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匡的版画艺术——兼论延安新版画派

论刘匡的版画艺术——兼论延安新版画派

一、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璐[1](2020)在《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文中提出红色版画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美术形式,在左翼文艺思想指导下的新兴木刻运动发展中应运而生,是中国现代版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其历史不足五十年,但是却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着辉煌的成就,并且对于艺术民族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二十世纪后半段中国美术的走向世界也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关于近现代版画的研究十分全面且丰富,而专门针对红色版画的研究还比较少。红色版画在短短几十年中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再到衰落,其创作者们从大众化的角度出发,逐渐构建出一套独立的民族形象体系,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在形成中又发生流变,对红色版画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的研究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以及艺术民族化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以及版画作品的归纳、梳理、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的重要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力求全方位的对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进行精细明确的梳理,使其艺术特征及流变得到清晰的展现。具体将红色版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分期,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红色版画的创作方法入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版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中国红色版画的概念和范畴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概述,将中国红色版画的发展史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非常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时期红色版画的创作特点;第二章从艺术的本质这一角度出发,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发展阶段的红色版画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总结归纳出红色版画的政治性与革命性、时代性与真实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典型性与符号性、叙事性与主题性的艺术特征,并且结合丰富的、典型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过程这一角度出发,从主题内容、图像组织、技法语言、作品风格四个方面对红色版画在几十年间艺术特征的流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各个方面流变的原因分别进行阐释;第四章立足于红色版画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繁荣的本质,总结红色版画的价值意义并试图通过分析总结优秀红色版画的创作规律得出关于实现艺术民族化的启示。红色版画艺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中诞生发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并且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同样占有特殊地位。因此,不仅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出它的发展历程,同时也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总结出它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关于红色版画的研究对于推动文艺作品民族化,对于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的启迪作用的。

王丽[2](2020)在《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年画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艺术家在传统年画中引入政治性话语,开创了利用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政治宣传的模式,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新年画运动以革命美术工作者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做到了政治动员与教育相结合。山西作为新年画运动的起源地,在整个新年画运动中具有领先地位,为之后其它地区新年画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新年画入手,着重从其艺术活动出发,结合新年画创作者、新年画作品分析,从发展背景、年画形式、具体创作活动和后续影响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以期形成较系统的专题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山西根据地新年画发展的背景,首先是根据地的文艺运动由“知识型”文艺社团向“工农兵型”的转变,其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服务抗战的需要,最后是文艺宣传的需要;第二部分介绍山西根据地新年画创作形式的形成,首先对新年画的前身——木刻版画作了概述,其次介绍了新年画对民间年画形式的利用,最后讲述了在对传统年画内容改造时,对政治话语的引入;第三章论述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的创作、生产与发行,在新年画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对新年画生产的主体——鲁艺木刻工作团,生产的场所——木刻工场作了介绍;然后交代了新年画的销售模式;第四部分讲述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新年画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延安时期新年画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丁卯[3](2014)在《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解放区木刻是与中国革命的政治宣传史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共为取得抗战胜利和夺取国家整体权力目标的重要宣传手段。这些作品成为“文艺武器”和宣传工具,被政治赋予了极强的宣传功能;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量出版发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作之后,不论是宣传主题和宣传策略,还是图像表现和故事叙事,都完整地体现出威权政治时期宣传工具的特征,具有服务于政治实用主义的宣传特性,最终作为新兴无产阶级国家艺术的典型“范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源头。本文强调在历史视域下进行解放区木刻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索解放区木刻的政治文化根源。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木刻与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分析,也有近代中国现代民主政治演变过程的映照。虽然解放区木刻表现为无产阶级新兴的艺术,从形态上是以反映现实斗争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叙事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桎梏,因而并不具有现代性。笔者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木刻作品为研究样本,透过历史研究与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政治学、宣传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论证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宣传功能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共政治宣传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中国传统木刻与新兴木刻”是一个宏观的历史资源背景。主要论述作为无产阶级新兴艺术的解放区木刻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木刻印刷图像的传播,包括中国传统木刻、新兴木刻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木刻。其中也涉及权力与伦理教化、技术复制与图式传播、新兴木刻与西方木刻的传播等。下编“解放区木刻研究”为论文正文的核心部分,内容涉及陕甘宁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与解放区木刻的内在关联性和潜在的影响;其中集中论述了艺术创作与政治宣传的关系;张闻天的文艺思想对解放区木刻早期形态的影响;鲁艺教育方针如何从正规化、专业化的要求出发,继而走向政治宣传教育体制。党的文艺方针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发挥作用,体现在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由政治命题引导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关涉解放区木刻研究中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作者的政治身份也决定了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属性。他们必须服从党的组织纪律,执行并服务于党的方针政策,这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灵魂清洁”,贯彻《讲话》精神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成果。因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解放区木刻,其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都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宣传艺术行为。透过以政治宣传为艺术目的的解放区木刻研究,笔者只是期望提供有关解放区木刻研究的不同范畴与省思空间,以弥补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张慨[4](2013)在《环境理解与艺术表达——以抗战时期陕西绘画为例》文中认为抗战时期的陕西绘画,就绘画类型而言,有中国画、版画和漫画。绘画展览和美术教育活动蓬勃兴起。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绘画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画家数量的空间分布,二是区域画家形成的某种带有共性特征的画风,三是这种画风对区域环境的表达。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于,两大区域的创作主体对各自所在区域政治环境、物质环境、地域人群特征予以充分理解,并采取了相应的艺术表达策略。

