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现状与展望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现状与展望

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烨璇[1](2021)在《零价铁强化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零价铁(ZVI,zero-valent iron)强化耦合垂直流式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bial fuel cell,CWMFC)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通入人工配制的城市污水,研究零价铁组与非加入零价铁组处理废水的过程中生物质电能的产生情况,以及合成废水中四个指标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率。通过对接种的原始污泥和两组CWMFC阴阳极部位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功能微生物类群的进行分析比对,阐释了水质净化效果和电力增强的原因。其实验结果如下:当加入零价铁(铁屑)耦合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城市废水时,添加ZVI可以提高CWMFCs处理城市废水和发电的能力,显着提高COD去除率(79%)(P<0.05)。但NH4+-N、TN与TP在系统中的去除效率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在CWMFC的电力性能方面,ZVI组实现了326m V的电压,最高的功率密度达到2.03m W·m-2。与CK组相比,ZVI组的产电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从装置启动到稳定运行,从分别测量的丰富度指数Chao1、Observed-species以及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为特征来看,实验组阳极ZVI(A)每组的OTU数值均高于对照组CK(A)组,充分证明ZVI组阳极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CK组。ZVI组(A)反硝化细菌DNB、Alphaproteobacter(电化学活性细菌EAB)和Gammaproteobacteria(EAB)显着增加(P<0.05),提供电力的主要微生物Proteobacteria在门水平上占主要优势;ZVI在系统中可以促进部分微生物的富集,并通过ZVI/AC微电解为微生物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系统内微生物在电场环境下逐渐适应并聚集,使装置产生更强的电力,而更强的电场环境又会促进内部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从而形成循环。本研究构建的零价铁耦合CWMFC系统较普通CWMFC相比将在处理城市废水时具有更好的性能。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高CWMFC性能的新策略,为处理高COD废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倪鑫[2](2021)在《利用香根草和微藻共培养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由畜禽养殖废水等农业源污染导致的水体污染严重,而传统的生物方法处理存在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策略,即利用废水中的营养成分共同培养植物和藻类,在收获植物和藻类的同时有效净化废水。本研究开展了用养猪场废水共同培养番薯-水绵、香根草-胶网藻的试验,探究植物和藻类共培养过程中对废水的净化效果、各自的生长状况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对利用植物和藻类共培养净化废水提出应用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利用养猪场废水共培养番薯-水绵的试验中,经过一个月,番薯-水绵共培养处理的番薯生物量高于仅用霍格兰营养液培养和仅用养猪场废水培养的番薯生物量。而在香根草-胶网藻-养猪场废水培养试验中,培养15天后,植物-藻共培养组中植物的生长率为12.8±1.2(n=3)g FW·d-1,显着高于单独的植物处理组的1.5±1.0(n=3)g FW·d-1,(P<0.01)。此外,在植物-藻共培养和藻类单独培养处理中,藻类的相对增长率为0.168和0.151(n=3),植物-藻共培养的生物量显着要高(P<0.05)。结果表明,以养猪场废水为培养基质的条件下,植物与藻类之间具有显着的互惠作用。(2)在香根草-胶网藻共培养的试验中,植物单独培养、藻类单独培养和植物-藻类共培养的三个处理中,废水NH4+-N从102 mg·L-1降至5 mg·L-1所需的时间分别为65.5天、34.2天和为13.3天;总磷的浓度从12.5 mg·L-1降至2 mg·L-1所需的时间分别为82.7天,25.5天和11.6天。表明利用植物和藻共培养的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去除养猪场废水中高浓度的氨氮和磷。此外,在植物-藻类共培养中,检测到35个细菌属中31个细菌的OTUs(可操作分类单元)数随着培养时间趋于减少,表明植物-藻类共培养体系可通过超饱和的溶解氧以及藻释放的活性氧灭活废水中的多种病原菌。(3)本研究对植物-藻类在共培养净化养猪场废水过程中的互惠机制进行了分析,推测出如下主要机制:养分的共同利用;植物根部呼吸作用导致废水酸化进而使氨毒性降低;藻类对碳酸氢盐的消耗减轻了碳酸氢盐对植物的毒性;藻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降低缺氧胁迫并促进植物生长。(4)构建三种植物和藻类共培养净化污水的应用模式:生态水培、植物-藻净水浮岛和植物-藻净水塘。其中,生态水培可用于现代化农场生产,以获得植物和藻的产出为主,植物-藻净水浮岛和植物-藻净水塘则适宜与其他污水净化技术联合净化水体。并对以上应用模式的基本流程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为植物和藻类在共培养过程中净化水体、资源化利用等提供实践方面的参考。

吴艺婷[3](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孟笑[4](2021)在《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湿地公园设计量化指标要求以及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影响的考虑,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湿地公园设计中,灵活运用其中多要素联系的观点,结合量化模型和方法,构建了湿地共生设计理法体系。同时,以山东省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运用共生设计理法体系进行设计实践,尤其在湿地公园水境(水环境安全)、生境(动植物生境营建)、人境(游览分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一、构建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根据湿地自然生态体系中水、土壤、植物、动、人等要素,结合共生学理论、水文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理论进行要素间共生关系研究,探求得出以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共生生境设计、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共生设计体系。二、运用使用速率计数法开展湿地公园共生水境研究与设计:结合环境保护学和水文学内容,将水位、水质和土壤情况作为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条件,针对园内水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速率计数法计算潜流人工湿地最佳面积,并结合水文情况分析完成陈疃河湿地公园的水域驳岸、水体基底、人工净化湿地等设计。三、运用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及HSI量化模型开展湿地公园共生生境研究与设计:结合动物学、植物学、湿地生态学以及前文湿地共生生境、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以HSI动物适宜性体系提供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为基准,根据陈疃河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及分布情况,规划陈疃河湿地靠近水库的湿地区域作为严格湿地生态保育区,河漫滩湿地区域作为次级生态保育区,并在保育区范围内应用HSI量化模型提供的水域面积需求、空间旷达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植被覆盖率需求等数据构建雁鸭类、鹤鹳类鸟类栖息地及模式图。并从遵循湿地类型、地形和水深条件、满足动物及昆虫生境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湿地植物种植设计方案。四、对比分析各类公园、风景区的设计规范,结合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概括归纳形成了共生湿地人境设计内容,划分生态格局和游览分区,并对其中的建筑景观规划、游客行为控制和设施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综上所述,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的模型体系,结合数理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提出“共生”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陈疃河湿地公园作为实践场地演示了其运用过程。为后续湿地公园初步设计中的保护与利用分区规划、扩初或深化设计中湿地生境、水体、植被的具体数值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设计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宋沛[5](2021)在《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污水分散排放和缺乏有效处理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界上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村污水最主要的来源为日常生活和畜禽养殖生产活动。