cDNA文库的构建
        2.2.3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2.3 实验结果
        2.3.1 CiTNFSF15/TL1A基因的序列分析
        2.3.2 CiTNFRSF25基因的序列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草鱼TNFSF15/TL1A和TNFRSF25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及菌株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3 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荧光定量模板的制备
        3.2.2 提取草鱼基因组DNA
        3.2.3 qPCR引物特异性验证
        3.2.4 qPCR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CiTNFSF15/TL1A的定量结果分析
        3.3.2 CiTNFRSF25的定量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样品和菌株质粒
        4.1.2 主要生化试剂及缓冲液配方
        4.1.3 主要实验仪及引物信息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重组蛋白的表达
        4.2.3 蛋白纯化
        4.2.4 CiTNFSF15/TL1A蛋白多抗的制备
        4.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4.2.6 rCiTNFSF15/TL1A刺激草鱼原代肾脏细胞
    4.3 实验结果
        4.3.1 TNFSF15/TL1A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rCiTNFSF15/TL1A及rCiTNFRSF25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3.3 Western blot蛋白鉴定
        4.3.4 rCiTNFSF15/TL1A蛋白刺激草鱼原代细胞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
致谢

(4)Micro RNA调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鉴定以及差异性circRNA、LncRNA、mRNA、microRNA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croRNA 221-5p调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croRNA 203-a-3p调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从科学研究到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microRNA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诊断价值、预后分析、治疗靶点选择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LIGHT及其受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发现及命名
2染色体定位及基因结构
3受体及其表达
4 LIGHT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
5 LIGHT相关疾病
6小结

(6)LIGHT-LTβR信号通路在NOD小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LIGHT 及受体的表达随 NOD 小鼠糖尿病病情发展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LIGHT 途径信号缺失对 NOD 小鼠糖尿病病情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LIGHT- LTβR 信号通路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LIGHT- LTβR 信号通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课题资助

(7)长牡蛎肿瘤坏死因子(CgTNF-1)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细胞因子简介
    第二节 脊椎动物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一、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发现史及研究进展
        二、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结构及分类
        三、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功能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
        四、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无脊椎动物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 实验用动物及相关菌株
        二、 实验用细胞株
        三、 实验用试剂及主要仪器
        四、 实验用引物的主要信息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 长牡蛎总 RNA 的提取
        二、 cDNA 文库的构建
        三、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四、 基于双酶切技术构建重组质粒
        五、 基于 His 标签的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原核表达及纯化
        六、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七、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八、 实时荧光定量 PCR
        九、 长牡蛎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
        十、 免疫荧光组化
        十一、LPS 刺激及牡蛎组织材料的收集
        十二、CgTNF-1 免疫剂量确定实验
        十三、LPS 和 CgTNF-1 共刺激实验及血细胞和血淋巴上清的收集
        十四、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检测
        十五、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的检测
        十六、血淋巴上清 NO 含量及免疫相关酶的检测
        十七、血淋巴上清抗菌能力的检测
        十八、ELISA 检测 PAMPs 结合实验
        十九、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
        二十、实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CgTNF-1 分子的基本特征
        一、 CgTNF-1 分子的筛选及基本特征
        二、 CgTNF-1 蛋白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第二节 CgTNF-1 的原核可溶性表达和抗体制备
    第三节 CgTNF-1 的组织分布和细胞定位
        一、 CgTNF-1 mRNA 在长牡蛎组织中的分布
        二、 CgTNF-1 在长牡蛎细胞中的定位
    第四节 LPS 刺激后牡蛎血淋巴中 CgTNF-1 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时序变化
        一、 LPS 刺激后血淋巴细胞中 CgTNF-1mRNA 表达水平的时序变化
        二、 LPS 刺激后牡蛎血淋巴上清中 CgTNF-1 蛋白表达量的时序变化
    第五节 LPS 和 CgTNF-1 处理对牡蛎血淋巴中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
        一、 CgTNF-1 分子注射剂量的确定
        二、 LPS 和 CgTNF-1 处理后牡蛎血淋巴细胞凋亡和吞噬率的时序变化
        三、 LPS 和 CgTNF-1 处理后牡蛎血淋巴上清中 NO、相关酶活性以及抗菌能力的时序变化
    第六节 CgTNF-1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七节 CgTNF-1 的 PAMPs 结合活性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牡蛎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一、 CgTNF-1 分子的基本特征
        二、 CgTNF-1 在牡蛎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在血淋巴细胞中的定位
    第二节 免疫刺激能够诱导 CgTNF-1 的表达
    第三节 CgTNF-1 对牡蛎免疫应答反应的调节作用
        一、 CgTNF-1 分子注射剂量的确定
        二、 CgTNF-1 对牡蛎细胞免疫的影响
        三、 CgTNF-1 对牡蛎体液免疫的影响
    第四节 CgTNF-1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 PAMPs 结合能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已发表的论文

(8)自身免疫疾病中的LIGHT-LTβR/HVEM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IGHT-LTβR/HVEM 信号通路
2 LIGHT-LTβR/HVEM 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2.1 自身免疫性肝炎
    2.2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DDM)
    2.3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结语

(10)中国野生麋鹿BAFF、APRIL、TWEAK基因的克隆鉴定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BAFF、APRIL、TWEAK的研究进展
        1.1 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研究进展
        1.2 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研究进展
        1.3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的微弱诱导剂(TWEAK)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国野生麇鹿的研究进展
        2.1 麋鹿的传统研究
        2.2 糜鹿研究的前景
        2.3 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三章 麇鹿BAFF、APRIL、TWEA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麇鹿BAFF、APRIL、TWEAK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LIGHT:一个新的TNF超家族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 [1]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新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TL1A在胃癌中过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增殖与迁移[D]. 高亚贤.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3]草鱼肿瘤坏死因子配体15(TNFSF15/TL1A)及其受体25(TNFRSF25)的进化与表达分析[D]. 程星星.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Micro RNA调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范方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LIGHT及其受体研究进展[J]. 邹颖,王学民,顾军. 医学综述, 2015(21)
  • [6]LIGHT-LTβR信号通路在NOD小鼠中的作用[D]. 曹朝晖. 南华大学, 2014(03)
  • [7]长牡蛎肿瘤坏死因子(CgTNF-1)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D]. 孙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 [8]自身免疫疾病中的LIGHT-LTβR/HVEM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 曹朝晖,董世访,江伟凡,尹卫东,许桂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12)
  • [9]诱骗受体3在疾病检测中的进展[J]. 娄晓丽,梁冬雨,侯彦强.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1(10)
  • [10]中国野生麋鹿BAFF、APRIL、TWEAK基因的克隆鉴定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 闵翠.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LIGHT:TNF超家族的新成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