何工,岳阳[5](2013)在《审美转捩与艺术建构——兼论延安木刻主题的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0年,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日益紧迫,木刻艺术在大众化的进程里、革命美术的推动中、"延安文艺座谈"的精神感召下,逐渐演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木刻艺术运动。在这些木刻艺术家的记述中,陕北的辉煌历史和阳光明媚的黄土高原成为寄托民族情感与救亡意识的载体,版画艺术创作凝结着抗日斗争的坚定、军民一家的互助、边区人民的自立等精神品质。陕北作为一种独立的地理空间,被纳入具有共同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象征空间之中,艺术创作者们走出象牙塔,完成了这一代人由精英意识向抗日斗士的转换与国家建构。

廉文澂[6](2013)在《人品·文品·画品——读《刘旷画集》》文中指出一刘旷生长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大动荡年代,作为热血青年,承传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抱着抗日救国的崇高信仰,于1938年不避艰难险阻,跋山涉水,从四川岳池奔赴延安。在这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他看到吞纳百川、融汇众流的宏伟景象。他投入到这革命的大熔炉中,在抗日军政大学,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他树立了革命信仰,得到了艺术的冶炼,找到了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的目标。

陆永祥[7](2010)在《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我国近现代美术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范畴,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与追随者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革命事件与着名人物等进行具体而又深入地描述,集中展现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时期的政治风貌及时代风云,凸显了中国革命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陕西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以达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迁至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十三年间,毛主席领导了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革命大本营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及解放战争等历程与许多重大革命事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延安革命与陕西革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革命绘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文革”时期,反映毛主席与领袖们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实践内容成为最重要的绘画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对陕西革命美术中延安“鲁艺”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木刻版画、石鲁所代表的“长安画派”革命历史绘画、刘文西的“圣地意识”和“领袖情结”、陕西“秦文美”现象、新时期革命历史绘画的“人性化”表现以及陕西美术中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传播与影响、文学与叙事、图式与表达、选题与形式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主要的形成原因、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并且是对陕西美术中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进行了基本梳理和专题学术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其中,“秦文美”艺术现象是滋生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红色美术”在西北地区以迥异于其它美术的一个地域性革命文艺现象,它潜在的价值体现在超越了特有的内涵与形式而张显出承续性与拓展性,其深度影响已波及到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包容了厚重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浓郁的时代色彩元素,它聚集了多元艺术观念与画家个性于一体,一旦突破泛政治化、概念化影响,即会转化为陕西美术创作的持久发展与创新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不断爆发出自在的强悍生命力。

李夏[8](2007)在《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以对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作品的思想、艺术分析为基础,将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美术发展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论证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画风,是抗战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在延安这个特殊的革命环境中,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北方农民和抗日战士,充分汲取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黄土民间文化和艺术,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强烈的斗争性、政治倾向性和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延安美术工作者与广大民众结合,在追求艺术的民族特色方面的艰辛劳动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的审美倾向,由一味模仿西方走向逐步重视民族艺术传统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20世纪后半阶段中国美术的走向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作为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不仅需要对它的思想内涵作出更深入的分析,同时也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对它的特点及其影响重新认识,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估。这对于21世纪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美术作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将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刘文华[9](2007)在《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了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并以《讲话》为风格变化的分水岭,表现出其前后木刻风格的传承关系。《讲话》前延安鲁艺木刻的民族化特征有所萌芽,但未脱离欧化的影响,其民族化风格还未整体形成。《讲话》后,延安鲁艺木刻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鲁艺木刻家们转变作风,深入生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艺术之根深深地植于陕北民间美术的肥沃土壤之中。认真总结和探究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积极主动地吸取民间美术的精华,逐渐淡化欧洲版画的影响,选择性保留其精髓,采用中国民间美术的样式,增添新的内容,创作出极具民族化特征的木刻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延安鲁艺创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延安鲁艺木刻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来印证延安鲁艺木刻的民族化特征。