由于缺乏管网建设和适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农村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会对周围水土环境、地下水资源、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多介质土壤层(Multi-soil-layering,MSL)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处理农村地区污水的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主要由土壤混合模块(Soil mixture blocks,SMBs)和通水层(Permeable layers,PLs)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承担厌氧区域和好氧区域的功能。MSL系统独特的砖砌式搭建结构,有利于污水渗流分布和延长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sidencetime,HRT)。MSL系统的主要污染物处理过程有吸附、截留过滤、化合物沉淀、絮凝胶体吸附、微生物代谢等污染物去除过程。一般在水力负荷率(Hydraulic loadingrate,HLR)和污染负荷较高的情况下,该系统依然可以保证对有机污染物、氮、磷的有效去除。MSL系统还具有占地需求小、运维便捷、无噪无臭等特点。以往研究多采用单因素对比的实验研究方案。但还有很多新的操作因子没有被关注研究过,而且目前多因子间交互作用对MSL系统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仍不明晰。以往研究中已经将MSL系统用于处理实际农村污水,但重点关注的仅是出水水质,而未涉及过对该系统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这两方面的量化研究。除生活污水外,农村小规模的家禽养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污水可能含有新兴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然而,MSL系统对含抗生素的污水处理效果仍未探究过。抗生素作为特殊药物,对MSL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系统内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仍是未知。针对以上问题的挑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因子设计方法,通过运行8套MSL系统并搭载底层浸没、微生物接种、连续曝气三个因子及其不同水平,开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研究,并通过析因分析方法来揭示不同操作因子及其交互组合对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作用效应及其显着性。还结合逐步聚类分析(Stepwise-cluster analysis,SCA)方法建立一个污染物去除率预测模型,用于处理在MSL系统中各种污染物去除率离散数据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连续曝气因子对有机污染物降解、化学除磷反应、硝化作用是有利的,对反硝化过程与最终脱氮是不利的。在MSL系统内搭载的微生物接种这一操作因子并没有表现出对处理性能的显着改善。搭载底层浸没因子不利于MSL系统在结构稳定性与处理性能方面的表现。未搭载底层浸没因子的MSL系统水流通畅,在结构稳定性与处理性能方面的表现更好。未搭载连续曝气因子的系统依靠自然复氧也可以保证系统内的氧量消耗,且比连续曝气因子搭载的系统对反硝化过程的消极影响更小。SCA方法能够有效处理不同污染物去除过程相关的去除率离散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将为MSL系统的稳定运行及其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提供有利的操作因子及水平设计参考。(2)以处理低碳氮比特征的农村生活污水为目标,主要利用实验因子设计方法,通过运行8套MSL系统并搭载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高分子固相碳源添加量、底部浸没区高度三个因子及其不同水平,重点进行了针对强化MSL系统中反硝化作用效能及其对硝酸盐氮(Nitrate nitrogen,NO3--N)去除,结合微生物多样性特性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析因分析方法了解不同操作因子及其交互组合对SMBs中菌种丰富度、菌群结构多样性、反硝化菌种相对丰度等特征的作用效应及其显着性。研究表明,经过长期运行,SMBs中菌种的丰富度显着增加,高于原始土壤的水平。样品菌种丰富度的高低与SMBs中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高分子固相碳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 butylene succinate,PBS)添加量、底部浸没区高度的因子水平高低成正比。样品菌群结构多样性的高低与底部浸没区高度的因子水平高低成正比,与高分子固相碳源PBS添加量、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的因子水平高低成反比。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是在SMBs混合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科分类水平下的优势反硝化菌种。MSL系统对NO3--N的去除性能差异与反硝化菌种总相对丰度在各混合土壤样品中的水平成正比。MSL系统搭载三个因子并且均采用高水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SMBs内最佳的反硝化作用和最优的NO3--N去除效果。本章研究结果,将揭示强化MSL系统中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并为优化MSL系统对污水中NO3--N的去除性能提供操作条件设计参考。(3)以析因分析研究结论中的有利因子及其水平为参考,开发了以MSL系统为核心处理单元的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Gravity-flow integrated ecological bed system,GIEBS),并详细介绍了其单元组成、结构设计、技术原理。应用GIEBS对实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并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框架为基础,从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这两方面进行了量化评估。多功能厌氧酸化池(Multifunctional anaerobic acidification tank,MAAT)预处理单元对去除氮磷营养元素尤其是对提高污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具有重要作用。MSL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效果最佳,且其对GIEBS的污水处理性能具有最大贡献。在GIEBS建设阶段,耗电成本仅占0.1%。农家乐运行GIEBS的成本仅为700元/年。GIEBS处理1 m3农家乐生活污水,平均运行成本仅不到0.4元。在GIEBS中,MAAT预处理单元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贡献比例最大,约91%。而MSL主处理单元和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SFCW)后处理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比例很小。GIEBS在有效处理实际农村污水的同时,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具有较好效果。低成本、高效能的GIEBS可以有效地缓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困境。(4)应用因子设计方案,选定PLs填料种类、进水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浓度、进水pH值这三个因子,对MSL系统处理含SMX家禽养殖污水的性能影响。并结合析因分析结果确定了对MSL系统处理污水中SMX最有利的因子及水平配置。应用SCA方法处理MSL系统处理对污水中SMX的去除率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离散数据的非线性关系,并建立SMX去除率预测模型。还通过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解析了SMBs中SMX相关的潜在优势抗性菌属。研究表明,含高浓度SMX的进水对MSL系统中部分微生物生化降解去除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能力有显着的短期干扰。但MSL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并恢复改善污染物处理功能的较强机制与能力。含低浓度SMX的污水对MSL系统去除污水中COD表现为无明显影响。pH是影响MSL系统中除磷化学反应过程及含磷化学产物形态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酸性或碱性进水腐蚀,麦饭石样品表面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形成了海绵状的复杂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但是,无烟煤样品的表面形貌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使用麦饭石为PLs材料的MSL系统,对污水中NH4+-N和NO3--N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使用无烟煤的系统。长期使用酸性进水的MSL系统中部分反硝化菌种受到负面影响,比使用碱性进水的MSL系统中反硝化作用受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各系统出水中,SMX浓度随着进水中SMX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酸性且含低水平SMX浓度的进水、以麦饭石为PLs填料的系统,即MSL4达到了最优的SMX去除率(91.3%)。在MSL系统实验研究中,吸附作用被确定为污水与SMBs、PLs接触的处理过程中去除SMX的关键机制。进水pH差异对各MSL系统所对应的SMBs中的菌种丰富度水平具有显着影响作用。SMX浓度的高、低水平差异对样本间菌种组成的相似程度有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因子分析、数值预测和微生物变化等方面更好地理解SMX在MSL系统中的去除机制。

丁仁伟[6](2021)在《曝气强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大批建成,污水处理量大幅提高,但随着我国对各种水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已不能满足要求,其出水中的氮、磷含量依旧较高,同时还是新兴污染物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向水环境迁移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尾水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显着的生态毒性。四环素(Tetracycline,TC)作为一种典型光谱抗生素,因其对多数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立克次体、沙眼病毒等而被广泛使用,由于污水厂常规工艺对其去除效果有限,使得其在自然水体中不断被检出。因此,开展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对改善我国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污水厂尾水现有状况,结合人工湿地供氧量不足,传氧能力较差的特点,提出了“曝气强化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强化工艺。本论文研究了湿地基质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探究该工艺的挂膜启动与最佳的运行参数,系统对TC的去除效果以及TC的去除率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为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和人工湿地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小柱装置对三种基质(沸石、陶粒和炉渣)吸附NH4+-N的试验表明,沸石、陶粒和炉渣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3.44%、36.93%和28.51%,平均出水氨氮含量为3.58mg/L、4.05mg/L和4.59 mg/L,沸石具有较好去除氨氮的效果。(2)以人工模拟污水厂尾水水质作为进水,人工湿地运行45d后,系统对各类污染物去除效果逐渐稳定,人工湿地系统以及挂膜完成,此时系统对COD、NH4+-N、TN和 TP 去除率分别为 70.12%、73.49%、46.29%和 41.23%。(3)人工湿地稳定运行后,影响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曝气位置、曝气强度和水力负荷等。通过试验确定系统运行的各项优化参数,本系统在曝气位置为人工湿地的1/2处,曝气强度为2.55m3/m2.h,水力负荷0.48m3/m2·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常规污染物去除率为:CODCr为71.36%、NH4+-N为81.62%、TN为46.83%、TP为43.39%,人工湿地系统平均出水浓度为:CODCr为10.98mg/L、NH4+-N为0.83mg/L、TN为7.19mg/L、TP为0.26mg/L,具备较好的出水效果。(4)本试验选取TC为目标PPCPs,通过沸石、陶粒和炉渣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炉渣对TC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次为陶粒,最后为沸石。三种基质对TC吸附效果在12h左右达到了平衡,基质吸附TC的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但不符合粒子内扩散模型,基质对TC吸附效果取决于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等温吸附特性研究表明,基质对TC的吸附效果随着TC含量的上升而增加,分析得出等温吸附包含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5)本系统在曝气位置为人工湿地的1/2处,曝气强度为2.55m3/m2·h,水力负荷0.48m3/m2·d时,考察人工湿地系统对不同TC进水浓度的去除效果。TC进水浓度为50μg/L、100μg/L、200μg/L、400μg/L、600μg/L 和 800μg/L 时,人工湿地系统对 TC 的平均去除率为 93.38%、95.47%、97.36%、95.89%、86.22%和 81.73%,TC 平均出水浓度为 3.31μg/L、4.53μg/L、5.28μg/L、16.44μg/L、82.68μg/L 和 146.16μg/L。人工湿地系统对TC的去除率呈现先提高再下降的趋势,TC进水浓度为200μg/L,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6)分析人工湿地系统对TC的去除率与常规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TC的去除率与CODcr、TN的去除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微生物降解TC时主要靠好氧微生物作用。

马欢欢[7](2021)在《酒糟对人工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去除重金属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生活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铅(Pb)、镉(Cd)、铜(Cu)和锌(Zn)等重金属。高效净化污水中的重金属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攻克的一项难题。根表铁膜(Iron plaque,IP)对湿地植物吸收和积累重金属具有显着的影响,但酒糟在调节相关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适量添加酒糟可以促进人工湿地中黄菖蒲根表IP的形成及其对生活污水中的Pb、Cd、Cu和Zn的去除。本研究针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中的重金属问题,以大型水生植物黄菖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量的酒糟(质量比分别为0、0.2%、0.4%)人工湿地小试试验,处理低(L)和高(H)浓度重金属污染的生活污水,以不添加重金属的生活污水作为空白对照,分析了人工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对黄菖蒲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黄菖蒲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对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的影响,对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在转录组水平探讨了酒糟对重金属胁迫的调控作用,以期明确酒糟对IP形成的影响以及对Pb、Cd、Cu和Zn的吸附和转运的机理,阐明酒糟对人工湿地中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及去除机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酒糟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C、O、Mg、P、K等元素,并含有与重金属吸附和离子交换有关的官能团碳酸盐基团(C=O)、羟基(-OH)和C-H键,是根系生物量增加并对Pb、Cd、Cu和Zn有较好吸附性的原因。(2)本研究表明,添加酒糟并种植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污水中重金属Pb、Cd、Cu和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0%、100%和60%。在人工湿地运行的前60天,基质的吸附、络合以及沉淀等物理过程是去除重金属Pb、Cd和Zn的主要手段。(3)酒糟的添加,改变了湿地基质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和p H值,直接影响到根系氧化力的变化,进而影响IP的形成。结果表明,在Pb、Cd、Cu和Zn浓度较高时,酒糟对IP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浓度较低时,有抑制作用。附着在酒糟表面的重金属与根表IP中的重金属发生相互转化。IP促进了Cd和Zn转移到地面部分,Pb主要存储在IP中,Cu则主要存储在根中。(4)高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添加酒糟后,Pb和Cd主要储存在细胞壁和胞液中,Cu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中,Zn主要分布在胞液中来缓解毒性。酒糟的添加,促进了Cu和Zn向细胞核以及叶绿体的转移。(5)酒糟的添加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恢复最为有利,其次是(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通过对根尖的超微结构变化的观测表明,酒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金属对细胞核、核仁、染色质、细胞膜系统等的毒害作用。(6)黄菖蒲叶片转录组分析发现,对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与重金属的吸收、转运以及解毒等有关。(7)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表明,酒糟的添加显着增加了基质中细菌群落种类数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增加了湿地系统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添加酒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重金属Pb、Cd、Cu和Zn的去除率较好,能显着的提升水质。酒糟促进了亚细胞结构对重金属的结合以及区室化作用,一定程度缓解了重金属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为酒糟调控湿地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净化水质以及调控湿地基质微环境,实现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农村生活污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原[8](2021)在《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的重心主要在城市区域,污水的处理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并且,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在农村发展建设,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污染整治和治理越来越重要,农村污水的治理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养殖废水、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农村服务业废水等。但是,区别于城市污水技术和运营管理,农村污水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和稳定的运维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如何根据排放标准和农村具体情况,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是一个难题。