廉文澄[10](2000)在《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文中研究说明刘旷是我国杰出的版画艺术家。本文论述刘旷与延安学派的渊源 ,及其木刻版画艺术成长的根基 ;论说刘旷木刻版画艺术在 40年代的创始与 5 0、6 0年代的发展 ,为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所做的艺术奉献 ;论证刘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版画艺术的辉煌成就与贡献

二、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版画的概念及发展概述
    1.1 红色版画的概念及范畴
        1.1.1 红色版画的概念
        1.1.2 红色版画的范畴
        1.1.3 红色版画诞生的时代背景
        1.1.4 红色版画的精神之父——鲁迅
    1.2 红色版画的发展概述
        1.2.1 萌芽期
        1.2.2 发展期
        1.2.3 繁荣期
        1.2.4 非常期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
    2.1 政治性与革命性
        2.1.1 强烈的政治性
        2.1.2 崇高的革命性
        2.1.3 明确的目的性
    2.2 真实性与时代性
        2.2.1 历史真实性
        2.2.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2.3 艺术性与民族性
        2.3.1 红色版画的艺术性
        2.3.2 内容的民族性
        2.3.3 形式的民族性
    2.4 典型性与符号性
        2.4.1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2.4.2 人物关系表现的典型性
        2.4.3 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性
    2.5 叙事性与主题性
        2.5.1 红色版画的叙事性
        2.5.2 明晰的画面主题
        2.5.3 图像与画题密切配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色版画艺术特征的流变
    3.1 从侧重斗争革命到侧重生产建设的主题流变
        3.1.1 批判现实揭露黑暗为主(萌芽期)
        3.1.2 表现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为主(发展期)
        3.1.3 歌颂和平时期的新生活为主(繁荣期)
        3.1.4 表现阶级斗争与领袖崇拜为主(非常期)
    3.2 情节性的图像组织方式的流变
        3.2.1 萌芽期情节性较弱的图像组织方式
        3.2.2 发展期情节性较强的图像组织方式
        3.2.3 繁荣期情节性较弱的图像组织方式
    3.3 技法表现及艺术语言的流变
        3.3.1 技法表现及艺术语言的欧化时期
        3.3.2 技法表现及艺术语言转向民族化和大众化
        3.3.3 对技法表现及艺术语言民族化的进一步探索
    3.4 作品面貌风格的流变
        3.4.1 批判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3.4.2 由战斗转向抒情的过渡时期
        3.4.3 抒情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版画的价值与启示
    4.1 红色版画的价值
        4.1.1 历史价值
        4.1.2 精神价值
        4.1.3 艺术价值
    4.2 红色版画对艺术民族化的启示
        4.2.1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4.2.2 保持时代性
        4.2.3 保持艺术的审美性与政治性的平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发展背景
    1.文艺运动方向的转变
    2.服务抗战的需要
    3.文艺宣传的需要
二、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形式的形成
    1.新年画的前身——木刻版画
    2.对民间年画形式的利用
    3.政治话语的引入
三、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的创作、生产与发行
    1.创作与批量化生产
        ⑴木刻工作团的建立与新年画的创作、生产
        ⑵木刻工场的建立与新年画的创作、生产
    2.发行销售
四、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的影响
    1.对延安新年画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为新中国新年画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解放区木刻研究的学术态度
    二、 宣传学视野下的解放区木刻
    三、 课题研究缘起
    四、 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 课题研究现状
    六、 课题学术史、研究方法
    七、 相关概念
第一章 印刷图像与宗教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木刻的复制与传播
    第二节 权力与伦理教化
    第三节 技术复制与图式传播
第二章 新兴木刻与西方版画的资源
    第一节 中国雕版印刷西传与西方版画资源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新兴艺术
    第三节 新兴木刻的兴起与传播
第三章 陕甘宁:历史文化传统与革命文艺的摇篮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映照
    第二节 解放区木刻:艺术与宣传的选择
    第三节 张闻天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 为抗战呐喊:革命理想与艺术幻境
    第一节 鲁艺:艺术教育归入政治体制
    第二节 延安:革命圣地的艺术实践
    第三节 讲话与整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品·文品·画品——读《刘旷画集》(论文提纲范文)