本论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探讨适应性技术选择路径,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应用推广于农村污水处理和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现场调研、论文查阅等方式获取了2010年至2020年间有代表性的270个实际工程案例,对农村污水处理难点、处理规模、案例空间分布和排放标准四个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农村污水的水量普遍偏小,100m3/d以下的案例数接近70%。对各工程的差异性进行讨论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是农村污水处理在区域上存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各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指定的新标准,对比前期的排放标准发现各地农村污水存在排放标准和处理技术的显着差异性。实际工程案例在执行新排放标准时,处理设施的耗能、排放标准和处理负荷等差异性问题很突出,亟需提出区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适应性评价体系。(2)将农村污水目前使用的工艺技术分为生态处理(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稳定塘)和生物处理(A/O、A/O组合、A2/O、A2/O组合、生物膜法、SBR和其他技术)两大类10小类,对比分析发现,各技术在不同处理规模的应用中出现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人工湿地和生物膜法的应用最广。在COD、NH3-N、TP的去除效果中,生物处理中A/O、A/O组合、A2/O、A2/O组合、SBR等处理效果明显;而生态法中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的处理范围更广。(3)从技术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管理适应性三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因地适宜、因标准适宜、因技术适宜和因投资管理适宜,构建出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4)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农村污水处理提升改造项目为例,采用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方法,建立了惠城区的42座处理设施并选取适宜性整改方案。以马安镇双寮村、马安镇横河村和横沥镇蓝村三个村庄为例,最终分别遴选出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和水解酸化-稳定塘等工艺为核心的整改技术方案。通过项目工程实施,其出水均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二级标准,符合整改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技术评价结果对适应性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技术可达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吕瑞源[9](2021)在《潮间带底泥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间歇流潜流型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将潮间带底泥(IWS)作为外源复合微生物接种源添加到人工湿地基质中,通过微生物强化技术来提升人工湿地对含盐废水的处理效果。分别设置引入IWS的实验组(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和未添加IWS的对照组(对照组人工湿地),进水为模拟含盐废水(盐浓度为:150 mg/L Na Cl)。在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状态下(三年),解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时对总磷(TP)、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率差异及长期运行效果。同时,通过研究两种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基质微生物和根际微生物的差异,探讨微生物群落组成在污染物去除中的年际变化机理。最后,通过解析两组人工湿地中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确IWS作为微生物接种源,对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从长期运行的角度论证微生物强化型人工湿地技术在处理含盐废水应用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对含盐废水中TP的年平均去除率为86.48%±7.08%,这显着高于对照组人工湿地(79.80%±6.47%,p<0.05)。经过三年的长期运行,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对含盐废水TP的去除率趋于稳定值(>90%),而对照组人工湿地的TP去除率却显着下降(<70%,p<0.05)。这表明,将IWS引入人工湿地系统中可以显着提高人工湿地的TP去除能力;这种外源接种物在人工湿地中经长期运行后依然具有积极作用。(2)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H4+-N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这表明受试人工湿地系统在处理本实验中所涉及的污水种类时均可达到理想的NH4+-N去除效果。虽然没有数据上的显着差异(p>0.05),但在处理含盐废水时,IWS强化型人工湿地表现出更高的年平均NH4+-N去除率(94.50%±1.33%)。在装置运行的第三年,对照组人工湿地的NH4+-N去除率呈现下降趋势(<93%),而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H4+-N的去除率依然在96%以上。IWS作为外源接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NH4+-N的降解过程和人工湿地性能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更高的NH4+-N去除效率。(3)与对照组人工湿地相比(56.94%±6.74%),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的去除率具有显着优势(70.84%±5.54%,p<0.05)。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两组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率逐渐趋于稳定状态,但IWS强化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的净化优势依然显着(p<0.05)。这证明IWS外源微生物接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的降解能力和性能稳定性。(4)在IWS强化型人工湿地的基质和根际环境中,均观察到大量嗜盐细菌的存在(如Proteobacteria门和Chloroflexi门),这些嗜盐细菌占到人工湿地总细菌生物量的30%以上。在三年运行期间,IWS强化型人工湿地中Proteobacteria门和Chloroflexi门的相对丰度一直处于所有装置中的最高值(>20%),这表明IWS作为微生物引物将更适宜高盐浓度环境的嗜盐菌引入到了人工湿地系统中;这些外源嗜盐菌经过长期的群落演替逐渐代替原有微生物种群占据优势生态位,提高了人工湿地对含盐废水的抗胁迫能力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5)IWS强化型人工湿地中的优势基质微生物多以反硝化菌(如Anaerolineaceae)、异养厌氧菌(如Actin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反硝化聚磷菌(如Pseudomonadaceae)为主。在三年运行期间,IWS强化型人工湿地中的这些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人工湿地相比一直具有显着优势(p<0.05)。这些优势微生物通过细胞内的反硝化过程、无氧呼吸过程、和厌氧聚磷过程可以有效降低污水中NH4+-N、COD和TP指标的含量。(6)IWS强化型人工湿地的根际环境中发现了含量丰富的光合细菌(如Chloroplast)、好氧聚磷菌(如Alphaproteobacteria)、硝化细菌(如Anaerolineaceae)和植物共生菌(如Rhodobacteraceae和Rhizobiaceae)。随着装置的持续运行,IWS强化型人工湿地中的优势根际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逐年增高,而对照组人工湿地中这些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却显着下降(p<0.05)。这些微生物可以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光合过程、好氧聚磷过程、硝化过程和类植物激素调节过程来提高人工湿地根际区域的氧气含量、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植物抗盐胁迫能力。(7)IWS强化型人工湿地中的功能微生物在属水平上以Candidatus、Nitrospira、Psedomonas、Bryobacter和Arthrobacter为主,这些功能属微生物各自在氮去除、磷去除、COD去除方面都有着优良表现。通过提高功能微生物的数量,IWS增强了人工湿地系统在长期处理含盐废水时的运行性能和耐受度。

熊维霞[10](2021)在《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质作为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因此选择合适的基质对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污水具有决定性作用。据此,本研究通过设置生物炭和沸石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吸附实验,探究生物炭和沸石对多种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和吸附能力;通过温室模拟实验,添加沸石和生物炭等基质,构建对照-人工湿地(全砾石)、沸石-人工湿地(30%沸石+70%砾石)、生物炭-人工湿地(30%生物炭+70%砾石)和沸石+生物炭-人工湿地(15%沸石+15%生物炭+70%砾石)(简称沸生-人工湿地)四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长期出水水质观测,以此研究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长期处理效果及重金属在人工湿地的流向和分布;并通过改变基质填充配比,探索优化人工湿地构造,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通过设置生物炭和沸石不同配比,构建对照-人工湿地(全沸石)、10%生物炭+90%沸石-人工湿地(简称10%生-人工湿地)、20%生物炭+80%沸石-人工湿地(简称20%生-人工湿地)、30%生物炭+70%沸石-人工湿地(简称30%生-人工湿地)、40%生物炭+60%沸石-人工湿地(简称40%生-人工湿地)和50%生物炭+50%沸石-人工湿地(简称50%生-人工湿地),以此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去除效果。根据人工湿地出水水质以及植物、基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综合生物炭和沸石基质吸附特性,得到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为我国人工湿地处理复合重金属污水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沸石和生物炭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吸附特性(1)不同初始浓度时,沸石和生物炭对五种金属的去除率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吸附量逐渐升高的趋势。对Cu2+、Zn2+、Pb2+、Cr6+、Cd2+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0.58%、89.32%、95.46%、90.40%、85.35%。生物炭对Cu2+、Zn2+、Pb2+、Cd2+、Cr6+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9.24%、99.74%、99.70%、85.06%、96.19%。高浓度时产生较强的竞争吸附,且Pb2+的竞争能力更强,Zn2+、Cd2+的竞争力最弱,低浓度下更有利于Zn2+、Cd2+的去除。(2)沸石和生物炭对五种金属的去除率和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不断增大,且变大趋势逐渐变缓;吸附平衡后,沸石和生物炭解吸金属量大小顺序均为Pb2+>Cu2+>Cr6+>Zn2+>Cd2+。沸石对Cu2+、Zn2+、Pb2+、Cd2+的吸附与Langmuir方程拟合度更高,以均质表明的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对Cr6+与Freundlich方程拟合度更高,以多层吸附为主;生物炭对Cu2+、Cd2+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对Zn2+、Pb2+、Cr6+是在非均质表面的多层吸附为主。2.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去除研究(1)配对t检验下,pH值为沸生组6.59~7.25>生物炭组6.49~7.09>沸石组6.23~7.25,三组均极显着高于对照6.17~7.15(P<0.01),这是由于生物炭和沸石作为基质时,能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所有人工湿地处于厌氧状态,出水中DO均低于0.6 mg·L-1,且四组湿地间DO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四组人工湿地中,沸生-人工湿地对COD、NH4+-N、TN、TP的去除率最高,对四种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95.83%、83.95%、89.91%、64.54%,且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能保持长期较好的出水水质;四组湿地对五种金属的去除率在实验后期均下降。对Cu,在69 d内的去除效果最好,上下层出水浓度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0.5 mg·L-1)。四组人工湿地对金属Pb、Cd、Cr的出水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的最高浓度标准(GB8978-1996),沸生组对Cu、Zn、Pb、Cd、Cr的去除率均为最高,分别为98.72%、98%、98.72%、99.01%、98.65%,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3.重金属在人工湿地的分布菖蒲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集中在地下部,但植物体内累积的重金属量整体较低。沉积物和基质中重金属的累积量较多,是重金属去除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基质。出水、基质、沉积物、植物四个部分的重金属占比中,基质中累积占比最高,在77%~96%,五种金属中对Cd的累积占比最少;四组人工湿地中沸生组的基质累积占比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5)。4.不同基质配比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去除研究(1)添加了生物炭的五组人工湿地的pH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生物炭的添加量越高越有利于NO3--N、NH4+-N和TN的去除,50%生物炭组去除效果最好(P<0.05);添加生物炭较多的三组人工湿地更有利于TP的去除,30%、40%、50%三种配比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五种金属的出水浓度在所有装置稳定运行第一个月更稳定,且普遍规律为下层出水浓度>上层出水(P<0.01)。20%生物炭组对金属Cu、Zn、Pb、Cr的去除效果最好,但不同基质配比对金属没有显着影响(P>0.05);六组人工湿地中沉积物和基质中重金属吸附量中添加生物炭的高于对照,但不同基质配比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证实了不同基质配比对金属去除效果没有显着性影响。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零价铁强化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城市污水
        1.1.1 城市污水的来源及分类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3 城市污水的影响
    1.2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1.2.1 人工湿地的概述
        1.2.2 人工湿地的应用
        1.2.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1.2.4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及工作原理
        1.2.5 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水处理中的发展
        1.2.6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中的效能研究
    1.3 .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
        1.3.1 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简介
        1.3.2 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应用
        1.3.3 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相关研究
    1.4 零价铁技术
        1.4.1 零价铁定义
        1.4.2 零价铁的污水处理机理
        1.4.3 零价铁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5 铁碳微电解技术
        1.5.1 铁碳微电解技术概述
        1.5.2 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污水的作用机理
        1.5.3 零价铁铁碳微电解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运行参数
    2.2 实验运行条件
        2.2.1 模拟城市污水
        2.2.2 接种污泥与试运行
    2.3 水质测定
        2.3.1 水质指标与测定方法
        2.3.2 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
    2.4 CWMFC电力性能测定
        2.4.1 输出电压测定
        2.4.2 功率密度
        2.4.3 电流密度
        2.4.4 极化曲线
        2.4.5 内阻
    2.5 微生物群落测序分析
        2.5.1 DNA提取
        2.5.2 PCR扩增
        2.5.3 测序文库制备和上机测序
    2.6 数据分析方法
    2.7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第3章 CWMFC处理城市污水水质情况
    3.1 处理方法
    3.2 总磷去除效果
    3.3 总氮去除效果
    3.4 COD去除效果
    3.5 氨氮去除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WMFC耦合零价铁处理城市污水电力性能比较分析
    4.1 实验方法
    4.2 两组电压比较结果
    4.3 装置内阻及功率密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零价铁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比较分析
    5.1 实验方法
    5.2 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结果
        5.2.1 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演变
        5.2.2 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结果
        5.2.3 微生物群落在门、纲、科、属水平的动态结果
        5.2.4 本章小结
结果讨论及展望
    1 实验结果讨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利用香根草和微藻共培养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养猪场废水现状及处理概述
        1.2.1 养猪场废水特点
        1.2.2 常用污水净化方法
        1.2.3 养猪场废水处理
    1.3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概述
        1.3.1 水生植物概念界定及分类