(7)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延安“鲁艺”与革命历史题材木刻
    第一节 延安“鲁艺”与木刻的兴盛
    第二节“延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延安学派”与早期革命历史题材木刻
    第四节 传播及影响:革命历史题材成为后期绘画主题
    注释
第二章 “十七年”美术时期: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延安革命文艺及新时期文艺思想对“长安画派”的影响
    第二节 革命理想:石鲁与《转战陕北》创作
    第三节 独立形态:刘文西的“圣地意识”和“领袖情结”
    第四节 文学与叙事:从蔡亮创作《延安火炬》谈起
    注释
第三章 秦文美:“文革”美术中的“陕西现象”
    第一节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画创作组说起
    第二节 “秦文美”:1972 年全国美展中“陕西现象”
    第三节 后“文革”时代:《你办事我放心》风靡全国
    第四节 选题与形式:“高大全”、“红光亮”语境下的“秦文美”
    注释
第四章 新时期: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图式与表达
    第一节 主题的变奏:回到现实的《普通一兵》
    第二节 图式的突破:《万语千言》中的周总理形象
    第三节 坚守的信念:从《战地黄花》到《曙光》
    第四节 裂变与回归:以《玫瑰色的回忆》与《毛主席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讲话》为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

(8)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国内外对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研究现状: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研究中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1.抗战时期及其之前的近、现代历史状况和民族性追求
    1.1.抗战前的近、现代历史简况及民族性追求
    1.2.中国近代振兴民族美术的努力
    1.3.抗战时期中国不同区域的几种民族化画风尝试
    1.4.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在全国美术格局中的地位及影响
2.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化倾向画风形成的原因
    2.1.时代精神是驱使延安木刻版画追求民族化倾向的原动力
        2.1.1.黄土文化对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追求的影响
    2.2.共产党主政的环境对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追求的影响
    2.3.艺术家的思想改造,为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打下思想基础
    2.4.艺术传承对延安木刻版画民族化风格形成的影响
3.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艺术研究
    3.1.从模仿走向创造
    3.2.延安木刻版画——一种隐含着民族文化意境的情节式图像
        3.2.1.延安木刻版画大量表现中国北方农村的内容,体现出黄土文化精神
        3.2.2.延安木刻版画中体现出的中国式情调
    3.3.延安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3.3.1.用西方的绘画方法、木刻形式描绘中国的现实生活——写实性与表现性共存
        3.3.2.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吸收
        3.3.3.民族形式与欧式绘画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版画审美样式
    3.4.本章小结
4.延安部分木刻版画家作品个性及民族化倾向因素分析
    4.1.焦心河的追求及其作品分析
    4.2.古元的深入生活与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刻画
    4.3.沃渣:从象征主义倾向转向新年画创作
    4.4.本章小结
5.延安木刻版画对西北地区绘画的影响
    5.1.刘文西具有民族倾向的人物画创作研究
        5.1.1.刘文西绘画风格形成之前的成长环境
        5.1.2.走深入生活的道路
        5.1.3.刘文西陕北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5.1.4.刘文西具有民族风格的部分作品分析
        5.1.5.刘文西近几年作品中民族化倾向的表现
    5.2.对未来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延安鲁艺由来
    2.1 鲁艺名称
    2.2 鲁艺的院歌
    2.3 鲁艺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 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的延安鲁艺木刻
    3.1 木刻在延安兴起的原因
    3.2 欧洲版画与中国群众审美习惯的冲突
    3.3 新年画的开端
第四章 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延安鲁艺木刻
    4.1 延安学派
    4.2 服务对象要求民族化
    4.3 “中国艺术界中一卓越天才”
    4.4 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着名版画家
    4.5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为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4.6 鲁艺木刻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理论
    4.7 延安鲁艺木刻的装饰风格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四、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D]. 陈璐璐. 江南大学, 2020(01)
  • [2]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新年画研究[D]. 王丽.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D]. 丁卯. 西安美术学院, 2014(12)
  • [4]环境理解与艺术表达——以抗战时期陕西绘画为例[J]. 张慨. 艺术百家, 2013(04)
  • [5]审美转捩与艺术建构——兼论延安木刻主题的嬗变[J]. 何工,岳阳.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2)
  • [6]人品·文品·画品——读《刘旷画集》[J]. 廉文澂. 唐都学刊, 2013(01)
  • [7]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D]. 陆永祥. 西安美术学院, 2010(04)
  • [8]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 李夏. 西安美术学院, 2007(05)
  • [9]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D]. 刘文华. 西安美术学院, 2007(04)
  • [10]论刘旷的版画艺术——兼论新兴版画延安学派[J]. 廉文澄.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论刘匡的版画艺术——兼论延安新版画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