        1.3.2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原理
        1.3.3 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1.4 微藻净化水体概述
        1.4.1 微藻净化水体原理
        1.4.2 微藻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2 不同营养液番薯生长比较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
        2.1.2 营养液
        2.1.3 藻类
    2.2 试验方法
        2.2.1 番薯生长比较试验
        2.2.2 番薯生长量测量
        2.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番薯鲜重
        2.3.2 番薯叶绿素含量
3 香根草和微藻净化效率及机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养猪场废水
        3.1.2 藻株
        3.1.3 植物
    3.2 试验方法
        3.2.1 香根草-微藻试验
        3.2.2 pH的测定
        3.2.3 电导率的测定
        3.2.4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
        3.2.5 藻中活性氧的测定
        3.2.6 水体氨氮浓度的测定
        3.2.7 水体磷浓度的测定
        3.2.8 细菌高通量测序
        3.2.9 藻生长量的测定
        3.2.10 植物生长状况测定
        3.2.11 植物根系的呼吸速率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废水的性质
        3.3.2 藻生物量和废水活性氧之间的关系
        3.3.3 植物生长
        3.3.4 微藻生长
        3.3.5 细菌群落演替
        3.3.6 营养物质的去除
    3.4 结果讨论
4 植物和藻共培养净化污水应用模式构建
    4.1 应用模式构建
        4.1.1 生态水培
        4.1.2 植物-藻净水浮岛
        4.1.3 植物-藻净水塘
    4.2 基本流程
        4.2.1 微藻和植物选取
        4.2.2 影响因素调控
        4.2.3 管理、收获与应用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3)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4)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概况
    2.1 共生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2 共生理论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中的解读
    2.2 湿地、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2.2.1 湿地的定义
        2.2.2 湿地的分类和功能
        2.2.3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定义辨析
        2.2.4 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念辨析
        2.2.5 湿地公园的特征与功能
    2.3 共生湿地理论概述
        2.3.1 湿地共生系统概述
        2.3.2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自然良好共生
        2.3.3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人良好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构建
    3.1 湿地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湿地共生设计的目的
        3.1.2 湿地共生设计的意义
        3.1.3 湿地共生设计的具体内容
    3.2 与水共生(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
        3.2.1 共生湿地环境中的水和基底要素
        3.2.2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原则
        3.2.3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内容
        3.2.4 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水系设计研究
        3.2.5 与水共生的湿地公园案例
    3.3 与生物共生
        3.3.1 与动物共生(共生生境设计)
        3.3.2 与植物共生
        3.3.3 与生物共生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案例
    3.4 与人共生(共生湿地公园人境和游境设计)
        3.4.1 湿地人境的概念与系统关系
        3.4.2 湿地人境构建的原则
        3.4.3 湿地人境构建的内容
4 共生湿地:陈疃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场地解读
        4.1.1 场地区位分析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现状用地分析
        4.1.4 现状水系分析
        4.1.5 现状道路分析
        4.1.6 现状实景分析
    4.2 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分析
    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4.3.1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3.3 规划依据
    4.4 总体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功能分区
    4.5 分区设计
        4.5.1 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保育区
        4.5.2 湿地森林、生态农田区
        4.5.3 水田湿地游憩体验区
        4.5.4 湿地文化科普游览体验区
    4.6 专项设计
        4.6.1 保护与利用规划
        4.6.2 游线与景观主题规划
        4.6.3 水系规划设计
        4.6.4 水田设计
        4.6.5 驳岸设计
        4.6.6 生态岛设计
        4.6.7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4.6.8 种植设计
        4.6.9 景观照明设计
        4.6.10 其他配套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一 陈疃河湿地公园实景图
    附图二 陈疃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附图三 陈疃河湿地公园鸟瞰图
    附图四 陈疃河湿地公园效果图
    附图五 陈疃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示意图
    附图六 陈疃河湿地公园设计意向图
    附表一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鸟类名录
    附表二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高等植物名录
作者简历

(5)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现状
        1.1.2 农村污水分散排放的影响
        1.1.3 治理农村污水的对策
    1.2 常见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生态处理技术
    1.3 多介质土壤层(Multi-soil-layering,MSL)系统污水处理技术
        1.3.1 MSL系统的构型及特点
        1.3.2 国内外对MSL系统的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对MSL系统的工程应用
        1.3.4 MSL系统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MSL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村生活污水的配制
        2.2.2 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2.2.3 MSL系统设置
        2.2.4 实验运行及水质检测
        2.2.5 SCA方法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L系统出水DO、pH的变化
        2.3.2 MSL系统对污水中COD、BOD_5的去除
        2.3.3 MSL系统对污水中TP的去除
        2.3.4 MSL系统对污水中NH_4~+-N、NO_3~--N、TN的去除
        2.3.5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析因分析
        2.3.6 污染物去除率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SL系统强化去除农村生活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低碳氮比农村生活污水的配制
        3.2.2 MSL系统设置及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3.2.3 实验运行及水质检测
        3.2.4 SMBs中混合土壤取样
        3.2.5 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SL系统对污水中NH_4~+-N、NO_3~--N、TN的去除效果
        3.3.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析因分析
        3.3.4 SMBs中与污染物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3.3.5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反硝化菌种总相对丰度的析因分析
        3.3.6 反硝化菌种相关的冗余分析
        3.3.7 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的污水处理性能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地区的实际工程应用为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及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GIEBS)
        4.2.2 定量评估环境经济效益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4.2.3 GIEBS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检测
        4.2.4 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计算
        4.2.5 经济成本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管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IEBS及各处理单元介绍
        4.3.2 GIEBS及各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效果
        4.3.3 GIEBS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评估
        4.3.4 GIEBS的经济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SL系统处理含磺胺甲恶唑农村家禽养殖污水的性能、机理研究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5.2.2 MSL系统设置与含SMX家禽养殖污水的配制
        5.2.3 实验运行
        5.2.4 水质指标及SMX的检测
        5.2.5 SCA方法
        5.2.6 SMBs中混合土壤取样与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2.7 PLs材料的表面微观形貌特征
        5.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SL系统出水pH、DO、ORP的变化
        5.3.2 MSL系统出水中常规污染物去除率的变化
        5.3.3 MSL系统出水中SMX去除率的变化
        5.3.4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析因分析
        5.3.5 SMX去除率预测模型
        5.3.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3.7 SMBs样品中与常规污染物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5.3.8 SMBs样品中与SMX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5.3.9 对SMX具有优势抗性菌种相关的冗余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曝气强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与水体污染现状
        1.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与处理现状
        1.1.3 新兴污染物PPCPs的概述
        1.1.4 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概述
    1.2 人工湿地概述
        1.2.1 人工湿地的组成
        1.2.2 人工湿地的分类
        1.2.3 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3.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曝气强化人工湿地的启动
    2.1 试验材料
        2.1.1 湿地基质
        2.1.2 湿地植物
        2.1.3 试验装置
        2.1.4 试验水质
    2.2 试验方法
    2.3 湿地基质对氨氮去除效果研究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4 人工湿地的挂膜与启动
        2.4.1 结果讨论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曝气强化人工湿地生化效能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内容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曝气位置对人工湿地系统效能的影响
        3.2.2 曝气强度比对人工湿地系统效能的影响
        3.2.3 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系统效能的影响
        3.2.4 试验最佳工况下曝气强化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水厂尾水中典型PPCPs的去除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内容
        4.1.3 试验水质
        4.1.4 试验仪器设备
        4.1.5 试剂与药品
        4.1.6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7 测试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四环素在基质中的吸附动力学
        4.2.2 四环素在基质中的吸附等温特性
        4.2.3 四环素在曝气强化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研究
        4.2.4 四环素去除率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酒糟对人工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去除重金属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2.2 含重金属污水水质提升技术
        1.2.3 人工湿地净化含重金属污水技术研究进展
        1.2.4 人工湿地中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
        1.2.5 人工湿地中的强化作用
        1.2.6 酒糟在去除重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人工湿地小试模型试验
        2.3.2 水培试验
    2.4 试验测试指标和计算方法
        2.4.1 生长及生理指标
        2.4.2 生化指标
        2.4.3 荧光定量及转录组测序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人工湿地添加酒糟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3.1 酒糟对污水中p H和COD的变化的影响
    3.2 人工湿地添加酒糟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酒糟对黄菖蒲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对黄菖蒲生物量的影响
    4.2 对黄菖蒲根长的影响
    4.3 对黄菖蒲株高的影响
    4.4 对黄菖蒲根冠比的影响
    4.5 对黄菖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6 对黄菖蒲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7 对黄菖蒲根系活力的影响
    4.8 对黄菖蒲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分析
        4.8.1 对黄菖蒲根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分析
        4.8.2 对黄菖蒲叶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分析
    4.9 对黄菖蒲植株体内MDA含量影响分析
    4.10 对黄菖蒲植株体内O_2~-产生速率影响分析
    4.11 对黄菖蒲根尖细胞透射电镜分析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酒糟对黄菖蒲体内重金属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5.1 黄菖蒲根表铁膜的含量
    5.2 黄菖蒲根表铁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含量SEM-EDS分析
    5.3 黄菖蒲根表铁膜中重金属的含量
    5.4 黄菖蒲根和叶内重金属含量
        5.4.1 黄菖蒲根和叶内重金属总量
        5.4.2 黄菖蒲根和叶亚细胞结构中重金属的分布
    5.5 重金属在黄菖蒲根表铁膜及根和叶内占比分布
    5.6 黄菖蒲体内重金属含量与根表铁膜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酒糟对黄菖蒲叶片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分析
    6.1 转录组分析步骤
        6.1.1 RNA的提取,c DNA文库构建及IIIumina测序
        6.1.2 转录本拼接
        6.1.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6.1.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6.1.6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RNA样品质检
        6.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6.2.3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结果分析
        6.2.4 c DNA文库的构建与转录组的测序及分析
        6.2.5 SSR分析
        6.2.6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6.2.7 Unigene的表达水平分析
        6.2.8 酒糟调控黄菖蒲吸收富集重金属DEGs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6.2.9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酒糟对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7.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稀释曲线
    7.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7.3 土壤细菌物种数量(OTUs)
    7.4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7.5 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7.6 基于16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糟对黄菖蒲根表铁膜去除重金属的机理分析
    8.1 酒糟调节黄菖蒲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
    8.2 酒糟调节黄菖蒲根表IP的形成及其对重金属的固定
    8.3 根表IP含量与黄菖蒲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8.4 根表IP与黄菖蒲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的关系
    8.5 黄菖蒲生理生化指标与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的关系
    8.6 酒糟对人工湿地基质细菌群落结构bray-curtis主成分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农村污水处理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2.1 分析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1.2 数据分析
    2.2 评价体系
3.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3.1 农村污水处理的难点及政策
    3.2 农村污水处理规模
    3.3 农村污水处理案例的空间差异
        3.3.1 经济发展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3.2 环境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4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1 主要的考核指标
        3.4.2 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3.4.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城镇对比
        3.4.4 农村污水排放标准下污水处理案例的适应性研究
4.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4.1 不同处理规模下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应用
    4.2 不同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4.2.2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4.2.3 TP去除效果分析
    4.3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的等级范围
    4.4 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
        4.4.1 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初步筛选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4.3 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各技术指标赋予权重
5.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整改案例应用
    5.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条件
        5.1.2 经济状况和区域划分
        5.1.3 污水处理拟改造设施
    5.2 惠城区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评价
        5.2.1 村镇情况及原污水设施分析
        5.2.2 污水特征
        5.2.3 技术初筛
        5.2.4 技术评价
    5.3 整改工艺方案及效果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潮间带底泥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盐废水概述
        1.1.1 含盐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2 含盐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人工湿地技术
        1.2.1 人工湿地简介
        1.2.2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3 人工湿地的抗盐胁迫机理
    1.4 人工湿地微生物强化技术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装置组成
    2.2 模拟废水
    2.3 水质测定
    2.4 微生物分析
    2.5 数据分析方法
    2.6 仪器及药品
第三章 污染物去除率年际变化分析
    3.1 TP去除率年际变化分析
    3.2 NH_4~+-N去除率年际变化分析
    3.3 COD去除率年际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分析
    4.2 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分析
        4.2.1 基质微生物门水平群落组成
        4.2.2 基质微生物纲水平群落组成
        4.2.3 基质微生物科水平群落组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湿地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分析
    5.2 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分析
        5.2.1 根际微生物门水平群落组成
        5.2.2 根际微生物纲水平群落组成
        5.2.3 根际微生物科水平群落组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湿地功能微生物分析
    6.1 功能微生物分类
    6.2 微生物功能微生物年际变化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实验结果与结论
    7.2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10)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水体重金属污染来源与污染现状
    1.3 人工湿地去除水体重金属的机制
    1.4 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污水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吸附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人工湿地实验装置
    2.4 样品测定方法及仪器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沸石、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3.1 结果与讨论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去除效果研究
    4.1 基础水质出水情况
    4.2 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金属在不同基质人工湿地的分布
    5.1 重金属在不同基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分布
    5.2 不同基质人工湿地中基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
    5.3 重金属在人工湿地的分布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基质配比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
    6.1 基础水质出水情况
    6.2 不同基质配比人工湿地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6.3 不同基质配比人工湿地中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6.4 不同基质配比人工湿地中基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零价铁强化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性能研究[D]. 李烨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利用香根草和微藻共培养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D]. 倪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3]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D]. 孟笑. 浙江大学, 2021(01)
  • [5]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 宋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6]曝气强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试验研究[D]. 丁仁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7]酒糟对人工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去除重金属的影响机理[D]. 马欢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8]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D]. 田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潮间带底泥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D]. 吕瑞源.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D]. 熊维霞.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